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John Hull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 v5

第24章
流動性風險

對金融機構和監管人員來講,在2007年中期開始的信用危機突出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當投資者喪失對金融機構的信心時,許多依賴於機構儲蓄來取得資金的銀行的運營遭遇了危機。金融機構進而發現,它們持有的許多曾具有良好流動性的產品,在危機中只能以大甩賣的價格出售。

區分償付能力(solvency)與流動性(liquidity)的不同十分重要。有償付能力是指公司的資產大於負債,因此公司的淨值為正;流動性是指在指定付款日,銀行有足夠的現金進行支付。有償付能力的銀行有時可能會因為流動性問題而破產。考慮一家銀行,其資產大部分是由流動性不好的按揭貸款構成的。假如資產融資的90%來自存款,10%來自股權,銀行有良好的償付能力。但如果市場上出現擠兌現象,假如有25%的存款人突然抽取資金,這很有可能會造成銀行破產。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討論英國一家經營按揭貸款的銀行——北巖銀行因流動性問題而破產的過程。

金融機構應謹慎管理流動性風險,這一點顯然很重要。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需求常常帶有不確定性,因此必須對流動性最差的情況進行評估,並確保在這種情況下,仍能通過將資產轉換為現金,或通過外部拆借的形式來取得現金以確保機構的存續。

在交易過程中,確保流動性也非常關鍵。一個流動性好的資產頭寸是指在短時間內可以變賣的頭寸。當一個資產的流動性變差時,因為買賣價差的增大,交易員往往會蒙受損失。對於期權和其他衍生產品,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衍生產品的標的資產市場應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因為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交易員才能進行日常交易,以維持自身的delta中性(見第8章)。

本章將討論流動性風險的不同方面。我們會考慮交易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trading risk)以及融資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funding risk),還將討論所謂的“流動性黑洞”。流動性黑洞(liquidity black holes)是指由市場的震盪所造成的流動性枯竭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