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

王忠幹  王 偁  李元一  魚萬盈  於李回

強伯達  僧惟恭  王 沔  董進朝  康仲戚

吳可久  開行立  僧法正  沙彌道蔭 何 老

勾龍義  趙 安

王忠幹

唐大和三年,李同捷阻兵滄景,帝命李祐統齊德軍討之。初圍德州城,城堅不拔。翌日又攻之,自卯至未,傷十八九,竟不能拔。時有齊州衙內八將官健兒王忠幹,博野縣人,長念《金剛經》,積二十餘年,日數不缺。其日,忠幹上飛梯,將及堞,身中箭如蝟,為櫑木擊落。同火卒曳出羊馬城外,置之水濠裡岸。祐以暮夜,命抽軍。其時城上矢下如雨,同火忙,忘取忠幹屍。忠幹即死,如夢,至荒野,遇大河,欲渡無因,仰天哭。忽聞人語聲,忠幹見一人,長丈餘,疑其神人,因求指營路。其人云:“爾莫怕,我令爾可得渡此河。”忠幹拜之,才頭低未舉,神人把腰,擲之空中,久方著地。忽如夢覺,聞賊城上交二更。初不記過水,亦不

王忠幹

唐朝大和三年,橫海節度使李同捷割據滄、景等州,皇帝命李祐統帥齊德軍討伐他。起初包圍德州城,德州城門堅固,不能攻克。第二天繼續攻打,從卯時到未時,共傷了十八九個人,還是不能攻下。當時在齊州衙內有個八將官王忠幹英勇善戰,是博野縣人,長期持誦《金剛經》,一共二十多年,一天也不缺。有一天,王忠幹登上飛梯,將要到城牆上,身上中箭,像刺蝟一樣,被雷木擊落。同夥兵卒把他拉到羊馬城外,放在護城河岸邊。李祐見天黑了,於是命令撤軍。當時城上箭如雨下,同夥忙亂之中,忘記帶走忠幹的屍體了。忠幹當時就死了,就像做夢一樣,到了荒野之中,遇見一大河,想要過去又沒有憑藉的東西,就仰天大哭。忽然聽到人的說話聲,忠幹看見一個人,一丈多高,疑心他是神人,因此請求他指條通向軍營的路。那個人說:“你不要害怕,我可以讓你渡過這條河。”忠幹拜謝他,才低頭還沒抬起來,神人便摟住他的腰,把他扔到空中,很久才落地。忽然像夢醒了一樣,聽到賊城上正交二更。開始不記得自己過河,也不

知瘡,抬手捫面,血塗眉睫,方知傷損。乃舉身強行,百餘步卻倒,復見向人持刀叱曰:“起起!”忠幹驚懼,走一里餘,坐歇,方聞本軍喝號聲,遂及本營。訪同火卒,方知其身死水濠岸裡,即是夢中所過河也。出《酉陽雜俎》。

王 偁

王偁家於晉州,性頑鄙。唐元和四年,其家疾疫,亡者十八九,唯偁偶免。方疾,食狗肉,目遂盲。不知醫藥,唯禱鬼神,數年無報。忽有一異僧請飯,謂曰:“吾師之文,有《金剛經》,能排眾苦,報應神速,居士能受之乎?”偁辭愚,又無目,固不可記。僧勸寫之,偁從其言,得七卷,請僧誦之。數日,夢前僧持刀決其目,乃驚寤。覺有所見,久而遍明,數月如舊。偁終身轉經不替。出《報應記》。

李元一

李元一,唐元和五年任饒州司馬。有女居別院,中宵忽見神人,驚悸而卒,顏色不改。其夫嚴訥自秦來,至蒼湖,恍惚見其妻行水上而至。訥驚問之,妻泣曰:“某已亡矣,今鬼也。”訥駭異之。曰:“近此雁浦村,有嚴夫子,教眾學,彼有奇術。公往懇請哀救,某庶得復生矣。”訥後果見嚴夫子,拜謁泣訴,盡啟根本。嚴初甚怒:“郎君風疾,何乃見凌!”訥又拜悲泣,久乃方許,曰:“殺夫人者,王將軍也。葬在此堂內西北柱下,可為寫《金剛經》,令僧轉讀,於其

知道受了傷,抬手摸臉,滿臉是血,才知道受了傷。於是站起來勉強往前走,走了一百多步就倒下了,又看見先前的那個人拿著刀呵斥道:“起來,起來!”忠幹驚慌害怕,走了一里多路,坐下來休息,才聽到本軍的號令聲,這才返回兵營。問同夥兵卒,才知道自己死在護城河岸邊,就是夢中所過的河。出自《酉陽雜俎》。

王 偁

王偁家住在晉州,為人固執粗俗。唐朝元和四年,他家人得了瘟疫,死了十之八九,唯獨王偁得免。他得病時,吃了狗肉,眼睛就失明瞭。不知道求醫用藥,只是祈禱鬼神,幾年也沒有好轉。忽然有一個奇怪的和尚前來化齋,對他說:“我師傅所著之文,有《金剛經》,能排除眾人的苦難,報應很快,你能接受嗎?”王偁稱自己愚笨,眼睛又看不見,一定記不住。和尚勸他寫下來,王偁聽從了他的話,寫了七卷,請和尚唸誦。幾天後,夢見和尚手拿刀子挖他的眼睛,才驚醒過來。覺得似乎能看見點東西,過了很久眼睛完全能看見,幾個月之後就和原來一樣。王偁便終身誦唸經書不停。出自《報應記》。

李元一

李元一,唐朝元和五年任饒州司馬。有一個女兒住在另一個院中,半夜中忽然看見神人,驚嚇而死,她的面容臉色並沒有改變。她的丈夫嚴訥從秦地來,到了蒼湖,恍恍惚惚地看見他的妻子從水上走到自己面前。嚴訥驚訝地問她,他的妻子哭泣著說:“我已經死了,現在是鬼魂。”嚴訥驚駭訝異。妻子又說:“離這不遠有個雁浦村,有一個嚴夫子,教了許多學生,他有奇術。你去懇請哀求,我差不多能夠復活。”嚴訥之後果然見到了嚴夫子,拜見並哭著把事情的始末全部告訴了他。嚴夫子起初很生氣:“郎君是病了吧,怎麼來逼我?”嚴訥又哭泣拜請,過了很久,嚴夫子才答應了,說:“殺死你夫人的人,是王將軍。他葬在這廳堂內西北的柱子下,你可以寫《金剛經》,讓和尚為她誦讀,就在那

所祠焉,小娘子必當還也。”訥拜謝,疾往郡城。明日到,具白元一,寫經,速令讀之。七遍,女乃開目,久之能言,愧謝其夫曰:“茲堂某柱下,有王將軍枯骨,抱一短劍,為改葬之,劍請使留,以報公德。”發之果驗。遂改瘞,留其劍。元一因寫經數百卷,以施冥寞。出《報應記》。

魚萬盈

魚萬盈,京兆市井粗猛之人。唐元和七年,其所居宅有大毒蛇,其家見者皆驚怖。萬盈怒,一旦持巨棒,伺其出,擊殺之,烹炙以食。因得疾,臟腑痛楚,遂卒,心尚微暖。七日後蘇,雲:初見冥使三四人追去,行暗中十餘里,見一人獨行,其光繞身,四照數尺,口唸經。隨走就其光,問姓字,雲:“我姓趙名某,常念《金剛經》者,汝但莫離我。”使者不敢進,漸失所在。久之,至其家,萬盈拜謝曰:“向不遇至人,定不回矣。”其人授以《金剛經》,念得遂還。及再生,持本重念,更無遺缺,所疾亦失。因斷酒肉,不復殺害,日唸經五十遍。出《報應記》。

於李回

於李回舉進士,唐元和八年,下第將歸。有僧勸曰:“郎君欲速及第,何不讀《金剛經》?”遂日念數十遍。至王橋宿,因步月,有一美女與言,遂被誘去。十餘里至一村舍,戲笑甚喧,引入升堂,見五六人皆女郎。李回慮是精怪,乃陰唸經。忽有異光自口出,群女震駭奔走。但聞腥穢之氣,蓋狐狸所宅,榛棘滿目,李回茫然,不知所適。俄

被害處供奉,你的娘子一定能復活。”嚴訥拜謝,快速前往郡城。第二天就把這些事告訴了元一,抄寫經書,並讓和尚誦讀。讀了七遍之後,他的女兒才睜開眼睛,過了很久才能說話,她慚愧地感謝丈夫說:“在這廳堂某根柱子下,有王將軍的屍骨,抱著一隻短劍,換一個地方埋葬他,把他的劍留下,來報答您的恩德。”挖開後果然像說的那樣。於是改葬王將軍,留下他的劍。元一於是寫經書幾百卷,以報答冥間的恩德。出自《報應記》。

魚萬盈

魚萬盈,是京兆市井中的粗野之人。唐朝元和七年,他所住的宅子中有大毒蛇,家人看見都驚恐害怕。萬盈發怒,一天拿著一根大棒,等蛇出來,就把它打死了,並且烹烤著吃了。於是得了病,五臟六腑疼痛難忍,不久就死了,但心還是暖熱的。七天後才復甦,他說:開始被冥間的使者三四個人拘捕,在黑暗中走了十多裡,看見一個人獨自行走,光圍繞在他身邊,四下裡照出去幾尺,嘴裡念著經。就藉著光跟著他走,問他姓名,他說:“我姓趙名某,常念《金剛經》,你不要離開我。”使者就不敢靠近,漸漸地不見了。過了很久,到了他家,萬盈拜謝說:“如果不是遇到你,一定回不來了。”那個人送給他《金剛經》,唸完後就復活了。再生後,拿著經書念,不敢有一點遺漏,所得的病也痊癒。萬盈於是斷絕酒肉,不再殺生,每天唸經五十遍。出自《報應記》。

於李回

於李回考進士,唐朝元和八年,落第而歸。有個和尚勸他說:“你如果想很快中舉,為何不讀《金剛經》?”於是他每日念幾十遍。一次去王橋住下,在月下散步,忽然有一個美女和他說話,他便被誘騙而去。走了十多裡到了一個村舍,嬉笑聲很大,美女領他進正堂,見五六個人都是女郎。李回懷疑是妖精,就暗中唸經。忽然一道異光從口中射出,群怪驚駭逃散。只聞到腥穢的氣味,原來是狐狸的住所,滿是荊棘,李回茫然不知所措。一會兒

有白犬,色逾霜雪,似導李回前行,口中有光,復照路,逡巡達本所。後至數萬遍。出《報應記》。

強伯達

唐強伯達,元和九年,家於房州,世傳惡疾,子孫少小,便患風癩之病,二百年矣。伯達才冠便患,囑於父兄:“疾必不起,慮貽後患,請送山中。”父兄裹糧送之巖下,泣涕而去。絕食無幾,忽有僧過,傷之曰:“汝可念《金剛經》內一四句偈,或脫斯苦。”伯達既念,數日不絕。方晝,有虎來,伯達懼甚,但瞑目至誠念偈。虎乃遍舐其瘡,唯覺涼冷,如傅上藥,了無他苦。良久自看,其瘡悉已幹合。明旦,僧復至,伯達具說。僧即于山邊,拾青草一握以授,曰:“可以洗瘡,但歸家,煎此以浴。”乃嗚咽拜謝。僧撫背而別。及到家,父母大驚異,因啟本末。浴訖,身體鮮白,都無瘡疾。從此相傳之疾遂止,念偈終身。出《報應記》。

僧惟恭

唐荊州法性寺僧惟恭,三十餘年念《金剛經》,日五十遍。不拘僧儀,好酒,多是非,為眾僧所惡。遇病且死。同寺有僧靈巋,其跡類惟恭,為一寺二害。因他故出,去寺一里,逢五六人,年少甚都,衣服鮮潔,各執樂器,如龜茲部,問靈巋:“惟恭上人何在?”靈巋即語其處所,疑寺中有供也。及晚回,入寺聞鐘聲,惟恭已死。因說向來所見。其日,合寺聞絲竹聲,竟無樂人入寺。當時名僧雲:“惟恭蓋

有一隻白色的狗,顏色比霜雪還白,好像引著李回往前走,口中有光,又照著前面的路。不久就回到住處。後來他念經達到幾萬遍。出自《報應記》。

強伯達

唐朝元和九年,強伯達家住在房州,祖傳的疾病,子孫後代年紀很小就患風癩病,已傳有二百年了。伯達剛成年就患了這種病,對他的父兄說:“病一定治不好,擔心留下後患,請把我送到山裡去。”父兄帶著糧食把他送到岩石下,灑淚而別。伯達絕食不久,就有一僧人路過,同情他說:“你可以念《金剛經》裡一個四句的偈語,也許能擺脫苦痛。”伯達就念經,幾天不停。一天白天,有老虎來,伯達非常恐懼,只是閉著眼一心念經。老虎就舐遍了他全身的瘡,只覺冰涼,像敷上了藥一樣,一點兒也不痛苦。過了很久他自己一看,身上瘡全都已經癒合。第二天早晨,和尚又到了,伯達都告訴了他。和尚就在山邊拾來一把青草給他,說:“這草可以洗瘡,只管回家,把這草煮了之後洗澡。”伯達流淚拜謝。和尚摸著他的後背便走了。他到家後,父母非常驚異,於是他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用草液洗完,身體潔白,一點瘡疤也沒有。從此祖傳的病就沒有了,伯達便終身唸經。出自《報應記》。

僧惟恭

唐朝荊州法性寺僧惟恭,三十多年來一直誦唸《金剛經》,每天念五十遍。不受和尚的規矩所拘泥,好喝酒,搬弄是非,被眾僧厭惡。後來得病死了。同寺的和尚靈巋,他的行為很像惟恭,是一寺中的二害。靈巋因別的原因出去,在離寺廟一里的地方,遇到五六個人,都很年輕,衣服乾淨,各自拿著樂器,像龜茲國人一樣。問靈巋:“惟恭上人在哪兒?”靈巋說了他的住處,懷疑是寺裡有法事。到了晚上,進入寺中聽到鐘聲,惟恭已經死了。於是訴說了他先前的所見所聞。那天,整個寺中都聽到絲竹的聲音,竟然沒有奏樂的人進入寺內。當時的名僧說:“惟恭大概

承經之力,生不動國,亦以其跡勉靈巋也。”靈巋感悟,折節緇門。出《酉陽雜俎》。

王 沔

唐元和中,嚴司空綬在江陵時,岑陽鎮將王沔,常持《金剛經》。因使歸州勘事,回至吒灘,船破,五人同溺。沔初入水,若有人授竹一竿,隨波出沒,至下牢鎮,著岸不死。視手中物,乃《金剛經》也。吒灘至於下牢鎮三百餘里。出《酉陽雜俎》。

董進朝

董進朝,唐元和中入軍,時宿直城東樓上。一夕月明,忽見四人著黃從東來,聚立城下,說己姓名,狀若追捕。因相語曰:“董進朝常持《金剛經》,以一分功德祝庇冥司,我輩蒙惠,如何殺之?須枉命相待。”“若此人他去,我等無所賴矣。”其一人云:“董進朝對門有一人,同年同姓,壽限相埒,可以代矣。”因忽不見,進朝驚異之。及明,聞對門哭聲,問其故,死者父母雲:“子昨宵暴卒。”進朝感泣說之,因為殯葬,供養其母。後出家,法名慧通,住興元寺。出《報應記》。

康仲戚

康仲戚,唐元和十一年往海東,數歲不歸。其母唯一子,日久憶念。有僧乞食,母具語之。僧曰:“但持《金剛經》,兒疾回矣。”母不識字,令寫得經,乃鑿屋柱以陷之,加

是得了誦經的報應之力,將轉生到不動國,死後用他的表現來勸勉靈巋。”於是靈巋受感動終於明白了,誠心地皈依佛門。出自《酉陽雜俎》。

王 沔

唐朝元和年間,司空嚴綬在江陵做官,岑陽鎮將王沔,常持誦《金剛經》。一次王沔回州辦理公事,回到吒灘,船破了,五人一起落入水中。王沔剛落入水中,就好像有人給他一根竹竿,隨著水波出沒,漂到下牢鎮,靠岸才免於一死。看手中的東西,原來是《金剛經》。從吒灘到下牢鎮有三百多裡。出自《酉陽雜俎》。

董進朝

董進朝,唐朝元和年間參軍,當時住在城東門樓上值勤。一天晚上月明,忽然看見四個穿著黃衣的人從東面來,聚立在城下,說自己的姓名,好像要追捕他。他們商議說:“董進朝常常持誦《金剛經》,用一分功德庇祐冥司,我等蒙受他的恩惠,怎麼能殺他呢?必須改變他的命數。”“如果這個人去其他地方,我們就沒有什麼可抓的了。”其中一個人說:“董進朝對門有一個人,和他同年同姓,壽命相近,可以代替他。”於是這些人忽然就不見了,進朝感到很奇怪。到了天亮,聽到對門的哭聲,問原因,死者的父母說:“兒子昨天夜裡突然死去了。”進朝痛哭著說了昨天晚上的事,併為他殯葬,供養他的母親。之後他便出家,法名叫慧通,住在興元寺。出自《報應記》。

康仲戚

康仲戚,唐朝元和十一年去海東,一去好幾年都沒有回來。他的母親只有他這一個兒子,時間長了非常想念。有一個和尚前來化齋,母親便詳細告訴了他家裡的情況。和尚說:“只要奉持《金剛經》,你的兒子便很快就會回來了。”他的母親不識字,僧人便讓她請別人寫了一份經書,把屋子的柱子鑿開,嵌在裡面,在

漆其上,晨暮敬禮。一夕,雷霆大震,拔此柱去。月餘,兒果還。以錦囊盛巨木以至家,入拜跪母。母問之,仲戚曰:“海中遇風,舟破墜水,忽有雷震,投此木于波上,某因就浮之,得至岸。某命是其所與,敢不尊敬!”母驚曰:“必吾藏經之柱。”即破柱得經。母子常同誦唸。出《報應記》。

吳可久

吳可久,越人,唐元和十五年居長安,奉摩尼教。妻王氏,亦從之。歲餘,妻暴亡。經三載,見夢其夫曰:“某坐邪見為蛇,在皇子陂浮圖下,明旦當死,願為請僧,就彼轉《金剛經》,冀免他苦。”夢中不信,叱之。妻怒,唾其面。驚覺,面腫痛不可忍。妻復夢於夫之兄曰:“園中取龍舌草,搗傅立愈。”兄寤走取,授其弟,尋愈。詰旦,兄弟同往,請僧轉《金剛經》。俄有大蛇從塔中出,舉首遍視,經終而斃。可久歸佛,常持此經。出《報應記》。

開行立

唐開行立,陝州人,不識字。長慶初,常持《金剛經》一卷隨身,到處焚香拜禮。忽駝貨出同州,遇十餘賊,行立棄貨而逃。不五六十斤,賊舉之,竟不能動。相視驚異,追行立,問之。對曰:“中有《金剛經》,恐是神力。”賊發囊,果有經焉。卻與百餘千,請其去,誓不作賊,受持終身。出《報應記》。

柱子上塗上油漆,早晚虔心禮拜。一天晚上,雷霆大震,這個柱子就被拔走了。一個多月後,她的兒子果然回來了。用錦囊盛著巨大的木柱回到家裡,進門跪拜母親。母親問他,仲戚說:“大海上遇到狂風,船破落入水中,忽然有雷霆震動,把這塊木扔到海面上,我就靠著它浮在水上,才能夠到達岸邊。我的命就是它給的,怎敢不尊敬它!”母親驚訝地說:“這一定是我藏經的屋柱。”於是打開柱子找到經書。從此母子倆常常一起誦唸。出自《報應記》。

吳可久

吳可久,越地人,唐朝元和十五年住在長安,信奉摩尼教。他的妻子王氏,也跟從他信教。一年多後,他的妻子突然去世。過了三年,託夢給她的丈夫說:“我犯了罪才被變成蛇,在皇子陂浮圖下,明天將死,希望你能為我延請僧侶,就在那念《金剛經》,以求免除別的苦難。”可久在夢中不相信,叱責她。妻子發怒,唾他臉上。不久驚醒,臉腫痛不能忍。妻子又託夢給她丈夫的哥哥說:“園中取龍舌草,搗碎敷在上面就立刻好了。”他哥哥醒來急忙去園中取來,送給弟弟,不久弟弟的臉痊癒了。第二天一早,兄弟倆一起前往,請和尚念《金剛經》。忽然有條大蛇從塔中出來,抬頭四處觀看,經唸完它就死了。可久皈依佛門,常常持誦《金剛經》。出自《報應記》。

開行立

唐朝開行立是陝州人,不識字。長慶初年,隨身攜帶一卷《金剛經》,每到一處便焚香禮拜。一次馱著貨物出同州,遇到十幾個盜賊,行立便丟下貨物逃走。貨物不到五六十斤,賊拿它,竟然拿不動。互相看了看感到很驚異,追上行立,問他。回答說:“當中有《金剛經》,恐怕是它的神力。”賊便打開口袋,果然有經書。就給他幾百上千錢,請去經書,發誓不再做賊,終身唸經。出自《報應記》。

僧法正

唐江陵開元寺般若院僧法正,日持《金剛經》三七遍。長慶初,得病卒。至冥司,見若王者,問師生平作何功德。答曰:“常念《金剛經》。”乃揖上殿,登繡座,唸經七遍。侍衛悉合掌,階下考掠論對,皆停息而聽。念畢,遣一吏引還,王下階送曰:“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人間,勿廢讀誦。”因隨吏行數十里,至一大坑,吏因臨坑,自後推之,若隕空焉。死已七日,惟面不冷。荊州僧常靖親見其事。出《酉陽雜俎》。

沙彌道蔭

唐石首縣,有沙彌道蔭,常念《金剛經》。長慶初,因他出夜歸,中路忽遇虎,吼擲而前。沙彌知不免,乃閉目坐,默唸《金剛經》,心期救護。虎遂伏草守之。及曙,村中人來往,虎乃去。視其蹲處,涎流於地。出《酉陽雜俎》。

何 老

何老,鄂州人,常為商,專誦《金剛經》。唐長慶中,因傭人負貨,夜憩于山路,忽困寐,為傭者剄其首,投於澗中。取貨而趨市,方鬻,見何老來,惶駭甚。何曰:“我得誦經之力,誓不言於人。”遂相與為僧。出《報應記》。

勾龍義

勾龍義,簡州俚人。唐長慶中,於郪縣傭力自給。常以邑人有疾,往省之,見寫《金剛經》,龍義無故譭棄而止絕之。歸即喑啞,醫不能愈。頑囂無識,亦竟不悔。僅五六

僧法正

唐朝江陵開元寺般若院的和尚法正,每天念《金剛經》二十一遍。長慶初年,得病而死。到了冥司,看見一個像大王的人,問平生有什麼功德。回答說:“常念《金剛經》。”於是請上殿,登上繡座,唸經七遍。侍衛都合掌,階下審問鞭打對質的都停下來聽。唸完之後,就派一官吏領他回去,大王下臺階送他說:“你還能在人間活三十年,不要荒廢誦經。”於是法正就跟著官吏走了幾十裡,到了一個大坑,於是官吏對著大坑,從背後推他,他好像落到空中一樣。已經死了七天了,只是臉還未變冷。荊州的和尚常靖親眼看見這件事。出自《酉陽雜俎》。

沙彌道蔭

唐朝石首縣,有一個沙彌道蔭,常念《金剛經》。長慶初年,他有事外出夜裡歸來,半路上忽然遇見一隻老虎,吼叫著奔來。沙彌自知難逃,就閉目靜坐,默唸《金剛經》,心裡期望得到救護。老虎就趴在草邊守著他。等到天亮,村中人來來往往,老虎才離開。看老虎蹲坐的地方,滿地都是口水。出自《酉陽雜俎》。

何 老

何老是鄂州人,常常行商,只誦讀《金剛經》。唐朝長慶年間,僱用傭人背貨,夜裡在山路上休息,忽然睏乏就睡著了,被傭人砍了頭,投到深澗裡。傭人拿了貨很快就到了集市,正要賣掉,看見何老走來,非常害怕。何老說:“我得到誦讀《金剛經》的幫助,發誓不和別人說。”於是就一起去做了和尚。出自《報應記》。

勾龍義

勾龍義,是簡州的一個粗俗之人。唐朝長慶年間,在郪縣靠出賣勞力而自給。曾因鄉人有病,前去探望,看見他寫《金剛經》,龍義無緣無故地毀掉,不讓他寫。回家後就啞了,醫治之後也不能痊癒。他固執傲慢沒有見識,到頭來也不悔改。僅僅五六

年,忽聞鄰人有念是經者,惕然自責曰:“我前謗真經,得此啞病。今若悔謝,終身敬奉,卻能言否?”自後每聞唸經,即倚壁專心而聽之。月餘,疑如念得。數日,偶行入寺,逢一老僧,禮之。僧問何事,遂指口中啞。僧遂以刀割舌下,便能語。因與唸經,正如鄰人之聲。久而訪僧,都不復見。壁畫須菩提,指曰:“此是也。”乃寫經,畫須菩提像,終身禮拜。出《報應記》。

趙 安

趙安,成都人。唐大和四年,常持《金剛經》,日十遍。會蠻寇退歸,安於道中見軍器,輒收置於家,為仇者所告。吏捕至門,涕泣禮經而去。為獄吏所掠,遂自誣服,罪將科斷。到節帥廳,枷杻自解。乃詰之,安曰:“某不為盜,皆得之巷陌,每讀《金剛經》,恐是其力。”節帥叱之不信。及過次,忽於安名下書一“放”字,後即雲餘並準法,竟不知何意也。及還,洗浴禮經,開匣視之,其經揉裂折軸,若壯夫之拉也。妻曰:“某忽聞匣中有聲,如有斫撲。”乃安被考訊之時,無差失也。出《報應記》。

年,忽然聽到鄰居有人念《金剛經》,猛然省悟,自責道:“我以前毀謗真經,才得了這種啞病。今天如果悔改謝罪,終身信奉,能說話嗎?”從此以後每當聽到唸經,就倚著牆壁專心聽。一個多月後,覺得自己好像能唸了。幾天後,偶然進入寺廟,遇到一個老和尚,施禮。和尚問他什麼事,他就指著口中告訴和尚他說不出話。和尚就用刀割他的舌頭下面,就能說話了。於是他與和尚一起唸經,正像鄰居的聲音。過了很久,想拜訪和尚,再也找不到了。牆壁上畫著須菩提,指著說:“這就是那個和尚。”於是他就寫經,畫須菩提的像,終身禮拜。出自《報應記》。

趙 安

趙安,是成都人。唐朝大和四年,常常持誦《金剛經》,每天十遍。正趕上蠻寇退回,在路上看見了軍隊的兵器,就收著放到家中,被仇人所誣告。官吏到他家去逮捕他,他灑淚禮拜經卷而別。被獄吏拷打,就被冤枉而認供,將判定他有罪。到了節帥大堂上,枷鎖自然脫落。於是就責問他,趙安說:“我不是盜賊,這些都是在街巷上撿來的,常常讀《金剛經》,恐怕是它的神力。”節帥斥責他,不肯相信。等到點到趙安的時候,忽然在趙安的名字下面寫一個“放”字,之後就都說其餘的一併按法處理,竟然不知道是什麼用意。等他被放回來,沐浴之後對著經書禮拜,打開匣子看,那個經書已經皺裂斷軸,就像是被大力士拉扯過似的。他的妻子說:“我忽然聽到匣子裡有聲音,就像有砍砸的聲音。”核對時間,正是趙安被拷打審訊的時候,絲毫沒有差錯。出自《報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