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九月二十日 冒牌的吹竽手

距現在約兩千三百年前的戰國時代,有個姓南郭的人,他念過一些書,又有點小聰明,人家都稱他為南郭先生。這個南郭先生好吃懶做,搞得家裡越來越窮。他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想找一條輕輕鬆鬆的吃飯路子。

這天,南郭先生得到一個消息: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最喜歡聽許多人合奏一種叫做竽的樂器,現在正要招考三百名吹竽手,準備組織一個竽樂團。南郭先生靈機一動,立刻把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賣掉,換了錢就去買了一把上好的竽。

竽是一種很不簡單的樂器,它的形狀就像一根大煙鬥裡插了長長短短許多根竹管,奏它的時候,得要一邊用力吹,一邊用手指輪流按著竹管底下的孔。南郭先生這輩子可是第一次親手捧著竽,他上下左右仔細端詳了一番,再想想人家吹奏的樣子,就把嘴巴湊上吹管,手指按上竽孔,搖頭晃腦地吹了一段沒有聲音的樂曲。要是光看南郭先生的模樣,倒真像個大音樂家呢。

第二天,南郭先生帶著他那把簇新的竽,大模大樣地跑到皇宮去報名考吹竽。

主考官問他的經歷,南郭先生開口就是大話:“我研究竽樂,已經有二十年曆史了。”

“二十年啊!”主考官很尊敬地說,“你吹竽的技巧一定十分高明,就請您吹一曲吧。”

南郭先生把下巴抬得老高,傲慢地說:“我向來不隨便吹竽給人家聽!天下最懂得欣賞竽樂的人是齊王,我只願意在他面前吹奏。別人還不夠資格聽呢!”

主考官看南郭先生的派頭那麼大,手上又拿了一把名貴的竽,就讓他三言兩語地混了過去,成為宮廷的吹竽手。

南郭先生對吹竽雖然完全是個門外漢,卻非常懂得模仿別人的手勢和動作。他混在其他吹竽手當中,上殿去吹竽給齊宣王聽的時候,嘴巴一吸一吹,指頭一張一按,蠻像個樣子。他又常會眯著眼睛、搖晃身子,裝出一副陶醉的模樣,別人根本看不出他的底細,齊宣王又哪裡分辨得出竽樂團裡有一個樂手一點也不會吹奏,只是裝模作樣地充充數而已!

南郭先生是個冒牌的吹竽手,他混在其他的吹竽手中,眼睛瞄來瞄去,裝模作樣地吹奏。

平常混在其他兩百九十九名吹竽手當中,南郭先生總是臉也不紅一下地充內行,有時還一本正經地指責人家:“吹竽最講究中氣順暢,瞧你們上氣不接下氣,怎麼吹得好?”有時又擺出老大哥的樣子,好心好意地指點別人說:“竽孔一定要按緊,才不會漏氣;指法要熟練,吹起來姿態才會高雅。”

大家常聽南郭先生滔滔不絕地談論音樂和吹竽的技巧,以為他對吹竽真的經驗十足,也沒有人識破他是冒牌的吹竽手。

就這樣,南郭先生過了好一陣舒服日子。後來,在位的齊宣王過世了,由他的兒子齊愍王繼位。愍王也很愛聽竽樂,但是他不欣賞大家合奏,卻喜歡讓吹竽手一個接一個地上場單獨表演。

這天,齊愍王命令三百名吹竽手聚在宮殿裡,要他們一個個上前吹奏。單獨吹竽果然有它美妙的地方,悠悠忽忽的竽聲傳開來,似乎要引人進入一個春天的夢境。齊愍王聽呀聽的,渾身毛孔似乎都開了,飄飄然像騰雲駕霧一般。

齊愍王聽了一曲又一曲,興致越來越高。南郭先生剛開始還能靜靜坐著,後來看大家一個個上前吹奏,齊愍王好像一點也不疲倦,要沒日沒夜地聽下去,他心裡便越來越不安,手腳都嚇軟了。漸漸地,快輪到他了,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天這時塌下來才好,他一會兒擦擦汗,一會兒看看旁邊,根本坐不住了……

過了一會兒,果真輪到南郭先生了,但叫了好幾次他的名字,也不見他出來吹奏。原來,心虛的南郭先生早就趁著大家聚精會神聆聽演奏的時候,偷偷溜走啦!

有了這次差點嚇破膽的經驗,南郭先生可再也不敢冒充內行混日子了。

給媽媽的話:

這篇故事出自成語“濫竽充數”,希望告訴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憑藉真才實學,否則像故事裡的南郭先生,充當冒牌的吹竽手,即使騙得了一時,最後總有被拆穿的一天。

●圖畫模仿漢朝的畫像磚彩畫。圖中刻意以不同色的衣服明白標示主角,只見他心虛緊張瞄著隔壁的吹竽手,設法有樣學樣,假冒吹竽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