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五月五日 端午節 汨羅江畔的詩人

屈原對老漁夫說:“我一想到國家的處境,心就不安,哪有心情欣賞風景呢?”

小朋友,今天是端午節,媽媽有沒有包香噴噴的粽子給你吃?你有沒有去看熱鬧的劃龍船比賽呢?傳說包粽子和劃龍船的由來,都和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哩。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臣子,有智慧,有膽識,很會說話,又很會寫文章作詩。到國外是很好的使者,在國內能為楚王提供很好的意見。最重要的,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時時刻刻為國操心。

楚國的臣子靳尚,看見才華洋溢的屈原,心中十分嫉妒,在楚王面前說盡屈原的壞話:“大王啊,那個屈原真傲慢啊,他以為自己常常和大王商量國事,就自認了不起,和別的大臣說,如果大王沒有他,那國家就完了呀!您瞧瞧,他根本不把您擺在眼裡哪。”

楚王不能分辨是非,大怒之下,就把屈原給趕出國去了。

當時,秦、楚兩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秦國一直想滅掉楚國,就設下了計謀,約楚王在武關相會,要將美女嫁給他。

流浪在外的屈原,暗中仍時刻地關心著國事。當他聽到了這個消息,十萬火急地趕回國去,勸楚王說:“大王,您千萬千萬不能去呀,秦國就像毒蛇一般狡猾,這次他們一定是擺下了陷阱,要陷害您啊!大王,我求求您,別去吧。”

楚王斜眼瞧瞧屈原,用鼻子“哼”了一聲,甩甩袖子叫他退下,根本不理睬屈原的勸告。

結果,楚王果然被秦國活活害死。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只有抱頭痛哭,埋怨著:“大王,您為什麼不肯相信我呢?”

新的楚王即位了,但是靳尚又在新王面前搬弄是非,使屈原第二次被趕出了國家。

可憐的屈原四處流浪,漂泊在荒山水畔,他用華美的文詞,將一肚子的委屈,寫成了一首首愛國的詩篇,但他心頭的愁悶,就像那滾滾的江水,一波波地起伏哽咽著,永遠沒有停歇。他的面容一天比一天憔悴,身體也越來越瘦弱了。

一天,有位老漁夫划著小船,口裡哼著小曲,打江邊過,看見屈原,就好奇地停下船來問:“咦,你不是楚國的臣子嗎?怎麼一個人孤零零地待在這江邊呢?”

屈原用憂傷的眼神,望望漁夫,嘆口氣說:“唉!您不知道,我是有家歸不得呀!我一心一意想為國家做事,卻得不到國君的信任,將我趕了出來。”

老漁夫拍拍屈原的肩膀說:“何必這樣認真呢?你瞧,很多別的大臣,不管國家大事多麼混亂,他們還不是天天照樣地吃、照樣地睡,過得快快樂樂的嗎?你就學學他們吧,何必管那麼多呢?”

“您不瞭解啊,做一個臣子,就應該盡本分,怎麼能夠吃喝玩樂、糊糊塗塗過日子呢?這就像剛洗過澡的人,一定不願意再穿上骯髒的衣服,如果要我跟他們一樣同流合汙,不如跳到江裡餵魚算了!”

“那你就學學我老漁夫吧,隱居在這山水間,劃劃船,捕捕魚,看看風景,哼哼歌,什麼事也別管,不也挺自在逍遙的嗎?幹嗎把自己弄得這樣愁眉苦臉呢?”

屈原苦笑著說:“您老人家真是好福氣啊,可惜我一看見痛苦的人民,一想到國家的處境,心就不安定,哪裡還有心情欣賞風景呢?”

老漁夫勸不動屈原,只好搖搖頭,擺擺手,把船划向江心捕魚去了。

江邊陣陣冷風吹起,一隻孤雁飛過陰沉沉的天空。屈原看自己,既不能報效國家,又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意義呢?就悲痛地抱起大石頭,往汨羅江一跳。江邊層層的水花飛起、濺落,又化作一圈一圈的漣漪……最後江水終於恢復了平靜,然而憂國的屈原,卻隨著他抱起的大石頭,重重地沉沒在江底,永遠離開人世了。這天正是農曆五月五日。

附近居民聽說屈原投江,趕忙划著小船來營救,可惜太遲了。他們只有敲鑼打鼓嚇走魚群,又用竹筒裝米放入江中餵飽魚蝦,這樣魚蝦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

人們都很敬重屈原愛國的精神,以後每年到了農曆五月五日,都要去河邊紀念他。當年划船敲鑼打鼓的緊張情形,逐漸演變成今天端午節的劃龍船比賽,竹筒裝米也變為箬葉包粽子的習俗了。

為了紀念屈原,當年敲鑼打鼓划船救屈原的情形,變成了熱鬧緊張的劃龍船比賽。圖畫參考清朝江南龍舟競渡的情形繪成。

竹筒裝米餵魚蝦的習俗,漸漸演變為箬葉包裹的香噴噴的粽子。

屈原不但是愛國忠臣,還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詩人。後代收集、增改他的作品,編成一部《楚辭》,詞句華美哀怨,是我國南方最早的文學作品。關於粽子由來尚有另一傳說,認為竹筒裝米是祭拜屈原的供品,後人因為竹筒無蓋,供品易被魚蝦吃食,就改用箬葉緊緊包裹。上圖邊框里美麗的香包,是我國婦女的手藝品,端午節掛在身上用以辟邪。

●大圖呈現熱鬧的龍舟競賽場景。觀眾群集圍觀,或搭小船,或站在江邊兩側橋上,也有人在屋裡,甚至在房角邊上。近景船上有雜耍,橋上小販擠在人潮中兜售,描繪細膩;邊框兩側裝飾端午辟邪的香包;下方小圖則呈現包粽子情景。