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

符 載  破山劍  揚州貢  鄭雲逵  張 存

百合花  浙右漁人 元 禎  李德裕  甘露僧

令狐綯  裴 嶽  苟 諷  紅 沫  鐵 頭

虔州刺史以上五條原缺  周 邯  真陽觀  陴湖漁者

文 谷

符 載

唐符載文學武藝雙絕,常畜一劍,神光照夜為晝。客遊至淮浙,遇鉅商舟艦,遭蛟作梗,不克前進。擲劍一揮,血灑如雨,舟舸安流而逝。後遇寒食,於人家裹秬粽,粗如桶,食刀不可用,以此劍斷之訖。其劍無光,若頑鐵,無所用矣。古人云:“千鉤之弩,不為鼷鼠發機。”其此劍之謂乎。出《芝田錄》。

破山劍

近世有士人耕地得劍,磨洗詣市。有胡人求買,初還

符 載

唐朝人符載文武雙全。他曾經有一把寶劍,發出的光能將夜間照成白晝一樣。一次,符載出游到淮浙一帶,遇到一隻大商人的貨船遭到水中巨蛟的攔阻,不能繼續航行。他拔出這把寶劍向巨蛟刺去,血水像下雨一樣從巨蛟身上噴灑出來。於是商船安然無恙地駛走了。後來有一年寒食節,符載暫時借宿的這家用秬黍包裹粽子,有桶那麼粗,用菜刀切割不了。符載用他隨身帶著的這把寶劍去割。切完後,寶劍再也不發光了,變成了一塊頑鐵,沒什麼大用了。古人說:“有千鈞之力的箭弩,不能用它去射鼷這樣的小鼠。”說的就是符載的這把寶劍吧。出自《芝田錄》。

破山劍

近年,有個士人在耕地的時候揀到了一把劍。他把劍磨洗之後拿到集市上去賣。有位北方的胡人要買這把劍,最初胡人出

一千,累上至百貫,士人不可。胡隨至其家,愛玩不捨,遂至百萬。已克明日持直取劍。會夜佳月,士人與其妻持劍共視。笑雲:“此亦何堪,至是貴价。”庭中有搗帛石,以劍指之,石即中斷。及明,胡載錢至。取劍視之,嘆曰:“劍光已盡,何得如此?”不復買。士人詰之,胡曰:“此是破山劍,唯可一用。吾欲持之以破寶山,今光芒頓盡,疑有所觸。”士人夫妻悔恨,向胡說其事,胡以十千買之而去。出《廣異記》。

揚州貢

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所鑄也。或言無百鍊者,六七十煉則止。易破難成,往往有鳴者。出《國史補》。

鄭雲逵

唐鄭雲逵少時得一劍,鱗鋏星 ,有時而吼。常莊居,橫膝玩之。忽有一人從庭樹窣然而下,紫衣朱幘,被髮露劍而立。黑氣周身,狀如重霧。鄭素有膽氣,佯若不見。其人因言:“我上界人,知公有異劍,願借一觀。”鄭謂曰:“此凡鐵耳。君居上界,豈藉此乎?”其人求之不已。鄭伺便良久,疾斫之,不中。刜墜黑氣著地,數日方散。出《酉陽雜俎》。

一千文錢,後來漲到一百貫,這個士人還是不賣。買者跟隨賣劍的男人來到他家中,賞玩不捨得放手,最後出到一百萬貫。雙方說定了,第二天這位胡人拿錢來取劍。這天夜晚,月色很好。士人跟他妻子在院中一塊兒觀看這把劍,笑著說:“這把劍有什麼出奇的地方,值那麼高的價錢?”他家庭院中有一塊搗衣石,他隨意用劍向這塊搗衣石一指,搗衣石立時斷為兩截。第二天,買劍的胡人載著錢來到士人家,他拿起寶劍一看,嘆息著說:“劍光已經沒有了,怎麼會這樣呢?”於是不買劍了。士人責問他為什麼不買了,胡人說:“這是把破山劍,只可用一次。我想用這把劍刺破寶山。現在劍的光芒已經消失了,我懷疑你們用它觸指什麼東西了。”士人夫妻倆聽了很後悔,將昨天晚上用劍指斷搗衣石的事情告訴了胡人。胡人最後用十千錢買走了這把劍。出自《廣異記》。

揚州貢

揚州舊日向朝廷進貢的江心鏡,是在五月五日這天,在揚子江上鑄造的。有人說鑄鏡時沒有鑄一百次,也有六七十次。這面鏡子非常容易破損,極難鑄成。鑄成後,它常常自己發出鳴聲。出自《國史補》。

鄭雲逵

唐朝人鄭雲逵小時候得到一柄劍,劍把上布有鱗紋,劍身像星星一樣泛著亮光,時常自己發出鳴叫聲。一次,鄭雲逵在家盤腿坐著把玩這把劍。忽然,從院裡樹上跳下一個人,身穿紫色衣服,戴硃紅色的頭巾,頭髮披散著,手中持劍站在那兒。他周身圍有一團黑氣,像一團濃霧。鄭雲逵素來膽氣過人,假裝沒看見,繼續把玩懷中寶劍。紫衣人說:“我是上界人,得知你有一柄奇異的寶劍,希望能借我看看。”鄭雲逵說:“這是一塊凡鐵而已。你既然住在天上,難道還顧念這麼一塊凡鐵嗎?”紫衣人一再請求鄭雲逵借他看看。鄭雲逵盯視他好長時間,突然揮劍疾砍過去,沒有砍中。只削下來一團黑氣落在地上,幾天後才散去。出自《酉陽雜俎》。

張 存

唐段成式,其友人溫介雲:“大曆中,高郵百姓張存以踏藕為業。嘗於陂中見旱藕稍大如臂,遂盡力掘之,深二丈,大至合抱。以不可窮,乃斷之。中得一劍長二尺,色青無刃,存不之寶。邑人有知者,以十束薪獲焉。其藕無絲。”出《酉陽雜俎》。

百合花

唐元和末,海陵夏侯一庭前生百合花,大如常數倍,異之。因發其下,得臂匣十三重,各匣一鏡。至第七者,光不蝕,照日光環一丈。其餘規銅而已。出《酉陽雜俎》。

浙右漁人

唐李德裕,長慶中,廉問浙右。會有漁人於秦淮垂機網下深處,忽覺力重,異於常時。及斂就水次,卒不獲一鱗,但得古銅鏡可尺餘,光浮於波際。漁人取視之,歷歷盡見五臟六腑,血縈脈動,竦駭氣魄。因腕戰而墜。漁人偶話於旁舍,遂聞之於德裕。盡週歲,萬計窮索水底,終不復得。出《鬆窗錄》。

張 存

唐朝人段成式有個朋友叫溫介,他曾講過這樣一件事:“唐代宗大曆年間,高郵有個叫張存的平民,以踏藕為業。一次,他在池塘中發現一隻旱藕,像胳臂那麼粗。他用盡全力挖掘,掘到兩丈深時,這隻旱藕已經有雙臂合抱那麼粗了。因為挖不到根,張存就用刀將旱藕砍斷。他在藕中得到一柄劍,長二尺,呈青色,沒有劍刃。張存不太看重這把劍。城裡有個人得知這事後,用十捆柴薪將這柄劍買了去。這隻旱藕裡面沒有藕絲。”出自《酉陽雜俎》。

百合花

唐憲宗元和末年,海陵夏侯房前生出一株百合花,比一般的百合花大好幾倍。他覺得奇怪,就挖掘這株花底下,得到一隻十三層的臂匣,每層裡放有一面鏡子。第七層臂匣中放的鏡子光面沒有被腐蝕,對著太陽照映出的光環有一丈。餘下的十二面則是普通銅鏡而已。出自《酉陽雜俎》。

浙右漁人

唐穆宗長慶年間,宰相李德裕去查訪浙右。當時有個漁人,他在秦淮下機網到深水處捕魚。起網時他覺得特別沉,跟往常不一樣。等到將網起到臨近水面時,發現沒有網到一條魚,裡面只有一面古銅鏡。銅鏡有一尺多長,鏡面泛光,照耀水波間。打魚人將它拿在手中照看,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清清楚楚地映現在鏡子裡面;血管跳動、血在血管裡流動,都能看到,讓人感到一種攝人神魄的恐懼。打魚人手腕一抖,鏡子又墜入水中。一次,打魚人偶然在別的地方談到這件事,讓李德裕聽到了。李德裕讓人打撈,用了一年的工夫,想出各種辦法,也沒有打撈到這面古鏡。出自《鬆窗錄》。

元 禎

唐丞相元禎之鎮江夏也,常秋夕登黃鶴樓。遙望其江之湄,有光若殘星焉,遂令親信一人往視之。其人棹小舟,直詣光所,乃釣船中也。詢彼漁者,雲:“適獲一鯉,光則無之。”其人乃攜鯉而來。既登樓,公命庖人剖之。腹中得鏡二,如錢大,而面相合。背則隱起雙龍,雖小而鱗鬣爪角悉具。精巧且澤,常有光耀。公寶之,置臥內巾箱之中。及相國薨,鏡亦亡去。出《三水小牘》。

李德裕

唐太尉衛公李德裕,嘗有老叟詣門。引五六輩舁巨桑木請謁焉,閽者不能拒之。德裕異而出見,叟曰:“此木某家寶之三世矣。某今年耄,感公之仁德,且好奇異,是以獻耳。木中有奇寶,若能者斷之,必有所得。洛邑有匠,計其年齒已老,或身已歿。子孫亦當得其旨。設非洛匠,無能有斷之者。”公如其言,訪於洛下,匠已殂矣。子隨使而至。玩視良久曰:“可徐而斷之。”因解為二琵琶槽,自然有白鴿,羽翼嘴足,鉅細畢備。匠料之微失,厚薄不中,一鴿少其翼。公以形全者進之,自留其一。今猶在民間。水部員外盧延讓,見太尉之孫,道其事。出《錄異記》。

元 禎

唐朝丞相元禎鎮守江夏時,一個秋天的夜晚,他登黃鶴樓觀賞夜景。他遙望長江岸邊有一處亮光像星光,就派手下的一個親信去察看。這位親信划著一隻小船直奔亮光處,發現亮光是從一隻釣魚船上發出來的。問那個釣魚的人,那人說:“剛才釣到一條鯉魚,沒有看到什麼亮光。”這位親信提著這條鯉魚返回。登上黃鶴樓後,元禎讓廚師剖開魚腹,從裡面找到兩隻小鏡。鏡子有銅錢那麼大,鏡面合在一起。鏡的背面隱約凸起兩條龍,雖然小卻鱗鬣爪角都有。兩面小鏡製作得非常精巧而且有光澤,常常發出光來。元禎將它們珍藏起來,放在臥室裡的巾箱中。等元禎死後,這兩面寶鏡也不知去向了。出自《三水小牘》。

李德裕

唐朝李衛公李德裕任太尉時,曾經有一個老翁,讓五六個人抬著一段巨大桑木來到府門前請求謁見,守門人沒法拒絕,就通報進去。李德裕覺得不尋常,出來接見了這位老翁。老翁說:“這段桑木我家已經珍藏三代了。我現在已到耄耋之年,很是敬佩您的仁德,而且聽說太尉也喜好稀奇古怪的東西,因此將它奉送給您。這段桑木中藏有奇寶,如果讓技術高的人打開它,就能得到這奇寶。洛陽城裡有一名匠人,但是算算他的年歲已經老了,或者已經死了。可是他的子孫也應當承繼了他的技藝。如果不是洛陽這家工匠,沒有能打開這段桑木的人。”李德裕按照老翁的話,派人到洛陽去查找,那位老匠人果然已經死了。老匠人的兒子隨使者來到府上。他將桑木反覆地把玩、察看了許久,說:“可以慢慢地截斷它。”後來剔解出兩枚琵琶槽,每枚槽上都有一隻木紋理自然生成的白鴿,羽翼足嘴,不論大小都具備。由於估算小有差誤,做出來的琵琶槽薄厚有些不均勻,其中的一隻白鴿身上少了翅膀。李德裕將鴿身齊全的琵琶槽進獻給皇上,少鴿翅膀的那枚自己留下。這枚琵琶槽現在還在民間。水部員外盧延讓見過李太尉的孫子,他說起這件事。出自《錄異記》。

甘露僧

唐潤州甘露寺僧某者道行孤高,名重江左。李衛公德裕廉問日,常與之遊。及罷任,以方竹杖一枝留贈焉。方竹出大宛國,堅實而正方,節眼須牙,四面對出,實衛公之所寶也。及再鎮浙右,其僧尚在。公問曰:“前所奉竹杖無恙否?”僧對曰:“已規圓而漆之矣。”公嗟惋彌日。出《桂苑叢談》。

令狐綯

唐丞相令狐綯因話奇異之物,自出鐵筒,徑不及寸,長四寸,內取小卷書於日中視之,乃九經並足。其紙即蠟蒲團,其文勻小。首尾相似,其精妙難以言述。又傾其中,復展看輕絹一匹。度之四丈無少,秤之才及半兩,視之似非人世所。按“所”字下脫佚甚多 ,“返報”二字以下似系《虔州刺史》條之下半,中脫《裴嶽》等四條。 返報,太守懼。追叟欲加刑,叟曰:“乞使君不草草,某知書,褚輩只須此筆。乞先見相公書跡,然後創制。”太守示之,叟笑曰:“若如此,不消使君破三十錢者,且更寄五十管。如不稱,甘鼎鑊之罪。”仍乞械繫,俟使回期。太守怒稍解,且述叟事。雲:“睹相公神翰,宜此等筆。”相府得之,試染翰甚佳。復書雲:“筆大可意,宜優賜匠人也。”太守喜,以束帛贈叟而遣之。出《芝田錄》。

甘露僧

唐朝時,潤州甘露寺有一位僧人道行很高,為人孤傲,在江左一帶非常有名望。李衛公李德裕查訪江左期間,經常與他結伴同遊。到卸任返回京城時,李德裕將一根方竹杖留贈這位高僧。這種方竹產自大宛國,堅實而正方,節眼須牙,四面相對著生長,是李衛公的一件珍愛之物。李德裕再來浙右時,這位高僧還健在。李德裕問他:“從前我送給你的那根方竹杖還在不在啦?”僧人回答說:“還在。貧僧已將它弄圓了,並且塗上了一層油漆。”李德裕聽了後感嘆惋惜了一整天。出自《桂苑叢談》。

令狐綯

唐朝丞相令狐綯一次說到世間奇異的東西時,他自己拿出一隻鐵管,直徑不到一寸,長四寸。從中取出一小卷書,對著太陽光觀看,乃是一部完整的《九經》。這部書所用的紙就是蠟蒲團。上面的經文勻小,頭尾相似,它的精妙是語言表達不出來的。令狐綯將小鐵筒又傾倒了幾下,又傾出一件東西,展開看是一匹輕絹。量一下,整四丈,一點也不少;稱一下,只有半兩重。看起來不像是人世間的東西。按“所”字下脫佚很多 ,“返報”二字以下似乎是《虔州刺史條的下半部分,中間脫漏《裴嶽等四條。 返回來報告,太守恐懼,追查老翁,並想給他加罪。老翁說:“希望大人不要隨便給我加罪。我也懂得書法,褚遂良只要這樣的筆。懇求您先讓我看看褚相公的書法真跡,然而我才能製作筆。”太守取出褚遂良的書法真跡給老翁看,老翁看完後笑著說:“就像這樣,不消使君你破費三十錢,我還可以給你五十管筆。如果不稱你的意,我甘受放在鼎鑊中油炸水烹的刑罪。”說完,仍舊懇求為他戴上刑枷,等待使臣回信。太守的怒氣消了些,他寫信給褚遂良講述了老翁的事情,說:“此翁看了相公的寶貴墨跡,認為適於用這樣的筆。”褚遂良得到這種筆後,試著書寫一下,覺得非常好,又寫一封回信說:“這種筆讓我非常滿意,應該優厚地賞賜制筆的匠人。”太守見到回信後非常高興,贈送老翁五匹束帛讓他回去了。出自《芝田錄》。

周 邯

唐周邯自蜀沿流,嘗市得一奴,名曰水精,善於探水,乃崑崙白水之屬也。邯疑瞿塘之深,命水精探之。移時方出,雲:“其下有關,不可越渡,但得金珠而已。”每遇深水潭洞,皆命奴探之,多得寶物。聞汴州八角井多有龍神,時有異手出於井面。欲使水精探之,而猶豫未果。其友邵澤有利劍,常自神之。解劍授奴,遣之入井。邯與澤於外以俟之。悄然經久,忽見水精高躍出井,未及投岸,有大金手拏之復入,劍與奴自此並失。邯悲其水精,澤恨其寶劍,終莫窮其事。他日,有人謂邯曰:“此井乃龍神所處,水府靈司,豈得輒犯,可祭而謝之。”邯乃祭謝而去。出《原化記》。

真陽觀

新浙縣有真陽觀者,即許真君弟子曾真人得道之所。其常住有莊田,頗為邑民侵據。唐僖宗朝,南平王鍾傳據江西八州之地。時觀內因修元齋,忽有一香爐自天而下。其爐高三尺,下有一盤。盤內出蓮花一枝,花有十二葉。葉間隱出一物,即十二屬也。爐頂上有一仙人,戴遠遊之冠,著雲霞之衣,相儀端妙。左手搘頤,右手垂膝,坐一小磐石。石上有花竹流水鬆檜之狀,雕刊奇怪,非人工所及也。其初降時,凡有邑民侵據本觀莊田,即蜚于田所,放大光明。邑民驚懼,即以其田還觀,莫敢逗留。南平王

周 邯

唐朝人周邯從蜀地乘船順長江而下。他曾經在途中買到一個奴僕,名叫水精,擅長潛水,是崑崙白水地方的人。周邯疑惑瞿塘峽有多深,命令水精去探測。過了一個時辰水精才浮出水面,說:“峽底下有一座關,不能夠渡過去,只得到一些金珠而已。”從此,每次遇到深水潭洞周邯都讓水精潛下去探察,得到很多珍寶。後來,聽說汴州八角井多數裡面都有神龍,經常有一隻怪異的大手伸出井面來。周邯想讓水精潛入井底探察一下,卻猶豫沒去成。周邯的友人邵澤有一柄利劍,他自認為很神奇。邵澤解下寶劍交給水精,讓水精潛入井底。周邯與邵澤在井邊等候,等了很長時間,井底下一點動靜也沒有。突然水精從井中高高地躍出井外,還沒來得及跳到岸上,從井內伸出一隻金色的大手,將他又拽入井中。寶劍與水精從此一併失去。周邯為失去水精而悲傷,邵澤非常惋惜失去的寶劍。然而他們始終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後來,有人對周邯說:“這口井是神龍居住的地方,水府靈司怎麼能夠觸犯呢?你趕快祭祀謝罪吧。”於是,周邯祭祀謝罪後離開了汴州。出自《原化記》。

真陽觀

新浙縣境內有一座真陽觀,是晉朝仙人許遜真君的弟子曾真人得道成仙的地方。道觀的莊田大多被附近住戶侵佔。唐僖宗在位期間,南平王鍾傳鎮守江西八州。當時觀裡修繕房屋,忽然從天上落下來一隻香爐。香爐高三尺,下面有一隻托盤,盤裡長著一枝蓮花,上面長著十二片蓮葉,每片蓮葉上隱約浮現一種動物,是十二生肖。爐頂上有一位仙人,頭戴遠遊冠,身穿雲霞衣,相貌端莊神妙。他左手撐著下巴,右手垂放在膝蓋上,坐在一隻小盤石上。石上雕刻有花、竹、流水、鬆、檜等圖形,雕刻得非常奇怪,不是人工能刻出來的。香爐剛降落時,凡有被附近住戶侵佔的本觀的莊田,它就落在那裡,大放光明。邑民們驚恐害怕,當即將侵佔的莊田都退還給道觀,沒有一個人敢延誤。南平王

聞其靈異,遣使取爐,至江西供養。忽一夕失爐,尋之卻至舊觀。道俗目之為瑞爐。故丞相樂安公孫偓南遷,路經此觀,留題。末句雲:“好是步虛明月夜,瑞爐蜚下醮壇前。”其瑞爐比如金色,輕重不定。尋常舉之,只可及六七斤。曾有一盜者竊之,雖數人亦不能舉。至今猶在本觀,而不能復蜚矣。出《玉堂閒話》。

陴湖漁者

徐宿之界有陴湖,週數百里。兩州之莞葪萑葦,迨芰荷之類,賴以資之。唐天祐中,有漁者於網中獲鐵鏡,亦不甚澀,光猶可鑑面,闊六五寸,攜以歸家。忽有一僧及門,謂漁者曰:“君有異物,可相示乎?”答曰:“無之。”僧曰:“聞君獲鐵鏡,即其物也。”遂出之。僧曰:“君但卻將往所得之處照之,看有何睹。”如其言而往照,見湖中無數甲兵。漁者大駭,復沉於水。僧亦失之。耆老相傳,湖本陴州淪陷所致,圖籍亦無載焉。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玉堂閒話》。

文 谷

偽蜀詞人文谷,好古之士也。嘗詣中書舍人劉光祚,喜曰:“今日方與二客為約,看予桃核杯。”文方欲問其由,

聽說這件事後,派使臣來到真陽觀,將這隻仙爐取回江西供養。忽然有一天晚上,仙爐不脛而走。南平王派人尋找,結果這隻仙爐卻又回到真陽觀內。觀裡的道士和附近的鄉民都將它看成能給人帶來祥瑞的仙爐。丞相樂安公孫偓全家南遷,途中經過真陽觀時,他為這隻仙爐題留一首詩,結尾兩句是:“好是步虛明月夜,瑞爐蜚下醮壇前。”這隻香爐呈金黃色,時輕時重。平常人們用手舉它,也就六七斤重。一次竊賊來偷它,即使好幾個人也搬不動。這座香爐至今還在真陽觀裡,但是卻再沒飛走過。出自《玉堂閒話》。

陴湖漁者

徐、宿兩州臨界的地方有個湖泊叫陴湖,湖圍幾百裡。兩州臨湖而居的鄉民們,都靠著湖裡生長的莞、葪、萑、葦、芰、荷等物生活。唐昭宗天祐年間,有個打魚人網到一枚鐵鏡,有五六寸寬,還不是那麼太不光滑,光亮的程度還可以照人。這個打魚人將鐵鏡帶回家中。忽然有一位僧人來到他家門口,對這個打魚人說:“你有一件特殊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讓貧僧看看嗎?”打魚人回答說:“我家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僧人說:“聽說你打魚時得到一面鐵鏡。就是這件東西。”打魚人取出鐵鏡給僧人看。僧人看罷對打魚人說:“你拿著這面鐵鏡再到你網到它的地方去照一照,看看都看到了什麼。”打魚人按這僧人說的去湖上一照,立即看見湖中有無數甲兵。打魚人大驚失色,又將這面鐵鏡扔入湖水中。那位僧人也不知去向。老人們相傳說這個湖是陴州塌陷後形成的。但是地圖、典籍上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原缺出處,明抄本寫作“出自《玉堂閒話 》”。

文 谷

五代時,偽蜀王建王朝有位詞人叫文谷,是個雅好古玩的人。一次文谷到中書舍人劉光祚家作客,劉光祚欣喜地告訴他:“今天剛剛跟兩位客人約好了,來看我的桃核杯。”文谷正想問緣由,

客至。乃青城山道士劉雲,次乃升宮客沈默也。劉謂之曰:“文員外亦奇士。”因令取桃核杯出視之。杯闊尺餘,紋彩燦然,真蟠桃之實也。劉雲:“予少年時,常遊華嶽。逢一道士,以此核取瀑泉盥漱,予睹之驚駭。道士笑曰:‘爾意欲之耶。’即以半片見授。予寶之有年矣。”道士劉雲出一白石,圓如雞子。其上有文彩,隱出如畫,乃是二童子,持節引仙人,眉目毛髮,冠履衣帔,纖悉皆具。雲:“於麻姑洞石穴中得之。”沈默亦出一石,闊一寸餘,長二寸五分。上隱出盤龍,鱗角爪鬣,無不周備。雲:“於巫峽山中得之。”文谷一日盡睹此奇物,幸矣。出《野人閒話》。

客人來了。其中一位是青城山道士劉雲,另一位是升宮客沈默。劉光祚向兩位客人介紹說:“這位文員外也是一位奇士。”說著,讓家人取出桃核杯給他們觀賞。這隻杯子闊有一尺多,上面紋彩燦爛光亮,是真蟠桃的果實。劉光祚說:“我少年時,一次遊華山,遇到一位道士用這枚蟠桃核汲取山泉水洗漱,我看到後非常驚恐。道士笑著說:‘你想要它嗎?’就將半片蟠桃核送給了我。我珍藏它有年頭啦!”看過蟠桃核杯後,道士劉雲從杯中拿出一顆白石,白石圓如雞蛋。石上有紋彩,隱約如畫。細看,是兩名童子手持符節為一位仙人引路。他們的眉眼毛髮、帽子、鞋、衣裳、鬥披都清清楚楚。劉道士說這顆白石是在麻姑洞石穴中得到的。另一位客人沈默也取出一顆石頭,寬一寸多,長約二寸五分。石上隱約可見一條盤龍,鱗、角、爪、鬣無不具備。沈默說他這顆石頭是在巫峽山中得到的。文谷一天之內能夠看到這麼多的稀奇珍物,感到非常榮幸。出自《野人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