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二百八十七 幻術四
侯 元 功德山 襄陽老叟 青城道士 蜀都婦人
侯 元
侯元者,上黨郡銅鞮縣山村之樵夫也。家道貧窶,唯以鬻薪為事。唐乾符己亥歲,於縣西北山中伐薪。回憩谷口,傍有巨石,嶷然若廈屋。元對之太息,恨己之勞也。聲未絕,石砉然豁開若洞。中有一叟,羽服烏帽,髯發如霜,曳杖而出。元驚愕,遽起前拜。叟曰:“我神君也,汝何多嘆?自可於吾法中取富,但隨吾來。”叟復入洞中,元從之。行數十步,廓然清朗。田疇砥平,時多異花芳草。數裡,過橫溪,碧湍流苔,鴛鷁溯洄。其上長樑夭矯,如晴虹焉。過溪北,左右皆喬松修篁,高門渥丹,臺榭重複。引元之別院,坐小亭上,簷楹階砌,皆奇寶煥然。及進食行觴,複目所未睹也。食畢叟退。
侯 元
侯元是上黨郡銅鞮縣山村裡的一個樵夫。他家境十分貧寒,只能靠賣柴過日子。唐乾符己亥年,他在縣城西北面的山裡砍柴。回到谷口休息的時候,見旁邊有一塊巨石,巍然屹立,像高樓一樣。侯元便對著巨石嘆息,抱怨自己的勞苦。話音未落,那巨石轟然打開,閃出一個洞來。洞內有個老頭兒,穿著用鳥羽製成的衣服,戴著黑帽子,頭髮鬍子全白了,拄著柺杖走了出來。侯元吃了一驚,急忙起身上前參拜。老頭兒說:“我是神君,你為什麼總是嘆息呢?從今往後,你可以從我的法術中求得富貴,只管隨我來。”老頭兒說完又進入洞中,侯元也跟了進去。走了幾十步,前方空曠明亮起來。平展展的田野上,種的多是奇花異草。走了幾裡地,越過一條小溪,溪流湍急,衝擊著碧綠色的苔蘚,有一對對鴛鴦和鷁鳥在逆流向上游動。溪上的橋樑屈曲而有氣勢,宛若晴天后的彩虹。到了溪的北面,只見左右全是高大的松樹和修長的竹子,還有潤澤光豔的紅漆大門,重疊往復的亭臺樓閣。神君領侯元來到另一個院子裡,坐在小亭子上,飛簷畫棟,階石精巧,都光彩綺麗。等到吃飯喝酒時,那些菜餚也盡是他沒有見到過的。吃完飯老頭兒便告退了。
少頃,二童揖元詣便室,具湯沐,進新衣一襲。冠帶竟,復導至亭上。叟出,命僕設淨席於地,令元跪席上。叟授以祕訣數萬言,皆變化隱顯之術。元素蠢戇,至是一聽不忘。叟誡曰:“汝雖有少福,合於至法進身,然面有敗氣未除,亦宜謹密自固,若圖謀不軌,禍必喪生!且歸存思。如欲謁吾,但至心扣石,當有應門者。”元因拜謝而出,仍令一童送之。即出洞穴,遂泯然如故,視其樵蘇已失。
至家,其父母兄弟驚喜曰:“去一旬,謂已碎於虎狼之吻!”元在洞中,如一日耳。又訝其服裝華潔,神氣激揚。元知不可隱,乃謂其家人言之。遂入靜室中,習熟其術。期月而術成,能變化百物,役召鬼魅,草木土石,皆可為步騎甲兵。於是悉收鄉里少年勇悍者為將卒,出入陳旌旗幢蓋,鳴鼓吹,儀比列國焉。自稱曰“賢聖”,官有三老、左右弼、左右將軍等號。每朔望,必盛飾往謁神君。神必戒以無稱兵,若固欲舉事,宜待天應。
至庚子歲,聚兵數千人。縣邑恐其變,乃列上。上黨帥高公尋命都將以旅討之。元馳謁神君請命。神君曰:“既言之矣,但當偃旗臥鼓以應之。彼見兵威若是,必不敢肉薄而攻我。志之,慎勿輕接戰。”元雖唯諾,心計以為我奇術制之有餘,且小者不能抗,後其大者若之何?復示眾
不一會兒,兩個童子向侯元作了個揖,請他去另一間屋子裡沐浴,換了一身新衣服。帽子腰帶穿戴完畢,兩個童子又把他帶回小亭子。那老頭兒走出來,讓僕人把一張乾淨席子鋪在地上,令侯元跪到席上去。老頭兒教給侯元幾萬字的祕訣,全是變化隱身之術。侯元向來又蠢又憨,但是這些口訣他一聽就記住了。老頭兒告誡他道:“雖然說你有些福份,可以用法術讓自己有些出息,但你臉上的晦氣尚未除盡,應該謹慎小心,好自為之,倘若你圖謀不軌,必遭殺身之禍!回去之後要用心思考。如果你還想見我,只要誠心誠意地對著這塊巨石敲幾下,就會有人來開門的。”侯元拜謝老頭兒出來,老頭兒又派一個小童送他。出洞之後,一切還是原來的樣子,再看看他的柴草,已經找不到了。
回到家中,他父母兄弟都驚喜地說:“你已經走了十天了,還以為你被虎狼吃掉了呢!”侯元在石洞裡,好像才過了一天。對於他整潔華美的服裝和激揚的神態,大家也頗為驚訝。侯元知道瞞不住,便把實情對家人說了。然後,他便進入一個安靜的房間,練習老頭兒傳授的法術。一個月之後,他的法術練成了,能夠變化百物,役使鬼神,就連草木土石等,也能使之變成千軍萬馬。於是,他把村子裡勇猛強悍的小夥子都招為兵將,走動時舉著旗幟儀仗,吹吹打打,那陣勢趕上列國諸侯了。侯元自稱“賢聖”,並設了三老、左右弼、左右將軍等官職。每當初一和十五,他都要穿上盛裝去拜謁神君。神君每次都告誡他不要舉兵,如果一定要舉事的話,那也要等到上天迴應才行。
到了庚子年,侯元聚集了幾千人馬。縣裡擔心他要造反,便把這件事向上報告了。上黨統帥高公隨即命令軍將帶兵討伐他。侯元急忙謁見神君請他想想辦法。神君說道:“我已經說過了,你現在只能用偃旗息鼓的辦法來對付他們。他們看見我們兵威如此,必定不敢迫進而攻擊我們。記住,你一定要慎重,千萬不要輕易應戰。”侯元雖然答應著,心裡卻以為憑自己的這身道術,制服他們是綽綽有餘的,況且這麼一小股敵人都不敢抵抗,再來大批人馬時又該怎麼辦?這樣又會在部下面前顯得
以不武也。既歸,令其黨戒嚴。
是夜,潞兵去元所據險三十里,見步騎戈甲蔽山澤,甚難之,明方陣以前。元領千餘人直突之,先勝後敗,酒酣被擒。至上黨,縶之府獄,嚴兵圍守。旦視枷穿中,唯燈臺耳,失元所在。夜分已達銅 ,徑詣神君謝罪。君怒曰:“庸奴終違我教!今日雖幸而免,斧鑕亦行將及矣,非吾徒也!”不顧而入。鬱悒趨出。後復謁神君,虔心扣石,石不為開矣。而其術漸歇,猶為其黨所說。
是秋,率徒掠幷州之大谷,而並騎適至,圍之數重。術既不神,遂斬之於陣,其黨與散歸田裡焉。出《三水小牘》。
功德山
唐巢寇將亂中原。汴中有妖僧功德山,遠近桑門皆歸之。至於士庶,無不降附者。能於紙上畫神寇,放入人家,令作禍祟,幻惑居人。通宵繼晝,不能安寢,或致人疾苦。及命功德山贈金作法,則患立除之。又畫紙作甲兵,夜夜與街坊嘶鳴,騰踐城郭,天明即無所見。又多畫其犬,焚祝之,夜則鳴吠,相咬齧於街衢,居人不得安眠。命而贈之,即悄無影響。人既異其術,趨術者愈眾。又滑州亦有一僧,頗善妖術,與功德山無異,公私頗患之。時中書令王鐸鎮滑臺,遂下令曰:“南燕地分有災,宜善禳之。”
不勇武。從神君處回來,他命令其同黨戒嚴備戰。
當天晚上,潞州的兵馬在距離侯元營寨三十里的地方據險下寨,只見漫山遍野全是騎兵步兵,頗難攻打,便等到天亮之後才列陣前進。侯元率領一千多人向官軍突擊,先勝後敗,最終因酒醉被擒住。他被押到上黨,投入監獄,由重兵看守。但天亮一看,戴著枷鎖的只是一個燈臺,侯元已不知去向了。半夜時分,侯元又回到銅鞮縣,徑直奔往神君處謝罪。神君大怒道:“你這愚蠢的奴才,到底沒有聽我的話!今天你雖倖免一死,但終究免不了殺身之禍,你不是我的徒弟!”說罷頭也不回地走了。侯元鬱悶地走出山洞。後來他又去拜見神君,可無論他怎麼虔誠地敲巨石,那巨石也不開了。從此,他的道術漸漸失靈了,但還受到同黨的擁護。
當年秋天,他率同黨到幷州的太谷縣劫掠,幷州官府的騎兵趕到,將他們重重包圍。侯元的道術不靈了,被斬於陣前,他的那些同黨們作鳥獸散,都回家種田去了。出自《三水小牘》。
功德山
唐代末年,黃巢準備率兵擾亂中原。汴州有個妖僧叫功德山,遠遠近近的佛教徒都去投奔他。至於普通百姓,也沒有不歸附他的。他能夠在紙上畫神神怪怪的強盜,然後把它們放入百姓家,令其作祟惹禍,迷惑百姓。這迷惑人的法術通宵達旦,讓人無法安睡,常使人患病遭受痛苦。等到有人用錢請功德山去施法,那麼災禍立刻就會消除。功德山還用紙畫披甲的士兵,天天晚上在街道上嚎叫,踐踏城牆,可等到天亮之後什麼都看不見了。他還畫了不少狗,一邊焚燒一邊祈禱,晚上就會聽見狗叫,在大街上互相撕咬,吵得人們不得安睡。當有人贈給他錢財,那些狗便都無聲無影了。他的道術使人們感到驚異,越來越多的人去向他求教。另外,滑州也有一個僧人,很擅長妖術,與功德山沒什麼兩樣,官家和百姓都深以為害。當時,中書令王鐸正鎮守滑州,他下令說:“南燕地區有天災,要好好設壇祛除災禍。”
遂自公衙至於諸軍營,開啟道場,延僧數千人。僧數不足,遂牒汴州,請功德山一行徒眾悉赴之。遂以幡花螺鈸迎至衛。赴道場之夕,分選近上名德,入於公衙,其餘並令散赴諸營禮懺。洎入營,悉鍵門而坑之,方袍而死者數千人。衙中只留功德山已下酋長,訊之,並是巢賊之黨,將欲自二州相應而起,鹹命誅之。出《王氏見聞》。
襄陽老叟
唐並華者,襄陽鼓刀之徒也。嘗因遊春,醉臥漢水濱。有一老叟叱起,謂曰:“觀君之貌,不是徒博耳。我有一斧與君,君但持此造作,必巧妙通神。他日慎勿以女子為累。”華因拜受之。華得此斧後,造飛物即飛,造行物即行。至於上棟下宇,危樓高閣,固不煩餘刃。後因遊安陸間,止一富人王枚家。枚知華機巧,乃請華臨水造一獨柱亭。工畢,枚盡出家人以觀之。枚有一女,已喪夫而還家,容色殊麗,罕有比倫。既見,深慕之,其夜乃逾垣竊入女之室。其女甚驚。華謂女曰:“不從,我必殺汝。”女荏苒同心焉。其後每至夜,竊入女室中。他日枚潛知之,即厚以賂遺遣華。華察其意,謂枚曰:“我寄君之家,受君之惠已多矣,而復厚賂我,我異日無以為答。我有一巧妙之事,當作一物以奉君。”枚曰:“何物也?我無用,必不敢留。”華曰:“我能作木鶴,令飛之。或有急,但乘其鶴,即千里之外也。”
於是從衙門到各個軍營,都開設道場,邀請僧人數千。僧人數量不夠,便向汴州發公文,請功德山及其弟子全部趕來。就這樣,功德山一行以幢幡彩花、法螺、鐃鈸的佛教禮節被迎接到滑州。做道場的那天晚上,選了地位高、有名望的幾個人進了衙門,其餘的都分散到各個軍營唸經拜禱。他們一進軍營,便鎖上大門全被活埋,和尚就死了好幾千人。衙門裡只留下了功德山及其手下的幾個小頭目,經過審訊,才知道他們全是黃巢的同黨,想在汴、滑二州響應黃巢造反,王鐸下令把他們全殺了。出自《王氏見聞》。
襄陽老叟
唐代有個叫並華的人,本是襄陽的一個屠夫。曾在一次春遊時,醉倒在漢水邊上。有一個老頭兒將他喊起來,對他說道:“看你這相貌,不是隻會玩樂的人。我有一把斧子送給你,只要你用它做出東西來,一定是巧妙通神的。不過你要小心,將來不要受女人的累贅。”並華拜謝後接過斧子。他從得到這把斧子之後,造出天上飛的東西就能飛,造出地上跑的東西便能跑。至於修造房屋,危樓高閣,更是輕而易舉了。後來,他到安陸一帶閒遊,住在富人王枚的家裡。王枚知道並華的本事,就請他臨水建造一個獨柱亭。完工之後,王枚喊出全家所有的人來觀看。王枚有一個女兒,已經喪夫,回到了家中,長得十分美麗,很少有人敢與她相比。並華一見面,就深深地喜歡上她了,當天晚上他便翻牆而過,偷偷鑽進王枚女兒的房間。那女子大驚。並華對女子說:“你若不從,我就殺了你。”女子遲疑了一下,便順從了他。後來,每天夜晚,並華都偷偷鑽進她的房間。有一天,王枚在暗中知道了這件事,就用優厚的財物打發他走。並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對王枚說:“我住在你家,受你的恩惠已經夠多的了,而你還要送我這麼多財物,將來我沒什麼報答你的呀。我有一套巧妙的技術,就做一樣東西送給你吧。”王枚說:“什麼東西?我用不著的話,必不敢留。”並華說:“我能做木鶴,並且能讓它飛起來。如果一旦有什麼急事,只要騎上它,便可飛到千里之外。”
枚既嘗聞,因許之。華即出斧斤,以木造成飛鶴一雙,唯未成其目。枚怪問之。華曰:“必須君齋戒,始成之能飛。若不齋戒,必不飛爾。”枚遂齋戒。其夜,華盜其女,俱乘鶴而歸襄陽。至曙,枚失女,求之不獲,因潛行入襄陽,以事告州牧。州牧密令搜求,果擒華。州牧怒,杖殺之,所乘鶴亦不能自飛。出《瀟湘記》。
青城道士
偽蜀青城山道士能幻術,往往入錦城,施其法,有所獲,即潛挈歸洞穴。或聞其行甚穢,官吏中有識者,頗惡之。後於成都誘引富室及勳貴子弟,皆潛而隨之。或於幽僻宅院中,灑掃焚香設榻,張陳帷幌。則獨於室內作法,或召西王母,或巫山神女,或麻姑、鮑姑神仙。皆應召而至,與之杯饌寢處,生人無異。則令學者隙而窺之。歡笑罷,則自簾帷之前躡而去。又忽城中化出金樓,眾皆睹之,惑眾頗甚。其民間少年,膏粱子弟,滿城如狂。少主知其妖,密使人擒之,累月不獲。後有人報雲,已出笮橋門去。因使人逐之,乃以豬狗血齎行。至青城路上三十餘里,及之,遂傾血沃之,不能施其術。及下獄訊之,雲:“年年採民家處子住山中,行黃帝之道。”死於巖穴者不知其數。豪貴之家,頗遭穢淫。所通詞款,指貴達之門甚多。少主不欲彰其惡,潛殺之。出《王氏見聞》。
王枚之前就聽說過這個,便點頭答應了。並華拿出那把神斧,用木頭做了一對飛鶴,只是眼睛尚未完成。王枚覺得奇怪,便問並華。並華說:“你必須齋戒數日,才能做成並讓它們飛。如果不齋戒,決不會飛。”王枚於是齋戒。當天晚上,並華將王枚的女兒偷偷背出來,兩個人乘鶴飛回襄陽。到天亮時,王枚才發現女兒不見了,四處去找也沒有找到,便偷偷地進了襄陽,把這件事告訴了郡守。郡守密令搜尋,果然將並華擒獲。郡守大怒,將並華用杖打死,他所乘的木鶴也不能自己飛起來了。出自《瀟湘記》。
青城道士
偽蜀政權青城山有個道士會幻術,常常去成都施展一番,有了收穫,便悄悄帶回到洞裡。聽說這道士的行為十分汙穢,官吏中有認識他的,對他深惡痛絕。後來,他在成都引誘富豪及高官貴族的子弟,這些人都偷偷跟著他學法術。道士有時讓他們在幽靜的宅院中灑水掃地焚香設榻,支張帷帳和幌子等。而他自己則單獨在室內施法,有時請西王母,有時請巫山神女,有時請麻姑或鮑姑等神仙。這些神仙都能應邀而至,與他同食共飲同床共枕,和一般的凡人沒什麼區別。道士則讓跟自己學法術的人,通過縫隙向室內窺視。歡笑過後,那些神仙便在簾帷之前悄然消逝。忽然,他又在城中變幻出金樓,人們都來圍觀,被他迷惑的人很多。那些民間少年,富家子弟,更是如醉如狂,滿城不得安寧。蜀國少主知道這是青城道士作妖之後,便令人祕密捉拿他,幾個月都一無所獲。後來有人報告說,他已經出笮橋門逃走了。少主便派人去追,並帶著一些豬狗的血。在距青城山還有三十多裡的路上,終於把他追上,當即把豬狗血全澆在他身上,他就不能施展法術了。把他關進監獄審訊,他供認說:“我每年都要擄一些民間處女帶進山裡,以行‘黃帝之道’。”到那裡一勘查,巖洞裡遇難的少女不計其數。富貴之家的女孩子,不少都被他姦汙了。他所交待的罪狀,多與顯達富貴人家有關係。少主不想張揚他的惡行,便將他祕密處決了。出自《王氏見聞》。
蜀都婦人
元和子嘗因暇日,出蜀都東郭門,見二人踞坐江岸,排治舟艦,方怒篙棹者,且呼且叫。忽有婦人衣布襦拜於前,有所乞焉。其人盛怒,且叱之。久而不去,將加毆擊,婦人乃去。傍江岸佇立,四顧久之,以手推腰引步,直視二客船。其船即似有物牽拽,飄然而逝,直抵大岸,應時粉碎,財貨悉皆溺於水。二人大駭,疑婦人所為,欲擒之,已亡去矣。出《野人閒話》。
蜀都婦人
元和年間,有個人曾經在閒暇之日,從成都東城門出來,看見兩個人蹲坐在江邊,修理大船,正向撐篙的人發脾氣,又吼又叫。忽然,有個穿著布衣短襖的女人在他們面前下拜,像在乞求什麼。那兩個人大怒,並且叱責她。那女人好長時間也沒有離開,他們便要動手打,女人這才離去。她在江邊默然佇立,向四周看了好久,然後用手託腰邁步而行,直視那兩個人的船。那船就像被什麼東西牽拽著似的,飄然而動,徑直撞在對岸,立刻被撞得粉碎,財物全落進了水裡。那兩個人大驚失色,懷疑是那女人乾的,想去捉她,可她早已沒影了。出自《野人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