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

華 佗  張仲景  吳太醫  句驪客  範光祿

徐文伯  徐嗣伯  腹瘕病  李子豫  徐之才

甄 權  孫思邈  許裔宗  秦鳴鶴  盧元欽

周允元  楊玄亮  趙玄景  張文仲  郝公景

崔 務

華 佗

魏華佗善醫。嘗有郡守病甚,佗過之。郡守令佗診候,佗退,謂其子曰:“使君病有異於常,積瘀血在腹中。當極怒嘔血,即能去疾。不爾無生矣。子能盡言家君平昔之愆,吾疏而責之。”其子曰:“若獲愈,何謂不言?”於是具以父從來所為乖誤者,盡示佗。佗留書責罵之。父大怒,發吏捕佗。佗不至,遂嘔黑血升餘,其疾乃平。又有女子極美麗,過時不嫁。以右膝常患一瘡,膿水不絕。華佗過。其父問之,佗曰:“使人乘馬,牽一栗色狗走三十里,歸而熱截右足,柱瘡上。”俄有一赤蛇從瘡出,而入犬足中,其疾遂平。出《獨異志》。

華 佗

三國魏人華佗醫術高明。曾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他。郡守讓華佗為他診治,華佗退了出來,對郡守的兒子說:“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讓他大怒到吐血,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都告訴我嗎?我挨個斥責他。”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有什麼不能說的?”於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的錯事,全都告訴了華佗。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後大怒,派屬吏捉拿華佗,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又有一位極漂亮的姑娘,已經過了結婚的年齡,可是仍沒有嫁人。因為常期以來她的右膝長了個瘡,不斷往外流膿水。華佗看過後,她父親問女兒的病情,華佗說:“派人騎馬牽著一條栗色的狗跑三十里,回來後,乘狗身子正熱時截下狗的右腳,拄在瘡口上。”不一會兒,有一條紅色的小蛇從瘡口中出來,進到狗的腳中,那姑娘的病就好了。出自《獨異志》。

又後漢末,有人得心腹瘕病,晝夜切痛。臨終,敕其子曰:“吾氣絕後,可剖視之。”其子不忍違言,剖之,得一銅槍,容數合許。後華佗聞其病而解之。因出巾箱中藥,以投槍,槍即成酒焉。出《志怪》。

張仲景

何顒妙有知人之鑑。初郡張仲景總角造顒。顒謂曰:“君用思精密,而韻不能高,將為良醫矣。”仲景後果有奇術。王仲宣年十七時過仲景,仲景謂之曰:“君體有病,宜服五石湯。若不治,年及三十,當眉落。”仲宣以其賒遠不治。後至三十,果覺眉落。其精如此,世鹹嘆顒之知人。出《小說》。

吳太醫

吳孫和寵鄧夫人。嘗醉舞如意,誤傷鄧頰,血流,嬌惋彌苦。命太醫合藥。言得白獺髓、雜玉與虎魄屑,當滅此痕。和以百金購得白獺,乃合膏。虎魄太多,及差,痕不滅,左頰有赤點如痣。出《酉陽雜俎》。

句驪客

魏時有句驪客善用針。取寸發,斬為十餘段,以針貫取之,言發中虛也。其妙如此。出《酉陽雜俎》。

又:後漢末年時,有個人腹中長了一個結塊,白天黑夜都疼痛無比。臨死時,他對兒子說:“我死以後,可以剖腹把那東西拿出來,看看到底是什麼。”他兒子不忍心違抗父命,在他死後進行剖腹,取出一個銅槍頭,約有三分之一升。華佗聽說後,就前去了解。他從小箱子裡取出藥塗在槍頭上,槍頭立刻化成了酒。出自《志怪》。

張仲景

何顒有極高的識別人才的能力。當初,郡中張仲景孩童時來拜訪他,他對張仲景說:“你考慮問題細微周到,但你的氣韻不能高,以後會成為一名良醫。”後來張仲景果然醫術超凡。王仲宣十七歲時來拜訪張仲景,張仲景對王仲宣說:“你身體有病,應當服用五石湯。若不治療,到三十歲時眉毛該脫落了。”王仲宣認為到三十歲還遠著呢,沒及時治療。到三十歲時,果然發現眉毛脫落了。張仲景的醫術精深到這種程度,世人無不讚嘆何顒識別人才的能力。出自《小說》。

吳太醫

吳國的孫和寵愛鄧夫人。一次孫和酒醉後揮舞如意,不意刺傷了鄧夫人的面頰,流出了血。鄧夫人嬌聲嘆惜,疼痛不已。孫和令太醫配藥。太醫說用白獺骨髓、雜玉和琥珀粉末調配,可以除掉疤痕。孫和用一百兩黃金買來白獺,於是太醫配製藥膏。因琥珀用得過多,到傷愈時,鄧夫人左頰疤瘡沒有完全去掉,臉上留下一顆像痣一樣的紅點。出自《酉陽雜俎》。

句驪客

魏時有個句驪客人擅長用針治病。他拿來一寸長的頭髮,把它截為十多段,用針把它穿起來,說頭髮中間是空的。他用針就這麼神妙。出自《酉陽雜俎》。

範光祿

有範光祿者得病,兩腳並腫,不能飲食。忽有一人,不自通名,徑入齋中。坐於光祿之側。光祿謂曰:“先不識君,那得見詣?”答雲:“佛使我來理君病也。”光祿遂廢衣示之。因出針針腫上。倏忽之間,頓針兩腳及膀胱百餘下,出黃膿水三升許而去。至明日,並無針傷而患漸愈。出《齊諧錄》。

徐文伯

宋徐文伯嘗與宋少帝出樂遊苑門,逢婦人有娠。帝亦善診候,診之曰:“是女也。”問文伯,伯曰:“一男一女,男在左邊,青黑色,形小於女。”帝性急,令剖之。文伯惻然曰:“臣請針之,必落。”便針足太陰,補手陽明。胎應針而落,果效如言。文伯有學行,不屈公卿,不以醫自業,為張融所善,歷位泰山太守。文伯祖熙之好黃老,隱於秦望山。有道士過乞飲,留一胡蘆子曰:“君子孫宜以此道術救世,當得二千石。”熙開視之,乃扁鵲《醫經》一卷。因精學之,遂名振海內。仕至濮陽太守。子秋夫為射陽令,嘗有鬼呻吟,聲甚悽苦。秋夫問曰:“汝是鬼也,何所須?”鬼曰:“我姓斛斯,家在東陽。患腰痛而死。雖為鬼,疼痛猶不可忍。聞君善術,願見救濟。”秋夫曰:“汝是鬼,無形,云何措治?”鬼曰:“君但縛芻作人,按孔穴針之。”秋夫如其言,為針四處,又針肩井三處,設祭而埋之。明日,見一人來謝曰:“蒙

範光祿

有個叫範光祿的人得了病,兩隻腳全都腫了,不能吃也不能喝。忽然有一人,不通報自己的姓名,徑直進入光祿的書房中,坐在他的旁邊。範光祿對來人說:“先前我並不認識你,怎麼到我這裡來了?”來人回答說:“是佛派我來給您治病的。”於是範光祿脫去衣服給他看。來人拿出針,在腫腳上行鍼。不一會兒,就在兩腳和膀胱的穴上進針一百多次。流出黃膿水三升多,他就走了。到第二天,範光祿沒有留下傷而病漸漸好了。出自《齊諧錄》。

徐文伯

宋徐文伯曾與宋少帝一起走出樂遊苑門,遇見一孕婦。少帝也擅長診病,他給婦人診視後說:“是個女孩。”又問徐文伯,徐文伯說:“一男一女。男孩在左邊,青黑色,比女孩小一些。”少帝性子急,令人剖婦人之腹。徐文伯不忍心,說:“請讓我給她用針,胎兒一定能下來。”於是針那孕婦腳的太陰穴,並用手按摩她的陽明穴。用針後,胎兒隨之落下來,果然和他說的一樣。徐文伯有學問,品德好,不畏權貴,不以醫術為業,深得張融的賞識,官任泰山太守。徐文伯的祖父徐熙之崇尚黃帝和老子,在秦望山過著隱居的生活。有位道士路過他那裡向他討水喝,之後留下一隻胡蘆,說:“你的子孫就用這個道術來拯救世人吧,能得至二千石的官位。”徐熙之打開一看,原來裡面裝的是扁鵲的《醫經》一卷。於是他專心致志地學習醫術,終於名振四方。他做官做到濮陽太守。徐熙之的兒子徐秋夫任射陽縣令時,曾經有一次,他聽見鬼在呻吟,聲音非常悽苦。徐秋夫問:“你這鬼要幹什麼?”鬼說:“我姓斛斯,家在東陽縣,因患腰痛病而死。現在雖然做了鬼但還是疼得不能忍受,聽說你醫術很好,希望你救救我。”徐秋夫說:“你是鬼,沒有形狀,我怎麼給你治療呢?”鬼說:“你只要扎個草人,按著穴位用針就可以了。”徐秋夫按著鬼說的,紮好草人,在四個穴位用了針,又在肩部的三個穴位用了針,又擺酒供食,祭禱之後把草人埋掉。第二天有人來謝他,說:“承蒙

君療疾,復為設祭,除飢解疾,感惠實多。”忽然不見。當代服其通靈。出《談藪》。

又宋明帝宮人患腰疼牽心,發即氣絕。眾醫以為肉症。徐文伯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則吐物如發。稍稍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懸柱上,水滴盡,一發而已。病即愈。出《談藪》。

徐嗣伯

徐嗣伯字德紹,善清言,精於醫術。曾有一嫗,患滯瘀,積年不差。嗣伯為之診疾曰:“此屍注也,當須死人枕煮服之可愈。”於是就古冢中得一枕,枕以半邊腐缺,服之即差。後秣陵人張景年十五,腹脹面黃,眾醫不療。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當以死人枕煮服之。”依語,煮枕以服之,得大利,出蛔蟲,頭堅如石者五六升許,病即差。後沈僧翼眼痛,又多見鬼物。以問之,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於故處。”如其言又愈。王晏知而問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療之,俱差何也?”答曰:“屍注者,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復附體,故屍注可差。石蛔者,醫療既僻。蛔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除,所以須鬼物驅之,然後可散也。夫邪氣入肝,故使眼痛而見魍魎。應須邪物以釣其氣,因而去之,所以令埋於故處也。”晏深嘆其神妙。出《南史》。

你為我治病,又為我設祭,除病解飢,你對我的恩惠太多了,深表感謝。”說完忽然不見了。與徐秋夫同時代的人都佩服他能通鬼神。出自《談藪》。

又:宋明帝的一位宮女患腰痛病,連著心也痛,發病時就不省人事。許多醫生都診斷是肉症,徐文伯診視過後,說:“此病是發症。”給這宮女灌了油之後,她就吐出了像頭髮樣的東西。輕輕撥弄它,有三尺長,頭已經長成蛇的形狀,能動。把它懸掛在柱上,水滴盡後,只是一根頭髮而已。病從此就全好了。出自《談藪》。

徐嗣伯

徐嗣伯字德紹。他善清談,精通醫術。曾有一個老婦人患有滯淤病,多年不愈。徐嗣伯給她診視,說:“這是屍注,應該用死人的枕頭煮後服用,就可以治好你的病。”於是老夫人從古墓中找到一隻已經半邊腐爛、殘缺不全的死人枕頭,煮後服用,病就好了。後來,有個秣陵人叫張景,十五歲,腹脹,面目焦黃,許多醫生都治不好他。他去找徐嗣伯,徐嗣伯說:“這是石蛔,應該用死人枕煮後服用。”張景按嗣伯的話去做,煮死人枕服用後大瀉,便出了蛔蟲。這些蛔蟲堅硬如石頭,約有五六升。打下蛔蟲後,張景的病就好了。後來還有一位叫沈翼的和尚眼睛疼痛,並常常看見鬼。這個和尚來找徐嗣伯診治,徐嗣伯說:“這是邪氣進入肝臟,可以找死人枕頭煮後服用,用完後再把枕頭埋在原處。”和尚按徐嗣伯的話做了,他的病也好了。王晏知道了徐嗣伯用屍枕治病的事後,來問徐嗣伯,說:“三個人的病不一樣,卻都用死人枕頭治療,而且全都治好了,是什麼原因?”徐嗣回答說:“屍注,是鬼氣。它附在人身上不離開,所以使人沉滯。必須用死人枕讓它離去。鬼氣飛走不再附在人的身上,所以屍注病就好了。得石蛔病的人,已是不常見的。蛔蟲變成石頭,人世間的藥打不下來,所以須用鬼物來驅逐它,然後就可以打下它了。因為邪氣進入肝臟,所以眼睛就痛,並且看見鬼魅。必須用邪物把邪氣引出來,因此就除掉它了。所以讓他把死人枕埋在原處。”王晏深深讚歎徐嗣伯的神妙。出自《南史》。

腹瘕病

昔有一人,與奴同時得腹瘕病。奴既死,令剖腹視之,得一白鱉。乃試以諸藥澆灌之,並內藥於腹中,悉無損動,乃系鱉於床腳。忽有一客來看之。乘一白馬,既而馬溺濺鱉。鱉乃惶駭,疾走避之。既系之,不得去,乃縮藏頭頸足焉。病者察之,謂其子曰:“吾病或可以救矣。”乃試以白馬溺灌鱉,須臾消成水焉。病者遂頓服升餘白馬溺,病即豁然除愈。出《續搜神記》。

李子豫

許永為豫州刺史,鎮歷陽。其弟得病,心腹堅痛。居一夜,忽聞屏風後有鬼言:“何不速殺之?明日,李子豫當以赤丸打汝,汝即死矣。”及旦,遂使人迎子豫。既至,病者忽聞腹中有呻吟之聲。子豫遂於巾箱中出八毒赤丸與服之。須臾,腹中雷鳴絞轉。大利。所病即愈。出《續搜神記》。

徐之才

北齊右僕射徐之才善醫術。時有人患腳跟踵痛,諸醫莫能識之。窺之曰:“蛤精疾也。得之當由乘船入海,垂腳水中。”疾者曰:“實曾如此。”為割之,得蛤子二個,如榆莢。出《太原故事》。

甄 權

甄權精究醫術,為天下最。年一百三歲,唐太宗幸其宅,拜朝散大夫。出《譚賓錄》。

腹瘕病

過去有一個人,與僕人同時得了腹內結塊的病。僕人死後,這個人讓剖腹查看,從裡面取出一隻白鱉。於是試著用各種藥澆灌它,並同時給它內服這些藥,但全不能損傷這隻白鱉。於是把它拴在床腳上。忽然有一天,一位客人來看望這個病人。客人是騎著一匹白馬來的。過了一會兒白馬撒尿,濺在白鱉上,白鱉非常恐慌,急忙躲避著馬尿。因為拴著,沒能逃掉,就把頭和腳都縮了回去。那個病人看到這情景,對他兒子說:“我的病也許可以好啦。”於是試著用白馬尿灌白鱉,不一會鱉就化成了水。那位病人於是服了一升多白馬尿,病當即就好了。出自《續搜神記》。

李子豫

許永任豫州刺史,鎮守歷陽。他的弟弟患病,腹內有一硬硬的東西陣陣作痛。這天夜裡,他弟弟忽然聽見屏風後面有鬼說話:“為什麼不快點殺了他?明天李子豫會用紅丸打你,你就得死了。”到了天亮許永就派人去接李子豫。李子豫來後,許永的弟弟忽然聽見腹中有呻吟的聲音。李子豫從小藥箱中拿出八毒紅藥丸給他服下去,不一會兒,許永弟弟腹中如雷鳴般轟響絞動,大瀉,他的病就好了。出自《續搜神記》。

徐之才

北齊時,右僕射徐之才擅長醫術。當時有一人患了腳跟腫痛的病,很多醫生都診斷不出是什麼病。徐之才看看說:“是蛤蜊精病,是你在海上乘船時,腳垂到水中而得的。”患者說:“真是這樣的。”徐之才為患者做手術切除,取出兩個像榆錢大小的蛤蜊仔。出自《太原故事》。

甄 權

甄權專心致志研究醫術,為天下第一。他一百零三歲時,唐太宗到他家中去看望了他,封他為朝散大夫。出自《譚賓錄》。

孫思邈

唐鄧王元裕,高祖第十八子也。好學,善談名理,與典籤盧照鄰為布衣之交。常稱曰:“寡人之相如也。”照鄰范陽人,為新都尉,因染惡疾,居於陽翟之具茨山,著釋《疾文》及《五悲》。雅有騷人之風,竟自沉於潁水而死。照鄰寓居於京城鄱陽公主之廢府。顯慶三年,詔徵太白山隱士孫思邈。亦居此府。思貌華原人,年九十餘,而視聽不衰。照鄰自傷年才強仕,沉疾困憊,乃作《蒺藜樹賦》,以傷其稟受之不同。詞甚美麗。思邈既有推步導養之術。照鄰與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皆執師資之禮。

嘗問思邈曰:“名醫愈疾。其道何也?”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故天有四時五形,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散而為露,亂而為霧,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霓,此天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亦人之常數也。陽用其精,陰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為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隔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彗孛流飛。此天地之危

孫思邈

唐朝鄧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兒子。他喜歡學習,擅長談論辨名析理之學,和典籤盧照鄰是布衣之交。他經常聲稱:“我的命相就這樣了。”盧照鄰是范陽人,任新都尉,因為患有難醫治的疾病,他住在陽翟的具茨山,編著並註釋《疾文》和《五悲》。盧照鄰性情高雅頗具詩人風度,不料後來竟投潁水自殺身亡。盧照鄰曾居住在京城鄱陽公主廢棄的府第中。顯慶三年時,唐高宗召見太白山隱士孫思邈,當時孫思邈也住在這裡。孫思邈是華原人,當年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他的視力和聽力都一點沒有減弱。盧照鄰見到孫思邈後傷感自己正在壯年卻疾病纏身,久治不愈,終日裡困頓疲憊,於是作《蒺藜樹賦》,用來傷悼他與孫思邈二人天生體質的差異。盧照鄰作的賦,詞句極其華麗。孫思邈會推算天象曆法和攝生養性之術。盧照鄰和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都用對老師的禮節待孫思邈。

他們曾問孫思邈,說:“名醫能治好病,是根據什麼道理呢?”孫思邈說:“我聽說通曉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體,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為本體。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四時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黑天、白日輪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換更迭,這是大自然在運動。自然界中的大氣,合起來就成為雨,流動的時候就成為風,散發開去的時候就成為露,紊亂無序時就成為霧,凝聚時就成為霜雪,伸展擴大就成為虹霓,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律。人體有四肢和五臟,醒著、睡時,呼出吸進,吐故納新,精脈和氣血循環。流動就是血氣循環,顯現出來就是人的氣色,放出來的就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運動。陽用它的精華,陰用它的形體,這是天與人相同的。及至它違背了這一正常規律,就要生病了。蒸就發熱,不然就生寒;淤結就成為瘤贅,阻隔就成為癰疽;奔走過疾,就氣喘吁吁;用盡了精力,就會焦枯。根據表面的診斷,可以檢查出身體內部的變化。從人體類比自然界,也是這樣。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變化,星辰運行中出現的差錯,日蝕、月蝕現象,彗星的隕落,這是自然界的危險

診也。寒暑不時,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此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澤不降,川澤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鍼灸。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體有可消之疾,天有可消之災。通乎數也。”照鄰曰:“人事如何?”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照鄰曰:“何謂也?”思邈曰:“心為五臟之君,君以恭順為主,故心欲小。膽為五臟之將,將以果決為務,故膽欲大。智者動象天,故欲圓。仁者靜象地,故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為大膽也。’《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仁之方也。’《易》曰:‘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照鄰又問:“養性之道,其要何也?”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苟不自慎而能濟於厄者,未之有也。故養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恆以憂畏為本。《經》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憂畏者,死生之門,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源。故士無憂畏則仁義不立,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盈,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臣無憂畏則勳庸不建,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故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夫憂畏者,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人無憂畏,子弟為勍敵,妻妾為寇仇。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

徵兆。寒暑顛倒,這就是外界的冷熱失常。石頭豎起,泥土跳躍,這是自然界的瘤贅。山崩地陷,這是自然界的癰疽。急風暴雨,這是自然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澤乾涸,這是大自然的焦枯。良醫用藥物進行疏導,用鍼灸治病救人;聖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於用賢任能來治理天下。所以身體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災害,這全都是氣數啊!”盧照鄰說:“人世間的事情怎樣呢?”孫思邈說:“膽要大,心要小;智慮要圓通,行為要方正不苟。”照鄰說:“怎麼講呢?”思邈說:“心是五臟的元首,它應該恭敬順從,所以心要小。膽是五臟的將領,它必須堅決果斷,所以膽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動如同天,所以要圓通。仁義的人沉靜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詩經》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為大膽也。’《傳》說:‘不因為有利可圖就返回去,不因為行仁施義就悔疚,就是仁義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經》說:‘遇到機會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這就是明智人的圓通。’”盧照鄰又問:“養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孫思邈說:“天道有滿有虧,人世間的事情有許多艱難和困苦。如果不謹慎行事而能從危難中解脫出來的人,從來也沒有過。所以講求養性的人,首先要自己懂得謹慎。自己謹慎的人,長期以憂畏為根本。《經》說:‘人不畏懼災禍,天就要降災難給你。’憂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禍福的根本,吉凶的源頭。所以讀書人無憂畏,仁義就不存在;種田的無憂畏,糧食就不能增產;做工的無憂畏,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做買賣的無憂畏,經營就不能盈利;當兒子的無憂畏,孝敬父母親就不至誠;做父親的無憂畏,慈愛就不執著;為人臣子的無憂畏,就不能建功立勳;身為君王的無憂畏,國家就不會安定。因此養性的人,失掉了憂畏就心思紊亂沒有條理,行為浮燥難以自持,神散氣越意迷志搖。應該活著的卻死了,應該存在的卻消亡了,應該成功的卻失敗了,應該吉利的卻遇凶險。憂畏就像水與火一樣,一刻也不能忘掉。人無憂畏,子弟就會成為你的強敵,妻妾就會變成你的寇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後是畏天,其次是畏物,

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懼於遠。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能害,陸行虎兕不能傷。五兵不能及,疫癘不能染。讒賊不能謗,毒螫不加害。知此則人事畢矣。”

思邈尋授承務郎,直尚藥局。以永淳初卒,遺令薄葬。不設冥器,祭祀無牲牢。死經月餘,顏色不變。舉屍就木,如空衣焉。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代。出《譚賓錄》。

許裔宗

許裔宗名醫若神。人謂之曰:“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裔宗曰:“醫乃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玄,甚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後識病。病之於藥,有正相當者。唯須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今不能別脈,莫識病原,以情億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不知兔處,多發人馬,空廣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以此療病,不亦疏乎?脈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出《譚賓錄》。

秦鳴鶴

唐高宗苦風眩,頭目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秦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愈矣。”天后自簾中怒曰:

再次是畏人,最後是畏自身。不忘憂畏,就不被別人限制。自己永記憂畏,就不受別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謹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懼眼前憂慮,就不害怕以後的磨難。能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龍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都不會傷著你;各種兵器碰不到你;各種疾病、瘟疫也傳染不上你;愛說別人壞話的人毀謗不了你;有毒的蜂、蠍也螫不到你。瞭解這個道理的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不久,孫思邈被授予承務郎,執掌藥局事務。孫思邈在唐高宗永淳初年去逝。他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擺設冥器,祭祀時不宰殺牲畜。他死後一個多月,臉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屍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樣。孫思邈撰寫了三十卷《千金方》,在世上傳播。出自《譚賓錄》。

許裔宗

名醫許裔宗醫術高超,如同神仙一般。有人對他說:“怎麼不著書立說留給後人呢?”許裔宗說:“醫術,就是‘意’。它決定於人的思考,而脈又是極奧妙的,很難識別,只能心意領會,嘴不能說出來。自古以來的名手,與別人不同的,唯一差別就在診脈。先準確切出脈象,然後才能診斷病情,用合適的藥治病。如果診斷準確,只須用一味藥,就能直接攻克他的病,病立刻就能好。現今不能準確辨別脈象,不瞭解病因,憑自己主觀推測進行診斷,多放幾味藥,這好比打獵,不知兔子在哪裡,大批出動人馬,大面積包抄圍剿,希望其中有人偶然碰上。用這種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嗎?脈的奧妙,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所以不能著書立說。”出自《譚賓錄》。

秦鳴鶴

唐高宗患了風眩病,他痛苦不堪,頭暈目眩,看不清東西。召侍醫秦鳴鶴給他看病,秦鳴鶴看後說:“這是風毒往上攻引起的,如果刺破頭出點血,就能好了。”則天皇后在簾後面大怒道:

“此可斬也。天子頭上,豈是出血處耶?”鳴鶴叩頭請命。上曰:“醫人議病,理不加罪。且吾頭重悶,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決矣。”命刺之。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上曰:“吾眼明矣。”言未畢,後自簾中頂禮以謝之曰:“此天賜我師也。”躬負繒寶以遺之。出《譚賓錄》。

盧元欽

泉州有客盧元欽染大風,唯鼻根未倒。屬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膽欲進,或言肉可治風,遂取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頓漸可,百日平復。出《朝野僉載》。

又商州有人患大風,家人惡之,山中為起茅舍。有烏蛇墜酒罌中,病人不知,飲酒漸差。罌底見蛇骨,方知其由也。出《朝野僉載》。

周允元

則天時,鳳閣侍郎周允元朝罷入閣。太平公主喚一醫人自光政門入,見一鬼撮允元頭,二鬼持棒隨其後,直出景運門。醫白公主,公主奏之。上令給使覘問。在閣無事,食訖還房,午後如廁。長參典怪其久,思往候之。允元踣面於廁上,目直視不語,口中涎落。給使奏之。上問醫曰:“此可得幾時?”對曰:“緩者三日,急者一日。”上與錦被覆之,並床舁送宅。止夜半而卒。上自為詩以悼之。出《朝野僉載》。

“此人該斬!天子的頭上是出血的地方嗎!”秦鳴鶴磕頭請求饒命。高宗說:“給人看病,議談病情,按道理是不應該治罪的。並且我的頭非常沉悶,幾乎不能忍受了,出點血不一定就不好。我決心已定。”高宗讓他給刺。秦鳴鶴刺唐高宗的百會穴和腦戶穴,刺出了出血。唐高宗說:“我的眼睛能看見了。”他的話還沒說完,則天皇后在簾後頂禮拜謝秦鳴鶴,說:“這是上天賜給我的醫師啊!”然後親自贈送絲帛、珠寶給秦鳴鶴。出自《譚賓錄》。

盧元欽

盧元欽客居泉州時患了麻風病,只有鼻根還未爛掉。正值五月五日,醫官拿著蚺蛇膽正要給他吃,這時有人說蛇肉可以治麻風病,於是取了一段蛇肉給他吃。吃了三五天後,病漸好轉,百日以後就完全好了。出自《朝野僉載》。

又,商州有人患麻風病,家裡人討厭他,在山中給他蓋了茅舍,讓他一個人住在那裡。有一條黑蛇掉進一個小口大肚的酒罈子裡,病人不知道,飲用壇中酒後病漸漸好了。後來在壇底發現蛇骨,才知道是因為喝了蛇浸泡過的酒的緣故。出自《朝野僉載》。

周允元

武則天時,鳳閣侍郎周允元在朝中議完事後,回到閣中。這時太平公主傳喚一位醫生從光政門進宮,這位醫生正看見一個鬼摘周允元的頭,兩個鬼手裡拿著木棒跟在他的後邊,一直走出景運門。醫生把這事告訴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把這事稟報了武則天。武則天命給使去察詢。周允元在閣中無事,吃完飯回房休息,午後上了廁所。長參典奇怪他去的時間長,想到這兒就去廁所看他,只見周允元面向前撲倒在廁所裡。參典扶起他,他眼睛直視不說話,口中流下涎水。給使把這情況奏明武則天,武則天問醫生說:“他這樣能堅持多久?”醫生說:“慢了三兩天,快了就一天。”武則天拿錦被給他蓋上,派人連床抬著送回住處。到半夜周允元就死了。武則天親自作詩悼念他。出自《朝野僉載》。

楊玄亮

久視年中,襄州人楊玄亮年二十餘,於虔州汶山觀傭力。晝夢見天尊雲:“我堂舍破壞,汝為我修造,遣汝能醫一切病。”寤而說之。試療無不愈者。贛縣裡正背有腫,大如拳。亮以刀割之,數日平復。療病日獲十千。造天尊堂成,療病漸漸無效。出《朝野僉載》。

趙玄景

如意年中,洛州人趙玄景病卒,五日而蘇,雲,見一僧與一木長尺餘,教曰:“人有病者,汝以此木拄之即愈。”玄景得見機上尺,乃是僧所與者。試將療病,拄之立差。門庭每日數百人。御史馬知己以其聚眾,追之禁左臺。病者滿於臺門。則天聞之,召入內。宮人病,拄之即愈。放出,任救病百姓。數月以後,得錢七百餘貫。後漸無驗,遂絕。出《朝野僉載》。

張文仲

洛州有士人患應病,語即喉中應之。以問善醫張文仲。張經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讀之。皆應,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錄取藥,合和為丸。服之,應時而止。一雲,問醫蘇澄雲。出《朝野僉載》。

楊玄亮

武則天久視年間,襄州人楊玄亮,當時二十多歲,受僱於虔州汶山觀。他白天睡覺時夢見天尊對他說:“我的房屋已破舊不堪,你給我重新修造,我使你能醫治一切病。”玄亮睡醒後很高興,試著給人治病,沒有治不好的。贛縣有位里正,背部有拳頭大的腫塊,玄亮用刀把它割下,幾天以後就好了。玄亮給人治病,每天可得十千錢。待他為天尊修造好了廟堂,再治病就漸漸無效了。出自《朝野僉載》。

趙玄景

武則天如意年間,洛州人趙玄景病逝,五天後又復活了。他說:“我看見一個和尚,他給了我一根木塊,有一尺多長,告訴我說:‘有患病的人,你用這個木塊觸一下病人,病立刻就好。’”趙玄景看見幾上有一隻長尺,正是和尚送給他的。他試著用它治病,一觸病人,病立刻就好了。消息傳開,人們紛紛來找他,每天有幾百人聚在他門前等待讓他治病。御史馬知己認為他是聚眾鬧事,逮捕了他並把他囚禁在左臺。患者又聚集在左臺門前。武則天聽說了這事,召趙玄景進宮。宮人有病,他用尺觸病人,病人立刻就好了。武則天放他出宮,任由他為百姓治病。幾個月以後,趙玄景得錢七百多貫。後來漸漸不靈驗了,就再也沒有人找他治病了。出自《朝野僉載》。

張文仲

洛州有位讀書人患了應答之病。他每次說話,喉嚨中就應答一聲。這位讀書人去問懂醫術的張文仲。張文仲經過一夜考慮,想出一個辦法:拿《本草》一書讓患者讀。患者所讀到的,喉嚨中全都有應答之聲,讀到它害怕的藥名時就沒有應聲了。於是文仲就把這些藥名先抄錄下來,然後配製成丸劑,讓患者服用。應聲當時就止住了。還有人說,那書生是找蘇澄雲看的病。出自《朝野僉載》。

郝公景

郝公景於泰山採藥,經市過。有見鬼者,怪群鬼見公景,皆走避之。遂取藥和為殺鬼丸,有病患者,服之差。出《朝野僉載》。

崔 務

定州人崔務墜馬折足。醫令取銅末,和酒服之,遂痊平。及亡後十餘年,改葬,視其脛骨折處,銅末束之。出《朝野僉載》。

郝公景

郝公景在泰山採藥,回來時經過集市。有一個能看見鬼的人,奇怪群鬼看見郝公景全都逃離而去。於是這個人向郝公景討來草藥製成殺鬼丸。有患邪病的人,服用這種殺鬼丸後就會好。出自《朝野僉載》。

崔 務

定州人崔務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腳。醫生讓他拿來銅末,用酒和了給他服用,他的腳就好了。崔務死後十多年被遷墳另葬,有人看見他脛骨折斷的地方,有銅末束著。出自《朝野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