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八月二十四日 稻子生日 白米飯的故事

員外家倒在水溝裡的白米飯,每天都順水流過招元寺後面的園子。廟裡的老和尚看了,便吩咐小和尚小心地把米飯撈上來,仔細地洗乾淨。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的稻子和現在不一樣。稻稈上一片葉子也沒有,從頭到尾密密地結滿了沉甸甸的穀粒,可不像現在這樣只在稻稈頂端結一點點穀子。那時候的人日子過得開心極了,大家都用不著辛苦耕作,就能吃得飽飽的。

但是豐足的日子久了,有人開始不珍惜稻米,隨便糟蹋米糧。白米飯整碗整碗地餵雞喂狗或是倒掉,米做的糕餅只吃了幾口就當石頭扔著玩。下雨天,還整籮整筐地搬出黃澄澄的稻穀,倒在泥地上,鋪成一條黃金路,這樣出門就不會踩了滿腳爛泥。

有一天,天神到人間來巡遊,他一路看見許多浪費稻米的情形,心裡越來越生氣。最後他又看到有一個人把一簸箕噴香的白米飯,一股腦倒進茅坑裡!原來那個人嫌茅坑太臭,倒上白米飯來壓壓臭氣。

天神大發脾氣,說:“這還了得!給你們好的吃,反而不知道愛惜,我非要懲罰這些不知好歹的人不可。”他立刻來到長滿稻子的田野,飛快地一路往前走,一路伸手在每株稻稈上由上往下一抹,那些還沒有熟透的青色穀粒大把大把地落下來,在地上堆了厚厚的一層。

就這樣,天神滿山遍野地走了一遍以後,回頭一看,每株稻稈上的穀粒幾乎都被抹乾淨了,只在莖稈的頂端一截還留著些穀粒。他正想轉身再抹一遍稻子,雞和狗都淚汪汪地趕了來求情。天神看他們可憐,便不抹稻稈頂端的穀粒了,他說:“好,就留這些給你們吃吧。”

據說從那時候起,地上的稻子就只在莖稈頂端結穀子,人要加倍努力種田,才有足夠的米吃。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有珍惜米糧的長遠傳統,上面這則神話就是教訓人不要浪費稻米。下面我們再說一則流傳在民間的,有關白米飯的故事。

京城裡有一個有錢的張員外,住的是富麗堂皇的大房屋,穿的是金絲銀線織成的衣裳,吃的不用說,每餐都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張員外卻總是嫌菜不好,要廚子動腦筋換新花樣。至於飯呢,經常是雪白的上好米飯端上桌,碰都沒碰一下便又端下去,全部倒進廚房後面的水溝裡頭了。

張家的隔壁是一座寺廟,叫做招元寺。員外家倒在水溝裡的白米飯,每天都順水流過招元寺後面的園子。廟裡的老和尚看了不忍心,每次都閉了眼說:“阿彌陀佛!浪費這麼好的白米飯真是罪過啊罪過!”便吩咐兩個小和尚小心地把米飯撈上來,再仔仔細細地用水洗乾淨,鋪在廟庭上晒,晒乾以後再裝進水缸裡。這樣,就不會腐壞了。

張員外每天大吃大喝,小和尚每天就辛苦地撈米、晒米。這樣不多久,晒乾的白米滿滿地裝了好幾個大水缸。

這一年,想不到的禍事發生了:張員外有個在朝廷做大官的兄弟,犯了大罪,張員外也遭到連累,全部家產都被沒收;家人也因為沒法聚在一起生活,都分散到各處了。可憐張員外平常好吃懶做,享受慣了;這下子窮了,他什麼工作也做不來,竟成了乞丐。以前一副油臉肥肚的模樣,現在餓成了一身皮包骨。

張員外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在城裡到處要飯。這天他沿街走了一個下午,沒有一家捨得給他吃點東西。他餓昏昏地在街上游蕩,竟然糊里糊塗地摸到了招元寺。

“呀!那兒有一碗飯哩!”他發現廟牆下面放著一碗剩飯,不禁眼睛一亮,叫了起來,趕緊三步並做兩步地跑過去,一把抓起碗裡發黃的剩飯。飯還沒送入口,旁邊突然躥出一條黑狗,惡狠狠地對著他吠,張員外只得把飯放回碗裡。他越想越傷心,頹喪地坐在廟門口哭了起來:“我怎麼這麼倒黴?以前白米飯我是正眼瞧也不瞧,現在連一口狗飯也吃不到。”

張員外的哭聲驚動了廟裡的老和尚。老和尚認得他是以前隔壁張家的員外,可憐他不幸的遭遇,就把他請進廟裡去休息,又叫小和尚捧來兩碗盛得又滿又尖的白米飯。員外見了白米飯,像見了仙丹似的,大口大口扒著吃,沒兩下就吃得一粒不剩,吃完了連連咂嘴回味說好吃。

“師父,多謝你,我已經好久沒有吃到這麼好吃的白米飯了。”張員外打了個飽嗝,抹抹嘴巴說。

老和尚摸摸白鬍子說:“你不用謝我。不瞞你說,出家人向來不吃這麼高貴的白米飯,這些米飯本來都是你的。”

張員外奇怪地問:“我從沒捐過米給你們呀,這些米怎麼會是我的?”

老和尚說:“以前你家的水溝裡,每天流出白米飯。我看了可惜,就把那些米飯收起來,洗淨晒乾以後,裝在水缸裡。現在已經存了幾大缸啦!我們吃了好久,都還沒有吃完。唉!不是我囉唆,五穀養活人命,要好好愛惜才對呀!”

張員外聽了這話,慚愧得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淚流滿面地說:“以前我吃慣了大魚大肉,不知道愛惜米糧,真想不到今天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冥冥中,大概是上天在懲罰我吧。我真是後悔啊!”

好心的老和尚把張員外留在廟裡住下來,這時候,他同以前比起來,簡直是完全變了一個人。三餐飯不論吃什麼,他都不會挑剔。雖然廟裡的米飯比不上以前他家裡的米飯柔軟好吃,但是現在他每吃一口飯,都覺得無比的珍貴,有飯吃就應該感謝天了。

給媽媽的話:

為什麼稻米只結在稻稈頂端?民間有幾種不同的傳說:有的說那是狗用尾巴沾著稻子帶到人間時,在大海中被水沖掉大半的緣故;本篇則說是天神為了懲罰人類而造成的。這些傳說,都源自我國民間深厚的惜稻觀念。張員外的故事,也無非是勸誡我們要珍惜米糧。

●圖畫是模仿敦煌壁畫的風格繪成。圖中,有錢人在自家天地奢侈浪費,與屋外和尚從水溝淘拾白米,兩者形成對比。此外,長長的水溝不僅聯結故事,更為畫面巧妙營造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