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第四節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
一、國際金融機構概述
(一)國際金融機構的概念
國際金融機構,是指從事國際金融管理以及國際融資業務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機構。它的成員通常由參加國政府或政府機構組成,是一種政府間的金融合作組織。國際金融機構在世界經濟與金融、區域經濟與金融方面作用重大,主要表現在:組織商討國際經濟和金融領域中的重大事項,協調各國間的行動;提供短期融資,緩解有關國家的國際收支困難,穩定匯率;提供長期貸款,促進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等。
(二)國際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組建的國際清算銀行
國際金融機構的發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它是由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等國的中央銀行與代表美國銀行界利益的摩根銀行,紐約和芝加哥的花旗銀行組成的銀團,根據《海牙國際協定》共同組建的。國際清算銀行最初創辦的目的是,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賠償支付及有關的清算等業務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之間的清算機構,該行的宗旨也逐漸轉變為促進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
1944年,盟國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已成定局,它們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佈雷頓森林召開會議,旨在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在該會議上籤訂的《佈雷頓森林協議》創立了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WB)。IMF的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世界銀行在建立之初主要致力於戰後歐洲經濟復興,後來主要是向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以推動該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推動並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3.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建立
1957年到20世紀70年代,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的國家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需要,通過互助合作的方式,先後建立起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比如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等。
(三)國際金融機構的類型
國際金融機構按照成員覆蓋的範圍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以及國際金融公司,其成員來自世界的大多數國家。
二是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如歐洲投資銀行、阿拉伯非洲經濟開發銀行以及歐洲中央銀行,其成員由一定區域內的國家組成。
三是半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清算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以及非洲開發銀行,其成員主要由某一區域內的國家組成,同時也吸收部分區域外的國家參加。
二、國際貨幣基金
(一)國際貨幣基金的成立和宗旨
國際貨幣基金是根據1944年7月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於1945年12月27日與世界銀行同時成立的。該組織於1947年3月1日開始運作,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在經營上具有獨立性。截至2012年4月,該組織有188個成員,擁有來自14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700名員工。
國際貨幣基金的宗旨是:促進國際貨幣合作;穩定國際匯兌,協助建立多邊支付制度;協助成員方克服國際收支困難。它的資金來源於各成員方認繳的份額。各成員方的份額由該組織根據各成員方的國民收入、黃金和外匯儲備、進出口貿易額以及出口的波動性等經濟指標確定。成員方的主要權利是按照所繳份額的比例借用外匯。
(二)國際貨幣基金的運行
IMF的最高權力機構為理事會,由各成員方派正、副理事各1名組成,一般由各成員方的財政部長或中央銀行行長擔任。執行董事會負責處理該組織的日常工作,行使理事會委託的一切權利。總裁由執行董事會推選,負責基金組織的業務工作,任期5年,可連任,另外還有3名副總裁協助負責該組織的運營。歷任總裁按照慣例由歐洲人擔任。
在加入IMF時,成員方要根據其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的重要性和國際貿易額交納一定的基金份額,成員方的投票權根據其基金份額的比例確定。基金份額每5年修訂一次,以保證IMF擁有足夠的可支配資金。2010年年底,IMF通過了基金份額改革方案。根據該方案,IMF的基金份額將增加一倍,成員方的份額比重也將進行調整,約6%的份額將向有活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轉移。份額改革完成後,中國的份額將從3.72%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3.65%升至6.07%。當然,截至2012年年底,該方案仍然沒有實質性進展。
1969年,IMF創立了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它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成員方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僅是一種賬戶資產。成員方分得特別提款權以後,即列為本國儲備資產。特別提款權採用一攬子貨幣的定值方法。貨幣籃子每5年複審一次,以確保籃子中的貨幣是國際交易中所使用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貨幣,各貨幣所佔的權重反映了其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程度。但由於特別提款權只是一種記賬單位,不是真正的貨幣,它不能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只能用於成員方政府之間的往來。
中國於1945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是該組織的創始國之一。1980年4月17日,該組織正式恢復中國的代表權。1991年,國際貨幣基金在北京設立常駐代表處。2011年7月26日,朱民正式出任國際貨幣基金副總裁。2012年3月,中國籍僱員林建海擔任該組織祕書長,林建海成為該組織成立以來首位獲任此重要職位的中國籍僱員。
三、世界銀行
(一)世界銀行的產生和含義
世界銀行成立於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開始營業。與IMF類似,世界銀行也是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的產物,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創立之初,它的使命是幫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的國家進行重建;如今,它的使命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促進可持續發展。
世界銀行有兩層含義:從廣義上講,它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簡稱,由五個機構組成,包括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BRD)、國際開發協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MIGA)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ICSID)。從狹義上講,世界銀行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的合稱。
(二)世界銀行的運行
世界銀行按股份公司的原則設立。成立之初,世界銀行的法定資本為100億美元,全部資本為10萬股,每股10萬美元。凡是成員國都要認購世界銀行的股份,一般來說,一國認購股份的多少根據該國的經濟實力,同時參照該國在IMF交納的份額大小而定。世界銀行的重要事項都需成員國投票決定,投票權的大小與成員國認購的股本成正比,與IMF有關投票權的規定相同。世界銀行每一會員國擁有250票基本投票權,每認購10萬美元的股本即增加1票。
世界銀行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由每個成員國選派理事和副理事各1人組成,一般由成員國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或級別相當的官員擔任。執行董事會是世界銀行負責處理日常業務的機構。美國是世界銀行最大的股東,自成立以來,世界銀行行長一般由美國總統提名,並由美國人擔任。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曾擔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世界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第一,各成員國交納的股金;第二,向國際金融市場的借款;第三,發行債券和收取貸款利息。其資金運用主要是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協助,來幫助這些國家實現它們的反貧窮政策。
中國於1945年加入世界銀行,是該組織的創始國之一。1980年5月15日,中國恢復了在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2010年,世界銀行會議通過的改革方案,使中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中國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四、國際清算銀行
(一)國際清算銀行的創立及宗旨
國際清算銀行是一個獨立的國際金融組織,總部設在瑞士巴塞爾,成立於1930年。國際清算銀行最初創辦的目的是,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賠償支付及有關的清算等業務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結算機構,該行的宗旨也逐漸轉變為促進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為國際金融業務提供便利,並接受委託或作為代理人辦理國際清算業務等。
(二)國際清算銀行的運行
國際清算銀行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的,組織機構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辦事機構。國際清算銀行的最高權力機關為股東大會,股東大會於每年6月份在巴塞爾召開1次,只有各成員國中央銀行的代表參加表決,選票按有關銀行認購的股份比例分配。董事會是國際清算銀行的經營管理機構。董事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若干名,每月召開1次例會,審議銀行日常業務工作。董事會主席和銀行行長由1人擔任。董事會根據主席建議任命1名總經理和1名副總經理,就銀行的業務經營向銀行負責。
國際清算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第一,各成員國交納的股金;第二,向各成員國中央銀行的借款,以補充該行自有資金的不足;第三,接受各國中央銀行的黃金存款和商業銀行的存款。
從1960年起,國際清算銀行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貨幣組織,其作用與日俱增。國際清算銀行是許多國際金融協議的受託人,並監督這些協議的執行。它在確認、磋商以及管理有關銀行監管國際標準的問題上很活躍。國際清算銀行致力於建立金融機構的國際信息披露標準,並且支持各國發展安全而正確的金融業務。
國際清算銀行以各國中央銀行、國際組織為服務對象,不辦理私人業務,這對聯合國體系內的國際貨幣金融機構起著有益的補充作用。各國中央銀行在該行存放的外匯儲備,其貨幣種類可以轉換,並可以隨時提取而無須聲明理由。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的黃金儲備是免費的,而且可以用作抵押,從國際清算銀行取得黃金價值85%的現匯貸款。同時,國際清算銀行還代理各國中央銀行辦理黃金購銷業務,並負責保密。此外,國際清算銀行還作為各國中央銀行的俱樂部,是各國中央銀行之間進行合作的理想場所。
五、亞洲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一)亞洲開發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是一個致力於促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發展中成員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區域性政府間金融開發機構,成立於1966年11月24日,總部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截至2013年12月底,亞行有67個成員,其中48個來自亞太地區,19個來自其他地區。中國於1986年3月10日加入亞行。按各方認股份額,中國居第三位(6.44%),日本和美國並列第一(15.60%);按各方投票權,中國也是第三位(5.45%),日本和美國並列第一(12.78%)。美日兩國在這個組織中都是第一大出資國,擁有一票否決權。
建立亞行的宗旨是,通過發展援助幫助亞太地區發展中成員消除貧困,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亞行對發展中成員的援助主要採取四種形式——貸款、股本投資、技術援助、聯合融資相擔保,以實現“沒有貧困的亞太地區”這一終極目標。亞行主要通過開展政策對話,提供貸款、擔保、技術援助和贈款等方式支持其成員在基礎設施、能源、環保、教育和衛生等領域的發展。
亞行最高的決策機構是理事會,一般由各成員財長或中央銀行行長組成,每個成員在亞行有正、副理事各1名。亞行理事會每年召開1次會議,通稱年會。理事會的主要職責是:①接受新會員。②改變註冊資本。③選舉董事或行長。④修改章程。同時,亞洲開發銀行設行長(總裁)1名,負責主持董事會,管理亞行的日常工作。行長下設3名副行長(副總裁),共有職工1996名,其中專業人員673名。
(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其成立宗旨是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並且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其總部設在北京,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
2013年10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籌建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2015年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在北京舉行,亞投行的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財長或授權代表出席了簽署儀式。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全球迎來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2016年1月16日至18日,亞投行開業儀式暨理事會和董事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亞投行的治理結構分理事會、董事會、管理層三層。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每個成員在亞投行有正、副理事各1名。董事會有12名董事,其中域內9名、域外3名。管理層由行長和5位副行長組成。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被選舉為亞投行首屆理事會主席,金立群當選亞投行首任行長。
作為由中國提出創建的區域性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援助亞太地區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面投入運營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運用一系列支持方式,為亞洲各國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包括貸款、股權投資以及提供擔保等,以振興包括交通、能源、電信、農業和城市發展在內的各個行業投資。
專欄12-3
美元走下神壇 全球貨幣體系亟須重構
在20世紀70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之際,美國時任財長康納利曾沾沾自喜地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時至21世紀,美國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向全球輸出風險,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的負面效應愈發嚴重。從“貨幣戰”到量化寬鬆,美聯儲連續開動印鈔機,將“私人債務國家化”,然後將“國家債務國際化”,力圖通過貨幣貶值和輸出通貨膨脹化解債務,處理本國經濟累積的過度負債問題。
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是制度性的,尤其體現在貨幣發行權壟斷。在這一體系下,美元作為核心貨幣,其發行徹底擺脫了黃金儲備的約束,發行量沒有法律限制,完全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而貨幣使用範圍在全世界,發行權卻掌握在美國手中,美國憑藉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國”地位,逐步建立起金融霸權。這種內在缺陷放大了全球經濟週期性失衡風險。美元持續貶值增大了主權貨幣的升值壓力,競爭性匯率干預頻發,過剩流動性流入新興市場,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各國被迫“輸入”通貨膨脹。同時,以美元儲備為主的各國外匯資產及美元債權將嚴重縮水。
但是,美元霸權越肆無忌憚,離其窮途末路就越近。實際上,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探討建立新國際貨幣體系的聲音不絕於耳,多種倡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方案一是重歸金本位制。這種觀點認為,應考慮重回經過改良的全球金本位制,為匯率變動提供指引,通過結合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以及人民幣等眾多貨幣,恢復眾多貨幣與黃金掛鉤。不過,黃金供應量能否適應全球經濟快速增長,新金本位制是否會導致特里芬難題重現等,都是未知數。
方案二是建立超國家主權儲備貨幣。這種觀點建議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發展為超國家主權儲備貨幣,並逐步替換現有儲備貨幣即美元。但在全球貨幣體系由少數國家主宰的格局下,創建超主權儲備貨幣體系難度極大。
方案三是建立區域貨幣與美元抗衡。有觀點認為,應建立亞洲貨幣聯盟,通過歐元、亞元等貨幣與美元形成競爭,對抗美元一家獨大。不過目前對於“亞元”的討論仍處於設想階段,不可能有實質進展,更談不上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挑戰和撼動。
綜合來看,這些倡議從根本上是要維護金融貨幣生態的多樣性,並採取適當調整的方式來束縛美元霸權,削弱美元的“世界主導貨幣”地位。
當然,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是必然選擇,又是長期、緩慢而曲折的過程。讓美元主動放棄通過與英鎊角逐,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建立起的霸權地位,更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