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第四節 貨幣的計量
如本章第一節所述,貨幣或貨幣供給量是由一系列資產構成的,為了對貨幣供給量進行統計分析,以便政府決策者能夠通過控制關鍵貨幣來執行宏觀經濟政策,就必須按一定標準對其分類。這就是貨幣的計量或貨幣層次的劃分問題。
一、劃分貨幣層次的依據
一種資產之所以成為貨幣,是因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形成了一種契約,即用它進行支付能夠為別人所接受,也就代表了現實的購買力。這就促使許多經濟學家根據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來定義貨幣,並以此為依據劃分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如前所述,所謂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是指一種資產在不損失價值的前提下轉換為現實購買力的能力,也被稱為變現能力。流動性的大小取決於:第一,將其轉換為現實購買力所需要的時間或難易程度,也就是轉換的便利程度;第二,買賣資產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越大,資產的流動性就越小。
流動性程度不同的貨幣在流通中轉手的次數不同,形成的購買力不同,對商品流通和其他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也不同。所以,貨幣層次的劃分,為貨幣當局進行貨幣供應量調控提供了依據。
二、貨幣層次的劃分情況
(一)貨幣層次的一般劃分
根據流動性這一標準,人們將多種貨幣資產劃分為不同的層次,貨幣供應量也就相應有了多重口徑。歸納起來,貨幣供應量一般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狹義貨幣M1=C+D
上式中,C(currency) 表示通貨,即流通中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是指存款類金融機構以外的現金,也就是公眾手中的現金;D(demand deposits) 表示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是指非銀行客戶在存款類金融機構賬戶上可以簽發支票的活期存款類別;M1是狹義貨幣供應量,它代表了現實購買力,反映了居民和企業資金的鬆緊變化,是經濟週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所以,M1是一國中央銀行調控的主要指標之一。
第二層次:廣義貨幣M2=M1+S+T
上式中,S(savings) 表示居民儲蓄存款;T(time deposits) 表示單位定期存款。廣義貨幣M2擴大了貨幣的範圍,不僅反映現實購買力,還反映潛在購買力。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因此,M2也成為一國中央銀行關注的指標之一。
廣義貨幣與狹義貨幣之差即居民儲蓄存款和單位定期存款,相對於現金和支票存款而言,其流動性較差,但經過一段時間也能轉化為現金或支票存款,可看作一種潛在的購買力。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稱其為“準貨幣”(quasi money) 。
第三層次:M3=M2+Dn
上式中,Dn表示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posits) 。在現代貨幣經濟社會中,商業銀行之外還存在著各種專業銀行和接受其他存款的其他金融機構,如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機構等。這些非存款類金融機構不能接受支票存款,但能收受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這些金融機構的存款與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沒有本質的區別,它們都具有較高的貨幣性,只是前者流動性更差些,貨幣供應量因此擴大為M3。
第四層次:M4=M3+L
上式中,L表示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外的所有短期信用工具。在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各種短期的流動資產如國庫券、人壽保險公司保單、承兌票據等,在金融市場上貼現和變現的機會很多,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流動性,與M1只有程度的區別,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其也應納入貨幣供應量之中,由此得到M4。
迄今為止,關於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劃分並無定論,但根據資產的流動性來劃分貨幣供應量層次,已為大多數國家政府所接受。各國政府對貨幣供應量的監控重點,也逐漸由M1轉向M2或更高層次的範圍。
(二)中國貨幣層次的劃分
1949~1978年,我國的貨幣流通研究工作一直侷限於現金流通方面,即貨幣供應量就是流通中的現金量,一般稱作:M0=C。1979年經濟體制改革後,貨幣流通範圍逐漸擴大,不僅現金、支票存款算作貨幣,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貨幣流通形式。為了更有效地實施金融宏觀調控,合理地控制貨幣供應量,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於1994年第三季度開始按季公佈我國的貨幣供應量指標。1994年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貨幣供應量的劃分也在逐步完善。2001年6月,央行第一次修訂貨幣供應量指標,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計入M2;2002年年初,第二次修訂將在中國的外資銀行、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外資財務公司以及外資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人民幣存款業務,分別計入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2011年10月,央行又將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納入了M2的統計範疇。現階段的劃分如下: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類存款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證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
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我國習慣將M0稱為流通中的現金,即居民手中的現鈔和企業單位的備用金,不包括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這部分貨幣可隨時作為交易媒介,具有最強的購買力。與國際通用表述一樣,這裡的M1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流動性最強;M2是廣義貨幣,M2和M1的差額是準貨幣;M3是考慮到金融的現狀而設立的,目前暫不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