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十二月二十五日 新年的故事(1)談年俗

再五天就要過新年了,小三覺得家裡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他一會兒到廚房後頭的廊簷下去看看吊著的臘肉,一會兒被媽媽喚去試穿新衣服,開心得像只小猴子似的這兒跳跳、那兒跑跑。這天奶奶喊他一塊兒去市場上買點年貨,他便蹦蹦跳跳地跟著奶奶去了。

市場上好一片快要過年的景象啊!人比平常多了一倍,吃的、用的各種年貨從店裡一直堆到街上,賣春聯的人把一長條一長條紅底黑字或金字的春聯高高懸在繩子上,滿街招展著。

奶奶說:“我們家的春聯都是你爸爸寫的。我們不買春聯,買兩張門神吧。”

小三在一旁叫著說:“奶奶,這兩張將軍門神好神氣,買這兩張好不好?”

奶奶一看便說:“好啊!這是神荼和鬱壘,他們的法力高強,守在門口,鬼就不敢來搗蛋了。”

買了兩張門神,奶奶牽著小三的手在人堆裡鑽來鑽去,又買了兩枝用顏色紙剪了花樣、粘在細竹枝上做成的春花,交給小三拿著,小三問:“奶奶,這春花是做什麼用的?”

奶奶笑著說:“過年我們要在神桌上擺些供品祭祖宗,這兩枝春花啊,是要插在供的米飯上作裝飾的。在臺灣,春花叫做‘飯春花’,閩南話‘春’字的聲音和‘存’字相同,‘飯存’就是說新年會是個好年頭,家裡的糧食會多得吃不完,還有得積存呢。”

插在米飯上的春花叫做『飯春花』。

說著,奶奶在一個水果攤旁邊停下來。她一邊揀橘子,一邊說:“小三,你不是喜歡吃橘子和蘋果嗎?我們還要在供桌上擺一盤橘子和一盤蘋果呢。‘橘’字和‘吉’字聲音相近,而‘蘋’字和‘平’字念起來也差不多,供這兩樣水果,正合‘吉祥平安’的好口彩。”

過年時供上橘子和蘋果,正合“吉祥平安”的好口彩。

水果攤旁邊,是一個賣花的攤位,奶奶又走過去,端詳了半天各色鮮花,買了一盆含苞待放的水仙。小三看見盆裡有幾個圓圓的球莖,球莖上伸展出好幾條細長的葉片,兩三條葉片就套著一個細細的紅紙圈,紅綠相映,真是好看。

花買好了,奶奶又帶小三去買糖果糕點。小三最貪吃,看了這也想要,看了那也想要,鬧了半天,最後總算安安靜靜地讓奶奶買了花生糖、冬瓜糖、松子糖、桂圓乾、豬油佬、杏仁酥幾樣甜點。奶奶低頭看一看小三亮閃閃的眼睛,不禁笑起來說:“你這個小饞蟲可有得吃了!不過,過年的時候客人來家裡拜年,你不要只顧著自己吃得高興,忘了請客人吃啊。”

“我才不會呢,奶奶。”小三說。

奶奶接下去說:“不會就好。新年裡,大家都該吃點甜蜜蜜的東西,沾沾喜氣,這叫‘拈甜’,知不知道?”

吃些甜蜜蜜的東西,沾沾喜氣,叫做『拈甜』。

祖孫倆一路說著話,不知不覺已經走到家門口了。進門以後,等奶奶把水仙花和其他東西都放好了,小三又纏著奶奶說:“奶奶,過年過年,到底我們要怎麼過年啊?”

過年時放一盆水仙是很清幽雅緻的擺設。

奶奶想了一想,說:“你記不記得去年除夕,家裡都佈置好了,每一個人也都理過發、洗過澡 這叫‘洗年殘’,然後我們就一起祭祖先,吃年夜飯?年夜飯一定得全家人團圓圍在一起吃,但是如果有人像你三叔去年那樣,實在沒辦法趕回家,吃年夜飯的時候就要給他留個座位,桌上也給他擺上碗筷,好像他回來了一樣。”

除夕夜,理個髮,洗個澡,叫做“洗年殘”。

小三連忙插嘴說:“我知道,年夜飯就是要吃好多大菜!”

奶奶點點頭說:“可不是嗎?再窮的人家,年夜飯也要儘量弄得豐盛才像是過年。有兩樣菜是一定少不了的:一樣是用豆芽、香菇這些素菜做的炒什錦,豆芽的模樣像如意,所以炒什錦又叫如意菜,象徵著‘新年如意’;另外還要燒一條鰱魚,象徵著‘連年有餘’。今天我們吃魚不算一回事,但是住在西北塞外一帶的人不容易吃到魚,很多人家在準備年夜飯的時候,就乾脆用木頭雕一條魚,放在盤子裡,倒也活像是真的呢!”

“吃過年夜飯還有什麼呢?”小三問。

吃年夜飯時,桌上擺一道鰱魚,表示“連年有餘”。全家人也都聚在一起吃。如果有人趕不回來,就為他留個座位、擺上碗筷,好像他也回來了。

奶奶笑起來了,她問小三:“你最喜歡什麼呢?奶奶和你爸爸吃完年夜飯,就要發壓歲錢啦。你媽媽也不會一直催你上床睡覺,因為除夕大家要整晚不睡,一直‘守歲’到天亮。還有呢,過了午夜就是開正的時刻,大家要查查農民曆,選個吉祥的時辰迎接喜神,你還可以跟著哥哥到門口去放鞭炮。別人家也會在這時候噼噼啪啪地大放鞭炮,慶祝新年到呢。”

吃完年夜飯,大人會發壓歲錢給小孩。

過了午夜就是開正的時候,大家選個吉祥時辰,到門口放串鞭炮迎喜神。

看小三聽得津津有味,奶奶忽然想到什麼,就說:“對了,小三,我看你這一年讀書不大勤快,除夕那天晚上奶奶要帶你上街去賣賣懶。”

孩子如果太懶,媽媽就叫人在除夕夜帶他上街去賣懶。

“奶奶,什麼叫賣懶啊?”小三迷惑地問。

奶奶笑眯眯地說:“這是一樣以前的習俗,現在可沒有多少人知道嘍。以前要是哪家的孩子懶惰,他媽媽就在除夕晚上請人帶著他,提著燈籠,上街去賣懶。那孩子一路走,一路喊‘賣懶喲!賣懶喲!’據說這樣把懶賣了,第二年,懶孩子就會變得勤快了。有些人嫌自己窮,也會這樣出去賣窮呢……”

有些人嫌自己窮,也會在除夕夜出去賣窮。

照奶奶的說法,從前除夕夜晚,街道上該有多熱鬧啊:一會兒這邊有人喊著賣懶來了,一會兒那邊又有人喊著賣窮來了,再過一會兒,欠錢沒還的人慌慌張張地跑過去,後頭還有那打著燈籠的債主緊追著不放!小三想著想著,忍不住笑起來。

債主打著燈籠趕在過年前要債。

奶奶卻搖搖頭說:“那些欠債的人也真可憐,照規矩是過了除夕的午夜十二點,債主就不能追著討債了,一切都等過了年再說。但是有些債主卻在天亮以後,還點著燈籠滿街追那逃債的人,燈籠亮著就表示除夕的晚上被延長了,還沒有過去。唉,誰叫那些人不早些把一年的事情都料理清楚呢?”

接下來,奶奶要把年初一到年初五的習俗大致地描繪一下。她說:“初一、初二大家都要出去拜年,一見面都要說聲‘恭喜發財’。街上最是熱鬧了,有人敲鑼打鼓、舞龍舞獅,有人踩高蹺、走旱船,讓人眼睛都來不及看,耳朵也來不及聽!初二那天,嫁出去的女兒都要回孃家,所以啊,那天你媽媽會帶你回外婆家去呢。痛快地玩到初三,就該早早上床休息了。這天晚上家裡的老鼠要娶新娘,所以人應該讓出地方來,不要打擾它們。”

過年時,大家見面都要說聲『恭喜發財』。

初一這天,街上有人舞龍舞獅,有人踩高蹺、走旱船,熱鬧極了。

說到這兒,奶奶看見小三歪著腦袋,一副不相信的樣子,就說:“小三,你不相信,初三晚上悄悄起來瞧一瞧,就會相信啦!”

小三問:“初四要做什麼呢?”

奶奶說:“我們要歡歡喜喜地燒金紙、放爆竹,接灶君和其他神明回人間,祈求他們把吉祥賜給人。”

小三又問:“初五呢?”

奶奶說:“初五又叫‘開市’,商店都在這一天開始做生意,街上鞭炮放得震天響,到處煙霧騰騰的。又有人特別在這時候敲鑼鼓、跳加官,挨家挨戶地來送財神爺的畫像,真是熱鬧極了。過了這天,春節的重要節目可以算是結束了。”

小三聽得很開心,就說:“奶奶,要是天天過年多好,什麼都不用管,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奶奶卻拍拍小三的腦袋,說:“誰說過年什麼都不用管?過年該注意的事情可多著呢!比方說為了這一年要有個好的開始,朋友不要互相爭吵,每個人說話都得留神,不要說不吉祥的話或字眼。小孩子容易說錯話,要是小孩子說了不該說的話,旁邊的大人就會趕快說一句‘童言無忌’,表示沒關係,小孩亂說的話不算數。小三,你可不能沒天沒地地亂說一氣,知道嗎?”

小孩說了不該說的話,大人就說一句『童言無忌』,表示小孩亂說的話不算數。

歇息一會,奶奶又說:“過年還有些特別的規矩,比方這幾天不能掃地,以免把財氣和福氣掃出門;刀子和剪刀不要碰,針線也不要動,以免發生什麼危險的事。對了,小三,你可不要粗手粗腳地打破碗盤什麼的。”

“萬一打破了,怎麼辦呢?”小三擔心地問,他是最容易打碎東西的。

奶奶說:“不要緊,按照老規矩也有辦法補救。你可以趕快念一句‘碎碎平安’,因為‘碎碎’這兩個字念起來同‘歲歲’一樣。唸完了,用紅紙把東西的碎片包起來,到過年以後丟進河裡,就沒事了。不過最好還是不要打碎東西啊!”

過年時萬一打破了碗盤,得趕快說“碎碎平安”,表示“歲歲”都平安。

小三以前只知道過年好熱鬧,聽了奶奶這一番說明,才知道過年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事情,他抬起頭說:“奶奶,過年真好玩,真恨不得趕快過年啊!”

我國傳統節日中,過年一直是最受重視的節慶,有著最多彩多姿的習俗。這也許是因過年給人除舊迎新的期盼,也許是因大家忙了一年,都需要些舒散身心的活動吧。本篇借祖孫倆的對話,擇要勾勒出傳統的過年習俗,讓小朋友知道中國人怎麼過年,並體會出熱鬧而溫暖的過年氣氛。

●圖畫以多彩多姿的彩畫描繪過年習俗。由於年俗活動豐富,因此採用個別小圖來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