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
馬 周 李林甫 郭子儀 韓 滉
馬 周
馬周者,華山素靈宮仙官也。唐氏將受命,太上敕之下佐於國。而沉緬於酒,汨沒風塵間二十年,棲旅困餒,所向拘礙,幾為磕僕。聞袁天綱自蜀入秦,善於相術,因詣之,以決休咎。天綱目之良久曰:“五神奔散,屍居旦夕耳,何相之有邪!”周大驚,問以禳制之術,天綱曰:“可自此東直而行,當有老叟騎牛者。不得迫而與語,但隨其行,此災可除矣。”周如言而行,未出都門,果有老叟,騎牛出城,默隨其後。繚繞村徑,登一大山。周隨至山頂,叟顧見之,下牛,坐於樹下,與語曰:“太上命汝輔佐聖孫,創業拯世,何為昏沉於酒,自掇困餓,五神已散,正氣凋淪,旦夕將死,而不修省邪?”周亦懵然未曉。叟曰:“汝本素靈宮仙官,
馬 周
馬周是華山素靈宮的一位仙官。唐代李氏將要受天命取代隋朝時,太上派馬周到人間輔佐唐朝皇室治理國家。馬周到了人間後,卻天天沉緬於飲酒,二十年都默默無聞地混跡於俗人中,一度落魄江湖,飢寒交加,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心,差點就要倒地而亡了。馬周聽說袁天綱從蜀中到秦地來了,據說他善於看相,就去見他,求他看看自己的將來是凶是吉。袁天綱看了馬周很久,然後說:“你的五神已經離你而去,生命已危在旦夕了,哪裡還有什麼相可看哪!”馬週一聽大驚失色,連忙問有什麼可以消災祈福的辦法,袁天綱說:“你可以從這裡一直向東走,應該會看見一個騎牛的老人。你不要靠近他和他說話,跟著他走就行,這樣你的災禍就可以消除了。”馬周按照袁天綱的話做,沒走出城門,果然看見一個老頭,騎著牛出城,就默默地跟在後面。出城順著彎彎曲曲的村路走,登上一座大山。馬周跟著老人爬上山頂後,老人回頭看見了馬周,就下了牛坐在樹下,然後跟他說:“太上老君命你下凡輔佐聖主,創建基業,拯救世人,為什麼你卻成了個酒鬼,混到飢寒交迫的地步,現在你五神已散,正氣消盡,已經死在旦夕,你還不好好反省悔改嗎?”馬周仍然發懵,不知老人說的什麼意思。老人接著點化他說:“你本來是天上素靈宮的仙官,
今太華仙王,使人召汝。”即引入宮闕,經歷宮門數重,至大殿之前,羽衛森肅,若帝王所居。趨至簾前,有宣言責之者,以其受命不恭,墮廢所委,使還其舊署,自責省愆。
叟與所使數人,送於東廡之外別院中,室宇宏麗,視其門,則姓名存焉。啟鑰而入,爐火鼎器,床榻茵席,宛如近所棲止,沉吟思之,未能了悟。忽有五人,服五方之衣,長大奇偉,立於前曰:“我皆先生五臟之神也。先生酣酒流蕩,濁辱於身,我等久歸此矣。但閉目,將復於神室也。”周瞑目頃之,忽覺心智明悟,並憶前事,二十餘年,若旬日之間耳。復扃 所居,出仙王之庭,稽首謝過,再稟其命。來詣長安,明日復謁天綱。天綱驚曰:“子何所遇邪?已有瘳矣。六十日當一日九遷,百日位至丞相,勉自愛也!”如是,貞觀中,敕文武官各貢理國之策,周之所貢,意出人表,是日拜拾遺、監察御史裡行。自此累居大任,入相中書令數年。一旦群仙降其室曰:“佐國功成,可以退矣,太乙徵命,無復留也。”翌日無疾而終,諡曰“忠公”。其所著功業,匡贊國政,揚歷品秩,國史有傳,此不備書。出《神仙拾遺》。
現在華山的仙王派人召你去。”說罷就領他進了一座宮城,經過好幾道宮門,來到大殿前,只見侍衛肅立,警戒森嚴,好像是帝王所住的地方。他快步走到大殿的門簾前,有一個官員宣讀王命責備他,因為他接受命令後不恭敬,有辱使命,讓他返回原來的官署,反省自己的罪過。
老人和其他幾名使者就把馬周送到王宮東面外的一個別院中,那裡屋宇恢宏壯麗,一看門上,還寫著自己的名字。馬周用鑰匙打開門鎖進了屋子,看見屋裡的爐火鼎器和床榻枕蓆都像是自己近時用過的,沉思了很久,仍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這時突然來了五個人,穿著東、西、南、北、中五方的衣服,一個個身材魁偉,站在馬周面前說:“我們就是你的五臟之神。你在人世上沉迷飲酒到處遊蕩,玷汙了你的身子,所以我們久已離開你回到這裡來了。請你現在閉上眼睛,我們就可以再回到你的五臟中了。”馬周閉上眼睛,忽然覺得心神清爽,大徹大悟,並且記起了往事,二十多年以來的事,都像十天前的事一樣。於是他鎖上了自己的屋子,再次來到仙王的大殿,叩頭謝罪,並向仙王再次請求受命到人間去。馬周又從天界來到長安,第二天再次去拜見袁天綱。袁天綱驚奇地說:“你遇到什麼了?你的病已經好了!從現在起,六十天後你將會一天之內多次晉升官職,一百天後你將當上丞相,希望你要珍重自愛啊!”後來事情果然是這樣,貞觀年間,唐太宗下詔命文武百官進獻治國的良策,馬周所獻的國策,出人意料之外,當天就被任命為拾遺、監察御史裡行。從此馬周多次得到重要的任命,並當了好幾年中書令。有一天,一群神仙降臨到馬周家,對他說:“你輔佐大唐有功,已完成了上天給你的使命,現在可以告退了,太乙命你立刻返回天宮,不要在人間停留了。”第二天,馬周沒生病就突然死了,諡號是“忠公”。馬周在人間所建立的功業,輔佐皇帝治理國家,歷任的官職品級,國史中已有傳記,這裡就不詳細記述了。出自《神仙拾遺》。
李林甫
唐右丞相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讀書。在東都,好遊獵打毬,馳逐鷹狗。每於城下槐壇下,騎驢擊,略無休日。既憊舍驢,以兩手返據地歇。一日,有道士甚醜陋,見李公踞地,徐言曰:“此有何樂,郎君如此愛也?”李怒顧曰:“關足下何事?”道士去,明日又復言之。李公幼聰悟,意其異人,乃攝衣起謝。道士曰:“郎君雖善此,然忽有顛墜之苦,則悔不可及。”李公請自此修謹,不復為也。道士笑曰:“與郎君後三日五更,會於此。”曰:“諾。”及往,道士已先至,曰:“為約何後?”李乃謝之。曰:“更三日復來。”李公夜半往,良久道士至。甚喜,談笑極洽,且曰:“某行世間五百年,見郎君一人,已列仙籍,合白日昇天。如不欲,則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郎君且歸,熟思之,後三日五更,復會於此。”李公回計之曰:“我是宗室,少豪俠,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安可以白日昇天易之乎?”計已決矣,及期往白。道士嗟嘆咄叱,如不自持,曰:“五百始見一人,可惜可惜。”李公悔,欲復之。道士曰:“不可也,神明知矣。”與之敘別曰:“二十年宰相,生殺權在己,威振天下。然慎勿行陰賊,當為陰德,廣救拔人,無枉殺人。如此則三百年後,白日上升矣。官祿已至,可使入京。”李公匍匐泣拜,道士握手與別。
李林甫
唐玄宗時的右丞相李林甫,二十歲時還沒有讀書。他在東都洛陽時,特別愛好狩獵和打馬球,架鷹養狗,馳騁遊樂。他常常在城裡的槐壇下騎驢打球,沒有一天不去。有時騎驢打球累了,就撇開驢,兩手反撐在地上歇息。有一天,有個十分醜陋的道士,見李林甫蹲在地上,慢條斯理地說:“騎驢打球有什麼樂趣,值得你這樣沉迷呢?”李林甫怒衝衝地瞪了道士一眼說:“關你什麼事?!”道士就走了,第二天道士又對李林甫說那兩句話。李林甫從小就聰明過人,猜想這道士不是個平凡的人,立即整理好衣服,起身向道士致歉。道士說:“郎君你雖然很會騎驢打球,可一旦從驢背上掉下來摔壞了,就後悔莫及了!”李林甫向道士表示自己從此往後會謹慎小心,不再騎驢打球了。道士聽後笑著說:“三天後的五更時,我在這裡等你相會。”李林甫說:“好。”到了那天約定的時間,李林甫到時,道士已經先在那裡了。道士說:“你怎麼來晚了?”李林甫忙陪罪。道士說:“三天後五更再來。”到了那天,李林甫半夜就趕到約定的地點,過了很久道士才來。這次道士很高興,和李林甫談笑風生,非常融洽,並說:“我在人世已經五百年了,現在只有你一個人名列仙籍,應當白日昇天成仙。如果你不願意成仙,也可以當二十年的唐朝宰相,大權在握。你今天先回去,認真考慮一下,三天後的五更時你再到這裡來吧。”李林甫回去以後心裡盤算說:“我本身就是皇族,從小就豪放俠義,能當二十年宰相,大權在握,怎麼能用白日昇天成仙來交換呢?”李林甫打定主意之後,到了約定時間,前去將自己的決定告訴道士。道士又嘆又罵,似乎控制不住自己,說:“五百年才有你這麼一個人,真是太可惜了!”李林甫後悔了,要求再換過來。道士說:“不行了,上天神靈已經知道你想當宰相的心願了。”臨別時道士告誡李林甫說:“你可以當二十年宰相,掌握著生殺大權,威振天下。然而你千萬不要暗藏壞心耍陰謀害人,要多積陰德,多救人,少殺人。這樣,三百年後你就能白日昇天成仙了。現在你的官運已經來了,可以進京了。”李林甫哭著伏在地上叩拜,道士和他握手告別。
時李公堂叔為庫部郎中,在京,遂詣。叔父以其縱蕩,不甚記錄之,頗驚曰:“汝何得至此?”曰:“某知向前之過,今故候覲,請改節讀書,願受鞭棰。”庫部甚異之,亦未令就學,每有賓客,遣監杯盤之飾,無不修潔。或謂曰:“汝為吾著某事。”雖雪深沒踝,亦不去也。庫部益親憐之,言於班行,知者甚眾。自後以蔭敘,累官至贊善大夫,不十年,遂為相矣。權巧深密,能伺上旨,恩顧隆洽,獨當衡軸,人情所畏,非臣下矣。數年後,自固益切,大起大獄,誅殺異己,冤死相繼,都忘道士槐壇之言戒也。時李公之門,將有趨謁者,必望之而步,不敢乘馬。忽一日方午,有人扣門,吏驚候之,見一道士甚枯瘦,曰:“願報相公。”聞者呵而逐之外,吏又鞭縛送於府,道士微笑而去。明日日中復至,門者乘間而白。李公曰:“吾不記識,汝試為通。”及道士入,李公見之,醒然而悟,乃槐壇所睹也,慚悸之極,若無所措。卻思二十年之事,今已至矣,所承教戒,曾不暫行。中心如疾,乃拜。道士迎笑曰:“相公安否?當時之請,並不見從,遣相公行陰德,今枉殺人,上天甚明,譴謫可畏,如何?”李公
當時,李林甫的堂叔當庫部郎中,在京城,李林甫就去找他。堂叔因為李林甫一向放縱浪蕩,沒怎麼把他放在心上,頗為驚訝地問道:“你怎麼跑到京城來了?”李林甫說:“侄兒知道以前錯了,所以如今來拜見堂叔,就是決心從此改邪歸正好好讀書,情願受堂叔的鞭打督促。”堂叔感到非常奇怪,但也沒讓他讀書,每當有賓客來臨,便派李林甫監管杯盤餐具之事,沒有一次弄得不整潔的。有時堂叔對李林甫說:“你幫我去辦件事。”即使是冒著沒過腳踝的大雪,李林甫也毫不推辭去把事辦成。堂叔越來越親信喜愛他,上朝時也常常和同朝的大臣們說起他這個能幹的侄子,因而知道李林甫的人很多。後來李林甫以先世的餘蔭而被敘用,累次升遷後任贊善大夫,不到十年,就當上了宰相。李林甫胸有城府,很懂得玩弄權術,能暗中體察皇帝意圖,所以深得皇上的恩寵,成為朝中大權獨攬的重臣,人們都非常害怕他,已經超越人臣之分了。幾年後,李林甫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鞏固,就排除異己,製造大案株連了很多人,連續不斷有被冤屈害死的人,完全忘記那位醜道士在槐林的告誡了。當時,想要到李林甫門下拜謁的人,必須在離他府邸很遠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不敢騎馬。突然有一天接近中午時,有人敲了李林甫家的門,門官非常吃驚地開了門,見是一個容貌乾瘦的道士,說:“希望通報一下相公。”門官大聲呵斥著把道士趕了出去,還把他鞭打了一頓綁著送到官府,那道士只是微笑著走了。等到第二天中午,道士又來了,門官只好找機會報告了李林甫。李林甫說:“我不記得曾認識過什麼道士,你讓他來見見我吧。”等道士進來後,李林甫看見他,才突然想起這道士正是在槐壇曾告誡過他的那個人,頓時感到又怕又愧,不知所措。回想能當二十年宰相的事,如今已經到期了,而道士當初的告誡,自己卻一點也沒有實行。想到這裡,李林甫心中就像突然生了大病似的,立即向道士下拜。道士迎面笑著說:“相公安好嗎?當初我對你的告誡你一點也沒聽從,讓相公你多積陰德,如今反而枉殺了很多人,上天是非常明智的,上天的懲罰也是可怕的,現在怎麼辦呢?”李林甫
但搕額而已。道士留宿,李公盡除僕使,處於中堂,各居一榻。道士唯少食茶果,餘無所進。
至夜深,李公曰:“昔奉教言,尚有昇天之挈,今復遂否?”道士曰:“緣相公所行,不合其道,有所竄責,又三百年。更六百年,乃如約矣。”李公曰:“某人間之數將滿,既有罪譴,後當如何?”道士曰:“莫要知否?亦可一行。”李公降榻拜謝。曰:“相公安神靜慮,萬想俱遣,兀如枯株,即可俱也。”良久,李公曰:“某都無念慮矣。”乃下招曰:“可同往。”李公不覺,便隨道士去,大門及春明門到輒自開,李公援道士衣而過。漸行十數裡,李公素貴,尤不善行,困苦頗甚。道士亦自知之,曰:“莫思歇否?”乃相與坐於路隅。逡巡,以數節竹授李公曰:“可乘此,至地方止,慎不得開眼。”李公遂跨之,騰空而上,覺身泛大海,但聞風水之聲。食頃止,見大郭邑。介士數百,羅列城門,道士至,皆迎拜,兼拜李公。約一里,到一府署。又入門,復有甲士,升階至大殿。帳榻華侈,李公困,欲就帳臥。道士驚,牽起曰:“未可,恐不可回耳,此是相公身後之所處也。”曰:“審如是,某亦不恨。”道士笑曰:“茲介癬鱗之屬,其間苦事亦不少。”遂卻與李公出大門,復以竹杖授之,一如來時之狀。入其宅,登堂,見身瞑坐於床上。道士乃呼曰:“相公相公。”李公遂覺,
只是不斷地磕頭。道士留下來住宿,李林甫把僕人全部都打發走,讓道士住在堂屋中,他和道士各睡一張床。道士只吃少量的茶水果品,其餘什麼也不吃。
夜深時,李林甫問道士說:“當年承蒙教誨,說我有上天成仙的緣分,現在我還有這種可能嗎?”道士說:“由於你在人間的所作所為,不合乎大道,有所貶責,折去你三百年仙緣。如今要六百年後,你才能成仙。”李林甫說:“我的壽數快滿了,既然我有這麼深的罪孽懲罰,以後怎麼樣呢?”道士說:“你想知道今後的事嗎?那跟我走一趟吧。”李林甫忙下床拜謝。道士說:“你坐在那裡凝神靜心,排除所有的雜念,就像一棵無知無覺已枯死的樹,那樣就能隨我一同上路了。”過了很久,李林甫說:“我現在已經什麼雜念都沒有了。”道士就下床招呼道:“咱們可以一起走了。”李林甫不知不覺就跟著道士走,李林甫家大門和長安城東的春明門都自動打開,李林甫拽著道士的衣服跟著走。走了十幾裡以後,李林甫長期養尊處優,尤其不善於走路,累得很。道士也知道,就問他說:“是不是想歇一會兒?”然後兩人就坐在路邊。過了一會兒,道士給了李林甫一根竹竿,說:“騎上它,到了地方就自然會停下,但路上千萬不要睜眼!”李林甫跨上竹竿,立刻覺得身子騰空而起,感覺在飛越大海,只聽見水聲和風聲。過了一頓飯時間終於停了下來,見到了一個大都城。城門前排列著好幾百士兵,見道士到來,都行禮迎接,也向李林甫行禮。進城走了一里多,來到一座府門前。進了大門,裡邊也都有士兵侍衛,兩人登上臺階上了大殿。殿裡設著華麗的床帳,李林甫忽然覺得很睏乏,想上床睡下。道士驚慌地把他拉起來說:“不可,你要一睡怕就回不到人間了,因為這裡是你死後才能來的地方。”李林甫說:“如果這裡真是我死後的歸宿,我死也無怨了。”道士笑著說:“這裡也會有小病小災,裡面的苦事也不少。”道士就跟李林甫出了大門,又把竹竿拿給他騎,跟來的時候完全一樣。李林甫回到自己人間的家,進了門來到堂屋,見自己的肉體閉著雙眼坐在床上。這時道士喊道:“相公相公!”李林甫就醒了過來,
涕泗交流,稽首陳謝。明日別去,李公厚以金帛贈之,俱無所受,但揮手而已,曰:“勉旃!六百年後,方復見相公。”遂出門而逝,不知所在。先是安祿山常養道術士,每語之曰:“我對天子,亦不恐懼,唯見李相公,若無地自容,何也?”術士曰:“公有陰兵五百,皆有銅頭鐵額,常在左右,何以如此?某安得見之?”祿山乃奏請宰相宴於己宅,密遣術士於簾間窺伺。退曰:“奇也,某初見李相公,有一青衣童子,捧香爐而入,僕射侍衛,銅頭鐵額之類,皆穿屋逾牆,奔逆而走。某亦不知其故也,當是仙官暫謫在人間耳。”出《逸史》。
郭子儀
郭子儀,華州人也。初從軍沙塞間,因入京催軍食,回至銀州十數裡,日暮,忽風砂陡暗,行李不得,遂入道傍空屋中,籍地將宿。既夜,忽見左右皆有赤光,仰視空中,見 輜車繡屋中,有一美女,坐床垂足,自天而下,俯視。子儀拜祝雲:“今七月七日,必是織女降臨,願賜長壽富貴。”女笑曰:“大富貴,亦壽考。”言訖,冉冉昇天,猶正視子儀,良久而隱。子儀後立功貴盛,威望烜赫。大曆初,鎮河中,疾甚,三軍憂懼。子儀請御醫及幕賓王延昌、孫宿、趙惠伯、嚴郢等曰:“吾此疾自知未到衰殞。”因話所遇之事,眾稱賀忻悅。其後拜太尉、尚書令、尚父,年九十而薨。出《神仙感遇傳》。
哭著向道士磕頭拜謝。道士第二天告別李林甫,李林甫送他大量金銀綢緞,道士一律不要,只是揮揮手說:“好自為之吧!六百年後我才能再見到你。”說罷就出門走了,不知去了哪裡。此前,安祿山曾養了幾個道士,他曾問道士們說:“我見了皇上都不害怕,只有看見李相公,就會覺得無地自容,這是為什麼呢?”道士說:“你有五百個陰兵保護,這些陰兵個個銅頭鐵額,常在你身邊,你怎麼會怕李林甫呢?能不能設法讓我們見見李林甫?”安祿山就故意請李林甫到自己府中赴宴,讓道士在簾後偷偷觀察。李林甫走後,道士對安祿山說:“太奇怪了,我看見李林甫剛來時,他前面有個穿青衣的童子捧著香爐進來,您的那些陰兵都被嚇得穿屋跳牆而逃。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大概李林甫是暫時被貶在人間的神仙吧!”出自《逸史》。
郭子儀
郭子儀是華州人,起初在沙漠邊塞當兵駐防,有一次因為到京城催軍糧,走到離銀州十幾裡的地方時,天色已晚,忽然起了風暴,颳得飛砂走石,天昏地暗,沒法向前走了,就躲進道邊一間空屋裡,打了地鋪,準備住下。入夜之後,忽然房子左右都是一片紅光,抬頭看,只見空中有一輛華麗的車子,車上的錦繡圍帳中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垂腿坐在床上,從天而降,那美女正俯身向下看。郭子儀急忙跪拜祝告說:“今天是七月初七,您一定是天上的織女降臨,請賜給我富貴和長壽吧!”仙女笑著說:“你將會大富大貴,也能享長壽。”說罷,車子又慢慢升上天空,那仙女一直看著郭子儀,很久才消失。後來郭子儀由於戰功而大富大貴,聲名顯赫。唐代宗大曆初年,郭子儀鎮守河中時,得了重病,三軍部下都十分憂慮。郭子儀請來御醫和幕僚王延昌、孫宿、趙惠伯、嚴郢等人,對他們說:“我自己知道這次生病決不會致死。”接著他就把在銀州遇見織女的事說了,大家這才高興起來,向他祝賀。後來他官做到太尉、尚書令,被尊稱為“尚父”,活到九十歲才去世。出自《神仙感遇傳》。
韓 滉
唐宰相韓滉,廉問浙西,頗強悍自負,常有不軌之志。一旦有商客李順,泊船於京口堰下,夜深碇斷,漂船不知所止。及明,泊一山下。風波稍定,上岸尋求。微有鳥徑,行五六裡,見一人烏巾,岸幘古服,與常有異。相引登山,詣一宮闕,臺閣華麗,迨非人間。入門數重,庭除甚廣。望殿遙拜,有人自簾中出,語之曰:“欲寓金陵韓公一書,無訝相勞也。”則出書一函,拜而受之。贊者引出門,送至舟所。因問贊者曰:“此為何處也?恐韓公詰問,又是何人致書?”答曰:“此東海廣桑山也,是魯國宣父仲尼,得道為真官,理於此山。韓公即仲由也,性強自恃。夫子恐其掇刑網,致書以諭之。”言訖別去。李順卻還舟中,有一使者戒舟中人曰:“安坐,勿驚懼,不得顧船外,逡巡則達舊所。若違此戒,必致傾覆。”舟中人皆如其言,不敢顧視。舟行如飛,頃之,覆在京口堰下,不知所行幾千萬裡也。既而詣衙,投所得之書。韓公發函視之,古文九字,皆科斗之書,了不可識。詰問其由,深以為異,拘縶李順,以為妖妄,欲加嚴刑。復博訪能篆籀之人數輩,皆不能辨。有一客疣眉古服,自詣賓位,言善識古文。韓公見,以書示之。客捧書於頂,
韓 滉
唐德宗時任宰相的韓滉,擔任浙西觀察使時,為人剛強自負,常有圖謀不軌的心思。有一天,一個叫李順的客商把船停靠在京口的水壩下,夜深時用於拴住固定船身的大石的繩子斷了,船在江上漂流,不知停在哪裡。天亮後,船停泊在一座山下。這時風波初定,李順就舍舟登岸探路。他順著一條非常狹窄難走的小路走了五六裡地,遇見一個繫著黑頭巾的人,那人把頭巾推起露出前額,身穿古人的衣服,和常人很不同。那人領著李順登上一座山,來到一座宮殿前,樓臺殿閣十分華麗,不像是人間之地。進了好幾道宮門,裡面的庭院十分寬闊。遠遠望著大殿行拜禮後,有個人從大殿的簾子裡走出來對李順說:“打算請你給金陵的韓滉捎一封信,請不要見怪,麻煩你了!”說罷拿出一封信,李順便下拜收下了信。領他來的那人又帶他出門,把他送回到船上。李順問那領路的人說:“這裡是什麼地方?怕韓滉問我,我該說是誰給他捎的信呢?”領路人說:“這裡是東海的仙島廣桑山,當年魯國的孔子得道成了天界的仙官,就由他管轄治理這廣桑島。韓滉,就是他的弟子子路轉世,為人剛強自負。夫子怕他在人間犯罪落入法網,所以給他捎封信去教導他。”說罷領路人就告辭走了。李順剛回到船裡,就有一個仙界派來的使者警告船裡的人們說:“好好坐著,不要害怕,千萬不要往船外看,一會兒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如果誰不聽勸告往外看,船馬上就會翻!”船裡的人都牢記那使者的話,誰也不敢往外看。船好像是在空中飛行,片刻之間就到了京口水壩下面,也不知道走了幾千幾萬裡。李順找到韓滉的府衙,把那封信交給了韓滉。韓滉打開信一看,信上只有九個字,都是古代的蝌蚪文,根本不認識。問李順這信是從哪裡得來的,韓滉覺得非常奇怪,就把李順抓了起來,認為他是妖言惑眾,想對他嚴刑拷問。韓滉又廣泛請教那些懂得篆文籀書的人,也都不認得那幾個字。這時有一個眉間長痦子身穿古代衣服的人來到韓滉門上做客,自稱善於認古字。韓滉接見了他,把那封信給他看。那人看完了信,立刻把信舉過頭頂,
再拜賀曰:“此孔宣父之書,乃夏禹科斗文也,文曰:‘告韓滉,謹臣節,勿妄動。’”公異禮加敬,客出門,不知所止。韓慘然默坐,良久瞭然,自憶廣桑之事,以為非遠,厚禮遣謝李順。自是恭黜謙謹,克保終始焉。出《神仙感遇傳》。
向韓滉叩拜祝賀道:“這是宣父孔子的信,字是夏禹時代的蝌蚪文。這九個字是:‘告韓滉,謹臣節,勿妄動。’”韓滉對那客人倍加禮敬,客人出門之後,就不知去了哪裡。韓滉心情慘淡默默地坐在那裡,過了很久終於恍然大悟,想起了自己在廣桑島上當神仙的事,認為那並不遙遠,於是用厚禮重謝送走了李順。從此韓滉更加謙恭謹慎,最後得以善終。出自《神仙感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