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

田 倉  臨海人  陳 甲  麻 姑  謝 盛

李 嬰  許 憲  益州人  章安人  元稚宗

王曇略  廣州人  東興人  陳 莽  沛國人

齊朝請  伍寺之  蘇 巷  阮 倪  邵文立

梁元帝  望蔡令  僧曇歡  釋僧群  竺法惠

冀州小兒

田 倉

後漢溪夷田彊,遣子魯,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倉,居下城。三壘相次,以拒王莽。光武二十四年,遣威武將軍劉尚徵之。尚未至,倉獲白鱉為臛,舉烽請兩兄,兄至無事。及劉尚軍來,倉舉火,魯等以為不實,倉遂戰死焉。出《酉陽雜俎》。

臨海人

吳末,臨海人入山射獵。夜中,有人長一丈,著黃衣白帶,來謂射人曰:“我有仇,克明當戰,君可見助,當有相報。”射人曰:“自可助君耳,何用謝為。”答曰:“明食時,君

田 倉

後漢時溪夷人田彊,派兒子田魯據守上城;派二兒子田玉,守中城;小兒子田倉,守下城。三個堡壘依次排開,以便阻擋王莽。光武二十四年,派威武將軍劉尚征討他們。劉尚的軍隊還沒有到達,田倉抓住一隻白鱉做羹湯,點起烽火請兩個哥哥來,兩個哥哥來到後並沒有什麼事。等到劉尚的軍隊真的來了,田倉命令點起烽火,田魯等兄長以為又是虛假消息,沒有援救,田倉就戰死了。出自《酉陽雜俎》。

臨海人

吳國末年,臨海人進山打獵。半夜時分,有一個身長一丈,穿著黃色衣服,繫著白腰帶的人,前來對獵人說:“我有仇敵,明天要與我決戰,你可以幫助我,我自當報答你。”獵人說:“自然會幫助你的,何必談這些報答的話。”那人說:“明天早飯的時候,你

可出溪邊。敵從北來,我南往應,白帶者我,黃帶者彼。”射人許之。明出,果聞岸北有聲,狀如風雨,草木四靡,視南亦爾。唯見二大蛇,長十餘丈,於溪中相遇,便相盤繞,白鱗勢弱。射人因引弩射之,黃鱗者即死。日將暮,復見昨人來辭謝,雲:“住此一年獵,明年以去,慎勿復來,來必有禍。”射人曰:“善。”遂停獵。數年後,忽忘前言,更往獵。復見白帶人告曰:“我語君不能見用,仇子已甚,今必報君,非我所知。”射人聞之甚怖,便欲走,乃見三烏衣人,俱張口向之,射人即死。出《續搜神記》。

陳 甲

吳郡海鹽縣北鄉亭裡,有士人陳甲,本下邳人。晉元帝時,寓居華亭,獵於東野大藪。欻見大蛇長六七丈,形如百斛船,玄黃五色,臥岡下,士人即射殺之,不敢說。三年後,與鄉人共獵,至故見蛇處,語同行雲:“昔在此殺大蛇。”其夜夢見一人,烏衣黑幘,來至其家,問曰:“我昔昏醉,汝無狀殺我。吾昔醉,不識汝面,故三年不相知,今自來就死。”其人即驚覺,明旦腹痛而卒。出《搜神記》。

麻 姑

晉孝武大元八年,富陽民麻姑者,好啖膾。華本者,好啖鱉臛。二人相善。麻姑見一鱉,大如釜蓋,頭尾猶是大蛇,

可去小河邊。我的仇敵從北邊來,我從南邊出來迎敵,佩白帶的是我,佩黃帶的是我的仇敵。”獵人答應了。天亮之後,果然聽到河岸北邊有聲音,像狂風暴雨,草木都四面倒下,再看南岸,也是如此。只見兩條大蛇,長十多丈,在河中相遇,互相盤繞著打起來,蛇身有白鱗的漸漸敵不住了。獵人就拉弓搭箭射那條黃鱗的,黃鱗的蛇當時就被射死。傍晚,又看見昨天來的那人來答謝,說:“你可以在這裡打獵一年,明年以後就不要來了,一定記住,再來一定會大禍臨頭。”獵人說:“好。”就不在這裡打獵了。幾年以後,獵人忽然忘記了那人說的話,又前去打獵。又看見佩白帶子的人,告訴他說:“我說的話你不聽,現在要報仇殺你的人怨恨太大,一定會報復你,什麼時間,怎樣報復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獵人聽說後非常害怕,剛要走,就看到三個穿黑色衣服的人,都張著大口對著他,獵人當時就死了。出自《續搜神記》。

陳 甲

吳郡海鹽縣北鄉亭裡,有一個士人叫陳甲,原本是下邳人。晉元帝時,搬到華亭居住,常去東野的大湖邊打獵。有一天打獵時,忽然看見一條大蛇長有六七丈,其形狀像只大船,黑黃五色,盤臥在岡下,陳甲立刻拉弓射死了它,但他不敢向別人說起這件事。三年以後,陳甲與同鄉一起打獵,到了從前看見大蛇的地方,就對同鄉說:“三年前我在這兒殺了一條大蛇。”當天晚上就夢見一個人,穿著黑衣服戴著黑頭巾,來到他家,問他說:“當年我昏醉時,你無緣無故殺了我。因為那時我醉了,看不清你的面目,所以三年了,我也不知道是誰殺了我,沒想到今天你自己來送死了。”陳甲當時驚醒,第二天早晨腹痛而死。出自《搜神記》。

麻 姑

晉孝武帝大元八年,富陽有個叫麻姑的人,喜歡吃魚肉。還有一個叫華本的人,喜歡喝鱉肉羹。兩個人關係非常好。有一天,麻姑看見一隻大鱉,這隻鱉大如鍋蓋,但頭和尾像大蛇,

系之。經一月,盡變鱉,便取作臛,報華本食之,非常味美。麻姑不肯食,華本強令食之。麻姑遂啖一臠,便大惡心,吐逆委頓,遂生病。喉中有物,塞喉不下。開口向本,本見有一蛇頭,開口吐舌。本驚而走,姑僅免。本後於宅得一蛇,大二圍,長五六尺,打殺作膾,喚麻姑。麻姑得食甚美,苦求此魚。本因醉,喚家人捧蛇皮肉來。麻姑見之,嘔血而死。出《齊諧記》。

謝 盛

晉安帝隆安中,曲阿民謝盛,乘船入湖採菱。見一蛟來向船,船迴避。又從其後,盛便以叉殺之,懼而還家。至興寧中,普天亢旱,盛與同旅數人,步至湖中,見先叉在地,拾取之,雲:“此是我叉。”人問其故,具以實對。行數步,乃得心痛,還家,一宿便死。出《幽冥錄》。

李 嬰

東晉義熙中,鄱陽李嬰、李滔兄弟二人,善於用弩,嘗射大麈,解其四足,懸著樹間,以髒為炙。方欲共食,遙見山下有人,長三丈許,鼓步而來,手持大囊。既至,斂取麈頭骼皮骨,併火上雜肉,悉內囊中,徑負入山。嬰兄弟須臾俱卒。出《廣古今五行記》。

許 憲

晉義熙中,餘杭縣有仇王廟。高陽許憲為縣令,憲男於廟側放火獵,便穢祠前。忽有三白獐從屋走出,男

把它綁了起來。一個月後,完全變成了鱉,便拿來做肉羹,告訴華本來吃,味道鮮美。麻姑不肯吃,華本就強讓其吃。麻姑只好吃了一小塊,吃後就很噁心,嘔吐到萎靡不振,就生病了。麻姑覺得喉嚨裡塞了東西咽不下去。張開口讓華本看,華本看見有一蛇頭,張開嘴吐著舌信。華本嚇得逃跑了,之後麻姑總算病好了。華本後來在家裡抓到一條大蛇,粗約兩圍,長五六尺,打死後切成肉片,說是用魚肉做的,招呼麻姑來吃。麻姑覺得味道特別好,一再要求華本把魚拿來看看。華本因為喝醉了,讓家人捧著蛇皮蛇肉給麻姑看。麻姑一看,吐血而死。出自《齊諧記》。

謝 盛

晉安帝隆安年間,曲阿百姓謝盛,有一天坐船到湖裡採菱角。看見一條蛟龍向船邊游來,謝盛就划船躲開。但蛟龍又尾隨在船後,謝盛便用魚叉叉死了它,因為恐懼趕緊回到家裡。到了興寧年間,普天大旱,謝盛和同伴的幾個人步行走到湖中,只見當年叉死蛟龍的叉子還在地上,就拾起來說:“這是我的叉子。”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他就把當年的事如實說了。走了幾步,就覺得心痛,回到家裡,一宿就死了。出自《幽冥錄》。

李 嬰

東晉安帝義熙年間,鄱陽李嬰、李滔兄弟二人,善使弩箭,曾射死一隻駝鹿,砍下四條腿,懸掛在樹上,又烤了它的內臟。正要一起吃,遠遠看見山下走過來一個人,身長有三丈多,那人邁著大步,手裡拿著一個大口袋。來到後就收拾起那隻駝鹿的頭、骨骼和皮,還有正在火上烤著的雜肉,一起裝到那個大口袋裡,徑直揹著進山了。李嬰兄弟倆不一會兒全死了。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許 憲

晉義熙年間,餘杭縣有座仇王廟。高陽人許憲任縣令,其子在廟旁放火圍獵,在祠前大便。忽有三隻白獐從屋中跑出,其子

引弓射,忽失所在。復以火圍之,風吹火反,覆其面,欲去莫從,遂燒死。而憲以事免官。出《廣古今五行記》。

益州人

宋元嘉初,益州刺史遣三人入山伐樵。路迷,忽見一龜,大如車輪,四足各躡一小龜而行,又有百餘黃龜從其後。三人叩頭,請示出路。龜乃伸頸,若有意焉。因共隨逐,即得出路。一人無故取小龜,割以為臛,食之。須臾暴死,唯不啖者無恙。出《異苑》。

章安人

宋元嘉中,章安縣人,嘗屠虎。至海口,見一蟹,匡大如笠,腳長三尺,取食甚美。其夜,夢一少嫗語云:“汝啖我肉,我食汝心。”明日,其人為虎所食。出《廣古今五行記》。

元稚宗

宋元稚宗者,河東人也。元嘉十六年,隨鍾離太守阮愔在郡,愔使稚宗行至遠村,郡吏蓋苟、邊定隨焉。行至民家,恍惚如眠,便不復寤。民以為死,舁出門外,方營殯具,經夕能言。說初有一百許人,縛稚宗去,數十里至一佛圖,僧眾供養,不異於世。有一僧曰:“汝好獵,今應受報。”便取稚宗,皮剝臠截,具如治諸牲獸之法。復納於澡水,鈞口出之,

立刻拉弓射它們,又忽然看不見獐子的蹤影了。許憲的兒子又用火燒圍獵,但火反而向他撲面而來,他想要逃跑卻不知向哪裡跑,不一會兒就被燒死了。許憲後來也因為犯事而被免職。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益州人

南朝宋元嘉初年,益州刺史派三個人進山砍柴。這三個人在山裡迷了路,忽然看見一隻大龜,如車輪一般大,四隻腳各踩一隻小龜朝前走,還有一百多隻小黃龜跟在它的後邊。三人向大龜叩頭請大龜指示出路。大龜伸了伸脖子,好像有什麼意思。三個人就跟著大龜走,終於找到了出山的道路。其中有一個人無緣無故抓了一隻小龜,宰殺後做成龜肉羹吃了。不一會兒突然死了,只有沒吃的人平安無事。出自《異苑》。

章安人

南朝宋元嘉年間,章安縣有個人曾殺虎。他到海口,看見一隻螃蟹,如斗笠一樣大,蟹腳就有三尺長,就把它抓來吃了,味道美極了。當天晚上,他夢到一少婦對他說:“你吃了我的肉,我要吃你的心。”第二天,這個人就被老虎吃了。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元稚宗

南朝宋的元稚宗,是河東人。元嘉十六年,跟隨鍾離太守阮愔在郡中任職,阮愔派稚宗到很遠的一個村子去,郡中役吏蓋苟、邊定二人隨從。稚宗走到一戶百姓家,忽然恍惚好像睡著了,過了很長時間也不醒。這戶人家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抬出門外,正在準備殯葬用的東西,經一晚稚宗又能說話了。稚宗說,當初有一百多人,把他捆綁去,走了幾十裡地到了一個佛院,在那裡眾僧人的供養,和世間沒有什麼兩樣。其中有一個和尚說:“你喜好打獵,現在應該受到報應。”說著就拉過稚宗,扒皮碎割,完全像對待牲畜那樣。又把他放到熱水裡去洗,拽著嘴拎出來,

剖破解切,若為膾狀。又鑊煮爐炙,初悉糜爛,隨以還復,痛惱苦毒,至三乃止。問:“欲活否?”稚宗便叩頭請命,道人令其蹲地,以水灌之,雲:“一灌除罪五百。”稚宗苦求多灌,沙門曰:“唯三足矣。”見有蟻類數頭,道人曰:“此雖微物,亦不可殺,無復論巨此者也,魚肉自此可戒耳。齋會之日,悉著新衣,無新可浣也。”稚宗因問:“我行旅有三,而獨嬰苦,何也?”道人曰:“彼二人自知罪福,知而無犯。唯爾愚蒙,不識緣報,故以相戒。”因爾便蘇,數日能起,由是遂斷漁獵雲。出《祥異記》。

王曇略

宋譙國城父人王曇略,常以牛作脯為業。欲殺一牛,牛見刀,輒跳躑欲走去。曇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經少時,其人眼無故血流出。出《廣古今五行記》。

廣州人

宋元嘉中,廣州有三人,共在山中伐木。忽見石窠有三卵,大如升,取煮之。湯始熱,聞林中如風雨聲,須臾,一蛇大十圍,長四五丈,徑來湯中,銜卵而去。三人無幾皆死。出《搜神記》。

東興人

臨川東興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將歸。猿母自後逐至家,此人縛猿子於庭中樹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頰向人,

剖切一頓,好像要剁成肉醬。又放到大鍋裡煮,放在火上烤,都已熟爛了,又讓他恢復原樣,他痛苦萬分,經過多次這樣折騰才停止。又問他:“你想活不想活了?”稚宗嚇得連忙磕頭請求饒命,和尚讓他蹲在地上,用水澆灌他,說:“灌一次除掉五百個罪過。”稚宗苦苦哀求多灌幾次,和尚說:“只要灌三次就行了。”這時看見有幾隻螞蟻,道人說:“這雖然是小生命,也不可以殺,更不要說比它大的了,魚肉從此就戒掉吧。到了齋會的時候要穿新衣服,沒有新的洗乾淨的也可以。”稚宗趁這個機會問他:“我們一共有三人同行,為何只有我遭此苦難?”道人說:“那兩個人已經知道自己的罪過,知道後再也沒有犯。只有你愚蠢糊塗,不知因緣報應,所以今天用這種辦法懲戒你。”然後就甦醒了,過了幾天能起床下地,從此稚宗再也不打漁狩獵了。出自《祥異記》。

王曇略

南朝宋譙國城父有一個叫王曇略的人,平常以做牛肉乾為業。有一天,他要殺一頭牛,這頭牛看見刀,就跳著不肯前進想要逃跑。曇略很生氣,就先用刀刺瞎了牛眼。過了不一會兒,曇略的眼睛無緣無故也流出了血。出《廣古今五行記》。

廣州人

南朝宋元嘉年間,廣州有三個人一起到山上去伐木。忽然,他們看見一個石窠裡有三個蛋,蛋有量糧食用的升那麼大,他們拿出來進行烹煮。剛剛把水燒熱,就聽到樹林裡發出瞭如同颳風下雨的聲音,不一會兒,出現一條大蛇,這條蛇粗約十圍,長有四五丈,直奔大鍋而來,銜著三個蛋就走了。三個人不久之後都死了。出自《搜神記》。

東興人

臨川東興有人進山,抓到一隻小猿,帶回家。母猿隨後追到,這人把小猿拴在院中的樹上,給它看。母猿拍著臉頰對著人,

若哀乞,直是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擊殺之,猿母悲喚,自躑而死。此人破腸視之,皆斷裂矣。未半年,其人家疫,一時死盡滅門。出《搜神後記》。

陳 莽

臨川陳莽,少以射獵為業。與人逐鹿入山,有一大樹,可三十圍,莽息其下。忽有白氣,去地十丈許,莽因射之,若有所中,灑血布地。聞空中語云:“正中大王。”俄見一大蛇掛樹,身有箭。頃刻,有群蛇輳輻向莽,莽雖驅擊,而來者數多,盤繞莽身,咂咂有聲,須臾散去。視莽,唯見一聚白骨。出《廣古今五行記》。

沛國人

沛國有一士人,同生三子,年將弱冠,皆有聲無言。忽有一人從門過,因問曰:“此是何聲?”答曰:“是僕之子,皆不能言。”客曰:“君可內省,何以致此?”主人異其言,思忖良久,乃謂客曰:“昔為小兒時,當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從外得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積日如此。試以指內巢中,燕雛亦出口受之。因以三薔茨食之,既而皆死。昔有此事,今實悔之。”客曰:“是也。”言訖,其三子之言語,忽然周穩,蓋能知過之故也。出《續搜神記》。

齊朝請

齊國有一奉朝請,家甚豪侈,非手殺牛,則啖之不美。

像哀求他放掉小猿,只是不能說話罷了。這人不僅堅決不放,最後竟把小猿打死了,母猿悲傷地呼喚著,跳起來,落在地上死了。這人破開母猿的肚子一看,它的腸子全都斷裂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這家人就都得了瘟疫,不長時間滿門死盡。出自《搜神後記》。

陳 莽

臨川的陳莽,少時就以射獵為職業。有一天,他和別人一起追鹿進山,看見一棵大樹,有三十圍那麼粗,便在樹下休息。忽然有一團白氣,離地面約有十多丈,陳莽連忙用箭射,好像射中了什麼,滿地淌血。這時聽到空中有人說:“正好射中大王。”不一會兒,看見一條大蛇掛在樹上,身上有一支箭。立刻,就有一群蛇從四面向陳莽包圍過來,陳莽雖然奮力驅趕擊打,然而來的蛇太多,盤繞在其身上,發出咂咂的聲音,一會兒才四散而去。這時再看陳莽,只見一堆白骨了。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沛國人

沛國有一個讀書人,他的妻子一胎生了三個兒子,三人快要二十歲了,都只能發聲不會說話。有一天,忽然有一人從門前經過,見此情景就問:“這是什麼聲音?”回答說:“是我的兒子,都不會說話。”客人說:“你自己反省一下,為什麼會這樣?”主人很驚異,思考很久,才對客人說:“我小的時候,床頭上有燕窩,裡面有三隻小燕雛,它們的母親從外面找到食物餵它們,三隻小燕雛都張開嘴接著,每天都是如此。我就把手指伸到燕窩裡,燕雛也張開嘴來接。於是我就用三個蒺藜餵它們,它們就都死了。過去有這樣的事,現在太后悔了。”客人說:“這就是了。”說完,他的三個兒子都會說話了,這大概是能知過的原因吧。出自《續搜神記》。

齊朝請

齊國奉朝請,家中豪華奢侈,不是親手殺的牛,吃著不香。

年三十許,病篤,見大牛來,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又江陵高偉,入齊凡數年,向幽州澱中捕魚。後病,每見群魚齧之而死。出《顏氏家訓》。

伍寺之

南野人伍寺之,見社樹上有猴懷孕,便登樹擺殺之。夢一人稱神,責以殺猴之罪,當令重謫。寺之乃化為大蟲,入山,不知所在。出《述異記》。

蘇 巷

新野蘇巷,常與婦佃於野舍。每至田時,輒有一物來,其狀似蛇,長七八尺,五色光鮮,巷異而餉之。經數載,產業加焉。婦後密打殺,即得能食之病,進三斛飯,猶不為飽。少時而死也。出《異苑》。

阮 倪

阮倪者,性特忍害。因醉出郭,見有放牛,直探牛舌本,割之以歸,為炙食之。其後倪生一子,無舌,人以為牛之報也。出《述異記》。

邵文立

樑小莊嚴寺,在建業定陰裡,本是晉零陵王廟地。天監六年,度禪師起造。時有邵文立者,世以烹屠為業,嘗欲殺一鹿,鹿跪而流淚,以為不祥。鹿懷一麑,尋當產育,就庖

三十多歲時,得了重病,看見一頭大牛向他奔來,他全身就像被刀刺一樣,大叫而死。又有江陵人高偉,到齊國有幾年了,向來喜歡到幽州的湖泊裡捕魚。後來得了病,經常看見好多群魚來咬他,最終也死了。出自《顏氏家訓》。

伍寺之

南野人伍寺之,看見社樹上有一隻懷孕的猴子,就爬上樹把猴子擊殺了。之後伍寺之夢到一個人自稱是神,譴責他殺猴之罪,說他應受重責。伍寺之就化為一隻老虎,進入山中,現在不知在哪裡。出自《述異記》。

蘇 巷

新野有個叫蘇巷的人,經常同妻子到野外去種地。每次到田裡時,就會有一個東西來,這個東西形狀像蛇,長有七八尺,全身發出五色之光,蘇巷很奇怪,就給它食物吃。經過幾年,蘇巷的財產逐漸增加。妻子後來偷偷地打死了它,立刻就得了能吃的病,每天吃三十鬥飯還不飽。不多時就死了。出自《異苑》。

阮 倪

阮倪,性情非常殘忍狠毒。有一天喝醉酒出了城,看見一頭正在散放的牛,他直伸到牛的舌根,割下牛舌回家,之後用火烤著吃了。這以後阮倪有了一個兒子,這孩子生來就沒有舌頭,人們都認為是他殘害牛的報應。出自《述異記》。

邵文立

南朝梁時的小莊嚴寺,坐落在建業的定陰裡,原來這裡本是東晉零陵王的廟地。梁武帝天監六年,由度禪師監督修造了小莊嚴寺。當時有個叫邵文立的人,世代都以屠宰牲畜為職業,曾經想要殺一隻鹿,這隻鹿卻跪著流出了眼淚,文立以為不吉祥。那隻鹿正懷著一隻小鹿,不久就要出生了,所以才靠近廚房向廚師

哀切,同被刳割。因斯患疾,眉須皆落,身瘡並壞。後乃深起悔責,求道度禪師,發大誓願,罄舍家資,回買此地,為立伽藍。出《樑京寺記》。

梁元帝

梁元帝諱繹,母阮脩容,曾失一珠。元帝時絕幼,吞之,謂是左右所盜,乃炙魚眼以厭之。信宿之間,珠便出,帝尋一目致眇,蓋魚之報也。出《韻對》。

望蔡令

樑孝元在江州時,有人為望蔡縣令。經劉敬躬亂,縣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將牛酒作禮,縣令以牛擊殺,屏除像設,鋪陳床座,於堂上接賓客。未殺之頃,牛解,徑來至階而拜,縣令大笑,遂令左右宰之。飲啖醉飽,便臥於簷下,及醒,即覺體癢,爬搔隱疹,因爾成癩,十許年死。出《顏氏家訓》。

僧曇歡

後周武帝時,敷州義陽寺僧曇歡有羊數百口,恆遣沙彌及奴放于山谷。後沙彌雲:“頻有人來驅逐此羊。”歡乃多將手力,自往伺之。後見此人,立於東岸樹下,遙謂歡曰:“汝之畜養豬羊,其罪最甚,不久自知,何勞護惜。”歡驟馬繞谷就之,而覓不見。少時滅法教,資財並送官府,公私牽挽,

哀求,但邵文立沒有饒過它,兩隻鹿一同被宰割了。邵文立因此而得了病,眉毛鬍鬚全部脫落,身上也生了很多瘡。他後悔不已,深深地責怪自己,到度禪師那裡求道,併發下宏大誓願,把家產賣光,買了這塊地皮,建此佛廟。出自《樑京寺記》。

梁元帝

梁元帝名繹,母親叫阮脩容,她曾經丟失一粒珍珠。元帝當年還很小,是他把珍珠吞了,反說是左右侍人偷去了,於是就燒烤魚眼來詛咒偷珠人。過了一宿珍珠隨大便解出,而元帝也立刻瞎了一隻眼,這大概是魚的報復吧。出自《韻對》。

望蔡令

樑孝元帝在江州的時候,有一人任望蔡縣縣令。經劉敬叛亂,縣衙被焚燒了,縣令寄住在一座寺廟裡。百姓用牛和酒作禮物送去,縣令讓人把牛殺了,拆除了佛像和其他陳設,鋪床安凳,就在廳堂上接待起賓客來。那頭牛還沒有被殺的時候,自己解開繩索,徑直走到臺階下下拜,請求免死,縣令感到很可笑,命令左右把牛殺了。酒足飯飽,縣令躺在屋簷下休息,醒了以後,覺得渾身發癢,抓撓皮膚上的小疙瘩,後來就變成癩瘡,十多年後死了。出自《顏氏家訓》。

僧曇歡

後周武帝時,敷州的義陽寺有個和尚叫曇歡,他有幾百只羊,每天都派小和尚和寺裡的僱工到山谷中放牧這些羊。後來小和尚對曇歡說:“經常有個人來驅趕我們的羊。”曇歡就帶了很多人手,親自去查看。之後看見有一人站在東岸的大樹下,遠遠地對曇歡說:“你當和尚的畜養豬羊,罪過最大了,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知道,何必費力護衛愛惜。”曇歡聽了很生氣,驅馬繞過山谷想要找他理論,但到了那地方根本不見人影。過了不長時間,朝廷取締佛教,寺院的財產也一併沒收充公,公私財產相互牽扯,

並皆分散。歡還俗,貧病而死。出《廣古今五行記》。

釋僧群

釋僧群,清貧守節,蔬食持經。居羅江縣之霍山,構立茅室,孤在海中。上有石盂,水深六尺,常有清流。古老相傳,是群仙所宅,群因絕粒。其菴舍與石盂隔一小澗,常以木為樑,由之以汲水。年至一百三十,忽見一折翅鴨,舒翼當樑頭,群將舉錫撥之,恐有轉傷,因此迴歸,遂絕水數日而終。臨終,謂左右曰:“我少時,曾折一鴨翅,驗此以為報也。”出《高僧傳》。

竺法惠

竺法惠,本關中人,方直有戒行。行至嵩高山,忽謂弟子法昭曰:“汝過去時,折一鴨腳,其殃即至。”俄而昭為人所擲物折腳,遂永疾廢焉。出《高僧傳》。

冀州小兒

隋開皇初,冀州外邑中有小兒,年十三,常盜鄰卵,燒煨食之。翌日侵旦,有人叩門,呼此兒聲。父令兒出應之,見一人云:“官喚汝。”兒曰:“呼我役者,入取衣糧。”使者曰:“不須也。”因引兒去。村南舊是桑田,耕訖未下種,此小兒忽見道右有一小城,四面門樓,丹素甚嚴,此兒怪曰:“何時有此城?”使者呵之勿言,因至城北門,令小兒前入。小兒入閫,城門忽閉,不見一人,唯是空城,地皆熱灰碎火,

一起被散發了。曇歡被迫還俗後,貧病交迫而死。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釋僧群

釋僧群清貧守節,僅吃蔬菜修習經文。他住在羅江縣的霍山上,自己修建茅屋,在海中孤獨地住著。山上有個大石盂,盂中的水深有六尺,常有清清的溪流流出來。古時相傳,這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群於是也斷糧。他的房屋與石盂中間隔著一條小山澗,他平常用一根木頭作小橋,通過小橋去石盂打水。他一百三十歲這年,忽然看見一個折了翅膀的鴨子,舒展著翅膀擋在橋頭,群想用錫杖把它撥走,又怕傷害了它,沒辦法只好回去,這樣斷水幾天後就死了。臨死的時候對左右的人說:“我少年的時候,曾經摺斷了一隻鴨的翅膀,發生這件事就是報應啊。”出自《高僧傳》。

竺法惠

竺法惠,本來是關中人,為人端方正直恪守戒律。走到嵩高山,忽然對身邊的弟子法昭說:“你過去曾折斷一隻鴨腳,這事帶來的災禍就要來了。”不一會兒法昭就被別人扔的東西砸斷了小腿,造成終身殘疾。出自《高僧傳》。

冀州小兒

隋開皇初年,冀州城外有一個小孩,十三歲,經常偷鄰居家的禽蛋,燒烤著吃。第二天早晨,有人敲門招呼這個小孩。小孩的父親讓他出去看看,只見一人對他說:“官府讓你去。”小孩說:“叫我服勞役吧,我去拿點衣服和乾糧。”那人說:“不用。”就帶著小孩走了。村南邊原來是桑田,已經耕完還沒下種,這時小孩忽然看見道的右邊有一個小城,四面是門樓,粉飾得很莊嚴,小孩很奇怪地說:“什麼時候有了這個城?”那人呵斥他不要說話,走到城的北門,那人讓小孩先進去。小孩剛邁進門檻,城門突然關閉,城裡一個人也沒有,只是座空城,地上都是熱灰和碎火,

深才沒踝。小兒忽呼叫,走趨南門,垂至即閉。又走趨東西,亦皆如是,未到則開,既至便闔。時村人出田採桑,男女甚眾,皆見兒在耕田中啼泣,四方馳走,皆相謂曰:“此兒狂耶?旦來如此,遊戲不息。”至於食時,採者皆歸,兒父問曰:“見吾兒否?”桑人答曰:“父兒在村南走戲,喚不肯來。”父出村外,遙見兒走,大呼其名,一聲便住,城灰忽然不見。父兒倒,號泣言之。視其足,半脛已上,血肉焦乾,膝已下,紅爛如炙。抱歸養療,髀已上肉如故,膝已下遂為枯骨。鄰里聞之,看其走處,足跡通利,了無灰火。良因實業,觸處見獄。有道惠法師,本冀州人,與小兒鄰邑,親見其事。出《冥報記》。

沒過腳踝。小孩哭喊著往南門跑,剛到南門,南門就關閉了。又往東門、西門跑,也都是這樣,沒跑到時開著,等跑到了就關上。當時村裡人都出來種田採桑,男男女女人很多,都看見小孩在耕地裡哭,又四面奔走,都說:“這小孩瘋了嗎?一大早就來這裡玩兒,也不休息。”到了該吃飯的時候,採桑的人都回去了,小兒的父親就問:“看見我家孩子了嗎?”採桑人回答說:“你的孩子在村南邊跑著玩兒,招呼他也不肯回來。”父親來到村外,遠遠就看見小孩還在跑,大聲招呼他的名字,只叫了一聲小孩就停住了,城裡的灰火也突然不見。小孩倒在地上,號哭著對父親說了經過。父親一看他的腳,半條多的小腿,血肉焦乾,膝蓋以下,紅爛得像用火烤了一樣。父親把小孩抱回家治療養傷,大腿以上的肉還同以前一樣,膝蓋往下成了枯骨。鄰居們聽說這件事後,都到小孩跑的地方去看,只見腳印還很清楚,根本沒有什麼灰火。實在是因為實際造的惡業,到處都是地獄。有一個道惠法師,冀州人,與小孩家是鄰居,親眼看見了這件事。出自《冥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