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

張山人  王 旻  陸 生  輔神通  孫甑生

葉靜能  袁隱居  騾鞭客  許 君  杜 巫

張山人

唐曹王貶衡州。時有張山人,技術之士。王常出獵,因得群鹿十餘頭,圍已合,計必擒獲,無何失之,不知其處。召山人問之,山人曰:“此是術者所隱。”遂索水,以刀湯禁之。少頃,於水中見一道士,長才及寸,負囊拄杖,敝敝而行。眾人視之,無不見者。山人乃取布針,就水中刺道士左足,遂見跛足而行。即告曰:“此人易追,止十餘里。”遂命走向北逐之,十餘里,果見道士跛足而行,與水中見者狀貌同,遂以王命邀之。道士笑而來。山人曰:“不可責怒,但以禮求請之。”道士至,王問鹿何在。曰:“鹿在矣。向見諸鹿無故即死,故哀之,所以禁隱;亦不敢放,今在山側耳。”王遣左右視之,諸鹿隱於小坡而不動。

張山人

唐朝時曹王被貶到衡州。當時有個張山人,是個會法術的人。曹王有一次出去打獵,找到了一個有十幾頭鹿的鹿群,已經合圍了,估計一定能擒獲。但沒過多久鹿不見了,不知它們隱藏的地方。於是就把張山人找來問他。張山人說:“這是會法術的人把它們隱藏起來了。”於是張山人要來了水,以刀湯為禁咒。過了一會兒,在水中出現了一個道士,身高才一寸,揹著個口袋,拄著個棍子,穿著破爛衣服,正在行走。眾人往水中一看,全都看到了那個道士。張山人就取出一根做衣服用的針,伸進水中刺那個道士的左腳。於是人們就看到那個道士一瘸一拐地走。張山人就告訴曹王說:“這個人容易追上,只有十多裡地。”曹王就命人向北跑著去追趕道士。追了十幾裡地,果然看見一個道士正一瘸一拐地走,與水中看見的那個道士的姿態相貌相同。去追的人就以曹王的命令邀請他。道士笑著跟來。張山人對曹王說:“不可發怒責備他,只可按禮節向他請求。”道士來到了,曹王問他鹿在哪裡。道士說:“鹿還在。剛才我看到那些鹿將無故而死,所以可憐它們,用咒語把它們隱藏起來;也沒敢放掉,它們在山的側面呢。”曹王派左右的人去看那些鹿,那些鹿都隱藏在一個小坡上不動。

王問其患足之由,曰:“行數裡,忽患之。”王召山人與之相視,乃舊識焉,其足尋亦平復。乃是郴州連山觀侯生,即從容遣之。

未期,有一客過郴州,寄宿此觀,縛馬於觀門,糞汙頗甚,觀主見而責之。客大怒,詬罵道士而去。未十日,客忽遇張山人。山人謂曰:“君方有大厄,蓋有所犯觸。”客即說前日與道士爭罵之由。山人曰:“此異人也,為君致禍,卻速往辭謝之,不然,不可脫也。此為震厄,君今夕所至,當截一柏木,長與身齊,致所臥處,以衣衾蓋之;身別處一屋,以棗木作釘子七枝,釘地依北斗狀,仍建辰位,身居第二星下伏,當免矣。”客大驚,登時卻回,求得柏木,來郴州,宿于山館,如言設法。半夜,忽大風雨,雷電震於前屋。須臾,電光直入所止。客伏於星下,不敢動。電入屋數四,如有搜獲之狀,不得而止。比明前視,柏木已為粉矣。客益懼,奔謝觀主,哀求生命,久而方解。謂客曰:“人不可輕也。毒蛇之輩,尚能害人,豈合無狀相仵乎!今已舍子矣。”客首罪而去,遂求張山人厚報之也。出《原化記》。

王 旻

太和先生王旻,得道者也。常遊名山五嶽,貌如三十餘人。其父亦道成,有姑亦得道,道高於父。旻常言:“姑年七百歲矣。”有人知其姑者,常在衡嶽,或往來天台羅浮,

曹王問那個道士腿腳不好的原因,道士說:“我走了幾裡地,忽然間腳就出毛病了。”曹王把張山人叫來,讓他與道士相見。原來他們是舊相識,道士的腳不久也就好了。原來他是郴州連山觀的侯生,曹王也就心平氣和地讓他走了。

沒過多久,有一個客人經過郴州,到連山觀借宿。他把馬拴在觀門前,馬糞把門前弄得很髒。觀主看見了就責備那個客人。客人大怒,把道士大罵一通就走了。不到十天,那個客人遇到了張山人。張山人對他說:“您正有大難,原因是您觸犯了什麼人。”那個客人就說出前些日子與道士爭執辱罵的情由。張山人說:“這個人是個異人,為您帶來了禍患。回去趕快向他道歉,不然的話,您的災難就不能解脫了。這是雷災。您今天晚上所到之處,應當截取一段柏木,與您的身高一樣長,放到您睡覺的地方,用衣被把它蓋上;您自身住在另外的屋內,用棗木製作七根釘子,依照北斗七星的形狀釘到地上,設立辰星的位置,您的身子在第二星的下面趴伏著,就能避免災禍了。”那個客人大吃一驚,立刻往回走。他找到柏木,來到郴州,住在山上的旅館裡。半夜時,忽然颳起大風下了大雨,雷電在前屋震響。不一會兒,電光直入客人所伏之處。客人趴在星下,一動也不敢動。雷電再三再四地進入屋內,好像在搜捕的樣子,沒有擊到也就停止了。等天亮到前屋一看,柏木已經變成粉末了。客人更加害怕,趕快跑去向觀主道歉,哀求饒他活命。哀求了很久才得免。觀主對那個客人說:“人不可以輕薄呀。毒蛇之輩尚且能夠害人,難道應該無禮觸犯我嗎?現在我已經饒了你了。”那個客人叩頭謝罪之後才離去,然後就去找張山人,重重地報答了他。出自《原化記》。

王 旻

太和先生王旻是個得道之人。他經常到名山五嶽去雲遊,面貌像是三十多歲的人。他的父親修道也成功了,有個姑姑也得道成仙了,道行比他父親還高。王旻常說:“我姑姑已經七百歲了。”有人知道他的姑姑,她經常在南嶽衡山,有時往來於天台山和羅浮山,

貌如童嬰。其行比陳夏姬,唯以房中術致不死,所在夫婿甚眾。天寶初,有薦旻者,詔徵之,至則於內道場安置。學通內外,長於佛教。帝與貴妃楊氏,旦夕禮謁,拜於床下,訪以道術,旻隨事教之。然大約在於修身儉約,慈心為本,以帝不好釋典,旻每以釋教引之,廣陳報應,以開其志。帝亦雅信之。旻雖長於服餌,而常飲酒不止,其飲必小爵,移晷乃盡一杯。而與人言談,隨機應對,亦神者也,人退皆得所未得。其服飾隨四時變改。或食鯽魚,每飯稻米,然不過多,至蔥韭葷辛之物,鹹酢非養生者,未嘗食也。好勸人食蘆菔根葉,雲:“久食功多力甚,養生之物也。”人有傳世世見之,而貌皆如故,蓋及千歲矣。在京多年。

天寶六年,南嶽道者李遐周,恐其戀京不出,乃宣言曰:“吾將為帝師,授以祕篆。”帝因令所在求之。七年冬而遐周至,與旻相見,請曰:“王生戀世樂,不能出耶?可以行矣。”於是勸旻令出。旻乃請於高密牢山合煉,玄宗許之,因改牢山為輔唐山,許旻居之。旻嘗言:“張果天仙也,在人間三千年矣;姜撫地仙也,壽九十三矣。撫好殺生命,以折己壽,是仙家所忌,此人終不能白日昇天矣。”出《紀聞》。

陸 生

唐開元中,有吳人陸生,貢明經舉在京。貧無僕從,常早

面貌像兒童似的。她的品行與陳國夏姬相近,全憑房中術以致不死,所到之處夫婿很多。天寶初年,有人舉薦王旻,唐玄宗下令徵召他,到京之後就把他安置在內道場。他的學問精通儒佛,對佛教有專長。唐玄宗與楊貴妃早晚以禮見他,拜倒在他的床下,諮詢他道術。王旻按所遇之事指點他們。然而大致在修身儉樸,以發善心為根本。因為唐玄宗不喜歡佛家經典,王旻常常拿佛教引導他,廣泛陳述輪迴報應之效,以開啟玄宗的心志。玄宗也素來相信他的話。王旻雖然擅長服食藥餌,卻常常喝酒喝個不停。他喝酒時必用小杯,日影移動了才把一杯酒喝盡。而他與人談論,能隨機應變地回答問題,也夠神的了。人們退去時都得到了從未得到的收穫。他的服飾隨著四時的變化而改變。他有時吃鯽魚,經常吃稻米飯,但吃得不多。至於大蔥、韭菜、葷腥辛辣的東西,鹹的、酸的不能保養身體的東西,他從來不吃。他喜歡勸別人吃蘿蔔的根和葉,說:“常吃功效多,體力強壯,是養生之物。”有人傳說世世代代見到過他,而他的面貌一直沒有變化,大概快到一千歲了。他多年在京城中。

天寶六年,南嶽有個道士叫李遐周,恐怕他留戀京城不出來,就揚言說:“我將要當皇帝的老師,把祕笈授給他。”玄宗就令他所在之處的官員尋找他。天寶七年的冬天,李遐周到了京城,與王旻相見,請求說:“王生留戀世俗之樂不能出京嗎?可以走了。”於是勸說王旻讓他出京。王旻這才請求到高密的牢山去合藥煉丹。玄宗答應了他,就把牢山改名為輔唐山,特許王旻住在那裡。王旻曾經說過:“張果是天仙,在人間三千年了;姜撫是地仙,壽數九十三歲了。姜撫好殺生命,這樣就折損了自己的壽命。這是仙家忌諱的事,因此這個人最終不能白日昇天啊。”出自《紀聞》。

陸 生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吳郡人陸生,被舉薦為貢生參加明經科考試,住在京城。他因為家貧沒有僕人隨從,曾經在一個早晨

就識,自駕其驢。驢忽驚躍,斷韁而走。生追之,出啟夏門,直至終南山下,見一徑,登山,甚熟。此驢直上,生隨之上,五六裡至一處,甚平曠,有人家,門庭整肅。生窺之,見茅齋前有蒲萄架,其驢系在樹下。生遂叩門。良久,見一老人開門,延生入,顏色甚異,頗脩敬焉。遂命生曰:“坐。”生求驢而歸。主人曰:“郎君止為驢乎?得至此,幸會也。某故取驢以召君,君且少留,當自悟矣。”又延客入宅,見華堂邃宇,林亭池沼,蓋仙境也。留一宿,饋以珍味,飲酒歡樂,聲技皆仙者。生心自驚駭,未測其故。

明日將辭,主人曰:“此實洞府。以君有道,吾是以相召。”指左右童隸數人曰:“此人本皆城市屠沽,皆吾所教,道成者能興雲致雨,坐在立亡,浮游世間,人不能識。君當處此,而壽與天地長久,豈若人間浮榮蠱菌之輩!子願之乎?”生拜謝曰:“敬授教。”老人曰:“授學師資之禮,合獻一女。度君無因而得,今授君一術求之。”遂令取一青竹,度如人長,授之曰:“君持此入城,城中朝官,五品已上、三品以下家人,見之,投竹於彼,而取其女來。但心存吾約,無慮也;然慎勿入權貴家,力或能相制伏。”

生遂持杖入城。生不知公卿第宅,已入數家,皆無女,而人亦無見其形者。誤入戶部王侍郎宅,復入閣,正見一女

去找熟識的人,自己騎著毛驢走。那頭驢突然受驚跳起來,掙斷韁繩就跑了。陸生追趕毛驢出了啟夏門,一直追到終南山下。他看到一條小道,登上山後覺得這裡很熟悉。這頭驢徑直上去,陸生也跟著驢上去。走了五六裡來到了一個地方,很平坦空闊。有戶人家,門庭整齊嚴肅。陸生偷偷往院裡看,看到茅草房前面有個葡萄架,他的驢就拴在樹下。陸生就敲門。過了很久,看到一個老人來開門。老人請陸生進去,臉色很不一般。陸生對他很恭敬。老人命令陸生坐下。陸生請求把驢還給他,主人說:“郎君僅僅為驢才來的嗎?能到這裡,是幸會呀!我是故意取驢而把你召來,你姑且稍留一會兒,自己就會醒悟了。”老人又把陸生請入宅院。只見廳堂華麗,屋宇深邃,園林亭臺池沼俱全。原來這裡是仙境。老人留陸生住了一夜,給他珍奇美味吃。飲酒取樂、唱歌表演的都是仙人。陸生心裡自然驚駭,卻猜不出其中緣故。

第二天要告辭時,主人說:“這裡實際是洞府。因為你有道,我因此把你召來。”又指著左右幾個僕隸說:“這些人本來都是城裡集市中賣肉賣酒的人,都是我教出來的。道修成了的人能興雲佈雨,坐時還在,站起來就沒影了。在人世間漫遊,沒有人能認出他們。你應當住在這裡,壽命會與天地一樣長久,哪裡像人間那些只知道追求瞬間的榮華富貴、生命卻短暫得如同菌蟲之輩呢!你願意住在這裡嗎?”陸生下拜道謝說:“我恭聽您的指教。”老人說:“按照尊重老師的禮節,你應該獻給我一個女子。估計你沒有機會得到,現在我教給你一個法術去找她。”就讓人拿來一根青竹子,量一量和人一般長,把它交給陸生,說:“您拿這根青竹進城去,城中朝廷官員,五品以上、三品以下的,見到他們家的姑娘,把竹杖放在那裡,便可把那個姑娘領來。只要心裡記住我約定的話,就不必顧慮。但是千萬不要進入權貴人家,他們或許有能力制服你。”

陸生就拿著竹杖進了城。陸生也不知道哪個是公卿的府第宅院。他進了幾家,都沒有姑娘,而人們也沒有見到他的形影。後來陸生誤入戶部王侍郎家,又進入閨閣,正看到一個女郎

臨鏡晨妝。生投杖於床,攜女而去。比下階,顧見竹已化作女形,僵臥在床。一家驚呼雲:“小娘子卒亡!”生將女去,會侍郎下朝,時權要謁請盈街,宅門重邃,不得出,隱於中門側。王聞女亡,入宅省視,左右奔走不絕。須臾,公卿以下,皆至門矣。時葉天師在朝,奔遣邀屈。生隱於戶下半日矣。少頃,葉天師至,診視之曰:“此非鬼魅,乃道術者為之爾。”遂取水噴咒死女,立變為竹。又曰:“此亦不遠,搜尚在。”遂持刀禁咒,繞宅尋索,果於門側得生。

生既被擒,遂被枷鎖捶拷,訊其妖狀,生遂述其本情。就南山同取老人,遂令錮項。領從人至山下,往時小徑,都已無矣。所司益以為幻妄,將領生歸。生向山慟哭曰:“老人豈殺我耶!”舉頭望見一徑,見老人杖策而下。至山足,府吏即欲前逼。老人以杖畫地,遂成一水,闊丈餘。生叩頭哀求,老人曰:“吾去日語汝,勿入權貴家。故違我命,患自掇也;然亦不可不救爾。”從人驚視之次,老人取水一口噀之,黑霧數裡,白晝如暝,人不相見。食頃而散,已失陸生所在,而枷鎖委地,山上小徑與水,皆不見矣。出《原化記》。

在對著鏡子梳妝。陸生就把竹杖扔到床上,拉著女郎就走。待到下臺階時回頭一看,只見那竹杖已經變成了女郎的形體,僵臥在床上。全家人驚呼:“小娘子突然死了!”陸生領著女郎走,正趕上王侍郎下朝,這時權貴要人等拜請的人擠滿了大街。王侍郎宅門幽深,陸生沒能出去,就隱藏在中門附近。王侍郎聽說女兒死了,就進宅去看,左右的人奔走不絕。不一會兒,公卿以下的官員都到了王家大門口了。當時葉天師在朝中,王侍郎火速派人邀他屈駕光臨。陸生隱藏在門樓下已經半天了。不久,葉天師來了,他為王侍郎女兒診視之後,說:“這不是鬼魅乾的,乃是有道術的人做的把戲。”於是他取水噴咒死去的女郎,女郎立刻變成竹杖。葉天師又說:“此人還未走遠,搜一下還在附近。”於是他拿著刀念起禁咒,繞著宅院搜索,果然在門旁找到了陸生。

陸生被擒以後,披枷帶鎖遭到拷打。審問他妖術情況,陸生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經過敘述了一遍。葉天師讓他帶路,一起到南山去捉拿老人。他令人鎖住陸生的脖子,領著從人到了山下。這時,之前的小路,都已經沒有了。主管此事的官吏更加認為陸生不老實,打算把陸生領回去。陸生對著南山痛哭著說:“老人豈不是要殺我嗎?”說完這話,抬頭就望見了一條小路,看到老人拄著柺杖走下山來。到了山腳下,官吏想要往前逼近。老人用柺杖往地上一畫,就變成了一條河,有一丈多寬。陸生磕著頭哀求老人。老人說:“我在你去的時候就告訴你,不要進入權貴人家。你故意違揹我的命令,禍患是你自取的;但是也不能不救你。”正當跟來的那些人驚異地看著的時候,老人取來水,喝了一口噴過去。於是出現了幾裡地大的一片黑霧,白天像夜晚一樣,人們看不見彼此。一頓飯的工夫霧散了,眾人已經找不到陸生,而枷鎖扔在地上,山上的小路和麵前的河也都不見了。出自《原化記》。

輔神通

道士輔神通者,家在蜀州,幼而孤貧,恆為人牧牛以自給。神通牧所,恆見一道士往來,因爾致敬相識。數載,道士謂神通曰:“能為弟子否?”答曰:“甚快。”乃引神通入水中,謂通曰:“我入之時,汝宜隨之,無憚為也。”既入,使至其居所,屋宇嚴潔,有藥囊丹灶,床下悉大還丹。遂使神通看火,兼教黃白之術。經三年,神通已年二十餘,思憶人間,會道士不在,乃盜還丹,別貯一處。道士歸,問其丹何在,神通便推不見。道士嘆息曰:“吾欲授汝道要,汝今若是,曷足授?我雖備解諸法,然無益長生也。”引至他道逐去。便出,神通甚悅,崎嶇洞穴,以藥自資,七十餘日,方至人間。其後厭世事,追思道士,聞其往來在蜀州開元觀,遂請配度,隸名於是。其後聞道士至,往候後,輒雲已出。如是數十度,終不得見。神通私以金百斤與房中奴,令道士來可馳報。奴得金後,頻來報,更不得見。蜀州刺史奏神通曉黃白,玄宗試之皆驗。每先以土鍋煮水銀,隨帝所請,以少藥投之,應手而變。帝求得其術,會祿山之亂,乃止。出《廣異記》。

孫甑生

唐天寶中,有孫甑生者,深於道術。玄宗召至京師。甑生善輳石累卵,折草為人馬,乘之東西馳走。太真妃特

輔神通

道士輔神通家住蜀州。他小時候失去父母,生活很貧窮,經常給人放牛來養活自己。神通放牛的地方,常看到一個道士往來。他向道士表示敬意,於是認識了那個道士。幾年以後,道士對神通說:“你願作我的弟子嗎?”神通回答說:“很樂意。”道士就領著神通進入水中,對神通說:“我進去的時候,你要跟隨我,不要害怕。”進去之後,道士讓神通到他居住的地方。那裡屋宇嚴整潔淨,有藥囊和煉丹的爐灶,床下全是大還丹。道士讓神通看守燒火,並教給他點石成金之術。過了三年,神通已經二十多歲了,他有些想念人間。有一次,恰逢道士不在,神通就偷了大還丹,把它隱藏在另外一個地方。道士回來以後問他丹藥在哪裡,神通推脫說沒看見。道士嘆息說:“我本打算教給你道家要訣,你今天這樣,怎麼能教你?我雖然全面瞭解各種法術,然而對長生卻沒有益處啊。”說完就把神通領到別的路上把他趕走了。神通出了洞府,很高興。洞穴崎嶇難走,神通就憑藥來補給體力。他走了七十多天才來到人間。其後,神通厭倦世俗之事,追念道士。聽說他往來於蜀州開元觀,就請求出家修行,名籍隸屬於開元觀。從那以後,他聽說那個道士來了,就去等候。他一去人家就說那道士已經出去了。這樣去了幾十次,總也沒能見到。神通私下用一百斤金子買通道觀中的奴僕,讓他們在道士來時趕快報告他。那個奴僕得到金子後,頻繁來報告,但神通再也沒能見到那道士。蜀州刺史向皇帝陳奏說神通懂得點金術,唐玄宗讓他試驗,都很靈。每次試驗他都先用土鍋煮上水銀,按唐玄宗要求的數量,把少量的藥投進鍋裡,銀子就應手變成了。唐玄宗想求得這個點金術,趕上安祿山叛亂,就放棄了。出自《廣異記》。

孫甑生

唐朝天寶年間,有個叫孫甑生的人擅長道術。唐玄宗把他徵召到了京城。孫甑生擅長把石頭和雞蛋一層層累起來,把草折斷變成人馬。人可以騎乘草變化而成的馬東奔西跑。楊貴妃非常

樂其術,數召入宮試之。及祿山之亂,不知所之。出《明皇雜錄》。

葉靜能

唐汝陽王好飲,終日不亂,客有至者,莫不留連旦夕。時術士葉靜能常過焉,王強之酒,不可,曰:“某有一生徒,酒量可為王飲客矣。然雖侏儒,亦有過人者。明日使謁王,王試與之言也。”明旦,有投刺曰:“道士常持蒲。”王引入,長二尺。既坐,談胚渾至道,次三皇五帝、歷代興亡、天時人事、經傳子史,歷歷如指諸掌焉。王呿口不能對。既而以王意未洽,更諮話淺近諧戲之事,王則歡然。謂曰:“觀師風度,亦常飲酒乎?”持蒲曰:“唯所命耳。”王即令左右行酒。已數巡,持蒲曰:“此不足為飲也,請移大器中,與王自挹而飲之,量止則已,不亦樂乎!”王又如其言,命醇酹數石,置大斛中,以巨觥取而飲之。王飲中醺然,而持蒲固不擾,風韻轉高。良久,忽謂王曰:“某止此一杯,醉矣。”王曰:“觀師量殊未可足,請更進之。”持蒲曰:“王不知度量有限乎?何必見強。”乃復盡一杯,忽倒,視之,則一大酒榼,受五斗焉。出《河東記》。

袁隱居

貞元中,有袁隱居者,家於湘楚間,善《陰陽佔訣歌》一百二十章。時故相國李公吉甫,自尚書郎謫官東南。

喜歡他的法術,屢次把他召進宮中試驗法術。到安祿山叛亂的時候,這個孫甑生不知去哪兒了。出自《明皇雜錄》。

葉靜能

唐朝汝陽王喜好飲酒,能喝一整天也不醉。有到王府來的客人,無不從早留到晚。當時有個術士叫葉靜能,常常到王府拜訪。汝陽王逼他喝酒,他不喝,說:“我有一個門徒,酒量極大,可以做大王的飲客。雖說他是個侏儒,但也有過人之處。明天讓他來拜見大王,大王試著與他談談。”第二天早晨,有人投進名片,上寫“道士常持蒲”。汝陽王讓他進來,一看這道士才二尺高。坐下以後,道士談論混沌世界、世間至道,接著又談三皇五帝、歷代興亡、天時人事、經傳子史,都清清楚楚瞭如指掌,汝陽王張口結舌不能應付。過了一會兒,小道士因為和王爺談不攏,就更換話題,談論一些淺近的幽默有趣的事,汝陽王就高興起來了。汝陽王對道士說:“我看法師的風度,也常飲酒嗎?”常持蒲說:“敬聽吩咐。”汝陽王就令左右的人行酒。酒過數巡後,持蒲說:“這樣喝不夠勁,請把酒換到大器皿中,我和大王自己舀著喝,喝夠為止,不也很快樂嗎!”汝陽王便按照他所說的那樣,命人搬出幾石醇厚的美酒,倒進大斛中,用巨杯取酒來喝。汝陽王喝到一半就醉醺醺了,而常持蒲安然不亂,姿態更加高昂。又喝了很久,常持蒲忽然對汝陽王說:“我只喝這一杯了,我醉了。”汝陽王說:“我看你的酒量根本還沒有喝足,請你再喝幾杯。”常持蒲說:“大王不知道度量有限嗎?何必勉強我。”於是他又喝完一杯,忽然倒下了。一看,原來是一個大酒榼,裡面裝了五斗酒了。出自《河東記》。

袁隱居

貞元年間,有個叫袁隱居的人住在湘楚間,他擅長一百二十章的《陰陽佔訣歌》。當時故相國李吉甫從尚書郎貶到東南做官。

一日,隱居來謁公。公久聞其名,即延與語。公命算己之祿仕,隱居曰:“公之祿真將相也!公之壽九十三矣。”李公曰:“吾之先未嘗有及七十者,吾何敢望九十三乎?”隱居曰:“運算舉數,乃九十三耳。”其後李公果相憲宗皇帝,節制淮南,再入相而薨,年五十六,時元和九年十月三日也。校其年月日,亦符九十三之數,豈非懸解之妙乎?隱居著《陰陽佔訣歌》,李公序其首。出《宣室志》。

騾鞭客

茅山黃尊師,法籙甚高。於茅山側,修起天尊殿,講說教化,日有數千人。時講筵初合,忽有一人排闥叫呼,相貌粗黑,言辭鄙陋,腰插騾鞭,如隨商客騾馱者。罵曰:“道士,汝正熟睡邪!聚眾作何物?不向深山學修道,還敢謾語邪!”黃尊師不測,下講筵遜詞。眾人悉懼,不敢牴牾。良久,詞色稍和,曰:“豈不是修一殿,卻用幾錢?”曰:“要五千貫。”曰:“盡搬破甑釜及雜鐵來。”約八九百斤,掘地為爐,以火銷之。探懷中取葫蘆,瀉出兩丸藥,以物攪之。少頃去火,已成上銀。曰:“此合得萬餘貫,修觀計用有餘,講則所獲無多,但罷之。”黃生與徒弟皆相謝。問其所欲,笑出門去,不知所之。後十餘年,黃生奉詔赴京,忽於長街西見插騾鞭者,肩一襆子,隨騎驢老人行,全無茅山氣色。

有一天,袁隱居來拜見李吉甫。李吉甫久聞袁隱居的名聲,就請他進來與他談話。李吉甫叫他給自己算算官位運數,袁隱居說:“您的官運真是可以做到將相啊,您的壽數是九十三。”李吉甫說:“我的先輩不曾有活到七十歲的,我怎麼敢指望活到九十三呢?”袁隱居說:“我按運數佔算出的命數,就是九十三歲。”後來李吉甫果然做了唐憲宗的相國,鎮守淮南,再次入朝拜相而死,死時年齡五十六,時間是元和九年十月三日。把它的年、月、日數字連在一起,也符合九十三這個數字。難道不是懸解的巧妙嗎?袁隱居著《陰陽佔訣歌》,李吉甫曾在卷首為它作序。出自《宣室志》。

騾鞭客

茅山黃尊師道術很高。他在茅山旁邊修建天尊殿,講說道義,教化百姓,每天都有幾千人聽講。有一天,講席剛剛開始,忽然有一個人推開門大喊大叫。這個人相貌粗黑,說話粗野,腰上插著趕騾的鞭子,好像是跟隨經商的老客趕騾子馱貨物的人。他罵罵咧咧地說:“道士,你睡糊塗了嗎?把眾人聚集起來想幹什麼?你不去深山學道,還敢用謊話騙人嗎?”黃尊師猜不出他的來頭,就從講席上下來向他說些恭順的話。眾人也都害怕他,不敢頂撞他。過了一會兒,那個人臉色言辭稍稍緩和,問黃尊師:“你不是想修一座殿嗎,要用多少錢?”黃尊師說:“需要五千貫。”那個人說:“你們把破鍋和雜鐵全都搬來!”黃尊師照辦了,搬來大約八九百斤鐵,就在地上掘坑當爐子,用火把鐵熔化了。那個人從懷中拿出一個葫蘆,倒出兩丸藥,放到鐵水中,用棍子攪拌。過了一陣兒,把爐火撤去,鐵已經變成上好的銀子。那個人說:“這些銀子能摺合一萬多貫錢,修個道觀估計用不完。講道所獲不多,就免了吧!”黃生與徒弟都向他道謝。問他想要什麼,騾鞭客笑著出門而去,不知到哪裡去了。十幾年後,黃生奉聖旨進京,忽然在長街西面見到了腰插騾鞭的那個人。他肩上搭著一條襆頭,跟著一個騎驢的老人走,完全沒有在茅山時的那種氣色。

黃生欲趨揖,乃搖手,指乘驢者,復連叩頭。黃生但遙榼禮而已。老人發白如絲,顏若十四五女子也。出《逸史》。

許 君

仙人許君,君世之時,嘗因修觀,動用既畢,欲刻石記之。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識,因剗去舊文,刊勒新記。自是恍惚不安,暇日徐步庭砌,聞空中言曰:“許君許君,速詣水官求救,不然,即有不測之釁。”許愕然異之,又聞其事,杳不復答。乃焚香虔祀,願示求救之由。良久,復語曰:“所刻碑舊文雖已磨沒,而此時為文之人,見詣水官相訟,雲:‘奪我之名,顯己之名。’由此水官將有執對之命,速宜求之。”許君乃訝得舊文,立石刊紀。一夕,夢神人相謝:“再顯名氏,無以相報,請作水陸大醮,普告山水萬靈,得三官舉名,可以證道。”許君依教修之,遂成道果。自此水陸醮法,傳於人間。出《錄異記》。

杜 巫

杜巫尚書年少未達時,曾於長白山遇道士,貽丹一丸,即令服訖,不欲食,容色悅懌,輕健無疾。後任商州刺史,自以既登太守,班位已崇,而不食,恐驚於眾,於是欲去其丹,遇客無不問其法。歲餘,有道士至,甚年少,巫詢之。

黃生想要過去給他作揖,他就擺擺手,指一指騎驢的老人,又連連叩頭。黃生只能在遠處行禮而已。那個騎驢老人頭髮白得像蠶絲一樣,容顏卻像十四五歲的少女似的。出自《逸史》。

許 君

仙人許君在人世的時候,曾經因為修建一座臺觀,竣工以後,想要刻石碑來記這件事。他得到一塊古碑,那上面的文字磨損缺漏,沒法再識別出。他就把碑上的舊文削去,在上面刻上新的文字。自從做完這件事之後,許君就覺得心裡恍惚不安。有一天他閒暇的時候在院子裡漫步,聽到空中有人說:“許君許君!趕快到水官那裡去求救,不然的話,就有估計不到的事端。”許君愕然,他覺得這事很奇異,又問怎麼回事,空中靜悄悄地沒人再回答。他就焚香虔誠地祭祀,希望天上的人指點他求救的緣由。過了很久,天上的人又告訴他說:“你刊刻的那塊石碑雖然原來的文字已經磨滅了,但先前寫碑文的人現在到水官那裡控告你,說你換去他的名字,顯示自己的名字。由於這個原因,水官將有讓你們對質的命令。你應當趕快去求他。”許君就請人找到舊文,立碑刊刻紀念。一天夜裡,他夢見神人來感謝他,說:“你使我的姓名再次顯揚,我沒有什麼用來報答的。請你作水陸大祭,普告山水萬靈,得到三官舉薦姓名,可以成仙得道。”許君依照神的教導修行,終於成就了道果。從此修水陸道場來祭祀的方法傳到了人間。出自《錄異記》。

杜 巫

尚書杜巫在年輕沒做官的時候,曾經在長白山遇到一個道士。道士送給他一丸丹藥,讓他吃下去。吃下後杜巫不再想吃飯,臉色和悅,身體輕靈矯健,不再有疾病。後來他擔任商州刺史,自認為已經當上太守,品級已高,不吃飯的話怕大家驚怪,於是想要把丹藥除去。因此他遇到客人時,總是詢問除丹之法。一年多以後,有個很年輕的道士來了,杜巫向他詢問除丹之法。

道士教以食豬肉,仍吃血。巫從之食吃,道士命挲羅。須臾,巫吐痰涎至多,有一塊物如慄。道士取之,甚堅固。道士剖之,若新膠之未乾者,丹在中。道士取以洗之,置於手中,其色綠瑩。巫曰:“將來,吾自收之,暮年服也。”道士不與,曰:“長白吾師曰:‘杜巫悔服吾丹,今願出之。汝可教之,收藥歸也。’今我奉師之命,欲去其神物,今既去矣,而又擬留至耄年,縱收得,亦不能用也。自宜息心。”遂吞之而去。巫後五十餘年,罄產燒藥,竟不成。出《玄怪錄》。

那個道士教他吃豬肉喝豬血,杜巫就聽從了他的指教。吃完後道士命他按摩腹部。不一會兒,杜巫吐出很多痰涎,當中有一塊東西像栗子似的。道士把那個東西拿出來,那個東西很堅固。道士把它剖開,那東西好像沒幹的新膠一樣,丹藥就在其中。道士把丹藥拿出來洗淨,放在手中。丹藥的顏色綠瑩瑩的。杜巫說:“拿來吧,我自己收著它,等晚年時服用。”道士不給他,說:“長白山我的師父說:‘杜巫後悔吃了我的丹藥,現在想把它取出來。你可以去指點他,把藥收回來。’今天我是奉師父的命令。你想要除去那個神物,現在已經去掉了,卻又打算留到晚年;即使你收得此藥,也不能用了。你應打消這個念頭。”於是把丹藥吞下去就走了。後來五十多年,杜巫賣盡家產燒煉丹藥,終究沒有煉成。出自《玄怪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