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十一月十七日 黃道婆織棉布
棉花的果子裂開,露出潔白雪亮的棉絮。
宋朝末年,江蘇的松江一帶出現了一個了不起的女子,她教導當地百姓使用最新的棉織技術,很容易地織出精美的棉布,把我國的棉紡織業推展開來,使棉布成為普及各地的衣料。
這個了不起的女子叫做黃姑,她是一個窮人家的女兒,從小就被送到別人家做童養媳。童養媳的日子不好過,但是黃姑的性格堅強,又有一雙巧手,下田能夠採棉花,在家又能夠劈柴、燒飯,或是把棉花紡成紗、織成布。
松江這一帶因為靠近海邊,土地含有鹼質,其他農作物都不能生長,只適合種植棉花,所以到處都闢成大片大片的棉花田。秋天的時候,田裡盛開著淡黃色的花,像一片花海似的,真是美麗極了。等到花落以後,就會結一個個桃子那麼大的果子,這果子成熟後不能吃,它那厚厚的皮會自動裂開,露出裡面潔白的棉絮,這就是做成棉布的材料了。
但是採下棉花果子以後,農家婦女一連串繁忙的工作可夠累人的。首先,她們得用手剝去棉絮裡面一粒粒細小的黑色棉籽,再用手牽動小竹弓的弓弦,把去了籽的棉絮彈鬆彈勻,然後還得把蓬鬆的棉絮拼成棉條,繞在紡車上面叫做“錠”的器具上,慢慢用手搖轉紡輪,才能紡出一根細長的棉紗來。最後再使用織布機把一根根棉紗織成布,才算完工。
聰明而又勤快的黃姑常常要費好大工夫,忙得腰痠背痛,才能織出一點點布。所以她總想:“要是有比較省力的織布工具該有多好!這樣就可以又快又輕鬆地把布織出來啦。”
這天,黃姑下田採收棉花。飽滿的棉果子都綻開了,滿田白花花的,許多姑娘、大嬸在田裡不停手地工作,還一面說著話,抱怨織布太辛苦。
忽然,有一個大嬸說:“以前有人從外地來,說很遠很遠的南邊海上有座仙島,島上的仙女有辦法一天織出幾百匹棉布,她們穿的棉布衣服好看得我們做夢都想不出來……”
黃姑想:“真有這樣的地方嗎?我要是能去就好了。”
但是,想是這樣想,黃姑又怎麼能去呢?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等著她做,她就像匹不斷繞著石磨轉的驢子,怎麼也停不下來。終於有一天,她累得病倒了。
婆婆看見黃姑病了,不但不憐惜她,反而逼著她起來工作。婆婆說:“你是病不得的!你一病,滿屋子剛剛收下的棉花誰來紡、誰來織?明年我們要賣了棉布,日子才過得下去!”
黃姑勉強爬起來織布,但是她想:“種棉賣布的人家太辛苦了,如果不改進工作的技術,日子就不會好過。”
當天夜裡,等家人都睡熟了,黃姑偷偷收拾了一個小包袱,就溜出家門,快步朝南方走去。她日夜不停地走了幾天,看後頭沒有人追上來,才放心地問路上的人:“南邊海上的仙島要怎麼去?”
但是大家都笑她:“哪有什麼仙島?就算有,也不是那麼容易去的。”黃姑一點也不氣餒,她仍然一路走,一路打聽。
一天,她在路上看見前頭有七八個人挑著扁擔也往南邊走,就趕上去問帶頭的老人:“老伯伯,你知道南邊海上的仙島嗎?我想去,卻不知道路。”
老人和藹地對她說:“我不知道仙島在哪裡,但是我們一家人正要去廣東,然後過海到崖州島,在那兒開荒住下來。或許崖州就是你想去的地方,你要不要跟我們一道走呢?”
黃姑高興極了,馬上幫忙挑了東西,跟這家人一塊兒往前走。他們翻山越嶺,渡江過河,好不容易來到廣東南部的海邊,搭上船出海。
原來崖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島,當時還是個很荒涼的地方。黃姑他們的船在海上走了很多天,終於看見崖州島淡藍色的影子了。船靠岸以後,黃姑跟著大夥踏上潔白乾淨的沙灘,又走進枝葉像大羽毛扇一樣的椰子林裡。
不一會,他們到了當地黎族人的一個小村莊,黃姑興奮得睜大了眼睛,她看見許多強壯結實的黎族人,有的在臉上刺滿了花紋,有的在胸前佩掛著亮晶晶的銀項圈;她還特別注意到黎族的婦女都穿著質地很細的棉布衣服,上衣的領口、袖口和裙子的下襬都織了美麗的圖案。
“啊,真是好看!”黃姑羨慕地想,“她們雖然不是仙女,但身上穿的棉布衣服果然是細緻得做夢都想不出來。”
黃姑和帶她來的老人一家人很快地在崖州定居下來,她幫忙闢出田地種稻子,這家人也把她當成女兒一樣看待。但是黃姑一直沒有忘記她離家出走、翻山過海的目的。
一天下午,她正在田裡拔草,太陽當頭照著,四周非常安靜。忽然田埂上走過一個年輕的黎族婦女,黃姑一抬頭,不禁看呆了,只見那個女子頭上裹著花布巾,身上穿的藍布上衣和淡黃裙子像是有光澤從裡面透出來,這棉布料上的圖案也特別複雜、華麗。黃姑不由得追上去,拉住那個女子,指著她的衣服,說:“求求你,把你們紡紗、織布的方法教我吧。”
女子微微一笑,就把黃姑帶回家去。坐下來以後,她拿出一籃棉絮,說:“我們先剝棉籽吧。”
“剝棉籽我會。”黃姑說著就伸手去剝棉籽。
那女子卻說:“用手剝太慢了,我們是用攪車。”她拿出一件用木頭做的工具,然後把一大團棉絮放進上面的兩根橫軸中間,輕輕一軋,棉籽就一粒粒落下來。黃姑看得驚訝極了!
黎族女子教會黃姑彈鬆棉絮的方法。
接下來幾天,黃姑每天都去跟那位黎族女子學紡織的技術。那女子彈棉絮的方法也很特別,只見她的背後有一張大弓伸到面前來,她只要拿木槌輕敲弓弦,弦一震動,就會引得前面棉絮堆上另一張弓的弦也顫動起來,一下就把棉絮彈鬆了。這比松江人用手撥動小竹弓的弓弦去彈棉絮的法子要輕鬆得多。
最後,黃姑又學會了紡紗。黎人用的是有三個錠的紡車,可以同時紡出三根棉線,每天紡出的紗就要比黃姑家鄉的一錠紡車多了不止一倍。
黃姑一面用心地學,一面還把攪車、大弓和三錠紡車的圖樣,在白棉布上仔細畫下來。一年以後,她就能很快地織出精緻柔軟、花色繁複的棉布啦!於是,她依依不捨地向收容她的那家人及教她紡織的黎族師父道別,搭船回去了。
在路上辛辛苦苦地走了很久,黃姑終於又回到故鄉松江。她看見好些認得的姑娘、大嬸在田裡採棉花,但是黃姑的模樣變了許多,已經沒有人認得她了。還是她開口招呼,大夥才高興地圍上來,摸摸她身上細棉布做的衣服,問她這些年的遭遇。黃姑拿出她在崖州畫的工具圖樣給大家看,大家都很吃驚。有人說:“黃姑,你真的是遇見仙女了吧?”
後來,家鄉的婦女都跟黃姑學會了紡織的新技術,能快速地織出好看、細軟的棉布。這些上好的棉布大批賣到各地去,使松江成為江南的棉業中心,松江地方的人也因此過著富庶、快樂的日子。黃姑去世後,松江人感激她傳進新的棉織術,造福鄉里,就紛紛捐錢蓋廟來祭祀她,並且尊稱她為黃道婆。
黃道婆的一生表現出我國婦女勤勞的特質,更難得的是,她能無私地把新技術傳給鄉人,繁榮了故鄉。松江地近上海,今日上海棉業之盛,實亦肇基於黃道婆。此外,本篇也說明我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相互影響,而匯成豐富的中華文化。
●圖畫為具知識性的彩畫,描繪彈收棉絮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