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

洪昉禪師  相衛間僧  道 林  淨 滿  法 通

洪昉禪師

陝州洪昉,本京兆人。幼而出家,遂證道果。志在禪寂,而亦以講經為事,門人常數百。一日,昉夜初獨坐,有四人來前曰:“鬼王今為小女疾止造齋,請師臨赴。”昉曰:“吾人汝鬼,何以能至?”四人曰:“闍梨但行,弟子能致之。”昉從之。四人乘馬,人持繩床一足,遂北行。可數百里,至一山,山腹有小朱門。四人請昉閉目,未食頃,人曰:“開之。已到王庭矣。”其宮闕室屋,崇峻非常,侍衛嚴飾,頗侔人主。鬼王具冠衣,降階迎禮。王曰:“小女久疾,今幸而痊。欲造小福,修一齋,是以請師臨顧。齋畢,自令侍送無慮。”於是請入宮中。其齋場嚴飾華麗,僧且萬人,佛像至多,一如人間事。昉仰視空中,不見白日,如人間重陰狀。須臾,王夫人後宮數百人,皆出禮謁。王女年十四五,貌獨病色。昉為贊禮願畢,見諸人持千餘牙盤食到,以次佈於僧前。坐昉於大床,別置名饌,饌甚香潔。昉且欲食之,鬼王白曰:

洪昉禪師

陝州洪昉,本是京兆人。自幼出家,後來證果得道。他平生志在靜坐參禪,也以講經為業,門徒常常多達幾百人。一天晚上,洪昉正在獨坐,有四個人來到他面前說:“鬼王如今為女兒久病初愈設齋,特請法師赴會。”洪昉說:“我是人你們是鬼,怎樣才能到那裡呢?”四個人說:“高僧只管走,弟子自能讓你到達那裡。”洪昉答應了。這四個人騎著馬,每人扯著繩床的一角,便往北走。走了幾百裡,到了一座大山,山腰有個紅漆小門。四人請洪昉閉上眼睛,不到一頓飯的工夫,四人說:“睜開眼吧。已到了王庭了。”只見宮闕房舍,非常高大,侍從們排列嚴整,跟人間的君王很相近。鬼王冠服齊整,降階施禮迎接。鬼王說:“小女久病,如今幸好痊癒。我想積點福德,設了一個齋場,因此請法師前來光顧。齋事結束後,自會讓侍從送你回去,請不要擔心。”說完便請洪昉進入宮中。齋場佈置得很華麗,有上萬名僧人,佛像也很多,全跟人間一樣。洪昉仰視空中,看不見明亮的太陽,就像人間雲層密佈的陰天一樣。過了一會兒,鬼王夫人等後宮幾百人,都出來施禮謁見。鬼王的女兒有十四五歲,面貌獨帶病色。洪昉為她禮讚祝願完畢,見許多人端著一千多盤食物上來,依次排在僧人面前。洪昉坐在大床上,另外準備了美味佳饌,極為香潔。洪昉正要食用時,鬼王告訴他說:

“師若常住此,當餐鬼食;不敢留師,請不食。”昉懼而止。齋畢,餘食猶數百盤。昉見侍衛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昉請王賜之餘食。王曰:“促持去,賜之。”諸官拜謝,相顧喜笑,口開達於兩耳。王因跪曰:“師既惠顧,無他供養,有絹五百匹奉師,請為受八關齋戒。”師曰:“鬼絹紙也,吾不用之。”王曰:“自有人絹奉師。”因為受八關齋戒。戒畢,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昉忽開目,已到所居。天猶未曙,門人但為入禪,不覺所適。昉忽開目,命火照床前,五百絹在焉。弟子問之,乃言其故。

昉既禪行素高,聲價日盛,頃到鬼所,但神往耳,其形不動。未幾晨坐,有一天人,其質殊麗,拜謁請曰:“南天王提頭賴吒,請師至天供養。”昉許之。因敷天衣坐昉,二人執衣,舉而騰空,斯須已到。南天王領侍從,曲躬禮拜曰:“師道行高遠,諸天願睹師講誦,是以輒請師。”因置高座坐昉。其道場崇麗,殆非人間,過百千倍。天人皆長大,身有光明。其殿堂樹木,皆是七寶,盡有光彩,奪人目睛。昉初到天,形質猶人也,見天王之後,身自長大,與天人等。設諸珍饌,皆自然味,甘美非常。食畢,王因請入宮,更設供具,談話款至,其侍衛天官兼鬼神甚眾。後忽言曰:“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議事,請師且少留。”又戒左右曰:“師欲遊觀,所在聽之,但莫使到後園。”再三言而去。

“法師如若常住在這裡,就吃鬼的食物;不敢留下法師,所以請不要吃這些東西。”洪昉害怕,沒有吃。齋場完畢,剩下的食物仍有幾百盤。洪昉看到侍衛宦吏有近千人,都有想吃這些東西的神情,便請求鬼王把這些吃剩的食物賜給他們。鬼王說道:“快拿過去,賜給他們。”官吏們禮拜致謝,相視大笑起來,嘴巴裂到了耳朵。鬼王跪在洪昉面前道:“法師既然光顧,別無他物奉送,有絲絹五百匹奉上,請法師為我受八關齋戒。”洪昉禪師說:“鬼的絲絹就是紙,我沒有用處。”鬼王說:“自當有人間的絲絹奉送禪師。”洪昉便給他受了八關齋戒。齋戒結束,鬼王又讓原先那四個人,依照原來的方式送回洪昉。洪昉忽然睜開眼睛時,已經回到了自己的住處。此時天還未亮,門人們以為他一直在參禪入定,沒有發覺禪師去了哪裡。洪昉忽然睜開眼睛,命人用火照著床前,有五百匹絲絹放在那裡。弟子問他是怎麼回事,他便講述了事情的原委。

洪昉既已禪行高超,名聲日益高漲,之前到鬼的世界,只是精神去了那裡,身體並未移動地方。不久,一天他早晨打坐,有一位天人,姿態特別美麗,拜見請求道:“南天王提頭賴吒,請禪師到天上供養。”洪昉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鋪下一件天衣讓洪昉坐在上面,兩人扯著天衣,抬著騰空而起,不一會兒就到了。南天王率領著侍從,彎腰行禮參拜道:“禪師道行高遠,諸天人都想親眼看到師父講誦經文,因此就把師父請來了。”便設置高座請洪昉坐在上面。那道場高大壯麗,絕非人間的道場可比,好過千百倍。天人都又高又大,身上閃閃放光。殿堂的樹木,也都鑲嵌著金銀瑪瑙等七寶,全閃爍著光彩,耀眼奪目。洪昉初到天宮時,形體還與人一樣,見過天王之後,身體便自行長大,與天人一樣了。所設美味珍饈都是自然之味,甘美不同尋常。吃完飯後,天王請洪昉入宮,又準備了酒食,兩人邊吃邊談十分融洽,旁邊有很多侍衛天官和鬼神。後來天王忽然說:“弟子要去三十三重天議事,請師父在此稍候。”又叮囑左右人說:“禪師想出去遊覽的話,所有地方都可以去,只有後園別讓他去。”再三叮嚀之後便離開了。

去後,昉唸曰:“後園有何利,而不欲吾到之?”伺無人之際,竊至後園。其園甚大,泉流池沼,樹林花葯,處處皆有,非人間所見。漸漸深入,遙聞大聲呻叫,不可忍聽。遂到其旁,見大銅柱,徑數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達。或有鋃鐺 其項,或穿其胸骨者,至有數萬頭,皆夜叉也。鋸牙鉤爪,身倍於天人。見禪師至,叩頭言曰:“我以食人故,為天王所 。今乞免我。我若得脫,但人間求他食,必不敢食人為害。”為飢渴所逼,發此言時,口中火出。問其 早晚,或雲毗婆師屍佛出世時,動則數千萬年。亦有三五輩老者,志誠懇。僧許解其縛而遽還。

斯須王至,先問:“師頗遊後園乎?”左右曰:“否。”王乃喜,坐定,昉曰:“適到後園,見 眾生數萬,彼何過乎?”王曰:“師果遊後園。然小慈是大慈之賊,師不須問。”昉又固問,王曰:“此諸惡鬼,常害於人,唯食人肉。非諸天防護,世人已為此鬼食盡。此皆大惡鬼,不可以禮待,故 之。”昉曰:“適見三五輩老者,發言頗誠,言但於人間求他食。請免之。若此曹不食人,餘者亦可舍也。”王曰:“此鬼言不可信。”昉固請。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來。俄而解至,叩頭言曰:“蒙恩釋放,年已老矣。今得去,必不敢擾人。”王曰:“以禪師故,放汝到人間。若更食人,此度重來,當令若死!”皆曰:“不敢。”於是釋去。未久,忽見王庭前有

天王走後,洪昉心裡想道:“後園裡有什麼好東西,怎麼不讓我去呢?”他趁身邊沒人時,偷偷來到了後園。後園特別大,流泉池塘、花木藥材,隨處都有,是人間所見不到的。洪昉漸漸走進後園的深處,聽見遠處有很大的呻吟呼叫聲,令人不忍卒聽。於是他走到旁邊,只見有一根巨大的銅柱,直徑有幾百尺,高有一千丈,柱上有許多穿孔,左右貫通。有用鐵鎖鏈鎖著脖子的,有穿過胸骨的,多至幾萬頭,都是夜叉。他們個個都長有鉤爪鋸牙,身高是天人的兩倍。看見禪師到了這裡,叩頭乞求道:“我們因為吃人的緣故,被天王鎖在這裡。現在向您乞求赦免我們。我們若能被釋放出去,只在人間尋求別的食物,絕不敢再去吃人為害。”因為受到飢渴的逼迫,說這些話時,夜叉嘴裡直冒火焰。問他們什麼時候被鎖在這裡,有的說是毗婆師屍佛出世的時候,差不多都有幾千萬年了。還有三五個老者,態度十分誠懇。洪昉禪師答應幫他們解脫束縛,然後就急忙回去了。

不一會兒天王就到了,先問左右道:“禪師是不是到後園遊覽了一番?”左右答道:“沒有。”天王十分高興,剛坐定,洪昉過來說:“剛才我到了後園,看見鎖著幾萬條生命,他們有什麼罪過呢?”天王說:“禪師果然遊覽了後園。然而,小慈悲是大慈悲的禍患,師父不必多問了。”洪昉又非問不可,天王便說:“這是一群惡鬼,常常傷害人類,他們專門吃人肉。如果不是各位天神嚴加防護,世上的人早被這群惡鬼吃光了。這些都是大惡鬼,不能對他們講禮貌仁慈,所以把他們鎖了起來。”洪昉說:“剛才見到三五個老者,說話很誠懇,說只在人間尋求別的東西吃。請天王赦免他們幾個吧。如果這幾個不再吃人了,其餘的也可以釋放。”天王說:“這些鬼說的話根本不能相信。”洪昉一再請求。天王示意左右,命他們把那三五個老者鬆開綁帶來。不一會兒就鬆開綁帶到了,他們叩頭髮誓道:“蒙恩釋放,年齡已經很老了。如今能夠回到人間去,絕對不敢再侵害人類了。”天王說:“因為禪師相求的緣故,放你們回到人間。如若再吃人,下次被抓來,一定要處死你們!”他們都說:“不敢。”於是他們被放了出去。不久,忽見天王庭前有

神至,自稱山嶽川瀆之神。被甲,面金色,奔波而言曰:“不知何處,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間,殺人食甚眾。不可制,故白之。”王謂昉曰:“弟子言何如?適語師,小慈是大慈之賊。此等惡鬼,言寧可保!”王語諸神曰:“促擒之!”俄而諸神執夜叉到。王怒:“何違所請?”命斬其手足,以鐵 貫腦,曳去而 之。昉乃請還,又令前二人送至寺。寺已失昉二七日,而在天猶如少頃。

昉於陝城中,選空曠地造龍光寺,又建病坊,常養病者數百人。寺極崇麗,遠近道俗,歸者如雲。則為釋提柏國所請矣。昉晨方漱,有夜叉至其前,左肩頭負五色毯而言曰:“帝釋天王,請師講《大涅槃經》。”昉默然還座,夜叉遂挈繩床,置於左膊曰:“請師合目。”因舉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請師開目。”視之,已到善法堂。禪師既到天堂,天光眩目,開不能得。天帝曰:“師念彌勒佛。”昉遽念之,於是目開不眩。而人身卑小,仰視天形,不見其際。天帝又曰:“禪師又念彌勒佛,身形當大。”如言念之,三念而身三長,遂與天等。天帝與諸天禮敬言曰:“弟子聞師善講《大涅槃經》,為日久矣。今諸天欽仰,敬設道場,故請大師講經聽受。”昉曰:“此事誠不為勞,然病坊之中,病者數百,待昉為命。常行乞以給之,今若流連講經,人間動涉年月,恐病人餒死。今也固辭。”天帝曰:“道場已成,斯願已久,固請大師勿為辭也。”昉不可。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數倍於釋,天帝敬起迎之。大天人言曰:“大梵天王有敕。”天帝

神仙到了,自稱是山嶽河流之神。他身披盔甲,面色金黃,奔波前來說道:“不知是什麼地方,忽然有四五個夜叉到了人間,殺死許多人吃了。沒法制服他們,所以特來報告。”天王對洪昉說:“我說的那些話怎麼樣?剛才我對師父說,小慈悲是大慈悲的禍患。這些惡鬼的誓言,怎麼能靠得住呢!”天王對諸位天神說:“快去捉住他們!”不一會兒,諸位天神抓著夜叉來到了。天王憤怒地吼道:“為何違揹你們的誓言?”命人砍掉他們的手腳,用鐵鏈子穿透他們的腦袋,拖下去鎖了起來。洪昉便請求返回自己的住處,天王又命令先前那兩位天人送他回到寺廟。洪昉從寺裡消失已經十四天了,但在天上好像只有一會兒。

洪昉在陝州城內,選擇空曠的地方建造龍光寺,又建了病坊,曾收養幾百個病人。寺廟建造得高大壯麗,四處僧俗,像雲湧一般聚集到這裡。洪昉又受到釋提柏國的邀請。有一天早晨,洪昉正在洗漱,有個夜叉來到他的面前,左肩上披著五色毛毯對他說:“帝釋天王,請禪師去講《大涅槃經》。”洪昉沉默地回到座位上,夜叉於是舉起繩床,放在左胳膊上說:“請禪師閉上眼睛。”然後便舉起了左手,又伸了伸右腳,說道:“請禪師睜開眼睛。”一看,已經到了善法堂。禪師到了天堂,天光耀眼奪目,睜不開眼。天帝說:“請禪師唸誦彌勒佛。”洪昉急忙唸誦起來,於是再睜眼睛時就不覺得炫目了。但他身形矮小,仰視天帝形貌,看不到頂端。天帝又說:“禪師再念彌勒佛,體形就會變大。”洪昉照他的話念佛,唸了三遍身體長了三下,便與天帝一樣高了。天帝與諸位天人施禮致敬說:“弟子聽說禪師擅長講說《大涅槃經》,為時已久。今天諸天人欽敬仰慕,特設道場,所以請大師講經給我們聽。”洪昉說:“這件事確實不算辛苦,然而在病坊之中,有幾百個病人,等著我去救命呢。我常常討飯供他們吃,現在如果留在這裡講經,在人間動輒跨年過月,恐怕病人會餓死的。所以今天一定要推辭。”天帝說:“道場已經準備好了,這個願望也很久了,懇請大師千萬不要推辭。”洪昉沒有答應。忽然空中出現一個大天人,身高又數倍於釋天王,天帝恭恭敬敬地起身迎接他。大天人說道:“大梵天王有敕令。”天帝

憮然曰:“本欲留師講經,今梵天有敕不許。然師已至,豈不能暫開經卷,少講經旨,令天人信受?”昉許之。於是置食,食器皆七寶,飲食香美,精妙倍常。禪師食已,身諸毛孔,皆出異光,毛孔之中,盡能觀見諸物,方悟天身騰妙也。既登高座,敷以天衣,昉遂登座。其善法堂中,諸天數百千萬,兼四天王,各領徒眾,同會聽法。階下左右,則有龍王夜叉諸鬼神非人等,皆合掌而聽。昉因開《涅槃經》首,講一紙餘。言辭典暢,備宣宗旨。天帝大稱讚功德。開經畢,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弟子失昉,已二十七日矣。

按佛經,善法堂在歡喜園,天帝都會,天王之正殿也。其堂七寶所作,四壁皆白銀。階下泉池交注,流渠映帶。其果木皆與樹行相直,寶樹花果,亦皆奇異。所有物類,皆非世人所識。昉略言其梗概,階下寶樹,行必相直,每相表裡,必有一泉。夤緣枝間,自葉流下,水如乳色,味佳於乳,下注樹根,灑入渠中。諸天人飲樹本中泉,其溜下者,眾鳥同飲。以黃金為地,地生軟草,其軟如綿。天人足履之,沒至足,舉後其地自平。其鳥數百千,色名無定相,入七寶林,即同其樹色。其天中物皆自然化生。若念食時,七寶器盛食即至。若念衣時,寶衣亦至。無日月光,一天人身光,逾於日月。須至遠處,飛空而行,如念即到。昉既睹其異,備言其見,

悵然失意地說:“本想留下禪師講經,現在梵天王有令不許。然而禪師已經到了這裡,難道就不能暫且打開經卷,少講一會兒經義,讓各位天人相信接受嗎?”洪昉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擺上飲食,食器全是金銀瑪瑙等七寶製成,飯食香美,精妙異常。禪師吃完之後,身上的各個毛孔,都放射出奇異的光彩,從毛孔裡面,都能看見各種物件,這才領悟天人的身體所以能夠騰空的奧妙。登上高座後,在上面鋪了件天衣,洪昉於是坐了上去。在善法堂中,成千上萬的諸天神,還有四大天王,各自率領徒眾,一起赴會聆聽講法。臺階下左右兩側,則有龍王、夜叉、諸鬼神及非人之輩,也都合掌靜靜地聽講。洪昉便打開《涅槃經》卷首,講了一頁多點兒。他言辭典雅流暢,詳細宣講了經文的義理宗旨。天帝極力稱讚他的功德。講經結束後,天王又令先前那個夜叉把他送回原來的寺院。寺院裡的弟子,已經二十七天不見洪昉了。

按照佛教經書的記載,善法堂坐落在歡喜園裡,是天帝都會,天王的正殿。殿堂為金銀瑪瑙等七寶所建成,四面牆壁都是白銀。臺階下泉水與池塘交相灌注,流動的渠水相互映襯。果樹與其他樹木並列在一起,寶樹花果,也都非常奇異。這裡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世人所能辨識的。洪昉向人們簡略講述了大概,階下寶樹,一行行的都很整齊,相對的兩棵樹中間必定有一眼泉水。泉水沿著枝幹流淌,從樹葉上流下來,水呈乳白色,味道勝過乳汁,流到樹根,注入水渠。諸天人喝的是樹根下的泉水,滴到下面的水,許多鳥一起喝。這裡以黃金鋪地,地生軟草,柔如絲綿。天人踏下去,能沒到腳背,抬腳後地又自動恢復平坦。那裡有成百上千種禽鳥,顏色和名稱不固定,飛過七寶林時,就跟那裡樹木的顏色相同。天上各種事物都是自然化育生長的。如果想吃什麼食物時,七寶器具盛著食物就來到面前。如果想穿什麼衣服時,寶衣也會自動到來。這裡沒有日月之光,一個天人身上發出的光,比日月之光還亮。要到遠處去時,騰空而行,想到哪裡就立即來到。洪昉目睹了這些奇異現象後,便詳細描述了見聞,

乃請畫圖為屏風,凡二十四扇,觀者驚駭。昉初到寺,毛孔之中,盡能見物。既而弟子進食,食訖,毛孔皆閉如初。乃知人食天食,精粗之分如此。

昉即盡出天中之相,人以為妖。時則天在位,為人告之。則天命取其屏,兼徵昉。昉既至,則天問之而不罪也,留昉宮中。則天手自造食,大申供養。留數月,則天謂昉曰:“禪師遂無一言教弟子乎?”昉不得已,言曰:“貧道唯願陛下無多殺戮,大損果報。其言唯此。”則天信受之,因賜墨敕:“昉所行之處,修造功德,無得遏止。”昉年過下壽,如入禪定,遂卒於陝中焉。出《紀聞》。

相衛間僧

相衛間有僧,自少博習經論,善講說。每有講筵,自謂超絕,然而聽者稀少,財利寡薄。如此積年,其僧不憤,遂將經論,遍歷名山,以訪知者。後至衡嶽寺,憩泊月餘,常於寺閒齋獨坐,尋繹經論。又自咎曰:“所曉義理,無乃乖於聖意乎?”沉思之次,忽舉頭見一老僧,杖錫而入曰:“師習讀何經論?窮究何義理?”僧疑是異人,乃述其由,兼自咎曰:“儻遇知者,分別此事,即鉗口結舌,不復開演耳。”老僧笑曰:“師識至廣,豈不知此義?大聖猶不能度無緣之人,況其初心乎?師只是與眾僧無緣耳。”僧曰:“若然者,豈終世如此乎?”老僧曰:“吾試為爾結緣。”因問師今有幾許貲糧,

於是請人畫成圖畫製成屏風,共二十四扇,看到的人都非常驚訝。洪昉剛回到寺院時,從毛孔裡面都能看到東西。接著弟子端來飯菜,吃完之後,毛孔都關閉了,跟原先一樣。他這才知道人間食物與天上的食物,精粗之分竟然如此之大。

洪昉把天上的景象都傳揚出去後,人們以為是妖言。當時武則天在位,他被人告到她那裡。武則天命人收取了他的屏風,同時徵召洪昉。洪昉進宮後,武則天詢問了事情的真相,沒有怪罪他,還把他留在了宮裡。武則天親手給他做吃的,極力表明供養他的誠意。一連留了幾個月,武則天對洪昉說:“禪師就沒有一句話來教誨弟子嗎?”洪昉不得已,便說道:“貧道只願陛下不要多殺戮,否則必然損害因果報應。我要說的就是這一點。”武則天相信並接受了他說的話,於是賜給他一道墨敕,上面寫道:“洪昉所到之處,修行誦經佈施時,任何人不能阻止。”洪昉年過八十,就像入禪定一般,就死在陝中了。出自《紀聞》。

相衛間僧

相州、衛州一帶有個僧人,從小廣習經論,善於講經說道。每次登堂講說經論時,自以為超凡絕倫,然而聽者寥寥無幾,得到的財利十分微薄。這種狀況有好多年了,此僧心中難平,於是帶著經論,遍遊名山,以訪求知音。後來到了衡嶽寺,住了一個多月,他常在寺內一間空齋裡獨坐,探究經論。他又自責道:“自己所掌握的義理,莫不是有悖於聖意嗎?”沉思之際,忽然抬頭看見一位老僧,拄著錫杖走了進來,問道:“師父所習讀的是什麼經論?探究的是什麼義理?”他懷疑老僧並非常人,便講述了事情的原委,並自責道:“倘若遇上個明白人,把這件事情給我開解明白,我就閉口結舌,不再講說了。”老僧笑著說:“師父的知識非常淵博,怎能不瞭解這經義呢?大聖尚且不能超度無緣之人,何況那些剛開始參悟的人呢?師父只是與眾僧沒有緣分罷了。”相衛間僧人說:“如果像你說的這樣,我豈不是終生都這個樣子了嗎?”老僧說:“我試著為你結因緣看看。”便問他眼下還有多少錢糧,

僧曰:“自徂南縣,歷行萬里,糧食所費,皆以竭矣。今惟大衣七條而已。”老僧曰:“只此可矣。可賣之,以所得直皆作麋餅油食之物。”僧如言作之,約數千人食。遂相與攜至平野之中,散掇,梵香長跪,咒曰:“今日食我施者,願當來之世,與我為弟子。我當教之,得至菩提。”言訖,鳥雀亂下啄食,地上螻蟻,復不知數。老僧謂曰:“爾後二十年,方可歸開法席。今且周遊,未用講說也。”言訖而此僧如言,後二十年,卻歸河北開講。聽徒動千萬人,皆年二十已下,老壯者十無一二。出《原化記》。

道 林

唐調露年中,桂州人薛甲常供一僧。法號道林,道德甚高,瞻敬尤切。如是供給,十有餘年。忽一旦辭去,雲:“貧道在此撓瀆多年,更無所酬。今有舊經一函,且寄宅中。一週年不回,即可開展。”經歲餘,開 ,見有金數千兩。後賣一半,買地造菩提寺,並建道林真身。供養至今,像儀見存。薛甲今見有孫禹賓,在桂林效職。出《桂林風土記》。

淨 滿

則天朝,恆州鹿泉寺僧淨滿有高行,眾僧嫉之。乃密畫女人居高樓,而淨滿引弓射之狀,藏於經笥,令其弟詣闕告之。則天大怒,命御史裴懷古推案,便行誅戮。懷古執之不屈,李昭德進曰:“懷古推事疏略,請令重推。”懷古厲聲

相衛間僧人說:“我自從來到南方,歷行萬里路,糧食與費用,都消耗完了。現在只有七件大褂而已。”老僧說:“只要這些就可以了。你可以把它賣了,用得到的錢都做成米麵餅子以及油食之類。”僧人照他說的辦了,置辦了約夠幾千人吃的食物。兩人就一起把這些食物帶到曠野中去,撒在地上,焚香長跪,嘴裡發咒願道:“今日吃我施捨食物的,願你們來世給我當弟子。我會好好教化你們,使你們個個得道,達到菩提徹悟境界。”說完,鳥雀紛紛飛下來啄食,地上的螻蟻更不知其數。老僧對他說:“再過二十年,你才可以回去開席講法。如今暫且到各處周遊,不用講說佛經。”說完後,這位僧人遵照老僧的話先去周遊各地,二十年後,才又回到河北開講。前來聽講的門徒,動輒成千上萬,大都在二十歲以下,老年、壯年人不到十分之一二。出自《原化記》。

道 林

唐高宗調露年間,桂州人薛甲曾供養過一個僧人。僧人法號道林,道業與德行都很高,薛甲對他倍加奉敬。就這樣供養了十多年。忽然有一天道林要告辭而去,說:“貧道在此叨擾多年,又無所酬謝。現有一函舊經書,暫且寄放在你家裡。如果我一年不回來,就可以把它打開。”過了一年多,薛甲打開經函的鎖,見有黃金數千兩。後來賣掉了一半,買地建造了菩提寺,並且造了道林的真身塑像。供養至今,這塑像還在。薛甲現在有孫子薛禹賓,正在桂林供職。出自《桂林風土記》。

淨 滿

武則天臨朝執政時,恆州鹿泉寺有個僧人叫淨滿,道行很高,其他僧人都嫉妒他。就偷偷畫了張女人住在高樓、而淨滿彎弓射她的畫,藏在他的經書箱裡,然後又讓他弟弟到皇宮裡去告發。武則天得知後十分惱怒,命令御史裴懷古審辦此案,要立即殺了淨滿。裴懷古堅持明斷,沒有屈從武則天的意旨,李昭德進言說:“懷古審理得太粗率,請讓人重新審辦此案。”懷古厲聲

而言曰:“陛下法無親疏,當與天下畫一,奈何使臣誅無辜之人,以希聖旨?向使淨滿有不臣之狀,臣復何顏能寬之乎?臣守平典,庶無冤濫,死不恨矣!”則天意乃解。懷古後副閻知微和親於突厥,突厥立知微為南面可汗,而入寇趙、定,懷古因得逃歸。素羸弱,不堪奔馳,乃懇誠告天,願投死南土。力倦而寢,夢一僧如淨滿者,引之曰:“可從此路出。”覺而從之,果獲全。人以為忠恕之報。出《大唐新語》。

法 通

長安懿德禪院者,唐中宗為懿德太子追福,改名加飾焉。禪院內有大石臼,重五百斤。隋末,鄠縣沙門法通自南莊致於此寺。法通自少出家,初極尫劣,同侶輕之,乃發憤乞願壯健。晝寢樹下,忽口中涎沫流出三升,其母驚遽呼覺。法通雲:“忽夢有人遺三馱筋,使我啖之,適啖一馱筋,遽覺,便壯健。”試舉大石臼,不以為困。有寺僧行戡,本稱有力。通於是遂乃竊其所服之袈裟,舉堂柱而壓之。行戡見而驚異,盡力莫能取。通徐舉柱而取,眾大駭之。通力兼百人,時鹹服之,以為神助焉。出《西京記》。

說道:“陛下執法不論親疏,應當對天下人一視同仁,為什麼讓我誅殺無辜之人,以迎合聖上的旨意?倘使淨滿有犯上之罪狀,我又有什麼顏面寬恕他呢?臣願堅持公平判決,希望不要出現冤案,為此死而無憾!”武則天這才消解了一些怒意。裴懷古後來以副職陪同閻知微去突厥和親,突厥封閻知微為南面可汗,讓他帶兵入侵趙州、定州一帶,裴懷古便伺機逃了回來。由於他平日身體虛弱,受不了奔馳顛簸,便向蒼天誠懇禱告,願死在南方大唐國土上。在他筋疲力盡朦朧入睡的時候,夢見一個像淨滿的僧人,指引他說:“可以從這條路逃出去。”懷古睡醒之後,按照僧人指引的路走,果然安全逃了回來。人們認為這是他忠恕所得的德報。出自《大唐新語》。

法 通

長安的懿德禪院,是唐中宗為懿德太子追祀天福,改名重修的。禪院內有個大石臼,有五百斤重。隋末,鄠縣僧人法通從南莊運到了這座寺廟。法通從年輕時就出了家,當初長得極瘦弱,同伴們都瞧不起他,於是他就發願盼望自己健壯起來。他白天睡在樹下,忽然從嘴裡流出了三升口水,他母親吃驚地慌忙把他喊醒。法通說:“我剛才夢見有人給我三馱牛筋肉,讓我吃,剛剛吃了一馱牛筋,忽然就醒了,便感到健壯了。”他試著舉起大石臼,一點兒也不疲憊。有寺僧叫行戡,自稱很有力氣。法通這時便偷了他穿的袈裟,舉起殿堂上的柱子把它壓在了下面。行戡見了十分驚異,用盡全身力量也取不出來。法通慢慢舉起柱子就取出來了,眾人見了大為震驚。法通的力氣抵得上一百個人,當時人都很佩服他,認為有神靈在幫助他。出自《西京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