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四百六十三 禽鳥四
飛涎鳥 精 衛 仁 鳥 韓 朋
帶 箭 細 鳥 王母使者 鴛 鴦 五色鳥
新喻男子 張 氏 漱金鳥 鶖 營道令
紙鳶化鳥 鶉 戴文謀 瑞 鳥 報春鳥
冠 鳧 秦吉了 韋氏子 鳥 賊 鳥 省
劉景陽 食蝗鳥 盧 融 張 氏 王 緒
武功大鳥 鸛 吐綬鳥 杜 鵑 蚊母鳥
桐花鳥 真臘國大鳥 百 舌 鸛 甘 蟲
戴 勝 北海大鳥 鴉 仙居山異鳥 鶯
飛涎鳥
南海去會稽三千里,有狗國,國中有飛涎鳥似鼠,兩翼如鳥而腳赤。每至曉,諸棲禽未散之前,各各佔一樹,口中有涎如膠,繞樹飛,涎如雨沾灑眾枝葉。有他禽之至而如網也,然乃食之。如竟午不獲,即空中逐而涎惹之,無不中焉。人若捕得脯,治渴。其涎每布後半日即幹,自落,落即布之。出《外荒記》。
飛涎鳥
南海離會稽郡有三千里,那裡有個狗國,國中有一種飛涎鳥像老鼠,兩翅像鳥,爪子是紅色的。每到天亮時,各種飛禽還棲息在樹上沒飛散之前,飛涎鳥各自佔一棵樹,鳥的口中有涎水像膠一樣,它繞著樹飛,涎水像雨一樣灑下來沾在樹的枝葉上。有其他禽鳥飛來,就像遇到網一樣,飛涎鳥就吃被網住的鳥,被枝葉上的涎水粘住。如果到中午還沒捉到鳥,就在空中追逐並用涎水往鳥身上灑,沒有不中的。人如果捉住此鳥用它的肉作成肉脯,能治消渴病。它的涎水每次佈網後半天就幹,幹後便從枝葉上自己落下來,脫落後就重新吐涎佈網。出自《外荒記》。
精 衛
有鳥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昔赤帝之女名女 ,往遊於東海,溺死而不返,其神化為精衛。故精衛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出《博物志》。
仁 鳥
晉文公焚林以求介推,有白鴉繞煙而噪,或集介子之側,火不能焚。晉人嘉之,起一高臺,名曰思煙臺。種仁壽之木,木似柏而枝長軟,其花堪食。故《呂氏春秋》雲:“木之美者,有壽木之華。”即此是。或雲,此鴉有識,於焚介之山,數百里不復識羅網。呼之曰仁鳥。俗亦謂仁鳥白臆為慈烏,則此類也。出《王子年拾遺記》。
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鳴禽。人面鳥喙,八翼一足,毛色如雉,行不踐地,名曰 ,其聲似鐘磬笙竽也。《世語》曰:“青
鳴,時太平。”乃盛明之世,翔鳴藪澤,音中律呂,飛而不行。禹平水土,棲於川嶽,所集之地,必有聖人出焉。自上古鑄諸鼎器,皆圖像其形。銘贊至今不絕。出《拾遺錄》。
韓 朋
韓朋鳥者,乃鳧鷖之類。此鳥為雙飛,泛溪浦。水禽中鸂 、鴛鴦、
,嶺北皆有之,唯韓朋鳥未之見也。案幹寶《搜神記》雲:“大夫韓朋,其妻美,宋康王奪之。朋怨,
精 衛
有一種鳥像烏鴉一樣,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爪子,名字叫精衛。從前赤帝的女兒名叫女 ,到東海去遊玩,淹死了沒能回去,她的靈魂化為精衛鳥。所以精衛鳥常常銜來西山的木石,用來填東海。出自《博物志》。
仁 鳥
春秋時晉文公焚燒樹林以尋求介子推時,有隻白鴉鳥繞著煙鳴叫,有時停在介子推的旁邊,火就燒不著介子推。晉國人讚美它,修起一座高臺,名叫思煙臺。栽種象徵仁愛、長壽的樹木,這樹像柏樹,樹枝長而柔軟,開的花能吃。所以《呂氏春秋》說:“木之美者,有壽木之華。”就是這種樹。有人說,這種鴉很有見識,人們在燒死介子推的山上,幾百裡之內不再設羅網捕鳥。並稱這種鳥叫“仁鳥”。民間也把仁鳥中胸部為白色的稱為慈鳥,就是這一類鳥。出自《王子年拾遺記》。
幽州一帶,羽山北面,有一種善於鳴叫的飛禽。長著人面鳥嘴,八隻翅膀一隻腳,毛色像野雉,行走時不踩地面,名叫 。它的叫聲像鐘磬笙竽。《世語》上說:“青
鳴,天下太平。”說的就是昌盛繁榮的時代,它在沼澤上鳴叫,叫聲符合音律,只飛而不行走。大禹治水之後,它便棲息在高山大川上。它們聚集的地方,一定有聖人出世。自從上古開始鑄造各種鼎器,都用
鳥的形象做圖案鑄在鼎器上。關於它的銘贊至今不斷。出自《拾遺錄》。
韓 朋
韓朋鳥,本是野鴨水鷗一類的鳥。這種鳥為雌雄雙飛鳥,生活在溪水湖泊之中。水禽中的 、鴛鴦、
等鳥,嶺北全都有,只是沒見過韓朋鳥。根據幹寶《搜神記》上所說:“大夫韓朋,他的妻子很美,宋康王強奪了韓朋的妻子。韓朋特別怨恨,
王囚之,朋遂自殺。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自投臺下,左右提衣,衣不勝手。遺書於帶曰:‘願以屍還韓氏而合葬。’王怒,令埋之,以冢相望。經宿,忽見有梓木生二冢之上,根交於下,枝連其上。又有鳥如鴛鴦,恆棲其樹。朝暮悲鳴。”南人謂此禽即韓朋夫婦之精魂,故以韓氏名之。出《嶺表錄異》。
帶 箭
帶箭鳥,鳴如野鵲,翅羽黃綠間錯,尾生兩枝,長二尺餘,直而不梟,唯尾稍有毛,宛如箭羽,因目之為帶箭鳥。同上。
細 鳥
漢元封五年,勒畢國貢細鳥,以方尺玉籠盛數百頭。大如蠅,其狀如鸚鵡,聞聲數裡,如黃鵠之音。國人常以此鳥候時,亦名曰候蟲。上得之,放於宮內,旬日之間,不知所止,惜甚,求不復得。明年,此鳥復來集於帷幄之上,或入衣袖,因更名曰蟬鳥。宮人婕妤等皆悅之,但有此鳥集於衣上者,輒蒙愛幸。武帝末,稍稍自死,人尤愛其皮,服其皮者,多為男子媚也。出《洞冥記》。
王母使者
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素翼絳顙,名王母使者。昔漢武帝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為
宋康王囚禁了他,韓朋就自殺了。他的妻子於是暗中把衣服弄得很糟爛,宋康王和她一同登上高臺,韓朋妻從高臺上跳下去。康王手下的人想提她的衣服,但衣服一提就爛,所以沒拉住。她在衣帶上留下遺書說:‘希望把我的屍體還給韓朋,與他合葬。’康王很生氣,令人埋葬,卻把她的墳埋在韓朋墳的對面,互相對望。過了一夜,忽然看見有梓樹從二人的墳上長出來,樹根在地下相交一起,樹枝在地上相連。還有像鴛鴦一樣的鳥,經常棲息在樹上。從早到晚悲切地鳴叫。”南方人說這對鳥就是韓朋夫妻的靈魂,所以用韓朋的名字給這鳥命名。出自《嶺表錄異》。
帶 箭
帶箭鳥,叫聲像野鵲一樣,翅膀上的羽毛黃綠交錯,尾巴上長出兩根長枝,二尺多長,挺直而有彈性,只有尾梢才稍稍長毛,很像箭羽,因此人們稱它為帶箭鳥。同上。
細 鳥
漢武帝元封五年,勒畢國進貢一種細鳥,用一尺見方的玉籠裝了幾百只。大小如蒼蠅,形狀像鸚鵡,叫聲傳出幾裡遠,像黃鵠的叫聲一樣。勒畢國的人常用這種鳥判斷時間,也把它叫做候蟲。皇上得到這種鳥後,放在宮內,十多天後,不知飛到哪裡去了,皇上很惋惜,再想找就得不到了。第二年,這些鳥又回來聚集在帷幄上,有的鑽入宮人的衣袖裡,因而又改名叫蟬鳥。宮人婕妤等都喜歡這種鳥,只要這種鳥落到誰的衣服上,誰就會受到皇帝的寵愛。漢武帝末年,它們自己漸漸死掉了,人們尤其喜愛它的皮,穿上這種鳥皮做的女人,多會受到男人的喜愛。出自《洞冥記》。
王母使者
齊郡函山有一種鳥,青腳紅嘴,白翅紫腦門,名叫王母使者。從前漢武帝曾登此山,得到一個玉函,五寸長,武帝下山時,玉函忽然變成
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常令鳥守之。出《酉陽雜俎》。
鴛 鴦
漢時,鄢縣南門兩扇,忽一聲稱“鴛”,一聲稱“鴦”,晨夕開閉,聲聞京師。漢末惡之,令毀其門,兩扇化為鴛鴦,相隨飛去,後遂改鄢為晏城縣。出《朝野僉載》。
五色鳥
楊震卒,未葬,有大鳥五色高丈餘,從天飛下,到震棺前,舉頭悲鳴,淚出沾地。至葬日,沖天上升。出謝丞《後漢書》。
新喻男子
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衣迎三兒,亦得飛去。出《搜神記》。
張 氏
京兆有張氏獨處一室,有鳩自外入,止於床。張氏祝曰:“鳩為禍也,飛上承塵;為福也,即入我懷。”以手探之,而得一金鉤。是後子孫漸盛,資財萬倍。蜀賈客至長安,聞之,乃厚賂婢,婢竊鉤以與客。張氏既失鉤,漸漸衰耗,
一隻白鳥飛走了。世人傳說山上有王母娘娘的藥函,常常讓鳥常年守著它。出自《酉陽雜俎》。
鴛 鴦
漢代時,鄢縣南門的兩扇大門,忽然一扇發出“鴛”的聲音,一扇發出“鴦”的聲音,早晚開關城門時,京城內都能聽到這個聲音。漢代末年,人們厭惡這種聲音,便下令毀掉這兩扇門,兩扇門變成了鴛鴦,相隨著飛走了。後來就改鄢縣為晏城縣。出自《朝野僉載》。
五色鳥
楊震去世了,還沒埋葬時,有一隻一丈多高的五色大鳥,從天上飛下來,飛到楊震的棺材前,抬頭悲叫,流出的淚水沾溼了地面。到安葬那天,大鳥沖天飛去。出自謝丞《後漢書》。
新喻男子
豫章郡新喻縣有個男子看見田野中有六七個女人,都穿著毛衣。他不知道是鳥,匍匐前往,拿到了其中一個女子脫下的毛衣,並藏了起來。他又向前靠近那些鳥,那些鳥都各自飛走了,只有一隻鳥不能飛離。男子就娶了這隻鳥做妻子,生了三個女兒。她們的母親後來讓女兒問父親,知道了她的毛衣藏在堆著的稻穀下面,便取出它,穿上飛走了。後來,她又用毛衣迎接三個女兒,也都飛走了。出自《搜神記》。
張 氏
京城有個張氏獨居一室,有一隻鳩從外面飛進室內,落在床上。張氏禱告說:“鳩若是帶來禍,就飛到帳幕上去;如果能帶來福,就飛到我懷中。”果然飛到她懷中,她用手去撫摸鳩鳥,竟得到一個金鉤。從此以後她的子孫也逐漸發達興盛起來,財產增加萬倍。有個蜀地商人來到長安,聽說了這件事,就用重金收買張氏婢女,婢女便偷出金鉤送給了商人。張氏失鉤後,逐漸敗落,
而蜀客亦罹窮厄,於是齎鉤以反張氏,張氏復昌。出《搜神記》。
漱金鳥
魏時,昆明國貢漱金鳥。國人云:“其地去然州九千里,出此鳥,形如雀,色黃,毛羽柔密,常翾翔海上,羅者得之,以為至祥。聞大魏之德,被於荒遠,乃越山航海,來獻大國。”帝得此鳥,蓄於靈禽之圃,飴以真珠,飲以龜腦。鳥常吐金屑如粟,鑄之可以為器。昔漢武時,有獻大雀,此之類也。此鳥畏霜雪,乃起小室以處之,名曰闢寒臺。皆用水晶為戶牖,使內外通光,而常隔於風雨塵霧。宮人爭以鳥所吐之金飾釵佩,謂之闢寒金,故宮人相嘲言曰:“不服闢寒金,那得君王心;不服闢寒鈿,那得君王憐。”於是媚惑爭以寶為身飾,及行臥皆懷挾以要寵也。魏代喪滅,珍寶池臺,鞠為茂草,漱金之鳥,亦自高翔。出《拾遺錄》。
鶖
晉永嘉二年,有鶖集於始安縣,木矢貫之,鐵鏃,其長六寸有半,以箭計之,其射者當身長丈五六尺。
營道令
晉太元中,營道令何偕之去職,於縣界山中得一鳥,大如白鷺,青色赤目,膝上髀下,自然有銅環形,大小刻畫轉輾如攬子,絕妙人功,於是京邑皆傳觀之。營道經今屬道州。原缺出處,許本、黃本作出《酉陽雜俎》。
蜀地的商人也遭到了厄運,於是,又把金鉤還給了張氏,張氏家族又昌盛起來。出自《搜神記》。
漱金鳥
魏國時,昆明國進貢了漱金鳥。國人說:“有個離然州九千里的地方,出產這種鳥,形狀如雀,黃色,羽毛柔軟濃密,常常在海上作短時飛翔,用網捕捉,認為此鳥是吉祥之物。聽說大魏的德政,使偏遠地區也受到恩惠,所以才越山渡海,來獻給大國。”皇帝得到這種鳥後,放在靈禽園中,餵它珍珠,給它龜腦喝。鳥常吐出米粒大小的金粒,可以用來鑄造器物。從前漢武帝劉徹時,有來進貢大雀的,也是這一類鳥。這種鳥怕霜雪,便蓋了小房子讓鳥住,名叫避寒臺,都用水晶做門窗,使內外通光,而且常能擋住風雨塵霧。宮女們爭著用鳥吐出的金粒裝飾釵佩,把它叫做避寒金,所以宮女們互相取笑說:“不戴避寒金,怎得君王心;不戴避寒鈿,怎得君王憐。”於是想媚惑君王的人,爭著用避寒金做飾物,竟連行走坐臥都挾在懷裡來邀寵。魏滅亡後,當年的珍寶池臺,充滿荒草,吐金的鳥,也遠走高飛了。出自《拾遺錄》。
鶖
西晉永嘉二年,有鶖鳥停在始安縣,被木箭射穿,鐵箭頭,有六寸半長,用箭頭和箭的長度推算,這個射鶖的人身高能有一丈五六尺。
營道令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營道縣令何偕之離任時,在縣界山中得到一隻鳥,像白鷺那麼大,青色的羽毛,紅色的眼睛,膝蓋上大腿下,自然生長著一個銅環,大小適中上面刻畫著圖案,轉動自如,像繩子,遠遠勝過人工,於是京城裡的人都傳著觀看。營道縣現屬道州管轄。原缺出處,許本、黃本作出自《酉陽雜俎》。
紙鳶化鳥
樑武太清三年,侯景圍臺城,遠不通問,簡文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侯景謀臣王偉謂景曰:“此紙鳶所至,即以事達外。”令左右善射者射之,及墮,皆化為鳥,飛入雲中,不知所往。出《獨異志》。
鶉
安定原土築時,奠祭以觚爵,忽有一鶉飛於觚上,因名鶉觚城。後魏文帝大統中,立為鶉觚縣。出《窮神祕苑》。
戴文謀
有戴文謀者,隱居陽城山中。曾於客堂食際,忽聞有呼曰:“我天帝使者,欲下憑君,可乎?”文謀聞甚驚,又曰:“君疑我也?”文謀乃跪曰:“居貧,恐不足降下耳。”既而灑掃設位,朝夕進食甚謹。後謀於室內竊言之,其婦曰:“此恐是狐魅依憑耳。”文謀曰:“我亦疑之。”乃祠饗之時,神乃言曰:“吾相從,方欲相利,不意有疑心異議。”文謀辭謝之際,忽堂上如數十人呼聲,出視之,見一大鳥,五色,白鳩數十隨之,東北入雲而去。出《窮神祕苑》。
瑞 鳥
煬帝徵遼回,次於柳城郡之望海鎮。步出觀望,有大鳥二,素羽丹嘴,狀同鶴鷺,出自霄漢,翻翔雙下,高一丈四五尺,長八九尺,徘徊馴擾,翔舞御營。敕著作佐郎虞綽
紙鳶化鳥
梁武帝太清三年,侯景領兵圍臺城,城內與外面不通消息,簡文帝制作了一隻紙鳶放到空中,向外面的人告急。侯景的謀臣王偉對侯景說:“這個紙鳶落下,便可把城內的消息傳到外面。”侯景便命令身邊的射箭能手射紙鳶,等被射中墜落後,那紙鳶都變成了鳥,飛到雲中,不知飛到哪裡去了。出自《獨異志》。
鶉
安定原用土築城時,用觚和爵盛酒舉行祭奠儀式,忽然有一隻鶉鳥飛落在觚上,便起名叫鶉觚城。後來魏文帝大統年間,立為鶉觚縣。出自《窮神祕苑》。
戴文謀
有個叫戴文謀的人,隱居在陽城山中。曾經在客堂吃飯時,忽然聽到有呼喊聲說:“我是天帝的使者,準備到人間來依靠你,可以嗎?”文謀聽後很吃驚,又聽到說:“你是懷疑我嗎?”戴文謀於是跪下說:“我的住處很貧寒,恐怕不足以迎您降臨寒舍。”接著就進行灑掃設置神位,一早一晚很恭謹地進奉飲食。後來,戴文謀在內室悄悄向妻子說了這件事,他妻子說:“這恐怕是鬼狐來依附。”文謀說:“我也很疑惑。”等到再進奉食物時,那神便說:“我來你這裡,正想給你好處,沒想到你有了疑心和另外的想法。”文謀正在道歉時,忽然堂上發出了像數十人的呼喊聲。出來一看,見一隻大鳥,身有五色,數十隻白鳩跟隨著它,往東北方向飛入雲霄離開了。出自《窮神祕苑》。
瑞 鳥
隋煬帝楊廣徵遼東回來時,駐紮在柳城郡的望海鎮歇息。走出來觀望時,看見兩隻大鳥,白毛紅嘴,樣子像白鶴和鷺鷥,從雲中飛出來,翅膀翻飛雙雙落下,有一丈四五尺高,八九尺長,很馴服地在地上徘徊,或在御營前飛舞。隋煬帝命令著作佐郎虞綽
制《瑞鳥銘》以進,上命鐫於其所,仍敕殿內丞閻毗圖寫其狀,祕書郎虞世南上《瑞鳥頌》,敕令寫於圖首。出《大業拾遺記》。
報春鳥
顧渚山中有鳥如鴝鵒而小,蒼黃色,每至正月二月,作聲雲:“春起也!”至三月四月,作聲雲:“春去也!”採茶人呼為報春鳥。出《顧渚山記》。
冠 鳧
石首魚,至秋化為冠鳧,冠鳧頭中有石也。出《海陸碎事》。
秦吉了
秦吉了,容、管、廉、白州產此鳥,大約似鸚鵡,嘴腳皆紅,兩眼後夾腦,有黃肉冠,善效人言,語音雄大,分明於鸚鵡。以熟雞子和飯如棗飼之。或雲,容州有純赤、純白色者,俱未之見也。出《嶺表錄異》。
韋氏子
汧陽郡有張女郎廟。上元中,有韋氏子客於汧陽,途至其廟,遂解鞍以憩,忽見廟宇中有二屐子在地上。生視之,乃結草成者,文理甚細,色白而制度極妙。韋生乃收貯於橐中,既而別去。及至郡,郡守舍韋生於館亭中。是夕,生以所得屐,致於前而寐。明日已亡所在,莫窮其處。僅食頃,乃於館亭瓦屋上得焉。僕者驚愕,告於韋生,生即命升屋而取之。既得,又致於前,明日又失其所,復於瓦屋上得之。
寫《瑞鳥銘》呈給他,皇上又命令將銘文刻碑立在瑞鳥飛翔的地方,又下令叫殿內丞閻毗畫下鳥的形狀,祕書郎虞世南獻上《瑞鳥頌》,煬帝下令將《瑞鳥頌》寫在畫像的上面。出自《大業拾遺記》。
報春鳥
顧渚山中有一種鳥像鴝鵒但體形小,青黃色。每到正月二月時,發出聲音說:“春起也。”到了三月四月,又發聲說:“春去也。”採茶人叫它報春鳥。出自《顧渚山記》。
冠 鳧
石首魚,到秋天就變成冠鳧鳥,冠鳧鳥的頭裡面有石頭。出自《海陸碎事》。
秦吉了
秦吉了,容州、管州、廉州、白州都產這種鳥。大小和鸚鵡相似,嘴腳都是紅色,兩眼後夾著頭,長著黃色的肉冠,善於模仿人說話,語聲高而厚重,和鸚鵡很不相同。用熟雞蛋和著像棗一樣大小的飯糰餵養它。有人說,容州有純紅色和純白色的秦吉了,但都沒看見過。出自《嶺表錄異》。
韋氏子
汧陽郡有個張女郎廟。上元年間,有個韋氏子去汧陽做客,路過進了這座廟,就下馬解鞍休息,忽然看見廟中有兩隻木鞋放在地上。韋生看那木鞋,是用草編成的,紋理很細密,白色而且編制方法極妙。韋生就把這一對木鞋收起放在口袋中,接著就離開這裡。等到了汧陽郡,郡守讓韋生住在館亭裡。這天晚上,韋生把木鞋放在身前睡了,第二天卻不見了,什麼地方也沒找到。僅一頓飯的工夫,便在館亭的瓦房上找到了。僕人很驚奇,便告訴了韋生,韋生立即叫人上房取下來。得到後,睡覺時又放在身前,第二天又不見了,又在瓦房上找到了它。
如是者三,韋生竊謂僕曰:“此其怪乎?可潛伺之。”是夕,其僕乃竊於隙中伺之,夜將半,其屐忽化為白鳥,飛於屋上。韋生命取焚之,乃飛去。出《宣室志》。
鳥 賊
李靖弟客師官至右武衛將軍,四時從禽,無暫止息。京師之西南際澧水,鳥獸皆識之,每出,鳥鵲競逐噪之,人謂之鳥賊。出《譚賓錄》。
鳥 省
馮兗給事,親仁坊有宅,南有山亭院,多養鵝鴨及雜禽之類極多,常遣一家人掌之,時人謂之鳥省。出《盧氏雜說》。
劉景陽
天后時,左衛兵曹劉景陽使嶺南,得吉了鳥,雄雌各一隻,解人語。至都進之,留其雌者。雄煩怨不食,則天問曰:“何乃無聊也?”鳥為言曰:“其配為使者所得,今頗思之。”乃呼景陽曰:“卿何故藏一鳥不進?”景陽叩頭謝罪,乃進之,則天不罪也。出《朝野僉載》。
食蝗鳥
開元中,貝州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白鳥數萬,盡食其蟲。出《酉陽雜俎》。
像這樣反覆了幾次,韋生偷偷地對僕人說:“這事不是很奇怪嗎?可以暗中察看一下。”這天晚上,他的僕人便悄悄在暗處等待觀察,快半夜時,這木鞋忽然變成了白鳥,飛到瓦房上。韋生叫人取來木鞋燒掉,卻變成鳥飛走了。出自《宣室志》。
鳥 賊
李靖的弟弟李客師官至右武衛將軍,一年四季都捕獵禽鳥,沒有停止休息的時候。京城西南邊的澧水一帶,鳥獸都認識他,他每次出來打獵,鳥鵲競相追逐而對之鳴叫,人們把他叫做鳥賊。出自《譚賓錄》。
鳥 省
馮兗給事,在親仁坊有宅院,宅院南面有個山亭院,養了很多鵝鴨和雜禽,常常派一個家人管理此事,當時人們叫這個地方為鳥省。出自《盧氏雜說》。
劉景陽
武則天執政時,左衛兵曹劉景陽出使嶺南,得到吉了鳥,雌雄各一隻,能聽懂人說的話。到京城進獻了雄鳥,自己留下了雌鳥。雄鳥煩躁不安不吃食,武則天問道:“為什麼這樣無聊?”雄鳥對她說:“我的配偶被使者得去了,現在很思念它。”武則天便傳呼劉景陽說:“你為什麼藏起一隻鳥不進獻呢?”景陽叩頭謝罪,便把雌鳥也獻上來,武則天沒有怪罪他。出自《朝野僉載》。
食蝗鳥
唐玄宗開元年間,貝州蝗蟲吞吃禾苗,有數千只大白鳥,數萬只小白鳥,把蝗蟲都吃光了。出自《酉陽雜俎》。
盧 融
開元初,范陽盧融病中獨臥,忽見大鳥自遠飛來,俄止庭樹,高四五尺,狀類鴞,目大如杯,嘴長尺餘。下地上階,頃之,入房登床,舉兩翅,翅有手,持小槍,欲以擊融,融伏懼流汗。忽復有人從後門入,謂鳥雲:“此是善人,慎勿傷也。”鳥遂飛去,人亦隨出,融疾自爾永差。出《廣異記》。
張 氏
濮州刺史李全璋妻張,牛肅之姨也,開元二十五年,卒於伊闕莊。張寢疾,有鳥止於庭樹,白首赤足,黃腹丹翅。其鳴但云:“懊恨也母兮。”如是晝夜不絕聲。十餘日,張殂,鳥遂不見。出《紀聞》。
王 緒
天寶末,台州錄事參軍王緒病將死,有大鳥飛入緒房,行至床所,引嘴向緒聲雲:“取取。”緒遂卒。出《廣異記》。
武功大鳥
大曆八年,大鳥見武功,群噪之。行營將張日芬射獲之,肉翅狐首,四足,足有爪,廣四尺,狀類蝙蝠。出《酉陽雜俎》。
鸛
鸛 ,一名墮羿,形似鵲。人射之,則銜矢反射人。出《酉陽雜俎》。
盧 融
開元初年,范陽盧融病中獨臥,忽然看見有隻大鳥從遠處飛來,一會兒落在庭院的樹上,四五尺高,形狀很像鴞,眼大如酒杯,嘴有一尺多長。落到地上走上臺階,一會兒,竟進入房中上了床,舉起兩翅,翅膀上長著手,手上拿小槍,想刺盧融,盧融趴在床上,嚇得流了一身汗。忽然又有人從後門進來,對鳥說:“這是個好人,千萬不要傷了他。”大鳥便飛走了,人也隨著出去了。盧融的病從此好了。出自《廣異記》。
張 氏
濮州刺史李全璋的妻子張氏,是牛肅的姨母。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死在伊闕莊。張氏臥病不起的時候,有一隻鳥落在庭院的樹上,白頭紅爪,黃色的腹部紅色的翅膀。它鳴叫時只是說:“悔恨呀媽媽。”像這樣晝夜不停地叫。十多天後,張氏死去,鳥也不見了。出自《紀聞》。
王 緒
唐玄宗天寶末年,台州錄事參軍王緒有病將要死時,有隻大鳥飛入王緒的房中,走到床前,伸嘴向著王緒出聲說:“取取。”王緒便死了。出自《廣異記》。
武功大鳥
唐代宗大曆八年,有隻大鳥出現在武功,人們對大鳥亂嚷亂叫。行營將官張日芬射中了大鳥。大鳥肉翅膀,狐狸頭,四隻腳,腳上有爪,四尺寬,形狀像蝙蝠。出自《酉陽雜俎》。
鸛
鸛 ,還有一個名叫墮羿,形狀像鵲。人用箭射它,它就銜住箭反過來射人。出自《酉陽雜俎》。
吐綬鳥
魚復縣南山有鳥大如雊鵒,羽色多黑,雜以黃白,頭頗似雉。有時吐物長數寸,丹採彪炳,形色類綬,因名為吐綬鳥。又食必蓄嗉,臆前大如鬥,慮觸其嗉,行每遠草木,故一名避株鳥。出《酉陽雜俎》。
杜 鵑
杜鵑,始陽相推而鳴,先鳴者吐血死。嘗有人出行,見一群寂然,聊學其聲,即死。初鳴,先聽者主離別。廁上聽其聲,不祥。厭之之法,當為犬聲應之。出《酉陽雜俎》。
蚊母鳥
蚊母鳥,形如鷁,嘴大而長,池塘捕魚而食。每叫一聲,則有蚊蚋飛出其口。俗雲,採其翎為扇,可闢蚊子。亦呼為吐蚊鳥。出《嶺表錄異》。
桐花鳥
劍南彭蜀間,有鳥大如指,五色畢具,有冠似鳳。食桐花,每桐結花即來,桐花落即去,不知何之,俗謂之桐花鳥。極馴善,止於婦人釵上,客終席不飛。人愛之,無所害也。出《朝野僉載》。
真臘國大鳥
真臘國有葛浪山,高萬丈,半腹有洞。先有浪鳥,狀似老鴟,大如駱駝。人過,即攫而食之,騰空而去,百姓苦之。真臘王取大牛肉,中安小劍子,兩頭尖利,令人載行,鳥攫
吐綬鳥
魚復縣南山有鳥大如雊鵒,羽毛顏色多是黑的,夾雜著黃白色,頭特別像野雞。有時吐出幾寸長的東西,大紅色十分鮮豔,形狀顏色像綬帶,因此叫它吐綬鳥。另外,吃食後一定會先存在嗉子裡,前胸大得像酒鬥,擔心碰到它的嗉子,飛行時遠避草木,所以一名叫避株鳥。出自《酉陽雜俎》。
杜 鵑
杜鵑鳥,陽氣開始上升時就互相推諉讓別的杜鵑鳴叫,先叫的吐血死亡。曾經有個人外出走路,看見一群杜鵑靜靜地站在那裡,就學杜鵑的叫聲,他就死了。杜鵑初次啼叫,先聽到的人意味著別離,在廁所聽到叫聲,不吉祥。抑制這種不祥之兆的辦法,應當是學狗叫回應它。出自《酉陽雜俎》。
蚊母鳥
蚊母鳥,形狀像鷁(一種像鷺鷥的小鳥),嘴大而長,從池塘中捕魚吃。每叫一聲,就有蚊蚋從口中飛出來。人們傳說,用它的翎毛做扇子,能避蚊子。也叫它吐蚊鳥。出自《嶺表錄異》。
桐花鳥
劍南彭蜀之間,有一種像手指大的鳥,身上五種顏色都全了,還有像鳳凰似的冠。吃桐花,每當桐樹開花時就飛來,桐樹花落時就飛走,不知道去了哪裡。俗稱桐花鳥。這鳥特別馴服善良,常落在婦女的釵上,客走了席散了也不飛走。人們很喜愛它,它對人們沒有害處。出自《朝野僉載》。
真臘國大鳥
真臘國有座葛浪山,高萬丈,半山腰有個洞。洞裡先前有隻浪鳥,樣子像老鴟,像駱駝那麼大。有人經過,人便被抓去吃了,然後騰空飛去,老百姓深受其苦。真臘國王拿出大塊牛肉,肉裡放上小劍,兩頭帶尖特別鋒利,讓人揹著走,大鳥抓來牛肉
而吞之,乃死,無複種矣。出《朝野僉載》。
百 舌
百舌春囀,夏至唯食蚯蚓。正月後凍開,蚓出而來。十月後,蚓藏而往。蓋物之相感也。出《朝野僉載》。
鸛
江淮謂群鸛旋飛為鸛井,鸛亦好旋飛,必有風雨。人探巢取鸛子,六十里旱。能群飛,薄霄激雨,雨為之散。出《酉陽雜俎》。
又南方有鸛食蛇,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於石前,如道士禹步,其石阞然而轉,因得而啖。里人學其法者,伺其養雛,緣樹,以蔑 縛其巢,鸛必作法而解之,乃鋪沙樹底,俾足跡所印而仿學之。出《北夢瑣言》。
甘 蟲
大中末,舒州奏眾鳥成巢,闊七尺,高一丈,而燕雀鷹鸇,水禽山鳥,無不馴狎如一。更有鳥,人面綠毛,嘴爪皆紺。其聲曰“甘蟲”,因謂之甘蟲。時人畫圖,鬻於坊市。出《杜陽編》。
戴 勝
王蜀刑部侍郎李仁表寓居許州,將入貢於春官。時薛能尚書為鎮,先繕所業詩五十篇以為贄,濡翰成軸,於小亭憑几
便吞吃了它,於是就死了,從此就絕了種。出自《朝野僉載》。
百 舌
百舌鳥到春天時婉轉地鳴叫,夏天到來後它只吃蚯蚓。正月後大地解凍,蚯蚓出來百舌鳥便飛來。十月以後,蚯蚓冬眠,百舌鳥就飛走了。這就是物與物之間互相感應啊。出自《朝野僉載》。
鸛
江淮人把一群鸛鳥旋轉飛翔稱為鸛井,鸛鳥很喜歡旋轉著飛翔,它一飛一定會颳風下雨。人若到巢中捉鸛卵,六十里內必然天旱。鸛鳥能成群飛翔,飛到雲霄攪動雲雨,雲雨就攪散了。出自《酉陽雜俎》。
另外南方有一種鸛吃蛇,鸛鳥每當遇到大石頭,知道石頭下有蛇,就在巨石前面,像道士那樣邁著禹步,石頭便也隨著轉動,於是就能捉到蛇吃掉。鄉里人想學鸛的步法,趁鸛鳥育雛時,爬上樹,用細竹篾作繩子繫住它的巢,鸛鳥一定作法解開蔑網,就在樹底下鋪沙子,使鸛鳥在沙上印上足跡,以便模仿學習。出自《北夢瑣言》。
甘 蟲
唐懿宗大中末年,舒州向皇帝上奏說一群鳥築成一個鳥巢,寬七尺,高一丈,而燕雀鷹鸇,水禽山鳥,無不馴服親近得像一種鳥一樣。還有一種鳥,長著人面綠毛,嘴和爪都是深青透紅的顏色,它鳴叫的聲音是“甘蟲”,便把它叫做甘蟲。當時有人把它畫成圖像,在街市上出賣。出自《杜陽編》。
戴 勝
前蜀的刑部侍郎李仁表客居在許州,準備入禮部參加舉試。當時是薛能尚書鎮守許州,李仁表先抄寫了自己寫的五十首詩作為晉見的禮物,將詩書寫在軸書上,在小亭子裡靠著桌几
閱之。未三五首,有戴勝自簷飛入,立於案几之上,馴狎。良久,伸頸嚲翼而舞,向人若將語。久之,又轉又舞。如是者三,超然飛去。心異之,不以告人,翌日投詩,薛大加禮待。居數日,以其子妻之。出《錄異記》。
北海大鳥
北海有大鳥,其高千里,頭文曰“天”,胸文曰“候”,左翼文曰“鷖”,右翼文曰“勒”,頭向東正,海中央捕魚。或時舉翼飛,而其羽相切,如雷風也。出《神異錄》。
鴉
溫璋為京兆尹,勇於殺戮,京邑憚之。一日,聞挽鈴而不見有人,如此者三,乃一鴉也。尹曰:“是必有人探其雛而來訴耳。”命吏隨鴉所在而捕之,其鴉盤旋,引吏至城外樹間,果有人探其雛,尚憩樹下。吏執送之,府尹以事異於常,乃斃捕雛者。出《北夢瑣言》。
仙居山異鳥
王蜀永平二年,得北邙山章弘道所留瑞文於什邡之仙居山,遂出緡錢,委漢州馬步使趙弘約,締構觀宇。洎創天尊殿,材石宏博,功用甚多。是日,將架巨樑,工巧丁役三百餘人縛拽鼓譟,震動遠近。忽有異鳥三隻,一紅赤色,二皆潔白,尾如曳練,各長二尺餘,棲於樑上,隨 索上下,
閱讀這些詩。還沒看完三五首,就有一隻戴勝鳥從屋簷飛進亭子,站在几案之上,很馴服親近的樣子。過了很久,又伸著脖子垂著翅膀跳起舞來,對著他像是要說話。很久之後,又旋轉又跳舞,像這樣反覆好幾次,然後就輕輕地飛走了。李仁表心裡感覺很奇怪,也沒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第二天去投遞詩稿時,薛能對他大加禮待。過了幾天,便把女兒嫁給李仁表做妻子。出自《錄異記》。
北海大鳥
北海有一隻大鳥,高一千里,頭上的花紋是“天”字,胸前花紋是“候”字,左翼花紋是“鷖”字,右翼花紋是“勒”字,頭朝著正東方,到海中央捕魚吃。有時展翅飛翔,它的羽毛互相摩擦,像打雷颳大風一樣。出自《神異錄》。
鴉
溫璋任京兆尹時,敢於殺戮,京城的人都怕他。一天,聽到拉鈴聲卻看不見人,像這樣連續三次,竟是一隻鴉。京兆尹說:“這一定是有人去捉它的雛鳥而來投訴的。”於是命人隨著到鴉鳥所在的地方去捉人。那隻鴉盤旋飛翔,把差吏引到城外樹林間,果然有人捉住雛鳥,還在樹下休息。差吏便把他捉住送到溫璋這裡,府尹覺得這事很異常,就處死了捉雛鳥的人。出自《北夢瑣言》。
仙居山異鳥
前蜀永平二年,得到了北邙山章弘道在什邡仙居山留下的瑞文,便出錢,委託漢州馬步使趙弘約,建造一座道觀。到建築天尊殿時,用的木料石頭很多,工程很大。這一天,準備架起大梁時,能工巧匠和工人三百多人又綁又拽聲音鼓譟,震動遠近。忽然有三隻異鳥,一隻大紅色,兩隻純白色,尾巴像拖著一條綵帶,每個都二尺多長,落在大梁上,隨著拉拽大梁的繩子上上下下,
在眾人中,略無驚怖。工人撫搦戲玩之,如所馴養者。樑既上畢,鳥亦飛去。出《錄異記》。
鶯
頃年,有人取得黃鶯雛,養於竹籠中。其雌雄接翼,曉夜哀鳴於籠外,絕不飲喙。乃取雛置於籠外,則更來哺之。人或在前,略無所畏。忽一日,不放出籠,其雄雌繚繞飛鳴,無從而入。一投火中,一觸籠而死。剖腹視之,其腸寸斷。出《玉堂閒話》。
在人群中,一點不害怕。工人們撫摸它和它戲耍,就像他們馴養的一樣。大梁上完了,鳥也飛走了。出自《錄異記》。
鶯
近年來,有個人抓到了黃鶯鳥的幼雛,養在竹籠中。有一對雌雄大鳥連著翅膀,白天黑夜在竹籠外哀鳴,雛鳥不吃東西不飲水。於是取出雛鳥放在籠外,這一對雌雄黃鶯就來哺育幼雛。人有時在旁邊,雌雄黃鶯也不怕。忽然有一天,那人沒放雛鳥出籠,那一對雌雄黃鶯就圍繞著籠子邊飛邊叫,沒辦法進籠子育雛。便一隻投到火中,一隻撞在籠子上死了。剖開腹部一看,它的腸子已經斷成一寸寸的小段。出自《玉堂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