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John Hull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 v5

小結

2007年開始的信用危機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災難性的效應。這一危機最初源於美國房屋市場。美國政府曾熱衷於鼓勵住房所有權。利率一度很低。按揭經紀以及按揭發行商發現可以通過降低貸款標準來贏得更多的業務。市場上產生了證券化產品使投資者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不同於最初按揭發行人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信用評級公司對證券化的優先檔給出了AAA的評級,市場上出現大量AAA級分檔的投資者,這是因為高分檔AAA級債券的回報要高於AAA-級債券。銀行認為這一“美好時光”將會持續,而且因為交易員的獎勵集中於其短期表現,所以房屋市場泡沫以及所交易的這些複雜產品對於市場的潛在影響被選擇性地忽略了。

當初次購房者及投機者一起進入市場時,房價就上漲了。有些按揭包括適用於最初兩三年的優惠利率,當優惠利率結束後,許多貸款的還款利息會顯著增加。因不能償還高利息貸款,貸款人只能違約,從而造成了斷供的增大,同時也增加了賣方市場的供應。2000~2006年市場上漲現象終於戛然而止,投機者及其他投資者發現他們所欠按揭的價值大於其違約的房屋價值(即他們資產的淨值為負),於是選擇違約,這進一步加重了房價的下滑幅度。

造成美國房地產泡沫和由此產生的衰退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包括: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繁榮、糟糕的獎勵措施、對評級機構的過度依賴、投資者分析的欠缺和產品的高度複雜化。危機帶給風險管理人員很多啟示。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會看到,危機導致了對銀行監管系統和立法系統的非常大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