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貨幣金融學 v2 蔣先玲
第一節 貨幣的含義
一、貨幣的定義
貨幣是現代金融理論和經濟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容易引起混淆、最難以理解的一個概念。薩繆爾森在其名著《經濟學》有關貨幣的章節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由此看來,貨幣貌似簡單,實際上卻極其複雜。
(一)貨幣的概念及本質
貨幣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然而要給貨幣下一個精確的定義卻相當困難。
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根據貨幣的功能來下定義。在經濟學家看來,貨幣 (money) 是指在購買商品和勞務或清償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體或東西 (anything) 。 [1] 通貨,包括紙幣和硬幣,都符合這個定義,因而是貨幣的一種,也是大多數人所說的貨幣。支票在購物付款時被廣泛接受,所以支票存款也被看成是貨幣。此外,儲蓄存款、借記卡等信用工具,也能迅速方便地轉變為通貨或支票存款,用來支付貨款,發揮貨幣的功能。由此可見,貨幣的定義包含一系列資產,而不只是某一種特定的資產。這樣的看法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關於貨幣的本質也有多種解釋。一種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傳統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其中,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即貨幣可以與任何商品和勞務相交換。貨幣為何可充當一般等價物呢?因為馬克思年代的貨幣是可以與金銀兌換的,即價值符號或本身就是金銀貨幣,是有真實價值保障的。而現代貨幣是“不兌換金銀”的,那麼如何理解貨幣的本質呢?
第二種是貨幣債務論的觀點。貨幣債務論認為貨幣本質上是持有者對發行者的一種債權,持有貨幣者無一例外地成為債權人,而發行貨幣者,便成為債務人。這種解釋部分地說明了債務貨幣的形成。例如,流通中的每一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它解決了無商品價值的紙幣和商品的交換問題,即回答了為何紙幣可以購買商品的問題。在信用貨幣時代,貨幣本身已不具有真實價值,而是作為一種反映債權債務關係的憑證。但是紙幣雖然和借條有一定的相似性,兩者卻存在本質的區別。例如,作為借條,借出方總是希望借入方儘快償還物品,如果紙幣是借條,那麼紙幣的擁有者就會希望儘快從市場買入實物,即把錢用掉。這和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現象“流動性偏好”相矛盾,即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更喜歡持有貨幣而不是實物商品(如果年終獎是一萬元現金或價值一萬元的大米,你會選哪個呢)。
第三種是現代貨幣契約論的觀點。貨幣契約論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貨幣是一種契約,體現的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一種合作關係,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貨幣是人類在長期的物物交換過程中為解決供給與需求的非匹配性而產生的約定,即約定某一特定的物品作為共同的交換媒介。由於社會分工不同,人們的資源稟賦與需求和自己生產的物品並不一致,人們需要相互交換物品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在以物易物時代,可以想象人們由於持有的物品不一,每人需要的物品不一,更重要的是對各物品的評價不一,因此造成交換的極大費用。人們發現用一種大家都認同的物品作為一般等價物時極大方便了交易,交易費用大大減少。注意並不是每個人對一般等價物都是一樣認同的(如一個擁有大量貝殼的成員可能更願等價物是貝殼而非菸草),但其作為普遍認同的等價物,作為經濟社會中的一員,即使對該等價物不認同的成員也會發現,有這種等價物強於沒有。由此可見,貨幣制度可以看成是人們的一種合作安排以及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一種隱形契約。這種契約沒有明確的規定,不是人們不想明確規定,而是沒有辦法做出明確的規定。它還體現了一種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合作關係、一種相當廣泛的合作關係、一種社會秩序或習慣。貨幣所體現的這種契約性質不同於經濟活動中的其他契約,如各種買賣合同。後者需要規定具體的條款,且只用於特定的任務之間;其實施需要很大的成本(尋找簽訂契約的人,擬定具體條款並執行等),且契約涉及成員的有限性限制了市場的範圍,這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而奇妙的貨幣是存在於所有成員間的一種契約,它極大地減少了交易費用,能使所有的市場連為一體。有了這個契約,交換就從自然狀態進入市場狀態,從割裂和無序狀態進入統一和規範狀態。賣家由於交換而喪失的,是他所出售物品的所有權或者用於交換的某項權利本身,而他所獲得的,乃是市場的接納以及對於他所擁有的貨幣的交換權。故貨幣本質上是一種契約,並且是關於交換權的契約。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與紙幣都是這種契約的具體形式。
貨幣契約論對貨幣職能的解釋:貨幣被約定作為一種共同的交換媒介,那它就必然與交換的物品有一個比率。這就使得不同的物品可以相互比較,貨幣因此有價值尺度的功能。貨幣的使用不限定時間,這就意味著人們可以累積這種權利,因而貨幣便有了價值儲存的功能。貨幣的交換功能和價值儲存功能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某一時段集中購買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資料,這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規模化,從而通過延期支付方式,使貨幣具備組織生產的功能進而可轉化為資本,由此為現代經濟中最重要的單位——企業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二)貨幣材料的必要條件
那麼,從形式上講,一個物體怎樣才能被稱為貨幣呢?一般而言,作為貨幣的理想材料應具有如下特性。
1.價值穩定性
任何物體要充當貨幣,其本身的價值必須是相對穩定的,具有價值穩定的特性。正如要丈量布匹長度的尺子,尺子本身的刻度必須是穩定的;要稱出雞蛋重量的秤,秤本身的刻度也必須是穩定的。歷史上曾經以牛、羊等牲畜作為貨幣來使用,由於其價值不穩定,必然在後來失去充當貨幣的資格。
2.普遍接受性
普通接受性,是指貨幣在購買商品和勞務以及債務清償時能夠被人們認可且接受。任何物體只要具備了這一特點,就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充當交換的媒介。如乘坐出租車時,乘客可以向司機支付紙幣,卻不能將蔬菜作為貨幣向其支付,其原因正是人們不能認可蔬菜是一種普遍接受的貨幣形式。與之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香菸曾以其普遍接受性,成為當時流通於納粹戰俘集中營的特殊貨幣。 [2]
3.可分割性
可分割性,是指貨幣材料必須能分割成不同的等份,以滿足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商品和勞務交換。隨著商品交換規模的發展,要求充當貨幣的物體必須是均質的,易於分割成標準化的等份,以實現不同規模的商品或勞務交換,並且分割不會導致價值下降。例如,紙幣流通條件下的幣種在設計上有元、角、分,即是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商品和勞務交換的便利性。
4.易於辨認與攜帶
充當貨幣的材料必須易於辨別真偽,不容易被人仿製,同時,隨著商品生產向外延伸,貨幣材料也必須易於運輸與攜帶。因此,隨著商品交換範圍的擴展和商品經濟複雜性的加劇,那些笨重的、易仿製的貨幣材料就逐步讓位於輕便易攜、易辨真偽的材料,如支票存款的廣泛應用。
5.供給富有彈性
一種優良的貨幣,其貨幣材料的供給必須富有彈性,以滿足商品生產和交換增減變動的需要。金銀貨幣先後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之一,就是金屬資源的有限性使其供給缺乏彈性,不能適應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
二、貨幣與其他相關概念的區別
貨幣一詞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因此它可以意味著很多事情。為了更清楚地理解貨幣的定義,我們有必要澄清經濟學家或宏觀經濟學中所說的貨幣一詞與人們日常用法中的一些類似概念的區別。
(一)貨幣與通貨
通貨 (currency) 是指處於流通中的現實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俗稱“現鈔”。顯然,它符合經濟學家給出的貨幣定義,是貨幣的一種。大多數人在談及“貨幣”時,所說的就是通貨。例如,在一個偏僻的街角處,突然有人拿著刀靠近你說“要錢還是要命”時,你會迅速地將你身上帶的現鈔(即通貨)拿出來交給他,而不會問:“你說的‘錢’具體是什麼意思?”
但是,如果將貨幣僅僅定義為“通貨”,就將經濟學家定義的貨幣範圍大大縮小了。如前所述,支票也能用來償還債務,支付貨款,發揮貨幣的功能。所以,經濟學家所說的貨幣,並不僅僅指通貨,而是指一個更廣泛的資產系列。
(二)貨幣與財富
財富 (wealth) 是由各種資產所構成的,包括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其中,金融資產又包括貨幣性金融資產和非貨幣性金融資產,前者如通貨、支票存款等,後者如國庫券、股票等。因此,貨幣只是財富的一部分。但是,使事情更為複雜的是,貨幣一詞常常被用作財富的同義詞。當某人說“張三很富有——他有很多錢”時,他可能是說張三不僅有大量的現鈔、銀行存款,還有股票、債券、汽車、別墅和遊艇等。在這裡,貨幣(“錢”)被用作財富的同義詞。
因此,財富不僅包括貨幣,還包括債券、股票、藝術品、土地、傢俱和房屋等有價資產。顯然,如果將貨幣等同財富,又擴大了經濟學家定義的貨幣範疇。因為,貨幣僅是個人財富的一部分,如果把貨幣當作社會財富而追逐,容易沉淪為“金錢萬能”的“拜金主義”。
(三)貨幣與收入
人們也常常將貨幣一詞作為收入 (income) 的同義詞。常聽到這樣的話:“他有一份好工作,能掙好多錢”。這裡的“錢”其實指的是收入。
收入與貨幣也是有區別的。首先,不可否認,在商品經濟時代,人們的收入大多表現為貨幣,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也存在其他形式的收入。例如,股份制企業會發放股權對員工進行激勵,發放的股權即可視為一種收入。其次,收入是某一時間單位的貨幣額,是一個流量概念,如月薪、年薪等;而貨幣是一個存量概念,也稱為貨幣供給量,是指一國(或地區)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如第一季度末的貨幣餘額。
(四)貨幣與流動性
進入21世紀,在報紙雜誌和人們的日常用語中,另一個替代貨幣的名詞經常出現,即流動性,如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頻繁出現於報端的“流動性不足”。所謂“流動性” (liquidity) ,泛指一種資產在不損失價值的前提下轉換為現實購買力的能力,它由變現的便利程度和交易成本所決定。變現越便利或交易成本越小,則流動性越強;反之,流動性越弱。由於貨幣不需要轉換為別的資產就可以直接用於支付或清償,因此貨幣被認為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所以,在一般的宏觀經濟分析中,流動性常常用來分析貨幣現象。例如,“流動性過剩” (excess liquidity) 簡單地說,就是貨幣當局貨幣發行過多,貨幣量增長過快,銀行機構資金來源充沛。在宏觀經濟上,它表現為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就銀行系統而言,則表現為存款增速大大快於貸款增速;反之,則是“流動性不足”。
當然,流動性工具包括銀行的存款,還包括範圍廣泛的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的短期負債。在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不斷創新的大背景下,流動性的含義遠大於貨幣的含義。
[1] Frederic S Mishkin.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M].6th ed.2002:48.
[2] 易綱,海聞.貨幣銀行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