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John Hull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 v5
29.1 風險限額
由這些損失我們應吸取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教訓是風險限額。所有的公司(金融以及非金融公司)必須對自身所能承擔的風險有一個清晰及含義明確的認識,公司應該設定管理規程來保證限額的貫徹執行。理想地,整體的風險限額應由董事會確立,然後再轉化為各個負責管理特定風險的人員所掌握的額度。每天的風險報告應該闡明某一市場變量的特定變動將會帶來的損益。風險報告所預測的數值要與實際損失進行比較,以保證產生報告的定價流程的準確性。
在涉及衍生產品的使用上,公司應該特別注意監控風險。這是因為衍生產品既可以被用來對衝風險,也可以被用於進行投機及套利。如果不對風險進行嚴格監控,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交易員是否由一個對衝者變成了投機者,或者從一個套利者變成了一個投機者。巴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瑞銀集團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的案例。在每一個事件中,交易員本來的職責都是進行低風險的套利和對衝交易,但是他們從套利者和對衝者變成了投機者,並對市場的變動方向投下了鉅額賭注,而他們的上級還被矇在鼓裡。這說明,銀行的管理系統不夠完善,不能及時發現這種情況。
我們的觀點並不是說我們不能承擔任何形式的風險。一家金融機構的交易員或者基金經理應該擁有對市場變量變動趨勢採取行動的權利,但我們想強調的是這些交易員的交易量一定要受到某種制約,公司必須建立系統以準確地報告有關交易的風險。
29.1.1 進退維谷的處境
如果某個交易員在超過風險限額的情況下獲得了盈利,我們這時應該怎麼辦?對於管理人員來講,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交易員的盈利會使人們忽略其違反限額的行為,但這是一種短視的做法。因為它會導致一種風險限額不受重視的文化,而這會給將來的失敗埋下伏筆。這裡一個典型的事例發生在奧蘭治縣。奧蘭治縣的羅伯特·西特倫在1991~1993年曾給這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盈利,城市以他的交易收入作為運轉資金。這時人們因為羅伯特·西特倫的盈利而忽略了他所承擔的風險,不幸的是,1994年羅伯特·西特倫的損失遠超過了他若干年的盈利。
對於違反交易限額的盈利的懲罰與違反交易限額而造成的損失的懲罰應該是一樣的,否則交易員在遭受損失之後很可能會加大賭注來博取盈利,希望扭虧為盈並因此得到豁免。
29.1.2 不要認為你會猜透市場
有些交易員對於市場的預測可能比其他人更為優秀,但是他們的預測也不可能永遠正確。交易員在所有的預測中有60%的正確率就已經相當不錯了。交易員出類拔萃的戰績(像20世紀90年代初的羅伯特·西特倫)往往可能是由於運氣,而並不是因為高超的交易技巧。如我們在第4章中討論的共同基金表現,基金經理所展示的超額回報通常都是因為運氣而非技巧。
假設某金融機構僱用了16名交易員,其中一位交易員在過去一年中的每一個季度都帶來了盈利,這位交易員是否應拿到更多的分紅呢?他的交易限額是否應該增加呢?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但對於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在4個季度中均盈利的概率為0.54,即1/16,這意味著即使完全出於隨機的概率,每16個交易員中都應該會有一個交易員每個季度“都會盈利”。我們不應該相信交易員的運氣會永遠持續,不應該因為交易員的暫時盈利而給他增加交易限額。
29.1.3 不要低估分散化的好處
如果某個交易員比較擅長預測某些市場變量,公司就會比較願意給該交易員增加限額。我們在前面指出,這麼做可能是一個很糟糕的決策,因為交易員的交易結果可能是出於運氣而並非智慧。即使我們確信某交易員具備某種天賦,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去分散化而更多地依賴這個交易員的天賦來盈利呢?如第1.1節所述,風險分散所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我們應該認識到世界上不存在如此出色的交易員以至於我們能為他而忽略風險分散的好處,我們不應該對交易員寄予過分的希望。
接下來我們用一個實例來說明問題。假如我們有20只股票,每隻股票的預期回報均為10%,每隻股票回報率的標準差為30%,股票兩兩之間的相關性為0.2。投資者將資產以均等的形式投入這20只股票,投資者投資組合的預期回報為10%,投資組合標準差為14.7%。分散投資使得投資者的風險降低了一半多。換一種說法就是分散投資將我們每承擔一份風險而獲得的回報加大了一倍。只進行一種股票投資的投資者必須極其“優秀”才能取得比以上更好的風險-回報的替換關係。
29.1.4 進行情景分析以及壓力測試
如第22章所述,在計算諸如VaR一類的風險指標的同時,我們還必須進行情景分析以及壓力測試,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薄弱環節的風險。如果沒有很嚴格的壓力測試管理流程約束,人類會有一個很不好的傾向,那就是在做出決策時往往過分依賴於一兩個情形。例如在1993年及1994年,寶潔公司在其決策過程中堅信利率會維持在低水平,而完全忽略了利率增長100個基點的可能性。
一旦壓力測試的結果出臺,它們就應成為金融機構制定戰略決策過程中應考慮的一個部分。通常在年景好的時候,壓力測試結果往往會被忽略。在2007年7月以前,一些金融機構就發生了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