e3 Jay Barney 戰略管理 獲取持續競爭優勢 v4
5.1.3 企業成長理論
1959年,伊迪絲·彭羅斯出版了一本名為《企業成長理論》的書,講述了很多有關企業資源和競爭優勢的知識。彭羅斯的目的是理解企業成長的過程和成長的限制。傳統經濟模型已經使用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假設和工具分析了企業成長。7對彭羅斯來說,這些假設中最棘手的是將企業適當地構建為相對簡單的生產函數的假設。換言之,傳統經濟模型假定企業僅僅關注供給和需求條件,並將這些條件轉換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水平。8
企業是什麼這一抽象概念還在一些情境中使用著,然而,在嘗試理解企業成長的限制時,彭羅斯得出了這一抽象概念無用的結論。相反,她認為企業首先應該被理解為聯繫和協調大量人員和群體活動的管理框架;其次應被視為生產資源束。管理者面臨的任務是通過使用企業已經創造的管理框架利用企業所控制的生產資源束。按照彭羅斯的觀點,企業成長受制於以企業所控制的生產資源束的函數形式存在的生產機會和用以協調資源使用的管理框架。
除了洞察企業內部(以一種類似於SWOT組織框架中內部分析的方式)分析企業能力的成長,彭羅斯還對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做出了數項其他貢獻。首先,她觀察到企業所控制的生產資源束隨企業而顯著不同——可以說在一定意義上,即使它們處於同一產業也基本上是異質的。其次,彭羅斯對所謂生產資源的定義採用了一個寬泛的概念。鑑於傳統經濟學家(包括李嘉圖)僅僅關注少量供給無彈性的資源(如土地);彭羅斯開始研究諸如管理團隊、高管層以及創業技能等無彈性生產資源的競爭意義。最終,彭羅斯意識到即使是在生產資源的延伸範疇之內,仍然存在其他資源異質性的來源。因此在分析創業技能作為可能的生產資源時,一些企業家比其他人更加多才多藝:一些人更精於籌資,一些人有抱負,一些人長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