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Myers 社會心理學 v8

目錄

中譯版序言

前言

作者簡介

第1章 社會心理學導論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問題

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觀點

社會心理學與相關學科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

解釋的不同層面

社會心理學與人類價值觀

價值觀直接影響心理學的方式

價值觀間接影響心理學的方式

我早就知道了:社會心理學不過是常識而已嗎

聚焦 我早就知道的事實

研究方法:我們如何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

假設的形成與驗證

相關研究:探尋自然關係

實驗研究:探尋因果關係

從實驗室推廣到生活

個人後記: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聯繫社會

第一編 社會思維

第2章 社會中的自我

自我概念:我是誰

我們世界的核心:我們的自我感覺

社會自我的發展

自我與文化

自我認識

研究背後的故事 里茲爾·馬庫斯論文化心理學

知覺到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

控制點

習得性無助與自我決定

自尊

自尊動機

自尊的陰暗面

自我服務偏見

對積極和消極事件的解釋

每個人都高於平均水平,這可能嗎

聚焦 自我服務偏見——如何愛自己?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方面

盲目樂觀

虛假普遍性和虛假獨特性

對自我服務偏見的解釋

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務偏見的反思

自我展示

虛偽的謙遜

自我妨礙

印象管理

個人後記:傲慢的危險與積極思維的力量——一對相反的事實

聯繫社會

第3章 社會信念與判斷

我們如何解釋他人

歸因因果關係:歸因於個人還是情境

基本歸因錯誤

我們為什麼會犯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的原理是什麼

研究歸因錯誤的必要性

我們怎樣感知和回憶我們的社會生活

知覺和解釋事件

信念固著

構建關於我們自己和身邊世界的記憶

我們怎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直覺判斷

過度自信傾向

直覺:心理捷徑

錯覺思維

情緒和判斷

我們的信念傾向於自我實現嗎

老師的期望與學生的表現

聚焦 股市的自我實現心理學

從他人那裡獲得我們的期望

結論

聚焦 記者的思維方式:新聞製作中的認知偏見

個人後記:反思直覺的力量和侷限性

聯繫社會

第4章 行為和態度

態度決定行為嗎

我們都是偽君子嗎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行為何時決定態度

角色扮演

語言何時變成信念

登門檻現象

聚焦 語言變成信念

邪惡的行為和態度

種族間的行為和種族態度

社會運動

為什麼行為會影響態度

自我展示:印象管理

自我辯解:認知不協調

研究背後的故事:費斯廷格與減少不協調

自我知覺

理論比較

個人後記:通過行為改變我們自己

聯繫社會

第二編 社會影響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別

人類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樣性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基因、進化與行為

文化與行為

社會角色

如何解釋性別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獨立性與聯繫性

社會支配性

攻擊性

性特徵

進化與性別:什麼樣的行為是天生的

性別與擇偶偏好

性別與荷爾蒙

對進化心理學的反思

文化與性別:我們的行為是由文化影響的嗎

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性別角色

不同時代下的不同性別角色

同伴相傳的文化影響

結論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

研究背後的故事:艾麗斯·伊格利關於性別相似性與差異性 的研究

環境與人的力量

個人後記:我們應該把自己看做社會的產物還是社會的建築師

聯繫社會

第6章 從眾

什麼是從眾

什麼是經典的從眾研究

謝里夫的規範形成研究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聚焦 群體妄想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什麼因素引起了服從

聚焦 讓受害者人格化

研究背後的故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服從研究

對經典研究的反思

什麼因素可以預測從眾

群體規模

一致性

凝聚力

地位

公開的反應

無事前承諾

個體為什麼會從眾

誰會從眾

個性

文化

我們如何抵制從眾的社會壓力

逆反

堅持獨特性

個人後記:因為你是社區中一員

聯繫社會

第7章 說服

說服的途徑有哪些

中心途徑

外周途徑

說服的要素有哪些

誰是發言者?傳達者

說了些什麼?信息內容

怎麼說?溝通渠道

對誰說?聽眾

現實生活中的說服:邪教是如何進行精神灌輸的

態度依從行為

有說服力的因素

團體效應

應該如何抵制被說服

加強個人承諾

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免疫計劃

研究背後的故事:麥圭爾關於態度免疫的研究

態度免疫的意義

個人後記:開明但不要天真

聯繫社會

第8章 群體影響

什麼是群體

社會助長作用:我們是怎樣受他人在場影響的

純粹他人在場

擁擠現象:眾多他人在場

為什麼我們會因他人在場而被喚起

社會懈怠:個人在群體中會減少努力嗎

人多好辦事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懈怠

去個體化:人在群體中何時會失去自我感

一起做一些我們單獨一個人時不會做的事

弱化自我意識

群體極化:群體會強化我們的觀點嗎

“風險轉移”的案例

群體會強化我們的觀點嗎

聚焦 群體極化

對極化的解釋

群體思維:群體會阻礙還是促進好的決策

研究背後的故事:賈尼斯對群體思維的研究

群體思維的症狀表現

對群體思維的批評

聚焦 群體思維與挑戰者號的災難

預防群體思維

群體問題解決

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少數派影響:個體是怎樣影響群體的

一致性

自信

從多數派中叛離

領導是否屬於少數派影響

個人後記:難道群體不利於我們嗎

聯繫社會

第三編 社會關係

第9章 偏見:不喜歡他人

偏見的本質和作用是什麼

界定偏見

種族偏見

性別偏見

偏見有哪些社會根源

社會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與偏見

社會化

社會制度的支持

偏見有哪些動機根源

挫折與攻擊:替罪羊理論

社會同一性理論:感覺比他人優越

避免偏見的動機

偏見有哪些認知根源

類別化:將人歸入不同群體

獨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歸因:這是一個公正的世界嗎

偏見的後果是什麼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歧視的影響:自我實現的預言

刻板印象威脅

研究背後的故事:克勞德·斯蒂爾談刻板印象威脅

刻板印象會使個體判斷出現偏差嗎

個人後記:我們能夠減少偏見嗎

聯繫社會

第10章 攻擊行為:傷害他人

什麼是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的理論

攻擊行為的生物學理論

攻擊行為的挫折—攻擊理論

攻擊行為的社會學習理論

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

厭惡事件

喚醒

攻擊線索

媒體影響:色情文學和性暴力

媒體影響:電視

媒體影響:電子遊戲

群體影響

研究背後的故事:克雷格·安德森與暴力電子遊戲

如何減少攻擊

宣洩

社會學習觀點

聚焦 一位臨床研究者看宣洩理論

個人後記:對暴力文化的改革

聯繫社會

第11章 吸引和親密:喜歡他人和愛他人

什麼造就了友誼和吸引

接近性

聚焦 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

外表吸引力

研究背後的故事:伯奇德關於吸引力的研究

相似性與互補性

研究背後的故事:詹姆斯·瓊斯論文化多樣性

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聚焦 缺點比優點更有影響力

關係中的回報

什麼是愛情

激情之愛

伴侶之愛

哪些因素促進了親密關係

依戀

公平

自我表露

聚焦 互聯網創造了親密關係還是人際隔絕

親密關係是如何結束的

離婚

分離的過程

個人後記:經營愛情

聯繫社會

第12章 利他:幫助他人

我們為什麼有幫助行為

獲得回報,避免懲罰

進化心理學

比較和評價幫助行為的理論

真正的利他主義

聚焦 共情導致的利他主義的益處與缺點

我們何時會幫助

旁觀者數量

研究背後的故事:達利對旁觀者反應的思考

當別人也提供幫助時

時間壓力

相似性

誰會提供幫助

人格特徵

宗教信仰

如何增加幫助行為

去除對幫助的抑制

利他主義的社會化

聚焦 猶太人救助者的行為和態度

個人後記:讓社會心理學走進生活

聯繫社會

第13章 衝突與和解

什麼會引起衝突

社會困境

競爭

知覺到的不公正

誤解

怎樣獲得和平

接觸

合作

聚焦 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誰獲勝

聚焦 裡基,羅賓遜和棒球運動的一體化

溝通

和解

個人後記:個人權利和公共權利之間的衝突

聯繫社會

第四編 應用社會心理學

第14章 社會心理學在臨床領域中的應用

什麼導致了臨床診斷的偏差

相關錯覺

事後聰明與過分自信

自我證實的診斷

臨床預測與統計預測

啟示

伴隨行為問題的認知過程是什麼

抑鬱

聚焦 一個醫生眼中的社會心理學

研究背後的故事:泰勒對正性錯覺的研究

孤獨

焦慮

疾病

社會心理治療方法有哪些

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變化

打破惡性循環

通過對成功的內在歸因維持變化

通過社會影響來進行治療

社會關係如何促進健康與幸福感

親密關係與健康

親密關係與幸福感

個人後記:提升幸福感

聯繫社會

第15章 社會心理學在司法領域中的應用

目擊者的證詞可靠嗎

目擊者證詞的說服力

當眼見不為實時

聚焦 目擊者證詞

誤導信息效應

重述

對目擊者的反饋

減少錯誤

影響陪審團判斷的其他因素

被告的特徵

法官的指示

其他因素

什麼影響了個體陪審員

陪審員的理解

陪審團的選擇

“死刑認定”陪審員

群體因素對陪審員的影響

少數派的影響

群體極化

寬大

12個人會比1個人要好嗎

6個人會和12個人一樣好嗎

從實驗室到生活:模擬陪審團和真實陪審團

個人後記:讓心理科學使我們更聰明地思考

聯繫社會

第16章 社會心理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什麼是全球危機及如何應對

地球超負荷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聚焦 為環保而創新機制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眼中的物質主義和財富

日漸盛行的物質主義

財富與幸福感

為什麼物質主義未能讓我們滿意

社會心理學如何有助於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調整適應與社會比較

後物質主義的態度與行為

聚焦 對於有限世界的致命觀念

個人後記:個體如何在現代世界承擔自己的責任

聯繫社會

結語

專業術語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