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美自由貿易區-轉口貿易

參、中南美洲的經貿概況

一、中南美洲經濟特徵

中南美地區面積2,100萬平方公里,比美國和加拿大的總面積還要大;人口約4億3,000萬人,相當於歐洲共同市場和日本的人口總數,此外,該區的農礦資源極爲豐富,可以說是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具有開發潛力。

(一)、經濟基礎脆弱

十六、十七世紀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對於其中南美洲的殖民地、僅知搜括當地財富、不知從事經濟建設。十九世紀末期,美國人利用當地氣候土質、展開單元作物經營、種殖香蕉、咖啡等農產品。

今天,多數中南美國家的經濟,常依賴這些農、礦產品、經濟基礎十分脆弱。這些產品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起伏極大,加上有時天災人禍,產量難以如期達成,往往造成經濟上的困境。目前中南美國家正不斷努力在加速工業化,但成效不顯著。

(二)、外債高築、通膨嚴重

中南美國家的經濟是對內導向的。殖民時代結束之後,中南美國家的經濟進入進口替代成長階段,近百年的進口替代成長,造就了強而有力的既得利益團體,他們贊成維持現狀,反對改變。另外,中南美國家的天然資源相當豐富,他們可以不必急切地尋求工業產品出口以賺取外匯,因此,中南美地區的出口產品結構一直沒有改變。

1980年以前的數十年,中南美國家都能維持相當高的經濟成長率,但也累積了鉅額的外債負擔,這主要是由於1973年與1979年的二次石油危機,造成中南美不產油國家因進口石油的價格大漲而擴大貿易赤字,只得向先進國家擧債;至於中南美的產油國,則因爲過度樂觀,石油出口收盆增加的速度遠不及各項基本建設投資支出增加的速度,也必須大量擧借外債以供支應。

中南美國家資源豐富,而且1972年到1980年間,初級產品的價格大致呈上昇趨勢,各先進國的銀行都放心地貸款給中南美國家,不料歐美各銀行這回卻打錯了算盤:國際初級產品的價格在1980年以後便逐年下跌、債權國銀行將利率提高,加重了債務國的負擔,而中南美各國的工業化的步伐緩慢,人口增加的速度遠高於其經濟成長。

目前中南美洲已經是全世界擧債最多的地區(詳表1)過去依賴外債及天然資塬出口以發展經濟的方式已經無法繼續維持下去,必需改弦更張,積極拓展外銷以謀經濟成長。

外債之外,中南美洲的通貨膨脹速度均高於全球的平均數。中南美洲的所得分配極不平均,貧富相當懸殊,市場往往被少數巨賈所壟斷,供給僵固性大、物價易漲難跌。他們又常採取通貨膨脹的方式,達成充份就業的目標,以龐大的財政支出計晝,加速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工資物價競相追逐,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的現象。而當地政府一般行政效率不高,各項措施推行不易,通貨膨脹愈發惡化,使得中南美地區的通貨膨脹率冠於全球。(詳表2)

(三)、經濟自主的要求

中南美國家爲了促進其經濟的發展,避免淪爲經濟附庸,一方面提倡進口替代工業、一方面發展區域經濟組織,以爭取經濟上的自主。

在進口替代工業方面,中南美國家爲了保護本國的工業,一直採取高關稅、進口管制及外匯管制等措施,但是其本國工業並未經這些保護措施而成長,反而因缺乏競爭造成工業無法進步,以及走私的猖獗。中南美洲有許多國家已經深深體會到透過貿易自由化政策,以加強國內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性,此外,先進國家也積極要求中南美國家開放進口,就長期來看,中南美國家將繼續其貿易自由化的腳步,逐漸開放其市場,以提高其競爭力,進軍國際舞台。

在區域經濟組織方面,中南美洲的區域性經濟組織,主要是藉著各會員國市場的統合,擴張區域內的貿易,以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通常會員國都協議將區

域內的關稅和各種貿易障礙降低或取消,並且統一對區外的貿易政策。在中南美洲四個最主要的區域組織中,拉丁美洲統合協會(LAIA)並未採取統一對外關稅;而其他三個組織都對外採取統一關稅,對內的貿易則不分商品別共同商討優惠措施,故成效較大。(詳表3)

1.拉丁美洲統合協會(LAIA)

該組織是由1960年的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LAFTA)演變而成,於1980年成立,會員國有11國,包括中南美地區將近90%的人口與90%以上的財富。

拉丁美洲統合協會針對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的缺點加以改進,個別會員國之間可以就某些特定商品協議降低關稅,不一定要擴及到每一個會員國。對於該組織的低度開發國家(玻利維亞、厄瓜多、巴拉圭等三國)可以享受最優惠的待遇;至於較高度開發國家(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三國)則享有較少優惠的待遇。

2.安第諾集團(ANDEAN)

安第諾集團是由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中5個較小的國家組成。由於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中貿易壁壘的撤除對於三大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較爲有利,遂結合較小會員國組成安第諾集團,以促進集團內經濟發展,並藉之與三大國抗衡。這幾年來,安第諾集團除謀求區內的農工發展整體規劃之外,並致力於區內貿易自由化及對非會員國的貿易採取統一對外關稅。

3.中美洲共同市場(CACM)

中美洲共同市場成立於1960年,早在成立初期,該組織就達成對外共同關稅,並於1966年達成區內自由貿易,成效頗著。近年來由於中美洲地區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問題,使得該組織的努力受到影響,但各國間合作的意願仍未改變,並努力與區域外組織合作。

4.加勒比海共同市場(CARICOM)

加勒比海共同市場係脫胎自1965年的加勒比海自由貿易協會(CARIFTA)在1973年成立初期,會員國間已有85%的商品互免進口稅,並採行統一的對外關稅。該組織由於地狹人稀、規模不大、地理分佈過於零散,加上各國產品都屬於競爭性而非互補性,使得其發展受到限制。縱然該組織面臨多重困難,各會員國間仍陸續硏討共同面臨的經濟情勢及問題,以加強區內合作。

二、中南美洲貿易概況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統計,中南美地區的貿易總值佔世界貿易總值的比例並不高,並且自1984年起逐年下降,1988年這項比例降到3.6%,是歷年來最低者。

1981年以前,中南美地區的貿易還維持著逆差的局面,但在面對石油危機之後的各項經濟衝擊,中南美國家不得不抑制進口,鼓勵出口,以獲取貿易上的平衡,因此,1982年起進口金額逐年降低,並開始出現出超的現象,直到1986年,中南美國家受到先進國要求開放的壓力,以及本身實施自由化以加強競爭力的決心,進口金額始見成長,但貿易上仍然保持順差。(詳表4)

(一)中南美主要出口國分析

中南美主要出口國依次爲巴西、墨西哥、波多黎各,這三國的出口金額佔整個中南美洲出口總額的半數以上(詳表5)。過去,中南美國家初級產品出口的比例甚高,加上對美國和歐洲共同市場的依賴程度甚大,使得其貿易情況十分不穩定,因此,近幾年來,中南美國家逐漸增加其出口商品項目,並努力分散市場。

(二)中南美主要進口國分析

中南美主要進口國是墨西哥、巴西、委內瑞拉及波多黎各,這四國的進口金額約佔整個中南美洲進口總額的半數(詳表6)。由於中南美圜家增加其出口商品項目,工業產品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使得其進口的工業產品逐漸減少,此外,這些國家也積極地分散進口來源,以維持其貿易情況的穩定。

三、我國與中南美洲貿易概況

近10年來,中南美洲佔我國對外貿易的比例一直不高,1981年的比重最大,也僅佔我國貿易總額的3.4%,尙不及香港一地的4.6%。到了1987-1988年,貿易比重更降爲2.1%,可以說是每況愈下了。(詳表7)

我國對中南美洲出口主要集中在中美洲,1986-1988年我國出口到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國家的金額佔整個中南美地區的70%左右,而廣大的南美洲地區僅佔30%。我國自中南美洲進口主要來自南美洲,佔我自中南美進口的80%左右,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國家僅佔20%。(詳表8)

(一)我國產品銷往中南美國家情形

1.主要外銷市場分析

我國在中南美洲的外銷市場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其中又以巴拿馬、墨西哥及波多黎各爲主,這三個地區在1986-1988年間,佔我對中南美出口總額的50%以上。(詳表9)

2.主要外銷産品分析

我國對中南美出口係以消費性產品爲主,如鞋類、電器、電腦、汽車零件等。外銷產品的項目頗爲分散,1986-1988年前10大出口項目佔我國外銷中南美金額的比例僅30%左右。(詳表10)

(二)、我國自中南美國家進口情形

1.主要進口國分析

我自中南美洲進口主要來自南美洲,其中又以巴西最爲重要。我從中南美洲進口國家十分集中,1986-1988年間,僅巴西、智利、墨西哥三國,就佔了我自中南美進口總額的70%左右。(詳表11)

3.主要進口產品分析

我自中南美洲進口主要係農礦原料,如銅、鐵、鋁礦、鋼鋼坯、盤元、棉花、魚粉等產品。這些進口項目十分集中,1986-1988年前10大進口項目佔我自中南美進口總值的60%以上。(詳表12)

四、拓銷中南美市場的方式

(一)直接到當地投資

據預測,在未來的數十年中,中南美地區將是全世界投資展望最好的市場之一,這主要是因爲該區富藏天然資源、市場快速擴大成長。我們可以利用其豐富的原料、勞工、土地進行生產活動,並直接銷售當地市場,或外銷到其他國家。

爲了增進我國和中南美國家間的經貿關係,政府不斷鼓勵企業到該地區投資,但是國內廠商投資悪顧並不高,這主要是由於中南美國家政情不穩,距離遙遠,當地市場狹小,缺乏工業基礎,勞工保護法令嚴苛,外債負擔重,外匯管制,勞工技術水準不如我國,語言不同,不易尋找可靠的合作對象等。

(二)採行相對貿易

今日世界採行相對貿易的园家愈來愈多,特別是中南美國家普遍債台高築,外匯短缺,這種以貨物或勞務支付的方式更是廣受歡迎。

但是,我國貿易商大都是中小企業,無法獨自承擔金額龐大、項目繁多、時間冗長的相對貿易;此外,中南美出口項目以農礦等初級產品爲大宗,台灣市場不大,無法消化這些產品,必須轉銷其他團家。因此,要推廣中南美地區的相對貿易、組合進出口商、蒐集相關資訊及培育相對貿易人才等,都是勢在必行的。

(三)實施轉口貿易

中南美國家普遍設有條件優越的自由貿易區,利用這些自由貿易區做爲轉口站,不但可以打入中南美區域經濟組織,還可以銷往美加地區,擴大貿易領域。

這些自由貿易區的貨品可以免稅進口,又沒有配額限制,貨品能夠自由進出,不受中南美地區進口管制所影響。此外,這些自由貿易區還有儲存轉運、樣品展示、包裝標籤及加工出口等功能。因此,利用自由貿易區轉口中南美市場所牽涉的時間較短、風險較低、廠商也較容易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