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三十三 神仙三十三

韋 弇  申元之  馬自然  張巨君

韋 弇

韋弇字景照。開元中,舉進士下第,遊蜀。時將春暮,勝景尚多,與其友尋花訪異,日為遊宴。忽一旦有請者曰:“郡南十里許,有鄭氏林亭,花卉方茂,有出塵之勝,願偕遊焉。”弇喜,遂與俱。果南十里,得鄭氏亭焉。端室巍巍,橫然四峙。山門花闢,曲徑煙矗。眙而望之,不暇他視,真塵外景也。俄而延弇升巨亭之上。迴廊環構,飾以珠玉,殆非人世所有。即引見仙子十數,左右侍衛,華裾靚妝,亦非常世所睹。中有一人與弇語,弇遍拜且詰之。美人曰:“聞吾子西遊蜀都,歷訪佳景,春煦將盡,花卉芳妍,願聊奉一醉,無以延款為疑也。”既坐,即張樂飲酒。其陳設餚膳,奇味珍果,既非世之所嘗;金石絲竹,雅音清唱,又非世之所聞。弇乘間問曰:“某自上國曆二京,至於帝宅尊嚴,侯家繁盛,

韋 弇

韋弇,字景照。開元年間,他參加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就到蜀地閒遊。當時快到暮春了,美景還有不少,他便和朋友們尋花訪勝,天天遊樂飲宴。忽然有一天有人來請他說:“郡南十里左右,有一座鄭氏林亭,花草正茂盛,有超出塵世的美景,我想和你一塊兒去遊一遊。”韋弇很高興,就和他一塊兒去了。果然,向南走了十里,看到鄭氏亭子。那亭子正屋很高,屋簷橫在空中,四個屋角相對聳立著。山門開在花叢之中,有彎彎的小路,直直的炊煙。一眼望去,無暇看別處,果真是塵世之外的美景。接著那人請韋弇到巨亭上去。走廊屋舍迴環曲折,用珠玉裝飾著,幾乎不是人間能有的。那人就領他去見十幾個仙女,站立在左右的侍者,衣著華麗,妝扮漂亮,也不是人世間常可見到的。其中有一位美人和韋弇說話,韋弇逐個拜見她們,並且向她們問話。美人說:“聽說你向西遊覽了蜀都,遍訪美景,陽春即將過去,花草吐芳爭妍,願意暫且陪你喝杯酒,希望你不要對這盛情款待有什麼疑慮。”落座之後,就開始奏樂喝酒。那餐桌上的佳餚美膳、奇珍異果,不是人間所能嚐到的;那美妙的音樂,清雅的歌聲,也不是人間所能聽到的。韋弇找了一個機會問道:“我在大唐遊歷過長安、洛陽二京,皇宮的尊貴莊嚴,公侯之家的繁盛,

莫不見之。今之所睹,固不可偕矣。然女郎何為若此之貴耶?”美人曰:“餘非人間人,此蓋玉清仙府也。適欲奉召,假以鄭氏之亭耳。餘有新曲,名曰《紫雲》,今天子奉尚神仙之道,餘以此樂授於吾子,而貢於聖唐之君。以此相托,可乎?”弇曰:“某一儒生耳,在長安中,區區於九陌,以幹一名,望天子門不可見。又非知音者,若將貢新曲,固不可為也。”美人曰:“君既不能,餘當寓夢而授於天子。然子已至此,亦道分使然,願以三寶為贈。子其售之,可畢世之富也。”飲畢,命侍者出一杯,謂之碧瑤杯,光瑩洞徹。又出一枕,謂之紅蕤枕,似玉而慄,其文微紅,而光彩瑩朗。又出一紫玉函,似布,光彩甚於玉。俱授於弇。拜而謝之,即別去。行未及一里,回顧失向亭臺,但荒榛而已。遂挈寶入長安。

明年復下第,東遊廣陵。胡商詣弇,以訪其寶。出而示之,胡人拜而言曰:“此玉清真人之寶,千萬年人無見者,信天下之奇貨矣!”以數十萬金易而求之。弇以大富,因築室江都,竟不求聞達,亦不知所終焉。後數年,玄宗夢神仙十餘人,持樂器集於庭,奏曲以授,請為中原正始之音,曲名《紫雲》。既晨興,即以玉笛吹而習之,傳於樂府。此乃符弇之所遇,欲使弇上奏之曲也。出《神仙感遇傳》。

我沒有沒見過的。但是和今天所見到的相比,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仙女你為什麼如此富貴呢?”美人說:“我不是人間的人,這裡是玉清仙府。剛才想要叫你來,假說這裡是鄭家的亭子罷了。我有一支新樂曲,名叫《紫雲》,當今的天子崇尚神仙之道,我把這支樂曲教給你,你進呈給唐朝天子。把這事託付給你,可以嗎?”韋弇說:“我只是一個書生罷了,在長安城中,只是繁華街市上的一個小人物,以這樣的條件求取一點功名,想望天子的門都不可能望見。而且我又不是個懂音樂的人,如果想把新樂曲送到宮中去,根本是做不到的。”美人說:“你既然辦不到,我會託夢傳授給天子。但是你既然來到這裡,這也是緣分使然,我願把三樣寶物送給你。你把這三樣東西賣了,可以過一輩子富貴日子。”喝完酒,美人讓侍者拿出來一隻杯子,叫做碧瑤杯,這杯子光亮晶瑩,玲瓏剔透。又拿出來一個枕頭,叫做紅蕤枕,這枕頭像是玉的,栗子色,它的花紋微紅,也晶瑩明亮。又拿出來一個紫色的玉匣,像布,光彩比玉石還強。美人把三樣東西全交給韋弇。韋弇下拜表示謝意,就告別離開了。走了不到一里地,回頭一看,剛才的亭臺全都不見了,只有荒草荊榛而已。於是韋弇拿著三樣寶貝去了長安。

第二年,他又沒考中,就向東到廣陵遊歷。有一位胡商來見韋弇,是來訪求那些寶貝的。韋弇拿出來給胡商看,胡商下拜說:“這是玉清真人的寶物,千萬年來,沒有人看到,的確是天下的奇寶了!”胡商用幾十萬金買了去。韋弇因此成為鉅富,於是他在江都蓋了房子,從此不再求取功名,也不知他最終如何。幾年後,唐玄宗夢見十幾個仙女,拿著樂器會集在庭院裡,演奏一支樂曲傳授給他,請求把這支曲子作為中原王朝正統的音樂,曲名叫《紫雲》。早晨醒來之後,唐玄宗就用笛子吹奏練習,並傳授給樂府。這正是韋弇遇到的,要讓韋弇進呈給皇上的那支曲子。出自《神仙感遇傳》。

申元之

申元之,不知何許人也。遊歷名山,博採方術,有修真度世之志。開元中,徵至,止開元觀,恩渥愈厚。時又有邢和璞、羅公遠、葉法善、吳筠、尹愔、何思達、史崇、尹崇、祕希言,佐佑玄風,翼戴聖主。清淨無為之教,昭灼萬宇,雖漢武、元魏之崇道,未足比方也。帝遊溫泉,幸東洛,元之常扈從焉。時善譚玄虛之旨,或留連論道,動移晷刻。惟貴妃與趙雲容宮嬪三五人,同侍宸御,得聆其事。命趙雲容侍茶藥。元之愍其恭恪,乘間乞藥,少希延生。元之曰:“我無所惜,但爾不久處世耳。”懇拜乞之不已,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侍奉大仙,不得度世,如索手出於寶窟也。惟天師哀之。”元之念其志切,與絳雪丹一粒,曰:“汝服此丹,死必不壞。可大其棺,廣其穴,含以真玉,疏而有風,魂不蕩散,魄不潰壞,百年後還得復生。此太陰煉形之道,即為地仙。復百年,遷居洞天矣。”雲容從幸東都,病於蘭昌宮。貴妃憐之,因以此事白於貴妃。及卒後,宦者徐玄造如其所請而瘞之。元和末百年矣,容果再生。元之尚來往人間,自號田先生。識者雲:“元之魏時人,已數百歲矣。”出《仙傳拾遺》。

馬自然

馬湘字自然,杭州鹽官人也。世為縣小吏,而湘獨好

申元之

申元之,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他遊歷名山,廣泛學習採藥煉丹之術,有修道成仙的志願。開元年間,皇帝把他徵召到京城,讓他住在開元觀,對他的恩寵賞賜十分豐厚。當時又有邢和璞、羅公遠、葉法善、吳筠、尹愔、何思達、史崇、尹崇、祕希言等人,他們領導著道家的義理風尚,輔佐擁戴著聖明君主。這一時期的道教,顯赫於天下,即使是漢武帝和後魏那樣的推崇道教,也不能與這時候相比。皇帝到溫泉遊覽,駕幸東都洛陽,申元之常常作為隨從一塊兒去。那時他善於談論玄妙虛無的道旨,有時候談論起來就流連忘返,動不動就過了時辰。只有楊貴妃、趙雲容等三五個嬪妃,同時侍奉在皇帝身邊,能夠聽到他講的這些事。皇上讓趙雲容為申元之奉上茶和藥。申元之見她對自己很恭敬謹慎,就很憐憫她,她趁機向申元之求藥,希望稍微延長些壽命。申元之說:“我沒有什麼捨不得的,只是你不能長久地活在世上了。”趙雲容一個勁地叩拜懇求,她說:“早晨聞道,晚上死了也值得。況且我侍奉你這位大仙,如果不能度世成仙,那就像空著手從寶窟裡走出來一樣。希望天師可憐可憐我。”申元之念她心情迫切,就給她一粒絳雪丸,對她說:“你吃了這粒丹藥,死後屍體一定不會腐爛。可以做一口大棺材,挖一個大墓穴,口中銜一塊美玉,讓穴中寬敞而通風,這樣你的魂魄就不會蕩散潰壞,一百年之後還能復活。這是太陰煉形的道術,可成為地仙。再過一百年,就可以遷居洞天仙府了。”趙雲容陪伴皇帝到東都去,在蘭昌宮得了重病。楊貴妃很可憐她,於是她就把這事告訴了楊貴妃。等到她死後,太監徐玄造按照她說的那樣埋葬了她。到元和末年滿一百年了,趙雲容果然又活了。申元之此時還往來於人間,自號田先生。認識他的人說:“申元之是魏時的人,已經活了幾百歲了。”出自《仙傳拾遺》。

馬自然

馬湘字自然,杭州鹽官人。他家世代為縣吏,只有馬湘喜歡

經史,攻文學,治道術,遍遊天下。後歸江南,而嘗醉於湖州,墜霅溪,經日方出,衣不沾溼。坐於水上而言曰:“適為項羽相召飲酒,欲大醉,方返。”溪濱觀者如堵。酒氣猶沖人,狀若風狂,路人多隨看之。又時復以拳入鼻,及出拳,鼻如故。又指溪水,令逆流食頃;指柳樹,令隨溪水來去;指橋,令斷復續。後遊常州,會唐宰相馬植謫官,量移常州刺史。素聞湘名,乃邀相見,延禮甚異之。植問曰:“幸與道兄同姓,欲為兄弟,冀師道術可乎?”湘曰:“相公何望?”植曰:“扶風。”湘曰:“相公扶風,馬湘則風馬牛。但且相知,無徵同姓。”亦言與植風馬牛不相及也。植留之郡齋,益敬之。或飲食次,植請見小術。乃於席上,以瓷器盛土種瓜,須臾引蔓,生花結實。取食眾賓,皆稱香美,異於常瓜。又於遍身及襪上摸錢,所出錢不知多少,擲之皆青銅錢,撒投井中,呼之一一飛出。人有收取,頃之復失。又植言此城中鼠極多,湘書一符,令人帖於南壁下,以箸擊盤長嘯,鼠成群而來,走就符下俯伏。湘乃呼鼠,有一大者近階前,湘曰:“汝毛蟲微物,天與粒食,何得穿牆穴屋,晝夜擾於相公?且以慈憫為心,未能盡殺,汝宜便相率離此。”大鼠乃回,群鼠皆前,若叩搕謝罪。遂作隊莫知其數,出城門去。自後城內更絕鼠。

後南遊越州,經洞巖禪院。僧三百方齋,而湘與婺州永康縣牧馬巖道士王知微及弟子王延叟同行。僧見湘,

經史典籍,鑽研文學,研究道術,遍遊天下。後來他回到江南,曾在湖州喝醉了掉到霅溪裡,經過一天才出來,衣服卻沒溼。他坐在水上說:“剛才我被項羽叫去喝酒,要喝醉的時候才回來。”溪邊圍觀的人像堵牆一樣多。他酒氣熏天,樣子像瘋子一樣,路上的人都跟著看他。他又時不時地把拳頭探進鼻子裡,等到把拳頭拽出來,鼻子和原來一樣。他又指著溪水,讓水倒流了一頓飯的工夫;指著一棵柳樹,讓柳樹隨溪水流去;指著橋,讓橋斷了再接上。後來他到常州遊覽,趕上宰相馬植貶官,遇赦調到常州做刺史。馬植向來聽聞馬自然的名聲,就邀請他相見,迎接他的禮儀很不平常。馬植問:“我有幸和你同姓,想和你結為兄弟,希望向你學習道術,可以嗎?”馬自然說:“相公郡望是哪裡?”馬植說:“扶風。”馬自然說:“你是扶風人,我和你就風馬牛不相及了。但只要相識,不是同姓也一樣。”也是說和馬植是風馬牛不相及。馬植把馬自然留在郡守房中住下,對他更敬重了。有時候吃飯時,馬植就請他露一手看看。他就在坐席上,用瓷器裝上土種瓜,不一會兒,瓜就長出蔓來,開花結果。把這瓜拿給賓客吃,都說味道香美,和平常的瓜不一樣。他又在全身和襪子上摸錢,摸出來的錢不知有多少,往地上一扔,全是青銅錢,撒到井裡,一聲呼喚,錢就一枚一枚地飛出來。有的人撿到那錢,不大一會兒就又失去了。另外,馬植說這城裡老鼠特別多,馬自然就寫了一道符,讓人貼在南牆下,用筷子敲著盤子大叫,老鼠就成群地走來,走到符下趴在那裡。馬自然於是呼叫老鼠,有一隻大的走到臺階前面來,馬自然說:“你們是毛蟲一樣的小動物,天給你們糧食吃,怎麼能穿牆打洞,晝夜打擾馬相公呢?暫且以慈悲為懷,不全殺掉你們,你們應該立即一起離開這裡。”大老鼠就退了回去,群鼠都走上前來,好像來叩拜謝罪。於是,不計其數的老鼠站成隊出城門而去。從此以後城裡再沒有老鼠了。

後來馬自然向南到越州遊覽,途中經過洞巖禪院。有三百名和尚正在禪院裡吃齋飯,而馬自然是和婺州永康縣牧馬巖道士王知微及弟子王延叟一塊兒來的。和尚們見了馬自然,

單僑箕踞而食,略無揖者。但資以飯,湘不食。促知微、延叟急食而去。僧齋未畢,乃出門,又促速行。到諸暨縣南店中,約去禪院七十餘里。深夜,聞尋道士聲。主人遽應:“此有三人。”外面極喜,請於主人,願見道士。及入乃二僧,但禮拜哀鳴雲:“禪僧不識道者,昨失迎奉,致貽譴責,三百僧到今下床不得。某二僧主事不坐,所以得來。固乞舍之。”湘唯睡而不對。知微、延叟但笑之。僧愈哀乞,湘乃曰:“此後無以輕慢為意。回去入門,坐僧當能下床。”僧回果如其言。

湘翌日又南行。時方春,見一家好菘菜,求之不能得,仍聞惡言,命延叟取紙筆。知微遂言:“求菜見阻,誠無訟理;況在道門,詎宜施之?”湘笑曰:“我非訟者也,作小戲耳。”於是延叟授紙筆。湘畫一白鷺,以水噀之,飛入菜畦中啄菜。其主趕起,又飛下再三。湘又畫一猧子,走趕捉白鷺,共踐其菜,一時碎盡止。其主見道士嘻笑,曾求菜致此,慮復為他術,遂來哀乞。湘曰:“非求菜也,故相戲耳。”於是呼鷺及犬,皆飛走投入湘懷中。視菜如故,悉無所損。又南遊霍桐山,入長溪縣界,夜投旅舍宿。舍少而行旅已多,主人戲言:“無宿處,道士能壁上睡,即相容。”已逼日暮,知微、延叟切於止宿,湘曰:“爾但於俗旅中睡。”而湘躍身樑上,以一腳掛樑倒睡。適主人夜起,燭火照見,

單腿翹著傲慢不敬地坐在那裡吃飯,沒有一個相讓的。只給他們飯吃,馬自然不吃。他催促王知微和王延叟快吃完離開。這時候和尚們還沒有吃完,他就走出門來,又催促王知微和王延叟快走。三人來到諸暨縣南的客棧,大約離開禪院已經七十多裡。深夜,聽到有人找道士的聲音。主人急忙答應:“這裡有三個道士。”外面的人很高興,向主人請求,要見一見三位道士。等到進屋一看,原來是兩個和尚,兩個和尚只顧禮拜哀告說:“禪院的和尚不認識道士,昨天沒有好好迎接,以致遭到了責罰,三百個和尚到現在還下不了床。我們兩個是主事,當時沒有同他們在一起,所以能來。懇請把那些和尚放了。”馬自然只睡覺不回答。王知微、王延叟只是笑。和尚更加哀求,馬自然說:“以後不要有輕慢待人的念頭。你二人回去,一進門那些和尚就能下地了。”兩個和尚回去,果然像馬自然說的那樣。

馬自然第二天又往南走。當時正是春天,看到一家種著一片好菘菜,他向人家要人家沒給他,還對他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馬自然就讓王延叟取來紙筆。王知微就說:“要菜人家不給,實在沒有責備的道理;況且咱們身處道門,哪能用這樣的辦法?”馬自然笑著說:“我不是要責備他們,開個小玩笑罷了。”於是王延叟給他紙筆。他畫了一隻白鷺,用水一噴,白鷺就飛進菜田裡啄菜。菜園主人把白鷺趕跑,它又多次飛回來。馬自然又畫了一隻小狗,小狗跑著追趕捉拿那白鷺,共同踐踏那些菜,一時間全都踩碎了。菜主見道士們嘻笑,來要菜竟鬧到這種地步,擔心他們還有別的道術,就走過來哀求。馬自然說:“不是要菜,故意開玩笑罷了。”於是他就呼叫那白鷺和小狗,白鷺和小狗都投入他的懷中。再看那菜,完全和原來一樣,一點也沒有損壞。後來他們又向南遊歷霍桐山,走進長溪縣境內,夜裡到旅店裡投宿。房間少,旅客多,店主人開玩笑說:“沒地方住了,如果道士能在牆上睡,就可以收留。”將近日暮,王知微、王延叟急於住宿,馬自然說:“你們去和普通客人睡吧。”而馬自然跳到樑上去,把一隻腳掛在樑上,倒掛著睡。恰巧店主人夜裡起來,用燭火照見了他,

大驚異。湘曰:“樑上猶能,壁上何難?”俄而入壁,久之不出。主人拜謝,移知微、延叟入家內淨處安宿。及旦,主人留連,忽失所在。知微、延叟前行數裡,尋求已在路傍。

自霍桐回永康縣東天寶觀駐泊,觀有大枯鬆,湘指之曰:“此鬆已三千餘年,即化為石。”自後松果化為石。忽大風雷震,石倒山側,作數截。會陽發自廣州節度,責授婺州,發性尚奇異,乃徙兩截就郡齋,兩截致之龍興寺九鬆院,各高六七尺,徑三尺餘。其石松皮鱗皴,今猶存焉。或人有疾告者。湘無藥,但以竹拄杖打痛處,腹內及身上百病,以竹杖指之,口吹杖頭如雷鳴,便愈。有患腰腳駝曲,拄杖而來者,亦以竹拄杖打之,令放拄杖,應手便伸展。時有以財帛與湘者,推讓不受;固與之,復散與貧人。所遊行處,或宮觀巖洞,多題詩句。其《登杭州秦望山》詩曰:“太乙初分何處尋,空留歷數變人心。九天日月移朝暮,萬里山川換古今。風動水光吞遠嶠,雨添嵐氣沒高林。秦皇謾作驅山計,滄海茫茫轉更深。”復歸故鄉省兄。適兄出,嫂侄喜叔歸。湘告曰:“我與兄共此宅。歸來要明此地,我唯愛東園耳。”嫂異之曰:“小叔久離家,歸來兄猶未相面,何言分地?骨肉之情,必不忍如此。”駐留三日,嫂侄訝不食,但飲酒而已。待兄不歸,及夜遽卒。明日兄歸,問其故。妻子具以實對。兄感慟,乃曰:“弟學道多年,非歸要分宅,

非常驚奇。馬自然說:“在樑上我都能睡,在牆上睡又有什麼難的?”說著,他走進牆壁裡,老半天不出來。店主人立即下拜道歉,把王知微和王延叟請進家中安置在清淨的地方睡下。等到天亮,店主人挽留他們,馬自然卻忽然不知哪兒去了。王知微、王延叟往前走了幾裡,一尋找,他已經等在路邊了。

他們從霍桐山回到永康縣東天寶觀住下,觀中有一棵大枯鬆,馬自然指著枯鬆說:“這棵松樹已經三千多年了,很快就要變成石頭了。”後來,這棵松樹果然變成了石頭。忽然來了一陣大風和雷電,把石頭震倒在山側,摔成幾截。趕上陽發從廣州節度使降職改任婺州,陽發好聞奇事,就運回郡守府第裡兩截,還有兩截弄到了龍興寺的九鬆院,各都有六七尺高,直徑三尺多。那石頭像松樹皮那樣佈滿魚鱗般的褶皺,至今還在那裡。有的病人來求馬自然治病。馬自然沒有藥,只用竹子柺杖擊打痛處,腹內和身上的各種病,用竹子柺杖指著,用口吹柺杖的一頭,發出雷鳴般的響聲,便治好了。有患腰腿彎曲病的,拄著柺杖來求他,他也是用竹子柺杖擊打,然後,讓人家放下柺杖,當時便能把腰腳伸展開來。時常有人送財物給馬自然,他總是推讓不肯接受;如果硬給他,他就把這些財物再散發給窮人。他所遊歷過的地方,或者是宮觀,或者是巖洞,都題了許多詩句。他的《登杭州秦望山》詩說:“太乙初分何處尋,空留歷數變人心。九天日月移朝暮,萬里山川換古今。風動水光吞遠嶠,雨添嵐氣沒高林。秦皇謾作驅山計,滄海茫茫轉更深。”後來馬自然又回故鄉探望他的哥哥。恰巧哥哥出門不在家,嫂子和侄兒見他回來很高興。他告訴嫂子說:“我和哥哥共有這個宅院。我回來是要分清宅地,我只喜歡東園而已。”嫂子奇怪地說:“你離家這麼久,回來還沒見到你哥的面,怎麼就說分家的事?骨肉親情是一定不會忍心這樣做的。”他在家住了三天,嫂子和侄兒都對他只喝酒不吃飯感到驚訝。等哥哥,哥哥沒回來,到了晚上他就突然死了。第二天哥哥回來了,問他是怎麼死的。嫂子便詳細地告訴了哥哥。哥哥又感動又悲痛,就說:“弟弟修道多年,回來不是要分宅子,

是歸託化於我,以絕思望耳。”乃棺斂。其夕棺 然有聲,一家驚異,乃窀穸於園中。時大中十年也。明年,東川奏劍州梓桐縣道士馬自然,白日上升。湘於東川謂人曰:“我鹽官人也。”敕浙西道杭州覆視之。發冢視棺,乃一竹枝而已。出《續仙傳》。

張巨君

張巨君者,不知何許人也。時有許季山,得病不愈,清齋祭泰山請命,晝夜祈訴。忽有神人來問曰:“汝是何人?何事苦告幽冥?天使我來問汝,可以實對。”季山曰:“僕是東南平輿許季山,抱病三年,不知罪之所在,故到靈山,請決死生。”神人曰:“我是仙人張巨君,吾有《易》道,可以知汝禍祟所從。”季山因再拜請曰:“幸神仙迂降,願垂告示。”巨君為筮卦,遇《震》之《恆》,初九、六二、六三,三爻有變。巨君曰:“汝是無狀之人,病安得愈?”季山曰:“願為發之。”巨君曰:“汝曾將客行,為父報仇,於道殺客,納空井中,大石蓋其上。此人訴天府,以此病謫汝者。”季山曰:“實有此罪。”巨君曰:“何爾耶?”季山曰:“父昔為人所摶,恥蒙此以終身。時與客報之未能,客欲告怨主,所以害之。”巨君曰:“冥理難欺,汝自勤修。吾還山請命。”季山漸愈。巨君傳季山筮,季山遂善於《易》,但不知求巨君度世之方,惜哉!出《洞仙傳》。

是要在我面前化形而去,來斷絕我對他的思念罷了。”於是就把他的屍體裝進棺材。那天晚上,棺材訇訇作響,全家人都感到驚異,就在園中挖了墓穴把他埋葬了。當時是大中十年。第二年,東川向皇帝奏報說,劍州梓桐縣道士馬自然,大白天飛昇成仙。馬自然在東川對人說:“我是鹽官人。”皇上下令讓浙西道杭州府調查這件事。杭州官府派人挖開馬自然的墳墓,打開棺材一看,棺材裡只有一根竹枝而已。出自《續仙傳》。

張巨君

張巨君,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當時有一個叫許季山的人,得了病治不好,就清心齋戒祭祀泰山求命,不分晝夜地禱告。忽然有一位神人來問道:“你是誰?為什麼事情苦苦地禱告幽冥?天派我來問你,你可以如實地回答。”許季山說:“我是東南平輿的許季山,有病三年了也沒治好,不知犯了什麼罪,所以來到靈驗的泰山,請求決定我的死活。”神人說:“我是仙人張巨君,我明白《周易》卦理,可以知道你的災禍是從哪裡來的。”許季山於是連連下拜請求說:“多虧神仙屈尊降臨,望有所訓示。”張巨君為許季山算卦,遇上震卦變成恆卦,初九、六二、六三這三爻有變化。張巨君說:“你是一個凶惡的人,病怎麼能好?”許季山說:“請為我說明。”張巨君說:“你曾經和一位客人一起出行,為父報仇,在道上把那客人殺了,扔在井裡,井口蓋了一塊大石頭。這個人上天府告了你,天府就用這病來懲罰你。”許季山說:“我確實有這樣的罪行。”張巨君說:“為什麼這樣呢?”許季山說:“我父親以前被人欺負過,他終身以此為恥辱。當時我要和那客人一起報仇,客人不幹,還要告訴我的仇人,所以我就殺了他。”張巨君說:“幽冥間的情理是很難欺騙的,你要自己勤奮修煉。我回去替你求情。”許季山的病漸漸好了。張巨君把卜筮的技藝傳給許季山,許季山便通曉《周易》了,只是沒有不知向張巨君求教度世成仙的祕方,可惜啊!出自《洞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