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

竇 傅  周 璫  竺法義  王珉妻  竺長舒

潘道秀  欒 荀  張 崇  釋開達  竺法純

釋道泰  郭 宣  呂 竦  徐 榮  劉 度

南宮子敖 徐 義  畢 覽  釋法智  孫道德

張 興  曇無竭  車 母  釋曇穎  邢懷明

王 球

竇 傅

晉竇傅者,河內人。永和中,幷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傅為昌所用,作官長。護遣騎抄擊,為所俘執,同伴六七人,共系一獄,鎖械甚嚴,剋日當殺之。沙門支遁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傅相識,聞其執厄,山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傅謂山曰:“今困厄,命在漏刻,何方得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必有感應。”傅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 械,如覺緩解,有異於常。聊試推蕩,摧然離體。傅乃復致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復牽挽餘人,

竇 傅

晉朝的竇傅,是河內人。永和年間,幷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各自都掌握軍隊,彼此不和。竇傅被高昌任命為官長。呂護派騎兵襲擊,竇傅被俘,同伴六七個人,一同被抓到監獄中,帶上枷鎖看管甚嚴,定下日子準備處死。僧人支遁山當時在呂護營中,先和竇傅相識,聽說他被俘將死,到獄中去看望他,隔著門說話。竇傅對遁山說:“現在被囚禁,命在旦夕,什麼辦法能相救?”遁山說:“如果能虔誠皈依佛法,就一定有感應。”竇傅先前也聽說過觀世音,等聽到遁山的話,就專心誦唸,三天三夜,誠心誠意自然向佛。再看他的枷鎖,像感覺有緩解似的,和平常不同。就試著活動,刑具一下子離開身體。竇傅又誠心地說:“今天承蒙你可憐庇祐,已讓枷鎖自己解開。但同伴還多,我無心獨自離去,觀世音神力普度,應當讓他們都免難。”說完,又拉其他的人,

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逾城徑去。行四五里,天明,不敢復進,共逃隱一林中。須臾,護覺失囚,人馬絡繹,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遍至。唯傅所隱一畝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鄉里敬信異常,咸信奉佛法。遁山後過江,為謝居士敷具說其事焉。出《真傳拾遺》。

周 璫

晉周璫,會稽剡人也,家世奉法。璫年十六,便蔬食誦經。正月長齋竟,延僧設八關齋,及請其師竺佛密、支法階。佛密令持小品,齋轉讀。三日僧赴齋,忘持小品。至中食畢,欲讀經,方憶,甚惆悵。璫家在阪怡村,去寺三十里,無人遣取。至人定燒香畢,本家恨不得經,密益踧踖。有頃,聞叩門者,言送小品經。璫愕然心喜,開門,見一年少,著單衣夾,先所不識,又非時人,疑其神異。便長跪受經,要使前坐。年少不肯進,曰:“斯夜當來聽經。”比出不復見,香氣滿宅,既而視之,乃是密經也,道俗驚喜。密經先在廚中,緘鑰甚謹,還視其鑰,儼然如故。於是村中十餘家,鹹皆奉佛。璫遂出家,字曇嶷,諷誦眾經二十萬言。出《冥祥記》。

竺法義

晉興寧中,沙門竺法義,山居好善,住在始寧保山。後得病積時,攻治備至,而了不損,日就綿篤。遂不復自治,唯歸誠觀世音,如此數日。晝眠,夢見一道人來候其病,因為治之,刳出腸胃,湔洗臟腑,見有結聚不淨物甚多。洗濯

枷鎖都逐次脫落,就像有人切斷似的。於是開門逃走,穿過巡邏的崗哨,沒有人察覺,就越城而去。走了四五里,天亮了,不敢再走了,就隱蔽在一個樹林中。不一會兒,呂護髮現囚犯逃走,便派大隊人馬去追捕,四處收捕,燒草毀林,沒有不搜查的地方。唯獨竇傅所藏的一畝左右的地方,始終無人搜索,於是脫險而回。鄉里的人聽了,敬重異常,都信奉佛法。遁山以後過江,為謝敷詳細講述了這件事。出自《真傳拾遺》。

周 璫

晉朝周璫,會稽剡縣人,家中世代信奉佛法。周璫十六歲時,就吃素誦經。正月長齋結束,便請和尚設八關齋,又請他的師傅竺佛密、支法階也來。佛密讓他拿著小品經,齋戒時誦讀。三天後和尚赴齋,忘記帶小品經。到了中午吃完齋飯,想要讀經,他才想起來,非常惆悵。周璫家在阪怡村,距離寺廟三十里,無人去取。等到人們燒香完畢後,恨自家不能唸經,佛密更加不安。過了片刻,聽到有人敲門,說是送小品經的。周璫驚訝心喜,開門,看見一個少年,穿著單衣服,是之前所不認識的,又不是當時人的打扮,疑心他是神靈。便長跪接受經書,邀請讓他入座。少年不肯進來,說:“這一夜我還來聽經書。”等他出來後就不見了,而香氣滿屋,接著一看,原來是密經,道俗又驚又喜。密經先前在櫥中,鎖得都很嚴,回去看那個鎖,還是像之前那樣。於是村中的十幾家,都信奉佛教。周璫於是出家為僧,字曇嶷,背誦並熟記經書二十多萬言。出自《冥祥記》。

竺法義

晉朝興寧年間,僧人竺法義,住在山裡常做好事,住在始寧保山。後來患病,經過很長時間的治療,始終不愈,一天比一天嚴重。於是不再治病,只是誠心地拜求觀世音,像這樣過了好幾天。一天白天睡著了,夢中看到一位道人來看望他,並給他治療,先掏出他的腸胃,清洗五臟六腑,看見有很多不乾淨的東西。洗

畢,還納之,語義曰:“汝病已除。”夢覺,眾患豁然,尋得復常業。故其經雲:“或現沙門梵志之象。”意者義公夢其是乎!義以太原七年亡。宋尚書令傅亮撰其事蹟。亮自雲:“其先君與義遊,義每說其事,輒凜然增肅焉。”出《述異記》。

王珉妻

晉琅琊王珉,其妻無子,嘗祈觀世音雲乞兒。珉後路行,逢一胡僧,意甚悅之。僧曰:“我死,當為君作子。”少時道人果亡,而珉妻有孕,及生能語,即解西域十六國梵音,大聰明,有器度,即晉尚書王洪明身也。故小名阿練,敘前生時,事事有驗。出《辨正論》。

竺長舒

晉有竺長舒者,本天竺人,專心誦《觀音經》為業。後居吳中,於邑內遭火,屋宇連棟,薨簷相繼,火至皆焚。長舒家正住下風,分意燒燬,一心念觀世音。欲至舒家,風回火滅,合縣驚異之。時有惡少年,訝其靈應,到後夜風急,少年以火投屋,四投皆滅。少年嗟感,至明,乃叩頭首過。舒雲:“我無神力,常以誦觀音為業,每有事,恆得脫免。”出《辨正論》。

潘道秀

潘道秀,吳郡人,年二十餘,嘗隨軍北征。既而軍小失利,秀竄逸被掠,經數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恆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輒見像,後既南奔,迷不知

完後,又放回原處,並告訴他說:“你的病已經根除。”夢醒後,所有的病一下子好了,不久又恢復了他的常業。所以經書說:“有時菩薩會以沙門僧的形象出現。”像竺法義的夢就可以證明吧!法義在太原七年死去。宋尚書令傅亮為他的事蹟作傳。亮自己說:“過世的父親曾和法義交遊,法義每當說到這件事,總是肅然起敬的樣子。”出自《述異記》。

王珉妻

晉朝琅琊的王珉,他的妻子沒有孩子,曾祈禱觀世音菩薩讓她有個兒子。後來王珉走在路上,遇到了一個胡僧,心裡很喜歡他。和尚說:“我死了,當做你的兒子。”不久,道人果然死了,而王珉的妻子也有了身孕,孩子生下來就會說話,又懂西域十六國的梵語,非常聰明,有氣度,就是晉朝的尚書王洪明。所以小名又叫阿練,敘述他的前生事,事事都應驗。出自《辨正論》。

竺長舒

晉朝有個竺長舒,原是天竺人,專心以持誦《觀世音經》為業。之後住在吳中,城內遭火災,房屋棟宇,一座接一座,火到之處全都燒燬。長舒家正住在下風口,估計要被燒燬,他一心念《觀世音經》。火快到長舒家,忽然風轉火滅,全縣的人都非常奇怪。當時有個品質惡劣的少年,對他的靈驗很驚訝,到後半夜風急,把火投向長舒的房子上,投四次都滅了。少年感嘆不止,到了天亮,便磕頭認罪。長舒說:“我沒有什麼神力,常常以持誦《觀世音經》為業,每當有事,總能得到脫免。”出自《辨正論》。

潘道秀

潘道秀,是吳郡人,年二十多,曾經隨軍北征。不久,因軍小失利,道秀逃跑而被俘,經過幾個地方做奴僕,在域外做俘虜,想回去卻又沒有辦法。年少時信守佛法,常年專心持誦《觀世音經》。每當入夢,總是能看到佛像,之後就往南逃跑,迷路而不知

道。於窮山中,忽睹真形,如今行像,因作禮怡然。不覺安行,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後精進彌篤。出《冥祥記》。

欒 荀

晉欒荀,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富平令。先從徵盧循,值小失利,船舫遭火垂盡,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荀恐怖分盡,尤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荀心知唸經有感,便投水就之,體既浮湧,腳似履地。俄而天軍遣船迎接敗者,於是遂得濟。出《冥祥記》。

張 崇

晉張崇者,京兆杜陵人也,年少奉法。太元中,苻堅既敗,長安百姓千有餘家,南走歸晉,為鎮戎所拘,謂為遊寇。崇與同等五人,手足杻械置坑中,埋築至腰,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將馳馬射之。崇慮望窮盡,唯潔心念觀世音。夜中械忽自破,因得脫走。路經一寺,乃複稱觀世音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前,發誓願雲:“今欲過江東,訴辭晉帝,理此冤魂,救其妻息,心願獲果,此石當分為二。”崇拜,石即破焉。崇至京師,發白虎樽,具列冤狀,帝乃加宥。已為人所略賣者,皆贖為編戶。智生道人目所親見其事者。出《法苑珠林》。

釋開達

晉沙門釋開達,隆安二年,登隴採甘草,為羌所執。時年大飢,羌胡相啖,乃置達柵中,將食之。先在柵中十有餘人,羌日夕烹菹,唯達尚存。自達被執,便潛誦《觀世音

往哪兒走。在深山中,忽然看到佛像真身,很像現在的佛像,於是他便高興地施禮。不知不覺平安前行,就走上歸路,返回家鄉。後來他的信仰更加精進篤誠了。出自《冥祥記》。

欒 荀

晉朝的欒荀,不知是哪裡人。少年信奉佛法,曾經做富平令。先前跟著盧循出征,軍隊失利,船遭火而沉沒,賊人也逼近,船又正在江心,風浪驚人。欒荀非常害怕,趕快誦唸《觀世音經》。忽然看見江中有一人,挺身屹立,腰和水齊。欒荀知道是念經有效,就投水奔去。他的身體浮上來,腳就像踩著地一樣。不一會兒天軍派船接應潰散的官兵,於是欒荀便得救了。出自《冥祥記》。

張 崇

晉朝的張崇,是京兆杜陵人,年少信奉佛法。太元年間,苻堅已敗,長安有一千多家的百姓,南逃歸晉,被鎮戎所扣,稱他們是流寇。張崇和五個同行的人,都被戴上手銬、腳鐐推到坑中,用土埋到腰部,各自相距二十步遠,準備第二天騎馬射死他們。張崇已經絕望,只淨心念《觀世音經》。夜裡刑械忽然自己脫落,因此得以逃脫。路過一寺,又稱誦觀世音的名,並誠心禮拜。把一塊石頭放在面前,發誓願說:“現在想要過江東去,向晉帝傾訴,洗脫冤屈,營救妻子兒女,如心願有結果,這塊石頭就應當一分為二。”張崇拜謝,石頭就破為兩塊。張崇到了京城,執虎樽,訴說全部冤情,皇帝就寬恕了他。那些已經被變賣的人,都贖回並編入戶口。智生道人親眼看見了這件事。出自《法苑珠林》。

釋開達

晉朝有個釋開達,隆安二年,開達登上隴山去採甘草,被羌族所抓。當時正是饑荒年,羌族和匈奴餓得互相吃人,於是就把開達關在柵欄中,將要吃掉他。柵欄中本來已經有十多個人,羌人每天烹煮,只有開達還留著。自從開達被俘,便暗中誦讀《觀世音

經》,不懈於心。及明日,當見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遙逼群羌,奮怒號吼,羌各駭怖迸走。虎乃前噬柵木,得成小缺,可容人過,已而徐去。達初見虎噬柵,謂必見害。柵既穿不入,心疑其異,謂是觀世音力。計諸羌未及,便即穿柵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脫。出《法苑珠林》。

竺法純

晉沙門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元興中,起寺買材,路經湖道,材主是婦人,與同船俱行。既入湖,日暮暴風,波浪如山,船小水入,又與婦人俱行,命在瞬息,乃一心誦《觀世音經》。時既入夜,行旅已絕。俄有大船流至,純即乘度之,而此小船應時淪沒。大舟隨波鼓盪,俄得達岸也。出《法苑珠林》。

釋道泰

晉沙門釋道泰,常山衡唐精舍僧。義熙中,嘗夢人云:“君命當終六七。”泰年至四十二,遇篤疾,慮必不濟,悉以衣缽之資,厚為福施。又歸誠唸誦觀世音,晝夜四日,勤心不替。時所坐床前垂帷,忽於帷下見人跨戶而入,足趺金色,光明照屋。泰乃搴帷遽視,奄然而滅。驚欣交萃,因大流汗,胸體即輕,所患平差。出《法苑珠林》。

郭 宣

晉義熙十一年,太原郭宣、蜀郡文處茂,先與梁州刺史

經》,從不懈怠。等到第二天,就該吃開達了。那天早晨剛亮,忽然來了一隻大虎,遠遠逼著一群羌人,憤怒吼叫,嚇得羌人各自都驚恐而逃。老虎就上前咬齧柵木,等咬出小缺口,可以容下一人通過的時候,老虎就慢慢離去了。開達開始看見老虎咬的柵欄時,認為一定是要吃自己。但柵欄咬破了老虎又不進去,心裡感到十分驚異,認為是觀世音的神力。估計那些羌人還沒回來,便穿過柵欄逃走。夜裡趕路白天躲藏,於是脫險。出自《法苑珠林》。

竺法純

晉朝和尚竺法純,是山陰顯義寺的寺主。元興年間,買木材築寺,路過湖道,木材的主人是婦女,和他坐同一只船走。已經入湖,天色漸晚暴風突起,波浪如山,船小又濺進了水,加上和婦人一起走,性命就在瞬息之間,於是法純一心誦唸《觀世音經》。當時已經到了晚上,沿途已經沒有行旅之人了。忽然有一條大船漂過來,法純就乘上大船,而這個小船立刻就沉沒了。大船隨波逐浪任其漂盪,不一會兒就到了岸邊。出自《法苑珠林》。

釋道泰

晉朝有個釋道泰,是常山衡唐精舍的和尚。義熙年間,曾夢見一個人說:“你能活到四十二歲。”道泰年到四十二歲時,得了重病,他想到一定不會好了,所以就把衣缽等全部資財,作為很豐厚的福施捨給別人。又虔誠唸誦《觀世音經》,四天四夜,勤心不止。當時他所坐的床前掛著帷帳,忽然在帳下看見一個人跨門而進,腳背金色,光明照亮屋內。道泰便取掉帷帳惶恐地看,那人忽然不見了。道泰驚喜交加,於是滿身流汗,身體便感到輕鬆,所得的病也痊癒了。出自《法苑珠林》。

郭 宣

晉朝義熙十一年,太原郭宣、蜀郡文處茂,之前與梁州刺史

楊收敬為友。收敬有罪下獄,宣與處茂同被桎梏,念觀世音。十日後,夜夢一菩薩慰諭之,告以大命無憂。俄而鎖械自脫,及曉還著,如是復解。二人遂發願:若得免罪,各出錢十萬上明西寺作功德。少日俱免。宣依願送錢向寺,處茂違誓不送。及盧循舉兵,茂於香浦為流矢所中,未死之間曰:“我有大罪。”語訖而死。出《辨正論》。

呂 竦

晉呂竦字茂高,兗州人也,寓居始豐縣。其南溪,流急岸峭,回曲如縈,又多大石,白日行者,尤懷危懼。竦自說,其父嘗行溪中,去家十餘里。日向暮,大風雨,晦暝如漆,不復知東西,自分覆溺,唯歸心觀世音,且誦且念。須臾,有火光來岸,如人捉炬者,照見溪中了了,徑得歸家。火常在前後,去船十餘步。竦後與郗嘉賓周旋,郗所傳說。出《法苑珠林》。

徐 榮

晉有徐榮者,琅琊人也。嘗至東陽還,經定山。舟人不慣,誤墮洄洑中,垂欲沉沒,榮無復計,唯至心呼觀世音名。須臾間,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舡者,踴出洄洑中,沿江而下。日已暮,天大昏暗,風雨甚駛,不知所向,而湧浪轉盛。榮誦經不輟,忽望見山頭有火焰赫奕,回舟趨之,徑得達岸,既至,即不復見。明旦,問浦中人:“昨夜山上是何火?”眾愕然曰:“風雨如此,豈有火耶?”乃知佛力冥祐矣。榮後為會稽府督護,謝敷嘗聞榮說。時與榮同船者沙門支道

楊收敬為朋友。楊收敬有罪被關進牢獄,郭宣和處茂同被戴上枷鎖關押了起來,他們誦唸《觀世音經》。十天後,夜裡夢見一個菩薩慰問他,並告訴他們生命無憂。不一會兒枷鎖自己脫落,到天亮又給鎖上,後來還是像之前那樣脫落。於是二人發願:如果能免除此罪,他們各出十萬錢到明西寺做功德。沒幾天就被免了罪。郭宣就按照誓願送錢給明西寺,處茂則違誓不送。等到盧循舉兵,處茂在香浦被流箭射中,未死之時說:“我有大罪。”說完就死了。出自《辨正論》。

呂 竦

晉朝的呂竦字茂高,是兗州人,寓住在始豐縣。那裡的南溪,岸陡流急,回曲縈繞,又有許多大石頭,白天走在這裡,都恐懼萬分。呂竦自己說,他的父親曾在溪中行船,離家十多裡。一天傍晚,風雨大作,漆黑一片,分不清東西南北,覺得要淹死,就只一心念《觀世音經》,邊誦邊念。不一會兒,就有火光從岸上來,像人舉著火炬一樣,照得溪中很清楚,才得以回家。火光常在他的前後,離船十多步遠。之後呂竦和郗嘉賓有往來,這事是郗嘉賓所傳述的。出自《法苑珠林》。

徐 榮

晉朝有個叫徐榮的是琅琊人。曾經到東陽,回來時經過定山。船伕對水路不熟,誤落入漩渦中,眼看就要沉沒,徐榮再也沒有什麼計策,只是誠心呼喚觀世音的名字。不一會兒,像有幾十個人一齊用力拉船,湧出漩渦,順江而下。到了傍晚,天色昏暗,風雨更急,不知去向,而波浪更加洶湧。徐榮誦經不停,忽然看見山頭有火焰光明顯盛,調回船頭朝那個方向走,一直到達岸邊,到岸之後,就再也見不到了。第二天早晨,問江浦中的人:“昨天夜裡山上是什麼火?”大家驚訝地說:“像這麼大的風雨,怎麼能有火呢?”這才知道是佛力在暗中庇祐。徐榮後來擔任會稽府督護,謝敷曾聽徐榮說起此事。當時和徐榮同船的僧人支道

蘊,謹篤士也,亦具其事,為傅亮言之,與榮所說同。出《法苑珠林》。

劉 度

劉度,平原聊城人也。鄉里千餘家,並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僧尼。值虜主木末時,此縣常有逋逃。末大怒,欲盡滅一城。眾皆凶懼,分必殄盡。度乃潔誠率眾,歸命觀世音。頃之,末見物從空下,繞其屋柱,驚視,乃《觀世音經》。末大歡喜,因省刑戮,於是此城即得免害。出《冥祥記》。

南宮子敖

南宮子敖,始平人也。戍新平城,為狒狒虜兒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子敖雖分必死,而猶至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僻,持刀之人忽疲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子敖聊爾答雲:“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時。後遂得遁逸,乃造一觀音小像,貯以香函,行則頂戴。出《冥祥記》。

徐 義

苻秦徐義,高陸人,為尚書,少奉佛法。時兵革蜂起,賊獲義,將加害,乃埋其兩足,編髮於樹。至夜,義專念觀世音。有頃,忽夢人謂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義便驚起,見防守者,並疲而寢。乃試自奮動,手發既解,足亦得脫,而遁百餘步,隱草中,便聞追者交馳,秉炬無見者。

蘊,是謹慎忠厚的人,也詳知這些事,對傅亮說過,與徐榮所說的一樣。出自《法苑珠林》。

劉 度

劉度,是平原聊城人。鄉里一千多家,都信奉佛法,建造佛像,供養僧尼。正當虜主木末統治時,這個縣常有人逃亡。木末便大怒,想殺掉一城的人。大家都非常害怕,估計當被滅絕。劉度率領眾人,持治秉誠,向觀世音求救。不一會兒,木末看見一個東西從空中落下,圍繞他的屋前柱子轉,吃驚地一看,原來是《觀世音經》。木末非常高興,決定免去刑戮,於是這座城裡的人也都得以倖免。出自《冥祥記》。

南宮子敖

南宮子敖是始平人。戍守新平城,被狒狒虜兒長樂公攻破,全城幾千人都被殺害。子敖雖然想到必死無疑,但還是誠心念《觀世音經》。不久輪到子敖,大刀一齊落下,有高的也有低的,拿刀的人忽然感到疲憊不堪,四肢不能動彈。當時長樂公親臨刑場,驚訝地問他。子敖便隨便答道:“我能做馬鞍。”於是釋放了他。子敖也不知道為什麼回答這句話。之後就逃跑了,於是他造了一尊觀音小像,用香木匣子裝著,出門就頂戴侍奉,終不捨離。出自《冥祥記》。

徐 義

苻秦時的徐義,是高陸人,官為尚書,從小信奉佛法。當時戰亂蜂起,賊人抓住了徐義,將要加害於他,於是就埋住了他的兩腳,把頭髮綁在樹上。到了夜裡,徐義便專心念《觀世音經》。一會兒,忽然夢見一個人對他說:“現在事情緊急,你怎麼還有閒心睡覺呢!”徐義便驚起,見防守的人都疲憊地睡著了。於是試著自己活動,把手和頭髮都解開了,腳也拔出來了,逃了一百多步,藏在草中,便聽到追的人來來往往,拿著火把沒有發現他。

迨明賊散,義歸投鄴寺,遂得免焉。出《冥祥記》。

畢 覽

苻秦畢覽,東平人,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沒虜,單馬逃竄。虜騎追將及,覽至心誦唸觀世音,既得免脫。入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持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安然至家。出《冥祥記》。

釋法智

沙門釋法智,為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而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唯法智所容身處不燒,始乃敬奉大法。後為姚興將,從徵索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裡。乃隱溝邊叢棘中,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勤至。隔溝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過搜覓,輒無見者,遂得免。後徑出家。出《冥祥記》。

孫道德

宋孫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過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道德曰:“必願有兒,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此可冀也。”德遂罷不事道,丹心投誠,歸誦《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夢應,婦即有孕,產男。出《冥祥記》。

張 興

宋張興,新興人,頗信佛法,常從沙門僧融、曇翼時受八戒。元嘉初,興嘗為劫賊所引,逃避。妻繫獄,掠笞積日。時縣失火,出囚路側,會融、翼同行,偶經囚邊,妻驚

等到天亮賊人走了,徐義才投奔鄴寺,於是得以倖免。出自《冥祥記》。

畢 覽

苻秦畢覽是東平人,年少信奉佛法。跟著慕容垂北征,被俘,單槍匹馬逃竄。敵人快要追上他,畢覽誠心誦唸《觀世音經》,得以脫免。進入山中,迷了路,又專心念經。半夜看見一個僧人,穿著法衣拿著錫杖,給他指路,畢覽便安全到家。出自《冥祥記》。

釋法智

僧人釋法智,未出家時,曾獨自走在大澤中。忽然遇到猛火,四方燒起,走投無路,便誠心誦唸《觀世音經》。不一會兒,大火燒過,窪地的草沒有一點保留的,只有法智所藏的地方沒有燒著,於是開始敬奉大法。後來做了姚興的將官,隨軍北征,退軍時丟了馬,落在敵人的包圍中。於是他便隱藏在溝旁的荊棘裡才遮住了頭,又念《觀世音經》,心更加虔誠。對岸的敵人隔著溝崖遠遠地呼喊後軍,讓他們殺死他,而後軍過來搜索,都沒有找到他,於是獲救。後來便出家了。出自《冥祥記》。

孫道德

南朝宋的孫道德,是益州人,信奉道教的長者。年齡已過五十歲,還沒有子女,居住在寺院附近。景平年間,僧人對道德說:“你一定希望有兒子,就應當誠心禮念《觀世音經》,這樣才會有希望。”道德便不再供奉道教,丹心投誠誦唸《觀世音經》。幾天之後,有夢應驗,婦人隨即有孕,生下一個男孩。出自《冥祥記》。

張 興

南朝宋時的張興是新興人,很信奉佛法,曾跟著僧人僧融、曇翼受八齋戒。元嘉初年,張興曾經被劫賊所牽連,逃跑躲避。妻子被抓進監獄,幾天來嚴刑拷打。當時縣裡失火,就把囚犯放在路邊,正趕上僧融、曇翼路過,偶然經過囚徒處,張興的妻子驚

呼:“闍梨何不賜救?”融曰:“貧道力弱,不能救如何?唯宜勸念《觀世音》,庶獲免耳。”妻便晝夜祈念。經十日許,夜夢一沙門以足躡之曰:“咄咄,可起。”妻即驚起,鉗鎖桎梏俱解,然閉戶警防,無由得出,慮有覺者,乃卻自械。又夢曏者沙門曰:“戶已開矣。”妻覺而馳出,守備俱寢,安步而逸。暗行數裡,卒值一人,妻懼躄地。已而相訊,乃其夫也。相見悲喜,夜投僧翼。翼匿之,獲免焉。出《冥祥記》。

曇無竭

宋元嘉初,有黃龍沙門曇無竭者,誦《觀世音經》,淨修苦行。與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國,備經艱險。既達天竺舍衛,路逢山象一群,竭齎經誦唸,稱名歸命。有獅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後有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牛便驚散,遂得免。出《法苑珠林》。

車 母

車母者,遭宋廬陵王青泥之難,為虜所得,在賊營中。其母先來奉佛,即燃七燈於佛前,夜精心念觀世音,願子得脫。如是經年,其子忽叛還。七日七夜獨行,自南走,常值天陰,不知東西。遙見有七段火光,望火而走,似村欲投,終不可至。如是七夕,不覺到家,見其母猶在佛前伏地,又見七燈,囚乃發悟。母子共談,知是佛力,自後懇禱,專行慈悲。出《宣驗記》。

呼:“高僧為何不救救我!”融說:“我力量薄弱,不能救你怎麼辦呢?只應勤念《觀世音經》,大概能獲免。”他的妻子便晝夜唸經祈禱。過了十天左右,夜裡夢見一個僧人用腳踢她說:“喂,喂!可以起來了。”妻子驚起,枷鎖都已脫落,然而獄門關閉,又有防守,沒有辦法出去,怕有人覺察,於是自己戴上枷鎖。又夢見先前的僧人說:“門已經打開了。”他的妻子醒來立刻跑出,守備的人都睡了,她便安然地逃出。暗中走了幾裡,偶然碰到一個人,她驚怕地仆倒在地上。過了一會兒,又互相問,才知道是她的丈夫。兩人相見後悲喜交加,連夜投奔僧曇翼。僧曇翼把他們藏了起來,才得以脫身。出自《冥祥記》。

曇無竭

南朝宋元嘉初年,有個黃龍僧人曇無竭,誦讀《觀世音經》,靜修苦行。他和他的徒弟們二十五人,去尋找佛國,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終於到達了天竺國舍衛,在路上碰到一群山象,曇無竭抱著經誦唸,呼叫著觀世音的名字乞求保佑。有一個獅子從樹林中出來,大象驚慌逃走。後來有一群野牛,吼叫而來,將要加害於他們,無竭又像起初那樣唸經求救。有大鷲飛來,野牛便驚散,眾人才得以脫免。出自《法苑珠林》。

車 母

有姓車的母子倆,兒子遭遇南朝宋時廬陵王青泥之難,被俘在賊營中。他的母親原來供佛,就在佛前點燃了七盞燈,整夜精心誦唸《觀世音經》,願兒子能脫險。像這樣整整一年,她的兒子忽然逃走。獨自走了七天七夜,向南走,常趕上天陰,就無法辨別方向。遠遠看見有七段火光,望見火而跟著走,好像是村子,想要去投宿,卻始終不能到達。就這樣過了七個晚上,不知不覺就到家了,看見他的母親還在佛前跪著,又看見七盞燈,他才明白過來。母子倆共談,知道是佛的力量,從此更加誠懇地禱告,一心一意地行善。出自《宣驗記》。

釋曇穎

宋長幹寺有釋曇穎,會稽人。少出家,謹於戒行,誦經十餘萬言,止長幹寺。善巧宣唱,天然獨絕。穎常患癬疾,積治不除。房內恆供養一觀世音像,晨夕禮拜,求差此疾。異時,忽見一蛇,緣壁上屋。須臾,有一鼠子,從屋墜地,涎液沐身,狀如已死。穎候以活,即取竹刮除涎液,又聞蛇所吞鼠,能療瘡疾。即取涎以傅癬上。所傅既遍,鼠亦還活。信宿之間,瘡疾頓盡。方悟蛇之與鼠,皆是祈請所致。於是君王所重,名播遐邇。後卒所在,年八十一。出《高僧傳》。

邢懷明

宋邢懷明,河間人,為大將軍參軍。嘗隨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同見陷沒,伺候間隙,俱遁南歸。夜行晝伏,三日,猶懼追捕,乃遣人前覘虜候,數日不還。一夕,將雨陰暗。所遣人將曉忽至,乃驚曰:“向遙見火光甚明,故來投之,那得至而反暗?”循等驚愕。懷明先奉法,自出徵,恆頂戴《觀世音經》,誦讀不廢。夕亦闇誦,鹹疑是經神力,遂得脫免。居於京師,忽有沙門詣懷明雲:“貧道見此巷中及君家有血氣,宜移避。”語畢去。懷明追而目之,出門便不見,意甚惡之。經二旬,鄰人張景秀,傷父及殺妻,懷明以為血氣之徵,庶得無事。時與劉斌、劉敬文同在一巷,其年並以劉湛之黨,被誅夷。出《法苑珠林》。

釋曇穎

南朝宋長幹寺有個釋曇穎,是會稽人。年少時便出家了,謹守戒行,誦讀經書達十多萬言,後到長幹寺。善於誦唱,天下獨一無二。曇穎常年患癬病,治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痊癒。他在房內一直供奉一尊觀世音像,早晚禮拜,請求治好這個病。之後,忽然看見一條蛇,沿著牆壁爬上屋頂。不一會兒,又有一個老鼠,從屋頂落地,身上全是涎液,像是已經死了。曇穎等它活過來,就拿竹片刮掉它身上的涎液,又聽說蛇所吞吃的老鼠,能治療瘡病,就取涎液敷到癬上。都敷遍了,老鼠也就活了。兩夜之間,瘡病都好了。這才明白蛇與鼠,都是自己祈禱請求的東西。因此被君王所器重,遠近聞名。後壽終正寢,享年八十一歲。出自《高僧傳》。

邢懷明

南朝宋時的邢懷明,是河間人,做了大將軍的參軍。他曾隨同南郡太守朱循去北伐,一同陷入敵營,他們找了個時機,一起逃走南歸。夜裡行走白天躲藏,過了三天,還怕來追捕,於是就派人到前方偵察,看有沒有敵人哨兵,幾天不回。一天夜裡,天氣陰暗將要下雨。所派的人將要天亮時忽然回來了,驚訝地說:“先前遠遠地看見火光很明亮,所以就一直奔來,怎麼到了跟前火光反而暗了?”朱循等人非常驚愕。懷明先前信佛,自從出征,總禮拜《觀世音經》,誦讀不停。那天晚上也暗中誦讀,都疑心是誦經的神力,於是能夠脫身。他住在京城,忽然有個僧人對懷明說:“我看見這個巷子中和你家有血氣,應當遷避到別處去。”說完就走了。懷明追出去看他,他出門便不見了,心裡很討厭。過了二十天,鄰居張景秀,傷害了他的父親並殺死了他的妻子,懷明認為這正是血氣證明,希望自己相安無事。當時和劉斌、劉敬文同住在一個巷子裡,那一年因為是劉湛的同黨,一起被殺害。出自《法苑珠林》。

王 球

宋王球字叔達,太原人,為涪陵太守。以元嘉元年,於郡失守,系在刑獄,防鎖堅固。球先精進,用心尤至。獄中百餘人,並多飢餓。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齋,至心念《觀世音》。夜夢升高座,見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題名《光明按行品》,並諸菩薩名。球得而披讀,忘第一菩薩名,第二觀音,第三大勢至。又見一車輪,沙門曰:“此五道門也。”既覺,鎖皆斷脫。球心知神力,彌增專志。因自釘治其鎖,經三日而被原宥。出《法苑珠林》。

王 球

南朝宋時的王球字叔達,是太原人,做涪陵太守。元嘉元年,由於郡城失守,被抓入獄,看守得很嚴。王球先前精心求進,用心非常精至。獄中有一百多人,很多人捱餓。王球每當吃飯,都分別施捨給他們,每天堅持齋戒,誠心念《觀世音經》。夜裡夢見升上一個高座,看見一位僧人,把一卷經書送給他,題名《光明按行品》,並且寫著許多菩薩的名字。王球翻閱誦讀,忘記了第一位菩薩的名字,第二是觀音,第三是大勢至。又看見一個車輪,僧人說:“這是五道門。”等醒了之後,身上的枷鎖都斷裂而脫落。王球知道這是神力,更加專心自己的志向。於是自己釘好枷鎖,三天後就被赦免了。出自《法苑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