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 Kenneth Laudon 管理信息系統 v11
案例分析 法國興業銀行一交易員擾亂全球金融系統
法國興業銀行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企業,也是法國曆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投資銀行。在1864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該公司擁有13萬員工和2250萬客戶。公司的核心業務包括企業和投資銀行、零售銀行和金融服務,以及全球投資管理服務。公司在業內被稱為SocGen,2008年年初,公司的聲譽受到嚴重損失,一名惡意交易員損失了公司50億歐元(約合72億美元)。
2008年1月,法國興業銀行的交易員發現,31歲的Jerome Kerviel在一年前進行了未經銀行安全風險管理系統授權的交易。這是全球市場在美國次級貸款的壓力下,所經歷的最大的投資銀行損失。Kerviel成功迴避了法國興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暗中動用了730億美元資金,超過該銀行的530億美元總市值,中途損失72億美元。
和他的同事相比,Kerviel是一個安靜、謙虛並且不起眼的交易員,在2000年加入興業銀行之前曾取得里昂大學國際貿易學位。與此相反,銀行的大部分管理員和交易員都來自法國名校。他最初在風險管理辦公室任職,此處被更高級的交易部門輕稱為“the mine”。在這裡,他了解了很多公司的保安程序和後臺辦公系統。隨後他被提升至名為Delta One的低級交易員的位置。可能由於Kerviel希望取得那些高學歷同事的青睞而濫用了他所知的公司交易系統漏洞。
Kerviel在Delta One的工作是指數期貨交易。他被委託買入歐洲股指期貨組合並出售類似的指數期貨以套期保值。目的是通過這種小型的、低風險的投資組合長期賺取現金流。Kerviel可以繞過公司幾乎每一個信息控制系統,在一天內進行數十億美元的市場交易。他完成了買入,但是篡改了本應對衝的賣出記錄。Kerviel在2005年年底進行了第一次虛構的交易,而後越做越大,2006年和2007年他總共進行了730億美元交易。Kerviel是如何做到的?
Kerviel的第一步是進行虛擬交易以掩蓋其真實交易。要做到這一點,他需要進入一個單獨的虛假交易,與其真實交易不同,按照這種方式,並沒有現金流產生。當其交易記錄被審查時,真實交易和虛假交易相互抵消,風險遠低於其可使用的上限,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這使Kerviel的監管者看到一個比較平衡的交易記錄,但其中已經暴露了銀行的風險。Delta One資金上限的總和是1.25億歐元,使用這種方法,Kerviel單筆交易就可達到6億歐元。
Kerviel仍然需要回避興業銀行內部更徹底的審查。因為他知道法國興業銀行的內部控制的時間表,他能夠在審查前幾分鐘從系統中消除記錄,之後再重新恢復。臨時的交易失衡不會引發警報。他甚至能夠用這種方法在向其他銀行發送確認函前取消或者新建交易。Kerviel稱他用其他僱員的接入碼和用戶信息實現上述操作,報告中還說其“黑客”進入興業銀行系統進行欺詐活動。但是現在還不清楚Kerviel是否採用複雜的電腦操作繞過銀行管制。
最後,Kerviel不得不勉強遵守同事和主管的計劃。投資銀行操作員一般採取定期休假,在離開期間,其他操作員代為操作,並審查其記錄。這增加了揭露類似Kerviel欺詐行為的機會。Kerviel平時工作到深夜,此時其他交易員已經都回家了,2007年,他只休假了4天,以防止事情敗露。當其監管者發現記錄錯誤,他可以迅速“更正”錯誤並繼續他的暗中操作。
Kerviel的同事和上級對他的欺詐活動知道多少現在還不清楚。法國興業銀行認為,Kerviel是單獨行動,但Kerviel懷疑他的上司是否對他的行為毫不知情。一些報道稱,Kerviel在其經理Eric Cordelle知情的情況下使用其計算機來執行他的欺詐性交易。幾個據說是對Kerviel的行為完全知情的操作員已經被警察審問。Kerviel的辯護律師辯稱,起初他採用暗中操作為公司盈利2億美元時,他的上司默許了他的行為。此外,銀行忽視了很多Kerviel欺詐的跡象。2005年,Kerviel超額買入了Allianz SE的股票,並被告知如果再犯將被解僱。同時銀行還忽視了過去幾年關於Kerviel的75項警告。興業銀行忽視了警告,並稱所有的交易員都有類似數量的警告。
關於Kerviel欺詐活動的兩個特點是方法簡單和個人獲利少。興業銀行的監測程序可以監測到更為複雜的欺詐行為,但最終Kerviel用簡單的方法繞開了監測程序。法國興業銀行的投資銀行部經理表示:“興業猶如一個安裝了非常先進的報警器材,仍然遭到搶劫,因為忘記關上了窗戶。”Kerviel的動機是“為銀行賺取更多利潤”為主,同時通過欺詐行為為自己賺取更多的獎金。
如果興業銀行對其交易員的歷史記錄進行抽查,Kerviel可能在造成損失之前已經被發現。同樣,如果銀行系統可以追蹤被刪除或被修改的記錄,Kerviel的行為也將很快被發現。如果Kerviel的上司謹慎監督交易員的行為,控制利潤和損失,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銀行的損失。Kerviel本人已表示,他的上司一定知道他採取不尋常的策略來賺取鉅額金錢,但“只要你賺錢,不太明顯,便沒有人說什麼”。
相反,興業銀行給自己留下一個爛攤子,並且將事情變得更糟。當銀行決定解僱Kerviel時,發現了他的欺詐行為,當時的市場條件極為不利。當銀行拋售Kerviel的期貨時,又引起市場進一步惡化。這催生了2008年1月下旬更大規模的暴跌。當欺詐行為在星期一被發現後,DAX指數、FTSE、和CAC-40指數分別下跌了7.2個、5.5個和6.8個百分點,並且DAX指數隨後數天持續下跌。此次下跌被認為是美國稍後調低聯邦利率的主要原因。不久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興業銀行是否違反美國證券法展開調查,並且調查是否在Kerviel欺詐行為公佈前拋售公司股票。有估計顯示,Kerviel導致銀行損失了20億歐元,而銀行處理此事又導致49億歐元損失。
這是許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失敗中最為突出的例子,它加劇了刺激了次貸危機,並導致其他銀行受害。
法國興業銀行在未來如何防止欺詐性交易?答案還有待觀察。儘管銀行稱Kerviel是邪惡的天才,但他欺詐的金額超出了銀行的淨資產,也暴露了銀行系統的嚴重缺陷。一位前法國興業銀行風險審計師Maxime Legrand稱,監測交易其實只是為了取悅銀行管理委員會的手段而已。在法國興業銀行的欺詐和其他投資銀行例如Bear Steam倒閉後,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受到很大壓力。
問題
1.本章中的哪些觀點在案例中得以體現?
2.描述興業銀行的管理弱點。其中有哪些管理、組織和技術缺陷?
3.誰應該為Kerviel的交易損失負責?興業銀行的系統扮演了什麼角色?管理層扮演了什麼角色?
4.興業銀行避免Kerviel事件的途徑有哪些?
5.如果你負責重新設計興業銀行的系統,你會如何彌補它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