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本章小結

1.利息是借貸關係中借入方支付給貸出方的報酬。利息本質上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利息被廣泛應用,表現為利息被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態和出現“收益的資本化”現象。

2.利率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貸出本金之比。在眾多利率體系中起中心利率作用的是基準利率。

3.到期收益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利率概念。它甚至被經濟學家視為衡量利率的最為精確的指標,是指能使某項投資或金融工具未來所有收益的現值等於其當前價格的利率。

4.利率的計算方法主要有單利和複利。單利,是指僅以本金為基數計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計算下期利息的一種利息計算方法。複利,是指將每一期的利息加入本金一併計算下一期的利息的計息方法,俗稱“利滾利”。

5.影響利率水平的因素包括平均利潤率、借貸資本的供求、物價水平、經濟週期、中央銀行的貼現率、國家經濟政策和國際利率水平等。

6.古典利率理論把利息看成是等待或延期消費的報酬。該理論認為,利率取決於儲蓄和投資,且利率具有自動調節儲蓄和投資的功能。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把利息看成是在一定時間內放棄貨幣、犧牲流動性所得的報酬,因而把利率看成是一種純粹由貨幣供求所決定的貨幣現象。該理論認為,當利率低到某一水平時,存在“流動性陷阱”或者“凱恩斯陷阱”。在“流動性陷阱”條件下,貨幣政策失效。可貸資金利率理論則認為利率是實質經濟因素和貨幣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該理論認為,利率是由可貸資金的供求來決定的。IS-LM模型從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全面均衡來分析利率的決定機理。

7.利率的風險結構,是指期限相同的各種債券的利率之間的關係,或者說相同期限金融資產因違約風險、流動性差異和稅收差異而產生的不同利率關係。

8.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風險結構相同的各種債券的利率與期限之間的關係。描述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關係的曲線被稱為收益曲線。它有三種典型的形狀,即向上傾斜的收益曲線、向下傾斜的收益曲線和水平的收益曲線。

9.純粹預期假說強調不同期限證券間的完全替代性。該假說認為,若預期的各短期利率高於現行短期利率,則當前長期債券利率高於短期債券利率,收益曲線向上傾斜;反之,若預期的未來短期利率低於現行短期利率,則當前長期債券利率低於短期債券利率,收益曲線向下傾斜;如果投資者預期短期利率保持不變,則收益曲線呈水平狀。

10.市場分割假說認為所有的投資者偏好於使其資產壽命與債務壽命相匹配的投資。人們對特定期限的債券有著特別的偏愛。在市場分割假說下,各種期限債券的利率由該債券的供求所決定,從而決定了收益曲線的形狀。

11.流動性升水假說認為,由於長期債券缺乏流動性,人們對於流動性高的債券更為偏愛。因此,長期債券的利率等於其生命期限內短期債券利率水平的平均值加上流動性升水。在該理論下,即使人們預期未來短期利率保持不變,收益率曲線也會向右上方傾斜。即使人們預期的未來短期利率下降,收益曲線也可以是水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