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三 神仙三
漢武帝
漢武帝
漢孝武皇帝,景帝子也。未生之時,景帝夢一赤彘從雲中下,直入崇芳閣。景帝覺而坐閣下,果有赤龍如霧,來蔽戶牖。宮內嬪御,望閣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滅,見赤龍盤迴棟間。景帝召佔者姚翁以問之。翁曰:“吉祥也。此閣必生命世之人,攘夷狄而獲嘉瑞,為劉宗盛主也,然亦大妖。”景帝使王夫人移居崇芳閣,欲以順姚翁之言也,乃改崇芳閣為猗蘭殿。旬餘,景帝夢神女捧日以授王夫人,夫人吞之,十四月而生武帝。景帝曰:“吾夢赤氣化為赤龍,佔者以為吉,可名之吉。”
至三歲,景帝抱於膝上,撫念之,知其心藏洞徹,試問:“兒樂為天子否?”對曰:“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
漢武帝
漢孝武皇帝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武帝出生前,景帝夢見一隻紅色的豬從雲中降下來,一直進入宮內的崇芳閣。景帝一下子驚醒了,就到崇芳閣下坐下,果然見空中有一條紅色的龍騰雲駕霧,把崇芳閣的門窗都籠罩了。宮裡的嬪妃們也看見崇芳閣上有紅色的雲霞蒸騰覆蓋。紅霞散去後,只見一條紅色的龍在宮中的樑棟之間盤旋迴轉。景帝就召來一位叫姚翁的算卦人來詢問,姚翁說:“這是大吉大利的預兆。這個崇芳閣裡一定會出生一位主宰國家命運的人,他將會驅逐夷狄等異族而獲得祥瑞,成為劉氏王朝興盛時期的一位明主,然而這位明主也會生出很多奇聞怪事。”景帝讓王夫人移居到崇芳閣,想以此順應姚翁的話,於是把崇芳閣改名為猗蘭殿。十多天後,景帝又夢見一位神女雙手捧著太陽授給王夫人,王夫人就把太陽吞了下去,懷胎十四個月生下了武帝。景帝說:“我夢見紅色的雲氣化為赤龍,占卜的人說是吉祥的預兆,這個孩子可以取名叫‘吉’。”
武帝三歲時,景帝愛憐地把他抱在膝上,知道這孩子特別有靈氣,就試著問:“孩子你願不願意當皇帝啊?”武帝回答說:“這事是由天定的,由不得我自己。但我願意天天在皇宮裡住著,
在陛下前戲弄,亦不敢逸豫,以失子道。”景帝聞而愕然,加敬而訓之。他日復抱之幾前,試問:“兒悅習何書?為朕言之。”乃誦伏羲以來,群聖所錄,陰陽診候及龍圖龜策數萬言,無一字遺落。至七歲,聖徹過人,景帝令改名徹。
及即位,好神仙之道,常禱祈名山大川五嶽,以求神仙。
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登嵩山,起道宮。帝齋七日,祠訖乃還。至四月戊辰,帝閒居承華殿,東方朔、董仲君在側。忽見一女子,著青衣,美麗非常,帝愕然問之,女對曰:“我墉宮玉女王子登也。向為王母所使,從崑崙山來。”語帝曰:“聞子輕四海之祿,尋道求生,降帝王之位,而屢禱山嶽,勤哉有似可教者也。從今日清齋,不閒人事,至七月七日,王母暫來也。”帝下席跪諾。言訖,玉女忽然不知所在。帝問東方朔:“此何人?”朔曰:“是西王母紫蘭宮玉女,常傳使命,往來扶桑,出入靈州,交關常陽,傳言玄都。阿母昔出配北燭仙人,近又召還,使領命祿,真靈官也。”帝於是登延靈之臺,盛齋存道,其四方之事權,委於冢宰焉。
到七月七日,乃修除宮掖,設坐大殿。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張雲錦之幃,燃九光之燈,列玉門之棗,酌蒲萄之醴,宮監香果,為天宮之饌。帝乃盛服,立於階下,敕端
在陛下面前玩耍,決不會放肆不恭而不盡做兒子的責任。”景帝聽了這番話,心裡更加驚奇,就特別注意對這孩子的教導培養。過了幾天,景帝又把劉徹抱到几案前,試著問他:“孩子你喜歡讀什麼書?可以詳細地給我說一說。”劉徹就開始背誦從伏羲以來眾多聖賢記錄的,有關陰陽五行、養生修煉和龍圖龜策等,背了幾萬字,沒有遺漏一個字。到了七歲,景帝見他聰明透徹超過凡人,就給他改名叫劉徹。
劉徹登上帝位後,特別喜好神仙修煉的道術,經常到全國的名山大川和五嶽去祈禱神靈,以求自己能得道成仙。
元封元年正月初一,武帝登上嵩山,興建了一座道觀。武帝齋戒了七天,祭祀之後才回宮。到四月戊辰那天,武帝在承華殿中閒坐,東方朔、董仲君在左右陪侍。忽然出現了一個非常美麗的青衣女子,武帝非常奇怪,問她是誰,女子說:“我是墉城宮的玉女,叫王子登。一直服侍西王母,從崑崙山來。”她告訴武帝:“聽說你毫不看重富有四海的天子福祿,一心尋道求長生,放下帝王的高貴,多次到各處大山去祈禱,勉力追求,似乎是值得傳授真道的。從今天起,請你靜心齋戒,不要過問政務,到七月七日那天,王母會暫時降臨。”武帝便離開座位下拜行禮,答應一定照玉女的指示去做。話剛說完,玉女就突然消失了。武帝問東方朔:“這到底是什麼人?”東方朔說:“她就是西王母紫蘭宮裡的玉女,常常為西王母傳達使命,來往於東海中的扶桑和西方的靈州之間,替天上的玄都宮向人世間傳達使令。西王母過去曾將她許配給北燭仙人,最近又把她召回身邊,讓她掌管祿食運數,是一位真仙官。”於是武帝就登上專為迎接神仙而建築的臺館,極為鄭重地齋戒以積累道心,把朝中的政務委託給丞相處理。
到了七月七日那天,武帝下令把宮廷內外清掃一新,在大殿上為西王母專設了座位。鋪上紫羅的地毯,燃起百和薰香,掛起雲錦的幃帳,點起光芒四射的燈燭,擺上玉門進貢的甜棗,倒好西域的葡萄酒,陳設宮中的上等果品,作為接待天宮神仙的食品。武帝穿上華麗的禮服,恭敬地站在宮廷的玉階下,並下令端
門之內,不得有妄窺者。內外寂謐,以候雲駕。
到夜二更之後,忽見西南如白雲起,鬱然直來,徑趨宮庭,須臾轉近,聞雲中簫鼓之聲、人馬之響。半食頃,王母至也。縣投殿前,有似鳥集。或駕龍虎,或乘白麟,或乘白鶴,或乘軒車,或乘天馬,群仙數千,光耀庭宇。
既至,從官不復知所在,唯見王母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龍。別有五十天仙,側近鸞輿,皆長丈餘,同執彩旄之節,佩金剛靈璽,戴天真之冠,鹹住殿下。王母唯挾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袿,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真美人也。
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 ,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下車登床,帝跪拜問寒暄畢立。因呼帝共坐,帝面南。
王母自設天廚,真妙非常:豐珍上果,芳華百味;紫芝萎蕤,芬芳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氣殊絕,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須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顆與帝,三顆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
門以內絕不準任何人偷看。宮廷內外一片寂靜莊嚴的氣氛,恭候著西王母的降臨。
到晚上二更時分,忽然看見西南天空湧起陣陣白雲,翻卷著直奔宮廷而來,很快就接近了,隱約還聽見雲中有簫鼓音樂和人喊馬嘶的聲音。約有半頓飯時間,西王母到了。群仙落在殿前,像飛鳥降落一樣。有的乘龍騎虎,有的駕著白麒麟或白鶴,有的乘著華麗的車子或天馬,共有好幾千人,把宮廷映照得光彩耀眼。
王母降臨後,隨從的仙官很快就不見了,只看見王母乘坐著紫雲繚繞的車子,拉車的是九色斑紋的龍。另外還有五十名天仙侍衛在車的周圍,都身高一丈多,手執彩色的旌節儀仗,身上佩著金剛寶印,戴著神仙的高冠,整齊地站在宮殿前。王母被兩名侍女攙扶著上了大殿,侍女看樣子有十六七歲,穿著青綾長袍,眼光流注顧盼,神態清朗煥發,真是十足的美人。
王母上殿東向而坐,肩上披著黃金織成的大披肩,光彩照人,儀態端莊。衣上繫著靈飛大綬帶,腰間佩著名為“分景”的寶劍,頭上梳的是太華髻,戴著太真晨嬰冠,腳上穿著黑玉上刻有鳳紋的鞋。王母看樣子三十歲左右,身材高矮適中,容顏秀麗,美貌絕倫,真是位不折不扣的仙人。王母下了車輦坐在特為她設置的坐具上,武帝跪拜問候安康之後就站著。王母就招呼武帝一同坐下,武帝就面朝南坐下了。
王母自己擺出天宮的食品,美味絕倫:豐盛珍稀的仙果,色香味美各種各樣;茂盛碩大的紫芝,芬芳四溢;還有那些散發著奇異香味的酒漿,都是人間所沒有的,武帝也叫不出名字。宴會進行當中,王母又讓侍女再去要桃子。不一會兒,侍女端來一個玉盤,盤中盛著七顆仙桃,像鴨蛋那麼大,形狀圓圓的,呈淡青色,呈送給王母。王母拿了四顆送給武帝,留下三顆自己吃。那桃子味道特別甘美,吃完後嘴裡充滿了香味。武帝把仙桃的桃核都留了起來,王母看見以後問他留桃核做什麼,武帝說:“打算種它。”王母說:“這仙桃三千年才結一次果,人間的土地太貧瘠,種下也不會生長。”武帝這才停下來。
於坐上酒觴數遍,王母乃命諸侍女王子登彈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雙成吹雲和之笙,石公子擊昆庭之金,許飛瓊鼓震靈之簧,婉凌華拊五靈之石,範成君擊湘陰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鈞。於是眾聲澈朗,靈音駭空。又命法嬰歌玄靈之曲。
歌畢,王母曰:“夫欲修身,當營其氣,《太仙真經》所謂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行益易者,謂常思‘靈寶’也。‘靈’者神也;‘寶’者精也。子但愛精握固,閉氣吞液,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神,神化為液,液化為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形易則變化,變化則成道,成道則為仙人。吐納六氣,口中甘香。欲食靈芝,存得其味,微息揖吞,從心所適。氣者水也,無所不成,至柔之物,通致神精矣。此元始天王在丹房之中所說微言,今敕侍笈玉女李慶孫,書錄之以相付,子善錄而修焉。”
於是王母言語既畢,嘯命靈官,使駕龍嚴車欲去。帝下席叩頭,請留殷勤,王母乃止。王母乃遣侍女郭密香與上元夫人相問雲:“王九光之母敬謝。比不相見,四千餘年矣。天事勞我,致以愆面。劉徹好道,適來視之,見徹了了,
武帝和王母飲了幾巡酒以後,王母就讓身邊的侍女王子登彈奏八琅璈,又讓侍女董雙成吹起雲和笙,讓石公子敲擊昆庭鍾,讓許飛瓊吹起震靈簧,讓婉凌華敲擊五靈石,讓範成君敲擊湘陰磬,讓段安香奏出天宮中的音律。這些樂器奏出的音樂清朗動聽,聲震九天。王母又讓法嬰唱起了九天神靈的歌曲。
唱完後,王母說:“如果要修煉道術,首先要著意練氣,也就是《太仙真經》中所說的‘益易’之道。所謂‘益’,就是要有益於精;所謂‘易’,就是要改變形體。修煉到既能益又能易,就可名列仙籍;如果不能益也不能易,就免不了一死。要達到既能益又能易,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心中要常常想著‘靈寶’。‘靈’就是神,‘寶’就是精。你應該珍惜精氣、固守精氣,閉氣吞嚥津液,氣就可以化成血,血又化成精,精再化為神,神又化成津液,津液又能變成骨。這樣循環往復修煉,就可以神氣清爽精力充沛。這樣修煉一年可以易氣,兩年可以易血,三年可以易精,四年可以易脈,五年可以易髓,六年可以易骨,七年可以易筋,八年可以易毛髮,九年可以易形體。你達到了‘形易’的程度後,就是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變化就使你真正得到了道,得了道也就是真正成了神仙。那時你吐納六氣,嘴裡就自然會有又甜又香的氣味。吃靈芝時你要輕輕地吐氣再輕輕地吞嚥,這樣做要隨著心願做得十分自如,靈芝的味道就能常留不消。氣,本身就是水,構成什麼都可以,也是最柔和的東西,它可以養精益神,使人精神通暢。這些都是元始天王在丹房裡對我說過的修道祕訣,我現在讓為我管理書箱的侍女李慶孫把這些祕訣都寫下來送給你,希望你好好抄錄祕訣去認真修煉。”
王母說完這些話之後,就命令仙官備好龍車,打算離開回天宮去。武帝就離開座位向王母磕頭,再三請求她留下來,王母就留了下來。王母派侍女郭密香去問候上元夫人說:“王九光的母親特向您問安致敬。我們已經有四千多年沒見面了。由於我在天宮的事務太忙,導致我們久久未曾會面。現在劉徹愛好修道之術,我恰好來看望一下他,覺得他的資質品性還算是不錯的,
似可成進。然形慢神穢,腦血淫漏,五臟不淳,關胄彭孛,骨無津液,脈浮反升,肉多精少,瞳子不夷,‘三尸’狡亂,玄白失時。雖當語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才也。吾久在人間,實為臭濁,然時復可遊望,以寫細念。庸主對坐,悒悒不樂,夫人可暫來否?若能屈駕,當停相須。”
帝見侍女下殿,俄失所在。須臾,郭侍女返,上元夫人又遣一侍女答問雲:“阿環再拜,上問起居。遠隔絳河,擾以官事,遂替顏色,近五千年。仰戀光潤,情繫無違。密香至,奉信承降尊於劉徹處。聞命之際,登當命駕,先被太帝君敕,使詣玄洲,校定天元。正爾暫住,如是當還,還便束帶,願暫少留。”帝因問王母:“不審上元何真也?”王母曰:“是三天上元之官,統領十萬玉女名籙者也。”
俄而夫人至,亦聞雲中簫鼓之聲。既至,從官文武千餘人,並是女子,年皆十八九許,形容明逸,多服青衣,光彩耀目,真靈官也。夫人年可二十餘,天姿精耀,靈眸絕朗,服青霜之袍,雲彩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名字。頭作三角髻,餘發散垂至腰,戴九雲夜光之冠,曳六出火玉之佩,垂鳳文林華之綬,腰流黃揮精之劍。上殿向王母拜,王母坐而止之,呼同坐,北向。
大概能修煉成功。然而劉徹的形體和精神都沒有脫去凡俗的汙垢,頭腦中血液漏失,五臟不潔淨,胃腸脹滿,骨頭中沒有津液,脈搏也很浮躁,身體肥胖精血不足,兩眼也沒有神采,身體中有‘三尸神’在作怪,黑白顛倒。雖然我對他講了一些修道的真諦,但恐怕他不一定是成仙的材料。我在人間停留久了,人間實在太過汙濁,然而有時也可以遊覽一下,來發抒幽微的情懷。與平庸的主人對坐,心裡不太痛快,不知上元夫人您能否前來?若能屈駕前來,我就在劉徹的宮中停留一會兒等您。”
武帝看見侍女郭密香走下殿去,一下就不見了。但不到片刻,郭密香就回來了,上元夫人也派遣了一位侍女同來回報王母說:“阿環再拜行禮,問候您安好。我和您遠隔天河,加上公務也很忙,和您分別,將近五千年了。但我一直仰慕您的光輝,始終惦念著您。現在您派郭密香到我這裡來,得知您現在屈尊降臨在劉徹宮中。我接到您希望我也能去一趟的命令後,本想立刻出發,但因為之前接到了太帝君的令旨,讓我到玄洲去校定天宮的歷法。現在我在玄洲暫住,很快就回去,回去後我就整理衣冠來見您,希望您在劉徹那裡稍作停留。”武帝就問王母:“不知上元夫人是位什麼神仙?”王母說:“她是三天上元仙官,統管著天界裡十萬玉女的仙籍名錄。”
不久上元夫人來了,也聽見雲中有簫鼓音樂的聲音。來到之後,身邊有一千多名文武侍從官員,都是女子,年紀都是十八九歲,容貌秀麗飄逸,大都穿著青色的衣服,光彩照人,真是名符其實的仙女啊。上元夫人大約二十多歲,更是美豔絕倫,雙目清朗有神,穿著青色的袍服,上繡五彩祥雲,袍子不是綢子也不是錦緞,說不出來是用什麼做的。上元夫人頭上挽著三角髻,剩下的秀髮披散下垂到腰邊,頭上戴著九雲夜光冠,佩戴著在火中燒煉過六次的玉佩,垂著編成鳳紋花樣的綬帶,腰裡掛著黃褐色能指揮神靈的寶劍。上元夫人上殿後要向王母行禮叩拜,王母在座位上讓她免禮,並招呼上元夫人一起坐下,上元夫人就臉朝北坐下了。
夫人設廚,廚亦精珍,與王母所設者相似。王母敕帝曰:“此真元之母,尊貴之神,汝當起拜。”帝拜問寒溫,還坐。夫人笑曰:“五濁之人,耽酒榮利,嗜味淫色,固其常也。且徹以天子之貴,其亂目者倍於凡焉。而復於華麗之墟,拔嗜慾之根,願無為之事,良有志矣。”王母曰:“所謂有心哉。”
夫人謂帝曰:“汝好道乎?聞數招方術,祭山嶽,祠靈神,禱河川,亦為勤矣。勤而不獲,實有由也。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賊,五者恆舍於榮衛之中,五藏之內,雖獲良針,固難愈也。暴則使氣奔而攻神,是故神擾而氣竭;淫則使精漏而魄疲,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則使真離而魄穢,是故命逝而靈失;酷則使喪仁而自攻,是故失仁而眼亂;賊則使心鬥而口乾,是故內戰而外絕。此五事者,皆是截身之刀鋸,刳命之斧斤矣,雖復志好長生,不能遣茲五難,亦何為損性而自勞乎?然由是得此小益,以自知往爾。若從今已,舍爾五性,反諸柔善,明務察下,慈務矜冤,惠務濟貧,賑務施勞,念務存孤,惜務及愛身,恆為陰德。救濟死厄,旦夕孜孜。不洩精液,於是閉諸淫,養汝神,放諸奢,從至儉,勤齋戒,節飲食,絕五穀,去羶腥,鳴天鼓,飲
上元夫人陳設仙饌,也是仙珍美味,和王母所擺設的佳餚大致相同。這時王母就對武帝說:“這位就是真元之母上元夫人,是一位極尊貴的神,你應該向她叩拜。”武帝立刻起身向上元夫人叩頭問安,然後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元夫人笑著說:“充滿著五種惡濁的凡人,必然貪酒好色,追名逐利,這本是人間習以為常的事。況且劉徹貴為天子,擾亂眼神的事物比普通老百姓加倍厲害。然而劉徹能在富麗華貴的宮中,想除掉貪嗜私慾的根子,願意清靜無為修身養性,實在是很有志氣啊。”王母說:“這就是有誠心啊。”
上元夫人對武帝說:“你果真愛好道術嗎?我聽說你多次招納道家的術士,到山嶽去祭祀,向神靈禱告,向河神祈求,也算是很勤奮了。然而你這樣勤奮卻沒有什麼收穫,其中是有原因的。你生來就性情暴躁、貪愛女色、鋪張奢侈、待人冷酷、奸邪自私,這五種私慾長久停留在你的氣血身體、五臟六腑裡,就是再好的良藥,也難以治好這些頑症。暴躁會使你心氣浮躁從而破壞你心神的寧靜,所以將導致你神思迷亂精氣枯竭;淫亂會使你陽精消耗過度而靈魂萎頓,所以將導致你陽精枯竭靈魂消散;奢靡會使你真性離散而魂魄汙濁,所以將導致你生命逝去靈魂消失;待人冷酷會使你喪失仁義自己傷害自己,所以將導致你失去仁義雙目不清;而貪心自私使你用盡心計而口中沒有津液,所以將導致你內心緊張而與外界隔絕。上面這五種情況,都像傷害身體的刀鋸,又像殘害性命的利斧,儘管你有志於長生,但若不清除這五種頑症,就是再刻苦修煉也是徒勞無功。這次如果能從我們這裡得到一點教益,就能讓你在修道之事上找到方向。你如果從此以後除掉你身上那五種劣根性,待人柔和善良,對下明察秋毫,以慈心平復民間的冤屈,以恩惠救助民間的飢寒,賑濟勞苦的平民,體恤孤寡,真正憐惜關懷百姓的疾苦,總這樣積累陰功陰德。及時救助那些死難困苦的人,從早到晚,孜孜不倦。不洩漏精液,杜絕淫亂,保養精神,放棄奢侈,一切從儉,經常齋戒,控制飲食,斷絕五穀,不吃羶腥,上下牙齒相叩擊,嚥下
玉漿,蕩華池,叩金樑。按而行之,當有異耳。今阿母迂天尊之重,下降於蟪蛄之窟,霄虛之靈,而詣狐鳥之俎。且阿母至誡,妙唱玄音,驗其敬勖節度,明修所奉,比及百年,阿母必能致汝於玄都之墟,迎汝於昆閬之中,位以仙官,遊於十方。信吾言矣,子勵之哉;若不能爾,無所言矣。”
帝下席跪謝曰:“臣受性凶頑,生長亂濁,面牆不啟,無由開達。然貪生畏死,奉靈敬神。今日受教,此乃天也。徹戢聖命以為身範,是小丑之臣,當獲生活,唯垂哀護,願賜上元。”夫人使帝還坐。
王母謂夫人曰:“卿之為戒,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畏於志意。”夫人曰:“若其志道,將以身投餓虎,忘軀破滅,蹈火履水,固於一志,必無憂也;若其志道,則心凝真性。嫌惑之徒,不畏急言,急言之發,欲成其志耳。阿母既有念,必當賜以尸解之方耳。”王母曰:“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當疑天下必無仙人。是故我發閬宮,暫舍塵濁,既欲堅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今日相見,令人念之。至於尸解下方,吾甚不惜。後三年,吾必欲賜以成丹半劑,石象散一具,與之則徹不得復停。當今
口水,鼓盪舌下,叩擊金樑。你照這些去做,自然就會有奇異的變化。現在王母枉屈天尊的尊貴身份,降臨到你這像蝲蛄洞穴般的人世宮殿,以她凌霄宮中神仙的身份,來到你這像狐兔禽鳥般的窩中。王母的真諦要旨,高深玄妙,你就更應該恭敬地遵從她的教導來剋制自己,堅持修煉,這樣堅持一百年,王母一定能夠讓你進入玄都天界,在昆閬仙宮迎接你,到時你將能自由地遊走於天地十方。相信我的話吧,好好勉勵自己刻苦修煉;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些,我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武帝離開座位跪在地上拜謝道:“我生性凶惡頑劣,生長在混亂汙濁的人世間,就像面對著一堵牆似的,想修道也不得其門而入。由於我貪生怕死,才敬奉神靈。今天受到你們的點撥教導,這真是上天對我的特殊垂愛啊!我將接受您的教誨,作為我修身養性的規範,這樣我這個區區小臣,應該也能獲得長生,希望二位大仙能夠多多憐愛佑護,給我能成仙進入上元天界的機會吧!”上元夫人讓為武帝回到座位上就坐。
王母對上元夫人說:“你剛才對劉徹的教誨,話語似乎太過激切了,只怕會讓他這樣修道尚未入門的人,心理意志上產生畏懼。”上元夫人說:“如果劉徹真有志於修道,就是把身體投餵給餓虎,即使忘卻身體消滅肉身,赴湯蹈火,只要心志堅定,一心一意,必然也無需擔心害怕;如果他真有志於修道,就會心志凝定於純真天性。心中存有疑慮迷惑的人,不害怕激切的言詞,我用激切的言詞告誡他,是想成就他的志向罷了。王母您既然也有成全他的意思,何不把尸解的法術教給他呢?”王母說:“劉徹這人用心修煉已經很久了,但一直沒遇到良師指引,這就會打消他修道的願望,認為並沒有神仙存在。所以我才離開天宮,暫時降臨到塵世,既是為了讓他堅定修道的志向,也使他對得道成仙不再有一點疑惑。今天見到他以後,我很同情他的追求和嚮往。至於從凡人肉體中解脫出來的法術,我不會吝惜著不教給他。我打算三年後再賞賜給他半劑仙丹,再給他一付仙藥‘石象散’,他服下這些仙丹靈藥以後,修煉的事就再也不會中斷了。當前
匈奴未彌,邊陲有事,何必令其倉卒舍天下之尊,而便入林岫?但當問篤向之志,必卒何如。如其回改,吾方數來。”王母因拊帝背曰:“汝用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長生,可不勖勉耶!”帝跪曰:“徹書之金簡,以身模之焉。”
帝又見王母巾笈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帝問:“此書是仙靈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
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昨青城諸仙,就吾請求,今當過以付之。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祕禁重,豈汝穢質所宜佩乎?今且與汝《靈光生經》,可以通神勸心也。”帝下地叩頭,固請不已。王母曰:“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長短,察丘山之高卑,立天柱而安於地理,植五嶽而擬諸鎮輔,貴昆陵以舍靈仙,尊蓬丘以館真人,安水神於極陰之源,棲太帝於扶桑之墟。於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之堂。祖、瀛、玄、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並在滄流大海玄津之中。水則碧黑俱流,波則震盪群精。諸仙玉女,聚居滄溟,其名難測,其實分明。乃因山源之規矩,睹河嶽之盤曲,陵回阜轉,山高隴長,周旋逶迤,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書形祕於玄臺,而出為靈真之信,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近。
匈奴之亂還沒平息,邊疆多事不太平,何必讓他匆匆忙忙地扔下君王該做的事去深山中修道呢?現在須問他修道的志向能否堅持到底。如果他能改掉過去的毛病,那我以後會再來幾次的。”說完就撫著武帝的背說:“你如果按上元夫人剛才的指點去修煉,就一定可以得到長生,你怎麼能不努力去做啊!”武帝立刻跪下說:“上元夫人對我的教導,我將刻記在金版上,照著去身體力行。”
這時武帝又看見王母的書箱裡有一卷書,包在紫色的錦袋裡,就問道:“這卷書是不是仙界的靈藥祕方?不知道書名叫什麼,能否讓我看一看呢?”
王母就把那捲書拿給他看,說:“這是《五嶽真形圖》,之前天界中青城的一些神仙曾向我請求看看這卷書,今天我打算給他們送過去。這卷書是三天太上道君的著作,在天界都是絕祕的經卷,你這人世中的凡夫俗子怎以可以看呢?我現在給你一卷《靈光生經》,你讀後可以使心神通暢收斂凡心。”武帝下地磕頭,再三請求准許他看看那捲《五嶽真形圖》。王母說:“過去上帝清虛元年時,三天太上道君,下觀天地四方,觀測河流海洋的長短和山嶽的高低,立起了天柱使大地穩定,安置了五嶽山脈來模擬各處鎮輔,還在崑崙山建了仙宮讓仙人們居住,在蓬萊仙山建了館舍讓得道的真人住在一起,把水神安置在極陰的河流源頭,把太帝安頓在扶桑國的山丘。於是方丈山成為修煉的洞府,滄浪島成了仙人們的宮闕。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聚窟等十個仙洲都起了名字,都在滄海之中。那海中的水是青綠色混著純黑色,興起的波濤震盪著水中的精靈。神仙玉女們聚居在大海之中,他們所住地方的名稱難以確定,但那些地方的形狀樣貌卻是十分明確的。三天太上道君又根據山脈的走勢,看到河流的盤曲,山勢迴轉,山高隴長,迴旋綿延,形狀像文字,因而根據山川的種種形象創制文字,確定實物的名號。這些文字祕藏在玄臺,寫出來就是神仙們交往的憑據,他們佩著這種道符,成為傳授道術的寶物,道士們帶著這些神符在名山大川雲遊時,就能得到眾多神靈的接待和尊重。
汝雖不正,然數訪仙澤,扣求不忘於道。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慎,如事君父。洩示凡夫,必禍及也。”
上元夫人語帝曰:“阿母今以瓊笈妙韞,發紫臺之文,賜汝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可謂至珍且貴,上帝之玄觀矣。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見此文矣。今雖得其《真形》,觀其妙理,而無《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陰六丁通真逐靈玉女之籙》《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左乙混沌東蒙之文》《右庚素收攝殺之律》《壬癸六遁隱地八術》《丙丁入火九赤班符》《六辛入金致黃水月華之法》《六己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方》《子午卯酉八稟十訣六靈威儀》《醜辰未戌地真素訣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申巳亥紫度炎光內視中方》,凡缺此十二事者,當何以召山靈,朝地神,攝總萬精,驅策百鬼,束虎豹,役蛟龍乎?子所謂適知其一,未見其他也。”帝下席叩頭曰:“徹下土濁民,不識清真,今日聞道,是生命會遇。聖母今當賜以《真形》,修以度世。夫人云今告徹,應須五帝《六甲》《六丁》《六符》致靈之術。既蒙啟發,弘益無量,唯願告誨,濟臣飢渴,使已枯之木,蒙靈陽之潤,焦炎之草,幸甘雨之溉,不敢多陳。”
帝啟叩不已。王母又告夫人曰:“夫《真形》寶文,靈宮所貴,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虧科禁,特以與之。然
你劉徹雖然還沒有得到正道,但你能夠幾次求訪神仙,孜孜不倦地追求道學的真諦。我很高興你有求道的真誠之心,現在我把《五嶽真形圖》授給你。你要懷著最恭敬謹慎的心情來供奉它,像供奉君主和父親一樣。你如果把《五嶽真形圖》洩漏給世間的凡人,那就會給你招來大禍。”
上元夫人對武帝說:“現在王母打開她的書箱,拿出紫臺仙界的寶典,賜給你闡述最高教義之書。《五嶽真形圖》可以說是最珍貴最祕密的經典,是上帝親自審閱過的。你如果不是命中註定與神仙有緣,是絕不可能見到它的。不過你雖然得到這《五嶽真形圖》,看到其中的妙理,卻沒有《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陰六丁通真逐靈玉女之籙》《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左乙混沌東蒙之文》《右庚素牧攝殺之律》《壬癸六遁隱地八術》《丙丁火九赤班符》《六辛入金致黃水月華之法》《六己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方》《子午卯酉八稟十訣六靈鹹儀》《醜辰未戌地真素訣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申巳亥紫度炎光內視中方》,缺少這十二件法寶,憑什麼來召集山神,讓地仙來朝見,集合萬千神靈,驅逐百種鬼魅,制服虎豹駕馭蛟龍呢?所以說你得到《五嶽真形圖》,只不過知其一點,還是不知道道家的其他深奧的法術。”這時武帝離開座位伏地磕頭說:“我劉徹不過是下界的一個凡人小民,不懂得道家真諦,今天能得聽到二位上仙傳授的道術,這真是上天對我的垂顧。聖母今天賜給我《五嶽真形圖》,使我能夠修煉脫離凡世。夫人剛才告訴我,還需要得到五帝六甲六丁六符等通神的法術。既然蒙夫人給了我啟發,這已使我獲益匪淺,唯一的願望是能把真正的修煉法術也傳授給我,以滿足我對修道如飢似渴的願望,使已經枯死的樹木得到春日陽光的照耀重發枝芽,讓焦黃的小草得到雨露的滋育重新生長復甦。這是我真心的願望和乞求,不敢再多羅嗦了。”
說罷武帝就不斷地磕頭。王母又對上元夫人說:“《五嶽真形圖》固然是我們天界最珍貴的寶物,劉徹這樣真誠地苦苦求索,一定要得到,所以我破一次天界的禁例,特別傳授給他。然而
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術眇邈,必須清潔至誠,殆非流濁所宜施行。吾今既賜徹以《真形》,夫人當授之以致靈之途矣。吾嘗憶與夫人共登玄隴朔野,及曜真之山,視王子童、王子立就吾求請太上隱書。吾以三元祕言不可傳洩於中仙,夫人時亦有言,見助於子童之言志矣。吾既難違來意,不獨執惜。至於今日之事,有以相似。後造朱火丹陵,食靈瓜,味甚好,憶此未久,而已七千歲矣。夫人既以告徹篇目十二事畢,必當匠而成之,緣何令人主稽首請乞,叩頭流血耶?”上元夫人曰:“阿環不苟惜,向不持來耳。此是太虛群文真人赤童所出,傳之既自有男女之限禁,又宜授得道者,恐徹下才,未應得此耳。”
王母色不平,乃曰:“天禁漏洩,犯違明科,傳必其人,授必知真者。夫人何向下才而說其靈飛之篇目乎?妄說則洩,洩而不傳,是炫天道,此禁豈輕於傳耶?別敕三官司直,推夫人之輕洩也。吾之《五嶽真形》太寶,乃太上天皇所出,其文寶妙而為天仙之信,豈復應下授於劉徹耶?直以徹孜孜之心,數請川嶽,勤修齋戒,以求神仙之應,志在度世,不遭明師,故吾等有以下眄之耳。至於教仙之術,不復限惜而弗傳。夫人且有致靈之方,能獨執之乎?吾今所以授徹《真形》文者,非謂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誠有驗求仙之不惑,可以誘進向化之徒;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間有此靈真之事,足以卻不信之狂夫耳,吾意在此也。此子性氣淫暴,服精不純,何能得成真仙,浮空參差十方乎?
五帝六甲可以通達招喚神靈,玄妙深遂,必須清潔至誠,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施行的。現在我已把《五嶽真形圖》賜給劉徹,夫人您也應把通神的法術傳給他。我記得曾和您一同登上玄隴朔野,來到曜真山,您看到王子童和王子立求我傳授太上祕書。當時我認為三元祕書不可以傳授洩露給中仙,那時夫人您替他倆說情,說王子童是出於一片至誠之心。我難以違背您的心意,不能獨自吝惜把持著不給。如今劉徹向我們求真經,也有點和當年王子童的事相似。後來咱們又到了朱火丹陵,吃了靈瓜,味道十分甘美,回想起來好像沒多久,然而已經七千年了。夫人您既然已把那十二部真經的名目告訴劉徹,就應該培養成全他,何必讓一個身為皇帝的人行叩首大禮乞求,把頭都磕出了血呢?”上元夫人說:“不是阿環我吝惜,是這次我沒有帶來。真經出於太虛群文真人赤童之手,傳授時又要分別男女的界限,又只宜傳給已經得道之人,恐怕劉徹才質低下,不應得到它。”
王母臉上流露出不平的神情說:“天界禁律森嚴,不可違犯,道術必須傳給該傳的人,必須授給知道真諦的人。那夫人為什麼剛才向才質低下的人講述靈飛的篇目呢?隨便談論是洩露天機,洩漏了天機卻不傳授,就是炫耀天道,這哪裡比真正傳授法術的罪過輕呢?我將命令三官司直來追究你洩漏天機之罪哦。我的《五嶽真形圖》也是出自太上天皇之手,內容寶貴奇妙,是天仙的信物,哪裡就應該傳授給劉徹呢?只是因為劉徹求道的一片孜孜不倦的誠心,多次到高山大河祭告,經常齋戒,以求得到神仙迴應,有超脫凡世的志向,卻沒有遇到高明的師傅,所以我才特別關懷他。以至於修煉成仙的法術,也不再顧忌禁令或不捨得傳授。夫人您掌握著通神的法術,怎麼能自己把持著呢?我今天將《五嶽真形圖》傳授給劉徹,並不是認為他一定能得道成仙,而是使他的精誠得到迴應,不再對求仙感到疑惑,以此誘導那些想學道的人們;也使眾多凡人知道天地間確有神仙道術存在,足以擊退那些不信神仙的狂妄之人,這才是我的本意。劉徹性情放縱粗暴,心性不純,怎麼能夠修成真仙,遨遊於天界十方呢?
勤而行之,適可度於不死耳。明科所云:‘非長生難,聞道難也;非聞道難,行之難;非行之難也,終之難。’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必巧也。何足隱之耶?”
夫人謝曰:“謹受命矣。但環昔蒙倒景君、無常先生二君,傳靈飛之約,以四千年一傳,女授女,不授男,太上科禁,已表於昭生之符矣。環受書以來,並賢大女即抱蘭,凡傳六十八女子,固不可授男也。伏見扶廣山青真小童,受六甲靈飛於太甲中元,凡十二事,與環所授者同。青真是環入火弟子,所受六甲,未聞別授於人。彼男官也,今止敕取之,將以授徹也。先所以告篇目者,意是愍其有心,將欲堅其專氣,令且廣求。他日與之,亦欲以男授男,承科而行。使勤而方獲,令知天真之珍貴耳,非徒苟執,炫洩天道。阿環主臣,願不罪焉。阿母《真形》之貴,愍於勤志,亦已授之,可謂大不宜矣。”王母笑曰:“亦可恕乎?”
上元夫人即命侍女紀離容,徑到扶廣山,敕青真小童,出六甲左右靈飛致神之方十二事,當以授劉徹也。須臾侍女還,捧五色玉笈,鳳文之蘊,以出六甲之文曰:“弟子何昌言:‘向奉使絳河,攝南真七元君檢校群龍猛獸之數,事畢授教。承阿母相邀詣劉徹家,不意天靈至尊,乃復下降於臭濁中也,不審起居比來何如?侍女紀離容至雲:尊母欲得金書祕字六甲靈飛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欲授劉徹。
即使他刻苦修煉,也不過能達到不死的程度罷了。修道中人人皆知的道理說:‘求長生並不算難,懂得修道的真諦才很難;懂得修道真諦也不算難,能夠真正踐行才算難;真正踐行也不算難,堅持到底才是最難的。’好匠人只能把方法規矩教給徒弟,卻不能保證徒弟一定能出息成巧匠。何必對劉徹保密呢?”
上元夫人道歉說:“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但我過去曾蒙倒景君和無常先生二位大仙告以傳授靈飛真經的約定,四千年才能傳授一次,女子只能傳授給女子,不能傳授給男子,這是最高的禁律,已明確寫在昭生符上了。我接受真經以來,加上您的長女抱蘭,一共傳授了六十八個女子,沒有傳授給一個男子。我曾見過扶廣山的青真小童,在太甲中元接受了六甲靈飛真經,一共是十二種,和我所接受的相同。青真小童是向我拜師修煉的弟子,他所接受的六甲靈飛真經,沒聽說向任何人傳授過。他是男仙官,現在命人向他要來,就可以授給劉徹了。我先把十二種真經的篇目告訴劉徹,也是體念他求道的真心,使他的志向更加堅定,讓他能更廣泛地尋求道術的奧祕。日後把真經授給他,也是想讓男子授給男子,嚴格按天界禁律行事。這樣使劉徹通過勤奮才能有所獲得,讓他知道真經確實萬分珍貴,並不是我偏狹吝惜,炫耀洩露天道。我們主僕非常惶恐,希望不要懲罰我。您的《五嶽真形圖》那麼珍貴,因為憐憫他修道的志向,也授給了他,這種做法也不能算是很妥當呀。”王母笑著說:“那也可以恕我無罪吧?”
這時上元夫人就命身邊的侍女紀離容,專程到扶廣山去找到青真小童,從他那裡取來六甲左右靈飛致神的方術祕經十二種,以便傳授給劉徹。不一會兒,侍女回來,捧著五色玉做的書箱,箱上刻繪著鳳文,從書箱中拿出六甲真經說:“您的弟子何昌說:‘剛剛奉命到絳河公幹,代南真七元君查點群龍和猛獸的數目,公事完畢後還在那傳道。蒙您約我到劉徹家去,我真沒想到您這樣尊貴的天神,會下降到臭氣汙濁的人世去,不知您近來飲食起居怎麼樣?您的侍女紀離容對我說:您向我要那十二種六甲靈飛左右策精祕經,打算傳授給劉徹。
輒封一通付信,曰:徹雖有心,實非仙才,詎宜以此傳洩於行屍乎?昌近在帝處,見有上言者甚眾,雲山鬼哭於叢林,孤魂號於絕域;興師旅而族有功,忘賞勞而刑士卒;縱橫白骨,煩擾黔首,淫酷自恣。罪已彰於太上,怨已見於天氣,囂言互聞,必不得度世也。奉尊見敕,不敢違耳。’”王母嘆曰:“言此子者誠多,然帝亦不必推也。夫好道慕仙者,精誠志念,齋戒思愆,輒除過一月;克己反善,奉敬真神,存真守一,行此一月,輒除過一年。徹念道累年,齋亦勤矣,累禱名山,願求度脫,校計功過,殆已相掩。但今以去,勤修至誠,奉上元夫人之言,不宜復奢淫暴虐,使萬兆勞殘,冤魂窮鬼,有被掘之訴,流血之屍,忘功賞之辭耳。”
夫人乃下席起立,手執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仰帝而祝曰:“九天浩洞,太上耀靈。神照玄寂,清虛朗明。登虛者妙,守氣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誠。役神形辱,安精年榮。授徹靈飛,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策精。可以步虛,可以隱形。長生久視,還白留青。我傳有四萬之紀,授徹傳在四十之齡。違犯洩漏,禍必族傾。反是天真,必沉幽冥。爾其慎禍,敢告劉生。爾師主是真青童小君,太上中黃道君之師真,元始十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延陵,名陽,字庇華,形有嬰孩之貌,故仙宮以青真小童為號。其為器也,玉朗洞照,聖周萬變,玄鏡幽覽。才為真俊,遊於扶廣。
我為此給您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劉徹雖然有求道修煉的誠意,但他實在不是一個能修成仙的材料,怎麼能把祕經傳授給像他這樣的行屍走肉呢?我最近在天帝那裡,看到很多人上書控告劉徹,說被劉徹殺害的鬼魂在山林中哭號,孤獨的冤魂在荒天野地裡哀泣;劉徹大肆興兵而族滅有功之臣,對士兵不但不體恤犒賞反而濫用刑罰;原野上到處白骨橫陳,黎民百姓遭到嚴重攪擾,劉徹卻更加殘酷無情,自我放縱。他的這些罪惡已經上達天帝,天地間已充滿了怨氣,人們控訴喊冤的聲音到處都能聽見,像劉徹這樣的人是絕不可能得道成仙的。只是遵奉您的旨意,我不敢違抗呀。’”王母嘆息道:“控告劉徹的人的確不少,但天帝也不一定會問他的罪。凡是好道慕仙的人,只要下定決心,意志堅定,能齋戒淨心,閉門思過,就可以減去一個月的罪惡;如果克服自己的缺點一心向善,恭敬地奉祀天神,心存道義,堅持一個月的修行,就可減去一年的罪惡。劉徹求道已經好幾年了,齋戒也很勤奮,還多次到名山祭祀祈禱,希望得到超度解脫人世的煩惱,比較衡量一下,他的功德已經蓋過了他的罪過。只要劉徹從今以後以至誠之心更加刻苦地修煉道術,一切都按上元夫人的教導去做,不要再淫逸暴虐,使千萬黎民百姓受到傷害,不要再使人間的冤魂苦鬼,有被冤枉的控訴,也不要再使戰死沙場的將士,得不到論功封賞。”
這時上元夫人就離座起立,手裡捧著那個裝有十二卷祕經的五彩繽紛刻有鳳紋的玉製書匣,面向武帝唸了一首祝辭:“九天浩洞,太上耀靈。神照玄寂,清虛朗明。登虛者妙,守氣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誠。役神形辱,安精年榮。授徹靈飛,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策精。可以步虛,可以隱形。長生久視,還白留青。我傳有四萬之紀,授徹傳在四十之齡。違犯洩漏,禍必族傾。反是天真,必沉幽冥。爾其慎禍,敢告劉生。爾師主是真青童小君,太上中黃道君之師真,元始十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延陵名陽,字庇華,形有嬰孩之貌,故仙宮以青真小童為號。其為器也,玉朗洞照,聖周萬變,玄鏡幽覽。才為真俊,遊於扶廣。
權此始運,館於玄圃。治仙職分,子在師居,從爾所願。不存所授,命必傾淪!”言畢,夫人一一手指所施用節度,以示帝焉。
凡十二事都畢,又告帝曰:“夫五帝者,方面之天精,六甲六位之通靈,佩而尊之,可致長生。此書上帝封於玄景之臺,子其寶祕焉。”王母曰:“此三天太上之所撰,藏於紫陵之臺,隱以靈壇之房,封以華琳之函,韞以蘭繭之帛,約以紫羅之素,印以太帝之璽。受之者,四十年傳一人;無其人,八十年可頓授二人。得道者四百年一傳,得仙者四千年一傳,得真者四萬年一傳,升太上者四十萬年一傳。非其人謂之洩天道;得其人不傳,是謂蔽天寶;非限妄傳,是謂輕天老;受而不敬,是謂慢天藻。洩、蔽、輕、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禍之車乘也。洩者身死於道路,受上刑而骸裂;蔽者盲聾於來世,命凋枉而卒歿;輕者鍾禍於父母,詣玄都而考罰;慢則暴終而墮惡道,棄疾於後世。此皆道之科禁,故以相戒,不可不慎也。”王母因授以《五嶽真形圖》,帝拜受俱畢。
夫人自彈雲林之璈,歌《步玄》之曲。王母命侍女田四非,答歌。歌畢,乃告帝從者姓名,及冠帶執佩物名,所以得知而紀焉。
至明旦,王母與上元夫人同乘而去,人馬龍虎,導從音樂如初,而時雲彩鬱勃,盡為香氣,極望西南,良久乃絕。
權此始運,館於玄圃。治仙職分,子在師居,從爾所願。不存所授,命必傾淪!”上元夫人唸完了祝辭,就打開了那些祕經,用手一一指點講解,告訴武帝在施行時的要點和應掌握的分寸。
把十二種經文都講完後,上元夫人又對武帝說:“五帝,是各管一方的天神,六位六甲神,尊重他們,能使你長生。這十二種經書上帝封緘在玄景臺,你千萬要重視珍藏起來。”王母說:“這祕經是三天太上道君的著作,收藏在天宮的紫陵臺,存放在靈壇的祕室,裝在玉石的封套中,包著蘭繭的錦綢,用紫羅素帶扎著,上面還蓋著太帝的玉璽大印。接受了這部祕經的人,四十年才能傳給另一個人;如果沒有可以傳授的人選,那麼八十年可以一次傳授兩個人。得道的四百年傳一次,成仙的四千年傳一次,成為仙中真人的四萬年才傳一次,升為太上君的四十萬年才能傳一次。傳給不該傳的人叫洩露天道,該傳而不傳的叫遮蔽天寶,不到時限胡亂傳叫輕視天老,接受了祕經而不敬重的叫侮慢天藻。洩露、遮蔽、輕視、侮慢這四條,就像致命的刀斧、招禍的車駕。洩露天道的,會死在野外路旁,受到最重的刑罰而屍骸分裂;犯了遮蔽天寶罪的,將被罰下一輩子又瞎又聾,最後衰竭而死;犯了輕視天老罪的,會累及到父母,被抓到天宮拷問用刑;犯了侮慢天藻罪的,將會暴死,死後還要落入地獄,把疾病留給子孫。這些都是傳道的禁律,所以我提醒告誡你,不可以不謹慎!”王母於是也把《五嶽真形圖》也授給了武帝,武帝拜謝全部接受下來。
然後上元夫人就親自彈奏雲林的玉琴,唱起《步玄曲》。王母讓她的侍女田四非回敬了上元夫人一首歇。唱完以後,王母就把自己侍從的姓名,以及穿戴佩用的東西的名稱都一一告訴了武帝,所以後來得以知曉並記錄下來。
天色將明時,王母和上元夫人一起乘車離去,隨從的侍衛、車馬、龍虎,開路的儀仗和音樂,都和她們來時一樣,只見彩雲密集,一片芬馨的氣味,她們的行列一直往西南空中升去,過了很久才看不見了。
帝既見王母及上元夫人,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其後帝以王母所授《五真圖》《靈光經》,及上元夫人所授六甲靈飛十二事,自撰集為一卷,及諸經圖,皆奉以黃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為軸,紫錦為囊,安著柏梁臺上。數自齋潔朝拜,燒香灑掃,然後乃執省焉。
帝自受法,出入六年,意旨清暢,高韻自許,為神真見降,必當度世。恃此不修至德,更興起臺館,勞弊萬民,坑降殺服,遠征夷狄,路盈怒嘆,流血膏城,每事不從。
至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天火燒柏梁臺,《真形圖》、靈飛經錄十二事、《靈光經》,及自撰所受,凡十四卷,並函並失。王母當知武帝既不從訓,故火災耳。
其後東方朔一旦乘龍飛去。同時眾人,見從西北上冉冉,仰望良久,大霧覆之,不知所適。
至元狩二年二月,帝病,行盩厔西,憩五柞宮。丁卯,帝崩,入殯未央宮前殿;三月,葬茂陵。是夕,帝棺自動,而有聲聞宮外,如此數遍,又有芳香異常。陵畢,墳埏間大霧,門柱壞,霧經一月許日。帝冢中先有一玉箱、一玉杖,此是西胡康渠王所獻,帝甚愛之,故入梓宮中。其後四年,有人於扶風市中買得此二物。帝時左右侍人,有識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因認以告。有司詰之,買者乃商人也,
武帝自從親自見到王母和上元夫人之後,才相信天下真的有神仙存在。後來武帝把王母授給他的《五真圖》《靈光經》,以及上元夫人授給他的十二種六甲靈飛真經合在一起,把自己所撰的得經的過程,編成了一卷,加上那真經的圖像,一起裝在一個黃金箱子裡,經卷裝入白玉的封套,用珊瑚作卷軸,以紫緞為書套,安放在柏梁臺上。多次親自齋戒沐浴向真經叩拜,焚香打掃,然後就按照真經上的要求去修煉。
漢武帝自從得到真經後,前後修行了六年,覺得心胸特別爽朗,自認為格調特別高雅,認為既然上界真仙都降臨傳授,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倚仗這些就不再修養自身品德,又大肆修建宮殿亭臺,勞民傷財,殘酷殺害投降的俘虜,遠征討伐四境的異族國家,以致黎民百姓怨怒沖天,血流成河屍骨如山,經常不聽命令。
到了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日,天火燒燬了柏梁臺,存放供奉在那裡的《真形圖》、靈飛經錄十二種和《靈光經》,以及武帝自己編撰的得到經書經過,一共十四卷,連同裝經書的匣子一起都不見了。這應當是王母得知武帝不遵從教導,所以才讓天火燒燬了柏梁臺。
後來東方朔乘龍飛昇而去。當時眾人看見他從西北冉冉上升,大家都抬頭看了很久,空中大霧瀰漫,不知他去了什麼地方。
到了元狩二年二月,漢武帝病重,走到盩厔縣的西面,在五柞宮休息。丁卯這天,漢武帝劉徹駕崩,先在未央宮前殿入殮;三月葬在茂陵。這天晚上,武帝的棺材自己挪動起來,連宮外都聽見了好幾次棺材動的聲音,並散出特別的香氣。封陵以後,陵墓周圍大霧彌天,陵寢的門柱斷裂,大霧持續了一個多月。漢武帝的陵墓裡原來有一個玉箱,一隻玉杖,都是西胡的康渠王進獻的,漢武帝生前很喜歡,所以隨葬在他的陵墓中。過了四年,有人在扶風的市場買到了這兩件東西。當時侍奉在漢武帝身邊的人,有的認得這兩件東西是先帝生前珍愛的玩物,就把這事報告了官府。官府把買了那兩件寶物的人抓來審問,買者說他是個商人,
從關外來,宿鄽市。其日,見一人於北車巷中,賣此二物,青布三十匹,錢九萬,即售交度,實不知賣箱杖主姓名,事實如此。有司以聞,商人放還,詔以二物付太廟。
又帝崩時,遺詔以雜經三十餘卷,常讀玩之,使隨身斂。到元康二年,河東功曹李友,入上黨抱犢山採藥,於巖室中得此經,盛以金箱,卷後題東觀臣姓名,記月日,武帝時也。河東太守張純,以經箱奏進。帝問武帝時左右侍臣,有典書中郎冉登,見經及箱,流涕對曰:“此孝武皇帝殯殮時物也。臣當時以著梓宮中,不知何緣得出?”宣帝大愴然驚愕,以經付孝武帝廟中。按《九都龍真經》雲:“得仙之下者,皆先死,過太陰中煉屍骸,度地戶,然後乃得尸解去耳。且先斂經杖,乃忽顯出,貨於市中,經見山室,自非神變幽妙,孰能如此者乎?”出《漢武內傳》。
從關外來,住在街市上。那一天,看見一個人在北車衚衕裡賣這兩件東西,要價是青布三十匹加九萬錢,於是兩個人成交,商人也不知道賣箱子和玉杖人的姓名,事實就是這樣。官府問清楚以後,就把那商人放了,皇帝下詔把兩件寶物送到太廟保存。
漢武帝駕崩前,遺詔說有各種經書三十多卷,是他經常閱讀玩賞的,要求隨葬。到元康二年,河東功曹李友,進入上黨抱犢山採藥,在一個巖洞裡發現了這些經書,經書裝在金箱裡,經卷後面題寫著東觀大臣們的姓名,看上面記載的年月日,是漢武帝時期。河東太守張純把這隻裝經卷的金箱交給漢宣帝。宣帝詢問過去在武帝身邊的大臣,有位典書中郎冉登,看見金箱和經書後,哭著向宣帝奏道:“這是孝武皇帝隨葬的東西啊。我當時親手把它放在棺木裡,不知什麼原因它竟會出了帝陵呢?”宣帝聽後大為驚愕,把經書送到漢武帝的廟裡保存起來。據《九都龍真經》說:“凡是修煉成最下等神仙的,都會先死去,然後被送到太陰那裡燒煉屍體,從地獄之門超度出來,然後尸解,靈魂飛昇。漢武帝先前隨葬的玉杖和經卷忽然在世間出現,而且在街上被買賣,經書在山中巖洞被發現,如果不是上天神靈的玄妙神通變化,誰能做到這樣呢?”出自《漢武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