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譯版序言
前言
作者簡介
第1章 社會心理學導論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問題
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觀點
社會心理學與相關學科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
解釋的不同層面
社會心理學與人類價值觀
價值觀直接影響心理學的方式
價值觀間接影響心理學的方式
我早就知道了:社會心理學不過是常識而已嗎
聚焦 我早就知道的事實
研究方法:我們如何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
假設的形成與驗證
相關研究:探尋自然關係
實驗研究:探尋因果關係
從實驗室推廣到生活
個人後記: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聯繫社會
第一編 社會思維
第2章 社會中的自我
自我概念:我是誰
我們世界的核心:我們的自我感覺
社會自我的發展
自我與文化
自我認識
研究背後的故事 里茲爾·馬庫斯論文化心理學
知覺到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
控制點
習得性無助與自我決定
自尊
自尊動機
自尊的陰暗面
自我服務偏見
對積極和消極事件的解釋
每個人都高於平均水平,這可能嗎
聚焦 自我服務偏見——如何愛自己?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方面
盲目樂觀
虛假普遍性和虛假獨特性
對自我服務偏見的解釋
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務偏見的反思
自我展示
虛偽的謙遜
自我妨礙
印象管理
個人後記:傲慢的危險與積極思維的力量——一對相反的事實
第3章 社會信念與判斷
我們如何解釋他人
歸因因果關係:歸因於個人還是情境
基本歸因錯誤
我們為什麼會犯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的原理是什麼
研究歸因錯誤的必要性
我們怎樣感知和回憶我們的社會生活
知覺和解釋事件
信念固著
構建關於我們自己和身邊世界的記憶
我們怎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直覺判斷
過度自信傾向
直覺:心理捷徑
錯覺思維
情緒和判斷
我們的信念傾向於自我實現嗎
老師的期望與學生的表現
聚焦 股市的自我實現心理學
從他人那裡獲得我們的期望
結論
聚焦 記者的思維方式:新聞製作中的認知偏見
個人後記:反思直覺的力量和侷限性
第4章 行為和態度
態度決定行為嗎
我們都是偽君子嗎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行為何時決定態度
角色扮演
語言何時變成信念
登門檻現象
聚焦 語言變成信念
邪惡的行為和態度
種族間的行為和種族態度
社會運動
為什麼行為會影響態度
自我展示:印象管理
自我辯解:認知不協調
研究背後的故事:費斯廷格與減少不協調
自我知覺
理論比較
個人後記:通過行為改變我們自己
第二編 社會影響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別
人類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樣性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基因、進化與行為
文化與行為
社會角色
如何解釋性別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獨立性與聯繫性
社會支配性
攻擊性
性特徵
進化與性別:什麼樣的行為是天生的
性別與擇偶偏好
性別與荷爾蒙
對進化心理學的反思
文化與性別:我們的行為是由文化影響的嗎
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性別角色
不同時代下的不同性別角色
同伴相傳的文化影響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
研究背後的故事:艾麗斯·伊格利關於性別相似性與差異性 的研究
環境與人的力量
個人後記:我們應該把自己看做社會的產物還是社會的建築師
第6章 從眾
什麼是從眾
什麼是經典的從眾研究
謝里夫的規範形成研究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聚焦 群體妄想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什麼因素引起了服從
聚焦 讓受害者人格化
研究背後的故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服從研究
對經典研究的反思
什麼因素可以預測從眾
群體規模
一致性
凝聚力
地位
公開的反應
無事前承諾
個體為什麼會從眾
誰會從眾
個性
文化
我們如何抵制從眾的社會壓力
逆反
堅持獨特性
個人後記:因為你是社區中一員
第7章 說服
說服的途徑有哪些
中心途徑
外周途徑
說服的要素有哪些
誰是發言者?傳達者
說了些什麼?信息內容
怎麼說?溝通渠道
對誰說?聽眾
現實生活中的說服:邪教是如何進行精神灌輸的
態度依從行為
有說服力的因素
團體效應
應該如何抵制被說服
加強個人承諾
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免疫計劃
研究背後的故事:麥圭爾關於態度免疫的研究
態度免疫的意義
個人後記:開明但不要天真
第8章 群體影響
什麼是群體
社會助長作用:我們是怎樣受他人在場影響的
純粹他人在場
擁擠現象:眾多他人在場
為什麼我們會因他人在場而被喚起
社會懈怠:個人在群體中會減少努力嗎
人多好辦事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懈怠
去個體化:人在群體中何時會失去自我感
一起做一些我們單獨一個人時不會做的事
弱化自我意識
群體極化:群體會強化我們的觀點嗎
“風險轉移”的案例
群體會強化我們的觀點嗎
聚焦 群體極化
對極化的解釋
群體思維:群體會阻礙還是促進好的決策
研究背後的故事:賈尼斯對群體思維的研究
群體思維的症狀表現
對群體思維的批評
聚焦 群體思維與挑戰者號的災難
預防群體思維
群體問題解決
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少數派影響:個體是怎樣影響群體的
自信
從多數派中叛離
領導是否屬於少數派影響
個人後記:難道群體不利於我們嗎
第三編 社會關係
第9章 偏見:不喜歡他人
偏見的本質和作用是什麼
界定偏見
種族偏見
性別偏見
偏見有哪些社會根源
社會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與偏見
社會化
社會制度的支持
偏見有哪些動機根源
挫折與攻擊:替罪羊理論
社會同一性理論:感覺比他人優越
避免偏見的動機
偏見有哪些認知根源
類別化:將人歸入不同群體
獨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歸因:這是一個公正的世界嗎
偏見的後果是什麼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歧視的影響:自我實現的預言
刻板印象威脅
研究背後的故事:克勞德·斯蒂爾談刻板印象威脅
刻板印象會使個體判斷出現偏差嗎
個人後記:我們能夠減少偏見嗎
第10章 攻擊行為:傷害他人
什麼是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的理論
攻擊行為的生物學理論
攻擊行為的挫折—攻擊理論
攻擊行為的社會學習理論
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
厭惡事件
喚醒
攻擊線索
媒體影響:色情文學和性暴力
媒體影響:電視
媒體影響:電子遊戲
群體影響
研究背後的故事:克雷格·安德森與暴力電子遊戲
如何減少攻擊
宣洩
社會學習觀點
聚焦 一位臨床研究者看宣洩理論
個人後記:對暴力文化的改革
第11章 吸引和親密:喜歡他人和愛他人
什麼造就了友誼和吸引
接近性
聚焦 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
外表吸引力
研究背後的故事:伯奇德關於吸引力的研究
相似性與互補性
研究背後的故事:詹姆斯·瓊斯論文化多樣性
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聚焦 缺點比優點更有影響力
關係中的回報
什麼是愛情
激情之愛
伴侶之愛
哪些因素促進了親密關係
依戀
公平
自我表露
聚焦 互聯網創造了親密關係還是人際隔絕
親密關係是如何結束的
離婚
分離的過程
個人後記:經營愛情
第12章 利他:幫助他人
我們為什麼有幫助行為
獲得回報,避免懲罰
進化心理學
比較和評價幫助行為的理論
真正的利他主義
聚焦 共情導致的利他主義的益處與缺點
我們何時會幫助
旁觀者數量
研究背後的故事:達利對旁觀者反應的思考
當別人也提供幫助時
時間壓力
相似性
誰會提供幫助
人格特徵
宗教信仰
如何增加幫助行為
去除對幫助的抑制
利他主義的社會化
聚焦 猶太人救助者的行為和態度
個人後記:讓社會心理學走進生活
第13章 衝突與和解
什麼會引起衝突
社會困境
競爭
知覺到的不公正
誤解
怎樣獲得和平
接觸
合作
聚焦 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誰獲勝
聚焦 裡基,羅賓遜和棒球運動的一體化
溝通
和解
個人後記:個人權利和公共權利之間的衝突
第四編 應用社會心理學
第14章 社會心理學在臨床領域中的應用
什麼導致了臨床診斷的偏差
相關錯覺
事後聰明與過分自信
自我證實的診斷
臨床預測與統計預測
啟示
伴隨行為問題的認知過程是什麼
抑鬱
聚焦 一個醫生眼中的社會心理學
研究背後的故事:泰勒對正性錯覺的研究
孤獨
焦慮
疾病
社會心理治療方法有哪些
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變化
打破惡性循環
通過對成功的內在歸因維持變化
通過社會影響來進行治療
社會關係如何促進健康與幸福感
親密關係與健康
親密關係與幸福感
個人後記:提升幸福感
第15章 社會心理學在司法領域中的應用
目擊者的證詞可靠嗎
目擊者證詞的說服力
當眼見不為實時
聚焦 目擊者證詞
誤導信息效應
重述
對目擊者的反饋
減少錯誤
影響陪審團判斷的其他因素
被告的特徵
法官的指示
其他因素
什麼影響了個體陪審員
陪審員的理解
陪審團的選擇
“死刑認定”陪審員
群體因素對陪審員的影響
少數派的影響
群體極化
寬大
12個人會比1個人要好嗎
6個人會和12個人一樣好嗎
從實驗室到生活:模擬陪審團和真實陪審團
個人後記:讓心理科學使我們更聰明地思考
第16章 社會心理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什麼是全球危機及如何應對
地球超負荷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聚焦 為環保而創新機制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眼中的物質主義和財富
日漸盛行的物質主義
財富與幸福感
為什麼物質主義未能讓我們滿意
社會心理學如何有助於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調整適應與社會比較
後物質主義的態度與行為
聚焦 對於有限世界的致命觀念
個人後記:個體如何在現代世界承擔自己的責任
結語
專業術語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