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八月二十二日 都江堰

水,聽起來好像是很平常的東西。可是,如果沒有水,田裡就種不出糧食,人類也就無法生活、工作了。從另一方面來說,萬一水太多,又會形成洪水氾濫,那又是多麼危險、可怕呀!

中國有兩條非常大的河,一條叫黃河,另一條叫長江,都有很豐沛的水量。不過,這兩條河,就像兩條巨龍一樣,脾氣很不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一直想把這兩條河馴服。可是,古人沒有今天這麼方便的機器,要治好一條河,得憑人力和智慧,真是不容易呢!

兩千多年前,就在長江的上游,有一條重要的支流,名叫岷江。它從高山上衝流下來,經過廣大的四川成都平原,常會氾濫成災。

當時居住在那一帶的農民,生活真是苦極了。有些農夫的田地根本引不到河水,有些田地剛種出一點糧食,卻遇到河水氾濫,連糧食帶房子,都被水衝得光光的。大家沒法子,只好一年到頭向神明祈禱,可是,水災、旱災還是和從前一樣多。農夫簡直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

這時候,有一個名叫李冰的人,做了四川的太守。他看到老百姓這麼苦,心裡很難受,決心要幫助他們。有一天,他叫他的兒子:“二郎,來!我們一起爬到高山上去,把這條害人的河看個清楚!”

父子兩人,一前一後爬上河邊的高山。李冰身材很高大,鬍鬚在微風中不停地飄拂。二郎閃著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又緊張、又好奇地俯望山腳“嘩啦、嘩啦”急流而下的岷江。

岷江中間,有一片沙洲,若隱若現地浮在水面,好像一條大魚的背。李冰看了看那片沙洲,好像想起了什麼,向二郎說:“二郎,你說說看,如果我們想使這一條河不亂流,有什麼法子呢?”

二郎想了想,回答說:“爹,依我看,如果把兩岸低的地方都築起高堤,水就不會氾濫了。”

李冰微微笑了起來:“你說的,只對了一半。你看,岷江從高山上衝下來,渾渾黃黃的,不知夾帶了多少泥沙。流到平地,水勢慢了,泥沙就不斷地沉澱、淤積在河床上。你想想看,若是河床越來越高,不管兩岸築多高的堤,水都是會漫出來的啊,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李冰說到這兒,停了停,又說:“所以,我們還得想法子,把河底的沙挖掉,水才能流得平穩。”

二郎聽到這話,很不相信地說:“人怎麼樣才能潛到水底去挖沙呢?”

李冰說:“很簡單,先在上游把水攔起來,河床幹了,人就可以下去挖沙了。”

二郎驚奇地叫起來:“這麼急,這麼大的河,一攔起來,河水不是更氾濫得到處都是了嗎?”

李冰兩手背在身後,望著二郎,像賣關子似的,忽然對二郎神祕地笑起來,問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二郎,你再說說看,是河水厲害,還是人的頭腦厲害?”

二郎望了望腳下洶湧的大河,說:“我看啊,是河水比較厲害。”

“不,你說錯了。”李冰說,“人的頭腦,只要能好好地運用,它可以克服世界上一切的困難,可要比河水厲害多了。不相信,我現在就告訴你治服這條大河的方法!”

李冰於是開始向二郎解說治理岷江的法子。原來,剛才李冰看到河中央凸起的一塊沙洲,心裡早有了妙主意。他想到:如果沿著沙洲築起一圈高高的堤防,河水就很明確地分流成了兩條。這樣,如果在分流的地方,攔斷一條河,河水會從另一條河道流走,並不會氾濫成災。如此,人們就可以在乾涸的河床上,從事挖泥沙的工作了。等一條河道挖好,把圍欄拆除,河水恢復流動,又可以把另一條河攔起來,繼續挖沙了。

二郎聽到這樣聰明的辦法,眼睛發亮,高興地跳了起來:“好極了,爹,您趕快把這治理岷江的法子告訴老百姓,叫他們趕快做吧!”

治河的工程開始了,成千成百的老百姓在李冰指揮下,到山上去砍竹子,做出長條形的大竹籠,裡面裝上鵝卵石,用船運到河中央的沙洲,沿沙洲做起堤防。做好堤防的沙洲就像一條魚,沙洲靠上游的前端,河堤做成尖尖的,活像一個魚嘴。做好以後,岷江一流到這魚嘴的地方,就明顯地分成了兩條,東邊靠玉壘山的一條叫“內江”,西邊的就叫“外江”。

從此以後,每年一到冬天水量比較少的時候,李冰就帶人到外江口,用木架、竹籬、石頭成排堆放在河裡,加上竹蓆,糊起黏土,外江就完全阻斷了,河水改往內江流。這樣,大夥兒就可以不慌不忙,到外江的河床上一籮筐一籮筐地挖泥沙。直到第二年春天,人們又可以打開外江,堵住內江口,掏挖內江的泥沙。到了夏天和秋天,因為雨多,河水又急又大,這時候,就內江、外江一起流,免得氾濫成災。

兩條河道都被人們掏挖得又深又好,從此河水變得服服帖帖,真像是一條聽話的大龍,平平穩穩地灌溉老百姓的田地。

可是,就在李冰帶領大家進行治水工程的時候,另外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還沒解決。原來,河水東邊玉壘山一帶,全是高山,像屏風一樣,隔斷了後面的農田。無論如何,河水是不會流上高山,再流到山後農田去的。

山後面的老百姓,跑到李冰的家中,跪地哀求:“太守啊!你這麼聰明,也得替我們想想法子,把河水引到山後面的田裡去才好。我們山後的人,世世代代都缺水、鬧乾旱,實在受不了啦!”

李冰嘆口氣說:“這可真不容易,要讓岷江流過去,一定要打通玉壘山,但是玉壘山硬得像鐵一樣,不容易鑿開啊!”

李冰為了想幫助山後的老百姓得到河水,心裡很煩悶,卻又想不出好主意。有一天,他又叫二郎:“二郎,來!我們一起出去散散步,或許可以想出把玉壘山鑿通的方法。”

父子兩人,一前一後,走過農田的時候,正好看到一個老農夫在田邊燒雜草。火越燒越大,突然發出“剝剝”兩聲,原來是草叢裡的大石頭,受不住火烤,爆裂開來。

看到這情形,李冰突然開心地笑了起來。轉回頭,他又問二郎和上次一樣奇怪的問題:“二郎!你說說看,是玉壘山厲害,還是人的頭腦厲害?”

二郎一聽,就知道父親又想出什麼好主意了,他很快地回答:“我看,還是人的頭腦厲害。玉壘山雖然又高大、又堅硬,實在也算不了什麼。”說完,他又趕緊追問,“爹,您是不是想出鑿通玉壘山的方法了?”

“對!對!”李冰兩手叉腰,哈哈大笑,“我們馬上就去開山。”

李冰由老農夫燒裂石頭,想出了很好的主意。他找人帶了鑿子和大量的乾草、樹枝,來到玉壘山上。李冰叫他們先用鑿子鑿巖石,因為石頭太硬,只能鑿出許多小縫。然後再把乾草、樹枝填在大大小小的裂縫裡,在同一時間,一起放火燃燒。

火一燒起來,李冰便帶人跑下山,遠遠地等著。他們看到火順著山岩上交叉的裂縫蔓延開來,越燒越旺,變成紅彤彤的一片,遮蓋了山岩。最後,“轟隆、轟隆……”的聲音響起,山石果然熱得炸開來啦。這真是省時又省力的開山妙法。

就這樣,李冰每天帶著老百姓一面用鑿子鑿,一面用火燒炸岩石,只見堅硬的玉壘山,中央部分一寸寸變矮,最後,終於打出一個足夠河水流通過去的大缺口,這就是我國地理上有名的“寶瓶口”。

寶瓶口打開了,李冰又在內江靠寶瓶口的下端築了一道堰,攔住河水,使河水可以穿越寶瓶口,順著水渠流到山後的農田裡去。李冰把這道堰築得比堤防矮,這樣當岷江上游發大洪水的時候,內江河道里過多的水就可以越過低矮的堰,往岷江下游流去。李冰又擔心堰還不能完全疏導內江的洪水,所以在沙洲中段像魚肚子的地方,特地做了一道比河床略高的水槽,連通內江和外江,使洪水也能越過水槽,流到外江去。

金剛堤把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冬天水量少時,在外江的江口用榪槎阻斷江水,使外江的河床乾涸,就可以下河床掏灘挖沙。飛沙堰可以攔住江水,使江水穿越寶瓶口,灌溉成都平原的農田。飛沙堰比金剛堤低,可以宣洩部分江水到岷江下游。如果內江水量過多,也可以越過平水槽,流到外江去。寶瓶口附近的江中,安放了一隻石馬,每年挖沙,以露出石馬為原則;又設了一個石人,讓人注意江水的深淺。

這些工程全部完成的那一天,內江的水順利地穿過寶瓶口,通過玉壘山,流進山後的平原。農夫看見清澈的河水源源不斷地流過來,都高興得大叫:“謝謝李太守!謝謝李太守!”

聰明又有耐心的李冰,在岷江所做的全部水利工程,就叫做“都江堰”。這個水利工程,說起來簡單,其實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完工,完成後,還得年年挖沙,保持河床的深度。李冰在岷江治水治了一輩子,他死後,二郎又繼承父親的心願,繼續治水,使岷江能平穩地灌溉整個廣大的成都平原,也使老百姓過著沒有水災、也沒有旱災的快樂生活。

傳說李冰為了使後代的老百姓瞭解每年河床挖沙的深淺程度,在寶瓶口附近的河中,安放了一隻石馬。他說明:每年挖沙,以露出石馬為原則。他又為了讓人注意河水深淺,特別設了一個石人,說明:河水深不可過肩,淺不可露腳,太深或太淺,都會形成危險。

李冰所做的都江堰,一直用了兩千多年,可以說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四川的老百姓實在太感謝他了,特別蓋了一個廟,把李冰當做神一樣供奉。至於李冰的兒子二郎,百姓也為他塑了很神氣的像,站在威武的李冰旁邊呢!

給媽媽的話:

都江堰工程位置選擇適宜,規劃完美,佈置合理。它通過魚嘴分水,寶瓶口引水,飛沙堰溢洪,形成了一個功效宏大的“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灌溉系統。這在中國古代很多宏大的水利工程中是首屈一指的,在世界水利技術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

●大圖為科學知識性彩畫,仿古地圖風格,簡單勾描各重要地理位置,以交代大環境,細部則有沙堰攔河,區分內江、外江的水利工程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