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 國際市場營銷學 李文陸
第三章 國際市場選擇
學習目標
1.瞭解國際區域市場的成因及模式;
2.掌握國際市場區域化的發展特點;
3.掌握世界上主要區域市場特徵。
案例導入
墨西哥成為汽車零部件進軍美國市場的跳板
北美自由貿易區剛剛運作,日本跨國公司便把投資重點轉向墨西哥,企圖通過這塊跳板來減少美國關稅對其不利的影響。
2003年,按照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要求取消了所有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和國產比例(自制率)限制之後,墨西哥汽車零部件市場蘊藏的巨大潛力逐漸顯現,為國外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帶來了巨大商機。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墨西哥還與歐盟、部分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從而為汽車零部件生產商開發歐洲及南美洲市場提供了便利。
目前,日產是在墨西哥投資規模最大的日本汽車企業。2006年,日產在墨西哥投資8億美元,建立了一家零部件生產企業,為該公司在北美銷售的Versa和新一代Sentra車提供零部件。此外,日產在當地擴建了一個出口基地,出口Versa到歐洲。同樣,中國企業也不甘示弱,2007年6月,中興汽車公司與美國Chamco Auto公司簽署協議,在墨西哥蒂華納市(Tijuana)建立汽車組裝廠,總投資額為4億美元,年產能為15萬輛,這是中國汽車企業在美洲建立的第一筆投資。該裝配廠將於2009年開始出產運動型多功能車(SUV)和皮卡(小型貨車)。中興計劃將該廠裝配的汽車中25%出口美國。
資料來源:郭國慶.國際營銷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5.
第一節 國際區域市場的成因及模式
一、國際區域市場的成因
國際區域市場,又稱為多國集團市場,是由若干個國家或地區,出於一定的目的,通過協議的形式,結成一定緊密程度的,以一定形式存在的國際區域經濟聯合體而形成的國際市場。國際區域市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益流行,早先以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代表,以後一系列國際區域市場先後產生。國際區域市場的產生和流行,大大改變了整個世界市場的格局,世界市場一體化和區域化兩大趨勢並存,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大特徵。
國際市場的區域化的根本原因,是國際經濟發展要求市場不斷擴大和貿易保護主義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運動。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濟隨之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聯繫範圍日益廣泛,與此相適應,需要有一個相應擴大的國際市場。從理論上說,一個統一的全球市場,即世界市場,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各個國家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均傾向於讓別的國家或地區向自己開放市場,而自己的市場則儘可能給予封閉。問題在於國際經濟交往總是雙向的,這種一廂情願的事情在當今世界很難實現。這一對矛盾運動的結果,是某些具有共同利益或共同語言的國家或地區,通過談判,結成一定程度的聯合體,互相之間相應開放市場,並進行一定程度的協作。由於國際區域市場比國別市場在規模上要大得多,且在區域市場內部實行一定程度的市場開放,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市場擴大的需要,同時,又由於國際區域市場的開放市場和優惠條件僅限在區域內部,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保護自身利益的目的。
除了上述根本原因以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影響和決定著國際區域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首先是經濟因素。一般而言,國際區域市場的成員國之間,在經濟上總有一定的互補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之所以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結成聯合體,總是想在經濟上有所獲益。只有在經濟上具有互補性,才會在經濟交往中相互得益,而經濟規模則是經濟發展和交換擴大的前提條件。比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間,既有較大的經濟互補性,又使市場規模大大擴大。
其次是政治因素。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些國家結成經濟聯合體,與政治總是有著種種關係。顯然,敵對國家或地區之間是難於結成經濟聯盟的,經濟集團的建立本身說明成員國之間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關係。當然,有些多國集團的成立,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歐洲共同市場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立,其帶有較強的政治色彩是眾所周知的。
第三是地理因素。從已經成立的國際區域市場看,均在地理上相鄰或相近,具有一定的地緣關係。這是因為,經濟聯繫、市場交往,無非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的溝通與交換,地理上相鄰或相近,往往有利於溝通的實現,體現效率優勢和成本優勢。
第四是社會文化因素。社會文化上的聯繫和親和是經濟聯繫的潤滑劑和紐帶。一般而言,結成聯合體的國家或地區,往往具有某種相近的文化背景,或者是在文化上比較容易融合和交流。
二、國際區域市場的模式
國際區域市場的基本模式主要分為五種類型。
(一)地區性合作集團
地區性合作集團,也稱為區域合作開發組織,是由幾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協商同意聯合參加某些對經濟發展有益的基礎工業項目,開展某些經濟合作,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地區性合作集團是一種聯合程度較低的多國合作組織,並沒有消除或降低關稅,僅屬於由參加國的政府共同提供資金,購買一定量的商品,推動新的聯合企業的發展。
(二)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s),是由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或地區組成的區域貿易組織或多國集團。集團各成員國之間消除貿易限制,商品和勞務可以自由流動,但成員國國內的經濟政策同第三國的關稅獨立。顯然,自由貿易區比地區性聯合集團在市場開放和聯合程度上均有較大提高。
(三)完全海關聯盟
完全海關聯盟(Customs Unions),是多邊貿易組織或稱為多國集團的一種形式,除了商品、勞務可以自由流動外,成員國設置共同的對外關稅。完全海關聯盟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的協作,即共同協調對第三國的關稅。
(四)共同市場
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是多邊貿易組織或稱為多國集團的一種形式,成員國中的商品、勞務和各種資源自由流動,並協調相互之間的國際國內經濟政策,匯率相對穩定。共同市場是一種聯合程度較高的多國集團,在共同市場內,各國通常有著協調的稅收政策、社會福利體系,勞動力和資本也可以自由流動,此外,儘管成員國仍有自己的貨幣,但匯率通常是固定的,或只允許有小幅度的浮動。所以,共同市場的真正建成,意味著一個相對統一的經濟體的形成。
(五)貨幣聯盟
貨幣聯盟(Monetary Unions),是多邊貿易組織或稱為多國集團的一種形式,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成員國之間進一步統一貨幣。顯然,一旦貨幣聯盟建成,即形成一個高度統一的經濟聯合體,它同一個統一的國家的差別僅在於政治的結盟。
三、國家分類及其經濟實力對比
近10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國際上使用的國家的分類及名稱出現了一些變化,突出地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由於發展不平衡,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分化”,出現若干個不同的層次,個別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已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二是由於冷戰結束及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東方國家”概念不復存在,出現“轉軌國家”的新概念;三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不少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建立市場經濟體系,除商品市場外,金融市場也在發展和開放,成為發達國家重點開拓的“新興市場”。根據世界銀行的分類,世界現有210個國家和地區,人口過億,1998年GNP(國民生產總值)28.86萬億美元。發達國家有29個,發展中國家(地區)有156個,轉軌國家有25個(已加入OECD的3國:捷克、匈牙利、波蘭除外)。經濟實力對比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南北國家實力懸殊,佔全球人口不到1/5的發達國家擁有世界生產總值的3/4;而佔全球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僅擁有世界生產總值的不到1/5。現將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國家和地區分類及GNP等作簡要介紹。
發達國家(或稱工業化國家、北方國家等)是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和較富裕的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發達國家原本包括24個:美國、加拿大、歐盟15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希臘、愛爾蘭、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挪威、冰島、瑞士、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色列。過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是發達國家的代名詞,其構成也是24國,但名單上有土耳其而沒有以色列。自1994年起,OECD增加了5名新成員:墨西哥(1994年)、捷克(1995年)、匈牙利(1996年)、波蘭(1996年)和韓國(1996年)。至此,OECD共有29名成員。但這29個國家是否都屬發達國家,國際社會尚存爭議。這些國家僅佔世界總人口的17%,但其總產值則佔世界GNP的79%。
發展中國家(或稱第三世界國家、南方國家)是指主要分佈在亞非拉的國家,這些國家經濟上尚落後於發達國家,但正在逐步發展中。發展中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所涵蓋的國家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前者屬經濟概念,而後者屬政治概念。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和分化,在國際上越來越難形成一個整體與發達國家(北方國家)進行談判和鬥爭,因此,近年來國際上“第三世界”概念在淡化,“南方國家”概念的使用也較少了。據IMF分類,發展中國家目前有128個,其中非洲51個,亞洲27個,中東和歐洲17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33個。有些國際機構把一些地區算進去,因此,作為發展中經濟實體數量更多。據世界銀行資料,現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約156個,1998年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6%,但僅佔世界GNP的19%。
這156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可再分為:低收入國家和地區(1998年人均GNP低於760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共56個);中低收入國家和地區(1998年人均GNP在761~3030美元之間的國家和地區有43個);中高收入國家和地區(1998年人均GNP在9361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29個)。聯合國把人均GNP(1994年)低於699美元的國家定為最不發達國家,1994年底世界上有48個最不發達國家,其中非洲33國,亞洲9國、美洲1國,大洋洲5國。一些石油輸出國,如阿聯酋和科威特等的人均GNP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它們缺乏廣大的工業基地,一般被當做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此外,按主要出口種類對國家和地區分類(即全部出口額的50%以上均來自該種出口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還可分為:製成品出口國和地區、非燃料初級產品出口國和地區、燃料(主要是石油)出口國和地區、勞務出口國和地區、綜合出口國和地區(即設有一種出口品佔到出口總額的50%以上)。據世界銀行分類標準,中國介於中低收入國家之間,屬於製成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1998年GNP為9289億美元,人均GNP為750美元。
轉軌國家是指蘇聯解體後形成的國家和東歐國家,這是冷戰結束、蘇聯解體而形成的產物。由於許多國家的獨立,這類國家從原來的9個(蘇聯、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蒙古)變成了28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摩爾多瓦、南聯盟、馬其頓、斯洛文尼亞、波黑、克羅利亞、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格伐克、蒙古)。1998年,轉軌國家(已加入OECD的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等3國除外)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佔世界GNP約2%。
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又稱半工業化、半發達國家和地區)係指一些已基本完成工業化任務,經濟結構較合理,發展水平已接近或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類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它們都屬於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其中新加坡和中國香港1998年人均GNP分別為30060美元和23670美元,高於或接近於美國人均GNP(29340美元)。一些國際機構把馬來西亞、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等也列入新興工業化經濟體。
新興大市場國家和地區及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emerging markets)包括一些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地區)、轉軌國家和個別發達國家。新興大市場概念的明確提出始於美國商務部1994年初公佈的《國家出口促進戰略》報告。該報告確定一些國家和地區為美國出口和投資的重點。目前所涵蓋的範圍比剛提出時有所擴展,10個主要大市場為:中國經濟區(含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地區)、印度、東盟、韓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波蘭和土耳其。近年來,國際金融機構及媒體越來越多地使用“新興市場”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國家和地區比新興大市場多。如英國《經濟學家》雜誌使用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國家和地區有25個: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泰國、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希臘、以色列、葡萄牙、南非、土耳其、捷克、匈牙利、波蘭和俄羅斯。1998年,“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佔世界人口的57%,佔世界GNP的近20%。
四、國際市場區域化的發展特點
(一)國際市場區域化是一個國際趨勢
近幾十年來,國際區域市場的發展有加速的趨勢,區域市場的數量不斷增加。至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均加入一定的國際區域市場。國際市場區域化的趨勢估計還會繼續下去。
(二)國際區域集團具有某種程度的交叉性
這種交叉性表現在不同的區域市場相互交叉,即某一個國家或地區既是某一個區域集團的成員,同時又是另一個集團的成員。比如,墨西哥既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又是哥倫比亞、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組成的三國集團的成員。
(三)國際區域市場有擴大的趨勢
不少區域市場的成員國不斷有所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比如,從美、加自由貿易區擴大到美、加、墨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又比如歐洲共同體成立之初只有6個國家,後逐步增加。
(四)國際區域市場有不斷高度化的趨勢
所謂高度化是指國際區域市場的模式由低到高的演進。比如東盟,成立之初屬於地區性合作集團,現正在向自由貿易區過渡;又如歐共體從共同市場向貨幣聯盟過渡等。
(五)經濟因素日益成為主要的因素
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等因素中,經濟因素越來越成為不同國家或地區結成區域集團的主要因素。
(六)國際市場區域化的主要啟動者是政府
市場動主體是企業,市場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也是企業;但是,國際市場區域化的推動者和實現者主要是政府。這是因為,多國集團是由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通過協議成立的國家集團,其決策者只能是政府。當然,這並不否定企業在國際市場區域化中所起的作用,特別是跨國公司在促進國際市場區域化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第二節 亞洲市場
全世界60億人口有將近60%分佈在亞洲。亞洲各國除了日本之外,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低於美國和西歐,亞洲所創造的GDP只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強。可喜的是,亞洲近20年來的經濟發展,使得西方各國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由於這裡是討論國際商務環境,所以將不涉及我們所熟悉的本土情況。而是主要討論日本和東亞“四小龍”,東南亞各國,南亞各國,以及中東各國。而中亞各國則將在討論前蘇聯地區時提及。
一、日本和亞洲“四小龍”
東亞地區以日本的經濟最為發達。新加坡、韓國、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這四個經濟區的經濟發展也令世人矚目,被統稱為東亞“四小龍”。本小節將主要介紹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的情況,下一小節再介紹東南亞地區其他國家的情況。
日本是世界經濟三強中的第三強,僅次於美國和西歐。日本擁有1.26億人口,統計顯示,日本2009年名義GDP為4749240億日元,按照日本銀行發佈的日元兌美元年度平均匯率93.62換算,2009年日本名義GDP為50728.90億美元。日本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了持續的高速增長,其增長率是西方其他發達國家的2倍。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的國家綜合競爭力在世界各國排名中高登榜首,並且在榜首的位置保持了8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的增長速度放慢。90年代後期,則進入了經濟發展的低迷時期。
日本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日本通產省和產業界之間緊密配合。通產省運用其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權力指導著日本企業精英的生產策略和投資戰略。二戰之後,通產省鼓勵日本企業全力以赴搞好鋼鐵和造船等基礎工業。當別的國家進入這些基礎行業之後,通產省和日本的大企業又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了生產汽車、家用電器和機床等。日本政府近年來一直表示要調整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努力推動經濟從外需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移,最終確立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但最近的一些經濟數據表明,日本的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機床等行業的出口依存度依然較高。
除了日本之外,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也都有較快的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和地區有新加坡、韓國、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由於它們除韓國之外都是中華文化的後裔,而它們韓國又崇尚中華文化,所以國際上又把它們統稱為“亞洲四小龍”或者“四小虎”。
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係的國家或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1)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2)出口擴張迅速。中國臺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3)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中國臺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4)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5)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1)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2)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臺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臺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3)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與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4)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二、東南亞各國
東南亞各國包括緬甸、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漢、菲律賓等。新加坡在前面已經討論過,下面僅介紹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和越南四國的情況。
馬來西亞於20世紀60年代才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獨立之後,馬來西亞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平均年增長率達5.3%,60年代在東南亞地區這算是很高的增長率了。馬來西亞實行的是一種自由的外向型經濟政策,鼓勵對外貿易,鼓勵私有企業,這種政策大大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儘管馬來西亞的主要出口產品如橡膠與木材等價格下滑,但它卻仍然保持了年平均6%的增長速度,這是很不容易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速度起伏不定。可以說,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取決於世界經濟的開放程度,因為它依賴於有限的幾類主要產品的出口,所以它的經濟很容易受世界經濟漲落的波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馬來西亞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從1990年到1996年,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7%的高水平。國際貿易增長得更快,進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0%以上。它的主要貿易伙伴是新加坡、美國、歐盟和日本。90年代,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引擎是製造業和建築業。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衝擊。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早從殖民統治中獲得獨立的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開始,印尼經歷了長達30年的穩定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約為6%,人均收入增加了兩倍。貧困人口比例從當初的70%下降到了20%以下,文盲率和嬰幼兒死亡率大大下降。公路、鐵路交通和通訊設施等基礎建設得到很大的發展,建起了規模很大、種類較多、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產業。印尼的經濟發展還得益於開發高收成的水稻良種,以及油田和氣田的開發。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泰國和越南也經歷了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超過8%。日本、美國、香港的跨國公司紛紛到泰國大量投資,到越南去投資的則以臺商、港商以及日本和新加坡的企業居多。
經歷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東南亞國家一邊在國際組織的幫助下整頓金融秩序,一邊進行戰略調整。面對經濟全球化和高技術的發展,東南亞國家都把科技發展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戰略的第一推動力。
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泰國在1999年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制訂了今後20年的科技發展戰略。為解決科研人員短缺問題,國家研究院和大學部制訂了一個培養本國博士生的計劃。政府給予資助,第一階段(2000—2011年)全國將培養2萬人。為了提高泰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999年4月,泰國議會批准成立中小企業發展協會,政府計劃五年撥款21億泰銖,在五年內培養出11.6萬名中小企業家。泰國科技部還設立了特殊基金,幫助中小企業更換設備,對使用技術改造基金的中小企業給予貼息補助。
泰國政府高度重視信息產業的發展,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為加強國家信息技術政策研究和統一管理,1999年,泰國將國家信息技術委員會(NITC)辦公室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並更名為國家信息技術政策辦公室,劃歸國家科技發展署,給予該部門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NITC於1999年下半年啟動了創建信息技術化辦公室工程,建立政府信息網,並批准了目前正在實施的軟件園發展戰略,重新啟動微電子研究中心工程,擬撥款15億泰銖。科技發展署還決定將每年由其掌握的8000萬泰銖低息貸款主要用於支持開發。國家信息技術委員會還制訂了泰國電子商務發展計劃,以促進泰國互聯網用戶的發展。
三、南亞各國
南亞各國的經濟在最近十多年裡有很大的變化,其中尤其以印度的發展最值得注意。下面主要介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的情況。
印度是繼中國之後,第二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後,人均GDP不足400美元。就業人口70%從事農業生產,但只創造了35%的GDP。作為英聯邦成員國的印度,在政治制度和治理結構上承襲了許多英國的體制。在1990年以前,印度在電力、交通、重工業等關鍵行業上主要依靠的是國有企業。對外來投資採取限制政策,外資在印度企業只能佔少數股權,還有種種繁瑣的要求。例如,20世紀70年代可口可樂公司想要進入印度,印度政府就要求它透露可樂的祕密配方,使得可口可樂公司拂袖而去。
美蘇冷戰時期,印度基本上是偏向於蘇聯的。蘇聯解體使得印度的一些大宗產品如茶葉等失去了很大的市場。從1991年開始,印度實行經濟改革,鼓勵外商投資。例如,建設4000萬線的電信系統共需要200億美元的投資,澳大利亞的特爾斯特拉公司(Telstra)搶先一步,跟印度的大型企業摩迪集團建成了一家合資企業,生產供應分區網絡設施。我國深圳的康佳集團前兩年也在印度合資建立了彩電裝配廠,生產彩電供應當地市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在高新科技園建設,特別是在軟件開發上的成就,令全世界所矚目。
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跟印度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長期處在英帝國的統治之下。1947年脫離英國統治獲得獨立時,按照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即信仰印度教的地區屬於印度,信奉穆斯林的地區則屬於巴基斯坦。當時的巴基斯坦在地理上被分隔成東西兩大塊,印度以西的一大塊俗稱為西巴基斯坦(即今天的巴基斯坦);而在印度以東的一大塊俗稱為東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於1971年從巴基斯坦分離出來成為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之一,它們的人口都在1.2億以上,它們又都是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業國。1990年以後,這兩個國家也都開始了經濟改革,試圖吸引外資。但是,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對外資的吸引力有限。這種情形在90年代後期有所改觀。例如,澳大利亞兩家公司承建了連接巴基斯坦12個主要城市的光纜工程。全長達2100千米,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光纜單體工程。
斯里蘭卡是位於南亞次大陸以南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業國,不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製造業有了很大的增長,其中紡織品的出口一度佔到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斯里蘭卡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較高,文盲率只有10%左右,英語使用比較普遍。但是,泰米爾猛虎組織的分裂活動使得斯里蘭卡的政局動盪不安,減退了外商的投資興趣。
四、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一般是指東至伊朗,北至土耳其,西至埃及,南至也門這一大片地區,共有十幾個國家,其中除埃及屬於非洲之外,其餘都是亞洲國家。
中東素有世界文明搖籃的美譽,又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祥地。可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東地區卻是戰火不斷,20世紀六七十年代爆發了多次中東戰爭,80年代有兩伊戰爭,90年代又有海灣戰爭。中東和平進程,充滿了艱辛和曲折。連綿不斷的戰爭給製造軍火和防衛系統的跨國公司帶來了滾滾的財源,卻給無數無辜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中東各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沙特阿拉伯面積225萬平方千米,人口2465萬,經濟總量在中東地區排第一,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3074億美元,人均GDP13947美元。以色列被視為是中東地區裡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2007年GDP1400億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件、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中東地區的石油蘊藏非常豐富,號稱世界油庫。沙特每年的石油產值佔國民總產值的1/3以上,石油出口額佔總出口額90%以上。除了石油收入之外,中東地區的人民也想建立多樣化的經濟。例如,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儘管本地人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並不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於人。居住在阿聯酋的外籍人每月都有酒卡和豬肉卡,可到專賣店去買。阿聯酋在保留本民族的傳統時,能夠等重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世界,因而吸引了許多外籍人士前去投資和工作。這個美麗開放的沙漠之國,也必將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中變得更加繁榮。
第三節 大洋洲市場
廣義的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位於南太平洋的諸多島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這一地區的兩個大國,它們對周圍那些島國的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許多年來,兩國密切合作,可是,在世界觀、文化和國民性格方面兩者還有很多差異。兩國公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另一個國家,兩國貿易也不存在任何壁壘或限制。
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相當於中國的80%,人口大約1900萬,只有中國的1.5%。從大英帝國把它作為刑罰流放地開始算起,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作為英聯邦的成員之一,澳大利亞過去跟英國經濟有很強的聯繫,但最近一二十年的情況有很大的變化。
澳大利亞的國土雖然有大片的沙漠,可耕地佔國土面積比例較小,但是物產豐富,煤炭、鐵礦和其他礦產資源蘊藏量很大,有適合養牛、養羊的大片草場。澳大利亞的人均國民產值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達到20000美元以上,位居世界各國的前列。澳大利亞的國際貿易相當活躍。以前,它的出口貨物以礦產品為主,自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製造業產品在出口中所佔的比重逐步上升,旅遊和教育等服務業的出口也逐步發展起來。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早已不是英國,而是日本、美國、新西蘭。在澳大利亞投資的最大外資來源國分別是美國、英國和日本,而澳大利亞到國外進行國際投資的三大去向國分別是美國、英國和新西蘭。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澳大利亞經濟也有了許多的變革,放鬆了政府的管制,採用了更高效的勞動力市場方式,加強了同亞洲地區國家的經濟聯繫和交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澳大利亞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長。進入21世紀,它的國際競爭力已經躋身前10名,成為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新西蘭由北島和南島兩個大島以及若干小島組成,國土面積27萬平方千米,是我國臺灣地區面積的7.5倍。人口380萬,只有我國臺灣地區人口的大約1/6。新西蘭最大的城市是奧克蘭,人口100萬。也就是說,新西蘭全國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住在奧克蘭。新西蘭80%的人口是英裔,華裔人口只有大約10萬,僅佔2.6%。
新西蘭的政治制度與英國相似,英國女王是新西蘭的名譽元首。新西蘭總督由英國女王任命,執政領袖則由民眾選舉。1984年工黨政府上臺之後,實行經濟自由化,但是遇到了種種阻力,進展十分艱難。從1985年到1992年,經濟增長非常緩慢。但是,1993年始新西蘭終於把管制最強的經濟變成了管制最弱的經濟,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隨後也充分顯露了效果。從1993年開始,其經濟獲得了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
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北,北緯20度以南的太平洋上,還有眾多的島國,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可以分為三大島群:玻利尼西亞(眾島嶼之意),密克羅尼西亞(小小島嶼之意),美拉尼西亞(黑色島嶼之意)。不僅各島群之間的文化差異非常明顯,而且同一島群的不同島嶼之間也有明顯的文化差異。吃、住問題,各島嶼能夠做到自給自足。但建設道路、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所需的投資,則有賴外援。大多數製造業產品都需要進口,主要的外匯收入是依靠自然風景吸引國外旅遊者。其中像巴布亞新幾內亞這樣的島中大國,則跟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有一定數量的國際貿易,出口的都是礦產品和農產品等,進口的則都是工業品和消費品。
第四節 美洲市場
美洲市場包括北美市場、加勒比海諸國及南美洲市場。
一、北美市場
這裡所說的北美市場,包括加拿大、美國、墨西哥三個國家。
美國地處北美洲中部,面積936多萬平方千米,物產豐富,經濟發達。2008年美國GDP總量是13.98億美元,約佔全球GDP總量的18.3%。在北美洲各國中甚至於在全世界,擁有最高的人均收入。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政治、經濟實力無人能夠與之匹敵。在全世界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中,美國佔了其中的1/7。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實施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價廉物美的傳統消費品進軍美國市場,從而增加自己的收入,提升自己的生活檔次。發達國家進軍美國市場,瞄準的則是美國龐大的中產階級家庭群落。
美元是世界上最為普遍的計價幣種,在所有的國際交易中,有一半以上的交易是以美元計價的。美元也是各國外匯儲備中最重要的一個幣種。正是由於美元的強勢和廣泛使用,它成了全世界經濟統計數據分析和比較的基準。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均以美元作統計數據的價值單位。正因為如此,本書的很多地方也以美元作為價值單位。由於美國政治和軍事實力強大,它也吸引了許多外來資本。一些政治上或經濟上動盪不安的國家,有錢人紛紛把自己的錢財送到美國這個想象中的安全天堂。
美國消費者的產品佔有程度高,這一點與收入高有關;同時也與消費品與工業品創新的接受程度較高有關。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堪稱全球性產業領先者的搖籃。例如,美國公司在計算機、軟件、航空、娛樂、醫療器械和噴氣式發動機等行業均處於世界主導地位。這個廣大的市場吸引了許多外國公司。它的市場容量相當於整個西歐的市場容量,是日本市場的兩倍。該市場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政府與企業之間保持著一定距離,這使得企業在美國比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有更多的市場進入機會。在其他方面,政府和企業界的密切關係往往會妨礙外國供應商的營銷活動。
加拿大的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二位,人口不到3030萬。其中80%以上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邊境線以北160千米以內的狹長地帶裡。1997年的GDP為10345億美元。加拿大的政治和經濟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跟美國在地緣上和經濟上的緊密聯繫。同時,加拿大又努力保持著自己有別於南邊這個超級鄰國的文化特性。
加拿大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它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加拿大從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政策轉向了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開始繁榮起來,美加雙邊貿易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雙邊貿易。同時,加拿大支持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NAFTA)。
墨西哥是北美洲三國中經濟最落後的。國土面積接近20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9500萬。按照年平均匯率計算,墨西哥2009年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為8759.45億美元,按照《世界概況》估計,2009年7月墨西哥人口為111211789人,以此計算,墨西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7876美元。經濟發展程度遠遠低於美國和加拿大。在語言上,墨西哥也跟美國和加拿大有很大的不同。美國和加拿大的主要語言是英語(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地使用法語),墨西哥的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1988年1月,美(國)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該協定不僅大大降低了雙方在各個領域裡的關稅,而且又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爭端解決機制。同時嚴格遵循關貿總協定的精神,不形成關稅同盟和貿易集團,雙方均可獨立自主奉行各自同其他國家的貿易政策。這個協定後來又擴展到了墨西哥,成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二、加勒比海諸國及南美市場
在加勒比海沿岸及其島嶼中,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古巴、危地馬拉、多米尼加共和國、海地、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波多黎各、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安的列斯群島(荷)、聖盧西亞、維爾京群島、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格林納達、阿魯巴、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百慕大、聖基茨和尼斯聯邦、開曼群島。
加勒比海地區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約為7000萬,是加拿大的2.3倍。而其經濟發展水平遠低於加拿大。這20多個國家的國民總產值不到1.2億美元,只是加拿大的20%,人均國民產值不及加拿大的十分之一。影響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很多,比如美國的經濟制裁和軍事幹預、政局動盪不安、教育體系落後、經濟政策不當等。
南美地區包括巴西、哥倫比亞、阿根廷、祕魯、委內瑞拉、智利、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南美各國在15世紀時陷入了當時的歐洲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1494年的羅馬天主教法令劃分了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權,巴西歸葡萄牙,南美其他各國則歸西班牙統治。所以,至今,巴西的國語為葡萄牙語,而南美其餘各國的國語則為西班牙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很長時間裡,南美的很多國家都奉行進口替代政策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所謂奉行進口替代政策,就是用很高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來阻礙進口,以刺激本國工業的發展。南美的許多大國,如阿根廷、巴西、智利、委內瑞拉等,都曾採用這種立意良好的進口替代政策,但實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這些國家終於紛紛降低關稅,同鄰國締結自由貿易協定,讓企業私有化,使自己的經濟參與國際競爭。這種政策變化不僅使得南美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大為增強,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南美。南美各國的生產率和人均國民產值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裡有很大的提高。例如阿根廷1997年的人均國民產值即已接近9000美元。
第五節 歐洲市場
歐洲市場包括西歐市場、東歐及蘇聯地區市場。儘管蘇聯地區的若干個國家地處中亞地區,但是由於它們在歷史和現實上都跟俄羅斯和其他地處東歐的原蘇聯地區國家有著較深的聯繫,所以仍放在這一節裡介紹。
一、西歐市場
西歐諸國是世界上最繁榮富強的地區之一,其面積比澳大利亞還要小,該地區有23個國家,總人口接近4億。西歐與美國、日本構成了世界經濟的三強,其中西歐位列美國之後,排名第二。西歐的許多國家都是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的成員國,也有少數幾個國家獨立於歐盟之外。
歐盟成員國按其政治經濟實力又可以分為三類:
(1)經濟富裕,人口較多,政治實力較強的有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它們同時又是西方七國集團成員。
(2)經濟富裕,人口較少,政治實力不強的有:丹麥、比荷盧三國、奧地利、芬蘭、瑞典等國。
(3)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有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
世界銀行分類的高收入國家包括上述第(1)、(2)兩類的全部國家和第(3)類中的西班牙和愛爾蘭兩國,而上述第(3)類中的葡萄牙和希臘兩國則被歸於中等收入國家之列。雖然歐盟各國採用的都是自由市場經濟,但是政府幹預和國有企業在這些國家的經濟中依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從經濟的角度上來看,德國是歐盟最重要的成員國。早在1995年,德國的GDP即達到24000億美元,是世界上的第三個經濟大國,而且是世界上的第二齣口大國。德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德國政府嚴格的反通貨政策,使得德國馬克成為歐洲的主要貨幣。以致德國中央銀行和Bundesbank事實上控制了歐盟的貨幣政策。
在政治上,法國對歐盟施加了很大的影響力。法國政府一直帶頭倡導在歐洲內部加強政治、經濟和軍事聯盟,增強歐盟政府的權力。在一些對法國經濟非常重要的產品上,例如農產品、水產品、汽車、半導體芯片等,法國一直主張限制自由貿易。法國的這些主張也不時受到其他國家的挑戰,比如英國就一直堅定地抵制法國想要擴大政府對歐盟市場干預的意圖。
英國政府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增強自由市場經濟的作用。他們認為把歐盟成員國政府的政治權力轉移給超國家的歐盟政府會導致對歐洲經濟控制的強化。同時,作為一向支持自由貿易的國家,英國對法國的保護主義傾向總是作出重要的反擊。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使得倫敦自19世紀以來一直都是國際商務活動的中心。倫敦還跟紐約和東京並列為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僅在金融服務領域,倫敦就有30多萬僱員。英國既是進出口大國,又是對外投資的集散地,還是許多跨國公司總部和地區分部的所在地。英國1996年的貨物出口額為2580億美元,佔其當年GDP的23%,這些貨物大部分出口到了歐盟其他成員國和美國。
二、東歐及蘇聯地區市場
這裡的東歐國家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以及波黑共和國、克羅地亞、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南聯盟等。而蘇聯地區則包括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都是蘇聯解體前後從蘇聯分離出來的獨立國家。
俄羅斯是這個地區的唯一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土面積,1997年的人口是1.47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95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680美元。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起來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廢除了市場經濟和私有財產,土地集體化,消除了巨大的貧富差距。但是,由於長期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和其他種種原因,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臺以後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的新思維,導致1991年蘇聯的解體,15個加盟共和國先後宣告獨立。1992年,除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格魯吉亞之外的11個新獨立的蘇聯加盟共和國成立了獨聯體(CIS)。獨聯體中的大國自然是俄羅斯,它幅員遼闊,物產豐富。
俄羅斯和蘇聯各國都面臨著經濟轉型的許多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產權變革。葉利欽總統在俄羅斯實行“休克療法”。從1992年開始大規模實行私有化。可是並沒有有效地解決俄羅斯的經濟問題,反而使俄羅斯經濟陷入了長期的困境。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俄羅斯經濟才有所恢復和好轉。
第二個難題是通貨膨脹。由於經濟的低效率,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減少,而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政府只得增加貨幣發行量。於是引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不僅使許多老百姓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個人財富陡然間縮水,而且也使老百姓逐步喪失對政府的信任。好在近幾年蘇聯地區各國在治理通貨膨脹方面有了明顯的好轉。
第三個難題是政治上的不穩定性,以及政府的官僚作風和辦事的低效率。這些因素使得許多國外的投資者觀望徘徊,舉棋不定。儘管如此,蘇聯各國依然蘊藏著巨大的國際商務潛力,它們擁有2.9億人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迫切需要來自國外的資金、技術以及高質量的消費品。
俄羅斯輕工業基礎極差,因此中俄雙方經濟的互補性極強。每年的中俄貿易逆差都以百億美元計。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向俄羅斯出口消費工業品的可增長空間。俄羅斯一方面由於社會保障程度高,消費支付力有餘。我國的優質商品到俄羅斯可翻10倍的價順利賣出。另一方面,俄羅斯仍屬消費品短缺型的社會,因此中國的商品對俄國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蘇聯各國中有多個國家跟我國有較長的邊境線相連。20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前期,我國的東北地區和西北的新疆跟這些鄰近的國家有許多的邊境貿易。這些貿易曾一度非常紅火。後來因為一些不法商販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損害了中國貨在這些國家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東歐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阿爾巴尼亞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等都是蘇聯的衛星國。它們的經濟發展雖然各有潛力,也各有一本難唸的經,但是它們也都面臨著兩個共同的難題。難題之一是由於經濟合作互助委員會(經互會)的解體,蘇聯的衛星國失去了原先當然的經互會出口市場。第二個難題是如何把蘇聯各衛星國原先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改造為分權的市場經濟。
美國是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波蘭的最大投資國。
對於中歐和東歐國家來說,營銷無疑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但它們也許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達到與西歐國家相近的營銷水平。該地區的國家需要發展基礎設施,改變反覆無常的法律和契約構架。此外,它們還應當發展商業文化和需求預測機制。
消費品在東歐市場上銷售時只需做很小的修改。許多東歐國家的消費者對西方的品牌都很熟悉,認為它們的質量優於本國產品。但是,東歐國家分銷渠道方面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批發業不夠發達,零售網點不足且缺乏吸引力,沒有自助服務三線(選擇、付費、取貨)體制使得購物活動很不方便。
第六節 非洲市場
非洲有50多個獨立國家,絕大多數都遭受過較長時間的殖民統治。它們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獲得了獨立,但是,殖民統治的痕跡依然對它們今天的國際經濟交往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乍得、尼日爾、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以前都是法國的殖民地,今天仍然跟法國在經濟和文化上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們的貨幣叫法郎,它們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和政府機構都因循了法國的體系。法國的製造廠商、金融機構、服務行業在跟這些國家的國際經營中佔有絕對的優勢。相應地,肯尼亞、津巴布韋、南非等國則帶有濃厚的英國痕跡,英國廠商在這些國傢俱有特別的競爭優勢。南非是非洲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大國,毛里求斯則是非洲經濟發展得最好的小島國,其人均國民產值超過了南非。
許多非洲國家的經濟都跟其自然資源緊密相連。利比亞富產石油,其人均國民產值早在1994年就達到6500多美元,居非洲各國之冠。安哥拉、加蓬、尼日利亞等國的原油產值也佔各自GDP的一半以上。農業對許多非洲國家都很重要,農產品是一些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比如,科特迪瓦出口額的80%以上是咖啡、可可、棕桐油等農產品。可是,一些國家連綿不斷的戰亂嚴重毀壞了其經濟的發展。
也許受到歐洲聯盟成功的鼓舞,1999年9月,第五屆非洲統一組織特別首腦會議通過《蘇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洲聯盟。2002年7月8日,非洲統一組織在南非德班召開最後一屆首腦會議,9日至10日,非洲聯盟舉行第一屆首腦會議,並宣佈非洲聯盟成立。非洲聯盟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和促進非洲大陸的和平與穩定,推行改革和減貧戰略,實現非洲的發展與復興。不過,以非洲各國差異的巨大以及大多數國家普遍貧困的現狀,非洲聯盟要想取得歐盟那樣的成功,可能暫時還只是個美好的夢想。
複習思考
1.簡述國際區域市場的成因和模式。
2.國際市場區域化的發展特點有哪些?
3.指出下列地區經濟和營銷的特點:西歐、北美、東南亞、亞太。
案例分析
東日產業的國際區域市場分析
一、分析對象國家的選定
1981年,韓國的銅冶煉會社——東日產業為了保證原料的長期穩定供給,決定在海外進行銅礦的開發進口,並投入了投資對象國家的選定工作。
資源的稟賦是資源開發的前提,所以首先選定了澳大利亞、祕魯、墨西哥、菲律賓、加拿大、智利、扎伊爾等七個國家為投資候選對象。
二、分析對象國家的現狀
下面我們根據表3-1中所列舉的11項環境要素來考察上述七國的狀況。
表3-1 投資國環境分析要素
1.政治穩定性
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的一員,一直保持著內閣負責制。1975年12月自由國民地方黨的聯合政權復活,在外交上採取親美政策。
在祕魯,1975年8月的不流血政變只不過是一次領導人的輕易交替。但是因物價上漲措施而懷有不滿的人們掀起了暴動,使全國宣佈了非常措施。總統貝爾木戴斯宣佈要實施總統選舉,向民主政權發展。祕魯在1968年軍事革命後雖然一直推行不結盟的中立外交路線,但是,總統把重點放在美洲大陸,特別是拉丁美洲,並在保持同第三世界及非結盟各國關係的同時,執行著立足民族主權的獨立外交政策。
墨西哥自獨立以來雖然因長期動亂而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但是,1934年以後政局得到了穩定。目前,它作為中南美政治最穩定的發展中國家,外交上執行著親西方路線。
在菲律賓,雖然當時的總統通過戒嚴維持著獨裁統治,但是,天主教與知識分子的反抗十分嚴重。政體是兩黨制,沒有理念上的對立。現在,在戒嚴令下,馬科斯體制得以穩定,同時,作為政治性問題,民達那吾地區的伊斯蘭教糾紛也得到了重視。
加拿大實施聯邦制度,實行內閣負責制。1974年第三屆自由黨內閣出臺。1976年11月在法國血統的加拿大人居住中心魁北克省誕生了宣稱獨立、與聯邦政府分離的魁北黨新政權。但是,魁北黨的勝利並不意味著立刻從聯邦中的分離與獨立,它是在逐漸實施著爭取最終獨立的政策。
智利作為立憲共和國,是總統中心制。目前國家最高統治權由皮諾採特總統和四人軍事評議會掌握著。在政界和部分社會階層中,正出現反政府傾向。1977年末,礦工及港口裝卸工人罷工,並通過了對政府的人權及經濟政策的譴責決議案,而且美國又支持這一舉動,因此,現政府面臨著很大的內外考驗。
扎伊爾作為軍政、民政的混合政體,是總統中心制。總統蒙布托創建的MPR黨是唯一政黨。他雖然一直以強有力的統治來謀求國內的穩定。但是,以前卡湯卡軍為核心的5000多名軍人最近從安哥拉進攻,再次成了糾紛的焦點。對外,扎伊爾執行不結盟的中立外交路線。
2.當地籌資的可能性
在澳大利亞,可從當地金融市場籌措資金,但政府更希望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措。
在祕魯,政府雖然禁止外國企業在當地籌措資金,但卻認可借入短期資金及不超過3年的中期資金。
墨西哥政府雖然把通過證券及金融機構融資的管理權限交給了財政部和中央銀行,但當地貸款利率高,信用制度不完備。所以,外資企業多依靠保留利潤和母公司匯款再投資。
在菲律賓,51%以上的外資企業是投資鼓勵法和出口鼓勵法的對象登記企業,其借入資金對自有資本的比率不得超過60∶40。
加拿大沒有這方面的限制。
智利正在經受著慢性資金不足的煎熬,加之高利率,所以,在當地籌措資金極其困難。
扎伊爾根據投資法優待外資企業,並有五家外資銀行。
3.通貨膨脹
如果為了觀察各國通貨膨脹率而把1973—1977年的消費物價指數作一下比較的話,年平均比率,澳大利亞為16.9%,祕魯為41.7%,墨西哥為29.0%,菲律賓為16.5%,加拿大為9.9%,智利為33.0%,扎伊爾為25.4%。
4.資金收回的可能性
在澳大利亞,外資企業利潤、紅利、授權收入的匯出,只要有準備銀行的許可即可。對於匯出款的課稅採用付方課稅的辦法,適用稅率是紅利為30%,利潤10%,授權收入42.5%。
祕魯把利潤匯出的限度從註冊資本的14%以內提高到20%。在墨西哥,投資本金的償還、授權收入與薪金的匯出等對外匯款完全自由。在菲律賓,政府認定本金及利潤全額為投資外匯,對外匯出時,要與外匯匯率換算後方可匯出。加拿大對於資金收回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制。在智利,純利潤及引進後經過3年的資金可以無限制地向海外匯出,同時也可以進行利潤的再投資。在扎伊爾,對於外國人被僱用者的薪金匯出,允許外匯匯出到純所得的50%。另外還保障紅利和本金的匯出。但是,由於穩定化計劃的實施,實際上出現了許多困難。
5.外匯管制
澳大利亞作為IMF的成員國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只是資本流動需要得到批准。祕魯實行政府集中管理的制度,對於民間進口,個別地按比例收取外匯。墨西哥自1946年成為IMF會員國以來雖然不實行外匯管制,但1976年比索匯價下跌後曾一度限制外匯,不過立刻又恢復了自由兌換。菲律賓作為IMF的成員國,對於2萬美元以上的機械設備類資本品進口全部實行延期付款。加拿大雖然沒有外匯限制,但對授權費有限制。智利實行中央銀行集中管理制,為控制進口而嚴格外匯管理,大部分實行信用證往來,也是IMF成員國。扎伊爾大幅度地增加不要求進口許可證的商品項目,緩和外匯管理,促進實施外匯自由化。
6.稅收優惠
澳大利亞沒有隻以外資企業為對象的減稅制度。
在祕魯,當製造業企業把利潤用於再投資或增資的時候,公司所得稅的減免比率隨行業而變化;此外,還有貸款利息的優待、以地區開發計劃為準的進出口關稅及所得稅的減免與加速折舊的優惠制度。
在墨西哥,國內資本佔50%以上的企業,當國產化比率達到60%以上時,可依照行業與地區的不同給予5~10年的所得稅、進口稅和貨物流通稅的減免。
在菲律賓,如果是投資領域的話,所得稅及10年內產生的純損失可從應稅所得額中扣除;此外還有加速折舊制度等各方面的稅收優惠。
加拿大沒有隻對外資企業的特別減免稅措施。
在智利,由於不區分外資與內資,所以,對於外資沒有特別的稅收減免措施。
在扎伊爾,公司建立後增資時,實行減免稅措施;新建項目在5年間免徵營業稅;設施擴建及現代化投資時,5年內對申報利潤免徵營業稅、不動產稅。另外,如果有特別協定的話,在一般優惠制度上還可考慮例外的特急。
7.經濟開發政策
澳大利亞目前推行穩定與協調的資源開發政策,促進以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等為主的出口貿易與工業化;同時還促進經濟基礎結構的整合和依靠大型成套設備的地區開發。雖然國家的綜合計劃和個別產業成套設備貯備計劃不復存在,但卻有地區統一計劃。
在祕魯,所得增長政策於1976年末結束,但1975—1978年的國家開發計劃尚在實施中。祕魯對礦產品出口提供優惠政策,並以建設公正的社會為目標,進行著生產部門的有效開發、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恢復資源主權的鬥爭。祕魯執行著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1976年9月,小幅度地降低了匯率。
墨西哥政府為振興出口和出口工業而與產業界和勞工界的代表共同調整了政策,並在為低所得階層而努力穩定物價。1972—1980年,GDP年增長目標為7%~8%,年就業增長目標為3.4%,同時還包括所得分配的公正化、教育及社會福利的實施等目標。
菲律賓正在推行土地革命和消除地區收入差的工作,同時還在促進進口替代工業的發展和出口貿易的增長。菲律賓的4年開發計劃正在實施中,它的GNP年均增長目標為7%。同時還包括增加就業、所得分配公正化、物價水平的穩定及國際收支的穩定等各項目標。
加拿大實施穩定的高速增長政策,正在向年平均增長5.5%~6%的目標發展,採取降低外資比率、實現加拿大化的政策。在實施中,以協調的資源開發為目標的能源自主政策,雖然沒有綜合性的經濟計劃,但卻有消除地區差別、實現公正分配的目標。特別是大西洋沿岸的欠開發地區正在成為開發重點。
智利現有目標是實現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消除社會分配不公、減少對外依賴、強化國家安全保障;謀求生產資源的有效利用、積累與投資的增加、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適用技術的使用;重點投資領域是礦業、住宅建設和製造業。
在扎伊爾,由於世界性的不景氣和一次產品價格的下跌,對礦物資源的開發投資正處於沉滯狀態。受安哥拉內戰的影響,財政與經濟一片混亂。因此,政府部門正在參與經濟活動,計劃使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保持6%。重點工作是:農業增產、礦業的開發、運輸及地區的開發。
8.基礎設施
澳大利亞總面積為769萬平方千米,與公路延長長度的比率為11.5%,與鐵路的比率為0.52%;海運能力及港口的吞吐能力分別為139萬MT和227萬MT。人均消費能源80.0MT(煤炭換算值)。每1000人擁有電話數為377臺。
祕魯總面積129萬平方千米,與公路延長長度的比率為3.94%,與鐵路的比率為0.19%;海運能力及港口吞吐能力分別為99萬MT和18萬MT。人均消費電力10.0MT(煤炭換算值)。每1000人擁有電話數為21臺。
墨西哥總面積為197萬平方千米,與公路長度的比率為8.89%,與鐵路的比率為1.18%。海運及港口吞吐能力分別為117萬MT和78萬MT。人均消費能源73.7MT(煤炭換算值)。每1000人擁有電話數為45臺。
菲律賓總面積為30萬平方千米,總面積與公路及鐵路長度的比率分別為31.0%和0.33%。海運及港口吞吐能力分別為18萬MT和25萬MT。人均消費能源12.8MT(煤炭換算值)。每1000人擁有電話數為45臺。
加拿大總面積為998萬平方千米,總面積與公路及鐵路長度的比率分別為8.40%和0.27%。海運及港口吞吐能力分別為854萬MT和532萬MT。人均均消費能源220.65MT(煤炭換算值)。每1000人擁有電話數為550臺。
智利總面積為76平方千米,總面積與道路及鐵路長度的比率分別為8.42%和1.23%。海運及港口吞吐能力分別為83萬MT和52萬MT。人均消費能源13.72MT(煤炭換算值)。每1000人擁有電話數為43臺。
扎伊爾總面積為235萬平方千米,總面積與道路及鐵路長度的比率分別為5.0%和0.11%。海運及港口吞吐能力分別為4萬MT和5萬MT。人均消費能源1.83MT(煤炭換算值)。每1000人擁有電話數為1臺。
9.免稅進口制度
澳大利亞和智利沒有這種制度。
祕魯對於與國貨有競爭的進口產品議以重稅;對於原材料和資本品的進口予以優惠,即根據行業和地區而變動減免稅率。
在墨西哥,除了聯邦地區、蒙特雷地區、瓜達拉哈拉地區外,要在其他地區從事產業活動的企業,可根據生產活動內容和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程度,在進口原材料零配件及機械設備時享受減免50%~100%進口關稅的優惠。
在菲律賓,企業從註冊登記之日起,7年內可以免交機械設備的進口關稅及補償稅。但是,在取得所有權之日起的5年之內銷售處理或轉讓財產時,要支付相當於免稅額2倍的稅金。
加拿大允許機械類的免稅進口。
在扎伊爾,新建投資和擴建投資所需要的設備、器材、機械等可以免交進口稅及貨物流通稅,但僅限於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資本品。
10.對外資的限制
澳大利亞和祕魯允許外國人對礦產業的投資比率在50%以下;雖然墨西哥允許外國人對礦業投資比率最高為49%,但外資審議委員會卻擁有廣泛的權限,可以靈活運用,因此,符合國家利益的情況下,外國人投資佔100%也是可能的。
在菲律賓,外國人在投資部門的投資比率要在40%以下,在開發型企業的投資比率可以達到100%,但在其他領域不得超過30%。
加拿大允許外國人50%以下的所有權。
智利雖然原則上允許外資所有權可達100%,但臨到具體合同時,每件事都要依外資委員會的判斷而定。
扎伊爾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如比率不在60%以下,實際上得不到認可。
11.勞動力資源
澳大利亞總人口1350萬,其中,就業人口480萬。初等教育入學率為10.5%,高等教育人數為21萬,佔總人口的1.54%。周工作時間為39.9小時;周平均工資為189美元,每小時平均工資為4.47美元。約有57%的企業擁有工會,雖然罷工較多,但是實行著強制仲裁製。
祕魯總人口1587萬,就業人口387萬。初等教育入學率13.2%;高等教育人數16萬,佔總人口的比率為1.00%。周工作時間僅48小時,大學畢業生初任工作工資每月為115.05美元,平均每小時工資為0.6美元。工會實行自由入會制,勞資協議會進行干預,20日以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勞動部直接介入加以解決。
墨西哥總人口6015萬,其中,就業人口為1660萬。初等教育入學率為10.7%;高等教育人數41萬名,佔總人口的比率為0.68%。周工作時間44.7小時,周工資平均為24.42美元,每小時平均工資0.53美元。工會的組織比率是35%;勞資關係比較協調,政府的介入和努力也很奏效。
菲律賓總人口4251萬,就業人口1377萬。初等教育入學率11.0%;高等教育人口68萬名,是總人口的1.59%。周工作時間46小時,每小時平均工資0.53美元。工會組織比率為25%。
加拿大總人口為2283萬,就業人口為914萬。初等教育的入學率為10.2%;高等教育人數69.2萬。周工作時間38.6小時,每小時平均工資為5.44美元。工會的組織比率30%,勞資糾紛較多。
智利總人口1025萬,就業人口為295萬。初等教育的入學率為11.1%;高等教育人數13萬,佔總人口的比率為1.24%。周工作時間為48小時;通過與工會的協商來決定勞動條件,並實行經營參與制。
扎伊爾總人口2490萬,就業人口631萬。初等教育入學率為11.6%;高等教育人數1.6萬,佔總人口的0.06%。周工作時間48小時。
三、對象國家的環境分析
1.國別環境分析
從第一階段對各國現狀分析來看,扎伊爾的政局穩定性和企業國有化政策方面是成問題的。這是因為扎伊爾尚沒有完全結束內戰狀態,加之推行過分的企業國有化政策,致使國內經濟一片混亂。政府雖然採取了重新使企業恢復原狀態的措施,但是,這些做法已使扎伊爾失去了信譽。
智利在1973—1977年間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國民經濟秩序遭到破壞,出現了極為嚴重的混亂。另外,智利在對外資企業方面,既沒有特別稅收優惠制度,也沒有資本品免稅進口制度。智利關於保存環境的輿論在形成高潮,並制定了環境保護規定,出現了採用處罰的可能性。
2.因素分析
除了上述作為有問題地區而指出的智利和扎伊爾之外,在第二階段,我們想以其餘的國家為對象進行一下環境分析。
在政治的穩定性上,澳大利亞、墨西哥、加拿大長期穩定;菲律賓目前依賴總統的統治而維持著穩定;祕魯雖然內部宣佈了非常局勢的混亂狀態,但政府控制著局勢。
在當地金融使用可能性方面,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允許通過公開股票市場籌措資金;但在墨西哥和菲律賓只能靠母公司的資金匯出和有限的金融。
祕魯雖然禁止外商在國內籌集資金,但卻允許借入短期資金和不超過3年期的中期資金。
年平均通貨膨脹率方面,祕魯和墨西哥最高,澳大利亞和菲律賓居中等水平,加拿大最低,為9%。
資金回收可能性方面,澳大利亞、墨西哥、加拿大無限制;在菲律賓,本金和利潤可全額匯出;祕魯特利潤匯出的限度限制在註冊資本的20%範圍內。
在外匯管制上,墨西哥和加拿大是自由匯兌制;在澳大利亞,資本流動等則要得到批准;菲律賓和祕魯實行著非常嚴格的外匯管制制度。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沒有稅收方面的優惠,但祕魯、墨西哥、菲律賓卻賦予外商5年間免徵各種稅收的優惠。
在經濟開發政策上,澳大利亞、加拿大、祕魯推行穩定協調的資源開發政策,而菲律賓和墨西哥則不實行這一部門的開發政策。
從基礎結構看,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的情況良好,菲律賓和祕魯情況不佳。
就免稅進口制度來講,澳大利亞和祕魯沒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特定機械和部門實施少量的免稅制度;菲律賓允許新建企業和設備更新有少量的免稅進口。
在外國人所有權的比率方面,菲律賓、墨西哥、加拿大允許不足50%的外資所有比率;澳大利亞和祕魯允許外資比率最高可達50%。
勞動力方面是菲律賓、墨西哥和祕魯的條件有利,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平均工資高,條件不利。
資料來源:根據http://www.lantianyu.net/pdf11/ts058031_8.htm改編.
問題與討論:
1.根據上述資料,哪個國家能成為最有利的投資候選對象?
2.如果變換行業的話(例如:建築業、一般製造業、服務業),投資候選國的先後順序有變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