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M Stephen Robbins 管理學 v07

12.3.8 對績效問題做出迴應

當下屬的表現與工作環境不符(如打架、偷竊或無故缺勤)或其績效表現無法令人滿意時,作為主管便需要介入。但是,在介入之前,你必須弄清楚問題。若該問題是因為員工能力不足,主管應把重點放在鼓勵員工參與培訓及努力提高上;但是,若該問題是與員工意願相關,那麼不管其是不是故意,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地不願意改正這一問題,主管都需要進行員工輔導(employee counseling)。 [1]

新聞速遞 當代組織的績效評估

只有當績效標準明確後,才能開展績效評估。這意味著,員工必須首先了解組織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才可能有良好的績效表現,而只有當每一個工作都有詳細的工作描述及定義,且工作變化很小的時候,這一點才能達到。換句話說,傳統的績效評估是為了滿足傳統組織的需要而設計的。而在組織結構日新月異的今天,情況又是怎麼變化的呢?讓我們看一下可能的情況。

首先,為員工設立工作目標可能已成為過去式。你的下屬可能參與一個又一個項目,其所面臨的工作要求也隨之快速轉變,沒有一套績效評估系統能評估如此繁雜工作的績效。其次,員工可能有數位主管,不止你一人。那麼,誰負有對其績效進行評估的責任呢?在這種情況下,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團隊成員自身承擔起績效評估職責——自己訂立團隊目標,互評團隊成員的績效。我們可以將此模式看作一個持續進行的非正式過程,而非每年一次例行常規的“儀式”。

總的說來,我們認為績效評估體系經歷著急劇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主管評估下屬的責任會有所減輕,相反,個人績效仍是績效評估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員工的績效信息來源更為多樣了,來自任何與其工作相關的人。

[1] M. Scott,“7 Pitfalls for Managers When Handling Poor Performance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Manage, February 200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