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M Stephen Robbins 管理學 v07

6.4 當代的控制問題

主管在審查控制因素時會發現許多問題。其中兩個值得注意的控制問題分別是員工偷竊和《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tarbanes-Oxley Act)。

6.4.1 員工偷竊呈上升趨勢嗎

在企業偷盜及欺詐案中,將近85%都是本企業員工犯案,而非外賊。 [1] 你是否會為這一數字感到吃驚呢?而且由此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據估計,美國的公司每年每位工人盜竊的價值達到4500美元。 [2] 在一項針對美國公司的研究中,20%的公司認為工作場所盜竊行為是一箇中等的甚至極大的問題。 [3]

員工偷竊被定義為在沒有任何授權的情況下員工為了個人使用之便拿取公司財產的行為。 [4] 它可以是挪用公款、製造虛假髮票,挪用公司裡的設備、零件、軟件及辦公用品等。儘管很長時間以來,零售企業都面臨嚴重的員工偷竊,並遭受了由此帶來的巨大的損失,但是新興企業和小型公司鬆散的財務控制、信息技術的廣泛推行使得員工偷竊問題在各種組織都呈現上升趨勢。顯然,員工偷竊是經理們需要了解並準備應對的一個控制問題。 [5]

員工們為什麼要偷竊呢? [6] 答案是因人而定的。不同領域的專家,比如說,行業安全、犯罪學、臨床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們對這個問題都會有不同的視角。行業安全專家認為,人們偷竊是因為鬆散的控制和有利的環境,機會唾手可得。犯罪學家說,因為人們有財務上的壓力(例如個人財務問題)或出自邪惡本質的壓力(例如賭債問題)。臨床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偷竊是因為無論人們做什麼,他們都能使其合理化,並最終認為是正確及合適的行為。(“每個人都這樣做。”“是他們先開始的。”“這家公司賺了這麼多錢,他們不會在意這點東西。”“我忍受了這麼多,拿這點東西是應該的。”諸如此類。 [7] )儘管以上每種看法都對員工偷竊問題提出了有說服力的見解,也為避免這種事件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但不幸的是,員工偷竊的現象仍在繼續。那麼,主管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進一步思考

收到電子郵件

據估計,2008年使用電子郵件的每家企業用戶每天平均收發超過150封信件。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225。另一項研究發現,1/3電子郵件用戶感到巨大的電子郵件數量給自己帶來了極大壓力。作為一個節約時間的人,“收件箱”是否已經成為了負擔?

美國Cellular公司的首席運營官傑伊·埃裡森正是這樣認為的,為此他做了一些事情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了一項公司規定——“無郵件週五”,這一措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儘管許多禁令仍然允許通過郵件聯繫顧客和客戶,以及應對緊急事務,這項措施的目的仍然是試圖降低佔用時間的並且阻塞公司網絡的內部常規電郵的使用。這些禁令同時鼓勵員工之間及員工與客戶之間進行更多的面對面或電話交流。埃裡森還希望這一措施能夠在大量郵件的猛烈衝擊下為員工提供一個喘息機會。然而,埃裡森這一行為引起的卻是抗議。一位員工當面告訴埃裡森,埃裡森對電子郵件幫助員工完成了多少工作,以及使得工作變得簡單許多的事實根本不瞭解。

電子郵件作為一種通信方式,其優點和缺點各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除了需要基於你對電子郵件的個人經驗之外,還需要做一些調查。你認為埃裡森的員工為什麼反對?你對埃裡森這一禁令感覺如何?他做得對嗎?請從組織和員工兩個方面看這個問題。埃裡森還能通過什麼辦法解決失控的郵件問題?

資料來源:S.Shellenbarger,“A Day Without Email is Like……,”Wall Street Journal, October 11,2007,D1+;M.Kessler,“Friday Go from Casual to E-Mail-Free,”USA Today, October 5.2007,1A;D.Beizer,“Email Is Dead,”Fast Company, July/August 2007,46;O.Malik,“Why Email Is Bankrupt,”Business 2.0,July 2007,46;and D.Brady,*!#@the Email.Can We Talk?BusinessWeek, December 4.2006,109.

[1] A. M.Bell and D.M.Smith,“Theft and Fraud May Be an Inside Job, workforce Online, December 3,2000.http://www.workforce.com.

[2] C. C.Verschoor,“New Evidence of Benefits from Effective Ethics Systems,”Strategic Finance(May 2003),20-21;and E.Krell,“Will Forensic Accounting Go Mainstream?”Business Fnance(October 2002),30-34.

[3] S. E.Needleman,“Businesses Say Theft by Their Workers Is Up,”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11,2008,B8.

[4] J. Greenberg,“The STEAL Motive:Managing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 Theft,”出自R.Giacalone and J.Greenberg, eds.,Antisocial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Newbury Park, CA:Sage,1997),pp.85-108.

[5] B. E.Litzky, K.A.Eddleston, and D.L.Kidder,“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Misguided:How Managers Inadvertnetly Encourage Deviant Behaviors,”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February 2006),91-103;“Crime Spree,”Business Week, September 9,2002,8;B.p.Nichoff and R.J.Paul,“Causes of Employee Theft and Strategies that HR Managers can Use for Preventio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pring 2000),pp.51-64;and G.Winter,“Taking at the Office Reaches New Heights:Employee Larceny Is Bigger and Bolder,”New York Times(July 12,2000),pp.C4.

[6] This section is based on J. Greenber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8th ed.(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2003),329-330.

[7] A. H.Bell and D.M.Smith,“Why Some Employees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Them,”Workforce Online, December 3,2000,http://www.workfor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