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John Hull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 v5

29.2 對於交易平臺的管理

在交易部門有一個傾向,那些交易表現出色的交易員往往是不可冒犯的。對於這些交易員的監督要比對於其他交易員的監督鬆散得多。很顯然基德-皮博迪公司的明星交易員約瑟夫·杰特平時可能如此之“忙”,以至於他沒有時間來回答公司風險管理人員的問題並與他們討論自己的頭寸。

所有的交易員,特別是那些盈利高的交易員都應該恪盡職守,做到這一點至關重要。金融機構對某筆獲利很高的交易是不是由於承擔了不合理的高風險所致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另外,金融機構還必須檢查自己的計算機系統以及定價模型的準確性,以確保這些工具沒有被濫用。

29.2.1 確保前臺、中臺以及後臺職責的分離

金融機構的前臺主要由交易員組成,這些交易員的職責是進行交易,即對產品進行買賣;中臺(middle office)主要由風險管理人員組成,這些風險管理人員的職責是監控前臺的風險;後臺(back office)的職責主要是記賬以及財會結算。有些金融衍生產品災難的起因就是沒對以上幾個職能部門的職責進行區分。尼克·利森掌管了巴林銀行在新加坡分行的前臺以及後臺,因此他有機會在長時間內掩蓋鉅額交易損失,而遠在倫敦的上級高管對他的行為毫無察覺。

29.2.2 不盲目地相信模型

我們在第25章中對模型風險有過討論。某些金融機構的鉅額損失是由於模型及計算機系統的錯誤造成的。基德-皮博迪公司就是被自己的計算機系統愚弄了。另外一個例子是國民西敏寺銀行,這家銀行因使用了錯誤的互換期權定價模型,使自己蒙受了慘重損失。

如果某家金融機構採用相對簡單的交易策略而獲得大筆盈利,那麼有很大的可能是這家機構計算盈利的模型中存在問題;類似地,如果某家金融機構對某個特定產品的報價一直比其他同業競爭者的報價更具競爭力,那麼有很大的可能這家公司採用的模型同其他市場參與者的模型有所不同。這時這家機構應對自己的模型進行仔細的分析。對於交易大廳的負責人來講,同一種生意做成的太多或這種生意做成的太少,都應令人感到擔憂。

29.2.3 以保守的方式記錄起始盈利

當金融機構向非金融企業出售非常複雜的結構性產品時,產品的價格會與模型有直接的關係。例如,產品中如果包含期限較長的利率期權,這時產品價格會同所採用的利率模型有相當大的關係。這時市場上經常以模型計價的方式來計算產品每天的價格變動,因為在市場上通常找不到類似的產品來作為這些結構性產品的定價參照物。

假定某金融機構出售給客戶的產品的價格比實際價格或者模型價格高出1000萬美元,這裡的1000萬美元被稱為起始盈利(inception profit)。起始盈利應該在什麼時刻被確認呢?不同的衍生產品經紀商會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做法是立即將這筆錢計為盈利,而其他更為保守的做法是在合約期限內逐漸地將這筆收入計為盈利。

立即確認起始盈利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做法。這樣做會鼓勵交易員採用激進的模型,先掙得獎金,然後在模型以及交易價格受到更嚴格的審核之前抽身而去。將起始盈利先計為儲備金,然後逐漸確認為最終盈利的方法明顯更好。這樣做可以鼓勵交易員在進行交易之前,去研究不同模型以及不同假設對於產品價格的影響。

29.2.4 不要向客戶出售不適當的產品

向企業客戶銷售不適當的產品在金融機構中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在客戶對某種風險具有偏好時,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但這麼做是非常沒有遠見的。關於這一點最明顯的例子是信孚銀行在1994年春天之前進行的一些交易行為。許多信孚銀行的客戶,包括寶潔公司,被說服購買了許多風險很高但根本不適當的產品。其中一個典型產品是給客戶提供一個較大的機會節省幾個基點的融資費用,但同時有一個較小的機會給客戶造成嚴重損失。這些產品在1992年及1993年給許多信孚銀行的客戶帶來了收益,但在1994年利率上漲時,這些產品終於出現問題。這些問題公之於世後對信孚銀行的公眾形象產生了很大傷害。信孚銀行長期以來與企業客戶建立的信任以及在衍生產品創新方面積累的聲譽,被幾個激進的銷售員的錯誤行為毀於一旦。信孚銀行不得不向客戶支付大筆賠償以解決法律糾紛。後來它終於在1999年被德意志銀行吞併。

29.2.5 對輕鬆賺大錢的生意要保持警惕

安然公司給我們提供了激進交易員會造成巨大損失的又一實例。曾經有一段時間,許多金融機構認為與安然公司做生意會帶來滾滾財源。因此,許多銀行爭先恐後地與安然公司合作。但我們要注意,即使許多銀行都推崇某種業務,也並不意味著該業務最終一定會盈利。事實上,安然公司與銀行進行的很多業務最終陷入了與股東的昂貴的法律糾紛。一般來說,如果某一業務很輕鬆就能賺得高額利潤,我們就應仔細檢視其潛在的操作、信用及市場風險。

曾經有一段時間,對許多銀行而言,投資由次貸生成的ABS和ABS CDO的AAA級簡直就像打開了一個印鈔機(見第6章)。這些產品所承諾的收益遠高於其他的AAA級債券,而市場上幾乎沒有交易員去質疑這些分級的高收益是不是因為評級機構可能忽視了某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