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第三節 國際貨幣體系
一、國際貨幣體系概述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含義與構成
1.國際貨幣體系的含義
國際貨幣體系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是指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各國貨幣在國際範圍內發揮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或者說,是世界各國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做出的安排和確定的原則,以及為此而建立的組織形式等的總稱。
2.國際貨幣體系的構成
國際貨幣體系主要是指國際貨幣安排,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各國貨幣比價即匯率的確定。根據國際交往與國際支付的需要,以及使貨幣在國際範圍發揮世界貨幣職能,國際貨幣體系要規定: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之間的比價(即匯率)、貨幣比價確定的依據、貨幣比價波動的界限、貨幣比價的調整、維護貨幣比價採取的措施,以及是否採取多元化比價等。
由於匯率的高低不僅體現了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的強弱,而且涉及資源分配的多寡,因而如何按照較為合理的原則在世界範圍內規範匯率的變動,從而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為各國共同遵守的國際匯率安排,成為國際貨幣體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2)國際收支的調節。當出現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國政府應採取何種方法彌補這一缺口,各國政府之間的調節措施又如何互相協調?
(3)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的需要,一國必須要保存一定數量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儲備資產。
(4)各國經濟政策與國際經濟政策的協調。
在國際經濟合作日益加強的過程中,一國經濟政策往往波及相關國家,造成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摩擦,因而一國經濟政策以及各國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也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內容。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作用
理想的國際貨幣體系,應能夠保障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繁榮。國際貨幣體系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建立相對穩定合理的匯率機制,防止不必要的競爭性貶值。
(2)為國際經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清償力,併為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提供有效的手段,防止個別國家清償能力不足引發區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機。
(3)促進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框架內,各國經濟政策都要遵守一定的共同準則,任何損人利己的行為都會遭到國際壓力和指責,因而各國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協調和相互諒解。
國際貨幣體系形成至今,先後經歷了國際金本位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各體系均有利弊,以下分別介紹。
二、國際金本位體系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黃金是貨幣體系的基礎。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充分發揮了世界貨幣的職能。一般認為,1880~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體系的黃金時代。
(一)國際金本位的特點
1.黃金充當國際貨幣
在金本位下,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黃金自由進出口。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與黃金含量就能保持一致,金幣的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中的需要;由於金幣可以自由兌換,各種金屬輔幣和紙幣就能夠穩定地代表一定數量的黃金進行流通,從而保持幣值的穩定;由於黃金可以自由進出口,因而本幣匯率能夠保持穩定。
國際金本位體系名義上要求黃金充當國際貨幣,但是由於黃金運輸不方便、風險大,而且黃金不能生息,還需支付保管費用,再加上當時英國在國際金融、貿易中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因而人們通常以英鎊代替黃金,由英鎊充當國際貨幣的角色。
2.嚴格的固定匯率制
在金本位制下,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金平價決定。當然匯率並非正好等於鑄幣平價,而是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圍繞鑄幣平價上下窄幅波動。其幅度不超過兩國黃金輸送點,否則黃金將取代貨幣在兩國間流動。實際上,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等主要國家的貨幣匯率平價在1880~1914年一直沒有變動,從未升值或貶值。
3.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其機理即由美國經濟學家休謨提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黃金輸出→貨幣減少→物價和成本下降→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如果進口減少→國際收支轉為順差→黃金輸入;相反,一國國際收支順差→黃金輸入→貨幣增加→物價和成本上升→出口競爭力減弱→進口增加,如果出口減少→國際收支轉為逆差→黃金輸出。
為了實現上述的自動調節機制,各國必須嚴格遵守三個原則:①本國貨幣和一定數量的黃金固定下來,並隨時可以兌換黃金。②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各國貨幣當局應隨時按官方比價無限制買賣黃金和外匯。③貨幣發行必須持有相當的黃金儲備。但是,在實際的運行中,這三個條件並沒有被各國絲毫不差地執行下來,因而金本位的自動調節機制並沒有解決各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
(二)國際金本位體系的評價
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相繼衝擊下,英國、美國、法國等主要國家先後放棄金本位制。至1936年,金本位體系徹底崩潰,各國貨幣匯率開始自由浮動。
國際金本位體系的積極作用是:在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最為迅速的時代,嚴格的固定匯率制有利於生產成本的核算和國際支付;有利於減少國際投資風險,從而推動了國際貿易與對外投資的極大發展。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國際金本位體系發揮作用的一系列前提條件,如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黃金供應的持續增加、英國雄厚的經濟實力等相繼失去後,國際金本位體系的缺點逐漸顯露並最終導致其崩潰。其主要原因為,第一,黃金增長遠遠落後於各國經濟增長對國際支付手段的需求,因而嚴重製約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第二,金本位制所體現的自由放任原則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所要求的政府幹預職能相違背,從而從根本上動搖了金本位存在的基礎。金本位的存在已經成為各國管理本國經濟的障礙。
三、佈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英美兩國從各自利益出發,設計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1日至22日,44個同盟國家的300多位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佈雷頓森林城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美國提出的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二者總稱“佈雷頓森林協定”。佈雷頓森林協定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體系的原則和運行機制,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固定匯率製為基本特徵的國際貨幣體系稱為佈雷頓森林體系。
(一)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的建立,旨在促進國際貨幣合作,為國際政策協調提供了適當的場所。IMF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貨幣制度的核心,它的各項規定構成了國際金融領域的基本秩序,對會員國融通資金並維持國際金融形勢的穩定。
2.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匯率平價體系
佈雷頓森林體系提出了“雙掛鉤”的匯率平價體系,即規定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具體內容是:①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政府按規定的黃金官價(35美元1盎司黃金)向各國貨幣當局承諾自由兌換黃金,各國中央銀行或政府可以隨時用美元向美國按官價兌換黃金。②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政府承諾維持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外匯平價),各國對美元的波動幅度為平均上下各1%,各國貨幣當局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當成員方出現國際收支根本不平衡時,經IMF批准才能改變外匯平價,所以又稱之為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
3.美元充當國際儲備貨幣
基於美國強大的佔絕對主導地位的經濟實力,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實際上等同於黃金,充當國際儲備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任何一國的貨幣,充當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價值儲藏的作用,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
(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和內在缺陷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國際收支轉為年年逆差,到60年代國際收支逆差更為嚴重,黃金儲備大量外流。隨著流出美國的美元日益增加,美元同黃金之間的可兌換性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美元危機頻繁爆發。每次美元危機爆發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即對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可兌換性產生懷疑,由此引起大量投機性資金在外匯市場上拋出美元,釀成風暴。每次美元危機爆發後,美國與其他國家都採取了互相提供貸款、限制黃金兌換、美元貶值等一系列協調措施,但這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佈雷頓森林體系本身在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因此只能收到暫時的效果。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終止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兌換關係。至此,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匯率制宣告崩潰。
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可歸納如下。
1.特里芬難題
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早在1960年就指出,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承擔的兩個責任即保證美元按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是相互矛盾的。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取得了國際貨幣的地位。但是,這就意味著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這個悖論被稱為特里芬難題。
根據特里芬難題所闡述的原因,建立在黃金-美元本位基礎上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根本缺陷在於,美元既是一國貨幣,又是世界貨幣。作為一國貨幣,它的發行必須受制於美國的貨幣政策和黃金儲備;作為世界貨幣,美元的供給又必須適應於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需要。由於黃金產量和美國黃金儲備量的增長跟不上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雙掛鉤”原則下,美元便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為滿足世界經濟增長對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的增長需要,美元的供應應當不斷地增長;而美元供給的不斷增長,又會導致美元同黃金的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美元的這種兩難即特里芬難題,指出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及危機發生的必然性,由此導致的體系危機是美元的可兌換危機或人們對美元可兌換的信心危機。
2.匯率體系僵化
各國經濟發展的起點不同,發展程度與速度也不同,客觀上要求有適應不同國情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付不同的問題,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匯率體制限制了國別經濟政策的作用。相反,大國的財政金融政策往往傳導至其他國家,嚴重影響了獨立國別政策的實施,這種僵化的狀態違背了“可調整的固定匯率體系”的初衷,矛盾的積累最終使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3.IMF協調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
由於匯率制度的不合理,各國國際收支問題日益嚴重,大大超過了IMF所能提供的財力支持。從全球看,除了少數國家的國際收支為順差外,絕大部分國家都出現了積累性的國際收支逆差。事實證明,IMF並不能妥善地解決國際收支問題。
(三)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評價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金融環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1.促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迅速發展
佈雷頓森林體系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匯率基本穩定,消除了原來匯率急劇波動的現象,大大降低了國際貿易與金融活動中的匯率風險,為世界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信貸活動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際清償力問題
由於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等同於黃金,彌補了國際儲備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際清償力短缺的問題。
3.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金融環境
佈雷頓森林體系是國際貨幣合作的產物。它消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個貨幣集團的對立,穩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金融混亂的動盪局勢,開闢了國際金融政策協調的新時代。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促進貨幣國際合作和建立多邊支付體系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尤其是為國際收支暫時不平衡的成員提供各種類型的短期和中期貸款,緩解了其困境。這些都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金融環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牙買加體系
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不安。各國為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行了長期的討論與協商,最終各方就一些基本問題達成了共識,並於1976年1月在牙買加首都金斯頓簽署了一個協議,稱之為《牙買加協議》。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理事會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從此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人們稱之為牙買加體系。
(一)牙買加協定的主要內容
牙買加協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黃金、儲備貨幣和匯率制度的規定。
1.浮動匯率合法化
取消匯率平價和美元中心匯率,確認浮動匯率制,成員方自行選擇匯率制度。
2.黃金非貨幣化
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確認黃金非貨幣化。各成員方中央銀行可按照市價自由進行黃金交易,取消會員方相互之間以及會員方與IMF之間須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義務。IMF逐步處理其持有的黃金。
3.國際儲備多元化
牙買加體系削弱了美元作為單一儲備貨幣的地位,各國儲備貨幣呈現以美元為首的多元化狀態,包括美元、原聯邦德國馬克、英鎊、日元、黃金、特別提款權等。增強了特別提款權的作用,它可以在成員方之間自由交易,IMF的賬戶資產一律用特別提款權表示。
4.提高IMF的清償力
通過增加成員方的基金交納份額,提高IMF的清償力,即由292億特別提款權提高到390億特別提款權,當然主要是指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方。
5.擴大對發展中成員方的融資
IMF用出售黃金的收入建立起信託基金,來擴大對發展中成員方的資金融通,改善其貸款條件。
(二)牙買加體系的運行
1.儲備貨幣多元化
與佈雷頓森林體系國際儲備貨幣結構單一、美元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儲備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美元雖然仍是主導的國際貨幣,但美元的地位明顯下降,由美元壟斷外匯儲備的情形不復存在。原聯邦德國馬克(後德國馬克)、日元隨著德日兩國經濟地位的提升脫穎而出,成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特別提款權的作用也不斷上升。各國為了儘量減少風險暴露,可能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在多種貨幣中進行選擇,構建自己的多元化國際儲備。
2.匯率安排多樣化
浮動匯率制與固定匯率制同時存在。一般而言,發達工業國家多數採取單獨浮動或聯合浮動,但有的也採取盯住某種國際貨幣或貨幣籃子,單獨浮動的很少。不同匯率制度各有優劣,各國可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開放程度、經濟結構等一系列相關因素去權衡利弊,選擇合適的匯率制度。例如,美元、日元、英鎊等貨幣選擇單獨浮動,即它們在外匯市場上各自獨立地根據供求關係進行匯率調整;而另一些國家由於其對外貿易過分依賴於某一個國家,因此它們採取盯住單一貨幣的浮動方式;有些國家由於和幾個國家保持廣泛的貿易聯繫,因此它們採取盯住一攬子貨幣的浮動匯率。
3.多渠道調節國際收支
在牙買加體系下,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是多樣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運用國內經濟政策。國際收支作為一國宏觀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受到國內其他因素的影響。運用國內經濟政策,可以改變國內的需求與供給,從而消除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如在資本項目逆差的情況下,可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資流入,彌補缺口。
(2)運用匯率政策。在浮動匯率制或可調整的盯住匯率制下,匯率是調節國際收支的一項重要工具。其原理是:經常項目赤字,引起本幣匯率下跌,而本幣匯率下跌,就會增強外貿競爭力,結果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可能會消除經常項目赤字,反之則反。
(3)通過國際融資平衡國際收支。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這一功能主要由IMF完成。在牙買加體系下,IMF的貸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隨石油危機的爆發和歐洲貨幣市場的迅猛發展,各國逐漸轉向歐洲貨幣市場 [1] ,利用該市場比較優惠的貸款條件融通資金,調節國際收支的順逆差。
(4)加強國際協調。這主要體現在:①以IMF為橋樑。各國政府通過IMF這一平臺,就國際金融問題達成共識與諒解,共同維護國際金融形勢的穩定與繁榮。②通過新興的七國首腦會議。西方七國通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多次合力干預國際金融市場,主觀上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國際金融與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5)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來調節。一般地,盈餘國增加外匯儲備,赤字國減少外匯儲備。但這一方式往往會影響到一國貨幣的供應量及結構,從而觸發其他問題。
(三)牙買加體系的評價
1.牙買加體系的積極作用
應當肯定,牙買加體系對於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多元化的儲備結構擺脫了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貨幣間的僵硬關係,為國際經濟提供了多種清償貨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特里芬難題。
(2)多樣化的匯率安排適應了多樣化的、不同發展程度的世界經濟,為各國維持經濟發展與穩定提供了靈活性與獨立性,同時有助於保持國內經濟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3)多渠道調節國際收支,使國際收支的調節更為有效與及時。因此,在牙買加體系的運行過程中,國際經濟交往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國的政策自主性得到了加強,各國開放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得到了進一步保障,主要體現在各國可以充分利用匯率調整與資金流動等條件發展本國經濟,而很少因承擔某種對外交往中的義務而受到掣肘。牙買加體系經受住了各種因素帶來的衝擊,始終顯示了比較強的適應能力。
2.牙買加體系的缺陷
牙買加體系本身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1)多元化的國際儲備格局下,各貨幣當局在進行儲備貨幣結構調整時,匯率變動更加劇烈,尤其是當貨幣危機發生時,對各國實現內外均衡目標非常不利。
(2)多元化的匯率安排導致匯率大起大落、變動不定,匯率體系極不穩定。結果增大了外匯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活動,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負面影響尤為突出。
(3)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並不健全。雖然有多種途徑調節國際收支,但是各種現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侷限,牙買加體系並沒有消除全球性國際收支失衡問題。
因此,在這個“無制度的體系”下,美元、歐元、日元三足鼎立,發達國家穩步前行,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紛紛崛起。但是,與此同時,匯率波動劇烈,資本流動日益頻繁,金融危機頻發,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國際學術界開始了對國際金融自由化規則的反思,改革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此起彼伏。
[1] 歐洲貨幣市場是新興的國際金融市場,是指非居民之間在某種貨幣發行國國境之外從事該種貨幣的資金融通及相關業務活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