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第一節 利息與利率概述

一、利息的概念及運用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利息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研究利息的實質及其應用對於正確理解利率在國民經濟中的槓桿作用非常重要。

(一)利息的概念及本質

1.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借貸關係中債務人支付給債權人的報酬,是在特定時期內使用借貸資本所付出的代價。根據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利息是投資者讓渡資本使用權而索取的補償。這種補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對機會成本的補償,資本供給者將資本貸給借款者使用,即失去了現在投資獲益的機會,因此需要得到補償;二是對違約風險的補償,如果借款者投資失敗將導致其無法償還本息,由此給資本供給者帶來了風險,也需要由借款者給予補償。因此,利息=機會成本補償+違約風險補償。

2.利息的本質

利息的存在,使人們對於貨幣產生了一種神祕的感覺:似乎貨幣可以自行增值。這是涉及利息來源,或者說利息本質的問題。如何認識利息的來源和本質,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利息指出:“貸出者和借入者雙方都是把同一貨幣額作為資本支出的,但它只有在後者手中才執行資本的職能。同一貨幣額作為資本對兩個人來說取得了雙重的存在,這並不會使利潤增加一倍。它之所以對於雙方都能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只是由於利潤的分割。其中歸貸出者的部分叫作利息。”由此可見,馬克思認為利息本質上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利潤在借貸雙方之間的分割,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也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間瓜分剩餘價值的關係。

西方經濟學家關於利息的來源與本質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利息報酬論,由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威廉·配第(1623~1687)提出,是古典經濟學中頗有影響的一種理論。他認為利息是所有者暫時放棄貨幣使用權而獲得的報酬,因為這給貸出貨幣者帶來不便。這一理論描述了借貸現象,但是沒有真正理解利息的本質。

(2)利息租金論,又稱“資本租金論”。古典經濟學家達德利·諾斯(1641~1691)指出,貸出貨幣所收取的利息可看成是地主收取的租金。他認為資本的餘缺產生了利息,有的人擁有資本但不願或不能從事貿易,而想從事貿易的人手中又缺乏資本。“資本所有者常常出借他們的資金,像出租土地一樣。他們從中得到叫作利息的東西,所謂利息不過是資本的租金罷了。”

(3)節慾論,又稱“節慾等待論”,由經濟學家西尼爾(1790~1864)提出。他認為利息是犧牲眼前消費,等待將來消費而獲得的報酬,或對節慾的報酬。他還認為資本來自儲蓄,要儲蓄就必須節制當前的消費和享受;利息來自對未來享受的等待,是為積累資本而犧牲現在消費的一種報酬,是資本家節慾行為的報酬。

(4)時差利息論,又稱“時間偏好論”,是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1851~1914)提出的關於利息來自價值時差的一種理論。時差利息論將物品分為現在物品和未來物品,認為利息來自人們對現在物品的評價大於對未來物品的評價,利息是價值時差的貼水。

(5)流動性偏好論,是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提出的著名理論。他認為利息是人們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放棄貨幣週轉靈活性的報酬,是對人們放棄流動性偏好,即不持有貨幣進行儲蓄的一種報酬。利息率並不取決於儲蓄和投資,而取決於貨幣存量的供求和人們對流動性偏好的強弱。

(6)人性不耐論。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1867~1947)在其《利息理論》中提出了“人性不耐”概念。他在該著作中借鑑了龐巴維克的時間偏好理論,認為即使人們已經有了高度的時間觀念以及對未來的估計,還是傾向於“過好”現在而不是同樣地為未來著想。利息是人們寧願現在獲得財富,而不願等將來獲得財富的不耐心的結果。

一般的表述是,利息的本質具體表現為:第一,貨幣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是利息產生的經濟基礎;第二,利息是借用貨幣資本使用權付出的代價;第三,利息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實質上是利潤的一部分。

(二)利息概念的應用

利息概念存在的重要性在於它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一是產生了“將利息作為收益的一般形態”現象;二是存在著“收益的資本化”現象。

1.利息轉化為收益的一般形態

根據利息的概念可知,利息是資本所有者由於貸出資本而取得的報酬,顯然,沒有借貸便沒有利息。但在現實生活中,利息已經被人們看成是收益的一般形態,即無論資本是否貸出,利息都被看作資本所有者理所當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將會取得的收入。與此相對應,無論是否借入資本,企業主也總是把自己所得的利潤分割為利息與企業主收入兩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餘下的利潤才是企業的經營所得,即收益=利息+企業主利潤。於是,利息率就成為判斷投資機會的一個尺度:如果投資回報率不大於利息率,則認為該投資不可行。

2.收益的資本化

由於利息已轉化為收益的一般形態,對於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並不是一筆貸放出去的貨幣,甚至不是實實在在的資本,也可以通過收益與利率的對比倒算出它相當於多大的資本金額,這種現象被稱為收益的資本化。收益的資本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貨幣資本的價格。在一般的貨幣貸放中,貸放的貨幣金額通常被稱為本金,與利息收益和利息率的關係如下:

I=P×r

式中,I代表收益;P代表本金;r代表利率,即貨幣資本的價格。當我們知道P和r時,很容易計算出I;同樣,當我們知道I和r時,P也不難求得,即P=I/r。

例如,假定一筆一年期貸款的年利息收益是50元,市場年平均利率為5%,那麼就可以計算出該筆貸款的本金為1000(=50÷0.05)元。

(2)土地的價格。土地尤其是“生地”,本身不是勞動產品,沒有價值,從而也無決定其價格大小的內在根據。但土地可以為所有者帶來收益,因而認為其有價格,從而可以買賣。相應地,地價=土地年收益/年利率。

例如,一塊土地每畝 [1] 的平均年收益為100元,假定年利率為5%,則這塊土地就可以以每畝2000(=100÷0.05)元的價格買賣。

(3)勞動力的價格。勞動力本身不是資本,但可以按工資的資本化來計算其價格,即人力資本價格=年薪/年利率。

例如,某NBA球星的年薪為20萬美元,年利率為2.5%,則他的身價為800萬(=200000÷0.025)美元,這一價格通常被看作該球星轉會的市場價格。

例如,2009年6月,英國曼聯俱樂部的球星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簡稱C羅)以9400萬歐元的歷史第一轉會價,轉會到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那麼,C羅為何值這麼多錢?9400萬歐元的價格是如何確定的呢?其基本思想是運用收益資本化原理計算出來的。

(4)有價證券的價格。有價證券是虛擬資本,其價格也可以由其年收益和市場平均利率決定。一般公式是,有價證券價格=年收益/市場利率。

例如,如果某公司股票每股能為投資者帶來0.5元的年收益,當前的市場利率為8%,則該股票的市場價格為6.25(=0.5÷0.08)元。

二、利率的概念及種類

(一)利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利率是金融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是經濟生活中備受關注的一個經濟變量。利率是利息率的簡稱,是指借貸期間所形成的利息額與所貸本金的比率,即一定時期的利息收益與本金之比,用公式表示為:

利率=利息額/借貸資本金×100%

按計算利息的時間長短,利率可以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也稱年息、月息和日息。通常,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幾(分)表示,月利率以本金的千分之幾(釐)表示,日利率以本金的萬分之幾(毫)表示。

在我國,不論是年息、月息還是日息,習慣上都用釐作為單位,雖然都叫釐,但差別很大。例如,年息7釐是指年利率7%,月息7釐是指月利率7‰,日息7釐是指日利率7。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之間的簡單換算公式是:

月利率=年利率÷12

日利率=月利率÷30

日利率=年利率÷360或365

將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的過程通常叫年化收益率。例如,根據投資在一段時間內(如7天)的收益,假定一年都是這個水平折算的年收益率,計算公式為:

注意,年化收益率不一定和年收益率相同。年收益率就是一筆投資一年實際收益的比率。年化收益率僅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是一種理論收益率,並不是真正已取得的收益率。比如,某銀行賣的一款理財產品號稱91天的年化收益率為3.1%,那麼你購買了10萬元,實際上能收到的利息只是10萬×3.1%×91/365=772.88元,絕對不是3100元。而且還要注意,一般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定期那樣當天存款就當天計息,到期返還本金及利息,理財產品都有認購期、清算期等。這期間的本金是不計算利息或只計算活期利息的。比如,某款理財產品的認購期有5天,到期日到還本清算期之間又是5天,那麼你實際的資金佔用就是10天,實際的資金年化收益率就更小了。

(二)利率的種類

經濟體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利率,這些利率種類由內在因素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了利率體系。一般而言,利率體系主要由中央銀行利率、商業銀行利率和市場利率組成。中央銀行利率主要包括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再貼現利率、再貸款利率,以及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利率。商業銀行利率主要包括商業銀行的各種存款利率、貸款利率、貼現利率、發行金融債券利率,以及商業銀行之間相互拆借資金的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利率主要包括民間借貸利率,政府和企業發行各種債券、票據的利率等。本節重點介紹以下利率種類。

1.基準利率

基準利率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是指帶動和影響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在多種利率並存的條件下,如果基準利率變動,其他利率會相應發生變動。在美國,該利率為聯邦基金利率,在西方其他國家則主要表現為中央銀行的再貼現利率。我國的基準利率在中央銀行以直接手段調控經濟時,表現為中央銀行的再貸款利率。在利率尚未真正市場化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規定的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也被稱為基準利率。隨著貨幣政策調控向間接調控轉換,中央銀行的再貼現利率或同業拆借利率將逐步成為我國利率體系的基準利率。

變動基準利率是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中央銀行改變基準利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借款成本的高低,從而對信貸起著限制或鼓勵的作用,並影響其他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基準利率的改變還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人們的預期,即所謂的告示效應。例如,提高再貼現利率,將引起人們的“緊縮預期”,當人們按預期行事時,貨幣政策的功效就發生作用了。

2.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是兩個重要的利率概念。

名義利率 (nominal interest rate) ,是指沒有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通常報紙雜誌上所公佈的利率、借貸合同中規定的利率就是名義利率,本書不強調時都是指名義利率。

實際利率 (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從名義利率中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水平。它根據預期物價水平的變動(即預期通貨膨脹)做出調整,因而能夠更準確地反映真實的借款成本或投資收益。區分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非常重要,原因在於實際利率反映了真實的借款成本或投資收益。

在預期不發生通貨膨脹的條件下,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相等;預期發生通貨膨脹時,名義利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之差就是實際利率,即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預期通貨膨脹率。

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給出了關於名義利率的更準確的定義:名義利率等於實際利率和通貨膨脹預期之和。名義利率、實際利率和通貨膨脹預期的關係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Rn 為名義利率;Rr 為實際利率;Pe 為預期通貨膨脹率。這一公式被稱為費雪方程式,也是人們所說的費雪效應 (Fisher effect) 。整理後可簡化得出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的換算公式為:

或者

例如,某公司債券的票面利率為4%,期限為1年,如果預期當年通貨膨脹率為5%,則該公司債券的實際利率為-1%。債券的實際利率為負值,顯然會降低該債券的吸引力。

3.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

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也是兩個重要的利率概念。

固定利率 (fixed rate) ,是指在借貸期限內固定且不隨借貸供求狀況而變動的利率,它具有簡便易行、易於計算等優點。在借貸期限短或市場利率變化不大的條件下,可採用固定利率;但是當借貸期限較長或市場利率波動較為劇烈時,借款者或貸款者可能就要承擔利率變化的風險。因此,對於中長期貸款,借貸雙方一般都傾向於選擇浮動利率。

浮動利率 (floating rate) ,是指在融資期限內隨市場利率的變化而定期調整的利率。調整期限的長短以及以何種利率作為調整時的參照利率,都由借貸雙方在借款時商定。實行浮動利率,借款人計算借款成本的難度要加大,利息負擔也可能加重。但是,借貸雙方承擔的利率風險較小,因為利率的高低與資金供求狀況緊密相連。

在我國,浮動利率還有另一種含義,即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以基準利率為基礎自行確定的利率,如存款利率的上浮或貸款利率的下浮。

4.利率與收益率

利率與收益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利率是一定時期的利息與本金之比,是反映本金的名義收益,但不能準確衡量投資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全部收益狀況。能夠準確衡量投資者在一定時期內持有證券所能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標是收益率 (return rate,RET) ,衡量收益率指標按單利計算有以下三種。

(1)名義收益率,即證券的票面收益與票面金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

式中,in 為名義收益率;C為票面收益(年利息);F為票面金額。

(2)當期收益率,即證券的票面收益與其當期市場價格的比率。計算公式為:

式中,ic 為當期收益率;P為當前市場價格。

(3)實際收益率,也稱持有期收益率,是指證券持有期利息收入與證券價格變動的總和與購買價格之比,即出售金額與購買價格之差(也稱為“資本利得”)加上利息收入後與購買價格之間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式中,ir 為實際收益率;P1 為證券的賣出價格;P0 為證券的買入價格;T為證券的持有期(以年計算)。

例如,某債券的票面金額為100元,10年還本,每年利息為7元,其名義收益率就是7%。若發行價格是95元,則當期收益率就是7.368%(=7/95×100%)。某人以95元買入該債券,並在2年後以98元的價格將其出售,則其實際收益率為8.95%(=[7+(98-95)/2]/95×100%)。

大多情況下所指的收益率就是實際收益率,為什麼在票面利率為7%的債券投資中能得到8.95%的收益率呢?要尋找其原因,我們需要將上式表示為更為簡明的回報率公式,即

上式第一項是當期收益率ic ,即票面收益除以同期購買價格:

上式第二項是資本利得率g(rate of capital gain),即證券價格相對於最初購買價格的變動率:

因此,回報率的公式可以表示為:

這表明證券的回報率等於當期收益率與資本利得率之和。這個公式表明,對有些證券而言,回報率與利率是有差別的。尤其是在證券價格劇烈波動引起較大的資本利得或損失的情況下,二者的差別就更大了。

三、影響利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確定利率水平並不是人們單純的主觀行為,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綜合考慮影響利率變動的各種因素,並根據經濟發展和資金供求狀況靈活調整。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決定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平均利潤率

平均利潤率是影響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可以自由流動,會從低利潤率的行業流向高利潤率的行業。企業之間的這種競爭,最終使各行業的利潤率趨於均衡,形成平均利潤率。企業不可能把得到的利潤全部付給債權人,因此企業借款利率不會高出其平均利潤率。通常情況下,利率也不會低於零。所以,從理論上講,利率在平均利潤率與零之間波動。

(二)借貸資本的供求

借貸資本的供求是影響利率變動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從理論上看,利率的取值介於零和平均利潤率之間;但在利率水平的具體確定上,借貸資本的供求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利率是資金的價格,一般來說,當借貸資本供不應求時,利率上升;反之,當供過於求時,利率下降。

(三)物價水平

物價水平對利率變動有直接影響。物價上漲,貨幣就會貶值。如果存款利率低於物價上漲率,就意味著客戶存款的購買力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如果貸款利率低於物價上漲率,則意味著銀行貸款的實際收益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所以,為保持實際利率水平不變,名義利率是跟蹤物價的(如費雪效應所示)。利率與物價的變動具有同向運動趨勢,物價上漲時,利率上升;物價下跌時,利率下降。

(四)中央銀行的貼現率

中央銀行的貼現率通常是各國利率體系中的基準利率,它的變動會對利率水平產生決定性影響。中央銀行提高貼現率,相應提高了商業銀行的借貸資金成本,市場利率會因此而提高;反之,中央銀行降低貼現率,就會降低市場利率。

(五)經濟週期

經濟週期對利率變動具有重大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運行週期,主要包括危機、蕭條、復甦和繁榮四個階段,它對利率波動有很大影響。在危機階段,往往出現“現金為王”的現象,大家一般不願貸出資金。此時,利率急劇上升,達到最高限度。在蕭條階段,央行為刺激宏觀經濟,會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利率迅速下降,達到最低程度。在復甦階段,利率比較平穩。在繁榮階段,由於實體經濟向好,企業資金需求旺盛,利率會逐漸上升。

(六)國家經濟政策

國家經濟政策對利率起著調控作用。國家在一定時期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決定了資金的需求狀況以及對資金流向的要求。政府可以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節,從而利用利率的槓桿作用調節國民經濟的發展。

(七)國際利率水平

在開放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國際利率的變動也會引起國內利率的變動。如果國內利率高於國際利率水平,資本將大量湧入,導致國內金融市場上資金供大於求,國內利率下降,直至與國際利率水平持平;反之,如果國內利率低於國際利率水平,則資本將流出,國內資金供不應求,國內利率上升,直至與國際利率水平持平。

[1] 1畝≈666.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