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M Stephen Robbins 管理學 v07
11.2.2 如何使用相對標準衡量法
接下來介紹相對標準衡量法。相對標準衡量法在評估員工的績效時,將被評估者與其他員工進行比較,進而得出評估結果。以下介紹兩種相對標準衡量法:分組排序法和個體排序法。
分組排序法 使用分組排序法(group-order ranking),主管需要將下屬員工分配到特定的組別。比如說前1/5組或第二個1/5組。假設有20位員工,若使用分組排序法,那麼排名前1/5的員工只有4位,同樣後1/5的員工也只能有4位(見圖12-5)。
圖 12-5 分組排序法分佈圖
小測驗12-1
1.哪一項不屬於有效績效評估系統的構成要素:
A.反饋
B.開發
C.提高工資
D.文件記錄
2.哪一項最準確地描述了自生的績效反饋:
A.外在反饋
B.主管反饋
C.內在反饋
D.自我績效反饋
3.哪一種績效評估方法涉及員工的優點、缺點、過去表現、發展潛力、完善的建議:
A.關鍵事件法
B.書面描述
C.清單核對法
D.行為尺度評定量表法
4.以下哪一項不屬於絕對標準衡量法:
A.分組排序法
B.關鍵事件法
C.清單核對法
D.形容詞評價量表法
分組排序法的優點在於它避免了圖形等級量表法常犯的錯誤:有意抬高評分使得每一位員工的分數都很高,或是調整員工分數,使所有人的評分都接近平均水平。當員工數量較少的時候,分組排序法的缺點就體現出來了,最極端的情況下,只有4位員工,可能他們每一個都很優秀,但按分組排序法,卻必須將他們劃分出四個等級來。當然隨著評估員工數量的增長,分組排序法的準確性也隨之提高。
與所有相對衡量方法一樣,分組排序法的另一個缺點是零和問題。這意味著,有加必有減,且兩者之和必為零。假設某一個部門裡的12位員工處在不同的績效水平上,3位處在前1/4,3位處在第二個1/4,依此類推。那麼表現排第六的員工處在第二組裡。若第三組或第四組有兩位員工離職且無新進員工,那麼排第六的員工就落到了第三個組裡。由於比較是相對的,一個表現平平的員工可能由於其是“最壞裡最好的一個”而獲得高分。相對,一位表現優秀、在絕對衡量法中排名靠前的員工,在採用相對衡量法進行評價時可能會因為競爭激烈而獲得一個較低的分數。
個體排序法 使用個體排序法(individual ranking)需要將所有員工依業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這一方法假定“最優秀”的員工只有一位,同時,假定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相同的。這意味著在對30位員工進行評估時,排名第1與排名第2的員工之間的差異,同排名第21與排名第22的員工之間的差異是相同的。使用這種方法,就不存在平局的可能,因為它假定了不同員工處在不同的績效水平上,這可以算是它的一個優點。但當員工之間的差異十分小或是不存在差異時,優點就變成了缺點:它過分強調並誇大了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