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

僧伽大師 迴向寺狂僧 懶 殘  韋 皋  釋道欽

辛七師  嘉州僧   金剛仙  鴟鳩和尚

僧伽大師

僧伽大師,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龍朔初來遊北土,隸名於楚州龍興寺。後與泗州臨淮縣信義坊乞地施標,將建伽藍。於其標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並金像一軀,上有“普照王佛”字,遂建寺焉。唐景龍二年,中宗皇帝遣使迎師,入內道場,尊為國師。尋出居薦福寺,常獨處一室,而其頂有一穴,恆以絮塞之,夜則去絮。香從頂穴中出,煙氣滿房,非常芬馥。及曉,香還入頂穴中,又以絮塞之。師常濯足,人取其水飲之,痼疾皆愈。一日,中宗於內殿語師曰:“京畿無雨,已是數月,願師慈悲,解朕憂迫。”師乃將瓶水泛灑,俄頃陰雲驟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詔賜所修寺額,以“臨淮寺”為名。師請以“普照王”字為名,蓋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廟諱,乃改為普光王寺,仍御筆親書其額以賜焉。

僧伽大師

僧伽大師,西域人,俗姓何。唐高宗龍朔初年來到北方雲遊,隸屬於楚州龍興寺。後來在泗州臨淮縣信義坊求得一方土地,埋設了界標,準備建造寺院。在界標下,掘得古代的香積寺銘記,還有金像一尊,上有“普照王佛”幾個字,於是就建了一座佛寺。唐中宗景龍二年,中宗皇帝派遣使臣迎接大師,進入宮內的道場,尊他為國師。不久,他離開皇宮住在薦福寺,常常獨處一室,他的頭頂上有一個洞穴,平日用棉絮堵塞著,夜間則拿掉棉絮。香菸從頂穴中冒了出來,煙氣瀰漫全室,芳香異常。等到天亮時,香菸又回到頂穴裡去,他便又用棉絮塞上。僧伽大師經常洗腳,人們取他的洗腳水喝下去,多麼難治的疾病都能痊癒。一天,中宗皇帝在內殿對大師說:“京城附近已經幾個月沒下雨了,願大師發發慈悲,解除我的憂慮。”大師便將瓶裡的水播灑在空中,頃刻間陰雲驟然密集,下起甘霖大雨。中宗皇帝十分高興,特頒詔令賜給他所修建的寺廟一塊匾額,以“臨淮寺”為名。大師請求用“普照王”幾個字為該寺命名,是想依照金身佛像上的字。中宗皇帝因為“照”字是則天皇后的廟諱,便改為普光王寺,仍然御筆親書其匾額賜給他。

至景龍四年三月二日,於長安薦福寺端坐而終。中宗即令於薦福寺起塔,漆身供養。俄而大風欻起,臭氣遍滿於長安。中宗問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恐是欲歸彼處,故現此變也。”中宗默然心許,其臭頓息。頃刻之間,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臨淮,起塔供養,即今塔是也。後中宗問萬回師曰:“僧伽大師何人耶?”萬回曰:“是觀音化身也。如《法華經·普門品》雲:‘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見之而為說法。’此即是也。”先是,師初至長安,萬回禮謁甚恭。師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師遷化後,不數月,萬回亦卒。師平生化現事蹟甚多,具在本傳,此聊記其始終矣。出《本傳》及《紀聞錄》。

迴向寺狂僧

唐玄宗開元末夢人云:“將手巾五百條,袈裟五百領,於迴向寺佈施。”及覺,問左右,並雲無。乃遣募緇徒道高者,令尋訪。有一狂僧,本無住著,人亦不知其所來,自出應召曰:“某知迴向寺處。”問要幾人,曰:“但得齎持所物,及名香一斤,即可去。”授之,其僧徑入終南。行兩日,至極深峻處,都無所見。忽遇一碾石,驚曰:“此地人跡不到,何有此物!”乃於其上,焚所攜香,禮祝哀祈,自午至夕。良久,谷中霧起,咫尺不辨。近來漸散,當半崖,

到景龍四年三月二日,僧伽大師在長安薦福寺內端坐而終。中宗皇帝便令人在薦福寺修起一座佛塔,把僧伽大師屍身塗漆供養。不多時,突然颳起了一陣大風,臭氣瀰漫了整個長安。中宗問道:“這是什麼徵兆?”身邊大臣奏道:“僧伽大師在臨淮化緣,恐怕他是想回到那裡去,所以才出現這種天變。”中宗皇帝在心裡默默同意了,那種臭氣便頓時消失了。頃刻之間,空氣中散發出濃郁而奇異的香味。就在這年五月,將僧伽大師的遺骨送到臨淮,修起寺塔供養,這就是現在那座塔。後來中宗皇帝問萬回法師道:“僧伽大師是怎樣的人?”萬回法師說:“是觀音的化身。像《法華經·普門品》所說:‘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見之而為說法。’他就是這樣的人。”在這之前,僧伽大師初到長安時,萬回非常恭敬地以禮謁見。大師拍著他的頭說:“小子為何久留此地?可以去了。”等到大師去世後,沒過幾個月,萬回法師也去世了。僧伽大師平生化現的事蹟非常多,都記載在他的本傳裡,這裡只是粗略記述一下始末罷了。出自《本傳》及《紀聞錄》。

迴向寺狂僧

唐玄宗在開元末年夢見有人對他說:“請你拿著五百條手巾,五百領袈裟,到迴向寺裡去佈施。”等睡醒後,問身邊人迴向寺在什麼地方,都說沒有這個迴向寺。他就派人招募道行高深的僧人,讓他們去尋訪迴向寺。有個狂僧,本來就沒有固定的住處,別人也不知道他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自己出來應召道:“我知道迴向寺在哪裡。”問他需要幾個人,他說:“只要能拿著該帶的東西,以及名香一斤,馬上就可以去。”把這些東西送給他後,這位狂僧就徑直進了終南山。走了兩天,來到深山極為險峻的地方,什麼也沒見到。忽然遇到一個石碾,他吃驚地說:“此處人跡不到,怎麼能有這種東西呢!”他便在石碾上焚燒帶來的名香,從中午到晚上,不住地禮拜禱告苦苦哀求。過了很長時間,山谷中升起雲霧,咫尺之間都看不清東西。後來漸漸散開,在山崖中間,

有朱柱粉壁,玲瓏如畫。少頃轉分明,見一寺若在雲間,三門鉅額,諦視之,乃迴向也。僧喜甚,攀陟遂到。時已黃昏,聞鐘磬及禮佛之聲。守門者詰其所從來,遂引入。見一老僧曰:“唐皇帝萬福。”令與人相隨,歷房散手巾等。唯餘一分,一房但空榻者,亦無人也。又具言之,僧笑令坐,顧侍者曰:“彼房取尺八來。”乃玉尺八也。僧曰:“汝見彼胡僧否?”曰:“見。”僧曰:“此是權代汝主也。國內當亂,人死無數。此名磨滅王。其一室是汝主房也,汝主在寺,以愛吹尺八,謫在人間,此常吹者也。今限已滿,即卻歸矣。”明日,遣就坐齋,齋訖曰:“汝當回,可將此玉尺八付與汝主。並手巾袈裟令自收也。”狂僧膜拜而回,童子送出。才數步,又云霧四合,及散,則不復見寺所在矣。乃持手巾尺八,進於玄宗。及召見,具述本末。玄宗大感悅,持尺八吹之,宛是先所御者。後二十餘年,遂有安祿山之亂,其狂僧所見胡僧,即祿山也。出《逸史》。

懶 殘

懶殘者,唐天寶初衡嶽寺執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餘而食,性懶而食殘,故號懶殘也。晝專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無倦色,已二十年矣。時鄴侯李泌寺中讀書,察懶殘所為曰:“非凡物也。”聽其中宵梵唱,響徹山林。李公情頗知音,能辨休慼,謂懶殘經音悽惋而後喜悅,必謫墮之人。

有紅柱粉牆,玲瓏精緻宛如圖畫。過了片刻又變得清晰起來,只見有一座寺廟宛若飄在雲間,三個大門上都有巨大的匾額,仔細一看,原來就是迴向寺。狂僧非常高興,向上攀登,不一會兒就到了。當時已是黃昏時分,聽見寺內傳來鐘磬與唸佛的聲音。守門人盤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於是領他走了進去。見一個老僧對他說:“唐皇帝萬福。”又讓他跟在別人後面,依次到各個房間散發手巾等。後來只剩下一份,有間房子只有空床,沒有人。狂僧把這些情況又詳細說了一遍,老僧笑著讓他坐下,對侍者說:“到那間房裡把尺八拿來。”原來是一支玉尺八。老僧問道:“你見過那個胡僧沒有?”答道:“見過。”老僧說:“這尺八暫且代替你的君主。國內要有災亂,有無數人要死掉。這個人叫做磨滅王。那間空閒房子是你君主的房間,你君主在寺裡時,因為愛吹尺八,被貶到人間,這就是他平常吹的。如今期限已經滿了,快回來了。”第二天,就讓他在這裡坐齋,齋飯結束之後對他說:“你該回去了,可以把這玉尺八交給你的君主,還有這份手巾與袈裟,也讓他自己收著。”狂僧施禮告辭,童子把他送了出來。才走了幾步,又見雲霧從四面聚攏起來,等到雲霧散開時,就看不見迴向寺在什麼地方了。狂僧帶著手巾尺八等,進獻給玄宗。等到玄宗召見時,他講述了事情的全部過程。玄宗聽了大為感慨,拿起尺八吹了起來,好像先前吹過這支笛子一樣。過了二十多年,便出現了安祿山之亂,狂僧所見過的那個胡僧,就是安祿山。出自《逸史》。

懶 殘

懶殘,是唐代天寶初年衡嶽寺的執役僧人。別人吃完飯,他就收拾剩飯殘湯吃,因為生性懶惰又撿殘飯吃,所以號稱懶殘。白天他負責全寺的雜活,夜晚在牛群裡面休息,從無疲勞厭倦的神色,已經有二十年了。當時鄴侯李泌在寺中讀書,觀察到懶殘的所作所為說:“這不是一個平凡人物。”聽到懶殘半夜吟唱佛經,聲音響徹山林。李泌頗懂音律,能從他的吟唱中分辨出吉凶,認為懶殘誦經的聲音先悽婉後喜悅,一定是被貶謫到人間的神人。

時將去矣,候中夜,李公潛往謁焉,望席門通名而拜。懶殘大詬,仰空而唾曰:“是將賊我。”李公愈加敬謹,惟拜而已。懶殘正撥牛糞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盡食而謝。謂李公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

居一月,刺史祭嶽,修道甚嚴。忽中夜風雷,而一峰頹下,其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欄。乃以十牛縻絆以挽之,又以數百人鼓譟以推之,力竭而愈固。更無他途,可以修事。懶殘曰:“不假人力,我試去之。”眾皆大笑,以為狂人。懶殘曰:“何必見嗤?試可乃已。”寺僧笑而許之。遂履石而動,忽轉盤而下,聲若雷震,山路既開。眾僧皆羅拜,一郡皆呼至聖,刺史奉之如神。懶殘悄然,乃懷去意。寺外虎豹,忽爾成群,日有殺傷,無由禁止。懶殘曰:“授我棰,為爾盡驅除。”眾皆曰:“大石猶可推,虎豹當易制。”遂與之荊梃,皆躡而觀之。才出門,見一虎銜之而去。懶殘既去之後,虎豹亦絕蹤跡。後李公果十年為相也。出《甘澤謠》。

韋 皋

唐故劍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韋皋,既生一月,其家召群僧會食。有一胡僧,貌甚陋,不召而至。韋氏家童鹹怒之,以弊席坐於庭中。既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祝其壽。胡僧忽自升階,謂嬰兒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

當時李泌就要離開寺廟了,等到夜半的時候,悄悄去拜見他,李泌對著草蓆做的門通報姓名施禮參拜。懶殘大肆辱罵,仰面對著空中吐口水說:“這是要害我。”李公更加恭敬,只是連連下拜行禮。懶殘正在翻弄乾牛糞燒著的火堆,從裡面取出山芋來吃。過了很久才說:“可以坐在地上。”他拿自己吃剩的半塊山芋遞給李公,李公用雙手捧著接過來,吃完後表示感謝。懶殘對李公說:“千萬不要多說話,你能當十年宰相。”李公拜謝告退。

過了一個月,刺史要到衡嶽祭山,他修道十分認真。忽然半夜風雷大作,一座山峰塌了下來,那條沿山的石磴小路,被大石頭攔住了。便用十頭牛套上繩索拉,又讓幾百個人喊著號子推,用盡全部力氣而這塊巨石卻更加牢固了。又沒有其他道路,可以上山祭祀。懶殘說:“不用人力,我去試試把這塊石頭弄走。”眾人聽了都大笑起來,認為他是個瘋子。懶殘說:“為什麼要譏笑我呢?試試行了就好。”寺廟的僧人笑著同意了。懶殘在石頭上踩了一下,巨石便活動起來,突然滾動著落下去,發出雷鳴般的巨響,山路便打開了。眾僧列隊參拜,全郡人都稱他為至聖,刺史也將懶殘奉若神明。懶殘悄然不語,心裡盤算著要離開此地。寺廟外面突然虎豹成群,每天都有人被傷害,沒有辦法禁止。懶殘說:“給我根木棍,我為你們把虎豹全部趕跑。”眾人都說:“大石頭都能推走,虎豹一定更容易制服。”便給他一根荊木棍子,眾人都躡手躡腳地躲在一旁觀看。懶殘剛出大門,就被一頭老虎叼走了。懶殘被叼走之後,虎豹也就沒有蹤跡了。後來,李泌果然當了十年宰相。出自《甘澤謠》。

韋 皋

唐朝原劍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韋皋,出生後一個月,家裡召集群僧會齋。有個胡僧,相貌特別醜陋,不召而到。韋家的僕人都很生他的氣,讓他坐在院裡的破席上。吃完飯後,韋家讓奶媽抱出嬰兒來,請群僧為他祝壽。那位胡僧忽然自己走上臺階來,對嬰兒說道:“分別已久,你可好嗎?”嬰兒似乎有高興的神情,

眾皆異之。韋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一月,吾師何故言別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韋氏固問之,胡僧曰:“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後身耳。武侯當東漢之季,為蜀丞相,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生於世,將為蜀門帥,且受蜀人之福。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今聞降於韋氏,吾固不遠而來。”韋氏異其言,因以武侯字之。後韋氏自少金吾節制劍南軍,累遷太尉兼中書令。在蜀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語也。出《宣室志》。

釋道欽

釋道欽住陘山,有問道者,率爾而對,皆造宗極。劉忠州晏常乞心偈,令執爐而聽,再三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欽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歲老人行不得。”至今以為名理。

又《梁元帝雜傳》雲,晉惠末,洛中沙門耆域,蓋得道者。長安人與域食於長安寺,流沙人與域食於石人前,數萬裡同日而見。沙門竺法行嘗稽首乞言,域升高座曰:“守口攝意,心莫犯戒。”竺語曰:“得道者當授所未聽,今有八歲沙彌,亦以誦之。”域笑曰:“八歲而至百歲誦不能行。”嗟乎!人皆敬得道者,不知行即自得。出《酉陽雜俎》。

辛七師

辛七師,陝人,辛其姓也。始為兒時,甚謹肅,未嘗以狎弄為事,其父母異而憐之。十歲好浮圖氏法,日閱佛書,自能辨

眾人見了都很驚異。韋皋父親說:“這個小孩出生才一個月,師父為什麼說分別很久了呢?”胡僧道:“這不是施主所能瞭解的。”韋家堅持追問他,胡僧便說:“這孩子是諸葛武侯的後身。武侯生於東漢末年,是西蜀的丞相,蜀人受到他的恩惠已經很久了。如今他又降生在世上,將來要為蜀門帥,而且受到蜀人的福報。我從前住在劍門,與這個人很友好。如今聽說他降生在韋家,所以我才遠道而來。”韋家聽了他的話感到很神奇,便以“武侯”做韋皋的字。後來韋皋年輕時就做了金吾將軍統制劍南軍,連續晉升為太尉兼中書令。在蜀地任職十八年,果然與胡僧的話相符。出自《宣室志》。

釋道欽

釋道欽住在陘山寺時,有人問他如何修道,他輕易回答,都能達到教旨的極致。忠州郡守劉晏曾向他乞請心偈,道欽讓他手捧香爐悉心敬聽,再三宣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劉晏說:“這是三尺童子都知道的話。”道欽說:“三尺童子皆知之,百歲老人行不得。”這句話至今已成為至理名言。

又據《梁元帝雜傳》記載,晉惠帝末年,洛陽有個和尚叫耆域,大概是個得道高僧。長安人與耆域在長安寺裡吃飯時,流沙人卻與耆域一起在石人面前吃飯,相隔數萬裡,他能同一天在兩個地方出現。僧人竺法行曾向他稽首乞求贈言,耆域升高座說道:“守口攝意,心莫犯戒。”竺法行說:“得道的人應當教給別人沒有聽到過的話,你說的這話就連當今八歲的小沙彌,也能背誦出來。”耆域笑道:“八歲就能背誦,但到百歲也不能踐行。”嗚呼!世人都敬重得道的人,卻不知只要身體力行就是得道。出自《酉陽雜俎》。

辛七師

辛七師,陝州人,辛是他的姓氏。起初他是小孩子時,就很謹慎嚴肅,從不淘氣頑皮,父母都覺得他不同尋常,很憐愛他。十歲開始,他喜好佛法,天天閱讀佛教經書,自己能辨識

梵音,不由師教。其後父為陝郡守。先是,郡南有瓦窯七所。及父卒,辛七哀毀甚。一日,發狂遁去。其家僮跡其所往,至郡南,見辛七在一瓦窯中端坐,身有奇光,粲然若鍊金色。家僮驚異,次至一窯,又見一辛七在焉,歷七窯,俱有一辛七在中,由是呼為辛七師。出《宣室志》。

嘉州僧

利州廣福禪院,則故戎帥張處釗所創。因請長老靈貴主掌,以安僧眾,經數年矣。靈貴好燒煉,忽一日,取眾僧小便以大鑊煉而成霜,穢惡之氣,充滿衢路。堂有一僧,元自嘉州來,似不得意,咄咄焉。靈貴覺之,遂請收買眾僧食米,冀其少在院內。不旬日,其僧盡將簿歷錢物,就方丈納之,雲:“緣有小事,暫出近地。”遂欲辭去。其夜,於堂內本位跏趺,奄然而逝。眾僧皆訝其無疾,告行常儀。堂內有僧遷化,即例破柴五十束,必普請眾僧,人擎一枝,送至郊外,壘而為棚。焚燒訖,即歸院集眾,以其所有衣缽,盡歸眾用,以為常例。其日,坐亡僧於柴棚之上。維那十念訖,將欲下火。其僧忽然驚起,謂維那曰:“有米錢二貫文,在監行者處。”又合掌謂眾僧曰:“來去是常。謝諸人遠來相送。”瞑目斂手,端然不動。右脅火燃,即成灰燼。眾鹹驚駭。是知圓明真往,死而不亡,或來或去,得火自在者,信有之矣。出《野人閒話》。

梵語,不用老師教他。後來父親做了陝州郡守。在這之前,郡城南面有七口瓦窯。父親死後,辛七極為悲哀感傷。有一天,他瘋瘋癲癲地逃跑了。他的家僮沿蹤跡追尋,到了郡城南面,只見辛七端端正正地坐在一口瓦窯裡,身上發出奇異的光芒,光輝燦爛就像冶煉金子時的顏色一樣。這個家僮十分驚異,到相鄰的瓦窯一看,又看見一個辛七端坐那裡,一連看了七口瓦窯,都有一個辛七端坐其中,因此叫他“辛七師”。出自《宣室志》。

嘉州僧

利州廣福禪院,是過去軍隊統帥張處釗創建的。於是請來長老靈貴做住持,以安僧眾之心,已經好多年了。靈貴喜好燒煉之術,忽然有一天,他取眾僧的小便放在大鍋裡熬成了霜,惡臭的氣味,充滿街道。殿堂上有一個僧人,原是從嘉州來的,好像不很如意,經常嘆息。靈貴覺察到了,便打發他出去收購眾僧吃的糧食,希望他少在院內呆著。不到十天,這位嘉州僧人便將全部賬簿與錢物等,交給方丈,說:“因為有點小事,暫時離開這裡。”於是就想辭去。這天夜裡,他在堂內本位上盤足而坐,忽然長逝。眾僧都為他無病而死感到驚訝,方丈通知按通常儀式處理。凡是禪堂裡有僧人死了,都按例破柴五十束,一定遍請眾僧,每人手擎一枝,送到郊外,壘成柴棚。焚燒完畢後,就回院集合,把亡僧的所有衣缽,全歸眾僧使用,這是禪院的常例。這一天,他們把亡僧放在柴棚上,成端坐狀。維那僧照例口誦咒文,十念結束後,剛要點火,亡僧突然驚起,對維那僧說:“有米錢二貫文,在監行者那裡。”又合掌對眾僧說:“生來死去本是常事。多謝諸位遠來相送!”說完之後,閉上兩眼收回雙手,端坐不動。右脅下被火燃著了,一會兒即化為灰燼。眾僧都驚駭不已。由此可知,所謂“圓明真往,死而不亡,或來或去,得火自在”的人,確實是有的。出自《野人閒話》。

金剛仙

唐開成中,有僧金剛仙者,西域人也,居於清遠峽山寺。能梵音,彈舌搖錫而咒物,物無不應。善囚拘鬼魅,束縛蛟螭,動錫杖一聲,召雷立震。

是日峽山寺有李樸者,持斧翦巨木,刳而為舟。忽登山,見一磐石,上有穴,睹一大蜘蛛,足廣尺餘,四馳齧卉窒其穴而去。俄聞林木有聲,暴猛吼驟,工人懼而緣木伺之。果睹雙首之虺,長可數十丈,屈曲蹙怒,環其蛛穴,東西其首。俄而躍西之首,吸穴之卉團而飛去,穎脫俱盡,後回東之首,大劃其目,大呀其口,吸其蜘蛛。蜘蛛馳出,以足擒穴之口,翹屈毒,丹然若火,焌虺之咽喉,去虺之目。虺懵然而復甦,舉首又吸之,蛛不見,更毒虺,虺遂倒於石而殞。蛛躍出,緣虺之腹,咀內齒折二頭,俱出絲而囊之,躍入穴去。樸訝之,返峽山寺,語金剛仙。仙乃祈樸驗穴,振環杖而咒之,蛛即出於僧前,儼若神聽。及引錫觸之,蛛乃殂於穴側。及夜,金剛仙夢見老人,捧匹帛而前曰:“我即蛛也,復能織耳。”禮金剛仙曰:“願為福田之衣。”語畢遂亡。僧及覺,布已在側,其精妙奇巧,非世繭絲之所能制也。僧乃制而為衣,塵垢不觸。

後數年,僧往番禺,泛舶歸天竺。乃於峽山金 潭畔,搖錫大呼而咒水。俄而水闢見底矣。以澡瓶張之,有一泥鰍魚,

金剛仙

唐文宗開成年間,有個叫金剛仙的僧人,是西域人,住在清遠峽山寺裡。他能發梵音,鼓動舌頭搖動錫杖而詛咒什麼物時,該物無不有所響應。他善於捉拿妖魔鬼怪,束縛蛟龍,搖動錫杖一響,就能招來雷電霹靂。

這一天,峽山寺有個叫李樸的,拿著斧頭上山砍伐大樹,剖開加工成木船。剛登上山頂,見有一塊磐石,上面有個洞穴,看見一隻大蜘蛛,腳有一尺多寬,四面咬碎花卉草木堵塞在洞裡就離開了。一會兒又聽到樹林裡傳來吼叫聲,狂暴猛烈。工人害怕了,急忙爬到樹上窺察動靜。果然看見有一條雙頭大毒蛇,長有幾十丈,屈曲憤怒,團團圍住蜘蛛洞,兩隻腦袋分列洞口東西兩側。一會兒翹起西側的腦袋,把洞裡的草團吸得乾乾淨淨,然後又掉轉東側的腦袋,瞪大眼睛,張開大口,去吸洞裡的蜘蛛。蜘蛛飛快地跑了出來,用爪子按住洞口,翹起毒須,噴射出火苗一樣的毒汁,燒壞了毒蛇的咽喉,挖去毒蛇的眼睛。毒蛇昏迷後又甦醒過來,舉起腦袋又要吸,但是看不見蜘蛛在哪裡。蜘蛛更為凶猛地向蛇噴射毒汁,毒蛇便倒在石頭上死掉了。蜘蛛跳了出來,沿著蛇的腹部爬來爬去,伸出內藏的牙齒把兩個蛇頭咬下,都用吐出的絲線把蛇頭裹了起來,便跳到洞裡去了。李樸看了這場惡戰,十分驚訝,返回峽山寺後,告訴了金剛仙。金剛仙請求李樸帶他去察看蜘蛛洞,他環繞洞口振動錫杖,念著咒語,蜘蛛立即爬出洞到他的眼前,視若神明一樣恭敬聽著。等金剛仙用錫杖碰了碰蜘蛛,蜘蛛便死在了洞口旁邊。這天夜裡,金剛仙夢見一個老人,捧著一匹絲絹向前說:“我就是那隻蜘蛛,還能織帛。”又向金剛仙行了個禮說:“希望這絲絹能做袈裟用。”說完就不見了。金剛仙醒來時,絲帛已在身邊,織工精妙奇巧,不是世人用蠶絲所能製成的。金剛仙用來做成袈裟,一點灰塵也不沾。

過了幾年,金剛仙前往番禺,從那裡乘船返回天竺國。他便在峽山金 潭岸邊,搖動錫杖大聲呼喊著咒水。一會兒,水面分開現出潭底。他用洗浴的瓶子一撈,只見有一條泥鰍魚,

可長三寸許,躍入瓶中。語眾僧曰:“此龍矣。吾將至海門,以藥煮為膏,塗足,則渡海若履坦途。”是夜,有白衣叟挈轉關榼,詣寺家人傅經曰:“知金剛仙好酒。此榼一邊美醞,一邊毒醪,其榼即晉帝曾用鴆牛將軍者也。今有黃金百兩奉公,為持此酒,毒其僧也。是僧無何取吾子,欲為膏,恨伊之深,痛貫骨髓,但無計而奈何。”傅經喜,受金與酒,得轉關之法,詣金剛仙。仙持杯向口次,忽有數歲小兒躍出,就手覆之曰:“酒是龍所將來而毒師耳。”僧大駭,詰傅經,傅經遂不敢隱。僧乃問小兒曰:“爾何人而相救耶?”小兒曰:“吾昔日之蛛也。今已離其惡業,而託生為人,七稔矣。吾之魂稍靈於常人,知師有難,故飛魂奉救。”言訖而沒。眾僧憐之,共禮金剛仙,求舍其龍子,僧不得已而縱之。後仙果泛舶歸天竺矣。出《傳奇》。

鴟鳩和尚

鄧州有老僧日食鴟鳩,僧俗共非之,老僧終無所避。當饌之際,貧士求餐,分其二足而食。食訖,僧盥漱,雙鳩從口而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貧士驚怪,亦吐其飯,其鳩二腳亦生。僧後不食此味。睹驗,眾加敬之,號曰“南陽鴟鳩和尚”也。出《云溪友議》。

三寸左右長,跳進瓶子裡。金剛仙對眾僧說:“這是一條龍。我要到海門去,用藥把它熬成膏,然後塗在腳上,渡海的時候就可以像走平道一樣了。”這天夜裡,有個白衣老頭提著一隻裝有轉動機關的酒壺,找到寺中家人傅經說:“我知道金剛仙喜歡喝酒。這隻酒壺裡一邊裝著美釀,一邊裝著毒藥酒,這隻酒壺就是當年晉武帝用來毒死牛將軍的那一隻。現有一百兩黃金送給你,為的是要你拿著這壺酒,去毒死金剛仙。他無緣無故抓走了我兒子,要去熬成藥膏,我對他恨入骨髓,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傅經很高興,接過黃金與酒壺,學會了轉換機關的操作方法,便去見金剛仙。金剛仙端起酒杯剛湊到嘴邊,忽然有個幾歲的小孩跳了出來,用手捂住酒杯說:“酒是龍拿來要毒死師父的。”金剛仙大為吃驚,質問傅經,傅經也不敢隱瞞,只好如實講了出來。金剛仙便問小孩道:“你是誰?為什麼麼來救我呢?”小孩說:“我是當年的蜘蛛。現在已脫離惡業,託生成人,已經七年了。我的魂魄比普通人稍稍靈一些,知道師父有難,所以魂魄飛來相救。”說完就不見了。眾僧憐惜那條龍,一起向金剛仙行禮,請求放了那隻龍的兒子,金剛仙不得已放了小龍。後來,金剛仙果然乘船返回了天竺國。出自《傳奇》。

鴟鳩和尚

鄧州有個老和尚天天吃鴟鳩,無論出家人還是俗眾都責怪他,老和尚卻一直不改。有一天,他正吃飯的時候,一個窮漢向他討飯,他便分給他兩隻鳩腳吃。吃完之後,和尚去漱口,兩隻鴟鳩從嘴裡竄了出來。一隻能走路,一隻匍匐在地上。窮漢見了非常驚奇,也把吃的飯吐出來了,那隻鴟鳩的兩隻爪子便也長了出來。老和尚後來不吃這種野味了。目睹了這種情況,眾人更加敬重他,稱他為“南陽鴟鳩和尚”。出自《云溪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