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本章小結
1.通貨膨脹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在西方教科書中,通貨膨脹通常被定義為: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格總水平持續地上漲。
2.判斷經濟生活中是否發生了通貨膨脹以及通貨膨脹的程度,需要藉助以下指標來進行測定: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和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3.通貨膨脹的分類:按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可分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動型、結構型和混合型通貨膨脹。
4.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通常是指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上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從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總水平上漲。
5.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側重從供給和成本方面來解釋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原因,主要歸納為兩點:一是工會力量對工資提高的要求;二是壟斷行業中企業為追求利潤制定的壟斷價格。因此,成本推動引起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工資推動和利潤推動型通貨膨脹。
6.在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中,政府政策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它是指政府實行了通貨膨脹性的貨幣政策,結果導致物價持續上漲。
7.西方學者在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上有三種觀點:①促進論(有益論),認為通貨膨脹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②促退論(有害論),認為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有害無益。③中性論,認為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沒有實質影響。
8.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當通貨膨脹發生時,人們的實際收入和實際佔有財富的價值會發生不同變化。工薪階層和依靠退休金生活的退休人員的實際收入下降;一些負債經營的企業和非固定收入者從通貨膨脹中獲利。一般認為,通貨膨脹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
9.通貨膨脹的財富分配效應:當發生通貨膨脹時,社會財富的一部分會從債權人手中轉移到債務人手中,即通貨膨脹使債權人的部分財富流失,而使債務人的財富相應增加,從而形成了財富分配效應。一般認為,債權人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債務人是受益者。
10.通貨膨脹的強制儲蓄效應,是指政府財政出現赤字時向中央銀行借債透支,直接或間接增大貨幣發行,從而引起通貨膨脹,實際上是強制性地增加全社會的儲蓄總量以滿足政府的支出,因此被稱為“通貨膨脹稅”。
11.西方經濟學當中的定義:通貨緊縮是指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下跌。
12.費雪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認為,過度負債導致債權人調高債務人風險,急於進行債務清償,迫使債務人廉價出售商品與資產歸還銀行貸款。結果,貨幣乘數下降,存款貨幣收縮,貨幣流通速度下降,進而導致價格水平下降,企業淨資產縮水,破產過程加速,利潤減少或虧損增加,嚴重時存在普遍的悲觀預期,貨幣需求增加和貨幣流通速度進一步下降。整個過程伴隨著貨幣利率(名義利率)的下降,實際利率的上升。
13.凱恩斯的通貨緊縮理論認為,有效需求和社會供給的不一致會產生通貨膨脹缺口或者通貨緊縮缺口,並引發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14.奧地利學派的通貨緊縮理論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經濟週期的派生過程,由促成經濟蕭條的生產結構失調引起,是經濟過度繁榮的必然後果。信用擴張帶來投資增加和經濟繁榮,但當經濟過度繁榮時,銀行往往會收縮信貸,投資增加,經濟增長的鏈條突然斷裂,經濟從高漲、繁榮轉向衰退、蕭條。
15.貨幣學派的通貨緊縮理論是,弗裡德曼將通貨緊縮歸咎於貨幣當局的錯誤政策導致的貨幣供給不足。
16.通貨緊縮的影響:①財富縮水效應,不利於消費需求的增長和市場的擴大,企業利潤和財富減少。失業增加導致個人財富減少。②經濟衰退效應,實際利率上升,不利於投資需求增長。③財富分配效應,名義利率下降幅度小於物價下降幅度,導致債務人還款負擔加重。費雪認為,在通貨緊縮下,負債人越是還債,他們的債就越多。④失業效應,經濟衰退,人們的收入減少,就業壓力增大,社會矛盾突出。
17.通貨膨脹的治理措施有緊縮性貨幣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收入緊縮政策、收入指數化政策等,通貨緊縮則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