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八月二十日 文成公主嫁吐蕃王
唐太宗南征北討連打勝仗後,鄰近各國一聽見“天可汗”的威名,都要蹺起大拇指嘖嘖稱讚。各國國王也一心想娶唐朝的公主,他們認為能與唐朝結成親家,是件無上光榮的事情。唐太宗為了加強與鄰國的和平關係,便決定選派幾位公主嫁到各國去,其中還包括他最疼愛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美麗聰慧、懂事有禮,國內許多王公貴族都很愛慕她,各國的國王也都聽到了她的聲名,一心想要娶到她。
當時中國西南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是個相當英明的君主,他十分仰慕唐朝的文化,也盼望能娶回唐朝的文成公主。但是他必須留在國內治理政事,不能親自到大唐,就派遣全國最聰明的臣子祿東贊來求親。
各國求親的君主和使臣紛紛來到唐朝的首都長安。太宗看大家都想娶文成公主,為了替文成公主選取一位最有才德的夫婿,就準備了三道難題來考驗他們的智慧。他請大家上殿,並且宣佈哪國的國君或使臣解答得出三道難題,文成公主就嫁到哪國。
大家都點頭同意了,太宗便出了第一道難題。他命人抬上來一根頭尾兩端削得一般粗細的樹幹,從外表來看,一點也分不出兩端有什麼不同,太宗卻要各國的君主和使臣分辨出樹幹的上端與下端。
大家摸摸樹幹的這頭,又拍拍樹幹的那頭,互相對看一眼,又低下頭踱來踱去,苦苦思量,費了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分辨不出。有的胡亂猜一個答案,湊巧碰對了,太宗問他們怎麼判斷的,他們的舌頭卻像打了結一樣說不出話來。
祿東贊不像大家看木頭、拍木頭,卻請皇宮裡的衛士幫忙把樹幹抬到花園,放進大水池裡,木頭半浮半沉在水上,有一端吃水比較深。祿東贊指著這一端,對太宗說:“皇上,這頭是樹幹的下端,另一頭是樹幹的上端。”
祿東贊對太宗說:“樹幹下端的材質緊,比較重,自然沉進水中的部分多一點。”
太宗說:“哦!你說說看這裡面的原因。”
祿東贊回答說:“樹幹下端的材質緊,比較重,自然沉進水中的部分多一點;上端的材質鬆,比較輕,所以吃水部分自然少一點。”
太宗笑著說:“祿東贊,你的答案完全正確。”
祿東贊用青草喂母馬,母馬吃飽後就呼叫小馬去吃奶。
緊接著,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難題。他分給每人一匹小馬說:“各位,請到馬廄找出你們那匹小馬的母親來。”
大家聽了都傻住眼,暗暗叫道:“這下完了!馬又不會講話,怎麼容易搞清楚呢?”
馬廄裡每匹馬看起來高矮一樣,胖瘦相同,都是兩隻眼睛,一張嘴巴,怎麼分得出誰是誰的母親呢?各國的國君和使臣牽著小馬在馬廄裡走來走去,看看小馬又看看母馬,期望找出小馬的母親,結果反倒把母馬惹火了,猛朝他們踢腿、嘶喊,嚇得他們慌忙往外逃。
祿東贊和別人找的方式不一樣,他等大家狼狽地逃出來以後,把母馬一匹匹牽出馬廄,用青草餵飽它們。母馬吃飽後,紛紛呼叫它們的小馬去吃奶。這樣一來,很快就找出每匹小馬的母親了。
太宗高興地點點頭說:“你真是一個聰明的臣子。”其他人也都暗暗佩服祿東贊。接下來,太宗要出最後一道問題了,這問題將是最難通過的。大家都非常緊張,如果再答不出來,可真沒有面子啊。
螞蟻聞到塗在珠孔上的蜜糖甜香,便循著香味,帶著絲線,曲曲折折穿過了珍珠。
大殿裡靜悄悄的,太宗發給每個人一顆珍珠和一條絲線,說:“請大家把絲線穿過珍珠孔。”
這個題目看起來簡單,其實卻最不容易,大家費力地捏住絲線,眯起眼睛,試著穿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絲線都被捏得溼答答了,兩顆眼珠也快變成了鬥雞眼,還是沒法把絲線穿過珍珠孔。
原來,珍珠兩邊各有一個孔,中間的通路不是直的,卻是彎彎曲曲的,不動點腦筋,絕對穿不過。祿東贊果然是個腦筋靈活的聰明人,他先將一個珠孔塗上蜜糖,把絲線打個活結,再去抓了只螞蟻來,把線結牢牢套在螞蟻身上。然後,把螞蟻放進沒有塗蜜糖的珠孔。螞蟻聞到蜜糖甜香,便循著香味,帶著絲線,急忙曲曲折折地穿過了珍珠,一下子便從另一個孔裡鑽出來。
祿東贊把穿上絲線的珍珠拿給太宗看,太宗高興地拍拍他的肩膀,說:“你真是個聰明能幹的使臣啊!你的國君松贊干布一定是個英明有為的君主,你才肯這樣為他效力。文成公主就決定嫁給你們吐蕃國了。”
祿東贊連忙叩謝太宗。
文成公主一向聰明懂事,她知道自己將嫁到遙遠、陌生的吐蕃以後,一點也不害怕。因為她覺得為了兩國和平,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是件十分光榮的事情。她並且要求太宗:“皇上,我出嫁時希望能帶一尊佛像到吐蕃,使當地的人都能信奉佛教。”
“這是為什麼呢?”太宗不明白地問。
“因為佛教提倡和平,能使吐蕃人民更溫文有禮、愛好和平,他們就不會再和我們打仗啦。”
太宗高興地說:“我的眼睛沒有看錯,你果真是個聰慧的好孩子。你還有沒有別的要求?”
文成公主說:“希望皇上能讓我帶去五穀的種子、治病的藥材和書籍、農具、工匠。”
“這些東西對吐蕃來說,比金銀珠寶更有用呢!因為它們能夠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他們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
太宗笑眯眯地說:“吐蕃王能娶到你,真是他們全國的福氣啊!”
太宗在文成公主出嫁時,果真照著她的要求,為她準備了一份既特別又豐盛的嫁妝。
文成公主帶著五穀的種子、書籍、農具和藥材,遠嫁吐蕃國。五穀在吐蕃生了根;書籍使吐蕃子弟受到大唐文化的薰陶;藥材和工匠也改善了吐蕃人民的生活。
吐蕃王松贊干布親自到邊境迎娶文成公主,他認為能娶到公主是他一生中最高興的事情。為了讓文成公主開心,他接受了公主的意見,改革了許多事情。他知道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用紅色顏料塗臉,就立刻廢除這項習俗;他欣賞公主的氣質、談吐,認為這是承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而培養成的,就立刻派遣吐蕃子弟到大唐來學習禮儀、學問。另外他又按照大唐的服飾,改制了他們的衣服。
文成公主帶去的五穀種子在吐蕃生了根,佛像也供奉在新建的佛寺中,藥材、書籍和工匠讓吐蕃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很多。吐蕃人民因此非常愛戴文成公主,更進而喜歡大唐,從此和大唐保持了一段長久的和平。
公主和親是從漢文帝開始的一種外交策略,其中以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最成功。吐蕃即今之西藏。文成公主對吐蕃的教化影響極大,使西藏人至今仍對她懷念不已,在西藏布達拉宮裡一直供奉著她的塑像。
●大圖是仿敦煌佛經《變相圖》,將故事情節巧妙濃縮在長卷上,由右到左描述文成公主出嫁,並以中原文化改善吐蕃生活。畫面左右兩側描繪不同地域,右側為中原風貌,山色青翠,左側是西藏風光,山頭白雪皚皚,最左方為布達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