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二百五十六 嘲誚四

盧 邁  柳宗元  陸 暢  平 曾  僧靈徹

蘇 芸  李 寰  王 璠  韋 蟾  封抱一

崔 涯  李宣古  杜 牧  陸巖夢  李 遠

李德裕  薛昭緯  崔慎由  鄭 薰  唐五經

青龍寺客 羅 隱

盧 邁

唐宰相盧邁不食鹽醋,同列問曰:“足下不食鹽醋,何堪?”邁笑而答曰:“足下終日食鹽醋,又何堪矣?”出《國史補》。

柳宗元

唐柳宗元與劉禹錫同年及第,題名於慈恩塔,談元茂秉筆。時不欲名字著彰,曰:“押縫版子上者,率多不達,或即不久物故。”柳起草,暗斟酌之,張復已下,馬徵、鄧文佐名盡著版子矣。題名皆以姓望,而辛南容,人莫知之。元茂擱筆曰:“請辛先輩言其族望。”辛君適在他處,柳曰:“東海人。”元茂曰:“爭得知?”柳曰:“東海之大,無所不容。”俄而

盧 邁

唐朝時,有位宰相叫盧邁,他不吃鹽和醋,同僚問他:“你不吃鹽醋,怎麼能忍受得了?”盧邁笑而回答道:“你終日吃鹽醋,又怎能受得了呢?”出自《國史補》。

柳宗元

唐朝時,柳宗元和劉禹錫在同一年科舉及第,題名於慈恩塔上,名字是由談元茂執筆書寫的。當時的及第者都不打算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最顯著的地方,於是人們便說:“名字寫在押縫的板子上,命運往往不通達,有的人不長時間就去世了。”當時由柳宗元草擬名單,他暗暗斟酌著,張復以下,馬徵、鄧文佐的名字全都寫在板子上了。題名時需要用到姓氏和籍貫,到了辛南容,人們都不知道。談元茂便擱筆問道:“請辛先生說說自己的籍貫。”辛南容此時恰在別處,柳宗元應聲答道:“他是東海人。”談元茂問:“你怎麼知道?”柳宗元道:“東海之大,無所不容。”不一會兒

辛至,人問其望,曰:“渤海。”眾大笑。慈恩題名,起自張莒,本於寺中閒遊,而題其同年。人因為故事。出《嘉話錄》。

陸 暢

唐陸暢,雲陽公出降都尉劉氏,朝士舉為儐相。內人以陸吳音,才思敏捷,凡所調戲,應對如流,復以詩嘲之,陸亦酬和。六宮大喜。凡十餘篇,嬪娥皆諷誦之。例外,別賜宮錦十段、楞伽瓶唾盂以賞之。內人詩云:“十二層樓倚碧空,鳳鸞相對立梧桐。雙成走報監門衛,莫使吳歈入漢宮。”或謂內學宋若蘭、若昭姊妹所作。陸酬曰:“粉面仙郎選聖朝,偶逢秦女學吹簫。須教翡翠聞王母,不奈烏鳶噪鵲橋。”出《云溪友議》。

平 曾

唐平曾恃才傲物,多犯諱忌。僕射薛平出鎮浙西,投謁,禮遇稍薄,乃留詩以諷曰:“梯山航海幾崎嶇,來謁金陵薛大夫。髭發豎時趨劍戟,衣冠儼處拜冰壺。誠知兩軸非珠玉,深愧三縑恤旅途。今日楚江風正好,不須回首望句吳。”薛聞之,遣吏追還,縻留數日。又獻《縶白馬》詩曰:“白馬披鬃練一團,今朝被絆欲行難。雪中放出空尋跡,月下牽來只見鞍。向北長鳴天外遠,臨風斜鞚耳邊寒。自知毛骨還應異,更請孫陽仔細看。”薛睹詩曰:“若不留絆行軒,那得觀其毛骨。”遂殊禮待之。後遊蜀,謁少師李固言。時幕客皆名士,曾每與諸客評論,言笑彌日,侍於李側,輕忽無所畏,遂獻《雪山賦》雲:“雪山雖茲潔白之狀,疊嶂攢峰,

辛南容到來,人們問其族望,他說:“渤海。”眾人大笑。慈恩塔題名一事,起於張莒,他們同年中舉的人一起到寺中閒遊,他在塔上題寫了同年的名字。人們便以此為先例延續下來。出自《嘉話錄》。

陸 暢

唐朝人陸暢在雲陽公主嫁給都尉劉氏時,被朝官們舉薦為儐相。宮女們因為覺得陸暢操吳音,才思敏捷,都願跟他開玩笑,他都應對如流,再以詩嘲諷他,陸暢也以諷刺詩酬和。六宮大為歡喜。他所寫的十幾首詩,嬪娥們都能背誦。慣例之外,又賜給他十匹宮錦和楞伽瓶痰盂作為獎賞。宮娥中有人寫詩道:“十二層樓倚碧空,鳳鸞相對立梧桐。雙成走報監門衛,莫使吳歈(吳地的歌曲)入漢宮。”有人說這是宮中才女宋若蘭、宋若昭姐妹所作。陸暢和詩道:“粉面仙郎(仙女)選聖朝,偶逢秦女學吹簫(意為想結婚,出自秦穆公女弄玉喜好吹簫之典故)。須教翡翠(鳥名)聞王母,不奈烏鳶噪鵲橋。”出自《云溪友議》。

平 曾

唐朝人平曾,依仗自己有才能而目空一切,常常犯忌諱。僕射薛平被派出去鎮守浙西,平曾前往拜見,因禮遇稍薄了些,便留下一首詩諷刺道:“梯山航海幾崎嶇,來謁金陵薛大夫。髭發豎時趨劍戟,衣冠儼處拜冰壺。誠知兩軸非珠玉,深愧三縑恤旅途。今日楚江風正好,不須回首望句吳。”薛平聽說之後,立刻派人去把他追回,挽留數日。又贈一首《縶白馬》詩:“白馬披鬃練一團,今朝被絆欲行難。雪中放出空尋跡,月下牽來只見鞍。向北長鳴天外遠,臨風斜鞚耳邊寒。自知毛骨還應異,更請孫陽仔細看。”薛平看著詩對平曾道:“如果不是把你留下來,哪裡能一睹你的風骨啊。”於是以厚禮相待他。後來平曾又到蜀地遊歷,去拜見了少師李固言。當時李固言門下的幕客都是名流,平曾常與他們縱談論辯,談笑終日,陪伴於李固言左右,輕率而毫無畏懼,獻上一篇《雪山賦》道:“雪山雖生得潔白,重巒疊嶂,

夏日清寒,而無草木華茂,為人採掇。”以李罕作文章,發於專經也。李覽賦,命推出。不逾旬,貢《 魚賦》,言:“此魚觸物而怒,翻身上波,為鴟鳶所獲,奈魴 何?”李覽賦笑曰:“昔趙元淑之狂簡,袁彥伯之機捷,無以過焉。”然愛其文彩,投贄者無出於曾,雖有忤,不至深罪。又作《潼關賦》,刺中朝:“此關倚太華,瞰黃河。雖來往攸同,而嘆有異也。”出《云溪友議》。

僧靈徹

唐江西帥韋丹,與東林僧靈徹,忘形之契,篇什唱和,月四五焉。序曰:“徹公近以匡廬七詠見寄,及吟詠之,皆麗絕於文圃也。即蓮花峰、石鏡、虎跑泉、聰明水、白鹿洞、鐵虹橋、康王廟,為七詠。 此七詠者,俾予益發歸歟之興。且芳時勝侶上游,於三二道人,必當攀躋千仞之峰,觀九江之水。是時也,飄然而去,不希京口之顧,默然而遊,不假東門而送。天地為一朝,萬物任陶鑄。夫二林翼翼,鬆徑幽邃,則何必措足於丹霄,馳心於太古矣。偶為《思歸絕句》詩一首,以寄上人,法友幸先達其深趣矣。”詩云:“王事紛紛無暇日,浮生冉冉只如雲。已為平子歸休計,五老巖前必共聞。”徹酬曰:“年老身閒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出《云溪友議》。

蘇 芸

嶺表多假吏,而里巷目為使君,而貧窶徒行者甚眾。

夏天清涼,可是沒有繁茂的花草供人採取。”因為李固言很少寫文章,起初是研究經學的。他看過這篇賦後,命人將平曾趕出去。沒過十天,又獻來《 魚賦》,說:“這魚觸動到東西而大怒,搖身游上海面,結果被鷂鷹捉獲,你能把魴 怎麼樣呢?”李固言看過後笑道:“過去趙元淑那樣的狂傲,袁彥伯那樣的機敏,也沒有超過他啊。”但是李固言很愛惜他的文采,前來投靠拜謁的還沒有超過曾的,雖然平曾多有冒犯,但並未很深地怪罪他。後來平曾又寫過一篇《潼關賦》諷刺朝臣:“潼關上倚太華山,下可俯瞰黃河。雖然人們來來往往經過的是同一個地方,而發出的感慨是不一樣的。”出自《云溪友議》。

僧靈徹

唐朝的江西帥韋丹,與東林的和尚靈徹有著極深厚的友情,經常以詩唱和,每月都有四五次。韋丹在一篇詩序中寫道:“徹公近日把他的匡廬七詠寄於我,吟詠之後,深感其秀麗多彩,是文苑中從未見過的。這七詠是蓮花峰、石鏡、虎跑泉、聰明水、白鹿洞、鐵虹橋、康王廟。 讀過這七詠,使我更加產生迴歸之意。當芳草爭春之時,與朋友一起上山,再邀上三兩個道人,一定會攀登上那高聳的峰巔,觀賞那煙波浩渺的九江水。這時候,再飄然而去,不願多看一眼京口,只是默默地遊賞,也不想穿東門而讓人相送。天地為一統,萬物任逍遙。兩側的樹枝掩映,松林間的小路深幽,這還何必再踏足於天上,心馳於太古。偶有所得,寫《思歸絕句》一首,寄予友人,希望法友能夠提早知道它的深妙意趣。”詩寫道:“王事紛紛無暇日,浮生冉冉只如雲。已為平子歸休計,五老巖前必共聞。”僧靈徹酬答道:“年老身閒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出自《云溪友議》。

蘇 芸

嶺南之地有很多暫時代理職務的官吏,百姓們把這些官吏都稱作使君,然而使君之中貧困艱難、徒步行走的人非常多。

元和中,進士蘇芸南地淹遊,嘗有詩云:“郭裡多榕樹,街中足使君。”

李 寰

唐李寰鎮晉州,表兄武恭性誕妄,又稱好道,及蓄古物。遇寰生日,無餉遺,乃箱擎一故皁襖與寰,雲:“此是李令公收復京師時所服,願尚書功業,一似西平。”寰謝之。後聞知恭生日,箱擎一破弊襆頭餉恭曰:“知兄深慕高真,求得一洪崖先生初得仙時襆頭,願兄得道如洪崖。”賓僚無不大笑。出《因話錄》。

王 璠

唐王璠,自河南尹拜右丞。除書才到,少尹侯繼有宴,以書邀之。王判書後雲:“新命雖聞,舊銜尚在。遽為招命,堪入笑林。”中京以為語柄。故事:少尹與大尹,遊宴禮隔,雖除官,亦須候止敕也。出《因話錄》。

韋 蟾

韋蟾左丞至長樂驛,見李瑒給事題名,走筆書其側曰:“渭水秦山照眼明,希仁何事寡詩情。只因學得虞姬婿,書字才能記姓名。”出《摭言》。

封抱一

唐封抱一任櫟陽尉,有客過之。既短,又患眼及鼻塞。抱一用《千字文》語作嘲之。詩曰:“面作天地玄,鼻有雁門

唐憲宗元和年間,進士蘇芸到嶺南遊歷了好長一段時間,他的詩中曾寫道:“郭裡多榕樹,街中足使君。”

李 寰

唐朝時李寰鎮守晉州,他的表兄武恭性情很怪誕,自稱喜好道教,願意收藏古物。遇到李寰過生日,他沒禮物相送,便用箱子裝著一件破舊的黑棉襖送給李寰,說:“這是李令公當年收復京城時穿過的,我送與你,是希望你的功業像當年的西平郡王李晟一樣。”李寰對他表示感謝。後來李寰也聽說了武恭過生日,便用箱子裝了一條破頭巾送給他,說:“知道兄長深深仰慕得道成仙之人,因而求得一條洪崖先生當初成仙得道時用的頭巾,希望兄長能像洪崖一樣成仙得道。”賓客們無不大笑。出自《因話錄》。

王 璠

唐朝時王璠由河南尹遷授尚書省右丞。任命書剛到,少尹侯繼便要設宴請客,他寫了一封書信邀請王璠。王璠看過信道:“新任命的事僅是剛剛聽說,原來的官銜還在。匆忙發出邀請,真可以載入笑林了。”京城的人都把此事當作話柄。按當時慣例:小尹和大尹,在一般交往的宴席上,必須以禮相隔,即使拜了新官,也要等接到敕令才可同席。出自《因話錄》。

韋 蟾

左丞韋蟾來到長樂驛,看到那裡有給事李瑒的題名,便提筆在旁邊題一首詩:“渭水秦山照眼明,希仁何事寡詩情。只因學得虞姬婿,書字才能記姓名。”出自《摭言》。

封抱一

唐朝時,封抱一任櫟陽縣尉,有一個客人來拜訪他。那位客人個子很矮,又患有眼疾,鼻子也不通氣。他便使用《千字文》裡的內容諷刺那個客人。這首詩這樣寫道:“面作天地玄,鼻有雁門

紫,既無左達承,何勞罔談彼。”出《啟顏錄》。

崔 涯

唐崔涯,吳楚狂士也,與張祜齊名。每題詩於倡肆,無不誦之於衢路。譽之則車馬繼來,毀之則杯盤失措。嘗嘲一妓曰:“雖得蘇方木,猶貪玳瑁皮。懷胎十個月,生下崑崙兒。”又“布袍披襖火燒氈,紙補箜篌麻接弦。更著一雙皮屐子,紇梯紇榻出門前”。又嘲李端端:“黃昏不語不知行,鼻似煙窗耳似鐺。獨把象牙梳插鬢,崑崙山上月初生。”端端得詩,憂心如病。使院飲回,遙見二子,躡屐而行,乃道傍再拜,兢惕曰:“端端祇候三郎六郎,伏望哀之。”乃重贈一絕句以飾之雲:“覓得黃騮鞁繡鞍,善和坊裡取端端。揚州近日渾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於是豪富之士,復臻其門。或戲之曰:“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嶺,何為一日黑白不均?”紅樓以為倡樂,無不畏其嘲謔也。祜、涯久在維揚,天下晏清,篇詞縱逸,貴達欽憚,呼吸風生。出《云溪友議》。

李宣古

唐澧州宴,酒糾崔雲娘形貌瘦瘠,每戲調,舉罰眾賓,兼恃歌聲,自以為郢人之妙。李宣古當筵一詠,遂至箝口。詩曰:“何事最堪悲,雲娘只首奇。瘦拳拋令急,長嘴出歌遲。只見肩侵鬢,唯憂骨透皮。不須當戶立,頭上有鍾馗。”出《云溪友議》。

紫,既無左達承,何勞罔談彼。”出自《啟顏錄》。

崔 涯

唐代的崔涯,是吳楚之地的狂人,與張祜齊名。常常題詩於倡家,每一首詩寫成之後,沒有不在大街上傳誦的。受到人們稱讚時,他便乘上車馬歡奔而去;遭到人們批評時,他就會發火而弄得杯盤狼藉。崔涯曾嘲弄一個妓女說:“雖得蘇方木,猶貪玳瑁皮。懷胎十個月,生下崑崙兒。”又諷刺道:“布袍披襖火燒氈,紙補箜篌麻接弦。更著一雙皮屐子,紇梯紇榻出門前。”他還嘲弄李端端道:“黃昏不語不知行,鼻似煙窗耳似鐺。獨把象牙梳插鬢,崑崙山上月初生。”李端端得到這首詩後,心中憂鬱不快像得了病一樣。有一次李端端從使院飲酒回來,遠遠看見有兩個男人走過來,她便躡手躡腳地走過去,並在道旁一拜再拜,小心謹慎地說道:“端端在這裡恭候二位了,希望二位能可憐同情她。”於是崔涯又贈予她一首絕句,對她誇飾一番道:“覓得黃騮鞁繡鞍,善和坊裡取端端。揚州近日渾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於是那些富豪闊少們又重新找上門來。有人戲言道:“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又登上雪嶺,為什麼一天之內如此黑白不均啊?”娼家將此寫成歌樂,沒有一家不怕崔涯題詩嘲謔諷刺的。張祜、崔涯久住揚州,當時國內安定,天下太平,詩篇寫得恣縱放蕩,那些顯達富豪都很欽服懼怕他們,他們喘口氣,這些人都覺得像是要颳大風。出自《云溪友議》。

李宣古

唐代時,澧州這個地方的人常有聚宴,有一個酒糾叫崔雲娘,模樣瘦削,常常戲鬧,總要罰大家都得喝酒,加上她會唱歌,自以為是澧州這地方最美妙的人。有一回李宣古在宴席上詠詩一首,竟使她當場張口結舌。詩詠道:“何事最堪悲,雲娘只首奇。瘦拳拋令急,長嘴出歌遲。只見肩侵鬢,唯憂骨透皮。不須當戶立,頭上有鍾馗。”出自《云溪友議》。

杜 牧

唐杜牧罷宣州幕,經陝,有酒糾,肥碩而詞讋,牧贈詩云:“盤古當時有遠孫,尚令今日逞家門。一車白土將泥項,十幅紅旗補破褌。尾官寺裡逢行跡,華嶽山前見掌痕。不須啼哭愁難嫁,待與將書問嶽神。”出《云溪友議》。

陸巖夢

唐陸巖夢,桂州筵上贈鬍子女詩云:“自道風流不可攀,那堪蹙額更頹顏。眼睛深卻湘江水,鼻孔高於華嶽山。舞態固難居掌上,歌聲應不繞樑間。孟陽死後欲千載,猶有佳人覓往還。”出《云溪友議》。

李 遠

唐進士曹唐,《遊仙詩》才情縹緲,岳陽守李遠每吟其詩而思其人。一日曹往謁之,李倒屣而迎。曹儀質充偉,李戲之曰:“昔者未見標儀,將謂可乘鸞鶴。此際拜見,安知壯水牛亦恐不勝其載!”時人聞而笑之。世謂渾詩遠賦,不如不作,非言其無才藻,鄙其無教化也。出《北夢瑣言》。

李德裕

唐衛公李德裕,武宗朝為相,勢傾朝野。及罪譴,為人作詩曰:“蒿棘深春衛國門,九年於此盜乾坤。兩行密疏傾天下,一夜陰謀達至尊。目視具僚亡匕箸,氣吞同列削寒溫。當時誰是承恩者,背有餘波達鬼村。”又云:“勢欲凌雲威觸天,朝輕諸夏力排山。三年驥尾有人附,一日龍髯無路攀。畫閣不開樑燕去,朱門罷掃乳鴉還。千巖萬壑應惆悵,流水斜傾出武關。”出《盧氏雜說》。

杜 牧

唐朝的杜牧辭去宣州幕職,路經陝西時,在酒店裡看見一個酒糾,胖而又話多,他便贈詩道:“盤古當時有遠孫,尚令今日逞家門。一車白土將泥項,十幅紅旗補破褌。尾官寺裡逢行跡,華嶽山前見掌痕。不須啼哭愁難嫁,待與將書問嶽神。”出自《云溪友議》。

陸巖夢

唐代人陸巖夢,在桂州宴席上曾贈詩給胡人女子說:“自道風流不可攀,那堪蹙額更頹顏。眼睛深卻湘江水,鼻孔高於華嶽山。舞態固難居掌上,歌聲應不繞樑間。孟陽死後欲千載,猶有佳人覓往還。”出自《云溪友議》。

李 遠

唐朝進士曹唐的《遊仙詩》寫得意味深遠,岳陽太守李遠每每吟他的詩時,便思念起他這個人。有一天,曹唐去拜見他,李遠竟倒穿著鞋出來迎接他。曹唐的體貌很魁偉,李遠便戲弄他道:“以前未見到你,不知你有如此標緻的儀態,還以為你可以乘鳳凰或黃鶴而來。此時相見,才知用一頭壯水牛恐怕也難以馱動!”當時人們聽說這件事後都笑了。世人都說許渾的詩和李遠的賦不如不寫了,倒不是說他們沒有才華,而是鄙視他們的作品沒有修養。出自《北夢瑣言》。

李德裕

唐代的衛公李德裕,武宗朝曾做過宰相,當時權傾朝野。後獲罪被貶,被人寫詩道:“蒿棘深春衛國門,九年於此盜乾坤。兩行密疏傾天下,一夜陰謀達至尊。目視具僚亡匕箸,氣吞同列削寒溫。當時誰是承恩者,背有餘波達鬼村。”又寫道:“勢欲凌雲威觸天,朝輕諸夏力排山。三年驥尾有人附,一日龍髯無路攀。畫閣不開樑燕去,朱門罷掃乳鴉還。千巖萬壑應惆悵,流水斜傾出武關。”出自《盧氏雜說》。

薛昭緯

唐薛保遜,大中朝,尤肆輕佻,因之侵侮諸叔,故自起居舍人貶澧州司馬。子昭緯,頗有父風,嘗任祠部員外。時李系任禮部員外,王蕘任主客員外。正旦立仗班退,昭緯朗吟曰:“左金烏而右玉兔,天子旌旗。”蕘遽請其下句,應聲答曰:“上李系而下王蕘,小人行綴。”聞者靡不大哂。天覆中,自臺丞累貶登州司馬。中書舍人顏蕘當制,略曰:“凌轢諸父,代嗣其凶。”出《摭言》。

崔慎由

唐自大中洎鹹通,白敏中入相,次畢 、曹確、羅劭權使相,繼升巖廊。宰相崔慎由曰:“可以歸矣,近日中書,盡是蕃人。”蓋以畢、白、曹、羅為蕃姓也。始蔣伸登庸,西川李景讓覽報狀,嘆曰:“不能事斯人也。”遽託疾離鎮。有詩云:“成都十萬戶,拋若一鴻毛。”亦同慎由之誚也。大夫趙崇卒,侍郎吳雄嘆曰:“本以畢白待之,何乃乖於所望!”惜其不大拜,而亦譏當時也。出《北夢瑣言》。

鄭 薰

唐顏摽,鹹通中,鄭薰下狀元及第。先是徐寇作亂,薰志在激勸勳烈,謂摽魯公之後,故擢之首科。既而問及廟院。摽曰:“摽寒素,京國無廟院。”薰始大悟,塞默久之。時有無名子嘲曰:“主司頭腦大冬烘,錯認顏摽作魯公。”出《摭言》。

薛昭緯

唐代的薛保遜,宣宗時期,因他性情輕佻而欺辱諸位叔父,所以從起居舍人貶為澧州司馬。他兒子薛昭緯,也頗具父親作風,曾任祠部員外。當時李系任禮部員外,王蕘任主客員外。正月初一朝拜班退後,薛昭緯大聲吟道:“左邊是太陽右邊是月亮,這是天子旌旗。”王蕘請他說出下句,他隨即說道:“上面是李系而下面是王蕘,小人已經成串了。”聽到的人無不大笑。到昭宗天覆年間,他已從臺丞屢屢貶為登州司馬。中書舍人顏蕘為皇上起草的詔令,其中大概講道:“凌辱朝中各位父輩,一代比一代厲害。”出自《摭言》。

崔慎由

唐朝從大中年到鹹通年,先是白敏中被授以宰相,接著畢 、曹確、羅劭也被授以使相(宰相頭銜,但本人出使外地),他們相繼遷升進入朝堂。宰相崔慎由說道:“可以回家了,近來擔任中書令的人,都是蕃邦的人。”大概因為畢、白、曹、羅都是蕃人的姓氏。當初蔣伸被起用,西川李景讓看過通報的狀文後感嘆道:“我不能給這個人做事。”於是立即託病離開幕府。當時有詩寫道:“成都十萬戶,拋若一鴻毛。”這件事與崔慎由所諷刺的是一個意思。大夫趙崇去世了,侍郎吳雄嘆道:“本來應當像對待畢、白那樣對待他的,但與所希望的相違背!”吳雄可惜趙崇沒有擔任重要職務,這也是在譏諷當時官場的現實。出自《北夢瑣言》。

鄭 薰

唐朝的顏摽,在鹹通年間由鄭薰主考時考中狀元。在這之前,遇上徐州藩鎮作亂的事,鄭薰意在勉勵人們建功立業,把他當作了魯郡公顏真卿的後代,所以把顏摽選拔為首科。過了不久,鄭薰又問到顏摽的家廟在何處。顏摽道:“我家中貧寒,京城裡沒有廟院。”鄭薰此時才醒悟,沉默許久。當時有無名氏寫詩嘲諷道:“主司頭腦大冬烘,錯認顏摽作魯公。”出自《摭言》。

唐五經

唐鹹通中,荊州書生號“唐五經”,學識精博,實曰鴻儒,旨趣甚高,人所師仰。聚徒五百,以束脩自給。優遊卒歲,有西河、濟南之風,幕寮多與之遊。常謂人曰:“不肖子弟有三變,第一變為蝗蟲,謂鬻莊而食也;第二變為蠹魚,謂鬻書而食也;第三變為大蟲,謂賣奴婢而食也。三食之輩,何代無之?”出《北夢瑣言》。

青龍寺客

唐乾符末,有客寓止廣陵開元寺。因文會話雲:頃在京寄青龍寺日,有客嘗訪知事僧,屬其匆遽,不暇留連。翌日至,又遇要地朝客。後時復來,亦阻他事,頗有怒色,題其門而去曰:“龕龍去東海,時日隱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僧皆不能詳。有沙彌頗解,眾問其由,曰:“龕龍去,有合字存焉;時(時)日隱,有寺字焉;敬文不在,有苟字焉;碎石入沙,有卒字焉。此不遜之言,辱我曹矣。”僧大悟追訪,沓無跡矣。客究沙彌,乃懿皇朝雲皓供奉也。出《桂苑叢譚》。

羅 隱

唐裴筠婚蕭遘女,問名未幾,便擢進士第。羅隱以一絕刺之,略曰:“細看月輪還有意,信知青桂近姮娥。”出《摭言》。

唐五經

唐代鹹通年間,荊州有一位號“唐五經”的書生,學識淵博精深,實際可以叫作學者,旨趣高雅,為人敬仰。他門下集聚了五百學生,靠學費養活自己。從容度日,有子夏和伏生的風範,幕僚大多都跟他交往。他常對人講:“不肖子弟有三種變化:第一種變為蝗蟲,表現為賣了莊稼而吃喝掉;第二種變作蛀蟲,表現為把書籍賣了而吃喝掉;第三種變成大蟲(老虎),是把婢奴賣了而吃喝掉。這三種吃喝的人,哪一朝沒有?”出自《北夢瑣言》。

青龍寺客

唐朝乾符末年,有一位客人暫住於廣陵的開元寺。因舉行文會講故事說了這樣一件事:不久前在京城寄居青龍寺,當時有客要拜訪寺中的住持,可是正遇上別人正在訪住持,那客人囑咐那位住持和尚抓緊些,因為他沒有更多的時間在這裡逗留。第二天那客人又去拜訪,可是又遇上地位顯要的客人來見住持。後來那客人又來過,也由於住持因有其他事情而不能晤談,那客人很不高興,於是將留言題於住持的門上而去,那留言寫道:“龕龍去東海,時日隱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和尚們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有一個小和尚卻非常瞭解其中的奧妙,大家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龕龍去了,還有合字存;時(時)日隱,還留下了寺字;敬文不在,還有苟字;碎石入沙,還有個卒字。合在一起是‘合寺苟卒’,這是很不好聽的話,是在侮辱我們。”住持和尚明白後去追尋那個客人,那人早已走得無影無蹤。寄住開元寺的客人打聽了這個小和尚,才知道他原來是唐懿宗時的供奉雲皓。出自《桂苑叢譚》。

羅 隱

唐朝時,裴筠與簫遘的女兒訂婚,在問過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不久,便中了進士。羅隱寫了一首絕句譏刺他,其中寫道:“仔細看看那圓月(暗指婚姻)還是有情意的,更叫人相信青桂是靠近嫦娥的(暗指靠裙帶關係)。”出自《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