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John Hull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 v5

第12章
在險價值和預期虧空

在第8章和第9章中,我們討論了金融機構負責管理某些特定市場變量(例如,股指、利率或大宗商品價格)風險敞口的交易員如何計算delta、gamma及vega等風險指標。金融機構的交易組合往往取決於成百上千個市場變量,交易員每天的分析可能會包括大量計算,雖然這些風險指標對交易員十分重要,但是並不能為金融機構的高管及監管人員提供一個關於整體風險的完整圖像。

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VaR)和預期虧空(expected shortfall,ES)兩項指標都試圖以一個數字來度量金融機構的投資組合面臨的整體風險。其中VaR的概念最先由摩根大通(見業界事例12-1)提出,並已經被企業資產部、基金經理以及金融機構廣泛採用。我們將在第15章和第16章中看到,VaR也是很多監管機構採用的用於計算銀行資本金設定的一種傳統工具,這裡的資本金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資本金。在第18章中我們將會解釋,監管機構正在逐步過渡到ES方法。

業界事例12-1

有關VaR的歷史回顧

在險價值之所以在今天得到廣泛採用應歸功於摩根大通。最初,摩根大通的總裁丹尼斯·韋瑟斯通(Dennis Weatherstone)對他每天收到冗長的風險報告非常不滿意,報告中包含了大量關於希臘值的不同風險敞口的敏感性信息,但對於銀行的整體風險管理意義不大。丹尼斯希望能收到更為簡潔的報告,報告應該闡明銀行的整體交易組合在今後24小時所面臨的風險。最初丹尼斯的下屬認為生成這樣的報告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最終,他們還是以馬科維茨交易組合理論為基礎(見第1.1節)做出了在險價值報告,這一報告被稱為4:15報告,因為這一報告要在每天下午4點15分呈現在總裁的辦公桌上。

生成在險價值報告需要大量的工作。風險管理人員需要採集銀行在全世界不同地區的交易數據,這些交易所處的時區往往會不同;同時,他們還要對市場變量波動率及相關性要有一定的估計;另外,他們必須開發出生成報告的系統。摩根大通大約在1990年完成了自己的系統開發工作,這樣的系統帶給銀行最主要的好處是使得銀行高管對於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有了清晰的認識,並能據此更合理地分配資本金。與此同時,其他銀行也紛紛採用類似的方法來計算自己的整體風險。到1993年,在險價值已經成為測定風險的重要工具。

銀行通常對自己開發的模型採取保密措施。1994年摩根大通將自己開發的一個較為簡單的模型RiskMetrics通過網絡公佈於世。RiskMetrics包括了大量市場變量的方差及協方差。RiskMetrics發佈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引發了對各種在險價值模型優缺點的討論。自此之後,在險價值很快得到了金融機構及一些非金融機構的廣泛採用,成為一種標準方法。巴塞爾委員會在1996年公佈了基於在險價值的《巴塞爾協議修正案》。這一修正案在1998年得到了實施(見第15.6節)。後來,RiskMetrics從摩根大通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家獨立公司。1997年,這家公司發佈了可用於信用風險管理的CreditMetrics系統,1999年又發佈了可以用於管理非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CorporateMetrics系統。

本章將解釋VaR和ES的概念,並對其各自的優勢以及弱點進行討論。在第13章及第14章中,我們將解釋如何計算市場在險價值和預期虧空,在第21章中,我們將討論如何將在險價值用於信用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