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
漢武帝 東方朔 毛 寶 孔 愉 宗叔林
桓 邈 劉 樞 蔡喜夫 劉 沼 劉之亨
嚴 泰 程靈銑 韋 丹 熊 慎 王行思
陳弘泰
漢武帝
昆明池,漢武帝鑿之,習水戰。中有靈沼神池,雲:堯時洪水,停船此池,池通白鹿原。人釣魚於原,綸絕而去。魚夢於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遊戲於池,見大魚銜索,曰:“豈非昨所夢乎?”取魚去鉤而放之。帝后得明珠。出《三秦記》。
東方朔
漢武帝宴於未央,方啖黍 ,忽聞人語云:“老臣冒死自訴。”不見其形。尋覓良久,樑上見一老翁,長八九寸,面目赬皺,鬚髮皓白,拄杖僂步,篤老之極。帝問曰:“叟姓字何?居在何處?何所病苦,而來訴朕?”翁緣柱而下,放杖稽首,嘿而不言。因仰頭視屋,俯指帝腳,忽然不見。帝駭
漢武帝
昆明池是漢武帝開鑿,用以演習水戰的。其中有靈沼神池,據傳說:堯帝時發洪水,堯帝曾在此停船,池水直通白鹿原。有人在白鹿原釣魚,魚絃斷了魚跑了。魚託夢給漢武帝,請求他把魚鉤拿下來。第二天,漢武帝在靈沼池遊玩,看見一條大魚,含著繩索,心想:“難道是昨天夢到的那條魚嗎?”於是抓住魚把魚鉤拿下來放了。漢武帝后來得到一顆夜明珠。出自《三秦記》。
東方朔
漢武帝在未央宮設宴,正要吃肉飯,忽然聽到有人說:“老臣冒死前來自訴。”但武帝沒見到人影。找了好半天,才在房樑上看見一個老翁,身子只有八九寸長,紅色面龐皺紋很多,鬚髮都是銀白的,拄著柺杖佝僂著腰走路,實在太老了。武帝問:“老人姓什麼,怎麼稱呼,家在哪裡?因為什麼病苦來向朕投訴?”老翁順著柱子下來,放下柺杖稽首而拜,只是嘆氣而不說話。然後仰起頭看屋頂,又俯下身子指武帝的腳,忽然間就不見了。武帝驚
愕,不知何等,乃曰:“東方朔必識之。”於是召方朔以告,朔曰:“其名為藻,水木之精,夏巢幽林,冬潛深河,陛下頃日,頻興造宮室,斬伐其居,故來訴耳。仰頭看屋,而復俯指陛下腳者,足也。願陛下宮室足於此。”帝感之,既而息役。
幸瓠子河,聞水底有絃歌聲,前樑上翁及年少數人,絳衣素帶,纓佩甚鮮,皆長八九寸。有一人長尺餘,凌波而出,衣不沾濡,或有挾樂器者。帝方食,為之輟膳,命列坐於食案前。帝問曰:“聞水底奏樂,為是君耶?”老翁對曰:“老臣前昧死歸訴,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息斧斤,得全其居,不勝歡喜,故私相慶樂耳。”帝曰:“可得奏樂否?”曰:“故齎樂來,安敢不奏?”其最長人便弦而歌,歌曰:“天地德兮垂至仁,愍幽魄兮停斧斤,保窟宅兮庇微身,願天子兮壽萬春。”歌聲小大,無異於人,清徹繞越樑棟。又二人鳴管撫節,調契聲諧。帝歡悅,舉觴並勸曰:“不德不足當雅貺。”老翁等並起拜受爵,各飲數升不醉,獻帝一紫螺殼,中有物,狀如牛脂。帝問曰:“朕暗無以識此物。”曰:“東方生知之耳。”帝曰:“可更以珍異見貽?”老翁顧命取洞穴之寶。一人受命,下沒淵底,倏忽還到,得一大珠,徑數寸,明耀絕世,帝甚愛玩。翁等忽然而隱,帝問朔:“紫螺殼中何物?”朔曰:“是蛟龍髓,以傅面,令人好顏色。又女子在孕,產之必易。”會後宮產難者,試之,殊有神效。帝以脂塗面,便悅
訝,不知是何等人物,然後說:“東方朔一定知道。”於是召來東方朔把剛才的事告訴了他。東方朔說:“他的名叫藻,是水木的精華,夏天住在幽深的山林,冬天潛藏在深河裡,陛下您連日頻繁地興造宮室,斬伐了他的居所,所以才來訴說。仰頭看屋,又俯身指腳,足的意思。希望陛下興建宮室到滿足於此。”武帝很有感觸,然後就停工了。
武帝到瓠子河,聽到水底下有奏樂唱歌的聲音,之前那個樑上老翁和幾個少年,穿著絳色的衣服扎著素帶,帶子和佩環都很新鮮漂亮,身長也都八九寸。有一個一尺多長的人,衝擊了波浪出來,衣服也沒有沾溼,還有攜帶樂器的。武帝正要吃飯,看他們來了也就不吃了,讓他們排列著坐在飯桌前。武帝問:“我聽到水底奏樂,是你們嗎?”老翁回答說:“老臣之前冒死去訴說,幸虧蒙受了陛下施給天地那麼大的恩惠,立刻停止修建宮室,使得我們居住的地方保存下來,我們特別高興,所以私下奏樂慶賀。”武帝說:“可以演奏給我聽嗎?”回答說:“我們帶樂器來了,怎麼敢不演奏呢?”那個最高的人便彈弦而唱,歌詞是:“天地的德啊垂降了大仁,憐憫幽魂啊停了斧錘,保住了窟宅啊庇佑了微身,祝願天子啊壽命萬年。”歌聲的大小和人沒有什麼區別,清澈悅耳的歌聲繞梁越棟。又有兩個人吹著簫笛,聲調和諧。武帝非常高興,舉起酒杯並勸說:“我沒有什麼仁德,不值得你們這樣稱讚。”老翁等人全都起來行禮接過酒杯,各飲幾升酒也不醉,獻給武帝一個紫色的海螺殼,裡面有東西,形狀像牛脂。武帝問:“朕愚昧無知,不認識這種東西。”他們說:“東方先生知道。”武帝說:“可以再拿來些奇珍異寶給我嗎?”老翁回頭命令去拿洞穴之寶。一個人接受命令,下去沒於淵底,一轉眼又回來了,拿來一顆大珍珠,直徑有幾寸,光明閃耀舉世無雙,武帝很愛惜拿過來賞玩。老翁等人忽然隱去,武帝問東方朔:“紫螺殼中是什麼東西?”東方朔說:“是蛟龍的骨髓,用來塗臉,可以讓人變得漂亮。還有如果女子懷孕,用了它生產會很容易。”後來宮中有難產的,試驗一下,非常有神效。武帝用那油塗面,臉面就細膩滑潤
澤。又曰:“何以此珠名洞穴珠?”朔曰:“河底有一穴,深數百丈,中有赤蚌,蚌生珠,故以名焉。”帝既深嘆此事,又服朔之奇識。出《幽明錄》。
毛 寶
晉鹹康中,豫州刺史毛寶戍邾城。有一軍人,於武昌市買得一白龜,長四五寸,置甕中養之,漸大,放江中。後邾城遭石氏敗,赴江者莫不沉溺。所養人被甲入水中,覺如墮一石上。須臾視之,乃是先放白龜,既得至岸,回顧而去。出《幽明錄》。
孔 愉
孔愉嘗至吳興餘不亭,見人籠龜於路,愉買而放之。至水,反顧視愉。及封此亭侯而鑄印,龜首回屈,三鑄不正,有似昔龜之顧,靈德感應如此。愉悟,乃取而佩焉。出《會稽先賢傳》。
宗叔林
晉陽守宗叔林,得十頭龜,付廚曰:“每日以二頭作 。”其夜夢十丈夫,皁衣褲褶,扣頭求哀。明夜,復夢八人求命,方悟,乃放之。後夢八人來謝。出《夢雋》。
桓 邈
桓邈為汝南,郡人齎四烏鴨作禮。大兒夢四烏衣人請命,覺,忽見鴨將殺,遂救之,買肉以代。還夢四人來謝而
又有光澤。武帝又說:“為什麼這珍珠叫洞穴珠呢?”東方朔說:“河底下有一個洞穴,幾百尺深,穴洞中有一個紅色的蚌,蚌產珍珠,所以起這個名字。”武帝既深深感嘆這件事,又佩服東方朔的博學多識。出自《幽明錄》。
毛 寶
晉鹹康年間,豫州刺史毛寶駐守邾城。有一個軍人,在武昌集市上買回來一隻白龜,長四五寸,放到大缸裡養著,漸漸長大了,就把它放回江裡去。後來邾城被後趙石氏攻陷,逃到江裡去的人沒有不淹死的。那個養龜的人披著鎧甲也跳到江裡,覺得好像落到一塊石頭上。過了一會兒一看,原來是以前放到江裡的白龜,靠它到了對岸,然後回顧著離開了。出自《幽明錄》。
孔 愉
孔愉曾經到過吳興餘不亭,見有一個人在路上用籠子裝著烏龜,孔愉就買下來放了它。到水裡時,那龜回頭看孔愉。後來孔愉被封為亭侯鑄印的時候,龜頭總是往回彎,鑄了三次都不正,好像以前放那個龜回頭的模樣。孔愉終於明白了這是靈德感應到這地步,就取來那鑄印佩上了。出自《會稽先賢傳》。
宗叔林
晉陽太守宗叔林,得到十隻龜,交給廚師說:“每天用兩隻做肉羹。”當天夜晚夢到十個男人,穿著黑衣褲褂,磕頭哀求命。第二天晚上,又夢見八個人請求饒命,宗叔林這才明白,於是便把剩下的八隻龜放了。後來又夢見八個人來拜謝。出自《夢雋》。
桓 邈
桓邈擔任汝南郡守,郡裡有人送給他四隻黑鴨子作禮物。桓邈的大兒子做夢夢見四個黑衣人哀求饒命,他醒後,忽然看見四隻鴨將被殺死,馬上救了它們,買肉代替。又夢到四人來拜謝
去。出《夢雋》。
劉 樞
宋文帝元嘉三年春,彭城劉樞,字正一,自江陵歸鄂下,宿上明洲。時夜月微明,吟宴次,忽二人扣舟,高呼正一,雲:“我自鄂下來,要見正一。”樞引首望之,於岸下見二人,各長五尺餘,容貌華飾皆白服,便出與語。乃語樞曰:“久欲奉謁,今會良時。”樞曰:“卿自鄂下來,有何相謂?”一人曰:“聞君儒者也,故修謁耳。”遂與同宴。夜闌,二人俱醉,於飲處便臥。樞甚異之,及左右,皆相目不敢言,乃以被覆之。及明尚寢,欲喚,因舉被,見二魚各長五六尺,眼雖動而甚困矣。不敢殺,乃舁致江中。是夕,樞夢二人衣白衣,各執一珠,放樞臥前,不語而去。及曉,枕前二珠各徑寸,乃是雙白魚也。出《三吳記》。
蔡喜夫
宋景平中,東陽大水,永康蔡喜夫,避住南壟。夜有大鼠,浮水而來,伏喜夫奴床角,奴愍而不犯,每以飯與之。水勢既退,喜夫得返故居。鼠以前腳捧青囊,囊有三寸許珠,留置奴床前,啾啾狀如欲語也。出《異苑》。
劉 沼
秣陵令中山劉沼,樑天監三年,為建康監。與門生作
然後走了。出自《夢雋》。
劉 樞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春天,彭城的劉樞,字正一,從江陵回到鄂下,在上明洲留宿。那天夜晚的月亮剛剛升起來,他正在宴間吟詩,忽然聽見有二人敲舟,高喊正一,說:“我們從鄂下來,要見正一。”劉樞抬頭望去,見有兩個人在岸下,各身長五尺多,容貌俊美,裝飾華麗,都穿著白色衣服,劉樞便走出船艙和他們說話。那二人對劉樞說:“早就想來拜見你,今天正好是美景良時。”劉樞說:“你們從鄂下來,有什麼事相告?”其中一個人說道:“聽說你是很有學問的人,所以要拜見你。”於是共同入宴。夜深了,那二人都醉了,就在喝酒的地方躺下。劉樞覺得很奇怪,看看左右的人,都互相使眼色不敢說話,就用被子給那二人蓋上。到天亮了他們還在睡著,劉樞想叫醒他們,便把被子掀起來,見有兩條大魚,各長五六尺,眼睛雖然動彈但是身體還是睏乏之極。劉樞不敢殺魚,就命人抬起來放回江中。這天晚上,劉樞夢到二人穿著白衣服,每人拿一顆珍珠,放在劉樞的床前,沒有說話就走了。等到天亮,劉樞發現枕前有兩顆珍珠,各有一寸直徑大小,正是那對白魚所贈報的呀。出自《三吳記》。
蔡喜夫
南朝宋景平年間,東陽發大水,永康人蔡喜夫在南壟避水。夜間有個大鼠浮水過來,趴伏在喜夫奴僕的床角處,僕奴憐憫它沒有動它,每次吃飯都給它。水勢退下去以後,喜夫得以返回故居。那老鼠用前腳捧著一個青色的袋子,袋子裡有個直徑三寸大小的珍珠,留放在奴僕的床前,發出啾啾的聲音,好像人說話似的。出自《異苑》。
劉 沼
秣陵縣令中山人劉沼,在樑天監三年,做建康監。同門生做
食次,灶裡得一龜,長尺許,在灰中,了不以燔炙為弊。劉為設齋會,放之於婁湖,劉俄遷秣陵令。出《續異記》。
劉之亨
樑劉之亨仕南郡,嘗夢二人姓李,詣之亨乞命,之亨不解其意。既明,有人遺生鯉兩頭,之亨曰:“必夢中所感。”乃放之。其夕夢二人謝恩雲:“當令君延一算。”出《渚宮舊事》。
嚴 泰
陳宣帝時,揚州人嚴泰,江行逢漁舟。問之,雲:“有龜五十頭。”泰用錢五千贖放之,行數十步,漁舟乃覆。其夕,有烏衣五十人,扣泰門,謂其父母曰:“賢郎附錢五千,可領之。”緡皆濡溼。父母雖受錢,怪其無由。及泰歸問,乃說贖龜之異。因以其居為寺,里人號曰“嚴法寺”。出《獨異志》。
程靈銑
歙州歙縣黃墩湖,其湖有蜃,蛟蜃之蜃也。 常為呂湖蜃所鬥。湖之近村有程靈銑者,卓越不羈,好勇而善射。夢蜃化為道士,告之曰:“吾甚為呂湖蜃所厄,明日又來,君能助吾,必厚報。”靈銑遂問:“何以自別?”道人曰:“束白練者吾也。”既異之。明日與村人少年,鼓譟於湖邊。須臾,波濤湧激,聲若雷霆,見二牛相馳,其一甚困,而腹肚皆白。靈銑彎弓射之,正中後蜃,俄而水變為血,不知所之,
飯時,在鍋灶裡得到一隻龜,長有一尺左右,趴在灰中,好像不把被燒烤放在心上。於是劉沼為龜擺設了齋會,把龜放進了婁湖。劉沼不久就升遷為秣陵縣令。出自《續異記》。
劉之亨
南朝梁劉之亨在南郡做官,曾夢見兩人,自稱姓李,請求饒命,之亨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天亮後,有人贈送給之亨兩頭活鯉魚,之亨說:“一定是夢中有所感應。”就放了它們。那天晚上夢到二人來謝恩,並說:“應當使君延壽一算。”出自《渚宮舊事》。
嚴 泰
南朝陳宣帝時,揚州人嚴泰,乘船在江中航行,正碰上打魚的船,就問打到什麼了,船上的漁人回答說:“有五十頭龜。”嚴泰就用五千錢買下龜然後放了,剛離開那漁船幾十步遠,漁船就翻了。當天晚上,有五十個穿黑衣服的人敲嚴泰家的門,對嚴泰的父母說:“您的兒子付出了五千錢,現在可以拿回去了。”穿錢的絲繩還是溼的。嚴泰的父母雖然接受了錢,但奇怪的是沒有緣由。等到嚴泰回來問他,他就說了花錢贖龜的奇事。後來就把他的家改為寺院,鄰里稱為“嚴法寺”。出自《獨異志》。
程靈銑
歙州歙縣有個黃墩湖,這湖裡有蜃,蛟蜃的蜃。 常常被呂湖的蜃鬥敗。靠近黃墩湖邊的村子有個叫程靈銑的人,卓越不受約束,勇敢又善於射箭。他夢見蜃變成道士,告訴靈銑說:“我被呂湖的蜃害苦了,明天它又要來了,如果你能幫助我,我一定重重報答你。”靈銑就問:“怎麼識別你們呢?”道人說:“扎著白帶子的是我。”靈銑醒後很奇怪。第二天和村中的少年們在湖邊玩,不一會兒,湖面波濤洶湧,聲若雷霆,看見兩頭牛互相追趕搏鬥,其中一個顯然很困頓了,它的肚腹處是白色的。靈銑這時彎弓搭箭射去,正中後一個蜃,湖水立刻化成血水,兩蜃瞬間都不見了,
其傷蜃遂歸呂湖,未到而斃。後人名其死處為蜃灘。呂湖亦從此漸漲塞,今才餘尋丈之廣。居歲餘,靈銑偶出,有一道人詣其母求食,食訖曰:“勞母設食,無以報之,今貧窶到此,當為求善墓地。”使母隨行上山,以白石識其地。曰:“葬此可以暴貴矣。”尋而靈銑還,母語之,靈銑馳求之,了無所見,遂遷葬於其所。後侯景作亂,率郡鄉萬餘眾,保據新安。遂隨陳武帝平賊,累有奇功,軍中謂之“程虎”。及陳武受樑禪,靈銑以佐命功臣,與周文昱、侯安都為三傑,如漢之蕭張焉,後官止丹陽尹。按靈銑宅湖東二里,宅南有楮樹,其大數十圍,樹有靈。今村人數有祈禱,其祝辭號為“千年樹”。其墓在湖西北黃牢山下,故檢校刑部郎中程皓,即其後也。出《歙州圖經》。
韋 丹
唐江西觀察史韋丹,年近四十,舉五經未得。嘗乘蹇驢,至洛陽中橋,見漁者得一黿,長數尺,置於橋上,呼呻餘喘,須臾將死。群萃觀者,皆欲買而烹之,丹獨憫然,問其直幾何,漁曰:“得二千則鬻之。”是時天正寒,韋衫襖褲,無可當者,乃以所乘劣衛易之。既獲,遂放於水中,徒行而去。時有胡蘆先生,不知何所從來,行止迂怪,佔事如神。後數日,韋因問命,胡蘆先生倒屣迎門,欣然謂韋曰:“翹望數日,何來晚也?”韋曰:“此來求謁。”先生曰:“我友人元
那個受傷的蜃就回歸呂湖,但是,還沒走到就死了。後來人們給那蜃死的地方起名叫蜃灘。呂湖也從此被堵塞了,現在只剩下一丈多寬。住了一年多,靈銑有一次偶然外出,有一個道人到他母親那裡討飯,吃完飯說:“麻煩你給我準備飯吃,沒有什麼作報答,現在貧窮到這種地步,我只能給你們找個好墓地了。”讓靈銑母親隨著他走上山,用白石在地上做了個記號。說:“墓葬在這個地方可以大貴呀!”沒過多久,靈銑就回來了。母親就告訴他剛才的事,靈銑就跑出去找,道人已經不見蹤影。於是就把祖墳遷到做了記號的地方。後來侯景叛亂,靈銑率領郡中鄉親一萬多人,保衛了新安。又隨陳武帝掃平賊寇,多次建立奇功,軍中的人都稱他“程虎”。等到陳武帝做皇帝,靈銑憑輔佐皇帝成為有功之臣,同周文昱、侯安都併為三傑,像是漢朝的蕭何、張良。以後官升到丹陽尹。靈銑建宅在湖東二里的地方,宅南邊有棵楮樹,很大,有幾十圍那麼粗,這棵楮樹很靈驗。現在村裡有很多人到那裡祈禱,他們的祝詞中都稱這棵樹叫“千年樹”。程氏墓地在黃墩湖西北黃牢山下,已故的檢校刑部郎中程皓,就是他的後人。出自《歙州圖經》。
韋 丹
唐朝江西觀察使韋丹,年近四十科舉不中。曾騎著跛驢到洛陽中橋,正好看見打漁的人捉到一隻大黿,有幾尺長,放在橋上,那隻黿微弱地喘息呼吸,眼看一會兒就會斷氣。很多人聚集圍觀,都要買了回去做菜吃,唯獨韋丹憐憫它,問漁人黿值多少錢,漁人說:“給我二千錢我就賣給你。”當時天氣寒冷,韋丹只有隨身的衣褲,沒有什麼可當的,就用他騎的驢換了那隻龜。得到它以後,馬上就把它放到水裡去了,徒步離開。那時有個胡蘆先生,不知道他從什麼地方來,行動遲緩奇怪。但他會占卜,料事如神。過了幾天,韋丹去算命,胡蘆先生倒穿著鞋在門前迎接,很高興地對韋丹說:“翹首而望好幾天了,為什麼來得這麼晚?”韋丹說:“這就來請求謁見。”胡蘆先生說:“我的朋友元
長史,談君美不容口,誠託求識君子,便可偕行。”韋良久思量,知聞間無此官族,因曰:“先生誤,但為某決窮途。”胡蘆曰:“我焉知,君之福壽,非我所知。元公即吾師也,往當自詳之。”
相與策杖至通利坊,靜曲幽巷,見一小門,胡蘆先生即扣之。食頃,而有應門者開門延入。數十步,復入一板門,又十餘步,乃見大門,制度宏麗,擬於公侯之家。復有丫鬟數人,皆及姝美,先出迎客,陳設鮮華,異香滿室。俄而有一老人,鬚眉皓然,身長七尺,褐裘韋帶,從二青衣而出。自稱曰:“元濬之。”向韋盡禮先拜。韋驚,急趨拜曰:“某貧賤小生,不意丈人過垂採錄,韋未喻。”老人曰:“老夫將死之命,為君所生,恩德如此,豈容酬報。仁者固不以此為心,然受恩者思欲殺身報效耳。”韋乃矍然,知其黿也,然終不顯言之。遂具珍羞,流連竟日。既暮,韋將辭歸,老人即於懷中出一通文字,授韋曰:“知君要問命,故輒於天曹,錄得一生官祿行止所在,聊以為報。凡有無,皆君之命也,所貴先知耳。”又謂胡蘆先生曰:“幸借吾五十千文,以充韋君改一乘,早決西行,是所願也。”韋再拜而去。
明日,胡蘆先生載五十緡至逆旅中,賴以救濟。其文書具言:明年五月及第;又某年平判入登科,受咸陽尉;又明年登朝,作某官。如是歷官一十七政,皆有年月日。最後年遷江西觀察使,至御史大夫。到後三年,廳前皂莢樹花開,當有遷改北歸矣,其後遂無所言。韋常寶持之。自
長史,提起你的美德來不容我插嘴,他誠懇地託我認識你,咱們一塊兒去吧。”韋丹思慮了半天,在自己知道的人裡面,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有這麼一個官。因此他就說:“先生錯了,只給我算算命運就行了。”胡蘆先生說:“我哪裡知道,您的福壽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元公就是我的師傅,去了就能知道詳情。”
韋丹就和胡蘆先生拄著柺杖到通利坊去,道路曲折,街巷幽靜,見到一個小門,胡蘆先生就敲門。一頓飯的工夫,有人答應,開門請他們進去。走了幾十步,又進了一個板門,再走十多步,才看見大門,建築宏偉壯麗,可與公侯之家相比。又有幾個丫鬟,都美麗非凡,她們先出來迎客,客廳陳設新鮮華麗,異香滿室。不一會兒,有一個老人,鬚眉銀白,身長七尺,粗布大衣,牛皮帶。隨兩個青衣出來,自稱是:“元濬之。”向韋丹大禮先拜。韋丹很驚慌,急忙向前拜禮說:“我是個貧賤的書生,沒想到老人會如此錯愛,我到現在也不明白。”老人說:“老夫就要死去的命,被君所救,這麼大的恩德,難道還不應該酬謝報答嗎?講仁義的人固然不把這事放在心上,然而受恩的人就想要用死來報效了。”韋丹一下子明白了,知道他就是黿,然而始終沒有挑明。於是老人準備了珍奇美味的飯菜,賓主流連了一整天。到了傍晚,韋丹要告辭回去,老人就從懷裡拿出一卷文字,送給韋丹說:“我知道你要問命運如何,所以我到天曹去記錄了你一生的官祿和行止的地方,就算是報答吧!這裡的有和無,都是你的命運決定的,只是預先知道罷了。”又對胡蘆先生說:“最好借給我五十貫錢,用來給韋君改換一個坐騎,早日決定西行是我的願望啊。”韋丹再拜而去。
第二天,胡蘆先生裝了五十緡錢來到旅館,韋丹賴此得以救濟。那捲文書上寫著:明年五月中舉;又某年平判進入登科之列、授咸陽縣尉;又過一年進朝廷,做某官。像這樣歷任官職十七次,都有具體的年月日,最後調任江西觀察使,官至御史大夫。到最後三年,廳前的皂莢樹開花,應當是調任改官北歸了,以後再就沒有寫什麼了。韋丹平常當成寶貝一樣帶著在身邊。自從
五經及第後,至江西觀察使。每授一官,日月無所差異。洪州使廳前,有皂莢樹一株,歲月頗久,其俗相傳:此樹有花,地主大憂。元和八年,韋在位,一旦樹忽生花,韋遂去官,至中路而卒。
初,韋遇元長史也,頗怪異之。後每過東路,即於舊居尋訪不獲。問於胡蘆先生,先生曰:“彼神龍也,處化無常,安可尋也?”韋曰:“若然者,安有中橋之患?”胡蘆曰:“迍難困厄,凡人之與聖人,神龍之於 蠕,皆一時不免也,又何得異焉?”出《河東記》。
熊 慎
唐豫章民有熊慎者,其父以販魚為業。嘗載魚宿於江滸,聞船內千百念經佛聲,驚而察之,乃船中諸魚也。遂嘆異而悉取放之,不復以漁為業。後鬻薪於石頭,窮苦至甚。嘗暮宿於江上,忽見沙中光焰高尺餘,就掘之,得黃金數斤。明日,齎詣都市貨之。市人云:“此所謂紫磨金也。”酬緡數十萬,熊氏由此殖產鉅富,子孫於今存焉。出《報應錄》。
王行思
偽蜀渠陽鄰山,有富民王行思。嘗養一馬,甚愛之,芻粟喂飼,倍於他馬。一日因乘往本郡,遇夏潦暴漲,舟子先渡馬,回舟以迎王氏。至中流,風起船覆,其馬自岸奔入駭浪,接其主。蒼茫之間,遽免沉溺。出《儆誡錄》。
科舉考中後,一直到江西任觀察使。每次被授任一個官職,年月都沒有一點差錯。洪州刺史廳堂前面,有一株皂莢樹,年深日久了,民間傳說:此樹開花,地主大憂。元和八年,韋丹在位,一天早晨皂莢樹忽然開花,韋丹於是便辭去官職,在回家的途中就死了。
當初韋丹遇到元長史,覺得很怪異,以後每次經過東路,就到舊居去尋訪,但總也尋訪不到。到胡蘆先生那兒去問,先生說:“那是神龍呀,變化無常,怎麼能找到呢?”韋丹說:“如果是那樣,怎麼能有中橋之禍呢?”胡蘆先生說:“遭遇困難險惡,無論凡人和聖人,神龍和最小的動物,都是不能避免的,這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出自《河東記》。
熊 慎
唐朝豫章有個叫熊慎的平民,他的父親以賣魚為業。曾經用船載著魚在江邊住宿,聽到船艙裡有唸佛經的聲音,吃了一驚,到處察看,原來是船中的那些魚。於是便感嘆訝異此事並把它們放了,從此不再以販魚為業。後來在南京賣柴,生活非常窮苦。有一天晚上宿於江上,忽然看見岸上的沙灘裡發出一尺多高的光焰,就挖掘發光的地方,挖出來幾斤黃金。第二天,到都市上去賣。市上的人說:“這就是所說的紫磨金。”給了幾十萬緡的酬金,熊家從此財產充足,成為鉅富,子孫至今還在。出自《報應錄》。
王行思
前蜀渠陽鄰山,有一個富家百姓王行思。他曾經養了一匹馬,特別愛護它,馬小的時候就用精飼料餵養,超過其它馬一倍。一天,騎著那匹馬到郡中去,正遇到江水突然上漲,撐船的人先把馬渡過去,回來再渡王氏過江。到江中間時,大風掀起波浪把船掀翻了,那匹馬從岸上奔跑到大浪中接它的主人。在蒼茫的大波浪中,竟然免於沉溺。出自《儆誡錄》。
陳弘泰
偽蜀廣都縣百姓陳弘泰者,家富於財。嘗有人假貸錢一萬,弘泰徵之甚急。人曰:“請無慮,吾先養蝦䗫萬餘頭,貨之,足以奉償。”泰聞之惻然,已其債,仍別與錢十千,令悉放蝦䗫於江中。經月餘,泰因夜歸,馬驚不進,前有物光明,視之,乃金蝦䗫也。出《儆誡錄》。
陳弘泰
前蜀廣都縣百姓陳弘泰,家裡很有錢。曾有人向他借錢一萬,弘泰追要得很急。那人說:“請不要擔心,我以前養了一萬多頭蝦䗫,我賣了以後完全可以償還你。”陳弘泰聽了以後很悲傷,免了債,另外給那人十千錢,讓人把蝦䗫全都放到江裡去。過了一個多月,一次陳弘泰晚上回家,騎的馬受驚不肯前進,原來是前面有發光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金蝦䗫。出自《儆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