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二百八十八 妖妄一
蔡 誕 須曼卿 馬太守 鄴城人 紇幹狐尾
李 恆 惠 範 史崇玄 嶺南淫祀 賀玄景
瀛州婦人 薛懷義 胡僧寶嚴 胡超僧 調貓兒鸚鵡
駱賓王 馮七姨 姜撫先生
蔡 誕
蔡誕好道,廢家業,晝夜誦《黃庭》《太清》《中經》《觀天》《節解》之屬,謂道盡於此矣。其家患之,己亦慚悔。忽棄家,言:“我仙道成矣。”因走入深山,賣薪以易衣。三年,不堪苦而還家。黑瘦骨立,欺家雲:“吾但為地仙,位卑,為老君牧數十龍。有一斑龍五色,老君嘗與吾。後與仙人博戲,輸此龍。為此見謫,送吾付崑崙下芸鋤芝草三四頃。皆生細石中,多莽穢,甚苦。當十年乃得原。會偓佺、子喬來案行,吾首訴之,併為吾作力,得免也。”出《抱朴子》。
蔡 誕
蔡誕喜好道術,連家業都廢棄了,夜以繼日地研讀《黃庭》《太清》《中經》《觀天》《節解》等著作,以為道全都在這裡。他的家人很憂慮,他自己也覺得慚愧和懊悔。一天,他忽然離開了家,並說道:“我的成仙之道修煉成了。”於是,他走進深山,平時用賣柴的錢買衣服穿。三年後,因為無法忍受勞苦便回到家中。他瘦骨嶙峋,臉色發黑,還欺騙家人說:“我只是做了個地仙,地位卑微,為太上老君管理幾十條龍。其中有一條五色斑龍,老君曾送給了我。後來我與仙人們賭博玩,又把它輸掉了。因此,我便受到了貶謫,被流放到崑崙山下給三四頃地的靈芝鋤草。這些靈芝都生長在細碎的石頭裡,雜草又多,很苦。按規定得十年之後才能回來。一天,正趕上偓佺、子喬等大仙來此巡察,我向他們訴說了自己的情況,他們一起幫我想辦法,我才免遭那麼大的苦難。”出自《抱朴子》。
須曼卿
蒲阪有須曼卿者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來迎我,乘龍昇天。龍行甚疾,頭昂尾低,令人在上危怖。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幾,晃晃昱昱,真貴處也。仙人以流霞一杯飲我,輒不飢渴。忽然思家,天帝前謁拜失儀,見斥來還。令更自修責,乃可更往。昔淮南王劉安,昇天見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稱寡人,遂見謫,守天廁三年。吾何人哉?”河東因號曼卿為斥仙人。出《抱朴子》。
馬太守
興古太守馬氏在官,有親故人投之,求恤焉。馬乃令此人出住外,詐雲:“是神人道士,治病無不手下立愈。”又令辯士遊行,為之虛聲,雲:“能令盲者明,躄者即行。”於是四方雲集,赴之如市,而錢帛固已山積矣。又敕諸來治病者:“雖不便愈,其當告人已愈也,如此則必愈也;若告人言未愈者,則後終不愈也。道法正爾,不可不承信。”於是後人問前來者,輒告之雲已愈,無敢言未愈者也。旬月之間,乃致鉅富焉。出《抱朴子》。
鄴城人
北齊後主武平中,和士開諷百官奏胡太后臨朝。所在皆言有狐魅,截人頭髮。鄴城北兩三坊無人居住,空牆。時有某家婢子,年十六七,獨行。荷一大黃襆,襆內有錦被。忽逢一嫗,年可五十餘,面作白妝,漫糊可畏,以皁巾
須曼卿
蒲阪有個叫須曼卿的人說:“我在深山裡精心修道三年,後來有個神仙來接我,乘龍升上了天。那龍飛得極快,昂著頭低著尾巴,使坐在上面的人十分害怕。到天上後,先進了紫府,那裡的金床玉幾,閃閃發光,真是個富貴的地方。神仙取一杯流霞給我喝,便再也不覺得飢渴。後來忽然想家了,去拜見天帝時又禮儀不周,便被天帝斥責一頓趕了回來。叫我重新修煉,才可以回去。當年淮南王劉安昇天去見上帝,盤腿大坐地說著大話,還自稱寡人,隨即遭到貶謫,在天宮的廁所看守了三年。與他相比我算什麼呀?”因此河東一帶稱須曼卿為斥仙人。出自《抱朴子》。
馬太守
興古太守馬某在任時,有個親戚來投奔他,乞求體恤幫助。馬太守就讓他住到外邊去,並假稱:“此人是神仙道士,治病無不手到病除。”他又找了幾個能言善辯的人四處遊說,為他虛張聲勢,說:“他能使瞎子復明,使瘸子立即能走。”於是,四面八方的人們都聚集而來,像趕集似的,因此錢物自然就堆積如山了。他還告訴各位前來的病人說:“你的病雖然沒有好,但當著別人的面要說好了,這樣你的病一定會好起來;如果你告訴別人說沒有好,那最終也不會好的。道法就是這樣,你不可不信服。”於是後來的病人問先來的病人怎麼樣,都說病已經好了,沒有敢說沒治好的。一個月之間,他就變成了一個大富翁。出自《抱朴子》。
鄴城人
北齊後主武平年間,和士開諷勸百官,奏請胡太后臨朝聽政。當時到處都在說有狐狸精,截取行人的頭髮。在鄴城北面有兩三條街巷無人居住,只剩下一座座空房子。當時某家有個婢女,十六七歲,獨自在這裡行走。她揹著一個大黃包袱,包袱裡有錦鍛做的被子。忽然她與一個老太太相遇,這老太太年紀五十多歲,臉上化著居喪的白妝,模糊一片挺嚇人,還用黑布巾
抹頭。四顧無人,便走逐婢子,脫卻皁巾,頭髮盡作屈髻十餘道, 束之,手持一剃刀,雲:“我是狐魅,汝急舍襆反走!”此嫗得襆,趨走入東坊。婢子行啼,逢同州人乘馬來,借問何為。雲:“狐奪我被襆,始入東坊。”人馳馬往,執得之,蓋是人也。數百人看之,莫不競笑。天下有如此造妖事,經略財貨。毆擊垂死,行路勸放之。出《廣古今五行記》。
紇幹狐尾
幷州有人姓紇幹,好劇。承間在外有狐魅,遂得一狐尾,綴著衣後。至妻旁,側坐露之。其妻私心疑是狐魅,遂密持斧,欲斫之。其人叩頭雲:“我不是魅!”妻不信,走遂至鄰家,鄰家又以刀杖逐之。其人惶懼告言:“我戲劇,不意專欲殺我。”此亦妖由人興矣!出《廣古今五行記》。
李 恆
陳留男子李恆家事巫祝。邑中之人,往往吉凶為驗。陳留縣尉陳增妻張氏,召李恆。恆索於大盆中置水,以白紙一張,沉於水中,使增妻視之。增妻正見紙上有一婦人,被鬼把頭髻拽,又一鬼,後把棒驅之。增妻惶懼涕泗,取錢十千,並沿身衣服與恆,令作法禳之。增至,其妻具其事告增。增明召恆,還以大盆盛水,沉一張紙,使恆觀之。正見紙上有十鬼拽頭,把棒驅之,題名雲“此李恆也”。
扎著頭髮。她瞅瞅四下無人,便向婢女追來,摘掉黑布巾,可以看見她的頭髮盤了十幾道髻,都用線扎著,手中拿著一把剃頭刀,對婢女說:“我是狐狸精,你趕快放下包袱回去!”這老太太得到包袱後,轉身鑽進了東邊的衚衕。婢女邊走邊哭,正趕上有個同鄉人騎馬過來,就問她這是怎麼回事。她說:“狐狸精把我的包袱奪走,鑽進了東邊的衚衕。”那人打馬追趕,將她抓住,原來是個人扮的。數百人前來圍觀,沒有不大笑的。想不到天下有這樣裝妖弄鬼的事情,來謀取他人的財物。那老太太被打個半死,後來經過路人勸說才把她放了。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紇幹狐尾
幷州有個人複姓紇幹,喜歡開玩笑。當時外面正鬧狐狸精,他得到一條狐狸尾巴,就拴在了衣服後面。來到妻子身旁,他側身而坐,故意將狐狸尾巴露在外邊。妻子見了,心裡懷疑他是狐狸精,於是便悄悄操起斧頭,想要砍他。他連忙磕頭說:“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他就跑到鄰居家,鄰居們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驚慌害怕,哀告道:“我這是惡作劇,不料你們竟然一心要殺死我。”看來,這狐妖一說也是由人的作用才興盛起來的啊!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李 恆
陳留縣有個男子叫李恆,以行巫術為職業。縣城裡的人,常常找他驗個吉凶禍福。陳留縣尉陳增的妻子張氏,將李恆請入府中。李恆向她要一個大盆,裝上水,然後把一張白紙沉入水中,喊她過來看。張氏只見紙上有一個女人,被鬼拽著頭髮,後面還有個鬼拎著棒子驅趕她。張氏嚇得哭了起來,掏出十貫錢,又送了套隨身的衣服給他,求他做法祈禱。陳增回來後,妻子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第二天,陳增又把李恆喚到府中,還用那大盆裝水,將一張紙沉進去,讓李恆過來看。只見紙上有十個鬼拽住一個人的腦袋,用棒子驅趕,上面還寫著“這個人是李恆”。
慚惶走,遂卻還昨得錢十千及衣服物,便潛竄出境。眾異而問,增曰:“但以白礬畫紙上,沉水中,與水同色而白礬幹。”驗之亦然。出《辨疑志》。
惠 範
周有婆羅門僧惠範,奸矯狐魅,挾邪作蠱,趑趄鼠黠,左道弄權。則天以為聖僧,賞賚甚重。太平以為梵王,接納彌優,生其羽翼,長其光價。孝和臨朝,常乘官馬,往還宮掖。太上登極,從以給使,出入禁門。每入,即賜綾羅金銀器物。氣岸甚高,風神傲誕,內府珍寶,積在僧家。矯說妖祥,妄陳禍福。神武斬之,京師稱快也。出《朝野僉載》。
史崇玄
唐道士史崇玄,懷州河內縣縫靴人也,後度為道士。矯假人也,附太平,為太清觀主。金仙、玉真出俗,立為尊師。每入內奏請,賞賜甚厚,無物不賜。授鴻臚卿,衣紫羅裙帔,握象笏,佩魚符。出入禁闈,公私避路。神武斬之,京師中士女相賀。出《朝野僉載》。
嶺南淫祀
嶺南風俗,家有人病,先殺雞鵝等以祀之,將為修福;若不差,即刺殺豬狗以祈之;不差,即次殺太牢以禱之;更不差,即是命也,不復更祈。死則打鼓鳴鐘於堂,比至葬訖。
李恆又是羞愧又是害怕地跑掉了,又當即把昨天得到的十貫錢和衣物還了回去,便偷偷地逃出縣境。人們驚異不解,前來詢問,陳增說:“只要用白礬在紙上畫好,沉入水中,漸漸紙同水色,白礬就顯出來了。”大家一驗證,果然如此。出自《辨疑志》。
惠 範
武周時有個婆羅門僧人叫惠範,奸詐諂媚,靠邪術蠱惑人心,像老鼠一樣陰險狡猾,又喜歡玩弄權術搞旁門左道。武則天把他當成聖僧,賞賜厚重。太平公主把他當成梵王,對他更加熱情接待,使他培植起自己的黨羽,身價日增。孝和皇帝主政時,惠範常常騎著官馬,往返於宮中嬪妃所居之處。太上皇登基,他又隨侍左右,出入宮禁。每次入宮,都能得到金銀器物和綾羅綢緞等賞賜。於是,他更加氣焰高漲,傲慢無禮,府庫中的珍寶,都集中到了他手中。他隨意為他人占卜吉凶,亂言禍福。神武皇帝把他殺了,京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出自《朝野僉載》。
史崇玄
唐代有個道士叫史崇玄,他本是懷州河內縣一個縫製靴子的人,後來出家當了道士。他為人矯詐不實,依附於太平公主,成為太清觀主。金仙、玉真兩位公主出家,立他為尊師。每當他進入皇宮稟奏請安時,都能夠得到十分豐厚的賞賜,沒有什麼東西不能賜給他。他被授予鴻臚卿一職,身穿羅裙紫衣,手持象牙笏板,佩戴著魚符。每當他出入宮禁,官民都為他讓路。神武皇帝將他斬殺,京城裡的男男女女都奔走慶賀。出自《朝野僉載》。
嶺南淫祀
嶺南有個風俗,家裡有人生病了,先殺雞、鵝等進行祭祀,來為病人祈福;如果病情不見好轉,就殺狗、豬進行祭祀;還不見好轉,就再殺牛、羊、豬進行祭祀;如果仍然不見好轉,那就是命了,便不再祭祀。人死後,就在堂前打鼓鳴鐘,一直等到埋葬完畢。
初死,但走大叫而哭。出《朝野僉載》。
賀玄景
唐景雲中,有長髮賀玄景,自稱五戒賢者。同為妖者十餘人,陸渾山中結草舍,幻惑愚人子女,傾家產事之。紿雲:“至心求者,必得成佛。”玄景為金薄袈裟,獨坐暗室。令愚者竊視,雲佛放光,眾皆懾伏。緣於懸崖下燒火,遣數人於半崖間,披紅碧紗為仙衣,隨風習颺。令眾觀之,誑曰:“此仙也。”各令著仙衣,以飛就之,即得成道。剋日設齋,飲中置莨菪子,與眾餐之。女子好發者截取,為剃頭,串仙衣,臨崖下視,眼花恍惚。推崖底,一時燒殺,沒取資財。事敗,官司來檢,灰中得焦拳屍骸數百餘人。敕決殺玄景,縣官左降。出《朝野僉載》。
瀛州婦人
唐景龍中,瀛州進一婦人,身上隱起浮圖塔廟諸佛形像。按察使進之,授五品,其女婦留內道場。逆韋死後,不知去處。出《朝野僉載》。
薛懷義
周證聖元年,薛師名懷義,造功德堂一千尺於明堂北。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數十人並坐,夾紵以漆之。正月十五,起無遮大會於朝堂。掘地五丈深,以亂彩為宮殿臺閣,屈竹為胎,張施為楨蓋。
剛死的時候,只是一邊走一邊哭喊而已。出自《朝野僉載》。
賀玄景
唐景雲年間,有個留著長髮的人叫賀玄景,自稱五戒賢者。跟他一起作妖弄怪的還有十多個人,在陸渾山中搭起草房,迷惑那些愚昧之人的子女,讓他們傾家蕩產地侍奉他。他哄騙人們說:“誠心來求我的人,必定成佛。”賀玄景穿上金箔袈裟,獨自坐在暗室裡。讓愚昧的人們窺視,說這是佛在放光,眾人都畏懼屈服了。他們在懸崖下面點上火,再派一些人來到懸崖半腰,披上紅綠紗衣作為仙衣,隨風飄揚。賀玄景讓眾人來看,騙他們說:“這就是神仙。”他讓那些人都穿上仙衣,向懸崖飛去,就可以得道成仙了。約定好日子設齋,酒中放進莨菪子,給眾人喝。頭髮長得好的女人都把頭髮剪了,為她們剃度,讓她們披著仙衣,臨懸崖往下看,一個個頭暈眼花,神志恍惚。這時,賀玄景一夥將她們推到崖底,一時間都燒死了,所有的財物被這夥人竊取。後來事情敗露,官府派人來偵查,從灰燼中發現燒焦的屍骸數百具。皇帝下令將賀玄景斬首,縣官也被降職。出自《朝野僉載》。
瀛州婦人
唐景龍年間,瀛州進獻了一個女人,身上隱隱可以看到佛塔、寺廟及諸佛的形象。按察使把她獻給皇上,皇上授他五品官,並將那女人留在宮內做道場。韋皇后被殺死,這女人便不知去向了。出自《朝野僉載》。
薛懷義
武周證聖元年,法師薛懷義在明堂北面建造千尺高的功德堂。裡面的大佛像有九百尺高,鼻子像能載千斛糧食的大船,小指中能夠並肩坐下幾十個人,用夾紵脫空的方法塑成。正月十五日,要在朝堂舉行無遮大會。會前,薛懷義派人掘地五丈深,用彩色絲綢裝飾成宮殿臺閣,彎竹子做成胎架,作為支柱和頂蓋。
又為大像金剛,並坑中引上,詐稱從地湧出。又刺牛血,畫作大像頭,頭高二百尺,誑言薛師膝上血作之。觀者填城溢郭,士女雲會。內載錢拋之,更相蹈藉,老少死者非一。至十六日,張像於天津橋南,設齋。二更,功德堂火起,延及明堂,飛焰沖天,洛城光如晝日。其堂作仍未半,已高七十餘尺。又延燒金銀庫,鐵汁流液,平地尺餘。人不知錯入者,便即焦爛。其堂煨燼,尺木無遺。至曉,乃更設會,暴風欻起,裂血像為數百段。浮休子曰:“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百官傾庫物以贖之。其夜欻電霹靂,風雨暝晦。寺浮圖佛殿,一時蕩盡。非理之事,豈如來本意哉?”出《朝野僉載》。
胡僧寶嚴
唐景雲中,西京霖雨六十餘日。有一胡僧,名寶嚴,自雲有術法,能止雨,設壇場,讀經咒。其時禁屠宰,寶嚴用羊二十口,馬兩匹以祭。祈請經五十餘日,其雨更盛。於是斬逐胡僧,其雨遂止。出《朝野僉載》。
胡超僧
周聖歷年中,洪州有胡超僧,出家學道,隱白鶴山,微有法術,自雲數百歲。則天使合長生藥,所費鉅萬,三年乃成。自進藥於三陽宮。則天服之,以為神妙,望與彭祖同壽,改元為久視元年。放超還山,賞賜甚厚。服藥之後二年而則天崩。出《朝野僉載》。
又造了一個金剛的大佛像,把它從坑中拽上來,騙人說它是從地裡冒出來的。接著又用刺出來的牛血,畫成大佛的頭,頭高二百尺,騙人說這是用薛懷義膝上的血畫的。觀看的人們擠滿了城郭,男女雲集。宮裡的人用車載著銅錢向觀眾拋灑,觀眾互相擁擠踩踏,老人和孩子被踩死的不止一個。到十六日,把那大佛像掛在天津橋南,設齋祝禱。二更天,功德堂起火了,蔓延到明堂,火焰沖天,照得整個洛陽城如同白晝。功德堂剛建了沒有一半,已經七十多尺高了。火勢又蔓延到金銀庫,那些金銀都化成水在流淌,平地都有一尺來深。有的人誤入其中,立刻就燒焦了。功德堂化成了灰燼,一塊木頭也沒剩下。天亮之後,重新設齋會,忽然來了一陣狂風,把那用牛血繪製的大佛像撕成了好幾百塊。浮休子說:“梁武帝出家同泰寺,文武百官傾盡府庫把他贖了回來。那天夜裡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天昏地暗。同泰寺的佛塔佛殿,頃刻之間化為烏有。這種不合情理的事,難道說都是如來佛的本意嗎?”出自《朝野僉載》。
胡僧寶嚴
唐景雲年間,長安一連下了六十多天雨。有一個叫寶嚴的胡僧自稱有法術,能夠使雨止住,於是便設祭壇,讀經文唸咒語。當時禁止屠宰,寶嚴卻用二十隻羊、兩匹馬來祭祀。他祈禱了五十多天,雨反而下得更大了。於是便將他斬了,雨隨之而停。出自《朝野僉載》。
胡超僧
武周聖歷年間,洪州有個叫胡超的僧人,他出家學道,隱居在白鶴山,會些法術,自稱已活了幾百歲。武則天讓他做長生不老藥,耗資鉅萬,三年才做成。他親自到三陽宮將藥奉上。武則天將藥服下,以為藥力非凡,希望能活到彭祖那麼大,便改年號為久視元年。她把胡超放回山中,並給予優厚的賞賜。然而,在服藥之後兩年,武則天便駕崩了。出自《朝野僉載》。
調貓兒鸚鵡
則天時,調貓兒鸚鵡同器食,命御史彭先覺監,遍示百官及天下考使。傳看未遍,貓兒飢,遂咬殺鸚鵡以餐之。則天甚愧。武者國姓,殆不祥之徵也。出《朝野僉載》。
駱賓王
唐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欲反,令駱賓王畫計,取裴炎同起事。賓王足踏壁,靜思食頃,乃為謠曰:“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教炎莊上小兒誦之,並都下童子皆唱。炎乃訪學者令解之。召賓王至,數啖以寶物錦綺,皆不言。又賂以音樂妓女駿馬,亦不語。乃將古忠臣烈士圖共觀之。見司馬宣王,賓王欻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說自古大臣執政,多移社稷。炎大喜。賓王曰:“但不知謠讖何如耳。”炎以謠言“片片火緋衣”之事白。賓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與敬業等合謀。揚州兵起,炎從內應,書與敬業等,書唯有“青鵝”字。人有告者,朝臣莫之能解。則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鵝(鵝)’字者,我自與也。”遂誅炎,敬業等尋敗。出《朝野僉載》。
馮七姨
唐逆韋之妹,馮太和之妻,號七姨。信邪見,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去魅,作伏熊枕以為宜男。太和死,
調貓兒鸚鵡
武則天時,訓練貓和鸚鵡同吃一個容器裡的食,並命御史彭先覺監督,讓文武百官及各地進京的使者都看一看。還沒有傳看完,貓餓了,便咬死鸚鵡飽餐了一頓。武則天十分難為情。武(鵡)是國姓,這恐怕是不祥之兆。出自《朝野僉載》。
駱賓王
唐代裴炎做中書令,當時徐敬業想謀反,讓駱賓王出謀劃策,與裴炎共同起事。駱賓王把腳踏在牆上,靜靜地考慮了一頓飯的工夫,便編了幾句童謠說:“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然後,他便去教裴炎府上的孩子背誦這童謠,並且讓京城裡的孩子們也跟著唱。裴炎去拜訪有學問的人,請他們把這首童謠解釋一下。他把駱賓王請來,屢次送給他珠寶錦緞,可他卻一言不發。裴炎又送來歌妓舞女和駿馬,可駱賓王仍然不說話。裴炎於是將古代忠臣烈士的圖像拿出來,請駱賓王共同欣賞。當看到司馬宣王時,駱賓王忽然站起身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大丈夫啊!”於是便說自古以來大臣執政,有不少都改朝換代了。裴炎非常高興。駱賓王問道:“只是不知這童謠的意思。”裴炎就把“兩片火是‘炎’字,緋衣是‘裴’字”的解釋告訴了駱賓王。駱賓王隨即走下來,面朝北拜道:“這才真是有大志的人啊!”於是他與徐敬業等人合謀造反。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裴炎做內應,他給徐敬業等人寫了一封信,信上只有“青鵝”二字。有人告到朝廷,但朝臣沒有一個能解開的。武則天說:“這個‘青’字,就是十二月;‘鵝(鵝)’字,就是我親自參加(我自與)。”於是就把裴炎殺了,徐敬業等人不久也失敗了。出自《朝野僉載》。
馮七姨
唐代韋皇后的妹妹,做了馮太和的妻子,號稱七姨。她對歪道邪術十分相信,睡覺時用豹頭枕頭來辟邪,用白澤枕頭來除鬼氣,又做伏熊枕頭,認為可以使自己生男孩。她丈夫太和死了,
嗣虢王娶之。韋之敗也,虢王砟七姨頭送朝堂,即知辟邪之枕無效矣。出《朝野僉載》。
姜撫先生
唐姜撫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嘗著道士衣冠,自雲年已數百歲。持符,兼有長年之藥,度世之術,時人謂之姜撫先生。玄宗皇帝高拱穆清,棲神物表,常有昇仙之言。姜撫供奉,別承恩澤。於諸州採藥及修功德,州縣牧宰,趨望風塵。學道者乞容立於門庭,不能得也。有荊巖者,於太學四十年不第,退居嵩少,自稱山人。頗通南北史,知近代人物。嘗謁撫,撫簡踞不為之動。荊巖因進而問曰:“先生年幾何?”撫曰:“公非信士,何暇問年幾?”巖曰:“先生既不能言甲子,先生何朝人也?”撫曰:“樑朝人也。”巖曰:“樑朝絕近,先生亦非長年之人。不審先生樑朝出仕,為復隱居?”撫曰:“吾為西梁州節度。”巖叱之曰:“何得誑妄!上欺天子,下惑世人。樑朝在江南,何處得西梁州?只有四平、四安、四鎮、四徵將軍,何處得節度使?”撫慚恨,數日而卒。出《辯疑志》。
虢王又娶了她。韋皇后的勢力覆滅,虢王砍下七姨的腦袋送給朝廷,由此便知道那辟邪的枕頭是無效的。出自《朝野僉載》。
姜撫先生
唐代的姜撫先生,不知道是哪裡人。常常穿戴道士的衣帽,自稱已經好幾百歲了。他手裡拿著符,還有長生不老之藥,度世成仙之術,當時的人們叫他姜撫先生。唐玄宗崇尚道教,垂拱無為,凝神物外,常說想要成仙。姜撫先生到宮中去侍奉皇帝,受到特別的恩寵。他到各州採藥及做功德,各州縣的官員都前去一睹他的風采。來向他學道的人想要見他一面,在門口站著都沒有地方。有個叫荊巖的人,在太學唸了四十年,卻未能及第,便隱退到嵩山,自稱山人。他頗為精通南北朝的歷史,對近代人物也瞭如指掌。曾經有一次,荊巖去拜見姜撫,姜撫傲慢無禮,沒有理睬荊巖。荊巖於是進前問道:“先生今年多大年紀?”姜撫說:“你又不信奉本教,何必來問我的年紀?”荊巖說:“先生既然不能說出自己的年紀,那麼先生是什麼朝代的人?”姜撫說:“樑朝的人。”荊巖說:“樑朝離現在很近,先生看樣子也並不很老。不知先生在樑朝做官,還是隱居?”姜撫說:“我原來是西梁州節度使。”荊巖怒斥道:“你怎麼能騙人呢!你上欺天子,下迷惑世人。樑朝在江南,哪裡有西梁州?樑朝只設有四平、四安、四鎮、四徵將軍,什麼地方設過節度使?”姜撫又慚愧又悔恨,幾天之後就死了。出自《辯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