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

陰隱客  譚 宜  王可交  楊通幽

陰隱客

唐神龍元年,房州竹山縣百姓陰隱客,家富。莊後穿井二年,已浚一千餘尺而無水,隱客穿鑿之志不輟。二年外一月餘,工人忽聞地中雞犬鳥雀聲,更鑿數尺,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初數十步無所見,但捫壁傍行。俄轉有如日月之光,遂下,其穴下連一山峰,工人乃下山,正立而視,則別一天地日月世界。其山傍向萬仞,千巖萬壑,莫非靈景。石盡碧琉璃色,每巖壑中,皆有金銀宮闕。有大樹,身如竹有節,葉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盤。五色蛺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間。五色鳥大如鶴,翱翔樹杪。每巖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鏡;白泉一眼,白如乳。工人漸下至宮闕所,欲入詢問。行至闕前,見牌上署曰:“天桂山宮。”以銀字書之。門兩閣內,各有一人驚出。各長五尺餘,童顏如玉,

陰隱客

唐中宗神龍元年時,房州竹山縣有個百姓叫陰隱客,家裡很富裕。他在自家莊園的後面打了兩年井,鑿下去一千多尺仍然沒有水,但他仍堅持不懈地往下鑿。又打了一個多月,打井的工人忽然聽見地下有雞鳴狗叫和鳥雀的叫聲,再往下鑿了幾尺,井壁上出現了一個石洞,工人就從洞口鑽進去探視。起初幾十步沒看見什麼,只是摸著石壁側著身子向前走。不久一拐彎,突然看見了像日月一樣的光亮,工人就接著走下去,石洞盡頭連著一座山峰,工人就下了山,站直了身子一看,竟是另一個世界,別有天地和日月。那山峰的一側有萬仞高,千山萬谷無不是仙界的景緻。山中的岩石都是碧藍的琉璃色,每道山谷中都有金銀建成的宮殿。山中還有些大樹,樹幹像竹子似的有節,樹葉像芭蕉葉,開著盤子一樣大的紫花。還有很多五色蝴蝶,翅膀像扇子一樣大,在花間飛來飛去。還有像仙鶴一樣大的五色鳥在樹梢間飛翔。每條峽谷中都有一眼清泉,泉水明澈如鏡;還有一眼白泉,泉水像乳一樣白。工人慢慢下來走到一座宮殿前,想進去打聽一下這是什麼地方。走到宮門前,發現門牌上寫著“天桂山宮”四字,字是銀色的。這時,宮門內兩間閣房裡各跑出來一個人,神色很吃驚。這兩個人都五尺多高,面貌像童子般瑩潤如玉,

衣服輕細,如白霧綠煙,絳脣皓齒,鬚髮如青絲,首冠金冠而跣足。顧謂工人曰:“汝胡為至此?”工人具陳本末。言未畢,門中有數十人出雲:“怪有昏濁氣。”令責守門者。二人惶懼而言曰:“有外界工人,不意而到,詢問途次,所以未奏。”須臾,有緋衣一人傳敕曰:“敕門吏禮而遣之。”工人拜謝未畢,門人曰:“汝已至此,何不求遊覽畢而返?”工人曰:“曏者未敢,儻賜從容,乞乘便言之。”門人遂通一玉簡入,旋而玉簡卻出,門人執之,引工人行至清泉眼,令洗浴及浣衣服,又至白泉眼,令盥漱之。味如乳,甘美甚,連飲數掬,似醉而飽。遂為門人引下山。每至宮闕,只得於門外,而不許入。

如是經行半日,至山趾,有一國城,皆是金銀珉玉為宮室城樓,以玉字題雲:“梯仙國。”工人詢於門人曰:“此國何如?”門人曰:“此皆諸仙初得仙者,關送此國,修行七十萬日,然後得至諸天,或玉京、蓬萊、昆閬、姑射。然方得仙宮職位,主籙主印,飛行自在。”工人曰:“既是仙國,何在吾國之下界?”門人曰:“吾此國是下界之上仙國也,汝國之上,還有仙國如吾國,亦曰‘梯仙國’,一無所異。”言畢,謂工人曰:“卿可歸矣。”遂卻上山,尋舊路,又令飲白泉數掬。臨至山頂求穴,門人曰:“汝來此雖頃刻,人間已數十年矣,卻出舊穴,應不可矣。待吾奏請通天關鑰匙送卿歸。”工人拜謝。須臾,門人攜金印及玉簡,又引工人別路而上。

他們穿的衣服非常輕柔,像是白霧綠煙織成的,紅脣白齒,頭髮鬍子像青絲一樣光澤稠密,頭上戴著金冠,但卻光著腳。他倆問工人:“你到這兒來做什麼?”工人就說了他來的經過。還沒說完,宮門中又出來好幾十人,都說:“奇怪這裡有一股混濁的氣味。”並責備守宮門的人。兩個守門人惶恐地說:“有個外界的工人,無意中來到這兒,正在問路,所以沒有奏報。”不一會兒,有個穿紅衣的人來傳令說:“命門官以禮相待,送他離開。”工人還沒拜謝完,門官就說:“你既然已經來了,為什麼不請求在這裡遊覽一下再回去呢?”工人說:“剛才不敢,如果您願行方便的話,懇求您替我請求一下吧。”門官就往宮門裡遞進去一塊玉版,很快玉版就退了出來,門官拿到玉版後,就領工人到一眼清泉前,讓他洗了澡並洗了衣服,然後又領他到一眼白泉邊讓他洗臉漱口。工人漱口時,覺得那白泉水的味道像奶,十分甜美,就用手捧水喝了好幾口,感覺像醉了又很飽。於是便被門官領著下了山。到各個宮殿遊覽時,都只准在門口,不許進去。

這樣走了半天,來到山腳下,見有一座都城,城中的宮殿城樓都是用金銀或美玉建造的,城門上用玉石鑲嵌著三個大字“梯仙國”。工人問門官:“梯仙國是怎麼回事?”門官說:“凡是剛成仙的人就送進這梯仙國中,然後在這裡繼續修行七十萬天,才能升入天宮,或者去玉京、蓬萊仙洲、崑崙閬苑、姑射山等仙境。然後才能得到仙界的官位,掌管符命和官印,在天界自由飛翔。”工人又問道:“這裡既然是仙國,怎麼會在我們人世上國家的下面呢?”門官說:“我們這裡只是下界的上仙國,你們國家的上面,還有一個和這裡一樣的仙國,也叫‘梯仙國’,和這裡毫無差別。”說完後,又對工人說:“你可以回去了。”然後又領他上山,找到來時的路,又讓他喝了幾捧白泉裡的水。到了山頂,工人找他來時的那個洞穴,門官說:“你到這裡雖然只有一會兒,但人間已過去好幾十年了,從原先那個洞出去,恐怕不行了。等我奏請為你要來通天關的鑰匙,然後送你回去。”工人連忙拜謝。不一會兒,門官拿著金印和玉版回來,領著工人從另外一條路走上去。

至一大門,勢侔樓閣,門有數人,俯伏而候。門人示金印,讀玉簡,劃然開門。門人引工人上,才入門,為風雲擁而去,因無所睹,唯聞門人云:“好去,為吾致意於赤城貞伯。”須臾雲開,已在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頂洞中。出後,詢陰隱客家,時人云:“已三四世矣。”開井之由,皆不能知。工人自尋其路,唯見一巨坑,乃崩井之所為也。時貞元七年矣。工人尋覓家人,了不知處。自後不樂人間,遂不食五穀,信足而行。數年後,有人於劍閣雞冠山側近逢之,後莫知所在。出《博異志》。

譚 宜

譚宜者,陵州民叔皮子也,開元末年生。生而有異,墮地能言。數歲之中,身逾六尺,髭鬢風骨,不與常兒同。不飲不食,行及奔馬。二十餘歲,忽失所在,遠近異之,以為神人也。至是父母思念,鄉里追立廟以祀之。大曆元年丙午,忽然到家,即霞冠羽衣,真仙流也。白父母曰:“兒為仙官,不當久有人世。雖父母憶念,又不宜作此祠廟,恐物所憑,妄作威福,以害於人,請為毀之。廟基之下,昔藏黃金甚多,撤廟之後,鑿地取金,可以分濟貧民,散遣鄉里矣。”言訖,騰空而去。如其言,毀廟掘地,皆得金焉。所掘之處,靈泉湧出,澄澈異常,積雨不加,至旱不減。郡邑禱祝,

走到一個大門前,那門像樓閣一樣有氣勢,門前有幾個人,跪在地上迎候。門官出示了金印,讀了玉版上寫的命令,門就自動打開了。門官領著工人向門裡走,剛一進門,工人就覺得身子像被風雲捲走了,一時什麼也看不見了,只聽得門官在身後喊:“祝你一路平安,替我問候赤城的貞伯!”不一會兒,風住雲開,工人發現自己已經在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頂的一個洞中。他出洞以後,就去尋找陰隱客家,當時的人告訴他說:“已經過去三四代了。”當初打井的緣由,大家都不知道。工人就自己尋找當初打井的地方,找到原地,只見一個很大的深坑,是那井崩塌造成的。這時已是唐德宗貞元七年了。工人找自己的家人,根本就找不到了。從此以後,工人再也不願在人世停留,就不再吃五穀,隨意漫遊。幾年後,有人在劍閣的雞冠山附近遇見過他,後來就沒人知道他的去處了。出自《博異志》。

譚 宜

譚宜是陵州人譚叔皮的兒子,唐玄宗開元末年出生。他一出生就和別人不一樣,生下來就會說話。才幾歲就長了六尺多高,鬍鬚鬢髮,骨骼風度,都與平常的兒童不同。他不吃不喝,走路能追上奔跑的馬。譚宜二十多歲時,忽然失蹤了,遠近的人都覺得十分驚奇,認為他是個神仙。這時他父母十分想念他,鄉親們建了一座廟來祭祀他。唐代宗大曆元年,譚宜突然回到家中,穿著羽毛做的衣服,戴著繡有云霞圖案的帽子,一看就是一位神仙。他對父母說:“兒子是一名仙官,不能在人世久留。雖然父母想念兒子,但鄉親們不該為我建廟,只怕廟宇被妖魔鬼怪佔據後,作威作福禍害鄉親們,所以請鄉親們把廟宇拆除吧。廟基的地下過去埋藏著不少黃金,拆除廟宇之後請把金子挖出來,可以用來救濟窮人,分給鄉親們。”說罷,就騰空飛去了。於是鄉親們按照他的話拆除了廟宇,果然在廟基下挖出了金子,大家都分到了。所挖的地方湧出一汪靈泉,泉水非常清澈,下雨後泉水不漲,大旱時泉水也不落。郡城裡的人到這口靈泉前祈禱求福,

必有靈應,因名“譚子池”,亦謂之“天池”。進士周郭籓,為詩以記其事曰:“澄水一百步,世名譚子池。餘詰陵陽叟,此池當因誰?父老謂餘說,本郡譚叔皮。開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墜地便能語,九歲多鬚眉。不飲亦不食,未嘗言渴飢。十五能行走,快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無還期。父母憶念深,鄉閭為立祠。大曆元年春,此兒忽來歸。頭冠簪鳳凰,身著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寧告親知。餘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黃金藏,鎮在茲廟基。發掘散生聚,可以救貧羸。金出繼靈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無竭時。言訖辭沖虛,杳靄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眾號悲。尋稟神仙誡,徹廟劚開窺。果獲無窮寶,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嶺頂,噴湧世間稀。異境流千古,終年福四維。”出《仙傳拾遺》。

王可交

王可交,蘇州崑山人也,以耕釣自業,居於松江南趙屯村。年三十餘,莫知有真道。常取大魚,自喜以槌擊殺,煮之,搗蒜韭以食,常謂樂無以及。一旦棹漁舟,方擊楫高歌入江,行數裡間,忽見一彩畫花舫,漾於中流。有道士七人,皆年少,玉冠霞帔,服色各異,侍從十餘人,總角雲鬟。又四人黃衣乘舫,一人呼可交以姓名,方驚異,不覺漁舟已近舫側。一道士令總角引可交上舫,見七人面前,各有青玉盤酒器果子,皆瑩徹有光,可交莫識。又有女妓十餘人,悉持樂器。可交遠立於筵末,遍拜。七人共視可交,一人曰:“好骨相,合仙,生於凡賤,眉間已灸破矣。”一人曰:“與酒吃。”

都十分靈驗,於是大家就把這口靈泉稱為“譚子池”,也叫“天池”。有位叫周郭藩的進士寫了一首詩來記述這件事:“澄水一百步,世名譚子池。餘詰陵陽叟,此池當因誰?父老為餘說,本郡譚叔皮。開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墜地便能語,九歲多鬚眉。不飲亦不食,未嘗言渴飢。十五能行走,快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無還期。父母憶念深,鄉閭為立祠。大曆元年春,此兒忽來歸。頭冠簪鳳凰,身著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寧告親知。餘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黃金藏,鎮在茲廟基。發掘散生聚,可以救貧羸。金出繼靈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無竭時。言訖辭沖虛,杳靄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眾號悲。尋稟神仙誡,徹廟劚開窺。果獲無窮寶,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嶺頂,噴湧世間稀。異境流千古,終年福四維。”出自《仙傳拾遺》。

王可交

王可交是蘇州崑山人,靠種田打漁為生,住在松江南岸的趙屯村。三十多歲了,不知道有修道成仙的事。每次他釣到大魚,喜歡自己用木槌把大魚打死,燉熟,然後蘸上蒜泥韭醬吃,常說世上再沒比吃燉魚更快樂的事了。一天,他划著漁船,敲著船槳,高唱著漁歌走進江裡,走了幾裡地,忽然看見一條綵船在江中漂盪。船裡坐著七位道士,都很年輕,戴著鑲嵌著寶玉的帽子,披著繡有云霞圖形的帔肩,服色各不相同,周圍有十幾個侍從都是童男童女,男童頭上梳兩個抓髻,女童頭髮梳成雲鬟樣式。船上還有四個穿黃衣的人,其中一人喊了王可交的名字,王可交正在驚訝中,不知不覺間自己的船已經自動靠近道士的綵船旁了。一個道士讓小童領著王可交上了綵船,只見七位道士的面前都擺著青玉盤酒器果子,酒器餐具都透明閃光,王可交都不認識。還有十幾個樂妓,都手拿各種樂器站在一旁。王可交站在筵席末位,向道士們一一行禮。七位道士都仔細打量王可交,一位道士說:“此人骨相很好,應該成仙,只是他生在人世,由於生病鍼灸,把眉間刺破了。”另一個道士說:“給他些酒喝吧。”

侍者瀉酒,而樽中酒再三瀉之不出,侍者具以告。道士曰:“酒是靈物,必得入口,當換其骨。瀉之不出,亦乃命也。”一人又曰:“與慄吃。”俄一人於筵上取二慄,付侍者與可交,令便吃。視之,其慄青赤,光如棗,長二寸許,齧之有皮,非人間之慄,肉脆而甘如飴,久之食方盡。一人曰:“王可交已見之矣,可令去。”命一黃衣送上岸。於船邊覓所乘漁舟不見,黃衣曰:“不必漁舟,但閤眼自到。”於是閤眼,若風水林木浩浩之聲。令開眼,已到,失黃衣所在,但見峰巒重疊,松柏參天,坐於草中石上。及望見有門樓,人出入。俄頃採樵者並僧十餘人到,問可交何人,可交具以前事對。又問何日離家,可交曰:“今日早離家。”又問今日是何日,對是三月三日。樵者與僧驚:“今日是九月九,去三月三日已半年餘。”可交問地是何所,僧曰:“此是天台山瀑布寺前也。”又問此去華亭多少地,僧曰:“水陸千餘里。”可交自訝不已。乃為僧邀歸寺,設食,可交但言飽,不喜聞食氣,唯飲水耳。眾僧審問,極異之,乃以狀白唐興縣,以達台州,以聞。越州廉使王渢素奉道,召之見,極以為非常之事,神仙變化不可測也。可交身長七尺餘,儀貌殊異,言語清爽。渢嘆曰:“此誠真仙人也。”又以同姓,益敬之,飾以道服。而遣人至蘇州,以詰其實。具言三月三日,可交

一名侍者就來倒酒,但酒樽中的酒怎麼倒也倒不出來,侍者就報告給道士。道士說:“這酒是仙酒,他要喝的話,必須把凡人的骨頭換掉。酒倒不出來,正說明他命中不該喝仙酒。”又一個道士說:“讓他吃栗子吧。”一位道士就從酒桌上拿了兩個栗子,遞給侍者,讓侍者交給王可交,讓他即刻就吃。王可交看那栗子是黑紅色的,像棗子那樣光滑,有二寸多長,一啃有皮,不像人間的栗子,慄肉很脆,又像糖一樣甘甜,吃了好久才把兩個栗子吃完。這時一個道士說:“王可交已經和我們見過面了,讓他回去吧。”說罷就讓一個穿黃衣的人把王可交送到岸上。王可交在綵船邊找不到自己來時坐的漁船,黃衣人說:“不用坐漁船,你一閉上眼睛就到了。”於是王可交就閉上眼睛,立刻覺得耳邊響起呼呼的風水林木之聲。黃衣人讓他睜開眼,就已經到了,黃衣人不知道哪裡去了,四周是重重山峰和參天的松柏,自己坐在草叢中的一塊大石頭上。他望見不遠處有一個高大的門樓,有人在門樓中進進出出。不一會兒,有打柴的樵夫與和尚一共十多人來到王可交面前,問他是什麼人,他就把之前的事詳細說了。那些人又問他哪天離開家的,他說:“今天早上離開家的。”那些人問王可交今天是幾月幾日,王可交說是三月三日。那些人大吃一驚說:“今天是九月初九,離三月初三已經半年多了!”王可交又問這裡是什麼地方,和尚說:“這裡是天台山的瀑布寺前。”王可交又問這裡離華亭多遠,和尚說:“水路陸路加在一起一千多裡。”王可交自己驚訝不已。於是他被那和尚請到廟裡去了,為他擺了飯菜,王可交只說肚子飽飽的,不喜歡聞到食物的氣味,只是喝水而已。和尚們都圍著他問長問短,覺得他十分奇異,就把這事報告了唐興縣並上報給台州。越州的廉使王渢向來尊奉道教,就召見了王可交,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奇異的事,覺得神仙的變化是難以測度的。王可交身材七尺多高,儀表和一般人很不同,談吐也很清新爽利。王渢感嘆地說:“這真是位神仙啊!”又因為王可交和自己同姓,就對他更加敬重,並讓他穿上道士的服裝。還派人到蘇州去調查核實王可交的事。人們都說三月初三王可交

乘漁舟入江不歸,家人尋得漁舫,謂墮江死,漉之無跡,妻子以招魂葬訖。王渢具以表聞,詔甚稱異。

後可交卻歸鄉里,備話歷歷,及與鄉人到江上,指所逢花船之處依然。可交食慄後,已絕谷,動靜若有神助。不復耕釣,乃挈妻子往四明山。二十餘年,復出明州賣藥,使人沽酒,得錢但施於人。時言藥則壺公所授,酒則餘杭阿母。相傳藥極去疾,酒甚醉人。明州里巷,皆言王仙人藥酒,世間不及。道俗多圖其形像,有患痁及邪魅者,圖於其側即愈。後三十餘年,卻入四明山,不復出,今人時有見之者。出《續神仙傳》。

楊通幽

楊通幽,本名什伍,廣漢什邠人。幼遇道士,教以檄召之術,受三皇天文,役命鬼神,無不立應。驅毒厲,剪氛邪,禳水旱,致風雨,是皆能之。而木訥疏傲,不拘於俗。其術數變異,遠近稱之。

玄宗幸蜀,自馬嵬之後,屬念貴妃,往往輟食忘寐。近侍之臣,密令求訪方士,冀少安聖慮。或雲:“楊什伍有考召之法。”徵至行朝。上問其事,對曰:“雖天上地下,冥寞之中,鬼神之內,皆可歷而求之。”上大悅,於內置場,以行其術。是夕奏曰:“已於九地之下,鬼神之中,遍加搜訪,

坐著漁船到江中去再也沒回來,他家的人只找到了他的漁船,以為他一定是落入江中淹死了,到處也打撈不到他的屍體,他的妻兒只好用招魂的儀式給他辦了喪事。王渢詳細地向皇帝上表報告了這件事,皇上也下詔稱歎此事奇異。

後來王可交回到他的家鄉,把一切經過都對鄉親們說了,並領著人們到江上看他遇見綵船和仙人的地方。王可交自從吃了神仙給的栗子後,就再也不吃飯了,一舉一動都像有神在佑護幫助。他不再種田打漁,帶著妻子進了四明山。二十多年後,王可交又出山到明州賣藥,讓人幫著賣酒,得了錢全都佈施給窮人。當時,人們都說王可交賣的藥是壺公給的,酒則是餘杭阿母的。相傳那藥治病最靈,酒一喝就醉。明州的大街小巷裡,都說王仙人的藥酒,世間的都不如。道士俗人多有畫王可交畫像的,有得了疾病或家裡鬧邪的,在旁邊放上一張王可交的畫像,立刻就能好。三十多年之後,王可交又進了四明山,從此再也沒出來,現在還有人見過他。出自《續神仙傳》。

楊通幽

楊通幽,本名叫楊什伍,是廣漢郡什邠縣人。他小時候遇見過一個道士,教給他召鬼神的法術,授給他三皇的天書,用這天書召喚鬼神,鬼神立刻就會到。他驅除瘟疫,消滅邪氣,消除水旱天災,呼風喚雨,都能做到。楊什伍為人古板孤傲,不隨凡俗。他的道術千變萬化,遠近都稱讚。

唐玄宗李隆基駕幸蜀地,自從馬嵬兵變之後,非常思念楊貴妃,常常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於是唐明皇身邊的一些近臣就密令求訪道術高明的方士,希望能多少緩解一下皇上的痛苦思念。有人說:“楊什伍有召聚驅使鬼神的法術。”就把他召到了唐玄宗的行宮中。玄宗問楊什伍有什麼道術,回答說:“不管是天上地下,仙界地府,還是鬼神之中,我都能找到她!”唐玄宗非常高興,命令在宮內設了道場神壇,讓楊什伍施法。當天夜裡,楊什伍就向唐明皇奏報說:“我已經在陰曹地府九泉之下找遍了,

不知其所。”上曰:“妃子當不墜於鬼神之伍矣。”二日夜,又奏曰:“九天之上,星辰日月之間,虛空杳冥之際,亦遍尋訪而不知其處。”上悄然不懌曰:“未歸天,復何之矣?”炷香冥燭,彌加懇至。三日夜,又奏曰:“於人寰之中,山川嶽瀆祠廟之內,十洲三島江海之間,亦遍求訪,莫知其所。後於東海之上,蓬萊之頂,南宮西廡,有群仙所居,上元女仙太真者,即貴妃也。謂什伍曰:‘我太上侍女,隸上元宮。聖上太陽朱宮真人,偶以宿緣世念,其願頗重,聖上降居於世,我謫於人間,以為侍衛耳。此後一紀,自當相見,願善保聖體,無複意念也。’乃取開元中所賜金釵鈿合各半,玉龜子一,寄以為信,曰:‘聖上見此,自當醒憶矣。’言訖流涕而別。”什伍以此物進之,上潸然良久。乃曰:“師昇天入地,通幽達冥,真得道神仙之士也。”手筆賜名“通幽”,賜物千段,金銀各千兩,良田五千畝,紫霞帔、白玉簡,特加禮異。

暇日問其所受之道,曰:“臣師乃西城王君青城真人,昔於後城山中,教以召命之術曰:‘可以輔贊太平之君,然後方得飛昇之道。’戒以護氣希言,目不妄視,絕聲利,遠囂塵,則可以凌三界,登太清矣。”又問昇天入地,何門而往,何所為礙。曰:“得道之人,入火不爇,入水不濡,躡虛如履實,觸實如蹈虛。雖九地之厚,巨海之廣,八極之遠,萬方

沒有找到貴妃娘娘的蹤跡。”唐玄宗說:“愛妃絕不會落到陰曹與鬼魂們為伍的。”第二天夜晚,楊什伍又奏報說:“我去了九重天界,在虛空浩瀚的天空和日月星辰之間遍加尋訪,仍然沒找到貴妃娘娘。”唐玄宗沉默了半天,不高興地說:“也沒去天上,那又能去哪裡呢?”然後就熄了燈燭點起香火,更加誠懇地祈求楊貴妃能降臨。第三天夜裡,楊什伍又奏報說:“我又找遍了人間的河流山川寺廟道觀,還去了十洲三島及江海之間,遍加尋訪,仍然沒有找到貴妃娘娘。後來,我來到東海的蓬萊山頂,南宮西屋,有群仙居住的地方,有一位上元女仙名叫太真,就是貴妃娘娘。她對我說:‘我現在是太上的侍女,隸屬於上元宮。陛下本來是太陽朱宮的神仙,由於他有了很重的凡念,才讓他下凡到人世,我也被貶到人間侍奉他。十二年後,我們就會相見,希望陛下多多珍重,保養聖體,不要再思念我了。’說罷,貴妃娘娘就拿出陛下在開元年間賜給她的金釵和鈿盒各一半,還有一隻玉製的小龜作為憑據,說:‘陛下見了這幾件東西,自然就會醒悟想起往事了。’然後,她就流著淚和我告別了。”楊什伍把楊貴妃讓他捎的那幾樣東西進獻給唐玄宗,玄宗睹物傷情,飲泣了很久。唐玄宗對楊什伍說:“道長你能夠昇天入地,和仙界冥府相通,真是一位道術高明的仙師啊!”當時就提筆賜名為“通幽”,賜給他上千種寶物,金銀各一千兩,良田五千畝,還賜給他紫霞圖樣的帔肩和白玉笏版,對他優禮有加。

後來唐玄宗在閒暇時問楊什伍跟誰學的道術,楊什伍說:“我的老師是西城王君青城真人,當年他在後城山裡教給我召喚鬼神的法術,並說:‘可以用來輔助太平盛世的皇帝,然後你才能飛昇成仙。’老師還告誡我要注重養氣,少說話,眼睛不要亂看,杜絕對名利的追求,遠離世間凡俗,說這樣就可以超出於三界之上,升入太清仙境了。”唐玄宗又問他昇天入地有什麼途徑,怕什麼東西阻礙。楊什伍說:“得了仙道的人,在火中不怕燒,進水裡不溼衣,腳踏虛空就像踩在實地上,腳踏實地又像踏在虛空中。不管多麼厚的土地,多麼寬的海洋,八極那麼遙遠,萬方

之大,應念倏忽,何所拘滯乎?所以然者,形與道合。道無不在,毫芒之細,萬物之眾,道皆居之。”上善其對。居數載,乃登後城山,葺靜室於其頂,時還其家。門人言天真累降於靜室。一旦與群真俱去。出《仙傳拾遺》。

那麼廣大,我一念之間就能出入其間,有什麼拘束阻滯的呢?我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我的形體和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道無處不在,從毫毛麥芒那麼細微的東西,到世間萬物,全都有道在其中。”唐玄宗非常讚賞他的回答。過了幾年,楊什伍就上了後城山,在山頂上修了一間修煉道術的靜室,也常常回家看看。他的弟子說神仙常常降臨他的靜室指導他修煉。後來有一天,楊什伍和一群神仙一同離開了。出自《仙傳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