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

樂 廣  劉仁軌  婁師德  李 李日知

盧承慶  裴 冕  郭子儀  宋 則

樂 廣

晉樂令廣女適大將軍成都王穎。王兄長沙王乂,執權於洛,遂構兵相圖。長沙親近小人,遠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懷危懼。樂令既處朝望,加有婚親,小人讒於長沙。嘗問樂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廣豈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釋然,無復疑意。出《世說新語》。

劉仁軌

唐劉仁軌為左僕射,戴至德為右僕射,皆多劉而鄙戴。時有一老婦陳牒,至德方欲下筆,老婦顧左右曰:“此劉僕射?戴僕射?”左右以戴僕射言。急就前曰:“此是不解事僕射,卻將牒來。”至德笑,令授之。戴僕射在職無異跡,當朝似不能言。及薨後,高宗嘆曰:“自吾喪至德,無所復聞。當其在

樂 廣

晉惠帝時,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給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成都王司馬穎的哥哥長沙王司馬乂在洛陽執掌大權,於是起兵圖謀大事。長沙王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凡在朝做官的人,都感到不安和害怕。樂廣不僅朝廷上有威望,而且和成都王又有姻親關係,所以就有小人向長沙王進讒言。長沙王曾質問樂廣,樂廣神態自若,緩緩地說:“我怎麼可能用五個兒子換一個女兒呢?”長沙王聽了,因此放下心來,不再猜疑他了。出自《世說新語》。

劉仁軌

唐高宗時,劉仁軌任左僕射,戴至德任右僕射,大家都尊崇劉仁軌而鄙薄戴至德。當時有一位老婦人呈遞申述狀,戴至德剛要下筆批示,老婦人看看左右的人問道:“這是劉僕射呢?還是戴僕射呢?”左右的人回答她說是戴僕射。老婦人急忙上前說:“這是不管事的僕射,把訴狀還給我。”戴至德一笑,讓人把訴狀還給了她。戴至德在職期間,沒什麼出色的業績,在皇帝和同僚面前,也不善言辭。直到他死後,唐高宗非常痛惜,感嘆道:“自從我失去了戴至德,再也聽不到什麼意見了。當他在我身邊的

時,事有不是者,未嘗放我過。”因出其前後所陳,章奏盈篋。閱而流涕,朝廷始追重之。出《國史異纂》。

婁師德

納言婁師德,鄭州人。為兵部尚書,使幷州,接境諸縣令隨之。日高至驛,恐人煩擾驛家,令就廳同食。尚書飯白而細,諸人飯黑而粗。呼驛長責之曰:“汝何為兩種待客?”驛將恐,對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書曰:“卒客無卒主人,亦復何損?”遂換取粗飯食之。

檢校營田,往梁州,先有鄉人姓婁者為屯官,犯贓,都督許欽明欲決殺令眾。鄉人謁尚書,欲救之。尚書曰:“犯國法,師德當家兒子,亦不能捨,何況渠!”明日宴會,都督與尚書曰:“犯國法俱坐。”尚書曰:“聞有一人犯國法,雲是師德鄉里,師德實不識,但與其父為小兒時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師德寬國家法。”都督遽令脫枷至。尚書切責之曰:“汝辭父娘,求覓官職,不能謹潔,知復奈何?”將一楪 餅與之曰:“噇卻,作個飽死鬼去!”都督從此舍之。

後為納言、平章事。父檢校屯田,行有日矣。諮執事早出,婁先足疾,待馬未來,於光政門外橫木上坐。須臾,有一縣令,不知其納言也,因訴身名,遂與之並坐。令有一丁,遠覘之,走告曰:“納言也。”令大驚,起曰:“死罪。”納言曰:“人有不相識,法有何死罪。”令因訴雲:“有左嶷,以其

時候,我有不對的地方,未曾放過我。”唐高宗把戴至德前前後後陳事的奏章拿出來,竟裝滿了一匣子。唐高宗一邊看一邊流眼淚,朝廷才開始追思尊重他。出自《國史異纂》。

婁師德

納言婁師德,是鄭州人。任兵部尚書時,巡視幷州,與幷州相鄰的幾個縣的縣令們隨行。中午到了驛站,擔心人多打擾驛站的人,婁師德就讓大家在廳堂裡一起吃飯。他吃的是精細的白米飯,而別人吃的卻是粗糙的黑米飯。便把驛長叫來,責備說:“你為什麼用兩種米來招待客人?”驛長很惶恐,說:“一時搞不到細米,我該死。”婁師德說:“有倉促的客人沒有倉促的主人,粗米又有什麼不好?”便換了黑米飯和大家一起吃。

隨後,到梁州去考查屯田,先前有一個和他同鄉同姓的人在那裡做屯田官,犯了貪汙罪,都督許欽明準備殺了他以儆示眾人。那個鄉人來見婁師德,想求他救他。婁師德說:“犯了國法,就是我的長子,也不能放過,何況是你!”第二天宴會上,許欽明對婁師德說:“犯了國法都要受到懲處。”婁師德說:“我聽說有個人犯了國法,說是我的同鄉,我其實不認識他,只是他的父親與我小時候一起放過牛罷了。請都督不要因為我而失了法度。”許欽明立即讓人給那個人去了刑具,帶到大廳。婁師德嚴詞訓斥說:“你辭別父母,來求官職,但是做了官,卻不嚴謹廉潔,你知道下場嗎?”拿了一碟 餅給他,說:“吃去吧,做個飽死鬼去!”許欽明於是開釋了那個人。

婁師德後來升為納言、平章政事。又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經定了。隨行人員已先起程,婁師德腳有毛病,等馬未來,坐在光政門外的大橫木上。不一會兒,有個縣令不知道他是納言,自我介紹後,跟婁師德並坐在大橫木上。縣令的一個手下遠遠瞧見,趕忙走過來告訴縣令,說:“這是納言。”縣令大驚,趕忙站起來賠不是,並稱:“死罪。”婁師德說:“你因為不認識我才和我平坐,法律上有什麼死罪這一條。”縣令說:“有個叫左嶷的,以其

年老眼暗奏解。某夜書表狀亦得,眼實不暗。”納言曰:“道是夜書表狀,何故白日裡不識宰相?”令大慚曰:“願納言莫說向宰相,納言南無佛不說。”公左右皆笑。

使至靈州,果驛上食訖,索馬,判官諮:“意家漿水亦索不得,全不祗承。”納言曰:“師德已上馬,與公料理。”往呼驛長責曰:“判官與納言何別?不與供給?索杖來。”驛長惶怖拜伏。納言曰:“我欲打汝一頓,大使打驛將,細碎事,徒涴卻名聲。若向你州縣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卻。”驛將跪拜流汗,狼狽而走。婁目送之,謂判官曰:“與公躓頓之矣。”眾皆怪嘆。其行事皆此類。浮休子曰:“司馬徽、劉寬,無以加也。”出《朝野僉載》。

李昭德為內史,師德為納言,相隨入朝。婁體肥行緩,李屢顧待,不即至。乃發怒曰:“可耐殺人田舍漢。”婁聞之,乃笑曰:“師德不是田舍漢,更阿誰是?”師德弟拜代州刺史,將行,謂之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遽過分,人所嫉也,將何以全先人髮膚?”弟長跪曰:“自今後,雖有人唾某面上,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以此自勉,庶不為兄憂。”師德曰:“此適為我憂也。夫人唾汝者,發怒也。汝今拭之,是惡其唾。惡而拭,是逆人怒也。唾不拭,將自幹,何如?”弟笑而受之。武后年,竟保寵祿。出《國史異纂》。

李 

唐英公李 為司空,知政事。有一番官者參選被放,

年老眼神不好請求解職。其實這個人的辭職書就是晚上寫的,眼睛並沒大病。”婁師德取笑他,說:“可不是,那個人說他晚上眼神不好,你呢,為什麼大白天不認識宰相?”縣令很慚愧,說:“請納言千萬別向宰相說,你就是老佛爺了。”婁師德左右的人都笑了。

婁師德出使到靈州,在驛站吃完了飯,婁師德讓人牽來馬,他的判官說:“我們連水也要不來,根本沒人提供。”婁師德說:“我已經上馬,這件事我來處理。”便叫來驛長責備道:“判官同我有什麼分別?你竟敢不供給他吃喝?拿木杖來。”驛長惶懼,連忙叩頭。婁師德說:“我要打你一頓,大使打驛將,是一件小事,只是弄髒了名聲。如果我告訴你的上司,你就會丟掉性命,我暫且放過你吧。”驛長叩頭流汗,狼狽而去。婁師德望著他的背影,跟判官說:“我替你挫辱他了。”大家都驚歎。婁師德做事,都大致如此。浮休子說:“司馬徽、劉寬也超不過他。”出自《朝野僉載》。

李昭德為內史,婁師德為納言,相隨入朝。婁師德身體肥胖,走得慢,李昭德好幾次停下來等他,他還是趕不上。李昭德生氣了,說:“可奈可殺的鄉巴佬。”婁師德聽了也不發火,卻笑道:“如果我不是鄉巴佬,還有誰是呢?”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臨行,婁師德對他說:“我沒有才能,卻做到宰相。現在你呢,又去做很高的地方官。得到恩惠過分了,人家會嫉妒我們,將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他的弟弟長跪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臉上,我也不敢還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我以此來自勉,希望不會成為哥哥的憂慮之處。”婁師德說:“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人家拿口水唾你,是人家對你發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不滿而擦掉,使人家就更加發怒。應該是讓唾沫不擦自幹,怎麼樣?”他弟弟會心地笑著接受了他的建議。武則天當政時,婁師德也沒有失去寵祿。出自《國史異纂》。

李 

唐太宗時,英國公李 做司空,參知政事。有一番官參選被外放,

來辭英公。公曰:“明朝早,向朝堂見我來。”及期而至,郎中並在傍。番官至辭,英公 眉謂之曰:“汝長生不知事尚書侍郎,我老翁不識字,無可教汝,何由可得留,深負愧汝,努力好去。”侍郎等惶懼,遽問其姓名,令南院看榜,須臾引入,注與吏部令史。

英公時為宰相,有鄉人嘗過宅,為設食,客裂卻餅緣。英公曰:“君大少年,此餅,犁地兩遍熟,概下種鋤塒,收刈打颺訖,磑羅作面,然後為餅。少年裂卻緣,是何道?此處猶可,若對至尊前,公作如此事,參差斫卻你頭。”客大慚悚。

浮休子曰:“宇文朝,華州刺史王羆,有客裂餅緣者,羆曰:‘此餅大用功力,然後入口。公裂之,只是未飢,且擎卻。’客愕然。又臺使致羆食飯,使人割瓜皮大厚,投地。羆就地拾起,以食之,使人極悚息。今輕薄少年裂餅緣,割瓜侵瓤,以為達官兒郎,通人之所不為也。”出《朝野僉載》。

李日知

唐刑部尚書李日知自為畿赤,不曾行杖罰,其事克濟。及為刑部尚書,有令史受敕三日,忘不行者。尚書索杖剝衣,喚令史總集,欲決之。責曰:“我欲笞汝一頓,恐天下人稱你雲,撩得李日知嗔,吃李日知杖,你亦不是人,妻子亦不禮汝。”遂放之,自是令史無敢犯者。設有稽失,眾共責之。出《朝野僉載》。

他去向李 辭別。李 說:“明天早晨你到朝房來見我。”次日早晨按約定到了朝房,郎中都在旁邊。那個番官來辭別,李 皺著眉頭對他說:“你平素不知道奉侍尚書侍郎嗎?我老漢不認字,沒辦法教你,有什麼理由能幫你留下,深感對不起你,多努力吧,好自為之。”侍郎等聽了害怕,馬上問他叫什麼名字,並帶著他到南院看榜,很快又領回來,重新簽署他到吏部去做令史。

做宰相時,有同鄉人曾路過他家,李 為他準備飯食,這個人把餅邊扯掉,只吃中間的部分。李 說:“年輕人啊,這個餅要犁地兩遍才麥熟,下種蒔弄,收割打場,揚麥完用磨來磨,用羅來羅,然後面才能做成餅。年輕人把餅邊扔了,是什麼道理?在我這裡還可以,如果在皇帝面前,你這樣吃,差不多要砍你的頭。”那個人很慚愧和害怕。

浮休子說:“宇文化及朝,華州刺史王羆也遇到有客把餅邊扯掉,王羆說:‘這張餅費了多大的力氣,然後才能吃到口裡。你把餅邊扯下來,只是你不餓,你給我舉著。’客人驚呆了。又一次,臺使侍候王羆吃飯,那人去瓜皮很厚,扔到地上。王羆從地上拾起來,讓那人吃掉了,那人極其慌恐。如今一些沒品行的年輕人丟餅邊、切瓜皮很厚,以為自己是達官的兒郎,其實,學識通廣的人是不做的。出自《朝野僉載》。

李日知

唐代刑部尚書李日知自從任畿縣、赤縣地方官,不曾施杖刑,事情就能解決。做刑部尚書後,有一令史接受任務後竟然忘記,三天沒有處理。李日知叫人拿來板子,剝了他的衣服。把所有的令史都集合一起,準備打他板子。責備說:“我本要打你一頓板子,又擔心天下人說你這傢伙真行,能把李日知惹火,吃了李日知板子,人家就不拿你當人了,你老婆孩子也不尊重你了。”就饒過了他,從此令史們沒人敢再犯了。如果有誰出了閃失,大家就一起責備他。出自《朝野僉載》。

盧承慶

盧尚書承慶,總章初考內外官。有一官督運,遭風失米。盧考之曰:“監運失糧,考中下。”其人容止自若,無一言而退。盧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無喜容,亦無愧詞。又改曰:“寵辱不驚,可中上。”出《國史異纂》。

裴 冕

李齊物,天寶初為陝州刺史,開砥柱之險,石中鐵犁鏵有“平陸”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齊物性褊急,怒陝縣尉裴冕於州城大路,冠冕之士鄙之。後冕為宰相,除齊物太子賓客。時人嘉冕不報私怨。出《譚賓錄》。

郭子儀

郭子儀為中書令,觀容使魚朝恩請遊章敬寺,子儀許之。丞相意其不相得,使吏諷,請君無往。邠吏自中書馳告郭公,軍容將不利於公,亦告諸將。須臾,朝恩使至,子儀將行,士衷甲請從者三百人。子儀怒曰:“我大臣也,彼非有密旨,安敢害我!若天子之命,爾曹胡為?”獨與童僕十數人赴之。朝恩候之,驚曰:“何車騎之省也?”子儀以所聞對,且曰:“恐勞思慮耳。”朝恩撫胸捧手,嗚咽揮涕曰:“非公長者,得無疑乎?”出《譚賓錄》。

子儀有功高不賞之懼,中貴人害其功,遂使盜於華

盧承慶

盧承慶做尚書,總管官吏政績的考評。有一位官員負責漕運,遇到大風,翻了船,損失了米。盧承慶在評語上寫:“監運失糧,考中下。”那個人神態自若,沒說一句話就退下了。盧承慶看重這個人很有雅量,改評語為:“非力所及,考中中。”那個人既未表示高興,也未表示慚愧。盧承慶又改評語為:“寵辱不驚,可以考中上。”出自《國史異纂》。

裴 冕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齊物任陝州刺史,開闢砥柱山的險阻時,在亂石中發現鐵犁鏵,上面鑄有“平陸”二字,因此改陝州河北縣為平陸縣。李齊物是個急性子,在大道上對陝縣縣尉裴冕發火,以致有身份的人都鄙視裴冕。後來裴冕做了宰相,任用李齊物為太子賓客。當時的人們都稱頌裴冕,說他心地公正,不報私怨。出自《譚賓錄》。

郭子儀

郭子儀任中書令,觀容使魚朝恩請他一起遊章敬寺,郭子儀答應了。宰相考慮到郭子儀和魚朝恩之間有矛盾,派人勸阻郭子儀,希望他不要去。郭子儀的部屬也從中書省騎馬跑到他那裡去,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並且把這話告訴了將領們,請他們勸阻。不一會兒,魚朝恩派來請郭子儀的人到了,郭子儀剛要走,部下三百人全副武裝請求同他一起去。郭子儀生氣地說:“我是國家的大臣,他如果沒有天子的密詔,怎麼敢害我!如果是天子的命令,你們能做什麼?”說完,只帶了十幾個童僕去赴約。魚朝恩正等待郭子儀,見他輕車簡從,非常驚訝地說:“為何車馬這麼少?”郭子儀把他聽到的話告訴魚朝恩,並說:“恐怕勞你費心思。”魚朝恩撫摸著胸口、握著郭子儀的手,流涕嗚咽著說:“不是您這樣的長者,能不懷疑我嗎?”出自《譚賓錄》。

郭子儀擔心功高不封賞,宦官嫉恨他的功勞,暗中差人到華

州,掘公之先人墳墓。公裨將李懷光等怒,欲求物捕其黨。及公入奏,對揚之日,但號泣自罪。因奏曰:“臣領師徒,出外征伐,動經歲年,害人之兄、殺人之父多矣。其有節夫義士,刃臣於腹中者眾。今構隳辱,宜當其辜。但臣為國之心,雖死無悔。”由是中外翕然莫測。

公子弘廣常於親仁裡大啟其第,里巷負販之人,上至公子簪纓之士,出入不問。或雲:王夫人、趙氏愛女,方妝梳對鏡,往往公麾下將吏出鎮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帨,視之不異僕隸。他日,子弟焦列啟諫,公三不應。於是繼之以泣曰:“大人功業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貴以賤,皆遊臥內,某等以為雖伊霍不當如此也。”公笑而謂曰:“爾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馬粟者五百匹,官餼者一千人,進無所往,退無所據。向使崇垣扃戶,不通內外,一怨將起,構以不臣,其有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則九族齏粉,噬臍莫追。今蕩蕩無間,四門洞開,雖讒毀是興,無所加也,吾是以爾。”諸子皆伏。《郭氏舊史》說:辛雲景曾為公之吏使,後除潭州都督,將辭,累日不獲見。夫人王氏及趙氏愛女乃謂雲景曰 :“汝弟去,吾為汝言於令公。”雲景拜於庭。夫人傅粉於內,曰 :“吾大喜,且喜汝得一吃飯處。”趙氏女臨階濯手,令雲景汲水。夫人曰 :“放伊去。”雲景始趨而去矣。

永泰元年,僕固懷恩卒,諸蕃犯京畿,子儀統眾御之。至涇陽,而虜已合。子儀率甲士二千出入。虜見而問曰:“此何人也?”報曰:“郭令公。”回紇曰:“令公在乎?懷恩謂

州,去挖了他的祖墳。郭子儀的副將李懷光等人非常氣憤,想找人抓捕那些挖祖墳的人。等郭子儀入朝奏對那天,面對皇上,只是流淚長哭,自稱有罪。向皇帝奏說:“我領師徒,外出征伐,動不動就幾年,害了人家的兄長,殺了人家的父親,這情況是很多的。那些節夫義士,想朝我肚子捅刀子的人也很多。今天我受到掘墳的汙辱,應當承受這些罪過。但是,我報效國家的熱心,即使死了也無悔。”由於這個,朝廷內外都猜不透郭子儀這個人。

他的兒子郭弘廣曾在長安親仁裡大造府第,里巷中的商販、上至顯貴公子,出入都不過問。有人說:郭子儀的夫人王氏和趙氏愛女,正在對鏡梳頭時,往往就有出鎮的郭子儀帳下的將領,和屬員出入,都會被叫住,讓他們打水取巾,對待他們和僕隸沒什麼兩樣。有一天,子弟們憂慮地給郭子儀提意見,郭子儀再三不作答。於是,他們流著淚說:“大人功業已獲成功,卻不自重,不論貴賤,都可以出入臥室,我們想,即便是伊尹、霍光那樣的人,也不會這樣做。”郭子儀笑著對他們說:“不是你們所想的。咱們家吃官糧的馬就有五百匹、吃官飯的上千人,現在進沒地方走,退沒地方守。假如築起高牆,鎖上門戶,內外不通,一怨產生,有人誣告說我有造反的心,再有貪功嫉賢的人加以佐證,陷害成功,咱們全家就會被搓成粉末,那時候,咬肚臍子後悔都來不及。現在咱們院落板蕩蕩,四門大開著,小人們即使怎樣的向皇帝進讒,也沒什麼來加罪於我,我為的是這個啊。”子弟們都表示欽服。《郭氏舊史說:辛雲景曾是郭子儀的吏使,後升任潭州都督,將向郭子儀辭行,幾天都沒見到郭子儀。夫人王氏及趙氏愛女於是對辛雲景說 :“你只管離開,我們替你跟令公說一聲。”辛雲景在庭院裡行了拜禮。夫人在屋裡傅粉,說 :“我非常高興,高興你找到了一個吃飯的地方。”趙氏愛女站在臺階旁洗手,叫辛雲景給她取水。夫人說 :“讓他走。”辛雲景才快步離去。

唐代宗永泰元年,僕固懷恩病故,諸番進犯京畿,郭子儀率兵抵禦。剛到涇陽,諸番力量已經匯合。郭子儀率兩千部眾出入期間。番兵看到了,問道:“這個領兵的是什麼人?”回答說:“他是郭令公。”回紇頭領說道:“怎麼郭令公還在?僕固懷恩告訴

吾,天可汗已棄四海,令公殂謝,中國無主,故某來。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子儀報曰:“皇帝萬壽無疆。”回紇皆曰:“懷恩欺我。”子儀使諭之。回紇曰:“令公若在,安得見之?”子儀出,諸將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請無往。”子儀曰:“虜有數十倍之眾,今力不敵,奈何?但至誠感神,況虜乎?”諸將請選鐵騎五百為從,子儀曰:“此適足為害也。”及傳呼曰:“令公來!”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子儀乃數十騎徐出,免冑勞之曰:“安乎?久同忠義,何至於是?”回紇皆舍兵降馬曰:“是吾父也。”

子儀長六尺餘,貌秀傑。於靈武加平章事,封汾陽王,加中書令。圖形凌煙閣,加號尚父,配饗代宗廟庭。有子八人,婿七人,皆重官。子曖,尚昇平公主,諸孫數十人。每諸生問安,頷之而已。事上誠藎,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志。前後連罹倖臣程元振、魚朝恩等,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臨戎敵,詔命徵之,未嘗以危亡回顧。亦遇天幸,竟免患難。

田承嗣方跋扈,狠傲無禮,子儀嘗遣使至魏州,承嗣輒望拜,指其膝謂使者曰:“此膝不屈於人若干歲矣,今為公拜。”麾下老將若李懷光輩數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麾指進退如僕隸焉。始光弼齊名,雖威略不見,而寬厚得人過之。歲入官俸二十四萬,私利不預焉。其宅在親仁裡,居

我,大唐皇帝死了,郭令公也死了,中國沒有頭腦了,所以我才來的。現在郭令公在,大唐皇帝在不在呢?”郭子儀差人告訴他說:“皇帝萬壽無疆。”回紇頭領說:“我們叫僕固懷恩騙了。”郭子儀使人曉諭番兵。回紇頭領說:“郭令公若在的話,我能見他嗎?”郭子儀將要出見,諸位將領都說:“戎狄不可相信,請不要前往。”郭子儀說:“敵虜有幾十倍於我之眾,真打起來,咱們的力量是敵不過的,怎麼辦?但是至誠可以感動神靈,何況是敵虜呢?”將領們要選五百精銳的騎兵給他做護衛,郭子儀說:“那恰恰足以招來麻煩。”等傳呼說:“郭令公來了!”番兵們開始懷疑,都拿著武器瞪著眼睛等待他。郭子儀僅率幾十騎人馬出陣,摘下頭盔來慰勞說:“你們安好啊?我們長久以來同懷忠義,現在怎麼到了這個地步?”回紇頭領率先放下兵器下馬,說:“您是我們的父輩啊。”

郭子儀身長六尺多,相貌俊秀。唐肅宗在靈武封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加平章政事,又封為汾陽王,又加中書令。後來把他的像畫在凌煙閣上,德宗時又加號為尚父,逝世後,配享代宗廟庭,極有尊榮。有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做到很大的官。他的兒子郭曖,娶了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有幾十個孫子和孫女。這些人每次給他問安或祝壽的時候,他僅點頭而已。郭子儀事上忠誠,臨下又非常寬厚。每攻打城邑,所到之處,每戰必克。前後不斷遭受倖臣程元振、魚朝恩百般詆譭。當時他正手握重兵,或者臨敵作戰,皇帝命令征討,未曾顧及自己的危亡。也是遇到上天寵幸,始終能免於禍患。

田承嗣正跋扈,傲慢無禮,郭子儀曾派使者到魏州,田承嗣則望著使君下拜,指著自己的膝蓋說:“我這膝蓋不屈於人很多年了,現在我只好為郭令公一屈了。”郭子儀部下的老將像李懷光等數十人,都是封王封侯的重臣,郭子儀指揮他們進退若僕隸一般。當年,郭子儀同李光弼齊名,雖然威武稍不如李光弼,但是在寬厚得人心方面,是超過他的。每年他家的俸銀有二十四萬兩,其他的收入尚且不算。郭子儀的住宅在長安的親仁裡,佔

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代宗不名,呼為大臣。天下以其身存亡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四年,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終始人倫之盛無缺焉。卒年八十五。出《譚賓錄》。

宋 則

宋則家奴執弩絃斷,誤殺其子,則不之罪。出《獨異志》。

整個親仁裡的四分之一。四通八達的巷子,家人三千,出出入入親仁裡的人,甚至分不出哪一家是郭子儀的府第。代宗很恩寵他,從來不直呼郭子儀的名字,而稱為大臣。天下靠他支撐安穩了二十多年。做中書令二十四年,權傾天下而朝臣們不妒忌;功蓋一代而皇帝從不猜疑;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沒有人不滿。郭子儀一生富貴長壽,子孫安康,自始至終享受天倫之樂,沒有缺憾。去世的那年八十五歲。出自《譚賓錄》。

宋 則

宋則的家奴不小心拉斷了弓弦,射死了他的兒子,宋則沒治他的罪。出自《獨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