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
趙文若 孔 恪 霍有鄰 皇甫恂 裴 齡
六合縣丞 薛 濤 趙 裴 鄧 成 張 瑤
趙文若
隋大業中,雍州長安縣人趙文若,死經七日,家人大殮,將欲入棺,乃縮一腳。家人懼怕,不敢入棺,文若得活。眷屬喜問所由。文若雲,初有人引至王所。王問:“汝生存之時,作何福業?”文若答王:“受持《金剛般若經》。”王嘆雲:“善哉!此福第一。汝雖福善,且將示汝其受罪之處。”令一人引文若北行十步,至一牆孔,令文若入。隔壁有人引手,從孔中捉文若頭引出,極大辛苦,得度牆外。見大地獄,鑊湯苦具,罪人受苦,不可具述。乃有眾多豬羊雞鴨之屬,競來從文若債命。文若雲:“吾不食汝身,何故見逼?”諸畜生雲:“汝往時某處食我,頭腳四肢,節節分張,人各飲啖。何諱之?”文若一心念佛,深悔諸罪,不出餘言,求為修福報謝。諸畜各散,使人將文若卻至王所。王付一碗釘,令文若食之,並用五釘釘文若頭頂及手足,然後放回。
趙文若
隋朝大業年間,雍州長安縣人趙文若,死了七天,家人準備把他入殮,將要放在棺材裡時,竟然有一隻腳縮了回來。家裡人都很害怕,不敢把他放入棺中,文若便活過來了。家裡的親戚們驚喜地問他怎麼回事。文若說,開始時有人領著他到閻王處。閻王問他:“你在活著的時候,做過什麼好事?”文若回答閻王的話說:“我常念《金剛般若經》。”閻王感嘆地說:“好啊!這是頭等的好事。你雖然做了好事,但要讓你看看受罪的地方。”叫一個人領文若向北走了十步,來到一個牆洞,叫文若鑽進去。隔壁有人伸過手來,從牆洞中捉住文若的頭拉他出去,十分痛苦,才到了牆外。看見一個很大的地獄,油鍋開水等各種殘酷的刑具,罪人受的苦,不可一一述說。還有很多豬羊雞鴨之類的家畜,爭先恐後來向文若討命。文若說:“我沒有吃你們,為什麼相逼?”那些畜生都說:“你以前在某個地方吃過我們,頭腳四肢,處處分解,各個吃肉喝湯。為什麼不敢承認?”文若一心念佛,深深地悔恨各種罪惡,不多說一句話,請求修行福業,回報恩德。那些畜生各自散去,使者帶著文若回到閻王處。閻王給他一碗釘子,叫文若吃了,並用五顆釘子釘文若的頭和手腳,然後放他回去。
文若得蘇。其說此事,然患頭痛及手足。久後修福,痛漸得差。後爾已來,精勤誦持《金剛般若》,不敢遺漏寸陰。但見道俗親疏,並勸受持。後因使,至一驛廳上,暫時偃息。於時夢見一青衣婦女,急來乞命。文若驚寤,即喚驛長問曰:“汝為吾欲殺生不?”驛長答雲:“實為公欲殺一小羊。”文若問雲:“其羊作何色?”答雲:“是青㹀羊。”文若報雲:“汝急放卻,吾與價直。”贖取放之。良由《般若》威力,冥資感應也。出《冥祥記》。
孔 恪
唐武德中,遂州總管府記室參軍孔恪暴病死,一日而蘇。自說,被收至官所,問何故殺牛兩頭。恪雲:“不殺。”官曰:“汝弟證汝殺,何故不承?”因呼恪弟,死已數年矣。既至,枷械甚嚴。官問:“汝所言兄殺牛虛實?”弟曰:“兄前奉使招慰獠賊,使某殺牛會之,實奉兄命,非自殺也。”恪曰:“使弟殺牛會是實,然國事也,恪有何罪?”官曰:“汝殺牛會獠,以招慰為功,用求官賞,以為己利,何為國事也?”因謂恪弟曰:“汝以證兄故久留。汝兄既遣殺,汝便無罪,放任受生。”言訖,弟忽不見,亦竟不得言敘。官又問恪:“因何復殺兩鴨?”恪曰:“前任縣令殺鴨供客,豈恪罪耶?”官曰:“客自有料,殺鴨供之,將求美譽,非罪而何?”又問:“何故殺雞卵六枚?”曰:“平生不食雞卵。唯憶九歲時寒食日,母與六枚,因煮食之。”官曰:“然欲推罪母也?”恪曰:“不敢,但說其因耳。”官曰:“汝殺他命,當自受之。”
文若得以甦醒。他說起這件事,頭和手腳還都痛。以後便做起好事,疼痛便逐漸減輕了。從此以後,誠心勤勉地念誦《金剛般若經》,不敢浪費一寸光陰。看見的人不論是僧是俗,是親是疏,都勸他們唸經。後來因為公差,到了一個驛站,暫時躺下休息。夢見一個青衣女子,急急忙忙地來討命。文若驚醒,立即招呼驛站的長官問道:“你是不是為我殺生了?”驛長回答說:“確實想為你殺一頭小羊。”文若問道:“這個羊是什麼顏色的?”回答說:“是青色的母羊。”文若告訴他說:“你趕快把羊放了,我給你錢。”就把羊贖回放了。這都是由於《般若經》的威力,冥冥之中給予的感應。出自《冥祥記》。
孔 恪
唐武德年間,遂州總管府記室參軍孔恪暴病而死,一天後又甦醒過來。他自己說,被抓到一個官府,問他為什麼殺了兩頭牛。孔恪說:“沒殺。”官說:“你弟弟證明你殺了,為什麼不承認?”於是招呼孔恪的弟弟,他已死了多年了。來到後,看他身上戴著十分沉重的枷鎖刑具。官問:“你說你哥哥殺牛是真是假?”弟弟說:“我哥哥以前奉命招撫蠻賊,讓我殺牛宴請他們,確實是奉兄命,不是我自願殺的。”孔恪說:“讓弟弟殺牛宴請是事實,但那是為了國家大事,我有什麼罪過?”官說:“你殺牛宴請蠻賊,以招撫為功,用來求得官府的獎賞,來為自己謀利,怎麼是為國家的事呢?”於是對孔恪的弟弟說:“你為證實你哥哥,所以久留於此。既然是他派你殺的,你便無罪,放你去託生。”說完,弟弟忽然不見了,最終也來不及再說什麼。官又問孔恪:“為什麼又殺兩隻鴨子?”孔恪說:“前任縣令殺鴨請客,難道是我的罪過嗎?”官說:“客人自有吃的東西,殺鴨子請他們,想得到他們的讚譽,不是罪過是什麼?”又問:“為什麼殺雞蛋六枚?”孔恪說:“我平生不吃雞蛋。只記得九歲寒食節那天,母親給我六個雞蛋,就煮著吃了。”官說:“難道你想把罪過推給母親嗎?”孔恪說:“不敢,只是說出原因。”官說:“你殺了別的生命,自己應該受到懲罰。”
言訖,忽有數十人來執恪,將出去。恪大呼曰:“官府亦大枉濫!”官聞之,呼還曰:“何枉濫?”恪曰:“生來有罪皆不遺,生來修福,皆不見記者,豈非濫耶?”官問主司:“恪有何福,何為不錄?”主司對曰:“福亦皆錄,量罪多少。若福多罪少,先令受福;罪多福少,先令受罪。然恪福少罪多,故未論其福。”官怒曰:“雖先受罪,何不唱福示之?”命鞭主司一百。倏忽鞭訖,血流濺地。既而唱恪生來所修之福,亦無遺者。官謂恪曰:“汝應先受罪,我更令汝歸七日,可勤追福。”因遣人送出,遂蘇。恪大集僧尼,行道懺悔,精勤苦行,自說其事。至七日,家人辭訣,俄而命終也。出《冥報記》。
霍有鄰
開元末,霍有鄰為汲縣尉,在州直刺史。刺史段崇簡嚴酷,下寮畏之。日中後索羊腎,有鄰催促,屠者遑遽,未及殺羊,破肋取腎。其夕,有鄰見吏雲:“王追。”有鄰隨吏見王。王雲:“有訴君雲,不待殺了,生取其腎。何至如是耶?”有鄰對曰:“此是段使君殺羊,初不由己。”王令取崇簡食料,為閱畢,謂羊曰:“汝實合供段使君食,何得妄訴霍少府?”驅之使出,令本追吏送歸。有鄰還,經一院,雲御史大夫院。有鄰問吏:“此是何官乎?”吏雲:“百司並是,何但於此?”復問大夫為誰,曰:“狄仁傑也。”有鄰雲:“狄公是亡舅,欲得一見。”吏令門者為通,須臾召入。仁杰起立,
說完,忽然有數十人來抓孔恪,帶他出去。孔恪大叫道:“官府冤枉好人濫罰無辜!”那官聽了,叫他回來說:“哪裡冤枉好人濫罰無辜了?”孔恪說:“生來所有罪過都不遺漏,生來做的好事,卻都不見有記載,這豈不是濫罰無辜嗎?”那官問主事官說:”孔恪做過什麼好事,為什麼不給記錄?”主事官回答說:“好事也都記錄了,這要看罪過的多少。如果好事多罪過少,就先讓他享受福份;罪過多好事少,就先讓他受罪。然而孔恪做的好事少而罪過多,所以沒有考慮他做的好事。”官大怒說:“雖然要先受罪,但為什麼不把好事告訴人家?”叫人鞭打主事官一百下。很快便鞭打完,血流滿地。隨即宣讀孔恪生來所做的好事,也沒有遺漏的。那官對孔恪說:“你應當先受罪,我再叫你回去七天,你要努力補做好事。”於是派人送他出去,他就甦醒了。孔恪請來很多僧尼,做法事進行懺悔,精心勤勉地修行,並自己說了這些事。到了第七天,家人與他訣別,一會兒他便死去了。出自《冥報記》。
霍有鄰
開元末年,霍有鄰任汲縣縣尉,在州中為刺史值勤。刺史段崇簡凶狠殘酷,下屬們都很害怕他。午後,刺史突然索要羊腎,有鄰急忙催促,殺羊的人驚慌害怕,沒待把羊殺死,就剝開肋骨取出羊腎。當晚,有鄰看見一個差役說:“閻王追捕你。”有鄰跟隨差役去見閻王。閻王說:“有人告你的狀說,你不待殺死,就活生生地取出羊腎。怎麼殘忍到了如此程度?”有鄰回答說:“這是段刺史殺的羊,根本由不得我。”閻王叫人拿來段崇簡吃的東西,看完後,對羊說:“你確實應該供給段使君吃,為什麼亂告霍縣尉?”把羊驅趕出去,叫原來追捕的差役送有鄰回去。有鄰回去時,經過一個院落,叫御史大夫院。有鄰問差役:“這是什麼官署?”差役說:“官署到處都是,你為什麼只問這一處?”又問大夫是誰,說:“狄仁傑。”有鄰說:“狄公是我已故的舅舅,想見上一面。”差役叫守門的人通報,一會兒便召他進去。仁杰站起身,
見有鄰,悲哭畢,問:“汝得放還耶?”呼令上坐。有佐史過案,仁杰問是何案,雲:“李適之得宰相。”又問天曹判未,對曰:“諸司並了,已給五年。”仁杰判紙餘,方畢,回謂有鄰:“汝來多時,屋室已壞。”令左右取兩丸藥與之:“持歸,可研成粉,隨壞摩之。”有鄰拜辭訖,出門十餘里,至一大坑,為吏推落,遂活。時炎暑,有鄰死經七日方活,心雖微暖,而形體多壞。以手中藥作粉,摩所壞處,隨藥便愈,數日能起。崇簡佔見,問其事,嗟嘆久之。後月餘,李適之果拜相。出《廣異記》。
皇甫恂
安定皇甫恂,以開元中初為相州參軍,有疾暴卒,數食頃而蘇。刺史獨孤思莊,好名士也。聞其重生,親至恂所,問其冥中所見。雲:“甚了了,但苦力微,稍待徐說之。”頃者,恂初至官,嘗攝司功。有開元寺主僧,送牛肉二十斤。初亦不了其故,但受而食之。適爾被追,乃是為僧所引。既見判官,判官問何故殺牛。恂雲:“生來蔬食,不曾犯此。”判官令呼僧,俄而僧負枷至,謂恂曰:“已殺與君,君實不知。所以相引,欲求為追福耳。”因白判官:“殺牛己自當之,但欲與參軍有言。”判官曰:“唯。”僧乃至恂所,謂恂曰:“君後至同州判司,為我造陁羅尼幢。”恂問:“相州參軍何由得同州掾官?且餘甚貧,幢不易造,如何?”僧雲:“若不至同州則已,必得之,幸不忘所託。然我辯伏,今便受罪。
看見有鄰,放聲大哭,哭完問:“你被放還了嗎?”招呼他坐下。有佐史拿過案卷,仁杰問是什麼人的案卷,說:“李適之要做宰相。”又問天庭批了沒有,回答說:“各衙門都通過了,已給五年任期。”仁杰在紙上批答,批完後,回頭對有鄰說:“你來了已經好長時間,形體已經腐壞。”叫手下拿出兩丸藥給有鄰說:“拿回去,可以磨成粉末,往壞的地方擦上它。”有鄰拜謝告辭,出門走了十多裡,到了一個大坑邊,被差役推下去,便活了。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季,有鄰死後經過七天才活過來,心頭雖然微微有點暖氣,然而形體大部分已腐壞。把手中的藥磨成粉末,擦在腐壞的地方,藥到之處便好了,數日就能起來。崇簡召見他,問起這件事,感嘆良久。一個多月以後,李適之果然當了宰相。出自《廣異記》。
皇甫恂
安定皇甫恂,開元年間剛剛任相州參軍,便暴病而死,過了幾頓飯的工夫又甦醒過來。刺史獨狐思莊,是個喜歡名士的人。聽說皇甫恂死而復生,就親自到他的住處,問他在陰間所見到的一切。皇甫恂說:“記得很清楚,但我苦於沒有力氣,稍等一下慢慢說給你聽。”當初,皇甫恂剛上任時,曾做過代理司功。有一個開元寺的住持,送了他二十斤牛肉。開始他也不知道其中的緣故,只是接受並吃了這牛肉。此前被追捕就是被這個僧人供出來的。去見判官,判官問為什麼殺牛。皇甫恂說:“我平生都吃素,不曾殺牛。”判官招呼那僧人過來,不一會兒僧人戴著枷鎖來到,對皇甫恂說:“我殺牛給了你肉,你確實不知。把你供出來,是想求你為我做些功德。”於是對判官說:“殺牛的罪過我自己承擔,但是我想和參軍說幾句話。”判官說:“行。”和尚就來到皇甫恂的身邊,對他說:“你以後做同州判司時,為我製作一個陁羅尼經幢。”皇甫恂問:“相州的參軍怎麼能夠成為同州的屬官呢?而且我又十分貧寒,經幢是不容易製作的,那該怎麼辦呢?”僧人說:“如果不到同州當官也就罷了,一定能當上的話,希望不要忘記我所囑託的事。當然我甘願伏罪,現在就可以受罪。
及君得同州,我罪亦畢,當託生為豬。君造幢之後,必應設齋慶度。其時會有所睹。”恂乃許之。尋見牛頭人以股叉叉其頭去。恂得放還。思莊素與僧善,召而謂之。僧甚悲懼,因散其私財為功德。後五日,患頭痛,尋生三癰,如叉之狀,數日死。恂自相州參軍遷左武衛兵曹參軍。數載,選受同州司士。既至,舉官錢百千,建幢設齋。有小豬來師前跪伏,齋畢,繞幢行道數百轉,乃死。出《廣異記》。
裴 齡
開元中,長安縣尉裴齡常暴疾數日。至正月十五日夜,二更後,堂前忽見二黃衫吏持牒,雲:“王追。”齡辭己疾病,呼家人取馬,久之不得,乃隨吏去。見街中燈火甚盛,吏出門行十餘里,煙火乃絕,唯一徑在衰草中。可行五十里,至一城,牆壁盡黑,無諸樹木。忽逢白衣居士,狀貌瑰偉,謂二吏曰:“此人無罪,何故追來?”顧視齡曰:“君知死未?”齡因流涕,合掌白居士:“生不曾作罪業,至此,今為之奈何?求見料理。”居士謂吏曰:“此人衣冠,且又無過,不宜去其巾帶。”吏乃還之,因復入城。數裡之間,見朱門爽麗,奇樹鬱茂。前謁一官,雲是主簿。主簿遣領付典,勘其罪福。典雲:“君無大罪,理未合來。”齡便苦請救助。檢案雲:“殺一驢,所以追耳。然其驢執是市吏殺,君第不承,事當必釋。”須臾,王坐,主簿引齡入。王問何故追此人,
等到你得到同州官職後,我受的罪也就結束了,該託生為豬。你造完經幢之後,必定會辦齋會超度祈福,到時會有所見。”皇甫恂於是答應了。隨即看見牛頭人用股叉叉著和尚的頭離開。皇甫恂得以放還。獨孤思莊平時與那和尚要好,招呼他並對他說了這件事。和尚特別悲傷害怕,因而散發他的私有財產以積功德。五天後,和尚頭痛,隨即生了三個瘡。像是被鋼叉叉過的樣子,幾天後就死了。皇甫恂從相州參軍升遷到左武衛兵曹參軍。數年後被選為同州司士。上任後,他拿出官錢一百千,用來建經幢設齋。有一頭小豬來到法師面前跪下,齋會結束,圍繞著經幢做法事數百圈,然後就死了。出自《廣異記》。
裴 齡
開元年間,長安縣尉裴齡曾突然患病好多天。到正月十五日,二更以後,忽然看見堂前有兩個穿黃衫的差役拿著公文說:“閻王抓你。”裴齡說自己有病,呼喚家人把馬牽來,過了很久也不見來,於是就隨差役去了。看見街上燈火輝煌,差役帶著他出門走了十多裡,燈火就沒了,只在枯草中有條小路。約走了五十里,到了一座城,牆壁全是黑色的,周圍也沒什麼樹木。忽然又遇到一位白衣居士,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對兩個差役說:“這個人沒有罪,為什麼抓來?”回過頭來看看裴齡說:“你知道自己死了嗎?”裴齡痛哭流涕,合掌作揖告訴白衣居士:“生來不曾做過有罪的事情,就到了這裡,現在該怎麼辦?請幫我想想辦法。”居士對差役說:“這個人是位官員,而且又沒有罪過,不應該拿去他的頭巾衣帶。”差役於是還給了他,接著又進了城。走了幾裡,看見一座華麗的紅漆大門,四周奇樹繁茂。上前拜見一個官員,說是主簿。主簿派人帶裴齡去見主管官,審查他的罪福。主管官說:“你沒有大罪過,按理不應該來。”裴齡便苦苦請求他幫助和解救。檢查案卷的人說:“殺過一頭驢,所以抓你。然而這頭驢實際上是管市場的小吏殺的,你只要不承認,事情一定能解決。”一會兒,閻王入坐,主簿領裴齡進來。閻王問為什麼抓這個人,
主簿雲:“市吏便引,適以詰問,雲實求腸,不遣殺驢。”言訖,見市吏枷項在前,有驢、羊、雞、豕數十輩,隨其後。王問市吏,何引此人。驢便前雲:“實為市吏所殺,將肉賣與行人,不關裴少府事。”市吏欲言,其他羊豕等各如所執。王言:“此人尚有數政官錄,不可久留,宜速放去。若更遲延,恐形骸隳壞。”因謂齡曰:“令放君回,當萬計修福。”
齡再拜出,王復令呼,謂主簿:“可領此人觀諸地獄。”主簿令引齡前行,入小孔中。見牛頭卒以叉刺人,隨業受罪。齡不肯觀,出小孔,辭主簿畢,復往別吏。吏雲:“我本戶部令史。”一人曰:“我本京兆府史,久在地府,求生人間不得。君可為寫《金光明經》《法華》《維摩》《涅槃》等經,兼為設齋度,我即得生人間。”齡悉許之。吏復求金銀錢各三千貫。齡雲:“京官貧窮,實不能辦。”吏雲:“金錢者,是世間黃紙錢;銀錢者,白紙錢耳。”齡曰:“若求紙錢,當亦可辦,不知何所送之?”吏雲:“世作錢於都市,其錢多為地府所收。君可呼鑿錢人,於家中密室作之。畢,可以袋盛。當於水際焚之,我必得也。受錢之時,若橫風動灰,即是我得。若有風颺灰,即為地府及地鬼神所受。此亦宜為常佔。然鬼神常苦飢,燒錢之時,可兼設少佳酒飯,以兩束草立席上,我得映草而坐,亦得食也。”辭訖,行數裡,至舍。見家人哭泣,因爾覺痛。遍身恍惚,迷悶久之,開視遂活。造經像及燒錢畢,十數日平復如常。出《廣異記》。
主簿說:“是管市場的小吏攀扯上他的,剛才已經盤問過,說其實是要腸子,沒讓殺驢。”說完,看見那小吏脖子上帶著枷鎖在前面走,有驢、羊、雞、豬數十只跟在他的後邊。閻王問那小吏,為什麼攀扯這個人。驢便走上前去說:“我實際上是被這小吏所殺,他把肉賣給了過路的人,這件事與裴縣尉沒有關係。”小吏剛想說話,其他的羊、豬等紛紛上前,說它們也是被他殺死的。閻王說:“這個人還有幾任官要做,不可久留,應該趕快把他放回去。如果再拖延下去,恐怕他的身體會腐爛變壞。”於是對裴齡說:“叫人放你回去,應該千方百計修善造福。”
裴齡拜了又拜走了出來,閻王又招呼他回來,對主簿說:“可以領著這個人去看看地獄。”主簿叫人領著裴齡往前走,進了一個小洞中。看見牛頭卒正用叉子刺人,按照所犯的罪受不同的懲罰。裴齡不肯看,走出小洞,告別主簿後,又到其他差役那裡。差役說:“我原來是戶部令史。”另一個說:“我原來是京兆府史,長期生活在地府,請求託生到人間,得不到允許。你可為我抄寫《金光明經》《法華》《維摩》《涅槃》等經,再為我設齋超度,我就能到人間託生了。”裴齡都答應了。差役又請求給他們金銀錢各三千貫。裴齡說:“京官貧窮,實在沒有辦法。”差役說:“金錢,就是人間的黃紙錢;銀錢,就是白紙錢。”裴齡說:“如果要紙錢,那還可以辦到,不知道如何送給你們?”差役說:“人世間在城中集市上製作紙錢,這些錢大多數被地府收去了。你可以叫制錢的人,到家中密室裡做。做完後,用袋子裝好。要在水邊燒了它,我們一定能收到。給錢時,如果看見橫風吹動紙灰,那就是我們收到了。如果有大風把紙灰揚起來,那就是被地府及地下的鬼神所收。情況一般都是這樣。然而鬼神常常捱餓,燒錢時還可以再備辦一些好酒飯,把兩束草立在席子上,我們就能用草作遮蔽坐在那裡,這樣就能吃到食物了。”辭別後,走了幾裡回到家。看見家人都在哭泣,因而感覺到身上很痛。他整個身子忽忽悠悠的,迷糊了很久,才睜開眼睛,於是活了。造佛像、抄佛經、燒紙錢完畢後,十幾天就恢復到和平常一樣了。出自《廣異記》。
六合縣丞
六合縣丞者,開元中暴卒,數日即蘇。雲初死,被拘見判官,雲是六合劉明府,相見悲喜。問家安否,丞雲:“家中去此甚邇,不曾還耶?”令雲:“冥陽道殊,何由得往?”丞雲:“郎君早擢第,家甚無橫。但夫人年老,微有風疾耳。”令雲:“君算未盡,為數羊相訟,所以被追。宜自剖析,當為速返。”須臾,有黑雲從東來,雲中有大船,轟然墜地,見羊頭四枚。判官雲:“何以枉殺此輩?”答雲:“刺史正料,非某之罪。”二頭寂然。判官罵雲:“汝自負刺史命,何得更訟縣丞?”船遂飛去。羊大言云:“判官有情,會當見帝論之。”判官謂丞曰:“帝是天帝也,此輩何由得見?如地上天子,百姓求見,不亦難乎?然終須為作功德爾。”言畢,放丞還。既出,見一女子,狀貌端麗,來前再拜。問其故,曰:“身是揚州譚家女,頃被召至,以無罪蒙放回。門吏以色美,曲相留連。離家已久,恐舍宅頹壞。今君得還,幸見料理。我家素富,若得隨行,當奉千貫,兼永為姬妾,無所吝也,以此求哀。”丞入白判官,判官謂丞曰:“千貫我得二百,我子得二百,餘六百屬君。”因為書示之。判官雲:“我二百可為功德。”便呼吏問:“何得勾留譚家女子?”決吏二十,遣女子隨丞還。行十餘里,分路各活。丞既痊平,便至譚家訪女。至門,女聞語聲,遽出再拜。辭曰:“嘗許為妾,身不由己,父母遣適他人。今將二百千贖身,餘一千貫如前契。”
六合縣丞
六合縣的縣丞在開元年間突然死去,幾天後又甦醒了。他說剛死的時候,被拘捕去見判官,說是六合縣的劉縣令,見面後悲喜交加。縣令問自己家中是否平安,縣丞說:“你家離這兒特別近,不曾回去嗎?”縣令說:“陰間和陽間的路不同,怎麼能回去呢?”縣丞說:“您兒子早已及第,家裡也沒有什麼意外發生。只是夫人年勢已高,輕微患有風溼症。”縣令說:“你陽壽未盡,只因為幾隻羊告你,所以被追捕。你應當自己去解釋清楚,這樣就能盡快回去。”不一會兒,有黑雲從東邊來,雲中有條大船,轟隆一聲落在地上,看見有四顆羊頭。判官說:“為什麼無故殺死這些羊?”縣丞回答說:“這是刺史要吃的東西,不是我的罪過。”兩顆羊頭沉默無言。判官大罵說:“你們本來就欠刺史的命,為什麼又告縣丞呢?”於是,船就飛走了。羊大聲說:“判官徇私情,我們要到帝那裡理論這件事。”判官對縣丞說:“帝是指天帝,這些羊怎麼能見得著呢?就像人間的天子,百姓要想求見,不也是很難嗎?然而,最終還是要為它們做些功德。”說完,放縣丞回去。剛出去,看見一個女子,身材相貌端莊秀麗,上前拜見。問她為什麼到這兒來,說:“我是揚州譚家的女兒,剛才被召到這裡來,因沒有罪而被放回。守門的差吏看我長得美麗,想盡辦法挽留我。我離開家已經很久,恐怕屍體腐爛。現在你能夠回去,希望能得到你的幫助。我家素來富有,如果能跟你一起走,一定奉送一千貫錢,並永做你的姬妾,沒有什麼捨不得的,以此來求得你的同情。”縣丞進去對判官說這事,判官對縣丞說:“一千貫錢得給我二百貫,給我兒子二百貫,餘下六百貫歸你。”於是寫在紙上讓他看。判官說:“我的二百貫錢可用來做功德。”就喊門吏問道:“為什麼扣留譚家女子?”打了門吏二十杖,讓女子隨縣丞回去。走了十餘里,分路各回各的家,便都活了。縣丞痊癒後,就到譚家拜訪那女子。到了門口,女子聽到說話聲,就出來拜見。她卻推辭說:“曾答應與你為妾,但身不由己,父母已將我許給他人。現在我用二百貫來贖身,那一千貫還按以前的約定。”
丞得錢,與劉明府子,兼為設齋功德等。天寶末,其人尚在焉。出《廣異記》。
薛 濤
江陵尉薛濤,以乾元中,死三日活。自言初逢一吏,持帖雲:“王使追。”押帖作“祜”字。濤未審是何王,鞴馬便去。行可十餘里,至一城,其吏排闥便入。廳中一人羽衛如王者。濤入再拜。王問:“君是荊州吏耶?”濤曰:“是。”王曰:“罪何多也?今訴君者,不可勝數。”對曰:“往任成固縣尉,成固主進鷹鷂,濤典其事,不得不殺,殺多誠有之。”王曰:“殺有私乎?”曰:“亦有之。”“公私孰多?”曰:“私少於公。”王曰:“誠之,然君祿福有厚,壽命未已。彼亦無如君何,不得不追對耳。”令濤出門,遍謝諸命。濤至,見雉兔等遍滿數頃,皆飛走逼濤。濤雲:“天子按鷹鷂,非我所為。觀君輩意旨,盡欲殺我,其何故也?適奉命為君寫經像,使皆託生,何必眾人殺一命也?”王又令人傳語。久之,稍稍引去。濤入,王謂之曰:“君算未盡。故特為君計,還宜作功德,以自贖耳。”濤再拜數四。王問:“君讀書否?”曰:“頗常讀之。”又問:“知晉朝有羊祜否?”曰:“知之。”王曰:“即我是也。我昔在荊州,曾為刺史,卒官舍。故見君江陵之吏,增依依耳。”言訖辭出,命所追之吏送之歸舍,遂活。出《廣異記》。
縣丞得到錢,給劉縣令的兒子,又為那四隻羊設齋做功德。天寶末年,這個人還在世。出自《廣異記》。
薛 濤
江陵縣尉薛濤,在乾元年間死後三天又復活了。他自己說,一開始遇見一個差役,拿著帖子說:“王讓我拘捕你。”帖子上籤了一個“祜”字。薛濤不清楚是哪個王,就備馬跟著這個差役去了。走了大約十幾裡,到了一座城,差役推開門便走了進去。來到一座廳堂,廳內有一人,從儀仗侍衛來看,像是個當王的。薛濤進去後拜了又拜。王問:“你是荊州的官吏嗎?”薛濤說:“是的。”王說:“你的罪過為什麼那麼多?現在告你狀的都數不過來。”薛濤回答說:“我以前任成固縣尉,成固負責進貢老鷹和鷂子,我是主管這件事的人,不得不殺生,確實殺得比較多。”王說:“有為私事而殺的嗎?”說:“也有。”“公和私哪個多?”說:“私少於公。”王說:“確實如此,然而你的福祿還很長,壽命還沒完。它們也不能把你怎麼樣,只是不得不拘捕你來對證罷了。”叫薛濤出門,挨個向被殺的生命道歉。他來到外面,看見雞、兔等站滿了好幾頃地,都飛騰奔走,逼近薛濤。薛濤說:“天子要調馴老鷹和鷂子,不是我要做的。看你們的意思,都想殺死我,這是為什麼呢?剛才奉命為你們抄佛經造佛像,使你們都能託生,何必大家一齊殺我一個人呢?”王又叫人傳下話去。過了好長時間,它們才漸漸離開。薛濤進來,王對他說:“你的陽壽未盡。所以特地為你考慮,回去之後應該做功德,以自贖其罪。”薛濤連連拜謝。王問:“你讀書嗎?”說:“我經常讀書。”又問:“知道晉朝有個叫羊祜的人嗎?”薛濤說:“知道。”王說:“那就是我呀。我以前在荊州,曾經當過刺史,死在官府裡。所以看見你這個江陵的小官,就更有感情了。”說完告辭出去,羊祜叫拘捕他的差役送他回家,他就復活了。出自《廣異記》。
趙 裴
明經趙裴,貞元中,選授巴州清化縣令。失志成疾,惡明,不飲食四十餘日。忽覺室中雷鳴,頃有赤氣如鼓,輪轉至床,騰空上,當心而住。初覺精神遊散,奄如夢中。有朱衣平幘者,引之東行。出山斷處,有水東西流,久立視之。又東行,一橋飾以金碧。過北,入一城,至曹司中,人吏甚眾。見妹婿賈奕,與己爭殺牛事。疑是冥司,遽逃避至一壁間。牆如石,黑,高數丈。廳有呵喝聲,朱衣者遂領入大院。吏通曰:“司命過人。”復見賈奕,因與辨對。奕固執之,無以自明。忽有巨鏡徑丈,虛懸空中,仰視之,宛見賈奕鼓刀,趙負明,有不忍之色。奕始伏罪。朱衣人又引至司,入院,一人褐帔紫霞冠,狀如尊像。責曰:“何故竊他襆頭二事?在滑州市,隱橡子三升。”因拜之無數。
朱衣復引出,謂曰:“能游上清乎?”乃共登一山,下臨流水,其水懸注騰沫。人隨流而入者千萬,不覺身亦隨流。良久,住大石上,有青白暈道。朱衣者變成兩人,一導之,一促之。乃升石崖上立,坦然無塵。行數裡,旁有草如紅藍,莖葉密,無刺,其花拂拂然,飛散空中。又有草如苣,附地,亦飛花,初出如馬勃,破,大如疊,赤黃色。過此,見火如山,橫亙天,候焰絕乃前。至大城,城上重譙,街列果樹,仙子為伍,迭謠鼓樂,仙姿絕世。凡歷三重門,
趙 裴
貞元年間,以明經中舉的趙裴被選任為巴州清化縣令。結果仕途不得志,釀成疾病,怕見光亮,四十多天不吃不喝。忽然聽見屋裡有像雷鳴一樣的聲音,片刻間又有紅色的氣團像鼓一樣,旋轉翻滾到床前,騰躍上床,到趙裴心口上才停住。他起初覺得精神恍惚,像在夢中。有個穿紅衣服戴平頂頭巾的人,領他往東走。走到山崖處,有一條河自東向西流,他們站在這裡看了好久。又往東走,有一座用黃金碧玉裝飾的橋。走過橋再朝北,進了一座城,到了官府裡,百姓和官吏特別多。趙裴看見妹夫賈奕正在與自己爭論殺牛的事。他懷疑是陰間,便急忙躲到一堵牆壁間。牆像石頭砌的,很黑,高數丈。廳裡邊有大聲喝斥的聲音,穿紅衣服的人於是將趙裴領進一個大院。差役通報說:“司命官提審犯人。”又看見賈奕,就與賈奕當面對質。賈奕堅持己見,趙裴無法自證清白。忽然有一面直徑一丈的大鏡子,虛懸在空中,抬頭看,清楚地看見賈奕在舞刀殺牛,趙裴背過身去,臉上露出不忍心的表情。賈奕這才認罪。紅衣人又領趙裴到官府,進院,一個人披著褐色披肩,戴著紫霞冠,狀貌如同一尊佛像。這個人指責說:“為什麼偷別人的兩條頭巾?又在滑州街市藏匿橡子三升。”趙裴於是認錯,叩拜無數。
紅衣人再次領他出去,對他說:“能游上清仙境嗎?”於是一同登上一座山,山下就是激流,那水飛流直下,騰起水花。順流而下的人千千萬萬,不知不覺自己也隨著水漂流了。過了很久,停在一塊大石上,上邊有青白兩條模糊的道路。紅衣人變成兩個人,一人在前領路,一人在後督促。於是又登上石崖站著,上面平坦乾淨沒有塵土。走了數裡,路旁有草像紅花,莖葉茂密,無刺,花瓣飄飄灑灑,飛散在空中。又有草像苣蕒菜,貼地生長,也有花在飛散,剛開時像馬勃,等到完全開放,大如碟子,赤黃色。過了這地方,看見大火像山一樣,橫貫天空,等火熄了才向前走。到了一座大城,城上有雙層望樓,街道兩旁果樹成行,仙女們聚在一起,輪翻唱歌奏樂,姿容絕倫,蓋世無雙。一共走過三道門,
丹雘交煥,其地及壁,澄光可鑑。上不見天,若有絳暈都覆之。正殿三重,悉列尊像。見道士一人,如舊相識。趙求為弟子,不許。諸樂中有如琴者,長四尺,九弦,近頭尺餘方廣,中有兩道橫,以變聲。又一如酒榼,三絃,長三尺,腹面上廣下狹,背豐隆。頃有過錄,乃引出。闕南一院,中有絳冠紫帔,命與二朱衣人坐廳事。乃命先過戊申錄。錄如人間辭狀,首冠人生辰,次言姓名年紀,下注生月日。別行橫布六旬甲子,所有功過,日下具之。如無,即無字。趙自視其錄,姓名生辰日月,一無差也。過錄者,數盈億兆。朱衣人言:“每六十年,天下人一過錄,以考校善惡,增損其算也。”朱衣者引出北門,至向路,執手別曰:“遊此是子之魂,可尋此行,勿反顧,當達家矣。”依其言,行稍急,蹶倒,如夢覺,死已七日矣。趙著《魂游上清記》,敘事甚該悉。出《酉陽雜俎》。
鄧 成
鄧成者,豫章人也,年二十餘,曾暴死。所由領至地獄,先過判官。判官是刺史黃麟,麟即成之表丈也。見成悲喜,具問家事。成語之,悉皆無恙。成因求哀,麟雲:“我亦欲得汝歸,傳語於我諸弟。”遂入白王。既出曰:“已論放汝訖。”久之,王召成問雲:“汝在生作何罪業?至有爾許冤對。然算猶未盡,當得復還。無宜更作地獄冤也。”尋有畜生數十頭來噬成。王謂曰:“鄧成已殺爾輩,復殺鄧成,無益之事。我今放成卻回,令為汝作功德,皆使汝託生人間,
朱門紅光輝映,地面和牆壁光可照人。向上看不見天,好像有紅色的光暈籠罩著。有三重正殿,全都供奉著神像。看見一個道士,好像是熟人。趙裴請求做他的弟子,道士沒答應。在各種樂器中有一種像琴的東西,長四尺,九根弦,靠近頭的地方有一尺多寬,中間有兩道橫樑,用來調節聲音。又有一種樂器像酒具,三根弦,長三尺,腹部上寬下窄,背部豐滿。一會兒,有審查簿錄的,於是領他出去。門樓南邊有一個院子,院中有一個戴紅色帽子披紫色披肩的人,叫他與兩個穿紅衣服的人坐在大廳裡。於是叫人先審查戊申年的簿錄。這本簿錄就像人間的供詞一樣,首先記載人的生辰,其次是姓名年齡,下面註明出生日期。另起行橫列六十年甲子,所有功過都在日期下邊記載下來。如果沒有功過,就沒有字。趙裴親自看他的記錄,姓名和出生日期,一點不差。登記在冊的人超過億兆。紅衣人說:“每六十年,天下所有的人都要記錄一次,用來考評善惡,據此增減壽限。”紅衣人把趙裴領出北門,到了原路上,拉著手告別說:“在這裡遊蕩的是你的靈魂,可沿著這條路走,不要回頭,就能到家。”趙裴按照他的話,走得稍急了一點,突然摔倒,如夢方醒,死了已經七天了。趙裴著有《魂游上清記》,敘述此事特別詳盡。出自《酉陽雜俎》。
鄧 成
鄧成是豫章人,二十多歲時,曾突然死去。差役領他到地獄,先見過判官。判官是刺史黃麟,也就是鄧成的表伯父。黃麟看見鄧成悲喜交加,詳細詢問家中的事。鄧成對他說,一切都好。鄧成於是哀求他,黃麟說:“我也想讓你回去,傳話給我兄弟們。”於是進去向王說明。出來後說:“已決定放你回去了。”過了很久,王召見鄧成問道:“你活著時做了什麼有罪的事?以至有這麼多冤家對頭。但你壽命還沒完,可以再回去。回去後不要再給地獄增添冤鬼了。”一會兒有畜牲數十頭前來咬鄧成。王對他們說:“鄧成已經殺了你們,反過來再殺鄧成,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我現在放鄧成回去,讓他為你們做功德,讓你們都託生人間,
不亦善哉!”悉雲:“不要功德,但欲殺鄧成耳。”王言:“如此於汝何益?殺鄧成,汝亦不離畜生之身。曷若受功德,即改為人身也。”諸輩多有去者,唯一驢頻來蹋成,一狗齧其衣不肯去。王苦救衛,然後得免。遂遣所追成吏送之。出過麟,麟謂成曰:“至喜莫過重生。汝今得還,深足忻慶。吾雖為判官,然日日恆受罪。汝且住此,少當見之。”俄有一牛頭卒,持火來,從麟頂上然至足,麟成灰,遂滅,尋而復生。悲涕良久,謂成曰:“吾之受罪如是,其可忍也!汝歸,可傳語弟,努力為造功德,令我得離此苦。然非我本物,雖為功德,終不得之。吾先將官料置得一莊子,今將此造經佛,即當得之。或恐諸弟為恍惚,不信汝言,持吾玉簪還,以示之。”因拔頭上簪與成。麟前有一大水坑,令成合眼,推入坑中,遂活。其父母富於財,憐其子重生,數日之內,造諸功德。成既愈,遂往黃氏,為說麟所託,以玉簪還之。黃氏識簪,舉家悲泣,數日乃賣莊造經也。出《廣異記》。
張 瑤
東陽張瑤病死,數日方活。雲被所由領過一府舍,中有貴人,儐從如王者。瑤至庭內,見其所殺眾生盡來對。瑤曾殺一牛,以布兩端,與之追福。其牛亦在中庭,角戴兩布。又曾供養病僧,其僧亦來,謂所司曰:“張瑤持《金剛經》,滿三千遍,功德已入骨;又寫《法華經》一部,
不也是好事嗎?”畜牲們都說:“我們不要功德,只想殺了鄧成。”王說:“這樣做對你們有什麼好處?殺了鄧成,你們也脫離不了畜牲的身子。你們倒不如接受功德,就可以改為人身了。”這些畜牲多數走開了,只有一頭驢頻頻來踢鄧成,一隻狗咬住他的衣服不肯放開。王極力救助保護鄧成,才得到倖免。於是派拘捕鄧成的的差役送他回去。出去見過黃麟,黃麟對鄧成說:“再大的喜事也沒有超過重生的。你今天能夠回去,很值得慶賀一番。我雖然是判官,然而天天在受罪。你暫且待在這裡,一會兒就能看個明白。”很快有一個牛頭小卒,拿著火走來,從黃麟頭頂上一直燒到腳,黃麟變成了灰,火才滅了,一會兒又活過來。他悲傷哭泣了很長時間,對鄧成說:“我受的罪就是這樣,怎麼可以忍受呢!你回去之後,可傳話給我弟弟,努力為我做些功德,讓我能夠脫離這些苦難。然而如果不是我自己的東西,即使做了功德,也終究得不到。我以前用做官得到的薪俸購置了一個莊園,現在賣了它來抄寫佛經修造佛像,我就可以得到。恐怕弟弟們認為你神志不清,不相信你的話,你拿著我的玉簪回去,給他們看。”於是拔了頭上的簪子給鄧成。黃麟面前有一個大水坑,叫鄧成閉上眼睛,把他推進坑裡,於是就復活了。他的父母很有錢,可憐自己的兒子能夠重生,數日之內就做了許多功德。鄧成痊癒後,就到黃家去向他家人說黃麟委託的事情,把玉簪還給他們。黃家認識簪子,全家悲痛哭泣,數日後就賣掉了莊園寫經造像。出自《廣異記》。
張 瑤
東陽張瑤病死,數日後又活了。他說被差役領到一個官府,裡邊有個身份高貴的人,從左右侍從來看像個大王。張瑤來到院子中,看見他所殺的眾多生靈都來和他對質。張瑤曾殺過一頭牛,用兩卷布為它祈福。這頭牛也在院子中,角上掛著兩塊布。又曾供養過有病的僧人,這個僧人也來了,對主管官員說:“張瑤唸誦《金剛經》已滿三千遍,功德很深;又抄寫《法華經》一部,
福多罪少,故未合死。”所司命秤之,畜生盡起,而瑤猶在地上。所司取司命簿勘之,一紫衣引黃衫吏抱黃簿至,雲:“張瑤名已掩了,合死。”視簿,有紙帖掩其名。又命取太山簿。頃之,亦紫衣吏人引黃衫吏持簿至,雲:“張瑤掩了,合死。”又命取閣內簿檢,使者雲:“名始掩半,未合死。”王問瑤:“汝名兩處全掩,一處掩半。六分之內,五分合死,故不合復生。以功德故,放汝歸閻浮地,勿復殺生。”命瑤入地獄,遍見受罪,火坑鑊湯,無不見有。僧曰:“汝勿復為罪。”遂即以印印其股,曰:“將此為信。”既活,印甚分明,至今未滅。出《廣異記》。
福多罪少,所以不應該死。”主管官員命人權衡一下張瑤的罪與福,畜牲們都站了起來,而張瑤還跪在地上。主管官員叫人拿來司命簿檢查,一個穿紫色衣服的人領著一個穿著黃衫、抱著黃色簿冊的差役來到,說:“張瑤的名字已經被蓋上了,該死。”再看司命簿,有紙帖蓋上了他的名字。又叫拿太山簿。很快,也是紫衣人領著黃衫差役拿著簿子來到,說:“張瑤的名字蓋上了,該死。”又叫拿閣內簿檢查,使者說:“名字才蓋上一半,不該死。”王問張瑤:“你的名字兩處全蓋上了,一處蓋上一半。六分之中,五分該死,所以不應該再生。因為你有功德的緣故,放你回到人間世界,不要再殺害生靈。”叫張瑤去地獄,挨個看看那些受罪的人,火坑油鍋等各種酷刑無一不有。僧人說:“你不要再犯罪了。”於是就用印印在他的大腿上,說:“用這個作為記號。”復活以後,印的地方仍然很清楚,至今還在。出自《廣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