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第二節 金融機構存在的理論基礎
由於銀行是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在此重點剖析銀行金融機構存在的經濟學理由。在市場經濟中,“儲蓄—投資”的轉化過程是圍繞銀行金融機構來展開的,銀行從儲蓄者手中獲得資金,並將其借給需要資金的經濟主體。為什麼資金融通過程大多數是通過金融機構來完成,而不是由借貸雙方直接融通完成的呢?不難想象,銀行是以較低的利率吸收存款,又以較高的利率發放貸款的,資金最終的借貸雙方何以會願意忍受銀行“低買高賣”的盤剝呢?請你想象一下,沒有金融中介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資金盈餘者和短缺者相互之間為什麼不直接進行資金的交易呢?這就有必要從理論上解釋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存在的理論基礎。
一、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市場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金融中介和間接融資在金融市場中的重要作用。
(一)交易成本的含義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是指在從事交易中所花費的一切成本,金融市場上的交易成本是指在金融交易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其具體包括在交易發生前資金最終供求雙方相互尋找對方的搜尋成本、鑑別對方交易信息真假的鑑別成本以及討價還價的談判成本等;在交易發生之後,還有監控合約執行的監管成本以及可能發生違約而需要付出的訴訟成本等。
(二)交易成本影響金融結構
交易成本的存在,阻礙了許多小額儲蓄者和借款者之間的直接融資,從而阻礙了直接融資市場正常作用的發揮,下面舉例說明。
假如你有5000元準備投資,當你欲投資於股票市場時,股票經紀人會告訴你:“你的購買量是如此小,你支付的佣金在你的購買價格中將佔較大的比重。”當你欲投資於債券市場時,問題將會更嚴重,因為許多國家的債券交易都有一個最低購買量要求,比如10000元。事實上,經紀人對你的投資可能並不感興趣,因為你的投資額太小,他認為不值得花時間去考慮。最終你失望了,發現你不能將辛苦積累起來的資金投資於金融市場去賺取利潤。但是,你也可能會得到些許安慰,因為你並不孤獨,你並不是唯一被過高的交易成本所困擾的人。即使在美國,也只有大約1/2的個人擁有有價證券。
(三)銀行類金融機構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之一是規模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 優勢。銀行能很方便地將資金供求雙方吸引過來,節約搜尋成本。銀行等金融中介正是這種能把許多閒散的小額資金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的機構。
例如,銀行知道如何聘請優秀的律師起草一份嚴謹的貸款合同,這份合同可以在其後的貸款交易活動中反覆使用,從而降低每一筆交易的法律成本。銀行不會只花費500美元設計一份貸款合同,而是會支付5000美元聘請一流的律師來設計一份嚴謹完整的貸款合同,以滿足2000筆貸款的需要,這樣每筆貸款的成本降到了2.5美元。
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之二是專業化 (expertise) 優勢。銀行所具有的專業化經營優勢,可以使其有條件、有能力比單個借款人或放款人在更大程度上節約其他各類交易費用。例如,銀行通過研發出的專門計算機技術,能夠以極低的交易成本提供多種便利的金融服務,如ATM機的運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銀行能為客戶提供更為方便和流動性更強的服務。
下面用圖示描述交易成本與銀行存在合理性的關係,如圖2-4所示。
圖2-4 交易成本與銀行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假定沒有交易費用時資金需求量為D,資金供給量為S0 。它們的交點決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r0 和資金水平L0 。
現在,假定交易成本給定,導致資金供給曲線向左上移到S1 。這就意味著資金供給者提供相同數量的資金,會要求得到更高的利率r2 ,或者得到相同的利率,資金供給者將只願意提供更少數量的資金S0 。此時均衡利率為(r1 ,r2 ),資金水平為L1 ,結果借款雙方的利益都遭到了損害,如圖2-3a所示。
但是銀行介入後,由於其可以如上所述的方法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使資金供給量增加,向右移到SL 。在資金需求量沒有變動的情況下,均衡利率下降為r3 ,但資金交易量卻從L1 上升到LB ,資金交易量擴大。結果是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了增進。
二、緩解信息不對稱
金融市場交易成本的存在部分解釋了金融機構與間接融資重要的原因,而信息在金融市場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用來解釋金融中介和間接融資在金融市場中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不對稱影響金融結構
所謂信息不對稱或不對稱信息 (asymmetric information) ,是指交易一方對交易另一方的瞭解不充分,雙方處於不平等地位的一種狀態。在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一方對另一方缺乏充分的瞭解,以致無法做出正確決策的一種不對等狀態。例如,相對於貸款人而言,需要資金的借款人對於投資項目的潛在收益和風險瞭解得更為清晰;又如,相對於股東而言,公司經理對自己是否誠實及公司的經營狀況有更加深入的瞭解。信息不對稱給金融體系造成的問題存在於兩個階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後。
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問題是逆向選擇 (adverse selection) ;在交易之後,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問題是道德風險 (moral hazard) 。
1.逆向選擇及其對金融結構的影響
逆向選擇,本意是指人們做了並不希望做的事情,而不去做希望做的事情。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是指由於信息不對稱,貸款者將資金貸給了最有可能違約的借款者的現象。這是因為,金融市場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結果(即造成違約風險)的借款者,往往就是那些尋求資金最積極且最有可能得到資金的借款者。由於逆向選擇使得貸款可能招致信貸風險,貸款人可能決定不發放任何貸款,以致金融市場的融資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我們可以舉例說明。例如,你有一筆數額可觀的資金需要貸放出去,現在你的朋友張傑和李文是兩個潛在的借款者。其中,張傑屬於保守型,他只有在確認投資項目具備清償能力的情況下才會借款。而李文正好相反,他屬於風險愛好者,對一個迅速致富的項目非常感興趣。如果可以借到10萬元投資該項目,李文就可能變成百萬富翁(賺取10倍的利潤)。然而,與大部分迅速致富的項目一樣,這個投資也有可能顆粒無收,到時李文就要損失這10萬元。
那麼,哪位潛在的借款者可能向你積極尋求貸款呢?當然是李文了,正如冒險家和騙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歸還貸款,因而積極尋求貸款一樣。如果這個項目成功,李文就可以大賺一筆。然而,對於你而言,你並不願意借款給他,因為項目失敗的概率很大,那樣他就無法歸還你的貸款了。
如果你非常瞭解張傑和李文,也就是說你們之間的信息是對稱的,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因為你知道李文的風險相當大,所以不會借款給他。然而,假定你並不是很瞭解你的兩位潛在借款者,由於李文會過度包裝他的項目計劃書和借款申請書,甚至對你軟磨硬泡,你更可能貸款給李文而非張傑。由於逆向選擇的存在,你可能決定拒絕向你的任何一位朋友貸款,雖然張傑真的十分需要貸款來投資於一個可行的項目,並且他的信貸風險相當低。
面對這種情況,放貸者會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提高融資門檻和交易價格。結果那些風險較小(因而收益較低)的借款者退出市場,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放貸者的風險,並迫使其採取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雙方重複博弈的結果,將不利於資金雙方的直接融資活動,甚至可能導致直接融資活動的萎縮。
直接融資中的逆向選擇現象,可以通過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教授阿克洛夫(Akerlof)提出的“檸檬”問題 (lemons problem) 加以說明。“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不中用的東西。“檸檬”問題的實質是:由於交易雙方對信息的掌握處在不對稱的地位,使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失靈。比如在證券市場上,證券的優劣依賴於公司經營狀況的好壞,優良公司的證券(比作“桃”)預期收益率高且風險小,而劣質公司的證券(比作“檸檬”)預期收益低且風險大。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證券的潛在購買者並不能識別證券的優劣。其所願意支付的證券價格只能是反映發行公司平均質量的證券的價格,這一價格低於優良公司證券的真實價值,高於劣質公司證券的真實價值。因此,優良公司因投資者支付的價格低於其實際價值而不願出售其證券,只有那些質量低劣的公司才願意出售其證券。當然,投資者也不是傻瓜,他們明白這種逆向選擇,所以他們選擇不在證券市場上直接投資。結果,由於逆向選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證券市場的發展,而銀行金融機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逆向選擇問題。
2.道德風險及其對金融結構的影響
道德風險,本意是指經營者或市場交易的參與者得到了第三方的保障後,因自身決策或行為引起損失時不必完全承擔責任,甚至可能得到某種補償,這種情況將“激勵”他們傾向於做出風險較大的決策,以博取更大收益的現象。金融市場上的道德風險,是指貸款者把資金貸放給借款者以後,借款者可能從事不利於貸款者(不道德)的風險活動,這些活動加大了貸款無法清償的概率,很可能導致貸款不能如期歸還的風險。由於道德風險降低了貸款償還的可能性,貸款人可能決定不發放貸款。
下面,我們還是以上例來看看道德風險的例子。假定最終你向你的朋友李文發放了10萬元的貸款,利率10%。他要用這筆貸款在大學集中的地區開設一家複印店,以便為學生打印畢業論文(尤其在畢業季這確實是一筆好生意,相信作為大學生的你會深有感觸)。然而,一旦你提供了這筆貸款,李文很可能不去投資複印店,而是去炒股。如果他投資股票大賺了10倍,擁有了100萬元,他就有可能歸還你的10萬元貸款,自己還剩餘90萬元。但是,一旦股票投資失敗了,你就無法得到還款,而李文失去的只是作為一個可信賴、誠實的朋友的名譽。也就是說,對李文而言,他賭贏了的收益(90萬元)要遠遠大於他賭輸了的成本(名譽),因此他有足夠強的動力用這筆貸款去炒股。如果你知道李文的下一步行動,你當然會阻止他去炒股,道德風險也就不會發生。然而,由於信息不對稱,你很難自始自終了解李文的動向。於是,他就有很好的機會去炒股,而你的貸款很可能無法得到歸還。所以,道德風險的存在很可能阻止你向李文提供貸款,即使你確切地知道,李文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
無論在股權合約還是債務合約中,都存在著道德風險。
股票市場上的道德風險表現為委託—代理問題。在股份公司的治理結構中,擁有公司大部分股權的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也是委託人。擁有公司小部分股權的經理是管理層,也是所有者的代理人。在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的情況下,公司經理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遠沒有股東——所有者那麼強烈。因此,擁有控制權的經理(代理人)就會從自身利益出發,而非按照股東——所有者(委託人)的利益行事,道德風險就產生了。
在前述複印店的例子中,假定用股權融資的方式解決。李文投資複印店需要10萬元,他邀請你做他的複印店合夥人,而他只有1萬元。因此,你購買了9萬元的股份,而擁有了該公司90%的股權,李文只擁有10%的所有權。如果李文加班加點工作,保持店面整潔,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扣除所有費用(包括房租、水電、稅收及李文的工資等)後,複印店每年的利潤為4萬元,其中李文和你的所得分別為4000元(10%)和36000元(90%)。
但是,李文可能認為這4000元無法彌補他作為一個好經理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他這樣想,他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做一個好經理。結果可能是,李文用這4萬元的收入去購買了一張10年有效的健身卡,甚至在工作時間去健身房健身(沒有按你的利益行事)。最後,李文(代理人)擁有了完美的身材,而複印店沒有任何利潤。這時,你的損失為36000元(他選擇做一個好經理時你的利潤)。
如果公司所有者能夠完全知曉經理的所作所為,並能防止消費性的開支和欺詐活動,委託—代理問題就不會出現。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掌握控制權的管理層(代理人)比擁有所有權的股東(委託人)更加了解公司的情況。因此,道德風險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的積極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的活動。
那麼,在債務合約中是否存在道德風險呢?回答是肯定的。在前述你以10%的利率貸款給李文10萬元的例子中,由於借款利息固定下來,這就意味著李文用這10萬元投資無論賺取多少,都只需償還你的本金和10%的利息。那麼,他就會算計:如果努力經營複印店,可能賺取40%的利潤,扣除償還你的貸款,他還剩下30%;而如果他用於炒股,可能會賺取100%的利潤,你所收取的仍然是貸款的本金和10%的利息,無法分享成功的收益,而他在扣除償還你的貸款後還剩下70%。於是,他會選擇用這10萬元借款去炒股,道德風險便發生了。考慮到潛在的道德風險,你可能不會向李文發放貸款,即使你知道大學附近的複印店會是一個優質投資項目。
(二)完全信息的生產與銷售所面臨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影響了資金供求雙方的直接交易。由此我們想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辦法就是向資金供應者提供那些正在尋求資金的個人或公司的詳細情況,即提供完全信息。如成立一個信息生產公司,由該公司負責收集有關金融交易的全部信息,然後將信息銷售給資金的供應者,美國的標準普爾公司、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就是這樣的信息生產與銷售公司。
然而,這種做法存在以下問題,使得靠專門公司生產與銷售信息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成為不可能。
1.搭便車問題
金融市場上的搭便車問題 (free-rider problem) ,是指一些人不付費地利用他人付費所得到的信息的一種現象。下面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在信息的銷售過程中會出現搭便車問題。
例如,美國公民湯姆購買了標準普爾公司的信息,信息中包含了各家證券發行公司的質量及證券好壞的情況。湯姆據此信息選定了一隻優良證券,這隻證券的購買價格低於其真實價值,從而彌補他購買信息的成本。但是,由於金融市場的交易是公開的,其他人在看到湯姆購買該證券且獲利了之後,也會跟隨購買這種證券。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購買的人越來越多,提高了該證券的市場需求,導致其價格上升。結果,在湯姆獲利的同時,其他投資者也獲得了價格上漲的好處。這就意味著湯姆並未取得該證券價格上漲的全部好處,部分好處被其他未付費購買公司信息的投資者分享了。這就是證券市場上的搭便車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湯姆的獲利較大,他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全部利益。最後,湯姆認識到,他大可不必為首先得到信息而付出費用。因而,標準普爾公司所提供的信息是無法銷售出去的。
2.可信度問題和剽竊問題
即使信息生產公司投入一定成本,通過調查研究等手段獲得了潛在投資者所關心的有關投資對象的信息,這些信息具有潛在價值,但是要實現信息的潛在價值並不容易。在信息出售的過程中會出現兩個主要問題:第一,信息買方無法判斷信息的真假和質量,即存在可信度問題 (reliability problem) ;第二,信息是一種準公共品,信息買方可在購買信息後轉售給他人,這通常並不影響信息的價值,出現所謂的剽竊問題 (appropriability problem) 。所以,即使信息具有真實價值,信息生產公司也難以獲得生產信息的全部回報,生產信息具有不經濟性。
由上述的搭便車問題、可信度問題和剽竊問題可知,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和標準普爾公司的信息實際上是賣不出去的(只能免費向市場發佈)。
(三)銀行等金融機構有助於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1.風險投資公司等投資類金融機構有助於緩解股權合約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
風險投資公司 ( venture capital firm,VC) ,也稱為創業投資公司,是重要的投資類金融機構,主要投資於處於種子期、初創期的新企業。它們聚集合夥人的資金,並利用這些資金幫助具有潛力的企業家啟動新事業。在提供風險資本的同時,VC會在新企業(如初創期企業)中佔有一定的股份。VC的投資過程一般有五個步驟:①交易發起,即風險資本家獲知潛在的投資機會。②篩選投資機會,即在眾多的潛在投資機會中初選出小部分做進一步分析。③評價,即對選定項目的潛在風險與收益進行評估。④交易設計,包括確定投資的數量、形式和價格等。⑤投資後管理,將企業帶入資本市場運作以順利實現必要的兼併收購和發行上市。
因此,VC通常會在新企業的管理層(如董事會)中派駐自己的人員,以便更密切地瞭解公司的業務活動,能真實地瞭解公司的成本與收益。而且,如果VC向某企業提供啟動資金,該企業的股份不能轉讓給除VC之外的其他人。因此,其他投資者無法免費搭VC的車。這樣的安排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股權合約中的道德風險問題。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private equity firm,PE),是另一種重要的投資類金融機構。私募股權投資,是指通過私募基金對非上市公司進行的權益性投資,主要是指創業投資後期的私募股權投資部分。在交易實施過程中,PE會附帶考慮將來的退出機制,即通過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兼併與收購(M&A)、管理層回購(MBO)和破產清算等方式退出。簡單地講,PE投資就是PE投資者尋找優秀的高成長性的未上市公司,注資其中,獲得其一定比例的股份,推動公司發展、上市,此後通過轉讓股權獲利。PE採取了與VC類似的方式解決搭便車問題,即在董事會層面上參與企業的重大戰略決策。
2.銀行等存款類金融機構有助於減少債務合約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問題
首先,銀行是公司信息的生產高手。因為在現代經濟社會裡,銀行是國民經濟的中心樞紐,銀行掌握眾多借款者的私人信息,具有規模經濟優勢,蒐集信息的成本低。銀行從存款者那裡獲得資金,然後根據掌握的信息將資金髮放給那些信譽好、效益好的借款者。在此過程中,銀行從存貸利差中獲得收益,這種收益正是對銀行生產信息的回報。
其次,銀行貸款是非公開進行的,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這避免了其他人在信息上搭銀行的便車,從而銀行的貸款利率也不會因為競爭而被拉下,以致難以補償蒐集公司信息而耗費的成本。
最後,發放貸款的銀行可以享受監督和執行的全部利益。這可以減少由直接融資中的債務合約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問題,從而彌補了直接融資市場的不足,有效地實現了社會資金的融通。
三、分散和轉移風險
在直接融資情況下,如果某個借款人違約,就會給單個放款人帶來100%的影響,放出的款項無法收回。如果是直接投資股票和債券,風險則更大。這樣由於風險,導致資金需求雙方不會大量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調劑資金餘缺。
但是,若將資金存入銀行,再由銀行將資金貸放出去,則會大大降低資金運用的風險。一是,因為即使某個借款人違約,只要多數借款人沒有違約,銀行仍然有清償能力,仍然能向資金供給者還款。二是,銀行可以將大量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匯成“鉅額資金”,然後進行分散投資以實現貸款對象的多樣化和分散化,從而降低貸款風險。三是,銀行具有鑑別、監控和強制實施貸款合約的專業技術。社會各經濟主體的資金往來大多數是通過在銀行開設的資金賬戶進行的,銀行可以很方便地瞭解公司信息,在貸款對象的鑑別、監控和強制實施方面具有優勢。
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幫助投資者承擔風險,更好地保證資金運用的安全性。
四、協調流動性偏好
這裡所指的流動性偏好,特指經濟中的當事人往往喜歡較高的流動性,即喜歡那種根據需要可以隨時將其他資產轉換為現金資產的境界。經驗表明,資金供求雙方對流動性偏好的程度存在非對稱性或不一致性。
一般地,資金最終供給者對流動性偏好較強,期望在未來自己需要用款時能夠隨時收回資金,表現為其希望資金能儘快收回。反之,資金最終需求者對流動性偏好較弱,期望所藉資金在未來使用時間越長越好,表現為其希望籌集較長期資金。這樣,由於資金借貸雙方存在流動性偏好或期限上的選擇不一樣,導致雙方的直接融資不會大量發生。
但是,銀行可以通過與資金最終供求雙方分別簽訂合同,同時滿足雙方對流動性的偏好:一方面,通過存款合約向資金最終供給者承諾,滿足其隨時可能提出的對流動性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貸款合約向資金最終需求者承諾,滿足其在一定時間之內對“無須擔心流動性”的需要。這就是銀行的“金融中介化”過程:資產—負債—資產—負債(見圖2-5)。
圖2-5 銀行的“金融中介化”過程
這樣,銀行通過“金融中介化”過程,通過“借短貸長”進行某種期限的轉換,從而使資金最終供求雙方的需要完好地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