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第四節 中央銀行的主要業務
中央銀行的各項職能具體體現在其各種業務活動中,這些業務活動通過資產負債表表現出來。由於其業務的特殊性,使其資產負債不同於普通的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通過其自身的業務操作來調節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進而實現對宏觀金融的調控。
一、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業務
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是中央銀行全部業務活動的綜合會計記錄。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業務操作來調節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和社會貨幣總量。因此,在介紹中央銀行的具體業務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結構。表7-1是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結構。
表7-1 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由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項構成。與一般經濟體先有資金來源(負債或資本)業務,然後才會發生相應的資產業務迥然不同,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業務的邏輯是先有資產業務,然後才會發生負債業務。
(一)資產項目
從資產方來看,如果以國內和國外資產劃界的話,那麼中央銀行的資產就可以分為國外淨資產(主要是國際儲備部分)和國內資產(中央銀行向國內機構提供融資)兩大類。所謂國外淨資產,就是本國中央銀行對外資產與對外負債的差額,即對非居民淨債權。對外資產主要是一國中央銀行持有的國際儲備,包括貨幣黃金和特別提款權、外匯儲備和在IMF的頭寸等內容。對外負債主要是本國中央銀行對非居民的負債,如外國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在本國中央銀行的負債。
國內資產包括中央銀行對各級政府、金融機構和其他部門提供的資金。具體來說,對政府債權就是指中央銀行對各級政府提供的融資,包括透支、貸款以及購買的政府債券等。中央銀行對存款性金融機構及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債權,主要是中央銀行對這類機構提供的再貸款及票據貼現。
因此,資產業務是中央銀行發揮自身職能的重要手段。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主要包括貸款業務、再貼現業務、證券買賣業務及黃金外匯儲備業務等。
(二)負債項目
負債方的各項既可以從部門來劃分,也可以從是否屬於基礎貨幣(也就是儲備貨幣)的口徑來劃分。這裡主要從後一角度來討論。
中央銀行最關鍵的負債項目是儲備貨幣 (reserve money) ,又稱高能貨幣 (high-powered money) 、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為廣義貨幣和信貸擴張提供支持的負債,作為經濟中貨幣總量的基礎。其具體包括貨幣發行和其他存款性金融公司(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存款。
所謂貨幣發行,就是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最終流通到全社會其他部門甚至流通到海外。就封閉經濟而言,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最終在兩大類機構手中:一類是國內企業和居民持有的現鈔,又稱“流通中貨幣”;另一類是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現鈔,又稱“庫存現金”。這部分現鈔在有的國家又被視為超額存款準備金的一部分。兩者的主要差異體現為前者記入貨幣供應量,後者則不記入貨幣供應量。
對其他存款性金融公司的存款即準備金存款,準備金包括中央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持有的準備金,即法定準備金 (required reserve) ,和銀行自願持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部分,即超額準備金 (excess reserve) 兩項內容。例如,中央銀行要求存款類金融機構每吸收100元存款,必須將其中的一部分(比如10%)以準備金形式持有,這一比例(10%)被稱為法定準備金率 (required reserve ratio) 。超額準備金是預防存款流出的保障措施,持有這些超額準備金的成本是其機會成本,即把這些超額準備金貸放出去所能獲得的利率和作為準備金獲得的利率之差。
因此,基礎貨幣 (base money,通常用B表示) ,通常是指流通中的通貨(C)和銀行體系準備金存款(R)之和,即B=C+R。基礎貨幣實際上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大眾的負債總額,由於可以支撐數倍的貨幣供給額,故稱為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
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這一項主要反映的是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非存款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不是基礎貨幣的一部分。
中央銀行負債中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政府存款,即(各級)政府將其存款存放在中央銀行形成的款項。
除了發行無利息的現鈔之外,有的中央銀行還會發行附利息的證券,並且在其負債方的佔比較大。如200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各種期限的中央銀行票據就是如此。
(三)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控制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知,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主要是國外淨資產、對政府債權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負債方主要是流通中現金和準備金存款,即基礎貨幣。因此,我們得到簡化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如表7-2所示。
表7-2 簡化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
如前所述,中央銀行是由資產項目引起負債項目發生變化的。而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能是通過控制基礎貨幣規模,進而調控貨幣供應量。那麼,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如何引起基礎貨幣的變動呢?
根據表7-3,我們可以得出基礎貨幣的變動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資產業務變化:國外淨資產、政府證券及貼現貸款。這具體反映在,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外匯資產、政府債券及銀行貼現貸款的方式對基礎貨幣進行控制。
1.央行買入外匯資產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如果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向商業銀行買入外匯資產,這一交易所產生的結果是,央行的國外淨資產增加,銀行體系在央行的準備金存款也相應增加,如表7-3所示。
表7-3 央行買入外匯資產在其資產負債表中的體現
由於引起準備金增加,即基礎貨幣增加,這部分基礎貨幣再經由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派生出大量的支票存款和現金貨幣,從而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這就是貨幣投放的外匯佔款渠道。外匯佔款 (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 ,是指本國中央銀行通過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外匯佔款統計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國外淨資產項下的外匯資產,其變動對負債方基礎貨幣的投放產生影響。
1994年匯率並軌後,外匯市場供求關係改變,由原來的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於求,我國外匯佔款大量增加,外匯佔款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引起了社會有關層面的關注。但是,自2004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後,中央銀行外匯佔款在基礎貨幣的投放中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2.央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買入國債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當中央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買入有價證券時,其交易對手是金融機構,買賣的標的一般是國債。所以,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方“對政府債權”增加,負債方“準備金存款”增加,因此基礎貨幣增加,如表7-4所示。
表7-4 央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買入國債在其資產負債表中的體現
3.央行對商業銀行貼現貸款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中央銀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債權主要通過向銀行提供再貸款或再貼現來體現。
當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進行再貼現或再貸款時,其體現在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為“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的增加,而負債方為“準備金存款”增加,即基礎貨幣發生變動,如表7-5所示。
表7-5 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貼現或再貸款在其資產負債表中的體現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資產項目影響負債項目的變動。從理論上講,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具有無限擴大的可能性。但是,中央銀行作為一國貨幣金融管理者,會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有序進行資產業務。
(四)中央銀行的資本金項目
最後一項是中央銀行的資本金項目。如前所述,根據出資者的不同,中央銀行的所有者就有不同的類型。當前中央銀行的資本金主要有政府出資、地方政府或國有部門出資、私人部門出資和成員國中央銀行出資四種情形。當然,縱觀世界各國,不論中央銀行採取何種出資形式,出資者對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都無權干預。這也使得中央銀行的出資者以及如何出資不像貨幣政策的變化那樣引人注目。這是中央銀行與一般企業的一個顯著不同。
專欄7-4
中國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
2016年12月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 單位:億元人民幣
二、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業務
清算是每一筆經濟業務及其對應資金運動的終結,中央銀行通過其支付清算系統,實現金融機構之間債權債務的清償以及資金的順利轉移,對於加速資金的週轉,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有著重要意義。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是其最常見的業務活動。
(一)支付清算體系的構成
支付清算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於金融機構及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債權債務關係進行清償的系統。這個過程包括清算機構、支付系統及支付清算制度等。
1.清算機構
清算機構,是指提供資金清算服務的中介機構。在不同國家,清算機構具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如票據交換所、清算中心、清算協會等。清算機構大都實行會員制度,會員交納會費並遵守清算機構的規章制度。大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是作為清算機構的成員直接參與支付清算業務的,也有少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不直接加入清算機構,而是通過實行監督、審計等方式為金融機構提供清算服務。
2.支付系統
支付系統 (payment system) ,是指由提供支付清算業務的中間機構和實現支付指令傳送及資金清算的專業技術手段共同組成,用以實現債權債務清償和資金轉移的一種金融安排。中央銀行在支付系統中通常負責監督管理,控制支付系統所面臨的各類風險。一些國家由中央銀行直接擁有並經營大額支付系統,從而保證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和金融體系的健康運轉。
目前較為重要的幾個支付系統有:全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The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WIFT)、紐約清算所銀行間支付系統(Clean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HIPS)、歐洲間實時全額自動清算系統(Trans-European Automated 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Express Transfer,TARGET)、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hina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CNAPS)。
3.支付清算制度
支付清算制度,是指對清算業務的規章制度、操作管理、實施範圍、實施標準的規定和安排。中央銀行一般綜合本國經濟運轉情況協同相關部門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支付清算制度。由於很多國家金融機構同業間業務發展較為迅速,業務量較大,因此一些中央銀行還制定了同業間清算制度,用以保證同業間市場的健康運轉。
(二)支付清算體系的運作
中央銀行為實現支付清算體系的運轉,通常會設立中央清算中心和地方分中心。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開立存款或清算賬戶後,金融機構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便通過其在中央銀行開立的賬戶進行借貸記錄和資金劃轉。支付清算服務通常包括四個內容:票據交換和清算、異地跨行清算、證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及跨國清算。
1.票據交換和清算
票據交換是支付清算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在有些國家由中央銀行負責管理,而在有些國家則交由私營的清算機構組織運行,但最終都要通過各金融機構或清算機構在中央銀行開立的賬戶完成。票據交換的具體運作流程是:銀行在收到客戶提交的票據後,根據相應的票據交換方式,將代收的票據交付付款行,並取回其他銀行代收的以己方為付款行的票據,從而進行債權債務的抵消和資金的清償。
2.異地跨行清算
其業務運行原理為:付款人向其開戶行發出支付通知;開戶行向當地中央銀行地方分支機構發出支付指令;中央銀行則將資金從該銀行賬戶中扣除,並向匯入銀行所在地中央銀行分支機構發出向匯入銀行支付的指令;匯入銀行所在地區中央銀行地方分支機構在收到指令之後,向匯入銀行發出通知;最後由匯入銀行告知收款人。
3.證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
鑑於證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數量大、不確定因素多、風險較大等特點,很多國家為證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設立了專門的清算服務系統。有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也直接參與到支付清算活動中,以更好地監督管理清算業務。例如,美國的政府證券交易主要通過美聯儲Fedwire簿記證券系統完成資金的最後清算,我國的證券清算專門由中央登記清算公司完成。
4.跨國清算
跨國清算服務具有全局性和涉外性,同時又涉及不同國家的幣種、不同的支付清算安排,需要藉助跨國支付系統及銀行往來賬戶實現跨國銀行間清算。歐美大銀行於1973年開發了SWIFT系統。目前該系統已經成為各國普遍使用的跨國支付清算系統,保證了國家間資金的正常流轉和債權債務的及時清償,促進了各國間經濟業務的發展。
(三)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構成
我國目前運行的主要支付系統如下。
1.票據交換系統
票據交換系統是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行政區劃上看,我國票據交換所有兩種:地市內的票據交換所和跨地市的區域性票據交換所。其中,地市內票據交換所有1918個,區域性票據交換所有18個。通常將地市內的票據清算稱為“同城清算”,跨地市的清算稱為“異地清算”。
2.全國電子聯行系統
全國電子聯行系統是中國人民銀行處理異地清算業務的行間處理系統。全國電子聯行系統通過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各商業銀行設立的國家金融清算總中心和在各地設立的資金清算分中心運行。各商業銀行受理異地匯劃業務後,匯出、匯入資金由中國人民銀行當即清算。其運行流程為:受理異地業務的商業銀行中,發出匯劃業務的為匯出行,收到匯劃業務的為匯入行。匯出行向人民銀行當地分行(發報行)提交支付指令(電子報文),發報行借記匯出行賬戶後,將支付信息經衛星小站傳送至全國清算中心,如匯出行賬戶餘額不足,則支付指令必須排隊等待。清算總中心按人民銀行收報行將支付指令清分後,經衛星鏈路發送到相應的人民銀行收報行,由其貸記匯入行賬戶,並以生成的電子報文通知匯入行。
3.電子資金匯兌系統
電子資金匯兌系統是商業銀行系統內的電子支付系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均由電子資金匯兌系統取代了原來的手工操作。
4.銀行卡支付系統
銀行卡支付系統由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以及髮卡行內銀行卡支付系統組成,專門處理銀行卡跨行的信息轉接和交易清算業務,由中國銀聯建設和運營,具有借記卡和信用卡、密碼方式和簽名方式共享等特點。2004年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成功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實現了銀行卡跨行支付的實時清算。
5.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
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項目的總體設計始於1991年,1996年11月進入工程實施階段。2002年10月8日,該系統正式在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上線運行。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是世界銀行技術援助貸款項目,主要提供跨行、跨地區的金融支付清算服務,能有效支持公開市場操作、債券交易、同業拆借、外匯交易等金融市場的資金清算,並將銀行卡信息交換系統、同城票據交換所等其他系統的資金清算統一納入支付系統處理,是中國人民銀行發揮中央銀行作為最終清算者和金融市場監督管理者的職能作用的金融交易和信息管理決策系統。
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由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和小額批量系統兩個系統組成。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實行逐筆實時處理支付指令,全額清算資金,旨在為各銀行和廣大企事業單位以及金融市場提供快速、安全、可靠的支付清算服務。小額批量支付系統實行批量發送支付指令,軋差淨額清算資金,旨在為社會提供低成本、大業務量的支付清算服務,支撐各種支付業務,滿足社會各種經濟活動的需求。在物理結構上,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建立有兩級處理中心,即國家處理中心(NPC)和城市處理中心(CCPC)。國家處理中心分別與各城市處理中心相連,其通信網絡採用專用網絡,以地面通信為主,衛星通信備份。
目前,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和完善中國支付系統的電子網絡和管理機制。中國的支付系統正在隨著中國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繼續而逐步完善起來。
專欄7-5
我國央行票據走向國際金融市場
央行票據(central bank bill),是中央銀行為調節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而向商業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務憑證,其實質是中央銀行債券。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央行票據是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債券發行系統,其發行的對象是公開市場操作一級交易商。目前公開市場操作一級交易商有50家,其成員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
2015年1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倫敦發行了50億元人民幣1年期央行票據。據稱獲得了300億元人民幣的認購,獲5倍超額認購,這意味著央行首次試水離岸債券。(離岸債券是指借款人在本國境外市場發行的以本國貨幣為面值的債券。離岸人民幣債券就是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發行獲得了成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也迎來了又一里程碑事件。
據悉,本次央行票據發行的價格定在3.10%。美國和歐洲投資者合計佔到了購買人的49%,其餘51%為亞洲投資者所購。按投資者類別分,銀行佔到47%,央行/公共部門佔38%,基金管理公司佔14%,私人銀行佔1%。聯席全球協調人為中國工商銀行和匯豐控股。
此次央行票據的發行結果顯示,來自歐美的投資者的踴躍程度絲毫不輸中資買家。此次央行票據倫敦發行,歐洲和美國投資者合計佔比達到了49%,幾乎與亞洲投資者(51%)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