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八月二十三日 寬宏大量的唐太宗
唐太宗是一個神射手,也是個非常愛打獵的皇帝,所以他曾經蒐羅了十幾張又堅硬、又有彈性的好弓。閒下來,常把弓拿出來賞玩。但是身為一國的領袖,唐太宗要處理的國家大事實在太多了,不能常帶著弓箭去打獵。
有一天,他找來全國最好的弓匠,要他照著原有的幾把弓的樣式,再做幾把好弓。
哪知道弓匠拿起唐太宗最喜愛的十幾把弓,仔細地摸了摸,又看了看,有點為難地說:“啟稟皇上,您……您這十幾張弓,都算不上是好弓。”
唐太宗很不高興地說:“這是什麼話,你倒要說出個道理來我聽聽。”
弓匠嚇得“咕咚”一聲跪下來說:“啟稟皇上,弓是木頭做的,要是木頭上的紋理不正,不論它再有彈性、再堅硬,拉弓的力氣使得再大,射出去的箭永遠是偏的。”
唐太宗接過來一看,果然每一張弓的木紋都是歪的。他心裡忽然有了新的領悟,不禁嘆了一口氣,對旁邊的臣子說:“你瞧,我從小到現在也不知道打了幾千幾百回獵,可是,說起認識弓箭的好壞,我卻不如一個弓匠。更何況治理一個國家,事情這麼多,如果我只照自己的意思來決定,那怎麼會不出錯呢?以後,我真應該多聽別人的看法,接納良好的建議才對!”
有一次,他帶著一群隨從到洛陽去。半路上經過一片濃密的綠森林,唐太宗一時技癢,心想:“好久沒打獵了,難得有空出來一趟,就打一回獵過過癮吧!”
他騎在馬上,回頭一吆喝,叫隨從快跟上來。
陽光透過樹葉,一會兒明,一會兒暗,唐太宗側著耳朵傾聽著,忽然一群野豬衝出樹林,他毫不猶豫,“咻!咻!咻!咻!”連發四箭,就射死四頭,正樂得哈哈大笑,冷不防從旁邊又躥出一頭野豬,野豬露出亮晃晃的大尖牙,竟然直向唐太宗騎的馬衝來。
唐太宗射死野豬,正樂得哈哈大笑。冷不防從旁邊又躥出另一頭野豬直向他衝來,大臣唐儉急忙要去阻擋。
就在這危險的一刻,大臣唐儉匆匆翻下馬要阻擋。但是唐太宗比他更快,回手一劍就把野豬劈成兩半。
唐太宗得意地勒著馬韁,笑著說:“哈哈哈!你沒看見我已經把這畜生殺了嗎?幹嗎這麼害怕!”
唐儉立刻板起面孔,回答:“殺了幾頭野豬您就滿意了嗎?您能在馬上指揮軍隊,難道也能在馬背上治理國家大事?再說,打獵是多麼危險又浪費時間的事,您身為國家的領袖,怎麼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與時間呢?”
唐太宗聽了,明白這是大臣在勸諫他,立刻收起笑容,向唐儉道謝,並且慎重地宣佈:從今以後,不再打獵,決心好好地治理國家大事。
可是過了不久,有一天唐太宗忽然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大聲地嚷:“我一定要把魏徵這個鄉巴佬殺掉!我再也忍不下這口氣了。”
皇后聽了嚇一跳,因為魏徵是唐太宗平常最看重的老臣,怎麼說要殺了他呢?她立刻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自從唐太宗宣佈再也不打獵以後,只好養了一隻凶猛靈敏的白鷂鷹,常常把它放在手上、肩頭逗弄。
這隻白鷂鷹非常有靈性,它會替唐太宗送信到幾百裡外的洛陽,沒有遺失過一次。有時候,唐太宗帶著它在御花園玩,它還會故意把鳥雀、兔子、松鼠趕到唐太宗面前,再向上一飛,翻身俯衝下來,搏殺它們。
每次唐太宗都看得又緊張,又開心。
日子一久,唐太宗和大臣商量事情的時候,都有些心不在焉,急著想到花園去和白鷂鷹玩。
常常在朝廷上,毫不客氣地指出唐太宗錯誤的老臣魏徵,事事看在眼中,十分擔心唐太宗會因為鷂鷹這小玩意,疏忽了正事。
他想到一個好主意,故意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唐太宗玩鷂鷹的時候闖進御花園來,要和他商議國家大事。
唐太宗怕魏徵又要不留情地數落他,慌忙把白鷂鷹塞進袖子裡,用手緊緊按住,不教它胡亂動彈。可是魏徵一開口就嘮裡嘮叨,說個不停,急得唐太宗流了一頭汗。
唐太宗怕魏徵又要不留情地數落他,慌忙把白鷂鷹塞進袖子裡。
魏徵一講就講了一個時辰,才顫巍巍地退下。唐太宗拿出心愛的鷂鷹,卻見它早就悶得沒了氣,死了。這教唐太宗怎麼不生氣!
皇后聽完這件事,立刻進房去,換上最隆重的大禮服,出來向唐太宗拜了幾拜,說:“恭喜皇上,恭喜皇上,我們大唐一定會強盛了!”
唐太宗怒氣還沒消呢,被皇后的舉動弄得糊里糊塗,說:“你這是在幹什麼啊?”
皇后答說:“魏徵怎麼會不知道,白鷂鷹是您心愛的寶貝呢!他故意逼死鷂鷹,正是在暗中勸您不要貪玩,誤了大事啊!他敢勸告您,您又肯接受他的勸告,一個是正直的大臣,一個是英明寬大的皇帝,我們大唐怎會不強盛呢?我當然要恭喜您啊!”
一番話說得唐太宗轉怒為喜,不但不殺魏徵,反而心裡感謝皇后的賢惠,他也督促自己,要做個更謙和、更能接納別人意見的好皇上。
唐太宗能有這樣的胸襟,隨時修正自己的錯誤,所以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他自己也成為我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王。
給媽媽的話:
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國富民強,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造成這項成就的原因:一方面是唐太宗能夠虛心納諫,不剛愎自用;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積極地拔擢賢才,賦予重任。整個大唐的政治、文化的基礎,就在他的手中紮實地奠定了。
●圖畫為故事性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