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二百六 書一
古 文 大 篆 籀 文 小 篆 八 分
隸 書 章 草 行 書 飛 白 草 書
汲冢書 李 斯 蕭 何 蔡 邕 崔 瑗
張 芝 張 昶 劉德升 師宜官 樑 鵠
左 伯 胡 昭 鍾 繇 鍾 會 韋 誕
古 文
按古文者,黃帝史蒼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孝經援神契》雲:“奎主文章,蒼頡仿象是也。”出《書斷》。
大 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雲,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甄酆定六書,三曰篆書。八體書法,一曰大篆。又《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並此也。以此官制之,用以教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出《書斷》。
古 文
按:上古文字,是黃帝的史官蒼頡創造的。蒼頡頭上長著四隻眼睛,能通神明。抬頭看到奎星環曲的形狀,俯身察看到龜紋、鳥跡,廣採眾美,合而為字,這就是“古文”。《孝經援神契》記載說:“奎星掌管文字辭章,蒼頡模仿各種圖像創造出來文字。”出自《書斷》。
大 篆
按:大篆,是周宣王的太史官史籀創造出來的。有人說,柱下史首次改變古文,有同有異,被稱為篆。篆是傳的意思。傳播它的道理、規律,推及無窮無盡的事物中去。甄酆審定六書,第三就是篆書。八體書法,第一就是大篆。又見《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都是這麼解釋的。因為是官府統一制定的,用它來教授人,稱為史書,一共收進去九千字。出自《書斷》。
籀 文
周太史史籀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體異。”甄酆定六書,二曰奇字是也。出《書斷》。
小 篆
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出《書斷》。
八 分
按八分者,秦時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雲:“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始皇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徵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飛去。出《書斷》。
隸 書
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為縣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煩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曰隸書。出《書斷》。
章 草
按章草,漢黃門令史史游所作也。衛恆、李誕並雲:“漢
籀 文
籀文是周朝的太史官史籀創造的,與古文、大篆小有差異。後來的人用史籀的名字稱呼它,就叫它籀文。《七略》記載:“《史籀》,周朝時候史官教兒童的書,與在孔子家牆壁夾層內發現的古文字體不一樣。”甄酆審定六書,第二種叫奇字的,就是籀文。出自《書斷》。
小 篆
小篆是秦國的丞相李斯創造的。增損大篆,異同籀文,創作出一種新型的文字,叫小篆,又叫秦篆。出自《書斷》。
八 分
按:八分是秦朝時上穀人王次仲創造的。王愔說:“王次仲起初認為古文字的字體方而廣,缺少波折變化。”漢章帝建初年間,又將隸草改作楷書,字形模仿八分,以作楷模。始皇帝得到王次仲改革後的文字,見其字形簡略,緊急時用它來書寫,很是方便,特別高興。派使臣召見王次仲,三次召見王次仲都不到。始皇帝大怒,命人將王次仲逮捕,用檻車押到咸陽。途中,王次仲化作一隻大鳥展翅飛去。出自《書斷》。
隸 書
按:隸書是秦時下邽人程邈創造的。程邈,字元岑,起初任縣吏,獲罪,始皇帝將他囚禁在雲陽監獄中。程邈在獄中集中精力,花費十年的時間研究文字。他改造小篆字形的方圓程度,創造出隸書三千字,上奏始皇帝。始皇認為改造得比較好,起用程邈為御史。又因為當時的秦國奏事煩多,篆書難寫而改用隸書。因程邈坐過牢獄,故此稱他創造的這種字體叫隸書。出自《書斷》。
章 草
按:章草是漢朝黃門令史史游創造的。衛恆、李誕都說:“漢
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誰。”蕭子良雲:“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藁法。”非也。王愔雲:“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出《書斷》。
行 書
按行書者,後漢隸川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變,務從簡易,相聞流行,故謂之行書。王愔雲:“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鍾元常善行書是也。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出《書斷》。
飛 白
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雲:“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勁,文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雲:“飛白,八分之輕者。邕在鴻都門,見匠人施堊帚,遂創意焉。”出《書斷》。
草 書
按草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所造也。梁武帝《草書狀》曰:“蔡邕雲:‘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羽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難,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書,蓋今之草書是也。’”出《書斷》。
汲冢書
汲冢書,蓋魏安釐王時,衛郡汲縣耕人,於古冢中得之。竹簡漆書科斗文字,雜寫經史,與今本校驗,多有異同。耕人姓不。不字呼作彪,其名曰淮,出《春秋後序》《文選》中注。出《尚書故實》。
初就有草書,不知道首創的人是誰。”蕭子良說:“章草,是漢齊相杜操創造的。”蕭子良的這種說法不正確。王愔說:“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奏章》。解散隸體,粗率地寫出來。漢朝人性情簡惰,於是章草這種書法漸漸流行起來。”出自《書斷》。
行 書
按:行書是後漢隸川人劉德升創造的。行書即將正楷稍加變化,務求簡便容易。因相聞流行,故稱行書。王愔說:“晉朝以來,書法家多數以行書聞名。鍾元常就擅長寫行書。後來的王羲之、王獻之,同時達到行書的極致啊!”出自《書斷》。
飛 白
按:飛白是後漢左中郎蔡邕創造的。王隱、王愔都說:“飛白是由楷體變化而來的。原來是為宮殿題寫匾額用的,筆勢遒勁,字形宜輕微不滿,名叫飛白。”王僧虔說:“飛白,八分字輕書而成。李邕在鴻都門,見匠人用蘸著白粉土的掃帚刷寫匾額,受到啟發創造出來的。”出自《書斷》。
草 書
按:草書是後漢徵士張伯英創造的。梁武帝《草書狀》說:“蔡邕講:‘從前秦朝之時,諸侯爭霸,軍事文書急相傳遞,望著烽火臺上烽煙的指示,信使騎著驛馬急馳。因為篆書、隸書難寫,不能救急,於是創造易於書寫的字體以應急,就是現今的草書。’”出自《書斷》。
汲冢書
汲冢書是魏安釐王時,衛郡汲縣的一個農夫,從一座古墓中得到的。蘸漆寫在竹簡上面,字形像蝌蚪,雜寫經史,與現今的版本校驗,有很多地方不一樣。這個農夫姓不。不字唸作彪,名字叫淮,出自《春秋後序 》《文選 》中的註文。出自《尚書故實》。
李 斯
秦丞相李斯曰:“上古作大篆,頗行於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能詳。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斯善書,自趙高已下,鹹見伏焉。刻諸名山,碑璽銅人,並斯之筆。書秦望紀功石,乃曰:“吾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替吾跡焉。”出蒙恬《筆經》。
斯妙篆,始省改之為小篆,著《蒼頡篇》七章。雖帝王質文,世有損益,終以文代質,漸就澆醨。則三皇結繩,五帝畫象,三王肉刑,斯可況也。古文可為上古,大篆為中古,小篆為下古。三古為實,草隸為華。妙極於華者羲、獻,精窮其實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今泰山、嶧山及秦望等碑,並其遺蹟。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李斯書,知為冠蓋,不易施乎。出《書評》,並出《書斷》。
蕭 何
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何使禿筆書。出羊欣《筆陣圖》。
蔡 邕
後漢蔡邕字伯喈,陳留人。儀容奇偉,篤孝博學,能畫
李 斯
秦丞相李斯說:“上古時期創造出大篆,很是流行,但是這種文字距離現在太古遠了,很多人都不能認識它們。今人對大篆進行了整理、改造,刪去筆畫結構繁蕪的,保留下來合理的,參照著創造出來小篆這種字體。”李斯擅長書法,自趙高往下,都佩服他。他的字刻在各座名山上。碑石、印璽、銅人上的刻字,都出自李斯的手筆。李斯曾刻書秦望紀功石,說:“我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接替我。”出自蒙恬《筆經》。
李斯擅長篆書,因而曉得怎樣將它改造成小篆,著有《蒼頡篇》七章。雖然帝王對字形的質樸與華美,世代都有偏好,最後還是以華美取代了質樸,漸漸走向浮豔不實。上古時期三皇結繩記事,中古時期五帝畫形為書,下古時期三王肉刑,就足以說明了。古文字是上古時期的文字,大篆是中古時期的文字,小篆是下古時期的文字。三古時期的文字樸實,草隸華美。將文字的華美發展到極致的是晉朝時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而精心研究、深入探討,創造出樸實字體的是史籀與李斯。始皇帝用和氏璧琢成玉璽,命令李斯書寫玉璽的文字。今天尚在的泰山、嶧山以及秦望等碑文,都是李斯的手筆。也成了傳世的國寶,百世後人書法的楷模。李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李斯的書法,可以說是歷代書法的魁首,卻不容易學習、仿效。出自《書評 》,也出自《書斷》。
蕭 何
前漢時的蕭何擅長書寫篆書、籀書。前殿建成後,深思了三個月,才為它題寫了匾額。寫成後,來觀看題書的人絡繹不絕。蕭何使用的是禿筆。出自羊欣《筆陣圖》。
蔡 邕
後漢蔡邕字伯喈,陳留人。他儀容奇偉,篤孝博學,既能繪畫
善音,明天文術數。工書,篆、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創造飛白,妙有絕倫。伯喈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女琰甚賢,亦工書。伯喈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一素書,八角垂芒,篆寫李斯並史籀用筆勢。伯喈得之,不食三時,乃大叫喜歡,若對數十人。伯喈因讀誦三年,便妙達其旨。伯喈自書五經於太學,觀者如市。出羊欣《筆法》。
蔡邕書,骨氣風透,精爽入神。出袁昂《書評》,並出《書斷》。
崔 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駰。子玉官至濟北相,文章蓋世,善章草書。師於杜度,媚趣過之,點畫精微,神變無礙,利金百鍊,美玉天姿,可謂冰寒於水也。袁昂雲:“如危峰阻日,孤鬆一枝。”王隱謂之“草賢”,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出《書斷》。
張 芝
張芝字伯英,性好書。凡家之衣帛,皆書而後練。尤善章草,又善隸書。韋仲將謂之“草聖”。又云:“崔氏之肉,張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筆而成。伯英章草、行入神,隸書入妙。出《書斷》。
伯英書,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出袁昂《書評》。
又通曉音律,天文術數無所不通。他寫得一筆好字,篆書、隸書可稱得上是絕世之作。蔡邕尤其深得八分字的精微妙趣,字形結構多變化,窮靈盡妙,古往今來,沒有人能超過他。蔡邕又創造了飛白字體,精妙絕倫。他書寫的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蔡邕有個女兒叫蔡琰,很是賢惠,也工於書法。蔡邕去嵩山學習書法,在一個石室裡得到素書一部,八角放光,用篆書記載著李斯、史籀書法用筆的態勢、構造。蔡邕得到這部書後,高興得一天沒吃飯,大喊大叫,像面對著許多人似的。蔡邕將這部書研讀了三年,深得書中的精奧,使他的書法達到極高的造詣。蔡邕親手書寫五經,放在太學中,去觀賞的人像集市上的人一樣多。出自羊欣《筆法》。
蔡邕的書法,風骨不凡,精爽入神。出自袁昂《書評 》,亦出自《書斷》。
崔 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他的曾祖叫崔蒙,父親叫崔駰。崔瑗官至濟北相。他寫的文章舉世聞名,寫一手好章草書。崔瑗的書法師從杜度,媚趣超過了師傅,點畫精微,變化出神,像利金經過百鍊,如美玉麗姿天成,造詣超過他的老師杜度。袁昂說:“崔瑗的書法像高峰阻日,孤鬆一枝。”王隱稱崔瑗為“草賢”,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出自《書斷》。
張 芝
張芝字伯英,生性就熱愛書法。他家裡做衣服用的布帛,都先用來練習書法然後再蒸煮洗染。張芝擅長寫隸書,尤其擅長寫章草。韋仲將稱他為“草聖”。又說:“崔氏之肉,張氏之骨。”張芝用章草書寫《急就章》,都是一筆而成。張芝章草、行書入神,隸書入妙。出自《書斷》。
張芝的書法,如同漢武帝愛好道家,憑空欲做神仙。出自袁昂《書評》。
張 昶
張昶字文舒,伯英季弟。為黃門侍郎,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聖”。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隸入能。出《書斷》。
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人。桓、靈世以造行書擅名。即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胡昭、鍾繇,並師其法。世謂鍾繇善行狎書是也。而胡書體肥,鍾書體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出《書斷》。
師宜官
師宜官,南陽人。靈帝好書,徵天下工書於鴻都門者數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時空至酒家,因書其壁以售之,觀者雲集。酤酒多售,則鏟滅之。後為袁術將鉅鹿耿球碑。術所立,宜官書也。出《書斷》。
宜官書,如雕翅未息,翩翩自逝。出袁昂《書評》。
樑 鵠
樑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好書,受法於師宜官。以善八分書知名,舉孝廉為郎,亦在鴻都門下,遷選部郎。靈帝重之。魏武甚愛其書,常懸帳中,又以釘壁,以為勝宜官也。於時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為小字,鵠宜為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勢也。出《書斷》。
張 昶
張昶字文舒,是張芝的三弟。官任黃門侍郎,尤其擅長書寫章草。他書法的風格跟張芝相近,當時人稱他為“亞聖”。張昶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隸書入能。出自《書斷》。
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人。漢末桓帝、靈帝時代,因創造行書字體而聞名。雖然是剛剛開始創造的一種字體,也很漂亮。書法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胡昭、鍾繇的書法,都師法於劉德升。世人說鍾繇善行狎書。而胡書字體肥,鍾書字體瘦,他們都從劉德升的書法裡汲取了長處。出自《書斷》。
師宜官
師宜官,南陽人。漢靈帝喜愛書法,徵召天下善書法的人集於鴻都門,有幾百人。這些人中,師宜官的八分書法是最好的。大的,一個字的直徑長一丈;小的,在寸方之間可書寫一千個字。師宜官恃才傲物,好飲酒。有時空手去酒店,在酒店的牆壁上寫字出售,招來許多人圍觀。若賣給他酒多,就出售你幾個字,否則就剷掉。後來為袁術部將鉅鹿人耿球寫碑文。袁術立的碑,師宜官書寫的文字。出自《書斷》。
師宜官的書法,如雕展翅未收,翩翩飛去。出自袁昂《書評》。
樑 鵠
樑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他少年時就愛好書法,拜師宜官為老師。樑鵠以擅長書寫八分而聞名,舉孝廉為郎官,也在鴻都門下,遷選為部郎。漢靈帝很看重樑鵠。魏武帝曹操也非常喜愛樑鵠的書法,常將他的條幅懸掛在帳中,又用釘釘在牆上,認為樑鵠的書法勝過他的老師師宜官。當時,邯鄲淳也學得王次仲的八分書法。邯鄲淳擅長寫小字,樑鵠擅長寫大字。邯鄲淳運筆不如樑鵠有氣勢。出自《書斷》。
左 伯
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工八分,名與毛弘等列,小異於邯鄲淳。亦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雲:“子邑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聲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出《書斷》。
胡 昭
胡昭字孔明,潁川人。少而博學,不慕榮利。有夷、皓之節,甚能籀書,真、行又妙。衛恆雲:“胡昭與鍾繇,並師於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鍾瘦,尺牘之跡,動見模楷。”羊欣雲:“胡昭得張芝骨,索靖得其肉,韋誕得其筋。”張華雲:“胡昭善隸書,茂先與荀勖共整理記籍。又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可謂宿士矣。”出《書斷》。
鍾 繇
魏鍾繇字元常。少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遂與魏太祖、邯鄲淳、韋誕等議用筆。繇乃問蔡伯喈筆法於韋誕,誕惜不與。乃自捶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得活。及誕死,繇令人盜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筆更妙。繇精思學書,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書象之,繇善三色書,最妙者八分。出羊欣《筆陣圖》。
左 伯
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別擅長書寫八分,名聲與毛弘並列,稍遜於邯鄲淳。在東漢末葉聲名鵲起,又很能造紙。秦滅漢興,用紙代替竹、木簡書寫。到漢和帝時,蔡倫精於造紙,左伯的技藝尤為精妙。蕭子良在給王僧虔的信上說:“左子邑制的紙,美妙有光;韋仲將製作的墨,一點黑如漆;張伯英制作的筆,窮聲盡思。”這些絕妙好物離現在太久遠了,沒法得到它們。出自《書斷》。
胡 昭
胡昭,字孔明,潁川人。少年時就學識廣博,不追求名利。他有伯夷與商山四皓的氣節,能書籀文,尤其擅長書寫真書、行書。衛恆說:“胡昭與鍾繇都拜劉德升為老師,都擅長書寫草行書。然而胡昭書法體肥,鍾繇書法體瘦。二人留下的墨跡,都堪稱後人效仿的楷模。”羊欣說:“胡昭字得到張芝書法的風骨,索靖字得到張芝書法的形態,韋誕字得到張芝書法的筋脈。”張華說:“胡昭擅長書寫隸書。茂先和荀勖共同整理胡昭書寫過的筆記、典籍。又立書學博士,招收弟子教授他們,讓這些弟子以鍾繇、胡昭為楷模。由此看來,胡昭堪稱一代名士。”出自《書斷》。
鍾 繇
魏時鍾繇字元常。小時候跟隨劉勝去抱犢山學了三年書法,便與魏太祖、邯鄲淳、韋誕等談論用筆的方法。一次,鍾繇向韋誕借蔡伯喈墨跡看,韋誕珍惜沒有借給他。鍾繇生氣捶胸,口吐鮮血,魏太祖用五粒靈丹救活了他。韋誕死後,鍾繇命人盜掘他的墳墓,終於得到了蔡伯喈的墨跡。從此,鍾繇的書法更趨精妙。鍾繇全神貫注地研習書法,有時躺在床上用手指書寫,甚至將蓋在身上的被子劃破了。有時上廁所,竟然一整天忘記出來。他看到各種物件都想到書法,都試圖用書法去表現他們的形狀。鍾繇擅長三種書體,最妙的是八分書。出自羊欣《筆陣圖》。
繇尤善書於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雖古之善政遺愛,結人於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書則衛、索之下。八分則有《魏受禪碑》,稱此為最也。太和四年薨,迨八十矣。元常隸、行入神,草、八分入妙。出《書斷》。
鍾書有十二種,意外巧妙,實亦多奇。出袁昂《書評》。
鍾 會
鍾會字士季,元常子。善書,有父風。稍備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隸書。遂逸緻飄然,有凌雲之志。亦所謂“劍則干將、鏌鋣焉”。會嘗詐為荀勖書,就勖母鍾夫人取寶劍。兄弟以千萬造宅,未移居。勖乃潛畫元常形像,會兄弟入見,便大感慟。勖書亦會之類也,會隸、行、草、章草併入妙。出《書斷》。
韋 誕
魏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伯英,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題署尤精。明帝凌雲臺初成,令仲將題榜。高下異好,宜就點正之。因危懼,以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袁昂雲:“如龍拏虎據,劍拔弩張。”張茂先雲:“京兆韋誕、誕子熊、潁川鍾繇、繇子會,並
鍾繇比曹喜、蔡邕、劉德升更擅長書法。他的真書可稱絕世佳品,剛柔兼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以說是幽深無際,古雅有餘。自秦漢以來的諸位書家,沒有超過他的。就是古時候的一些帝王實施好的政治,給人間送去愛與關懷,廣結人心,像鍾繇這樣的書法名家也出現的不多。這都是奉行德行的結果啊!鍾繇的行書稍遜王羲之、王獻之。他的草書位列衛瓘、索靖之下。論到他的八分書,則有《魏受禪碑》,最為著名。鍾繇死於魏明帝太和四年,享年八十歲。鍾繇隸書、行書入神,草書、八分書入妙。出自《書斷》。
現存有鍾繇遺留下來的書法珍品十二種,神筆巧運,奇品常見。出自袁昂《書評》。
鍾 會
鍾會,字士季,是鍾繇的兒子。擅長書法,有父風。鍾會的書法稍備筋骨,兼善行草,尤工隸書。遂逸緻飄然,有凌雲之志。與所謂最好的寶劍就是干將、鏌鋣一樣,視自己的字天下第一。一次,鍾會模仿荀勖的字體寫字,到荀勖母親鍾夫人那兒取走了寶劍。鍾會兄弟花費千萬造了宅子,尚未移居。荀勖悄悄畫了鍾繇的畫像,鍾會兄弟進入看見了,很是感傷哀痛,宅院就廢掉了。荀勖的書法跟鍾會差不多。鍾會的書法隸書、行書、草書、章草都入妙。出自《書斷》。
韋 誕
韋誕,字仲將,曹魏時京都地區人,太僕的兒子,為官任到侍中。韋誕佩服張芝,兼學邯鄲淳的書法。他擅長各種書體,題署匾額尤其精美。魏明帝築成凌雲臺,詔令韋誕題寫臺名。有一點寫得上下的位置不得當,因此,讓韋誕登高就地點正。韋誕感到很危險,恐懼異常。事後他告誡子孫,再也不要習練大字楷法。袁昂說:“韋誕的書法如龍拿虎據、劍拔弩張。”張茂先說:“京都人韋誕、韋誕的兒子韋熊,潁川人鍾繇、鍾繇的兒子鍾會,都
善隸書。”初,青龍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就。詔令仲將大為題署,以為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紈素不妄下筆。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然草跡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仲將八分、隸書、章草、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工書。子熊字少李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出《書斷》。
又云,魏明帝凌雲臺成,誤先釘榜,未題署。以籠盛誕,轆轤長 引上,使就榜題。去地二十五丈,誕危懼,誡子孫,絕此楷法。出《書法錄》。
擅長隸書。”魏明帝青龍年間,洛陽、許昌、鄴三都,宮殿、亭觀剛剛落成。明帝傳下詔書,命令韋誕題署匾額,作為永久的法度。發給他御用的筆墨,他都不使用。他啟奏明帝說:“蔡邕自誇能書,兼收李斯、曹喜的筆法,不是細絹不隨便下筆。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準備好做這件事情的工具。如果發給我張芝制的筆,左伯制的紙,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握筆的手,我就可以恣意書寫一丈那麼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寫下千言小字。”然而他的草書在索靖之下。韋誕死於魏齊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歲。韋誕書寫八分、隸書、章草、飛白入妙,小篆入能。他的哥哥韋康字元將,擅長書法。他的兒子韋熊字少李,也擅長書法。當時人們說,名人的兒子,不會有第二種事業的。世人都讚美他們父子。出自《書斷》。
又有一種說法,魏明帝修造成凌雲臺後,錯誤地先將匾額釘上,而沒有題署。於是用籠子盛著韋誕,再用轆轤將籠子吊上樓頂匾額處,讓他在上面題寫匾額。離地面有二十五丈高,韋誕驚懼萬分地題寫完匾額,告誡他的兒孫,從此之後不要再習楷法。出自《書法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